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世界范例6篇

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范文1

关 键 词:情感世界 舞蹈表演 舞蹈美感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着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范文2

亲情,如同寒冬中一缕温暖的阳光;友情如同天使一般纯洁;爱情,如同一朵美丽而又不可及的血玫瑰;愤怒,是在雪地中燃烧的熊熊大火,如果你去招惹,就会被它焚烧殆尽。人类如果没有了这些情感,就如同一具具行尸走肉,只会工作,只会学习的行尸走肉!他们不会反抗,也不会挣扎。

假如有一天,你的母亲不再对你唠叨,你的父亲不会再关心你,只是每天叫你吃饭,为你检查作业。买卖变得十分死板,商品不会降价,你也不能跟售货员讲价钱,只是给钱,然后拿东西,不会发生任何纠纷,也没有人和你谈股票涨跌、家常小事。到处都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

来到学校,校园里没有了欢笑声;也不见同学嬉闹。除了读书声,到处都充满了死寂。看到老师,你想前去问好,可老师却把你当一只嗡嗡乱叫的蚊子。走进教室,平日和你感情最好的同学也变得两眼无神,就象一台没有情感,只会吸收知识的机器一般冰凉,又毫无表情的掩盖。就算考完试有人不及格,大家也不会嘲笑,只是静静的看着自己的卷子,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你看见街上的情侣,他们丝毫没有幸福快乐的样子,而是男生板着一副冷俊的面孔,而女生只是紧紧地跟在他的身后。

你可以在街上乱扔石头,就算砸到人,他们也不把你当回事,因为他们没有情感,只会赚钱。他们不会恨,不知道如何愤怒;他们不会去爱,因为他们不会守护。他们只是一具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表情,没有记忆,甚至没有一点情感……渐渐的,钱就这样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人,它让那无数的躯壳,为它奋斗,为它工作。而那些小孩,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孩,因为从小就失去了亲人的爱,而变得无情,变得没有灵魂,从而变为行尸走肉,变为躯壳。自己的身体会被时间击溃,有生之年也一直在工作,没有假日,也不想休息,从未有过休息的时间,直到死的时间,你会被放在冰冷的棺材里,送入地下,那一天,没有人会为你哀悼,没有人会为了你的死而觉得伤心,哪怕是家人,哪怕是你的亲生子女,他们不会哭,因为他们不会珍惜;他们不会笑,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就知道学习、工作。不会任何表情,没有任何记忆,没有任何情感,不会爱,不会恨,不会高兴,也不知道伤心,甚至没有任何动作,不会交谈,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情感,没有然后颜色,也不会有任何怜悯……

是啊,如果我们没有情感,如果我们不会爱,不会恨,不会哭,不会笑,我们的世界将会何等黑暗,我们的人生将会多么多么的索然无味。

情感世界范文3

江苏扬州一考生

傍晚时分的云,就像天界悬挂的织女锦缎,用太阳的色彩染得通红通红的;又像儿时最爱吃的棉花糖,感觉触手可及,可其实仍在远空飘着。“万云归西”的景色令我陶醉。

不远处的黄豆田里,一个单薄的身影正在暮色下忙碌着。夕阳的余晖洒在空旷的田野和她的身上,这橘红色的余光让她原本瘦小的身影更显苍凉。这画面仿佛是一幅油画,尽管火红的天空占了一大半,可主角却是那小小的身影。

咦,为什么这么晚了外婆会在田里?“外婆!”我呼喊着跑向外婆。外婆转过身来,似乎很惊讶。“外婆,天都要黑了,你怎么还在田里呀!”外婆指着身后的黄豆田说:“敲黄豆,要是现在不敲完,到了明天太阳一出来这些黄豆壳就自己裂开了。”我似懂非懂地往后一看:呀!好多黄豆呀!它们都被外婆割下来堆成一堆一堆的了,在暮色中一动不动,像沉睡的小宝宝。看着外婆忙碌的身影我感到一丝心疼,快步跑回家把妈妈也叫了出来。

“你们来干什么?”外婆看到我刚走了又回来,还把妈妈带来了,似乎有些生气,“这儿还挺热的,你们快回家吧!”我和妈妈理都不理,将外婆挤开,敲起黄豆来,敲得不亦乐乎。“唉,你们哟。”外婆没办法,只好拿起竹竿和我们一起敲。

