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信行为对诚信教育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失信行为对诚信教育的影响因素

摘要:失信行为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当今社会发展下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其中大学生群体中的失信行为尤其严重,甚至可以说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已经司空见惯了。为充分贯彻“诚信为本”的教育观念,准确分析和把握当今社会中大学生失信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而有效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本文建立在对当今大学生失信行为主要表现的认知基础之上,进一步从社会和学校层面分析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失信行为;道德观念

诚信问题不仅仅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公民自身的道德素养水平,更是关乎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树立。对此,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更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开展力度,只有如此,才能为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学生家庭和睦与幸福感的提升、社会及国家合格人才的培养与输送问题提供坚实的教育保障。然而,当今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失信问题和事件却日益增加,进而引发了社会各级及相关教育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各大高校也不断根据各级教育部门颁布的相关教育文件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列针对失信问题的惩罚规则,不断深入贯彻诚信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中的工作精神,为有力维护校园秩序、创造诚信校园等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表现

(一)学业方面相关的失信行为

大学生群体关于学业方面的失信行为主要包括违反考场纪律、考试抄袭及作弊、论文的伪造和抄袭等问题,这些行为将会严重扰乱高校正常的教育及教学秩序。

(二)生活方面相关的失信行为

大学生群体关于生活方面的失信行为主要包括酗酒、、散播不良言论、违反学校关于生活用电、用火等的纪律等问题;以及在人际关系交往和恋爱关系中的失信、家庭和社会行为中的失信等多方面的问题。

(三)经济方面相关的失信行为

大学生群体关于经济方面的失信行为主要包括国家或集体财产的非法侵占、在自身条件不满足规定的情况下骗取国家及高新所提供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故意拖欠高校的学费不按时缴纳、信用卡的恶意透支以及传销等行为[1]。

(四)就业求职方面相关的失信行为

大学生群体关于就业求职方面的失信行为主要包括伪造证书、伪造简历、虚构成绩和获奖荣誉等问题。

(五)互联网网络方面相关的失信行为

大学生群体关于互联网网络方面的失信行为主要包括传播和伪造不良信息、危害网络秩序和网络安全、非法盗取个人用户信息等问题。

二、大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传统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当今的社会道德秩序之间不断的发生着碰撞和冲突,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失信行为的发生。首先,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是一所充满道德礼仪与知识文化的“象牙塔”,而现如今的高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了。社会上诸多的不良信息、歪曲的价值观念、糜烂的社会风气等正在不断蚕食着部分意志力薄弱、法律观念淡薄、自我个性较强却缺乏理性的行为判断能力的当代大学生,并最终导致了失信行为的发生。其次,当今社会关于对失信行为的管理,多停留在道德的约束上,而缺乏法律层面上的刚性惩处,进而导致了部分极易产生侥幸心理,进一步推动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机率[2]。

(二)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不断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给各校有限的教育及教学资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首先,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不良的社会价值也逐渐影响了各高校的教育及教学思想,部分高校只一味地关注于专业教学质量、就业率等问题,而忽略了对大学生诚信理念的教育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对诚信理念缺乏基本的重视和认知。甚至于有部分院校为了缓解高校的教育资金短缺的问题,不考虑实际的社会人才需求情况,而胡乱开设专业需求较低、费用较高的专业。其次,高校的课程及评价体系的设置缺乏合理性。第一,高校的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部分高校理论课程单调乏味、实践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提升,学生在教育及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极低,考试抄袭及作弊、逃课、替考等现象层出不穷。第二,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为了不断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部分高校一味地重视对教师科研成果的考察和评价,进而导致了任课老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学习态度不认真等现象的产生。第三,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由于当今的教学评价主要以班级内学生考试的合格率等作为主要依据,进而导致了部分任课老师为了不影响自身的职称晋升,便在考试中故意降低考题难度、评卷放水等;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为了笼络任课老师,提升自身的评优机会,便在教评打分时故意给出高分,破坏了诚信的基本原则。第四,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对学生学业情况的科学评定应综合学生的日常表现与考试两个部分,但是部分任课老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视,只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考察,进而使得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过于片面化,无法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业学习情况,使得学生出现了“唯分数论”的思想观念,为了取得高分,不惜贿赂和讨好任课老师,缺乏诚信竞争的信念意识[3]。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发生数量和概率不断增长,对此,各高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对大学生失信行为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探索、研究和认知把握。

参考文献:

[1]胡雪艳.大学生诚信及其建设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2]李规.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

[3]朴丽莎.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作者:廖兰敏 单位:广西城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