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论文(7篇)

大学英语教学论文(7篇)

第一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探索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考虑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教学开展必须围绕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不同研究者根据各自分析的视角不同,对需求分析做出的分类不尽相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Hutchingson和Waters(1987)提出的目标需求(target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needs)。目标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在目标情景中能顺利运用所必须学会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需求是指学习者为实现目标需求所需学习的语言知识和技能。Brindley(1989)提出主观需求(sub-jectiveneeds)和客观需求(objectiveneeds)。客观需求包括所有关于学习者的客观情况(如学习者目前的外语水平、语言学习中的难点等),而主观需求是指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信心、态度等)。在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下,对课程的需求分析不仅应该重视针对学习者个人学习需求的分析,还应该对国家和办学单位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和就业、课程组织者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分析。

二、课程需求调查

(一)国家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我院继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后又被确立为应用科技型大学试点院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国家是一致的,即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除坚持培养学生语言技能,打好语言基础的目标定位外,应该更突出外语的工具性和应用性特征,在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目标不变情况下,将英语教学重点转向为职业性需要服务的重心上来。

(二)职业需求

职业需求对应Hutchingson和Waters提出的目标需求,对目标需求的分析关键在于对语言运用的目标情景进行分析,即对学习者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使用的语言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客观需求进行分析。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学习者对本专业的从业要求或是毕业后所面临的英语应用情景并不熟悉,因此不能将学习者列为目标需求和客观需求的调查对象。为了解计算机行业对本院学生就业层次的英语能力的目标需求和客观需求,我们对1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院系领导,3名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及6名毕业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毕业生进行访谈。从访谈中的结果获知,基础教学阶段的英语四级过级成绩仍旧重要。未来职场环境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包括能够阅读和写作计算机产品英文说明书、用电子邮件等工具进行常用应用文写作、检索和阅读专业文献、运用英语计算机专业知识与人沟通与交流等。对进入职场前的外语能力准备包括能够进行计算机专业论文英语摘要写作、用英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求职上的需求。

(三)学习者需求

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大学一、二年级计算机专业236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以掌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要为重点,了解学生对自身目前英语能力的认知及对未来需要提高英语能力的需求。问卷的设计包括以下主要内容: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基础英语学习完成后达到的目标、基础阶段完成后的英语学习需求、对根据职业需求开设职业类英语课的态度等。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口语(82.7%)和听力(62.3%),89.4%的学生希望在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四级考试,31.2%的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后会继续考英语六级,11.2%的学生希望在基础学习阶段完成后补充考研英语的辅导,85.6%的学生希望开设对求职就业有帮助的职业英语课程。

三、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基础英语、计算机专业学术英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四大模块。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目的是建立以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教学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专业意识。课程内容为英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后能够掌握基础学术词汇,能够较熟练使用全英文版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常用办公软件,阅读介绍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英语材料。全校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将为本课程提供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在全英文指令和全英语操作界面下完成任务。第二、三、四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材采用计算机行业科普类书面语和口语材料,以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为主。第五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学术英语课程,如专业文献检索和阅读、专业论文摘要写作等。第六学期开设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课程,如英语电子邮件写作、计算机专业信息英语口语、外企实用英语口语对话等。

(二)教学模式

根据各学期课程设置及教学目的,在应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再由小组成员口头陈述任务实施的步骤。专业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多采用口头陈述与学生互动问答检查专业知识的理解,通过陈述完成语言输出锻炼。在学术英语教学中,主要采用体裁分析教学法对专业文献或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和结构加以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同一体裁的语篇。计算机专业职业英语的教学多采用角色表演与模拟重现计算机方面信息交流等场景。

(三)教学考核与评价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必须建立规范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价值上的判断。课程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两者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各占50%。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根据不同学期的课程教学目标,采取课堂观察、访谈、随堂测试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等手段主要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和学习态度进行评价。评价者除教师外,也注重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和水平考试。我们建立试题库,学生上机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除考查英语听、读、写和译等技能的常见各项题型外,还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上机完成的任务类题目。水平考试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来完成。除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外,还以奖励分的方式将学生第二课程成绩纳入考评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级英语职业技能竞赛,展示和实践课堂学习成果。