我拿着竹竿,使出了吃奶的力气,奋力地敲,空气中此起彼伏着“呼嚓……呼嚓”的摩擦声、击打声。一会儿,我就有些累了,汗水浸湿了衣服,额前的碎发已黏在了前额上。外婆看了很是心疼:“你个小孩子来干什么?累坏了怎么办?”她把衣服铺在垄上,“来,坐下来歇一下。”我大声回绝:“不!”擦擦汗,又敲了起来。金黄的豆子在阔大的塑料布上跳跃着、堆积着,渐渐成了一座小山。

暮色四合,一半是天,一半是地,墨绿的田埂上,移动着三个人影,两个大的,一个小的。这又是一幅油画,是“大地的画家”米勒画的吧。这幅油画的标题叫“祖孙三代”,副标题叫“爱”。

不能没有你,深沉的爱,世界因爱而美丽,也只有爱,才能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美丽!

【感人理由】

这是扬州推出的2012年度本考区最感人的中考满分作文。评卷中心认为,本文有三重美感:一是写景美,二是劳动美,三是人情美。

1.情景交融,景物优美。漂亮的动人之作,总是离不开景物的巧妙渲染,本文显然也具有这种特色。小作者把人物放在从黄昏到入夜的一小段时间里去刻画,给人物活动设置了一种浓郁的景色氛围。开头的景物描写,着重于色彩的渲染,有一种油画的沉着感。结尾再次写景,而且巧妙地与开头呼应,给油画拟题,文章呈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美感。

2.雕琢细节,动作出彩。现在的中小学生,无论是城里的,还是乡下的,普遍缺少劳动尤其是田野劳作的体验。作者不仅写敲黄豆这样的农活,而且把劳动写得如此有诗意,这是本文在选材、处理素材上的最大亮点。也正是由于这种取材的独特与挖掘的深入,文章的情感才变得如此充沛而动人。

情感世界范文4

可爱知青:“搞对象该出手时就出手”

1965年,23岁的易中天高中毕业后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边。在兵团农场,他每天和一群知青种棉花、锄麦苗、收玉米,累得汗流浃背。棉花丰收季节,农场安排他们去采摘棉花,易中天不甘落后,看准白绒绒的棉花,蹲下身子,双手左右开弓。为了保证棉花的品质,不让采摘下来的棉花沾有碎叶,他想出了一个法子――边采边把有细碎叶的棉花放在嘴边吹。果然,他采摘的棉花比别人的干净。为此,大家都对他佩服得不得了,说易中天是“三只手”拾棉花。

那时物质上匮乏,精神生活也单调。晚上实在闲得无聊,他就拿出从学校带来的一支破钢笔和一个旧笔记本写诗,有时写到得意处,还忍不住摇头晃脑地朗诵几句。受边疆生活的熏陶,易中天写的这些诗质朴中透出几分豪迈,很受欢迎。后来,他的一组组诗作相继在《新疆日报》、《新疆文学》、《诗刊》上发表,被大家尊称为“新边塞诗人”。为此,团里许多优秀女知青都主动追他,但那时他似乎反应迟钝,一点也不解风情,不懂得浪漫,不知道怎样去谈恋爱。

1972年,易中天被抽调到兵团宣传队文工团当编剧。不久,他参加了新疆文联举办的创作骨干学习班。在班上,他认识了写散文的李华。李华是新疆乌鲁木齐油田的一名女创作员。那时提倡工农兵写作品,于是他们这些学员集合到一块,由给他们讲课的报刊编辑做指导,看稿件,交流心得。发表过许多诗歌的易中天,自然成了编辑老师和众多学员夸赞的对象。在进行创作交流时,易中天把他写的几首诗拿给李华看。意外的是,李华不但不像别人那样一个劲地夸赞他,反而对他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诗“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开始,易中天感觉十分不快,可是,慢慢地便从中领略到了这位女孩的与众不同。她清新脱俗,气质不凡,写的散文就像她本人一样,灵动如水。不知不觉,易中天就有了进一步接触了解李华的冲动。

