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大学教育中的爱与尊重

谈大学教育中的爱与尊重

一、大学教育的困境

教与学本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失去兴趣,教师也容易失去耐心。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多数集中在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陈旧,还是采用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方式。这样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教师“不感冒”,对所学内容也缺乏兴趣,从而无法达到教学相长的良性结果。针对目前大学教育中的这些问题,教学改革的命题被一再重申。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很多文章都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措施和手段。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确实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然而,我们在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树立一下大学教育中最本质、最基础的一些理念?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之外,是否还应该审视一下自己的心灵?

二、爱与尊重———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原则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的目的本质上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的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与学生的一种交往过程。而真正有效的交往,是需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沟通的基础是什么?正是爱与尊重。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代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除了应该努力掌握教学技巧、提升自身水平之外,更需要重视的根本原则是对学生的爱与尊重。爱与尊重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马斯洛在“需要层次理论”里面将人的爱的需求和尊重需求摆在生理安全和社交需求之外的更高等级。早在18世纪,著名的教学家裴斯塔洛齐就指出,获得孩子的信任和爱之后,教育便可以水到渠成。爱的存在,会使施教者与被教者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卢梭也曾经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可见,爱在贯穿一个人一生的教育过程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爱才能打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灵隔绝状态。

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来自他者的关怀、信任和理解,从而摆脱学习生活中的个体化状态,克服孤独和疏离。而尊重和理解,则是爱的前提条件,也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正如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给予足够的爱与尊重,将会使得教育变得非常有效。爱与尊重的理念,在许多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中被反复强调,但在现代大学教育过程中却略显缺失。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教学的特殊性导致师生之间相处时间短暂,互相了解不够,从而产生疏离。大学教师(班主任除外)与学生的相处一般只会在课堂上,课堂教与学结束后彼此夹着课本离开,学生与教师此外基本没有交集。而在课堂这短短的相处时间内,还主要是教师个人的表演,学生能够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并不太多。

如果课堂人数比较多的话,教师甚至都不能够完全认识班级里的每一个人。显然,师生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了解和交流是非常薄弱的。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评价体系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导致师生对教与学的内容都缺乏真正的热情和兴趣。大学课程通常也是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的情况,这对于体现实际教学成效是很片面很不充分的。教师可以通过“划重点”、透题、考前辅导等很多方式来提高考试成绩,而这并不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教学,往往使得教师不能够付出足够的爱心对待学生,而师生彼此有时候也缺乏有效沟通所必需的尊重。

三、大学教育爱与尊重的实现路径

现代教学法则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平等对话关系,但实际上即使是大学课堂,类似于教师在讲台上挥汗如雨、吐沫横飞,学生在下面如坐云端、昏昏欲睡的情形仍然屡见不鲜。韦清指出,教师在课堂上演这类“独角戏”看似非常卖力,实际上是惰性和种种储备不足的表现。那么,教师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体现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呢?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试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讨论。

(一)高校教师的自身心理准备

要在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对学生爱与尊重,高校教师首先要做好心理准备,包括改变一些已有的认知,调整好心态,最终角色上发生转变。

1.认知转变。也就是说,教师对目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所产生的原因应有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听讲、玩手机、睡觉、随意进出、吃东西等等“不听话”或“不守规矩”的表现可以换一种思维方式和评判标准来衡量。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这些所作所为,而不能简单地把责任归咎于学生。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疲倦或不守纪律的表现,是因为他们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课堂所授内容或者对教师有些失望,强迫自己学习又觉得很痛苦,因此会出现这些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的表现。那么,教师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学生的这种痛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呢?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不过除了改进方法,我觉得教师首先得理解学生的痛苦和无奈,而不是从自身的感受出发,把学生作为自己情绪的发泄对象。我们可以对学生提要求,但是不能过分指责或迁怒于他们。理解、交流、帮助,这才是有效的沟通方式,否则如果教与学的双方都对彼此感觉失望的话,只会导致更坏的教学效果。从这一点上来说,教师要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并真正从心底里去爱他们,才会进一步帮助他们体验从学习中获得快乐和自信。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自我反省并调整好心态的基础。