四、结语

需求分析是某一专业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前提,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应围绕满足需求和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只是一种尝试性探索,这种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希望在改革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加以完善,使英语课程为培养高素质的职业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宋安宁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

第二篇:交际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启示

一、交际教学法的涵义

交际教学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宗旨,是当前影响最大、运用最多、掌握最快、授课最灵活的外语教学方法,其涵义比较广泛,涉及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内容、课堂活动的策划等,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其他学科的观点,内容不断丰富。具体来讲,交际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掌握语言的真实运用;(2)教学中的交际策略遵循顺畅性和精确性的原则;(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对语言的运用从而顿悟;(4)教学的中心不是限制在语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范围之内,应该包含所有的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交际法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交际教学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运用语言能力,主张教会学生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比较倡导实用性的教学方法,这一点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交际法应该注意三点问题:

(一)改变传统英语教学中语法、单词教学占较大比例的教学方式

很多英语教师对自己教学成绩的分析主要集中在语法和单词量的掌握程度上。但在运用交际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过于强调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大量运用语法,使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

(二)摒弃传统的观念,立足于教学大纲

在教学时,教师要大胆摒弃传统观念,立足于教学大纲,但是不能拘泥在大纲的条条框框中,要在能够完成教学大纲任务的条件下,去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受语法和单词的限制。能够利用英语作为语言沟通的作用,去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和激情。

(三)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对学生的引导

在这一方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必须博闻强记,反应迅速,课堂备课要充分,同时必须改变过分注重正确答案的教学观念,要以词汇应用的准确性和口语交际的流利程度,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进行评价。

三、交际教学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要转变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大学都是根据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英语的能力。甚至有些学校把毕业证、学位证和英语四六级联系在一起。这就导致很多学生都试图通过大量的记单词和做题,通过四六级的考试,而忽视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要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就应该根据相关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标准改善英语教学的大纲,使英语教学中使用的教学大纲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实现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相分离,注重英语语言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二)要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方式

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普遍的考试评价体系中都比较重视终结性评价。在英语中主要表现为考察学生对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主要为英语听力和笔试,这种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表现为忽视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学生的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积极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

(三)正确引导学生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作用

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无组织、随意地进行交际,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作用。首先,教师需要告诉学生当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其次,要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把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列出来,如语法和单词问题。最后,可以让学生自主的设计交际对话。让学生明白英语课堂上交际能力和交际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与同学的交流中提高英语能力,能够在学习环境中实现与他人的交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真正提高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随着我国对英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很多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都开始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注重学生语言沟通和交往能力的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启示。

作者:韩? 王丽娟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第三篇:输入输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策略探索

一、输入与输出理论

对于输入与输出理论,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两类:

(一)不干预理论。

Epsteinetal、Krashen等是不干预理论的倡导者。在不干预理论中,最为典型的就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Krashen认为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方式就是理解分析输入材料的语义。对于学习者来说,在普通语法的指导下,人们借助“可理解输入”,可以像学习母语一样,轻松自然地学习英语。元语言知识在“输入假设”的引导下,对英语实施监测性学习,对学习英语产生的意义一般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对语言形式进行分析。对于学习者来说,可以通过输出展现自身的现有知识,但是不能将其作为学习英语的必要条件。所以“输入假设”理论认为没有必要鼓励输出。

(二)干预理论。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主张干预理论的专家学者彼此之间虽然存在分歧,但是在英语学习是一项信息处理过程方面却达成共识,干预理论派认为学习英语的本质与学习其他知识的过程存在相似性。在习得过程方面,干预理论学者认为英语学习需要进行干预,并且对语言形式的理解给予侧重,同时将学习英语作为鼓励输出的动因。为此,本文需要澄清干预理论涉及的一些概念:一方面是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注意。对于英语学习,不干预理论认为依靠下意识无法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注意的方式才能实现输入向输出的转化,并且通过互动,可以进一步暴露学习者自身的不足,通过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英语学习效果普遍提升。另一方面显性干预优于隐性干预。对于干预形式,通常可以分为隐形反馈和显性反馈,在效果方面,干预派认为显性反馈优于隐性反馈。引发学生注意和理解形式错误的程度不同,这是隐形反馈与显性反馈的主要区别,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形成,对于隐形反馈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并且不利于学生改正和提高。反之,对于显性反馈来说,哪里错、为什么错等都可以让学习者知道,同时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二、输入输出理论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一)输入方式。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输入往往需要借助输出才能实现。对于教师来说,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下习得英语,还是有意进行干预,通过哪种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输出效果,在这方面学者持有不同的意见。一是自然环境下的输入。在加拿大的法语学习中,比较成功的模式就是自然环境下输入,与本族语学生相比,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能力和语篇能力方面相差不大,但是没有明显提高语法能力,这是因为自然环境下的输入忽略了学生的种族意识。二是教师干预下的输入。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干预性措施,让学生接受显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实现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知识转变为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巩固和强化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输出方式。

