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坛范例

教育教学论坛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1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起到重要作用。中学美术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原则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关键词:

美术教育;创造力;策略

一、中学美术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美术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中学美术教学已经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了解美术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表达方法,运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创作美术作品,表达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在当前的美术教育形势下,部分教师和家长比较注重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

二、中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教学原则

1.尊重主体地位,培养自主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得干预学生提出不同观点,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不准“戴有色眼镜”对待或故意刁难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美术课程中,多采用以活动为主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使其自主完成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善于发现创新点,适时赞赏与鼓励

中学美术教育中,当学生有好的创作想法时,教师要积极回应,绝不能不理不睬。相关调查研究发现,教师较多地使用鼓励性话语比批评学生所获得的效果要好很多。但是,赞赏与鼓励并非盲目肯定其新想法,创新要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学生不能因为盲目追求创新而产生极端的思维。教师在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也要及时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与帮助,指出其不足之处。

3.创造力的培养与基本知识技能的传授相融合

中学美术教育创造力的培养,要基于对美术基本技能的掌握。由于不同学生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倾向,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挥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中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将创造力的培养与美术基本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培养的策略

1.构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中学美术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进的教学硬件是丰富课程资源的有力保障。其次,要创建有利于培养中学生创造力的文化环境。教师应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感受一切美好的事物,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取长补短,增强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模仿学习,尤其是对于相对比较抽象的美术作品,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作品的创作思路与内涵,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美术作品欣赏课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和理解,同时也要让其运用逆向思维,对美术作品进行解剖与重组,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抽象化处理,促进学生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创造力。

3.塑造个性品格

具有创造力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得多才多艺、乐观开朗、思维敏捷,遇到困难会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勇于打破固有观念,拥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的性格,如自负、高傲等。中学生个性的塑造对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要建立在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培养创造力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4.提倡创作教学形式

以往的中学美术教育往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因此,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使用创作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想象。如,适当增加写生的课程,这样一方面可为创作提供素材,另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5.重视欣赏教学

要想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首先要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学会分析和理解他人的美术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与创作内涵。其次,要多欣赏一些名家作品,了解其创作年代与创作风格。在仔细分析作品时,看画中有什么,还可以添加什么,有益于学生更进一步地挖掘作品所存在的不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学生在创作时才能针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

结语

中学美术教学对学生创造力与人格素质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梁蕾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第二篇:中学美术教育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

美术作品蕴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色彩,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与渴望,是人类文明成果的象征,更是人文性的集中体现,抒发着人类崇高的情感。中学美术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任务,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了解、认知、学习美术作品的魅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态度,拥有正确的文明感、荣辱感、使命感,用正能量抵御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诱惑和污秽的文化,并用正能量感染身边的人。

关键词:

中学;美术教学;人文精神

一、前言

中学美术教学是学生个人、小组或集体合作来开展美术活动的。学生在教学课程中了解、认知美术作品,并尝试着使用各种各样的美术工具和颜料来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体验着美术带来的乐趣,感受创作带来的成就感,从而形成对美术的向往与期望,不断地形成美术修养和崇高的艺术情操,逐渐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将来具有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人文精神。

二、从小抓起中学美术教学是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基础

众所周知,中学美术教学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比起来,显得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国家教学大纲里仍然还有这项课程,因为他是塑德基础,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基础。中学美术教学处处以人为本,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的代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充分体现[1]。从古至今,无论做什么,首选要会做人,然后才能做事,这也是德育的基础。

三、重视美术历史教育

中华民族拥有着千年的悠久历史,正是这种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和人文精神。从饶、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唐、宋、元、明、清至今,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源远流长。我们知道每部作品都蕴含着它自己的历史和人文精神,美术在再现历史的同时又创造了自身的历史,不同时期的美术作品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2]。如果学生光是欣赏作品本身的内容,不熟悉它所代表的历史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就不能很全面、深刻得了解、欣赏这部美术作品,甚至理解不了这部作品所代表的寓意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所以美术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宗教、伦理道德、法律制度、伦理道德、民俗风情、社会制度、衣食住行等,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果学生对当时的北宋历史、社会制度、民俗风情不了解,就很难体会图中北宋太平盛世的景象。

