供给侧范例6篇

供给侧

供给侧范文1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党和国家在经济发展新时期为适应新常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出的新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升级的必由之路,本文简要说明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分析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以及改革带来哪些影响。

【关键词】新常态 供给侧改革 结构性

一、“供给侧改革”由来和概念

2015年11月10日,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他原话这样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供给侧改革”,或者说供给管理,与传统的需求管理――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提法,显然不同。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供给侧改革”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总量的大增,GDP年平均9%左右的高速增长已经不现实,中国经济进入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以往过度强调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理论体系和改革路径已难以实现适应当前国情。

(二)逐渐失去劳动力优势

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至少会带来三大后果: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推高资金成本;三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现象。这三大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降低。

(三)资源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是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资源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速发展路子,这也在客观上促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资源紧缺的同时,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四)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世界经济增长已经经历过了两次探底。各个经济体增速分化加剧,政治、经济、地缘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加深,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将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复苏道路依然曲折,大幅回暖的概率较小,使得中国的外部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的实践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机制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减少制度交易成本,改善供应系统的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的效率。其中,“供给侧”是改革切入点,“结构性”是改革方式,“改革”才是核心命},体现出“转型是目标、创新是手段、改革是保障”的逻辑关系,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的发展,开放、分享的想法,创新在国家发展和全球的核心位置,优化资源分配,释放新的需求,创造新的供应,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

产业的转型升级,我们务必从下面方式方法为出发点,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就要以产品创新作为首要任务,结合工艺创新和农业生产,以公共产品为保障,从而来达到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首先,产品创新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部分。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我们要大力支持。这样才能创造出质量好、品牌佳、受消费者欢迎的,同事还具有竞争力新产品。其次,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就技术而言,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生产,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效益上,创新农业经营模式,不断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供给。再次,要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政府应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公共产品的总供给。

(二)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在去产能、去库存的过程中,必然会造成很多的资金和就业等问题,必须合理的疏通,更重要的是为资金和劳动力找到更好的方向。

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三)实现从政府管制向市场机制的转变

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迟福林.走向服务业大国DD2020: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J].中国井冈山学院学报,2014,(6).

供给侧范文2

今年中国经济的情况不是太好,2016年一季度有很短暂的好转,但是这个短暂的好转是用很大的代价换来的。这个代价就是在中央已经提出要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又回归了旧常态。又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的增长。

幸好在今年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个“权威人士”的讲话,讲话以后,我看了而且觉得转型和改革的常识还在,因为一季度那样的做法会使中国经济以后更加困难。现在出来制止了一季度这种做法,这是今年以来在经济政策方面一个很重大的调整。

供给侧改革面对的三座大山

供给侧的含义是什么呢?供给侧的含义要清理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就是过剩产能、过多的库存和银行坏账。这三座大山不清理,我们没有办法轻装前进。在清理了这三座大山之后,我们再来谈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

权威人士讲了以后,大家有所醒悟。知道我们还是在新常态,不是旧常态,还是要回到供给侧。回到供给侧是什么意思呢?社会上有非常多的不同的理解,莫衷一是。我个人理解,回到供给侧就是放弃用政府来拉动内需,来驱动经济增长的旧常态。而转向以企业为核心的,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这就是供给侧,这就是新常态的含义,这也是权威人士讲话的主要精神所在。

现在我们各行各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就是过剩产能。到全国的大多数经济比较发达的省份去看一看,它们拉动投资,上钢厂、上水泥厂、上建材、上工程机械,现在全面产能过剩,没有需求对应,怎么办?