也许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吧,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易中天与李华有了更多的接触。易中天有个习惯,常把自己看到、想到的事,随手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一次,他不小心把心爱的记事本遗失了,正巧被李华捡到。李华翻了翻那个写得密密麻麻的记事本,不知不觉被易中天对生活的细心所打动。于是,她借还记事本的机会,和易中天聊起了自己的家乡、父母、兄弟和姊妹。见李华这样信任自己,易中天也敞开心扉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日子一久,两人便成了好朋友。

李华长得漂亮又有才华,当时,许多同事都向她发起了追求攻势,可她似乎一点也不领情。易中天知道李华喜欢自己,但认为李华无论哪方面的条件都比自己好,自己除了身高以外,好像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所以,他就算有追李华的念头,也鼓不起那个勇气。然而,李华对易中天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无论白天黑夜,李华的身影与音容笑貌,时刻出现在易中天眼前,让他魂牵梦萦,难以自拔。这一切,都被他的诗友加同事瞻世平看在眼里。同为新疆人的瞻世平把这事向李华说了。李华佯装不知道,摊摊手说:“是吗?人家一个大诗人,怎么看得上我?再说,他要真的喜欢我,何不亲口对我说呢?”

瞻世平把李华的话原原本本转告给了易中天。易中天心里窃喜。于是,他充分发挥了“三只手拾棉花”的精神,每天找机会和李华谈生活聊理想,关键时刻还恰到好处地把几首爱情小诗拿出来探讨。几个回合下来,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但是,受过传统教育的易中天,要亲口对李华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还是觉得有点难为情。

一连几个晚上,易中天躺在床上把李华说的话琢磨来琢磨去,怎么也睡不着。一天大半夜,他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猛拍脑门自嘲道:“我怎么这样傻啊,她这不明摆着是在暗示我吗?男子汉要主动点!人家有那个意思,我还犹豫什么呢?搞对象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二天,他主动找到李华,直截了当地说:“李华,在婚姻这条道路上,我想只有我才是你最适合的搭档!”

易中天的可爱与直率就像一把火,即刻点燃了李华久藏于心的爱情烈焰。她含情脉脉地答应了易中天的求婚。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日子,他们终于走到了一起,在兵团举行了简朴而又隆重的婚礼。

一等爸爸:“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

1978年,刚刚当了爸爸的易中天参加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研究生考试。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他怀着“考不上拉倒、考上就赚了”的轻松心态,苦读三个月,最终以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被武汉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录取。临走的时候,他抱着女儿易海贝亲了又亲,深情地凝望着妻子李华,久久不愿离去。李华让他放心,说一定会带好女儿,还对丈夫说了一句戏谑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易海贝两岁时,李华送她上幼儿园,可小家伙就是不肯去。李华无奈写信告诉丈夫,易中天回复道:“不上就不上吧,不要勉强。你多辛苦一点儿,抽点时间教教她。”知道女儿喜欢听故事,他就让妻子每天给她讲故事,嘱咐她不要教女儿死记硬背唐诗宋词,说“床前明月光”这些离小孩子太遥远的文字,深奥难懂,对女儿没什么作用。

李华很赞成丈夫的观点。于是,她一边给女儿讲故事,一边教她认字。她先是教女儿认“妈妈、爸爸、爷爷”这些直观易懂的字,然后再教她认故事里的那些字。听说女儿两岁多就认得很多字了,易中天很高兴。接着,他还异想天开地给女儿写了一封仅有一行字的书信:“宝贝,爸爸想你!”李华把信拿给女儿念。易海贝一字一句,反复地念,居然读得很准确。随着女儿认字越来越多,父女俩相互写的信也越来越长。和父亲长期书信往来,让易海贝渐渐表现出了对书的浓厚兴趣,常常嚷着要妈妈买书看。等易海贝读小学时,她已经十分痴迷书本了,学习成绩特别棒。这时,易中天夫妻要做的事情就是监督易海贝休息,而不是监督她学习。

除了培养女儿的兴趣,易中天夫妻还特别注重给女儿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做任何事情都充分尊重女儿的意见。在武汉大学教书时,易中天常常把妻子、女儿接到学校去住。由于没有玩伴,易海贝往往住两三天就没有了兴趣,扑到爸爸怀里直嚷要回家。看着女儿那副委屈的样子,易中天也不勉强,马上就送妻子和女儿回家。

易中天还善于从女儿的举止、表情和眼神中,观察和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他和女儿既是父女,又是朋友,更是玩伴。父女俩在一起,总是叽里呱啦说个没完。易海贝常常把从零食包装袋上剪下来的标签贴在爸爸脸上,易中天也在女儿脸上贴。看着父女俩都变成了大花脸,李华忍不住笑弯了腰。而易中天却幽默地说:“我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用时髦的话来说,叫‘后儿童时代’的育女经!”