通常情况下,输出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创造性输出。在英语学习中,Swain对语言输出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Swain通过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输出假设”理论。二是机械性输出。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这种理论得到广泛运用,老师首先传授语法规则,然后对学生进行干预操练,这种方式属于机械性输出。

三、输入输出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输入输出理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输入是充分必要条件,英语学习效果往往受输入方式的影响和制约,如果输入方式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所以,教师采用干预式的输入方式传授规则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学习效果。二是对于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在分析英语学习过程中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为了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需要采取措施,确保学习的知识与环境、目的与任务保持一致性。为此,在口语交流和书面交往中,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知识进行熟练的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强化自身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说通过大量的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知识技能,同时可以提高英语的学习效果。

四、输入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这是组织开展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通过英语教学,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因此,在今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依据输入输出理论组织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一)适当增加英语课堂教学中可理解输入部分所占的比重。

在进行语言学习时,无论处于自然环境下,还是课堂环境下,语言学习需要投入大量所谓精力,并且经过长期的积累。英语学习与母语学习类似,学习者的语法能力只有在丰富的语言输入环境下才能被充分激发,对于学习者来说,输入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效果。为此,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适当增加二语输入量所占的比重,在组织学习时,增加二语的使用数量。在设置课程时,必须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对选择的输入教学方式进行综合考量。

(二)适当增加英语课外输入量。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加英语课外输入量,可以激发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在开展英语教学活动时,需要创新传统的语言输入模式,通过丰富输入渠道,积极营造活跃生动的学习环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大量课外输入的条件。为此,需要积极开发课本教程,依托校园网络平台,为学生建立视频资料库、阅读文库等,为学生选择推荐优质的课外读物、网路有声读物等,在增加课外英语学习输入量方面,为学生提供硬件环境。

五、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输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丰富英语知识,这是输入假设的意义所在。反之,对于输出假设来说,其意义在于,通过另外一种途径揭示语言习得。可以说,输入、输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无论在设置课程方面,还是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将输入和输出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英语教学质量。

作者:胡松 单位:大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四篇: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探析

一、基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

以前传统教学模式下,是以教师、教室和教材为中心,这种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主角,学习者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大班授课,教学效率比较高。但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堂教学资源分配不公

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体现教学公平的重要方面,但在传统教学观的大班授课下,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近几年来,由于大学扩招,班级规模庞大,笔者所在的民族院校,大学英语班级人数大都在40至80人之间,座位的分布整个秧田式,老师也很少来回走动,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老师都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以翻译作为手段,很少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二)缺乏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兼顾到每一位学生,有差别地对待不同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教学内容的讲授完全成了“填鸭式”的说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味地在唱“独角戏”,整个课堂上死水一潭,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不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班级规模庞大,很多教学活动难以实施,但是也有些学生也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如吃东西、玩手机等等。对于每个学生的不同表现,老师是否进行反馈,这其中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不公平性。

二、基于生态教学观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

(一)生态教学观

生态英语教学观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生态体系。他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的和谐关系,从而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营造出一种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能够圆满完成。首先,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和生态资源;其次,生态资源主要表现为教材、资料、教学媒体、信息资源、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最后,生态资源作为一种纽带,把教师和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促使它们之间连续不断地循环。

(二)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1.课堂教学资源合理的分配。

在生态教学观下,从空间的分布来看,打破以前的秧田式,可以自由组合,形式多样,根据课堂情景来设置,在一次思维拓展与能力创新的选修课当中,笔者采用“鸡尾酒”式的形式进行讨论,效果甚佳。从时间上来看,老师首先只用几分钟来介绍,其他时间留给学生来支配,学生成为主角。从教辅用具来看,可以使用多媒体,打破以前一根粉笔、一个黑板、一本书的教具。