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至少40%,水泥行业过剩产能至少50%。也就是50%的水泥窑现在闲置、不生产,因为生产出来的水泥没有投资项目,没有需求。煤炭过剩产能30%-40%,山西在关煤矿,鞍钢、武钢等钢铁企业也在裁员,为什么?没有需求。不是说完全没有需求,是供给太多了。供给为什么这么多?是因为过去投资拉动上产能上得太厉害了。

现在回到供给侧,供给太多了。提供给侧的第一个原因,就是要清理供给侧过剩。供给侧过剩很严重。河北省今年硬性指标下达任务要裁掉上亿吨的钢铁生产能力。要是今年减掉一亿吨,减谁呢?河北省民营钢铁企业现在都发愁,因为关钢铁厂很可能先关他们,现在我们的供给侧政策是对的,但是这个方法不对。你不能用政府行政的手段来淘汰过剩产能,淘汰过剩产能要用市场的手段,谁效率低,谁亏损,谁就关门。这是淘汰低效企业,不能说按照所有制来淘汰,先淘汰民营,后淘汰国有。

所以供给侧,首先要清理供给侧的过剩产能,如果你不清理这些过剩产能,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变成库存积压,银行贷款还不了,到后面会把银行拖垮。

但是过去十几年形成的这么多过剩产能,要清除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清完,你不把过去这些积累的无效产能清理掉,就不能够开始新一轮经济的健康成长。这个任务非常艰巨,大家都知道关厂不容易,把厂关掉以后,职工怎么办?所以我认为供给侧政策的含义,第一个含义是要把过去供给侧的无效产能淘汰,这需要很长时间。

不仅有工人要安置,而且这些企业一旦关门之后,他们欠银行的贷款怎么办?所以清理供给侧的过剩,产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银行的贷款。银行的资产质量不断恶化,关一家厂就有几十亿、几百亿元的贷款会收不回。所以现在供给侧很困难,但是这一步不走,下一次经济的高速就无法到来。

我们看到基础设施,在全国进展很快,但是另一方面在这些基础设施背后,很可能收益不足以偿还银行利息的情况出现,有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现偿债困难。今年有一个神话被打破了,就是国有单位、国有企业或者地方政府的债务永远不会违约。地方政府的债务要违约,地方政府脸上过不去,很难看。

清理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

新的增长点在什么地方?新的增长的希望在企业,不在政府。因为政府现在手里的资源已经很有限了,让政府财政再拿出钱来做投资,已经没有这个能力。让银行再贷款,银行也无能为力,因为现有的资产质量发生了问题,必须把他手里这些坏账清理完了,才能够发新的贷款。这样的情况下,新的增长在哪里?这就是供给侧的第二个含义,就是需要增加有效供给。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那是无效的供给能力,就是没有市场需求对应。

而我们所讲的改革供给侧,是要增加供给的有效供给这一部分。什么叫有效供给?有效供给就是你有新产品,有新的服务,有新的技术。这些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和新的服务,在市场上立即就能找到需求。

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要清理无效供给,另一方面要增加有效供给。所谓有效供给就是能够找到市场,找不到市场,就去自己创造一个市场。这个新产品靠谁?靠企业创造,不是靠政府。

转向有效供给:创新与成本优势

这就要求企业去进行创新。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是二流企业,一流的企业是创造市场需求。一流的企业不是被动地去满足市场现有的需求,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市场上还不存在的需求。这就要求你的产品、服务、技术充满想象力,是超前市场,是效率非常高,或者叫做陆价比非常高的产品。

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供给是不是有效的,就是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叫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第二个标准叫做可持续的低成本基础之上的低价格。这也叫有效供给。低成本、低价格,低到没钱可赚,是不可持续的,那不叫有效供给。现在我们山西卖煤是亏本卖煤,价格很低,但是不能持续。为什么?他没利润亏损,他在做赔本生意,因为他无法降低成本。

如果要想降低成本,要有什么办法?我要比市场上平均水平,要有更有效的生产方法,更有效的生产技术。不管是生产也罢,是销售也罢,都是需要比别人成本更低。

增强企业活力的三条建议

如何增加有效供给?这就要激发企业的活力。怎么激发企业活力?在新常态中,供给侧的政策侧重点上,经济增长的动力就已经从政府转向了企业。因为过去拉动需求是政府在拉,政府财政花钱,中央银行印钱,这都是政府在拉动需求。现在要增加有效供给,只能靠企业,不是靠政府。

