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5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5篇)

第一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素质课,对于提高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当前其在高校不受重视的尴尬局面和现实,也迫使本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大学语文的改革方案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素质课,从1980年起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开设以来,至今已经有30余年的历史。应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正如杨志坚(时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2006年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所说:“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与此同时,也有学者从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把汉语教育推向世界等角度来说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意义。但是应该看到的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出现了众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开设的必要性正受到人们的质疑,这就促使我们必须认真审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思考教学改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下面笔者将从自己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在教学方法上,大学语文应有所改进和创新

一份关于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法),13%的学生认为可以接受,45%的学生认为死板,但已经习惯,42%的学生强烈要求改革。而从笔者和学生平时的交流中,也听到过类似的反映和要求。这些现实告诉我们,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所普遍运用的讲授法已呈现出一些弊端,学生已不满足于老师单纯的讲授,对此方法已有一定程度的厌烦。这种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笔者以为,改革不是冒进,它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传统的讲授法虽然有弊端,但它作为一种基础的教学方法,仍有很多优点,而且完全抛弃这种方法的实践并不可行。

在平时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或者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来进行教学。笔者在讲授《哈姆雷特》(节选)这一课时就运用了研究性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等多种方法。这一课是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作品产生的年代、国家离学生较远,而且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比较复杂,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具体分析,给学生以指导。同时,本课还是一出戏剧,人物较多,语言精彩,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在具体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安排: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哈姆雷特》经典电影的片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老师简单介绍该剧的故事情节、作品背景;然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剧本的情节,分角色进行排练表演,并且选择其中一组进行公开表演,老师给予点评;最后老师结合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毁灭”的经典对白对其人物形象进行详细讲解。事实证明,由于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内容上,应注意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众所周知,大学语文是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所普遍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语言训练和文学鉴赏等方式,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继承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这种定位也意味着,这门课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同时也不具备公共英语等公共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以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因人而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日语专业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原因对日本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就以此为突破点进行教学。如在第一节课向学生推荐《菊与刀――日本文化面面观》一书,该书被认为是了解日本文化的最好读本之一。学生对此书非常感兴趣,认为既扩大了自己的阅读面,又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有帮助。另外在讲作品时,尽量多地引导学生阅读日本的经典文学作品。白居易《长恨歌》中有句诗“梨花一枝春带雨”,此句写尽了杨贵妃的柔美缠绵之姿,非常生动传神,以此成为千古名句。而在我校使用的教材中恰好有一篇日本的写景名作《四时的情趣》(作者清少纳言),在此文中恰好也提到了该句。于是笔者就趁机引导学生去阅读此文,体会其语言的美感以及日本人所独有的审美情趣。由于和所学专业关系密切,学生的阅读兴致很高,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而对物理、化学、医学等理科专业的学生,在具体教学中除了文学作品的鉴赏外,应结合其专业应用性强、学生理性思维强的特点,增加应用文写作、演讲等实用性内容讲授的比例。

三、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也应有所变革

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我校)的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基本上还是以考试为主,也就是在期末进行闭卷考试,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理解、作文等题型。而这种与中学语文的试题相比并没有质的区别。所以就有人把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但应该清楚的是,中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性质不同,中学语文是高考必考的一门科目,所以学生们不管有没有兴趣都会认真去学。而大学语文只是一门公共课,在很多学校它甚至只是限选课,随时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如果还继续采用上述题型的话,那么对学生既没有影响力和约束力,也会丧失其学习的趣味性。因此当前的这种考核方式势必需要进行改革。关于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改革,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一些方法。比如黄志刚、李剑、何凌风在《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出,把静态考试改为动态考查:在学分制条件下,可以推行结构化考试,把大学语文的学分分为考试学分与课外考查(小论文等)学分,考试可加大开卷考试力度,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灵活运用,着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人提出,大学语文考核可以实行三三制,即考试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常的学习成绩(包括考勤)占三十分,与课程相关的作业占三十分,期末的考试成绩占四十分。而考试内容也不应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而应着重考察学生对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笔者以为,如何改革还应视本校实际和学生具体情况而定,并且具体的考核方式是否科学有效,也应该通过实践来不断地验证和修正,直至找到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改革的成败与否也关系着本课程的生死存亡。大学语文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内部调整,以自身的改变来应对当前在高校遇冷的尴尬局面。而这不仅需要教授大学语文的同仁们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也需要获得社会、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相信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虽然任重道远,但必将迎来改革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黄志刚,李剑,何凌风.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5).