2.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反馈和关注。

在生态教学中,我们倡导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个别关注:第一,对课堂中的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捣乱行为的处置态度和方式,如警告、批评、忽视、尊重、正面帮助等。第二,个别学生在进行阅读、写作、翻译练习时,教师要关注到每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反馈信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邀请学生当众发言、展示等。第三,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聆听学生的心声。所以,生态教学的主体之间享有同等权利和地位,彼此间的相互交流、包容、理解与接纳,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常用正面、肯定的态度,从而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同时学生会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均等。

生态教学观下,我们主要从参与态度、参与机会和参与效果三个方面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第一,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性格各异,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千差万别。第二,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参与的每项活动,需要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及时的反馈,教师要给予不同特殊群体的学生尽量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发展和展示自我的机会。第三,学生能否通过参与获得信心。

三、生态教学观引领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个案分析

(一)背景介绍

笔者在2013耀2014学年两个学期研究生英语公共课、应用英语课的学习,通过课堂观察,以及与外教的交流,于2014年11月尝试在大二某专业班进行英语互动教学实践,该班级共有学生42名。内容自定,尝试在生态教学观下,通过大学英语互动教学,培养学生学会交流,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后再针对教学效果对该班学生进行访谈调查。

(二)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1.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资源主要从教学活动的场所和设施、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辅助三个方面来分析。在上课之前,首先从空间资源分布来看,对全班42名学生分组,共七组,每六人一组坐成一个圆形,这样便于老师可以照顾到每一组。课堂一开始,我用英文歌曲《Youaremylittlelittleapple》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无意当中都跟着舞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气氛活跃。其次,在时间分布上,教师只用几分钟进行简单介绍,情景创设,对每组进行个别关注,其余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最后,还使用了幻灯片、电脑等教具。因此,在生态教学观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

2.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关注和反馈。

在生态英语教学当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这种差异对待既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包括学习具有超前性、创新性的群体,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课堂互动教学中,通过教师期望、教师提问以及课堂关注来体现一种公平性。当学生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气氛当中,我用TongueTwister,例如:YouknowNewYork,youneedNewYork,youknowyouneeduniqueNewYork.我对学生积极参与的行为进行奖励:只要能主动起来读绕口令,奖励一个棒棒糖;读得流利,发两个棒棒糖;读得流利且语速快,发三个棒棒糖。起初学生不敢大声朗读,到争先恐后抢读,进而脱口而出。

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在学生兴趣高涨之时,我给他们展示了一段短小的美国音乐剧《哆来咪》、泰坦尼克号的经典片段,让他们开始进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班上所有学生的兴趣已调动起来,打破了以前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反应,让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慢慢地对英语产生一种兴趣。让学生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感言。从参与机会上看,每组同学都进行积极的配合。综上所述,在生态教学观的引领下,把教学主体(教师、学生)与生态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以前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英语的熏陶,敢于大胆讲英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促进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生态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达到了课堂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中,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

四、总结

通过传统教学与生态教学观下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公平性的对比分析,发现生态教学观能够很好地把教学主体(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英语的熏陶,敢于大胆讲英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氛围当中,促进了教学过程的公平性。构建民族院校的生态教学观迫在眉睫,因为民族院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氛围,社会、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和生活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作者:杨娟娟 吕欢 马德山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第五篇:大学英语教学应用及思考

一、PBL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内涵

PBL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ows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的学生自学结合导师指导的小组教学法。此后,PBL被推广到建筑、工程、商业、其他学科教育领域。PBL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方式建构而获得。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通过设计真实任务,把学习置于有意义、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探讨、教师引导来建构知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MOOC时代PBL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智能移动终端+组建学习小组。

由于本研究实施过程中,频繁的使用智能手机、iPad、笔记本电脑,经调查学生这种具有传输功能的智能终端的持有率达到了100%。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智能手机,下载指定的APP软件(Wechat,QQ,CSscanner等)搭建组内交流平台:QQ群或Wechat群,并对所任教的班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由4~6人组成,同时确定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纪律委员(检查小组成员完成作业情况)、记录员(将每次自评、互评、老师评价记录在小组学习评价档案中)。