女儿高考选学校和专业时,易中天把兴趣、专业优势、创造性、能否赚钱这四项作为综合考量的依据,让易海贝自己选择了设计专业。在填志愿之前,易中天又动身把清华、东南、同济、天津大学等以建筑设计闻名的高校全部考察了一遍。与众不同的是,别的家长都是看学校环境漂不漂亮,看学校的名教授多不多,而易中天每到一所学校考察,主要是看那儿的食堂条件怎么样。不知道父亲意图的易海贝愣了半天,说:“爸,你不是要我去读厨师吧?”易中天对女儿说:“我是怕你吃不好。因为你正在长身体,如果学校伙食太差,就会影响你的成长发育。”最后,父女俩共同选择了同济大学。

女儿高考前,易中天已调到厦门大学教书。为此,他语重心长地告诉女儿:“不让你在厦门上学,是因为你已经18岁了,我要是老把你留在身边,不把你赶出去,那你肯定长不大。”别的家长总是对读大学的儿女千叮咛万嘱咐:“要一心读书,不要谈恋爱。”而易中天从不对易海贝说这些话,一是他知道女儿自小养成了好学的习惯,二是他认为都18岁的人了,谈恋爱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一个女孩子到了18岁还不会谈恋爱,那就完蛋了!

由于充分尊重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是自己热爱的专业,易海贝学习非常起劲,连续5次拿下了一等奖学金,有时甚至拿双倍奖学金。大学期间她不但没向家里要过什么钱,还用1万多元奖学金支持父母买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的她,同样经常给父母寄钱。

如今,看到出名后的父亲整天忙着写作、到全国各地签名售书、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易海贝既骄傲又心疼,而且有了一种“爸爸不是我的了”的感觉。2006年8月,易中天趁到上海进行签名售书活动时,特意抽了一个晚上,准备和女儿好好说说话。可是,父女俩还没搭几句话,出版社又抱来几百本书让易中天签名。没办法,一晚上易海贝就在旁边一边帮忙翻书,一边“数落”爸爸:“从小到大,你和妈妈就监督我休息,我最听话了。可现在,你自己却不听话了!”

女儿的“数落”让易中天很受用,女儿的成长更是让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幸福。为此,当许多人问他教育女儿成材的方法是什么时,他颇为自豪地回答:“其实,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

二等丈夫:“离开妻子就没法活下去”

易中天为他们夫妻俩共同成功培养了一个好女儿而骄傲,更为自己拥有一位贤惠能干的妻子而陶醉。他事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妻子李华这个坚强后盾。因为觉得亏欠妻子太多,他戏称自己是“二等丈夫”。

自从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一炮走红后,他们一家原有的宁静生活也被打破了:半夜12点会有记者打电话来要求联系采访,连女儿也成为采访对象。为了避免过多打扰,他只好把手机关掉或者转到秘书台。这样一来,妻子李华就自然而然成了他的秘书了,每天在家帮他接电话,应付各路记者。更有甚者,那些崇拜易中天的女“粉丝”,也不知从哪弄到了他们家的电话号码。有几次,李华拿起听筒时,居然有年轻姑娘对她说:“你怎么还不‘下岗’啊?”大有要取代她的意思。李华虽然听着很不入耳,心里却很坦然。她知道,她和易中天相濡以沫几十年,一往情深,相互忠诚和尊重,从来就没有在感情上出现过什么波折,别人要想取代她没那么容易。

的确,易中天的浪漫只属于妻子李华。早年在武汉大学教书的时候,他的牛仔裤灰西装和一身才气迷倒了众多女生。一个在武大插班的女学生,在多年后的聚会上见到易中天时说:“先生,你知道吗,当时我们班的好多女孩子暗恋你!”易中天正不知怎么回答时,旁边的一位男生提醒他说:“当年我们班就她一个女生!”而许多女生更是大胆地以传纸条的形式向易中天表达爱慕之情。而每一次回到家,易中天都要把纸条交给妻子,“坦白从宽,啥事也没有”。