但是这并不是说政府无所事事,政府可以无所作为。政府的作为是什么呢?政府的作为就是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企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不断去做创新,不断去做研发,来增加有效供给。政府最应该做的是什么?首先要做强调法治、司法改革,包括更有效地保护私有产权。

现在国家经济困难、民间投资不振,需要企业家安下心来在国内投资,在国内好好做他们的企业,做研发,做创新。但是你要给他有制度保障,你的法律要保护他的人身安全,保护他的财产安全,他才能够在这里做下来。最好的保护是什么?最好的保护是法律,不是行政。需要增加执法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为什么人民币在贬值?原因之一,资本外逃。

供给侧要搞活,得想想、得接点地气,知道企业现在在考虑什么问题。所以供给侧激发企业活力,第一条就是强调法治、产权保护,重新建立信心。

第二是对内开放,减少管制。我们现在很多地方还是管制,管制非常严厉,电讯、石油、天然气全都是管制的。民营资本进不去。国有企业从国家拿了很多优惠政策,拿了很多优质的资源,但是市场空间总归是有限的。

供给侧范文3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 管理手段

一、引言

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供给经济学是对市场本质的回归和企业家精神的尊重,是对长期以来国进民退、权力膨胀倾向的纠偏,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方法和解决路径也具有重要启示。供给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针锋相对。19世纪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这一观点听上去与直觉不符,但有更深刻的道理,即只要市场是有效的,企业家是理性的,就不会创造“无效供给”(产能过剩)。经济发生问题,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有效供给不足,即生产没有和消费匹配,不该生产的生产太多,而消费者需要的东西缺乏供给。

二、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区别

(一)代表的经济思想不同

在经济学理论中,供给侧管理代表了新古典主义学派的经济思想,而需求侧管理则代表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供给侧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而需求管理假定生产要素的供给为既定的条件下对总需求的调整和控制。可以看出,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在前提假设上有本质区别。一个认为市场可以自动出清,一个认为不能,由此衍生的政策理念也不一样,一个认为需要政策刺激来提高需求,一个认为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应该着重提高生产能力。

(二)相对应的经济政策不同

供给侧管理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而需求侧管理强调可以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供给侧改革之包含信息

(一)经济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是理解“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背景。当下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如衣服鞋帽玩具等消化不了,价格持续下滑;而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马桶盖也要奔赴日本购买。

(二)消化过剩产能会提速

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产能过剩企业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可以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央很可能会出台重磅措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

(三)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到来

“供需错位”的矛盾格局下,“供给侧改革”根本上有两大任务,一是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二是为提供中高端消费服务的“朝阳产业”输送更多的劳动力、资金、金融和技术。产业结构大变迁,意味着服务业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到来。

四、供给侧改革的管理手段

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淘汰落后过剩和僵尸企业

一些地方用贷款、补贴、减免税收等办法去维持一些根本无法起死回生的企业,这只会无谓浪费社会资源,增加金融风险的积累。要坚决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清盘或者在破产保护下重整,实现市场出清,化大震为小震。

(二)化解房地产库存

化解房地产库存,表面是需求管理举措,实际最终目的是为了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在城镇定居落户,这对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要求户籍制度改革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形成合力。因此,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供给侧改革举措。

(三)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西方供给学派认为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主要手段是减税。但对我国而言,企业成本高企的原因更为复杂,融资成本、行政费用成本、物流成本、“临时性停产”成本、知识产权“防盗”成本以及各种各样制度性灰色成本、隐性成本不一而足。因此,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任务更为艰巨,空间更为广阔。

(四)深化要素价格改革

受到历史和制度的约束,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劳动、土地、资金、创新等要素长期处于“压制”状态,价格机制尚未完全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近年来,我国已经在放开二胎、农村土地同权同价、利率市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做出了诸多努力,海宁等地针对排污权、用能指标、建设土地等各类要素的差别化价格机制,也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但总体而言,距离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充分发挥仍有不少差距,需要下一步积极突破。