2.设置问题。

PBL把问题当作学习的开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依据,以课本内容为蓝本,既涵括教材内容又适当拓展视野;问题要有真实性,要与学生的工作和实际生活相关、与时代和社会需求相联系,才能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通过QQ群、Wechat群、公共邮箱等方式向学生问题,并向学生推荐MOOC平台及互联网教学平台上优质的视频资源和网页、文本、幻灯片等学习资源,要让学生能利用到MOOC资源及其他新媒体手段,有效的搜集信息进行学习。

3.小组讨论+课堂交流。

学生利用教师推荐的资源,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在线虚拟场景训练、求助教师、同伴等多元学习支持下学习并思考,课堂上和其他同学讨论并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见解,借鉴他人的学习成果。课堂展示可以是以下几种形式:演英语剧、辩论赛、模拟会场、课堂导入等。教师启发学生将英语课文转换为英语剧本,小组成员分角色将其以英语剧的形式展现,如大学英语中节选自《喜福会》的那段。英语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很好的辩论题材,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作者思想,分析其合理性并与个人的理解进行比较,按照所持的不同观点进行辩论。

4.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实施效果的评价是PBL教学模式中关键的一部分,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的同时,向学生及时反馈信息。组员互评是精心设计的学生学习能力互评表,在教师监控下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评价结果会被录入到成绩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以老师和同伴为主,每次讨论结束,学生对各自表现进行互评,老师根据每个学生讨论中的表现、自主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及相互间的合作等方面综合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促进学生下次讨论中更好地发挥。由于PBL教学过程借助了MOOC平台,并在统计老师的协助下掌握SPSS技术,对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进行测量结果分析,老师根据这些数据找出学生的学习规律,掌握每个同学的程度。

三、反思及建议

1.以课本内容为蓝本设计问题。

PBL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时既不能囊括万事万物,也不能给学生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的自由,应围绕课程某方面的具体内容而创设。问题是为学习过程服务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难度适中的问题,可以创造性地使学生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结合起来,很好的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

2.考虑到可用资源。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做大量的工作,首先自己要先熟悉学习资料,熟悉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了解问题可能存在的解决方案,以便不同认知度学生在提出不同见解时,能够从容应对。其次,教师自身要善于联系校外同行专家并能调动其他同事与校外同行联系,获取兄弟院校的宝贵信息资源。

3.引导学生成为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和建设者。

课程资源的组成和来源单靠教师努力实在是太有限,要建立起群体共同参与的教学资源建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教训、及对某些问题的独到见解、在互联网上发现的教学材料等,均可以纳入到教学资源库,这就保障了教学资源持续、动态、充实与更新。为了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教师会对纳入教学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审核。

作者:肖文娟 刘睿 张林林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六篇:高校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研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办学类型和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应用型本科大学,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重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应积极适应时展和转型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服务应用型

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讲话中提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征是以应用为教学主线,课程和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毕业生主要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应有别于研究型本科高校。然而,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将逐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新建本科院校,其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自本科办学初期就多照搬或模仿研究型本科的教学体系,仍处于守旧和僵化的状态,在课程设置上缺少必要的英语类公共选修课程,鲜有专业英语课程。其课程设置的单一和僵化桎梏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个性发展,不能很好地服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亟待改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根据学校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开设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努力提高大学英语对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能力和支撑能力。建设大学英需要。

(二)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需要

在2015年4月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大学英语院长(系主任)高级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守仁教授就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解读。他指出,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立足国情,体现多样化和个性化,充分考虑层次、区域特点,提供多种选择;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指南》作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为积极稳妥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指明了方向。《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个部分,由此形成相应的三大类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应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组成。大学英语选修课是大学英语必修课的补充和延伸,相比大学英语必修课程,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具有灵活、有弹性、丰富和多样等特点。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办法,是贯彻落实《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和要求的需要。