[2]刘咏梅.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再审视―――由高校千份问卷调查引发的思考[J].大学时代下半月,2006(9).

[3]任美衡.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第二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建构主义是学生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构建自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大学教学与建构主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这也肯定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本文将从建构主义的思想和教学模式来探究教师如何发挥指导作用,构建大学语文课堂的新型教育模式。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可以将中学的语文知识升华,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类型文章的写作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培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思想。作为大学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和个人素质。大学语文连接着学生和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民族自豪感,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陶冶下必将滋润一代人的精神文明,那么就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养。民族性才能得以传承,传统文化不至于失落。唯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不同目的性,才能激发学生、教师的学习和教学热情。唯有大学语文学科得到了重视,才有改变大学语文的教学现状,进而展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使用性。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不是教师一股脑地将知识强塞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进行自我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起到的是纠正和指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习。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担任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从学习环境、情景和对话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达到帮助学生自我构建学习体系的目的。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1.多种教学模式组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主张将教师的教学角色定位为教学的辅导者,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应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帮助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所学的新知识主动地进行选择和处理。使之成为自己的意义,而非别人灌输的意义,产生自我的意义构建。现高校中大部分都视学生的技能培养为重心,学生对职业技能课的热情也高于像大学语文一样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渴望唤醒,这就是教师引导作用的一种体现。帮助学生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实用性,使同学认识到语文只是并不是无用的死知识,结合教材把文学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串联起来,增添大学语文的魅力。也可扩展大学语文的范围,注入当下流行元素将影视、音乐、等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更好的让大学生们透析语文中的文学意义、思想意义,帮助学生确立自我追求。

2.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促进教师和学生间的良性循环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们应懂得主动构建知识,对于外界传输的知识,学习者只能通过自我消化吸收,将知识变成自己的,主动建构才能理解透知识。所以,学生应发挥自我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使用各种建构主义模式去探究、去发现。将新旧知识之间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文章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理解,有疑问要由学生提出,疑问要让学生自己学着解决分析,知识是要靠学生自己获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会反思自我认识的不足之处,建构出新的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备受争议,但在最后的实验过程中,在教学中取得教学的效果是无可厚非的,建构主义理念的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大学语文教学定会转变被边缘化的局势,寻找到新的教学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龚云普,王红椿.由"公共基础课"走向"综合文化课"--现代建构主义与大学语文教育[J].惠州学院学报,2003,23(5):83-87.

[2]杨桃.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语文教学原则探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3):141-142.

第三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表达、文字写作、审美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当今的高校,大学语文已经被边缘化: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探其原因,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原因分析;改革策略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但是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大学语文已经被边缘化: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愿教。探其原因,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语文能力低下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优秀文化,1978年,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等学者专家倡导在全国各高校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时至今日,这些专家美好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看看下面这些材料:在学校教育中,和英语的强势相比,汉语显得尤为落寞,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有调查显示,88%的公众认为大学生中文水平下降,书面表达能力退化;韩国首尔的《中央日报》曾刊载一篇文章,题目是“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文章提到了一次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人竟将“富贵不能淫”译成了“富贵但不性感”;据新华社报道,由上海翻译家协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手举办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把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姚登南。

由上面的材料可以看出:大学语文不仅没有能够在强化汉语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和提升人文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反而遭遇现实的尴尬:学生不愿学大学语文,教师不愿教大学语文,有的老师是为了凑课时才选择上大学语文课。那么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什么呢?