很多事情都可以证明,易中天和李华的爱是无法动摇的。从结婚到女儿出生,一家三口一直挤在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里过日子,易中天为此感到很苦闷。当时,房间的另一头是厨房,易中天就在厨房和正房之间搭了一张小桌子,等妻子与女儿睡下后,他才用帘子把房间和桌子挡开,读书写作。每逢李华三更半夜醒来,看着心爱的丈夫伏案苦读苦写的背影,很心疼。这时,她会悄悄起来给易中天打洗脸水,好让他清醒一下头脑。

易中天在武汉攻读硕士研究生时,每年放寒暑假,总是要坐上几天几夜的火车赶回新疆,和妻女团聚。毕业时,他又毅然踏上了西进的火车,默默返回了新疆。调回武汉大学教书后,他与妻子住在学校南面一栋一室一厅的鸳鸯楼里,居住得仍然十分拥挤。易中天有时看到别人家条件那么优越,免不了发几句牢骚。李华就安慰说:“看看有些人,命运对他们那样不公平,却还能那么快乐,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妻子的话,让易中天的心开朗起来。

1988年冬天,厦门大学邀请易中天去上课。临走的前一天,因为天气很冷,李华就在屋子里用炉子烧蜂窝煤给他取暖,由于房子小,不透气,结果李华煤气中毒,晕了过去。易中天急中生智,忙用大棉袄、大棉裤、棉被把妻子包好抱到阳台上,让她坐下来透透新鲜空气。李华醒过来时,发现易中天紧紧地抱着她。易中天来到厦门后,想到妻子,总觉得心里空荡荡的,好像失去了什么。

易中天能走进央视《百家讲坛》并大红大紫,也离不开李华的支持。《百家讲坛》的一位编导非常喜欢看易中天的《读城记》等书。当时,正值《汉武大帝》热播,他就给易中天打电话,约定由他来讲汉武帝。《汉代风云人物》一炮打响后,《百家讲坛》让易中天讲“三国”,没想到易中天却拒绝了,执意要说“水浒”。为了说服他做这个选题,编导费了很多口舌,易中天却还在犹豫。最后,他表示要回去和妻子商量一下。回家后把事情一说,李华坚决支持丈夫说“三国”。他采纳了妻子的意见,最终与编导达成共识,一炮走红。

情感世界范文5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人本性;情感化;主观化;文化批判

新表现主义艺术的核心,即是倡导人本性、自由、情感化。人本性,就是以人为本,从人的本能出发,充分肯定人的自身的认识能力和价值观,追求某种自由,是人们向往文明与自由、文明与进步的本能,是人性的本质所在。人的问题,始终是艺术家要表现的问题。新表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思想及精神寻求解放,寻求生存,释放人性,来反抗命运的过程。

当今,商业问题泛滥,信息技术爆炸,人的价值观失重,精神失衡,人的尊严受到强大的挑战,同时,文化面临经济的重压,商业的侵入,使人的精神产生危机,人的思想及行为出现躁动和迷茫。那么,新表现主义在这种时期就担负着人的理想与精神信仰,追求人的崇高价值与人文精神,以追求人本身的自由解放为宗旨。新表现主义艺术重视艺术家的心理本能的情绪喧泄,对现实社会的弊端的艺术批判,强调人的价值与需求,以象征或隐喻性的主观变形和重新组合构成,建构震撼心灵的艺术世界;强调艺术家主体情感的抒发;强调直觉、灵感、顿悟、想象等主观心理因素为创造的重要地位。强化表现审美对象个性的神态、情态,以变形、夸张的构成,形成强烈的张力,以达到极限的表达画家的灵魂深处的情绪、感受、心态。达到表现主体的情感化,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情感是一种纯自然的精神观,是艺术家审美情感对事物的主观反映,是自我表现和自我照应的结果;情感以心灵冲动为源泉,重视形式语言,重视激情而充满活力;重视文化内涵及冲击力。