(三)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教育部的《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要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以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需求,为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大一、大二和大三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和对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看法。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学习目的呈现多样化,学生持有用英语进行交际、出国留学、找工作需要、通过四六级考试等不同的学习目的,也有的学生兼有多个目的。对于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问题,90.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和非常有必要。对于开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的类型选择上,学生多选择全部。在问及希望开设哪些选修课程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提出了开设语音、口语、听力、写作、四六级强化、英语影视欣赏、跨文化交际、求职英语、职场英语、商务英语、会计英语等许多课程的需要。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实现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出发,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业英语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实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不应只是发展专业用途英语一类课程,而是应该在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努力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的教学目标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文化、专业用途英语和语言应用四大模块,以语言技能模块和语言应用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语言文化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以专业用途英语模块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和行业英语能力。具体建议如下:

(一)语言技能模块

学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开设技能类的选修课程,培养和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必需的课程资源,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该类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随时服务于学生提高各项语言技能的学习需求。具体可开设语音、词汇、语法、口语、听力、写作和翻译等课程,其中语音、语法和词汇等为培养学生语言基础的课程,可只开设在大学一年级。

(二)语言文化模块

学校应开设文化类通识课程,在强化学生的中国情怀的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语言文化模块课程建设中,还应注重双向交流,增加中国文化类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用英语介绍中国历史传统、社会文化、政治经济,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该类课程的开设应贯穿大学四年,具体可开设中国概况、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化、英文电影及歌曲赏析、跨文化交际等课程。

(三)用途英语模块

学校应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和学校特色开设专业类英语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行业英语能力,为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服务。该类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应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开设相关综合性专门用途英语类课程,也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和岗位需求开设泛专业用途英语类课程和专业英语技能培养类课程,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英语工作能力。

(四)应用模块

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并非完全集中在就业找工作上,仍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学校应开设应用类英语选修课程,满足学生自我提升、读研深造、海外求学、求职就业等学习和发展需求。该类课程应开设在大学三、四年级,具体可开设服务于英语演讲、考研、TOEIC、IELTS等针对性、应用性强的英语选修课程。必须强调的是,在各模块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应系统规划、逐步推进,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同时还应积极寻求信息技术支持,提高课程的共享性和辐射性,提高课程的影响力和服务力。

四、结语

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建设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是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设能够反映学校特色、多元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公共选修课程,更好地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邓华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第七篇: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浅析

一、引言

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受到环境、设备、师资、生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言实践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幸运的是,近几年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例如,为实现语言学以致用的创新方法,徐亚辉(2010)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模拟课的操作流程,流程包括准备阶段、模拟实践过程、总结评定阶段。吕娜和马冬(2014)分析了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全球性与本土化的共同目标。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学术界对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某一个侧面、要素和环节中,缺乏系统性或整体性。此外,以地方院校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实际,从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评估等方面来开展研究,旨在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体系。

二、实践教学研究问题与方法

实践教学是实现语言教学由知识型向实用型转变的必要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加学生英语实践机会,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环节。既然实践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那么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该“教什么”以及“怎样教”。基于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将研究探索下列两个问题:一是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地方院校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采用三种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查阅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我国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同时掌握本课题前人研究状况,以此作为本课题研究之基础。二是观察法。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研究人员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被研究对象,但由于感官的局限性,本课题借助照相机和录像机来辅助观察。三是访谈法。研究人员通过与部分被研究对象进行交谈以获取相关信息,访谈类型为无结构式访谈。