供给侧范文4

对此,食品龙头企业正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通过科技研发和科学管理延展产业链,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战略图谱

为什么要进行食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治告诉《中国名牌》:“我国食品供给体系总体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和个性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消费者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高。特别是在当前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深入推进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是实现食品行业健康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风向标,指向了食品行业天然、绿色、营养的发展方向。加多宝强调,食品行业存在产品生命周期短、创新不足、同质化严重、跟风性强、消费者信任度下降等问题。供给侧改革力克行业顽疾,要求企业持续推动技术的进步及设备工艺的精进,给行业开了一副良药。20年来,加多宝精耕细作,以“工匠精神”打造加多宝凉茶和昆仑山矿泉水两大品牌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食品的高标准、严要求。

供给侧改革,不是政府的独角戏。“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供给侧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多宝集团相关负责人称,“政府降低实体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成本、税费成本;企业也要优化内部管理,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利用好凉茶行业逆势发展的契机。只有两方面劲往一处使,形成改革合力,才能促使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短板攻克

供给侧改革为食品企业带来的是产业链的延展和产业发展的精准化运行。中研普华研究员叶奋强调,食品行业供给侧改革,意味着食品行业由生存型消费向健康型消费转变,由满足基本的生活要求向基本保障食品安全、健康和满足食品消费多样化转变。只有结合市场需求梳理资源投入和配置,企业才能找到最优方法应对消费大环境的变化。

“审视中国食品工业短板,必然追溯到作为原材料之农产品的质量问题。”刘治指出,“对于已初步实现现代化的食品工业来说,建议加快融合现代化农业,加大对原材料基地的投入,加强对以粮食为代表的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力度,建立安全追溯制度,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同时,供给侧改革鼓励企业以国际通用标准为参考,与国际接轨。”

“对此,九三粮油一方面直击原料产地,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企业采购、生产成本,从而形成采购――生产――营销的短线扁平化产业链;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剥离不良资产,建立企业防火墙,增强抗风险能力,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创新转化和产品体系建设。”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领航

现代食品业的供给侧改革,强调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的提升。“比如引进和发展营养需求研究、感官科学研究、原料成分研究、包装材料技术研究、风味技术研究、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的实施应用,将有助于向高附加值的两端或者全产业链发展,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刘治说。

“通过科技研发,初加工原料型食品企业可延伸至深加工产品甚至终端产品,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从而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汇源果汁集团副总裁李生延对《中国名牌》说,“汇源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新技术、新品种,为水果、蔬菜、农产品等创造较高的产品附加值。在上游,汇源果业、汇源农业作为产业基础,为果汁产品生产提供了原材料保障。在下游,汇源直营公司、经销商运营体系日渐成熟,为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可能。”

供给侧范文5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4.012

1教育供给侧的理解

2015年苫崞诩洌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可见教育供给侧改革讨论已深入教育系统内部。但是教育供给侧具体的内容含义是什么?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讨论、文章和讲话,没有发现系统阐述教育供给侧含义,都集中在讨论供给侧如何改革。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因此,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而有效的需要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和有能力的购买。

这是经济学的概念,如果用于教育,则主要是指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是“教育产品”――学生的使用者,或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方。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过程就是商品均衡,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结果。市场平衡的概念用于教育则是指学生能被用人单位完全消化吸收,用人单位能招到自己需要和满意的人才。

很明显,在讨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有必要对教育的供给侧做一个界定:教育供给侧是指教育的提供方――学校提供各种层次、类型的学生;教育的供给方载体是各种层次、类型学校;主体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生产过程”是课堂教育、实习、实训等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同时认为政府、家长既是教育供给侧的主体也是客体,这可能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因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供给侧的要素

目前供给侧改革研讨都集中在学校的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模式等方面,对于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从业环境、学生的受教育理念、家长在教育中责任义务、社会(主要是媒体)的道义等,似乎鲜有讨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政府、教师、家长等是在教育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果在改革中被边缘化,这是个误导。

