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德育论文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的人类生存方式,泛指一切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1]。网络文化包含着网络精神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物质文化和网络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其中网络精神文化指网络环境下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社会心理等;网络制度文化指网络环境下的社会规范、法律制度、道德准则等;网络物质文化指网络环境所依赖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以及派生出来的相关物质财富;网络行为文化指人们借助和依赖互联网所开展的行为活动。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一是虚拟性。从表现形态上看,网络文化所包含的许多具体行为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凭空”创造的虚拟空间中发生的。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借助文字、声音、图像等相互“交往”,不需见其人、不需闻其声,即使素昧平生也可以长期“交往”。在这样一种数字化世界的环境中,人们的行为也就成为了一种特殊形态的虚拟行为;二是交互性。作为网络文化的参与者,人们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文化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人们借助网络技术,通过QQ、微博、电子邮件、论坛等平台,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多向的。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只要在遵守相关法律的前提下,就可以平等而自由地实现“沟通无极限”;三是开放性。网络文化是全方位的开放系统,打破了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和时空性,不受地域、空间、种族、意识形态的限制,能够即时地将文化信息传播到全球各地,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文化信息的全球共享[2]。网络文化的全球共享,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使世界进入到了“知识爆炸”的时代;四是自主性。网络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选择和行为选择,增强了人们活动的自主性。网络上庞大的信息量,为人们提供了多重选择,人们可以在自愿和自我约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接受、制造和传播。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丰富教育资源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极大地丰富了德育资源,为德育的取材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网络文化资源涉及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庞大的信息量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我们只需要点击鼠标,便可以轻轻松松地将自己需要的信息“E网打尽”。教师可以围绕德育的目的,方便快捷地从网上选择有利于实现教育意图的各种信息,丰富教育内容。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几乎不受限制地进行不同学科的网上高效学习,从而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2.有利于拓展教育路径

网络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德育的虚拟空间,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面对面说教等旧形式,抹除了德育的时空界限,极大地拓展了德育的路径。“数字校园”“网络信息平台”“虚拟大学生社区”等概念的出现,电子邮件、微博、QQ群的运用也逐渐成为新的教育载体。通过建立网络教育载体,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教师及时而大覆盖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

网络文化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其教育手段的多样性、信息的即时性等远非传统教育方式所能比拟。网络文化的自主性、开放性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因而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网络多媒体技术往往集图像、文字、声音等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的即时性能够给学生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克服了传统德育的滞后性,因而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参与文化,大学生通过便捷地参与网上评价、网上投票等活动,可以增强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二)消极影响

1.多元价值的冲击

我国德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是体现无产阶级价值取向的教育。而网络文化却为大学生传递着多元社会文化和多元价值取向,其中也包含着诸多的非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多元价值的影响,面临多重价值选择,他们可能会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甚至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特别是西方国家始终不遗余力地通过网络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西化”与“分化”,其重点对象就是青年大学生,这对德育所主导的价值取向已构成了严重冲击,使我们不得不高度警惕。

2.不良信息的泛滥

网络文化在丰富德育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网上不良信息的泛滥。一些消极低俗的亚文化迅速形成并广泛传播,成为一些大学生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虚假信息、恶俗炒作也充斥网络,使一些大学生真假难辨、不知所措。而黄色、反动、迷信等违法信息也在网上找到了滋生和传播的温床,不断毒化着大学生的心灵。这些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责任淡漠、道德滑坡、荣辱不分、诚信缺失,极少数大学生甚至违反法律底线,走上犯罪道路。

3.心理问题的增多

网络的广泛运用,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这是从虚拟世界的意义上来说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进行交流,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现实的交往,实际上增大了学生和社会的距离,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大学生社交方面的心理障碍。还有部分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近乎痴迷,整天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中,造成网络成瘾、学业荒废。近年来,由于部分学生因过分迷恋网络而造成的心理问题屡见不鲜,重修、留级、退学甚至自杀的例子也不少。由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德育创新的对策

(一)坚持网络文化正确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价值选择和德育一元化价值主导的矛盾冲突,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问题。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正确方向,才能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德育功能[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宣传、教育,始终弘扬主旋律,高唱正气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中入脑入心;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网络文化建设,使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成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必须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使网络文化成为凝聚学生共识、增强“三个自信”的文化;必须不断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化;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在网络文化参与中知荣明耻、慎独慎微,始终保持心灵纯洁和道德高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要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增强大学生辨别和抵制错误观点、消极思想的能力;还要注重发挥大学精神、大学传统等文化资源的感染力,不断提升对网络文化的主导能力。

(二)增进网络文化自觉,创新德育理念

网络文化的兴起,迫切需要德育理念的更新。一是树立“网络育人”理念。网络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到渗透到德育的各个方面,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不断增强网络文化自觉,把德育放到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去把握,放到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的现实中去推动,牢固树立“网络育人”的理念,主动占领德育的网络阵地;二是树立“学生主体”理念。网络文化使学生成为文化参与的主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而传统的德育认为师生关系是上级和下级的关系,这和网络文化的要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因此,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中的能动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双方在文化参与中的平等互动;三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德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一教育目的出发,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自身诉求。网络文化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魅力使大学生趋之若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诉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4]。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正确引导、趋利避害的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文化加强和改进德育。

(三)发挥网络文化优势,创新德育平台

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是“网络文明工程”和大学发展的需要[5]。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优势,通过建立德育网络新平台,推进德育内容、路径和方法创新。一是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平台。网络所承载的庞大信息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在突出教育目的性的基础上,分类搭建可供师生自主选择的网络教育资源平台,并及时维护、更新。具体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平台、理想信念教育资源平台、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平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平台、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平台,法纪教育资源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平台等;二是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应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交互性优势,结合实际建立能监可控的微博、论坛、虚拟学生社区、QQ群、飞信群等互动平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及时沟通,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三是建立网络创新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开放性优势,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促进大学生在学习借鉴、交流活动中创新,使网络成为增强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学习能力的重要平台;四是建立网络民主参与平台。应利用相关技术建立网络民主参与平台,使学生能够广泛地参与教师评价、网上评选等活动,以实现广泛的的政治参与,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四)强化网络文化管理,创新德育机制

强化管理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在强化管理中不断巩固德育的网络阵地,实现教育机制的创新。一是创新组织领导机制。高校党委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把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全员网络育人的工作合力;二是创新队伍建设机制。要根据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设立专兼职工作人员,通过加强学习培训、建立激励制度、保证相关待遇等,建立政治强、懂业务、纪律严、作风硬的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三是创新舆情研判机制。通过完善技术手段、强化监督检查,有效减少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保证正确导向,净化网络环境;四是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机制。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制定网上道德规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进一步净化大学生心灵,规范上网行为,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五是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能、建立预警机制等,及时发现问题苗头,有效防范网络心理问题的产生,切实提高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杨永生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校长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