四、选择积极向上的美术作品

古语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积极向上、拥有正能量的作品会引导人积极向上,形成正确的、好的人生观和人生太度,能促进一个人更好的发展,不惧挑战,形成有意志力的积极地生活和工作态度;消极的、悲观的作品会使人低沉、颓废,并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工作没有动力就,严重的甚至会毁了一个人。例如社会上经常有杀人、抢劫、防火等犯罪行为,这些都是因为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最终的自我毁灭。再如有子女殴打父母,更有甚者弑杀父母的,由于受到不良美术作品,或是黑社会的熏陶,抑或不良视频媒体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败坏的道德,形成错误额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及错误的人生态度,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尤其是中学生,各个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取向正是形成的初级阶段,并不像成年人已经有了一定抵御恶俗文化、错误人生观、价值观的能力,正是容易被“感染”的时候,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更何况现在有的成年人经常被、邪教、传销等洗脑和控制,从而走向错误的道路,甚至不归路[3]。

五、中学美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融入美学育德理念

中学生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中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美术教育就不能单纯的是专业教育,还应该进行生活的美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美术教育只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一种途径,而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因此美术教育更是道德素养教育。美术教育对人的思想意识、意识情感有重大影响,她会使人的品德变得高尚,并对一个人的道德认知、带的行为产生促进作用。百善孝为先,足以说明道德的重要性,在古代深有体现,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在古代被人唾弃,并很难某事。现代也一样,要做事,得先学会做人,也是同样地道理。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离不开道德、历史的教育,更要从基础、从小做起,并要选择好美术教育培养的材料,这样才能做到美术教育对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的。

作者:施艳华

参考文献:

[1]王志平.探析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37):270-271.

[2]钱铮.策论美术教育中人文精神培养[J].学周刊,2013,05(34):157.

[3]张亚玲.民间美术渗入高师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6(05):79-82.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育之我见

中学美术教学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中学美术教学不只是为了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由于现代教育对中学美术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美术课教师往往以单一刻板的讲解和说明来进行授课,忽视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

一、促进全员参与

以往的中学美术教学大多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大大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课程更是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这样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使他们获得深刻的体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促进学生更灵活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和能力。(1)发现美。美术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直接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美术的创造与欣赏活动中,虽然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都会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但是视觉始终处于优先的地位,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去研究美术造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应该是美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2)感受美。“想象是艺术的生命源泉”。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不是一眼就可以从作品上看出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每一个欣赏者对作品的观察,然后再加入想象力的发挥,从而领会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发挥想象力,才能领会到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3)创造美。如何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把抽象的客观事物直观化和形象化,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初中美术教育是比较贴近生活的,课堂也应该尽量还原生活,将教学活动中的事物和大自然中的事物相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利用美术元素如形状、色彩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

二、技能、技巧教学与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和建筑四大门类,每一个门类都是审美创造的过程,每一个门类过程的实施都离不开技能和技巧的运用。因此对学生美术技能和技巧的培养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技能是创造力的主要行为能力要素,技巧是对材料进行艺术形式加工时的技能和巧思,其本身就带有美的属性和特质。所以,教师在美术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他们双手的灵敏性、协调性和准确性。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增加创作美的机会。如在教民间美术时,教师在准备授课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充分预习,给学生抛出一个思考,让学生先试着理解作品,课堂上在学生动手过程中穿插一些欣赏,通过欣赏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技能、技巧的不足,从而促进其技能、技巧的提升。多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动手参与、动脑思考的气氛,尽可能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小创造或小制作中去学习。让学生多动手,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的兴趣方向。

三、教学创新与现代教学媒体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程导论;教材;改革;实践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教材改革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基础性措施。教材建设是学校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因此,为响应我校的“落实教育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教研团队多年的研究生教学经验特进行研究生教材改革[1-5]。《石油工程导论》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对于日后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系紧密,教材的针对性编写与合理运用对于当前的教育体系尤为重要[5]。为此,调研国内外有关内容,优势互补,同时建立教材网络平台体现先进性与信息化。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概念,充分吸收本学科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科学系统地归纳本学科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与发展规律,深入浅出,案例生动,结构科学,体例完整,理论联系实际。精选优化《石油工程导论》课程教材内容,通过对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实验与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等先进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来设置教材内容,同时充分结合新技术介绍与国外大学教材借鉴分析进行教材编写,进一步提高了教材编写水平和教学质量。经过一年多的改革与实践,《石油工程导论》教材改革进行了多种尝试,正所谓“教学相长”,结合师生反馈不断改进,现已初见成效,学生反馈教学效果较好。现将多角度教材创新,深层次教学改革经验分享如下。