2.调整心态。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不同,一方面高校教师与学生相处时间相对较短,教师没有太多机会了解学生;另一方面高校里面所讲授课程没有应试的压力和要求,所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有时候不需要教师负起最直接的责任。因此,很多大学教师上课抱着完成任务的目的,不会花很多精力去了解学生。甚至存在有教师平时上课一本书念到底,考试之前给学生“深入辅导”,最后期末考试皆大欢喜这种现象。但实际上,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担任起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而不能把教学仅仅当成一种任务。但目前一般高校的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大多还面临科研的压力,在工作中也会经常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因此工作中难免带有个人情绪,教学过程中很难时刻保持饱满的激情。所以,高校教师应当调整好自身心态,尤其是在面对热血沸腾的年轻学生的时候,我们更应以一颗积极热忱的心去面对他们,真心实意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使学生在大学的殿堂里有所成长和进步。同时,高校教师在自我心理角色的定位上也需要有所调整。

3.角色转变。这里的角色转变不是指新教师从学生角色转换到教师角色,而是指教师应把自己从“教育者”身份转变成“引导者”,并且从心理上将自己和学生摆到平等的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能力,最终“亲其师、信其道”。教与学的过程本身是一种交往过程,是心灵沟通。但是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依然是教师过于积极主动、学生比较消极被动的不平等对话关系。因此,教师要从心理层面上认识到,在大学教育中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受新知识、学习新能力的窗口,而学生的“学”才是真正从这个窗口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将学习真正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课件做得再花哨,讲解语言再生动,教学方式再多变,也不过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的独角戏。因此,教师要将自己从“教”的过于主动的角色转变为“引导”学生学的亦师亦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二)教学活动中爱与尊重的表达方法与策略

教师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依然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有效地体现教育过程中的爱与尊重,现代教学方法和技巧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比如说“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富有情趣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不光要掌握合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的小技术,还要掌握将各种技术综合起来的大技术”,“教师在大学后期多用讨论式、案例式教学法”,等等。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和局限性,各种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里,就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如何具体体现爱与尊重的理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行动上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仪态和表达。教师除了在课下要认真备课之外“,教师的课堂讲解、必要的板书、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与学生问答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可,真正做到尊重学生,在课堂仪态上主要表现在认真对待自己的着装、语言、行为举止甚至是面部表情等等。教师在授课过程当中要多用贴近学生思想的语言,语气上要以平等的姿态来与学生对话交流,所举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总之,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调整自己的行为。

2.了解学生产生学习抵触的原因,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对部分想学习但是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而言,有可能存在前期基础不够、学习方法不合理、没有信心等原因。这时,教师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对他们进行辅导和鼓励、教会他们合适的方法。对少数对某些课程彻底没有兴趣或想换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个性、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帮助有特殊才能的学生选择和实现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知识的学习只是大学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如果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选择,教师应当尊重他们的选择并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

3.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还应当真正走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参与他们的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除了课堂上增加与学生互动的机会,给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能动的机会,而在课后增加与学生的联系,及时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反馈,让学生能够深刻地体会到教师的爱和关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而学生在平等轻松、充满爱和尊重的环境中,更能敞开心扉,发展意见,也更加容易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虽然笔者在本文中呼吁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爱与尊重,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爱护、尊重、理解与严格要求并不矛盾。本着对教育工作负责任的态度,教师要爱并且尊重我们的学生,但同时,我们也应当对学生严格要求。有了教育上的严格要求,才能使受教育者有前进的动力,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当然,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互动的过程,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保有一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良知和爱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尽心培养学生、为学生传授知识、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发挥自身才能,使大学教育真正实现增进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目标。

作者:吴正颖 曹丰 路海洋 单位:苏州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