(一)学生不愿学大学语文的原因。

1.对教师讲授内容和方式的失望。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步入大学殿堂的莘莘学子最初对大学语文课怀有一种期望:期望能聆听到大师的声音,大学语文教师能带给他们和中学语文教师不一样的感受,期望通过教师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具体讲授感受作品中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领略到祖国灿烂文化的精华……但是,几次课下来,他们失望了:大学教师和他们的中学老师没有什么不同,文言文依然是字词句的翻译,现代文依然是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重点句子和段落的剖析,大学语文变成了“大四语文”,于是课堂上梦周公的有,打游戏的有,看课外书的有。

大学语文教材上有的篇目在中学学生就学过,大学语文教师不注意和学生沟通,只是按照自己的授课计划进行讲授,对这些重复讲授的课程学生更是没有兴趣。有的教师完全不和学生互动,课一讲完马上走人,不听听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看法。这些都加深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失望之情。

2.实用功利主义的影响。当今社会浮躁功利,人人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长远。作为社会一员的大学生难免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每天忙着英语考级,拿专业证书,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相比之下,不过等级关,不拿等级证书的大学语文课,在他们看来似乎纯属多余。即便是列为公共必修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得到及格能拿到学分便心满意足。

(二)教师不愿上大学语文的原因。

1.大学语文属于通识课程,与专业无关,凡是中文系教学课时不够想凑课时的教师都可以教大学语文。既然是凑课时的,教师就不会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得过且过,按部就班,不求创新。

2.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期望值比较高,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它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对课文内容能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还需要教师对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大学语文”本身姓“大”,即相比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它是在更高层级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培养;这个要求非常高,徐中玉先生就一再强调:“开(大学语文)这门课,一定要找系里知识最广博的老师来教授。”(《社会科学报》2004年1月8日第5版)“‘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难度很大的课程。需要学问渊博、经验丰富、热爱教学的教师来担任这门课。一个人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易事”。所以,上好大学语文课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上成“大四语文”,学生厌学,老师厌教。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策略

(一)转变过去“填鸭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学语文课堂依然是沉寂一片。目前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依然比较滞后,以讲为主,师生间的互动不足,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把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法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敬业与乐业》时,以“作为大学生的你怎么看待敬业和乐业”为题,就当今社会频繁跳槽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这堂课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跳槽行为进行了思索,而且讨论法的运用,改进了教学手段,强化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我们可以和学生探寻特定的情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自学,需要时可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授之以渔”的方法,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只要师生通力合作,将这种授课和学习的方法贯穿始终,就能巩固和发展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品质,从而使他们终身受益。

(二)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是把文字、图画、声音、动画集于一体的全方位展示,多媒体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运用动静结合的处理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开阔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应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变得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加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和适宜的声音效果,可以营造更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调查,发现96%以上的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还是持一种肯定和欢迎的态度的。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使用课件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子版教案有其显著的特点,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视听结合,节省板书时间,能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大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地更新和扩充知识面,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技能和方法,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处理好多媒体、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应该立足以下基点:文学(文化)、思想与人生。在课堂讲述内容告一段落时不妨穿插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者学生关注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食品安全你怎么看”、“钓鱼岛问题”、“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大学的梦想”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他们往往会踊跃发言,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让他们的大脑适度放松,为接下来专心听课及积极和老师互动创造了条件。对课文内容的解读要联系当下的社会生活,与大学生的成长烦恼、精神困惑和就业择业等问题相联系,只有找到大学生的兴趣点,才能引起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如在讲《吃饭》这一篇课文时,由吃饭引申开来,笔者讲了西餐礼仪和中餐礼仪及餐桌上的一些学问,学生当时非常感兴趣,纷纷说这些知识对他们以后的就业及为人处世很有帮助,希望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穿插更多的礼仪知识。

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读书征文”、“辩论赛”等大型教学活动,开展思维、听说、文书写作等教学实训,从而提高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学过《雨巷》后组织“诗歌朗诵会”,学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后组织“演讲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了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不一样的风采。

要大胆地把名家“请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大家风范,如在讲授李清照的《声声慢》时笔者简单向学生介绍了康震后,就让康震教授带领学生走近我国一代词宗——李清照,领略李清照词的魅力。

(四)大学语文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课程内容涉及面很广,既有古今的文学作品,又包含中外的名家经典,附带要讲的还有古代汉语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有广博的学识。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活泼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要达到良好的效果,课程考核方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1]。的确如此,学生在上一门课时往往极其关注课程的考核方式。如果一门课在结课时很容易就做好,学生就会对这一门课失去热情,不会在这一门课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人文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大学语文课程更要强调平时成绩。比如根据到课情况、平时作业、课堂发言、演讲比赛、读书征文等给出平时成绩,在大学语文中,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分别占60%和40%,加大了平时成绩比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笔者看来,平时功课做好了,期末成绩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期末考试尽量不考查或少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出开放式的大题目,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但无论它如何变化,大学语文所负载的文化传承、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愉悦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功能都不会改变,期待大学语文能早日承担起这样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5):187.

