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欺凌研究

大学生诚信教育网络欺凌研究

一、引言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时代构筑的新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个人行为和道德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欺凌,是指人们通过互联网做出针对他人或群体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交网站的盛行,网络欺凌问题已经开始侵蚀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但由于网络欺凌存在较强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大学生在遭到网络欺凌后喜欢多保持沉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及时关注。网络社会尚缺乏完善的价值体系软规则和法律制度硬规则,社会和学校对网络社会产生的问题管理不善也导致诚信资本的效益并不明显,从而造成了网络欺凌行为的不断发生。

二、文献综述

英国安格利亚鲁斯金大学的研究人员,实地调查了近500名青少年,发现有18.4%的人曾发生过被人在网络上用言语攻击等欺凌行为;Kimberly认为网络欺凌是一种心理虐待,会导致被加害的未成年人的心理创伤,破坏学校的环境质量,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社会交往,在极端的情况下,导致严重的暴力行为。李静通过研究,将网络欺凌分为情绪失控、网络骚扰、网络盯梢、网络诋毁、网络伪装、披露隐私和在线孤立等七种表现形式;崔丽娟认为,青少年正处于从家庭到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很在意社会人的评价。网上评价的消极内容容易让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痛苦等情绪。青少年敏感、情绪波动大等特征是他们容易成为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原因。周葆华认为,网络欺凌的原因主要是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权力,能以强者的姿态对弱者发出攻击,获得满足感,同时他们认为网络存在的匿名性,不容易发现他们,助长了他们的气焰。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在形式及表现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传统的欺凌主要通过语言和肢体的行为来实施,而网络欺凌无法实施肢体上的暴力,多表现为网络上言语的恶意攻击。丰富多样的互联网为网络欺凌提供了多种方式,形成不同类型的网络欺凌。综上所述,网络欺凌行为具有传统欺凌行为的特点,同时又具有某些独有的特征;相对传统欺凌,由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场地和途径,容易使网络欺凌的持续时间更久,对遭受欺凌的人伤害更深。由于网络欺凌具有隐秘性、超时空性和强扩散性,造成被欺凌的大学生个体难以挽回的伤害、群体不可避免的心理危机及网络道德的整体沦丧。

三、调查问卷与数据采集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做好网络欺凌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本文就社会关注的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编制了“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由28个问题组成,设置了136个变量,将调查样本作为控制变量,受网络欺凌行为作为自变量,把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反击反应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选取江苏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受网络欺凌行为各相关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对现有网络欺凌行为的态度。本次调查于2014年9月份进行,发放了调查问卷790份,回收了758份,有效问卷726份,有效率达91.89%,采用SSP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问卷完成数据处理。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统计

从样本的基本情况看,37%的学生是传统欺凌的受害者,而63%的学生是网络欺凌的受害者,65%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研究显示,女大学生更容易遭受网络欺凌。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网络欺凌行为在上网时间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网络言语欺凌、隐匿身份和网络伪造欺诈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网络欺凌行为上网时间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如下结果。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时间越长,遭受网络言语欺凌的几率就越高,就越容易被隐匿身份的施害者进行网络欺凌,越容易遭到网络伪造欺诈。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受网络欺凌行为对反应的预测

以调查样本作为控制变量,受网络欺凌行为作为自变量,把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反击反应分别作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通过研究得到的网络欺凌频率与研究传统欺凌提供的数据相近。随着上网的时间增加,大学生遭受网络语言欺凌时,受欺凌者的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反击反应的预测越强烈;当遭受隐匿身份的网络欺凌时,反击反应最为强烈;当遭受网络伪造欺诈时,受欺凌者的心理反应最为强烈。通过研究发现,传统的欺凌者更有可能参与到网络欺凌中,有一些传统欺凌中的受害者因自己遭受过欺凌,会在网上实施报复,变为网络欺凌的加害者。大学生在网上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成为网络欺凌的受害者或欺凌者。

四、大学生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危害

大学生群体与其他青少年群体对比,具有一定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敏感性,因此,对网络欺凌问题成因的探讨应从大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以及外部的客观因素这两个角度去分析。通过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特质,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家庭的监督等方面,对大学生遭受网络欺凌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充分考虑大学生在网上进行网络欺凌的动机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网络和新媒体在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对当前的大学生产生不少负面影响。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着自我的心理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一个是刚进入校门的新生,另一个就是毕业求职的学生。这两个群体共有特征都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偏离了实际的情况。刚进入校门的新生由于远离家庭和亲人,在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存在一定的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和打击,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中的就业问题,而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能弥补现实的不足。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偏低

在校大学生精力比较旺盛,自我意识较强,富于挑战精神,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由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动期,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没有最终定型,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当他们在网上遇到新奇、刺激的信息时极易受到诱惑,很少考虑到网络对其生理和心理的伤害。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受到网络欺凌的大学生或知道他人被欺凌的大学生都会选择保持沉默,他们由于受到网络欺凌在精神上受到打击,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错,害怕告诉老师或举报后会再次面临更严重的打击报复。