90年代中国新表现主义,不仅吸收了西方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而且更注重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哲学与艺术观念的走向,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新再现主义特征。在吸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方面,首先是法国早期表现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德国新表现主义为核心。在哲学美学思想上吸取了叔本华、尼采的哲学思想的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论(潜意识)。西方的这些流派和非理性哲学思想对中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使新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和发展,理论的内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及哲学思想由以庄禅哲学思想而突出,主张“从性而游”认为人生的痛苦解脱,只能求于自己的灵魂和内心解决,是一较高的精神理念。追求清景交融”,“自性本自清净”的思想境界,心的“顿悟”与艺术审美活动是相通的。中国传统的哲学理论不仅为中国历代各画派,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中国现代的各流派,特别是中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更适合于根植于这肥沃的土壤里。不仅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艺术家,而且也影响了当今一大批学者和艺术家。在这种中西文化哲学的影响下,新表现主义美术产生了许多著名的画家,例如:北京的尚扬、东北的赵大钧、贾涤非、周卫等,中原的段正渠,西南的毛旭辉等。

情感化充分体现在新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家的作品中,如:尚扬的作品《黄土高原》系列,以浑厚的艺术语言和变形,表达了对中国文化渊源的追问。将西方文化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较完美的结合。《94大风景》以地质横断面的地质结构,表明了对现代科技和历史文化的关注。地壳运动,岩浆喷射出符号:小汽车、茶壶、飞机、钟表,这些商品日益侵蚀到各个领域,商业社会改变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诊断》系列以现代科技把人变成无性别的符号,表明了科技对人的巨大的异化作用。对中国人当今的生存状态和文化走向深深的关注。他对生命很执着的追求。《状态》系列、《诊断》系列,《大风景》系列,都显示了这一观念。他以深厚的本土文化根基,感悟到了人性与自然的配合。他从艺术的真诚,自在净化的艺术表现,通过画面上的张力和黑白灰高雅的色调,以激情和诗一般的心绪,以符号语言来展现内心和压抑及悲怆。以敏锐的直觉领悟和心灵的感悟,即有理性思维,又充满了激情和冲动,建立了精典的现代艺术的精神。

挑战命运,释放个性的画家要数东北的贾涤非了。他的大写意用笔,狂放挥洒。理性在情感的渲泄状态下淹没了。作品《收获季节》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狂放用笔,把一种肥硕充满张力的女人体置放于葡萄圆中的情态,也证实和体验到他的思想和欲望。《有自行车座的母与子》以阳性空间回到现实生活的情景,人性的情感有某种转移,给观赏者很多想象的空间,视觉上的、强刺激,体现了画家本能的自动发生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禅宗哲学和弗洛伊德潜意识论。《尴尬图——弯道示意》使人联想到以京剧这种程序化的艺术形象,表现了画家内心的压仰和反叛,隐喻的手法,暗示人类的尴尬,现代人灵魂的尴尬。轻松自如的笔触,充满激情联想、形与色无不流露出人文精神的大写意。

我们在赵大钧的作品中,无不感受到他的真诚。他感悟到生命与自然的美妙,从悲伤和慰藉中净化了灵魂,他晚年醉心于音乐,音乐的美感使他青春永驻,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情到音乐的节奏性的美和旋律结构的展开,色彩的情感紧奏而浪漫,《我和小春》这样富于情感性的作品,展现了一种平静中的满足,又体现出生命中不可抗拒的青春的活力,生命中崇高的理想离不开灵魂的期望和冲击。他的近期作品《一棵树》唤起了他的音乐情绪,这是本原性的表现艺术。那么赵大钧他这种音乐的情感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哲理,音乐与绘画融汇在一起,净化了思想。他把音乐的梦幻通过绘画更于完美,他的作品和灵魂饱受着痛苦和欢乐,在欢乐中真诚的渴望着生命价值的展现。

段正渠以重低音符的分量把作品展现在你眼前,特点厚重的黑色,粗大的轮廓,情感以象征性的发泄表现,他把握着生命永恒的冲突。他对中原这片黄土深深地热爱,对生长在黄土地的人们的喜怒哀乐深深地关注。《东方红》、《走西口》、《山歌》、《夏口黄河》,暗示着民族的昌盛、兴旺、发达。他从西方的表现主义绘画中吸取了营养,然后,一头扎进黄土地里与黄土地的儿女们去实现民族的理想和愿望。