[2]杨坤道.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N].中国大学教学,2006,(08).

[4]魏怡.大学语文新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艺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1).

第四篇:审视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策略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担忧。大学生日渐下降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质严重阻碍其成材与日后的事业发展。本文提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原则与相应的教法改革实施策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语文能力文化素质

一、前言

大学语文属于高校面对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的其他各类专业所开设提升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表达四大能力,可以说大学语文在作为一门基础课的同时担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功能。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教育的实用功能与功利色彩日渐浓厚,高校课程的设置更倾向于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在我国高校中,大学语文缺乏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更无法与外语四六级考试的重视程度相媲美,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已经处理十分尴尬的境地。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与担忧,大学生日渐下降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素质严重阻碍其成材与日后的事业发展。对此,国内教育界人士提出大学语文课程需要进行改革,所谓欲速则不达,改革涉及到“课程定位、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法改革、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期内全部得到有效解决,本文以此为背景谈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之教法改革实施策略。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原则分析

1.坚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通过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景后,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探索过程中积极感受、体验和进行知识建构。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以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2.系统性原则——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人类的大脑是具备储存知识与分析问题的,这在某些程度上和电脑储存信息是一样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具体思路就是把同类问题、相近方法放入同一体系,纳入同一结构,从而让在提取应用时就迅速、快捷,也更容易扩展和建立起新的体系结构。假设如果学生能够将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之中,那么在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学习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将会是杂乱无章,思维混乱,没有头绪,不利于新的结构体系的建立,更不可能接受更多新的知识,也不可能建立更庞大、更科学的体系结构,也就会存在“事倍功半”,甚至更差的情况出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反思意识能力,要遵循系统性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门别类,有系统、有条理、有步骤地反思知识、方法,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有系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

3.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交往

学生的主体性主要是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并与其他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成熟和提高。交流讨论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全班讨论、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以补充、修正和深化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在社会性相互作用的共同体中教师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员,是讨论、交流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活动的自由开展。

三、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教法改革实施策略

1.实施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有两类常规教法,第一是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包括“讲授法、串讲法、问答式教学法、谈话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点拨式教学法”;第二是以训练为主,包括“练习式教学法、诵读式教学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长期教学经验并结合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国大学语文教学主要以第二种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宜,以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发挥学生自主性,大学生属于人生阶段的青年期,这一时期学生个体身心均达到成熟,在认知上,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的分析综合能力、创造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已经达到高级水平。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较为强烈的批判性,加之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这使其完全能够依据老师的启发提示自主进行理解与学习相关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有效转变以往重“教”不重“导”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有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2.引进先进教学技术,开展丰富课外活动

大学语文属于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传统教学模式中仅依靠“书本——黑板——笔记”无法展现出许多优秀篇章的精彩与神韵。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把“文本(text)、图形(Graphics)、图像(Images)、动画(Animation)、声音(Sound)”等多种表现信息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同时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性的“处理与控制”来完成交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多媒体最大的特点与优势就是图声并茂,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够通过为学生营造各种生动样式的动感画面来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气氛,通过持续不断的刺激学生大脑皮层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学生在最佳的学习状态中保持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则能有效渲染教学气氛,给学生前所未有的视听感官冲击;将“重点字词、特殊的语法现象、背景知识、课文翻译、思想内容”等归纳整理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则能让学生针对性的掌握学习内容,并让教学过程处于轻松活跃的气氛之中。

3.采用动态考核方式,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目前大学语文的考核一般采用闭卷的形式考核,采用这种“以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核方法其实是不适应我国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不仅通过一张试卷无法将该学习所学内容有效检测,一些为防止学生不及格考前画重点的行为更是属于掩耳盗铃。大学语文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并且这是一个日积月累反复训练才能达到的,仅仅靠教师考前给学生画重点让学生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拿到该门课程的学分是无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大学语文考试应将考试重点放在学生的能力上,以能力测试为主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采用的考核制度不仅能体现学生日常的学习状态更能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将学生的成绩分成日常学习成绩、作业成绩、考试成绩。考核应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论文与答辩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在课堂积极参加与“学”、“练”的成绩,将学生的“作业成绩、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划入总体考评中。总之,考试并非最终目的,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质才是重中之重。

四、结束语

为培养21世纪的主人,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过程本身建构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地且主动地得到发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非彼此消损。

参考文献:

[1]孙海平.从课堂教学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2]陈晶瑞,陈建新.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试点中的几点尝试——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J].新西部(下半月),2010,(3).