(三)高校管理不够严格,网络限制建设不够健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网络欺凌的发生提供了场地和途径。在校园网络的安全上,由于网络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使得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多数高校没有制订和实施有效的反欺凌政措施,现有法律条款对网络欺凌问题也没有明文规定予以制裁。受同伴关系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大学生极易发生从众行为,面对一件小事时,会极端地进行放大,当在网络上有一人发起攻击时,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进行跟随,会给受欺凌者带来更大的伤害。

(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网络时代,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却面临着过去所未能遇到的一些新情况,很多不良的信息更容易在学生中传播,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很多的信息,接触面广、接触观点也更多,容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西方价值观念中把自己置于道德制高点上,引诱大学生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民主和自由,使当前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始发生动摇,他们认为很多网上行为不受法规约束,丧失了自己做人和做事的原则,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五)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

一方面,虽然网络已进入大多数家庭,但是由于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对网络的危害缺乏正确的认知,不限制他们的上网时间。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都是到异地求学,脱离了原来家长说教的约束环境,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容易造成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这一部分缺少家庭关爱与监督的大学生便会通过网络,寻找可以倾诉和交往的对象,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或值得依赖的群体。当网上有可以供他们发泄的事情,他们便会出现群体效应和从众行为,从而把网络欺凌扩散开来。

五、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欺凌应对策略

基于诚信的视阈来看,诚信场域由诚信规则和诚信资本构成,诚信规则是制约行为人的诚信行为使其表现出相应诚信度的规则,包括道德、文化等软规则和法律、规章制度等硬规则,诚信资本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结构中的由诚信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能够给行为人带来利益。防范网络欺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学校、家长、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配合,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

(一)构建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网络企业“四位一体”的协作方式

遏制网络欺凌,就需要认识网络欺凌的本质,加大打击网络欺凌的力度,构建家长、学校、政府部门、网络企业“四位一体”的协作方式,共同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家庭和学校是与大学生成长关系最为密切的两大社会环境。家长要时时关心大学生上网的情况,告知在网络上与人沟通存在的风险,遇到网络欺凌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学校要构建诚信文化,推进大学生职业诚信建设,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延伸到虚拟空间,主动承担起反网络欺凌中的责任和义务,对“网络欺凌”现象要明令禁止,引导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减少上网时间;政府部门应严格管理不良信息网站,加大对网络欺凌现象的专项治理,对用户的安全权限做设置,通过不断完善信用管理法律规范,倡导全社会讲诚信的信用文化氛围;网络企业要主动开发、推广过滤软件,营造绿色上网的环境。

(二)完善诚信硬规则,通过制约激励,固化高

校大学生的诚信品行在工具诚信层面上对网络欺凌加以防范,逐渐引导大学生形成价值诚信,达到从源头上防范网络欺凌的根本目标。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诚信问题,树立大学生的诚信典型,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全过程地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纳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主要涵盖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记录和行为记录,通过多方位的评价,综合测评确定学生的诚信等级和考核评语,并记录到大学生的诚信档案,毕业后随着大学生的就业,流转到企业用人单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失信行为,将会影响到毕业后的个人发展。通过完善诚信硬规则,对大学生教育的方式从说教提升到具体的实践中,将对大学生起到长期监督,增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约束力,进一步促进诚信教育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三)引入网络安全教育,教会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高校应对大学生要加强德育和法制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正视大学生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特征,广泛地开展网络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保护自己,大学生在网上不要泄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不要上传自己的照片等。并注意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方式,指导大学生积极应对网络欺凌,帮助大学生提高分辨能力,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侵害,培养他们在网络发言中确立一种平等的交往观念和理性的交往意识。当遭到网络欺凌时,注意保存遭受欺凌的证据,及时告诉父母、老师或向警方报案等,不要一味地忍让和迁就。高校应通过提供法律和心理咨询服务,为网络欺凌受害者提供援助。

(四)遵循网络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网络立法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形式日益多样化,在制定和完善遏制网络欺凌制度中必须要适应各种网络传播形式。但目前我国的相关法规明显还不够完善,对网络欺凌行为的判定,基本上适用的仍是现实社会中的准则或价值标准。因此,应遵循网络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推进网络立法,在现有的法律条款中增加网络欺凌的内容,或者单独立法,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安全保护法,推进网络实名制,从法律上确保大学生的上网安全。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标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教育、在风险预测方面对学校提供帮助等具体建议,指导高校正确应对、及时处理网络欺凌这种不良现象。

(五)强化社会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完善诚信的价值体系软规则

治理网络欺凌,应实现多维目标,从增加大学生的诚信资本入手,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性,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设计有效的诚信道德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中,宣传诚信资本理念,根据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大学生对用人单位和职业岗位的忠诚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立体的诚信教育,强化社会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念,完善诚信的价值体系软规则。培养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恢复大学生对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诚信,形成普遍化互惠惯例,结合公民道德规范的普及和推广,建立人人都以诚信为重的社会秩序。

作者:张阳 胡子鸣 单位: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