2.1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对教育起主导作用,故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负起主要责任。目前讨论主题集中在去行政化的思路上,这只是一方面。笔者认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在于方向性的指导、资金保障、过程监督、矛盾的协调上和问题的处理。其实质是政府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育方向是由政府决定,在具体的取向上必须慎重行事,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朝令夕改,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方向性的政策和方针,在基础教育中,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但在高等教育中,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但其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教育不是盈利机构,办学的经费保障必须落实。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目标在2013年才实现,整晚了10年。据统计,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从某种角度讲,投入不足的教育是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人才。

教育过程的监督,是保证教育方向的必要环节,但是如何监督,却是无章可循――没有明确的监督法规,基本是一些条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法律,即便是这些散见的条规,基本也是一些定性,甚至是模糊的容易“歪嘴和尚念经”。所以制定一部完整的、严格的、操作性强的教育监督法势在必行,这种意见早在2009年就有提议。

2.2教师的从业环境

现在具有“育人、传道”的职业精神教师越来越少。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待遇是体现教师职业的核心指标,而拖欠教师工资时常见诸报端。对老师的补课又“过度”放大,没有分析补课的实质原因――改善经济待遇。如果待遇好,谁愿意牺牲业余时间加班付出?其次,家长、学生打老师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在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社会环境下,让教师成为“灵魂工程师”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教师的地位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才能拥有一支有信念、能奉献、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是市场行为难以实现的。教师本不应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托儿所、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却是“妇女大半边天”,另外财经类等文科高等教育也是女性天下,以至于在年轻一代出现“女性化感性思维”趋向,缺少“阳刚之气”,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伪娘”的常见、缺乏吃苦耐劳,与“慈母”的教育有关,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待遇高低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突出,中小学越来越难招到男教师,导致学校出现男女教师配置不匀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收入待遇与社会对男性经济承担能力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教师教育之根本,根不深如何叶茂?教师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民进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坦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当前教育经费支出中的结构性问题――“重砖头轻人头”、重硬件建设轻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改变。

另外“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还有待深化,除了一个形式上“教师节”,教师在社会上没有什么“优惠待遇”,缺乏类似军人的待遇,这与几千年传统的“礼仪之邦”大相径庭,与我们的邻居日本差距甚大。

2.3学生的素质及家长的理念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属于供给侧也属于需求侧,在供给侧学生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目前“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属性――“一切为了学生”,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未必办好事”。因为学生的属性决定是受教育者,心智不成熟,需要“教”和“育”的。学校的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与社会的“游戏规则”天然就不同,在学校让学生“熟悉”社会的“规则”是贻害学生。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下,“三观”的教育已“苍白无力”,被学生厌烦为“说教”,学校的教育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管、不敢批评,稍有不慎,可能招致学生本人以及家长的强烈“反教育”,这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另一种解释――惯着你,而不是教育你、约束你。

究其原因实质――家庭教育理念的错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爱,自我意思厚重,不懂谦让、受不得委屈。其次,近二十年物资条件丰富,多数孩子没有吃过苦,而“仓禀实,知礼仪”的现象并没有出现,是值得反思为什么家庭教育缺失或者错位的。一个不合格的家长,很难“打造”好孩子的幼年品行“根基”,“一个根基不好树苗”学校很难教育“成才”,特别是在缺乏“尊师重教”环境下。

目前流行“赏识”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慎重而行,被“宠坏”的例子不少。“个性化”当前中国“教育土壤”条件不成熟,无异于“缘木求鱼”。原因:个性化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为学生“量身定制”,目前教师队伍数量都严重不足,如何谈高质量的“量身定做”?其次,高等教育已经平民化,但智力差异“金字塔”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山区与城市的差异、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异、家庭的贫富差异也是实际情况,在一个智力、教育水平差异巨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性化教育?

