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思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思考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展背景和“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形势影响下,大学生创业已经成为时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如何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中必须予以关注的关键问题。为此本文以“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为题,通过对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大学教育发展实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措施,以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随着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毕业生的快速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有效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许多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对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难的必然要求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对于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各高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教育大学生尽可能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交际能力,使大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快速的融入到社会之中,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稳步增长。

(二)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必然要求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实现稳定的创业和就业,对于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育方式落后

第一,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深入了解,因而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由于缺乏对市场的有效对接,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课不够重视。第二,由于任课教师本身的综合创业知识技能水平有限,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注重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第三,许多高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纳入到必修课之中,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无法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二)缺乏科学的教育定位

第一,对于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许多高校尚处在初步阶段,由于将教学工作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因此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的效果很不明显。第二,高校片面的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看作是依靠所学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仍然以精英培养教育为主体,将教育教学的重点和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对重点人才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教学流于形式化

第一,由于受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培养学术型人才十分重视,而向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型调整则起步较晚,因此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第二,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开设时间较短,还没有探索出科学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致使教学流于形式化。第三,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教师主要向学生讲授就业信息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应聘经验和技巧、就业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些信息虽然对大学毕业生生就业创业具有一定帮助和指导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采用立体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一,信息技术时代,互联网是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有效的和最佳的途径,由于学生的思想比较开放,接受多元化教育的能力较强,因此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开展立体式教育。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不受时间的限制接受教育,因此,开展网络、课堂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立体式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减轻就业压力。第二,高校要从学校、学年和学生本人这三个维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不同创业需求,认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创新创业培训方案,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要充分根据学生所处的专业特征、学习层次以及成长过程开展不同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第三,学校重点要做好理论方面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学习和掌握创新创业知识提供保障,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要做好教学实践的指导工作,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第四,对于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同的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从大一学年开始,就要向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及早的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做到有明确的学习和奋斗目标。

(二)采取“理论+实践+实战”的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参与相结合的教学过程。第一,从大一学年开始理论课教学,主要讲授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创新创业的知识、政策法规等内容,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与创新创业的关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二,大二学年开始以实践课为主,辅以理论知识作相应补充,定期组织学生到有关单位参观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创业和就业积累经验。第三,大四学年开始,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按照学生的创业方向,积极开展创业的模拟性训练,组织学生开办公司或企业,聘请有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人员作指导,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中感受和体会企业运作模式及方法,积累创业就业经验。

(三)结合“泛在学习”模式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泛在学习”(U—Learning)是指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可以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学习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智能网络终端设备的广泛运用,“泛在学习”已经成为现实。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积极开展“泛在学习”,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积极开展创客教育,“创客”(Maker)教育是指学校要为一些具有独特创新思维的学生提供平台,使学生的优势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充分发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互联网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借助“互联网+”技术,大学生能够在创客空间与其他具有相同兴趣爱好和共同理想的人进行广泛沟通交流,探讨学习体会、创新理念以及经验交流等。目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创客空间主要包括“柴火空间”、“新车间”等,创客空间能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可以将该平台引入教学体系,为大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二,加强对慕课和微课进行开发。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是“互联网+教育”的产物,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应重点对大学生给予科学指导,加强实践技能的教学。慕课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丰富的知识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和能力。从大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学习创新创业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综合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因此高校要通过微课和慕课对学生给予科学的指导,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还能体现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传信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四、结论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提升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汉杰.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2下):9.

[2]陈爱雪.“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4):142-144.

作者:寇誉元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