[3]陈艳秋.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4]路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审视和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1).

[5]姜莺鹰.如何落实《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过程与方法目标[J].科技资讯,2010,(36).

第五篇: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审视和思考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育改革一直是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的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从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大学语文改革的策略和方法等几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教育改革。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1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1.1大学语文的定位低

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位为公共课,但由于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在语文学习,到了大学,对语文早就没有什么好感了。

1.2大学生的语文素养差

当前大学生(除中文系)普遍存在着语文素养缺乏的问题,一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非常欠缺,错别字、语病等问题很多。学生平时也很少花时间在语文学习上。

1.3陈旧的教学模式

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很少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无法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不能发挥语文课要多讲述道理的现实指导功能。这样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上大学语文课完全是敷衍了事,老师也是得过且过,使得这门课越发显得没有生机活力。

1.4师资力量薄弱

在大学语文的教师安排上,大多都是年轻的教师上课,那些具有高级职称的如教授、副教授的教师只教授本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长此以往,就易给人以错误的判断:大学语文根本不重要,根本不用下大功夫去学它。但实际上,公共课也需要投入很好的师资队伍,大学语文并不只是一门简单的公共课,这门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

1.5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多少都存在着缺陷,大多数教材都侧重于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的选录,而且大多是选录纯文学,很少有综合性的文章,对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外国优秀的作品的选录比例太小。语文课文内容也往往趋于单一、刻板。一般都是在正文前介绍作家的生平及代表作,之后是正文,最后是问题。这样的编排模式和初高中的语文教材没有多大区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部分学生对大学语文不感兴趣。

1.6教学评价体系亟待改革

学科评价体系是各个学科的必要环节。大学语文教育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模式较为老化、单一,仍然是以前的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考试题型单一,答案单一,没有注意到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性,哪怕学习了大学语文,但是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也并不很明显。

2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关系到大学生整体素养的提高,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还是个人自身整体素质的培养上,都离不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当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整体的教育现状亟待改革,这不仅是大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生自身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语言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标志,大学语文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功能,所以大学语文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而且当前大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及其整体技能的提高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关乎民族的历史、现状、未来。

3大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

3.1更新教学模式

大学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尽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大学语文这门学科,但是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对大学语文有足够深刻的认识。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重视远远低于计算机、外语等学科。教师教授大学语文的方法和理念也显得较为陈旧。面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要想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教师要尽快更新教学模式。

3.2根据专业特性来决定大学语文的教授内容

大学语文的开设对象是非中文专业的学生。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根据大学里各个学院不同的专业特点以及知识结构来选择不同的教授方法和不同的教学侧重点。这样一来,就可以使那些本来语文基础不好的专业的学生逐步接受大学语文,并对大学语文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给化学专业等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应该多给学生教授古代历史上的科技成就以及那些在文学、科技上都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再如,给旅游专业的学生上课,不妨多讲一些各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多介绍历史上的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当然,教学时一要强调专业性、实用性,二要尽量使各专业知识合理地融于大学语文的知识体系,避免牵强附会。”[1]

3.3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当然的重要主体,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2]新的大学语文教育模式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他们既要有较高的素质,丰富的教学经验、简洁生动的语言,还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等等。因此,应该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进一步使教师的素质得到提高,改变过去师资过于薄弱的状况。教师素养包含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在思想上,教师要加强师德方面的培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在专业上,要切实地扩大教师的知识面,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授课。

4结语

大学语文的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庞大的工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科的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材等等。教育工作者与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逐步实现大写语文教育的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使语文更好地为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大学语文教育的改革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汉语表达能力等等,它还可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优秀的人才,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命感和荣誉感,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陈艳秋.社会需求视界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

[2]黄志刚,李剑,何凌风.浅谈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6,(14).

作者简介:李其霞(1978-),女,苗族,贵州绥阳人,文学硕士,贵州师范大学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文献研究,贵州贵阳5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