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情感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富有感染力的作品展示了作者豁达宽广的胸怀、真诚本色的人生态度、睿智敏捷的思维以及对真理的热忱追求,这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他们正确地对待生活,品味生活,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积极地塑造自己的人生。

关键词:大学语文;情感教育;以情激情;以境育情

随着北大、南开等知名学府陆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关于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日趋激烈起来。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语文应当以讲授语言和文学知识为主,主要用于提高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另一部分教师认为,大学语文应该由“语言+文学”向“语言+文化”转变,把语文变成传播文化思想的工具与载体。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出于分数的考虑,往往更关注知识记忆,而忽视品味作品的内涵。正是由于师生双方都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忽视情感的教育和滋养就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不能不引起大学语文教育者的深思。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需求强烈

大学语文是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的重要基础课。此时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此时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极不平衡,既有未成年人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困惑,又有渴望与其成人化外型相适应的成人化的情感,因而表现出了强烈的情感需求。

(二)价值观追求多元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索取与奉献统一,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而又非常注重自我,注重现实。这种价值观导致了大学生在情感需要上的多元性。例如,满足现代化物质生活的情感需要、进行健康社会交往的情感需要、享受新奇高雅文化的情感需要、提升自我学习求知的情感需要、学习专业努力成才的情感需要、得到爱与尊重的情感需要、实现自我的情感需要等。

(三)情感取向浅显

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学生的情感发展远远滞后于认知能力,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很多学校只注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和引导。现实中,由于科研、生活压力日益增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缺乏应有的热情,师生间缺乏必要的双向交流,这在客观上淡化了教师情感对学生的感化作用,使得大学生的情感取向处于浅显状态,表现为对吃、穿、住、行等低级自然性情感的过度关注,而社会性情感,如对自己生存的群体的责任与义务则日趋淡化。鉴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行情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语文教学就应当抓住那些承载情感的语言材料,在引导学生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含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培养情感。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给人的生命一种亮色。”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语文教学,就是要在这样的意境中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情感教育最核心的内容是教育学生懂得“爱”。

(一)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儒家一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的爱国情感,要从修身、齐家开始,真正的爱国者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这种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久唱不衰。在对具体作品的解读中,有对壮丽山川的热情讴歌,有对艰难时事的忧心忡忡,有对破碎山河的伤怀喟叹,有对征战疆场、杀敌报国的热切向往,有生死离别的哀哀哭泣,有吊古伤今的深沉感怀;有“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忠勇,有“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的忠义,有“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忠烈和“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的忠贞;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佳句,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深重的使命感。还有许多作品表达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如屈原《哀郢》中的“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说鸟飞千里最终也要返回故乡,狐狸死时头总是向着自己的出生地。《古诗十九首》中的“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说北方的马对北风都格外依恋,南方飞来的鸟都把巢筑在朝南的树枝上。鸟兽都眷恋自己的家乡,何况是人呢?大学语文教学要结合这些文学作品加以引导,努力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自我完善,使学生成为自然、开朗、健康的个体。因此,大学语文教学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增强其应对人生磨难和人生挫折的心理承受力,要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借鉴他人的人生智慧,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如贾平凹的散文《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以质朴而坦诚的文字,告诫妹妹要在逆境与贫穷中,以不忧不惧的心态,通过阅读不断获得充实和提升。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四方食事》等文,更是将人生的历程审美化,在一草一木、一舍一食的简单生活中品味人生。宋代词人苏东坡为人重志操,力求“毁誉不动,得丧若一”。他浮沉宦海多年,却总是淡泊名利,保持旷然遗世、游于物外的襟怀。他处顺境并不逸乐,处逆境也不颓唐。在遭遇“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他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被贬岭南时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故其一生,虽备历险难,爱物乐世之心却始终不辍。

(三)培养学生爱他人的情感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市场经济强调竞争,人与人的感情淡漠了不少。因此,强调“仁者爱人”在今天尤有现实意义。要讲清这个道理,我们仍可联系文学作品来进行引导。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白居易《新制布裘》中的“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都是一人暖而欲暖天下,一人饱而欲饱天下。这些文学素材,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是异常深刻的。

(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情感,也是最容易发生纠葛的情感,爱情中的悲欢离合一直是文学作品反复书写久盛不衰的主题。巴金的散文《怀念萧珊》质朴无华却深情隽永,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让现今流行的一切“泡沫爱情”黯然失色。当学生从巴金夫妇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懂得了爱情是对生命的承诺和托付时,当学生为萧珊这一平凡女性的高尚人格所折服时,他们就会检讨自己游戏人生、游戏爱情的人生态度,批判“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爱情观,反思风行校园的“泡沫爱情”现象。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是万能的,只是说文学是直击灵魂、以情感人、润物无声的。在对同类作品的解读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青春和爱情等问题的思考,对学生的青春观、爱情观作正面引导。

三、实现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以情激情的方法

所谓“以情激情”,即通过教师这一情感中介发掘、表现材料中的情感资源,激发学生深厚的情感,从而使教师情感、学生情感、作品情感交会相融、和谐共振。该策略依据的主要心理学原理是情感的信号功能和感染功能。具体方式为:其一,采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导入文本,引领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感世界,与作品表达的情感相沟通,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和谐共振;其二,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分析作品,有效激发学生深厚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其三,通过对文本动情点的深情朗读,直接展现作品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所谓情感朗读,是指教师在朗读时,将文本中蕴含的无声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满溢情感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叩击学生的心弦,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情感活动,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在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同时,还需要注意表情、目光、手势、身姿等非语言手段的辅助作用。非语言手段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有时甚至可以超越语言,传递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复杂内心活动和微妙情感,取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以境育情的方法

梁启超曾说:“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服淘汰下去。”[3]的确,好的文章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导他们正确对待生活,品味生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从而积极地影响他们的人生。所谓以境育情,就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培养健康情感的目的。首先,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是提供“情境事件”,情境事件可以是假设的,也可以是实际情况,但一定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一是展现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大课堂”,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二是通过实物演示情境,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演示某一特定情景。三是以图画再现情境,通过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再现课文情景。四是用音乐渲染情境,通过播放音乐、歌曲,或教师自己弹奏、独唱、哼唱等,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学生带入特有的意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让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增加学生对课文角色的亲近感,加深内心体验。六是用语言描绘情境,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使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总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根本是人的培养,就一个人的内在世界来看,有知识的我、德性的我和境界的我,知识的我是技能的,德性的我是道德的承担,而境界的我是生命的态度,是对自我、人生、宇宙的态度。当作家的情操和作品的精神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渗入学生的灵魂深处时,他们就能建立起健康的道德感与审美感,树立起高尚的人格。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要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真正成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参考文献:

[1]钱理群.关于文学教育的感言[J].湖北教育,2001(5).

[2]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梁启超.梁启超文选(下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4]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5]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作者:苏军茹 单位:空军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