对于目前学生素质,可以从网上雷人语文、数学、历史、作文等科目的作业、试卷略见一斑,这种素质的学生比例多少无法得知,但绝不是个别现象。本人在不同层次大学教育授课中,能经常看见不会读数字、计算“神错误”、错别字、标点符号不会用的比比皆是。但是对学生素质的讨论微乎其微,是视而不见?还是不敢面对?一个不能面对实际的改革,能成功吗?

家长是学生的从属,自然应该跟随学生属性。家长望子成龙很正常,但对“成龙”的标准非常“功利化”――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但是无视孩子的实力――智商和情商,以及取得成功必要的艰辛付出,以至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教坏孩子的是非观。

2.4新闻媒体的道义(社会的责任)

新闻媒体(社会)似乎和教育不搭界,这是忽略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有机整体,“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无形的,特别是道德教育,如倒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等报道,不可能不对所听所见之人产生影响。

目前媒体充斥的是明星的个人隐私、炫富等,这对心智未成熟年轻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其“三观”极具破坏力。其次,官员的贪腐、性生活的低龄化、“美女经济”等报道让人感觉习以为常。不能限制新闻报道的自由,但是适合什么人群看?在什么场合看?在什么媒体上出现?标题该如何表达?就像电影的级别一样应该有取舍的。媒体的逐利化、娱乐化,特别是部分电视节目,为了吸引眼球,雷人标题、大尺度已经无以复加,对未成年人的是非观点造成严重误判。再次,虚假商品、医疗广告泛滥,造假和坑蒙拐骗的猖獗,很多青少年及其家庭都是受害者,一次的伤害对其心灵的影响,可能是学校教育难以挽回的。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这些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目光集中于此的少之又少。

3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出发,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

各主体职责义务明确化、法律化,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涉及改革既有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体系外部的问题,如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障碍,都是源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在教育管理中,存在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问题,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等,观念的改变尚需要一段时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但学历作为硬条件、敲门砖的现状仍然没有太大改观。“低薪资、低能力、低教育水平”,这似乎成为我国教育的恶性循环,有不少用人单位抱怨没有过硬技术,这是现实问题,也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人才需要企业的“自我培训”,“吃现成、挖墙脚”是企业的急功近利思维。

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网络教学软件等)等教学模式和手段,笔者持保留意见。这些手段突破了课堂上的常规缺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学习。这是新教学手段的优势,好处显而易见,但“过度滥用”则忽略了“教与学”的本质。这些教学模式用于某些知识点或某门课程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学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和课程都如此;其次,这些教学手段的前提是建立在――很强的自学积极性基础上,如果自学能力强,还会有差生吗?再次教育具有“树人”功能,“树人”需要师生的互动、情感交融才行,这种模式不具备此功能。另外学生对专业的每门课是否都有兴趣?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长期过程”,故此这些教育手段可以提倡,但不可“过热”,否则会形成“泡沫”。

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从“需求端”方面协调“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在教学实施上要突破专业壁垒,扩大校内、外的协同育人。从供给侧结构角度改变存在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不尽科学合理等。我国是人口大国,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却出现“技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面对实际情况,忌做表面文章;要深入教学一线研究,忌闭门造车;一切改革要以效果为检验标准,忌做秀。

参考文献

[1]袁中文.高职教育下一步亟需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6,(4).

[2]焦明忠,刘伟.维护公平正义推进依法治国[N].黑龙江日报,20090313.

[3]张国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问题[J].基础教育,2016,(01).

[4]田庆兰.初中生青春期家庭教育方式研究――基于10个家庭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101.

供给侧范文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今后一个重要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供给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是五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的改革是根据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从现实出发做出的一个重大部署。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通过改革的办法来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改善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从生产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导致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二产业中传统工业占比下降、新兴产业占比上升。从收入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将引发经济蛋糕的重新分配,减税将导致生产税净额占比下降,加速折旧和产能去化将导致固定资产折旧占比短期上升、长期趋降,降低成本和产能去化将导致企业营业盈余占比上升,加速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转以及提高人力资本,将导致劳动者报酬上升。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上一篇商业贿赂

下一篇不散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