三、实践教学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楚雄师范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研究主要采取了任务型与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来开展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活动的完成主体为学生,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指导和评价。为了确保活动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在每个学期开始时教师就明晰而具体地把任务布置给每个学习小组,对每个小组准备的内容、时间、PPT的字号等方面,教师都提前进行了清楚的布置。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本研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的实际需要以及语言学习特点,有步骤地把实践性教学内容分别融入到四个学期完成。为实现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本研究的实践教学内容囊括了第一学期的英语文化知识、第二学期的英语才艺技能、第三学期的英语文学知识、第四学期的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分别安排于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开展。在开展这两项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准备PPT,由教师提前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最后由小组成员依次选出代表向全班展示PPT。英语文化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国和英美的节日、饮食、宗教、艺术、体育等方面。文学知识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中国和英美文学,主要是对一些名著及其作者进行介绍。中国文学主要介绍四大名著,而英美文学是实践活动的重心,由各小组分工介绍一些重要作家及其代表作。例如,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简•奥斯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哈代、以及乔伊斯、霍桑、马克•吐温、欧•亨利、海明威、斯坦贝克、福克纳等。在英语文化知识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约800字的英文学习心得,并由教师进行评分,分数由教师综合“学习心得”和“PPT的展示”两部分来评定。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的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英语才艺和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分别在第二学期和第四学期开展。在开展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时,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四个一”的才艺展示:“一看”(任课教师利用2学时播放一部英语电影,并要求学生写出约800字左右的英文观后感交任课教师评阅);“一唱”(要求学生上台演唱一首英语歌);“一讲”(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上台进行3分钟左右的英语演讲);“一演”(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表演一部英语话剧)。活动结束后,任课教师需推荐出本班优秀表演小组和优秀歌手参加校级英语才艺表演大赛。为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求职面试的具体情境,在第四学期开展了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下列活动:教师用一个学时讲授如何撰写英语求职简历,然后学生自己设计一份英语求职简历,上交给任课教师评分;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以职场为主题的情景剧表演或辩论赛。

(二)研究结果分析

首先来分析PPT制作与展示活动情况。本课题开展的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涉及到学生制作和展示PPT,之后均需写出英文学习心得。其中33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化知识实践活动,43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在开展这两项活动中,每个小组都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来制作PPT,学生们制作的PPT都很精美,配有相应的图片,其中一些小组还链接了与内容相关的视频或音乐。在展示PPT时,有五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较清楚地用英语介绍相关内容,有五分之三的学生能够借助图片和文字材料用英语基本清楚地介绍PPT内容,而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只能掺杂汉语来展示PPT。从语言使用情况来看,有一半的学生制作出的PPT都出现了语言错误,而在口头表达方面则有四分之三以上的学生都出现了错误。活动结束后,每个学生都提交了手写的英语学习心得,但有少数学生的学习心得字数不够。通过阅读学生们的学习心得,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的短文都出现了较多的语法和拼写错误。从学生们的学习心得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通过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他们学到了更多文化和文学知识,拓宽了视野。在这两项活动结束后,课题组抽取六名学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访谈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认为英语文化和文学知识实践活动可以丰富他们的文化和文学知识,而且制作PPT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其次是表演性活动情况。本课题开展的英语才艺技能实践和英语职场技能实践属于表演性活动。有47名学生参加了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49名学生参加了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在英语才艺技能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自拟题目上台进行了约3分钟左右的英语演讲,演讲时五分之三的学生能脱稿,但五分之二的学生有时需看演讲稿才能继续。演讲之后,每个学生都上台演唱了一首英语歌,除一名同学唱较为简单的《字母歌》以外,其余同学所唱歌曲均有一定难度,而且五分之四的学生都能借助手机或电脑配上伴奏音乐。最后是英语话剧表演,全班被分成六个小组,在确保每位同学都须承担角色的前提下,每个小组都表演了自己编排的话剧,都使用了的道具,有些组还配上音效。在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中,49名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其中四个小组表演了职场情景剧,两个小组进行了职场辩论赛。在开展英语才艺技能和英语职场技能实践活动中,可以观察到,学生们对表演性活动非常感兴趣,在整个活动中,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都很兴奋。活动结束后,课题组从参与的两个班中分别选取三名同学进行访谈。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参与才艺和职场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小结

本研究通过开设大学英语实践课,使之形成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为实现语言学习的应用目的搭建实践平台,在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对常规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尽管本研究结果显示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但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也反映出令人担忧的一个现象,即在地方院校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都非常薄弱。因此,在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们除了为学生创造语言实践平台外,还应该对学生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然而,由于一些客观条件,本研究仍存在不足。首先,本研究仅以一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四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导致了研究样本较小,因此得出的结论仅属于探索性的,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其次,由于实践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本研究使用观察法和访谈法等研究工具进行研究,从而导致研究结论带有一定主观性。然而应该肯定的是,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究的课题。在今后的地方院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研究中,如能在多所地方院校收集更为全面的资料,以及设计更加合理的研究工具和评价标准,这样得出的研究结果不仅能改善“聋哑”英语教学现状,而且还能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改革服务。

作者:李绍芳 王琼 马媛萍 单位: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