情感世界范文6

一、舞蹈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舞蹈和其他艺术形式,既有共同的规律,又有各异的特质;既有关系,又有区别。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说到底,舞蹈是人体反映心灵动态的艺术,而心灵动态又是社会动态的真实写照。

表演则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表演艺术可分为舞台表演艺术和镜头前的表演艺术(电影和电视)两大类。舞台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剧场性和假定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这是所有舞台表演进行中的共同现象。在舞台框框之内假定环境之中进行表演,是戏剧表演和舞剧(舞蹈)表演的共同现象。在这个领域内,如何对待观众,追求什么样的创作状态,以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进行表演,形成了不同的表演观念和表演理论。目前,我国关于表演理论方面的专著和文章,专家谈论比较多的有三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布莱希特体系、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国内外有些专家又称为梅兰芳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观念是在观众和演员之间建立起“第四堵墙”,追求“当中孤独”的创作状态。布莱希特则强调创造过程中的理性因素,提出“推倒第四堵墙”,以“间离效果”来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而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认为演员心理上根本没有“第四堵墙”这个观念。演员在舞台上对待观众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面对面当场表演给观众看。中国戏曲就是“当众表演”。

那么,舞蹈表演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创作状态,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表演观念呢?是“当中孤独”还是“当众表演”?抑或是追求“间离效果”,还是别的什么创作状态?笔者认为,一个成熟的艺术品种,应从大量的表演实践中抽象出自己的表演理论。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舞蹈表演虽然在实践上有一段悠久的历史,在理论上却还处于一个“童年”时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二、舞蹈表演与情感世界

1.舞蹈是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

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样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促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2.情感世界的“极致”体现需要舞蹈表演

怎样才能把情感世界的“极致”在舞蹈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呢?在舞蹈表演实践中,常常见到两个身体能力、技巧相近的演员表演同一个作品。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经久不忘;一个只是机械地完成各种高难度的技巧和动作,表现力不能打动观众。为什么两人的悬殊如此之大?这就是舞蹈表演有无情感世界所决定的。演员的表演是舞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它是连接肢体动作和情感思想的纽带,它能把外部的肢体动作和内部的心理情感有机地、符合逻辑地联系在一起。舞蹈是以人体动作、造型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的意境创造和形象塑造,都是以一定的思想情感内容为基础,而不是堆砌一些无机的单一的动作。舞蹈动作、姿态是由一定的情感线、视象线穿织而成的有机整体。情感离开动作无以体现,动作离开情感毫无意义。动作是构成舞蹈的外部因素,是看得见的、外在的运动;而表演是内部的,是渗透、融化并贯穿在一切动作之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前者是舞蹈表演的载体,后者是舞蹈表演的灵魂,动作承载情感,情感使动作更具光彩。舞蹈中的情感属于内在非视觉的心理内容,只有通过相应形体技能,进行物态化体现,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才能成为可视的舞蹈艺术。这时候心理与形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只有通过表演这种形式把肢体与情感、外部与内容相结合,产生生动、真实、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将情感的“极致”推向高潮,达到宣泄情感、传达思想的目的,这样的舞蹈才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舞蹈美感的产生,是因为它包含情感。舞蹈起源于人的生命,是人类生存、劳动的积淀,是人类文化经验的积淀,是情感的宣泄,人们全部生命的感觉经验都倾注在舞蹈里面。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人们击地而舞,铿锵而歌,在空地上,尘土飞扬,喊声冲天,是那么尽情、那么投入、那么感人。舞蹈动作都是人体的自然生活动作,经过提炼、加工、美化而来的。舞蹈中的每个动作无不包含情感,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舞蹈起来就不可能美,就不可能打动观众,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中,才能赋予舞蹈生命,才能打动观众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在舞蹈艺术作品中,“情感”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应当说,审美客体“含情量”的多少,常常决定着作品的艺术生命。舞蹈是用肢体诉说情感的,舞蹈不是讲故事,不是哑剧,不是运动的雕塑,不是高难度的杂技,也不是音乐的陪衬或解释,而只是――舞蹈。

参考文献:

[1]刘同春.舞以传情 舞以尽意――论舞蹈艺术的抒情性[J].剧影月报,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