一中学为体,知识传承

授课对象多为中国学生,所授知识不仅有西方经典理论,更有我国油田经几代人不断实践所发展的特色理论,因此教材应当且必须传承前人宝贵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本课程经过多年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团队骨干老教师具有丰富的石油工程教学、现场工作、科学研究经验,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教材设计立足于基本国情,已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研能力为宗旨,绝不照搬西方模式。

二西学为用,国际接轨

借鉴西方高等教育教材创新模式,参考国外同类教材编写经验,参照世界一流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经典文献库,补充完善教学体系,改革和优化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引入海外留学优秀人才,海外人才思维活跃,教学形式新颖,与老教师相互促进,互通有无,为培养一流国际化人才奠定扎实基础。同时,教学团队老中青结合形成了较好的“传、帮、带”教学队伍。

三“立体化”教材,多维度教学

①按教材大纲要求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采用较详细地编写,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收录矿场实例、引用最新成果;②教材网络化,上传网络教材,录制公开课视频,摆脱纸质媒介的单一限制;③师生交流课下网络化,促进教学质量。采用学生更易接受的网络媒介,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放教学通知,发起前沿问题讨论、教学方式认可度投票等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与通知时效性。

四形式多样,拒绝填鸭教育

教材对于经典理论采用简洁明了语言进行阐述,放弃晦涩难懂的纯数学推导计算,适度引入前沿新观念,使学生发挥求知能动性,激发学生讨论热情,提高参与度。同时,根据教学方式向启发式和研讨式的变化,拒绝单向灌输,力求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共同进行教材体系建立与完善,并定期开展讨论会等形式促进教材的编写。

五取长补短,建立知识体系

目前工程类院系教材内容源于教师的讲义,尽管根据教学大纲安排,但过多的讲义内容难免陈旧;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补充国内外油气田开发最新的研究热点和难点,较之前讲义教材更新一部分内容,但总体上内容庞杂、系统性不强,使学生难以从脉络上理解课程内容。本次教材改革过程中,梳理脉络,去粗取精,建立完善简洁的教学体系。建立完整教材知识体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身知识架构,有利于目前提纲挈领学习知识,有利于今后进行脉络清晰的科学研究。

六因材施教,开展层次化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校本科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差异较大。然而,生源发生变化时,授课环节与授课教材却并未做出改变。因此,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石油工程导论》的学习要求,除了需要较深的理论知识学习,更需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案例经验的掌握。这些多需要在教材中体现,然而实际上教材缺乏此方面内容。因此,本科生导论类型教材内容不仅要满足对专业基础薄弱学生予以引导,也应满足高水平学生钻研需求。同时,对于工科院校教材编写,不仅要注重学科深度,更应结合时代需求,注意学科广度,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教材编写过程中简化或舍弃一些过于深奥的纯数学推导,使教材内容的专业化、全面化,拓展学生对相关联或不同学科的认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七注重实际,理论联系实践

教材改革主要目的是培养本科生的石油工程较强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油气勘探、钻井和开发采油各环节的基本过程和概念,了解石油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尽早接触专业,知道石油工程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并明确这些知识需通过哪些途径获取。达到全面了解石油工业的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指明努力方向、奠定行业工作基础。与此同时,注重学习体验。教材中引入大量经典、新颖案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对现场案例进行方案设计,不仅让学生熟悉今后科研工作的流程,更让学生在学习环节中体验石油工程师的责任重大。

八与时俱进,编制现代化教材

同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掌握更多更新的技术信息,因此,《石油工程导论》教学目的是不仅是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先进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把握经济规律、寻求最佳的油藏管理方案,更有责任让学生及时了解甚至掌握最新的技术。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就非常需要老师把目前最新的石油工程技术整合到教材中更多地反馈给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只有全面掌握技术信息,才会去创造新的技术,才能成长为创新人才。因此,教材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以点带面,介绍相关理论前沿动向,激发学生求知探索欲望。

九“考”“学”结合,多环节提升教学质量

成功的教学实践需要各个教学环节相互配合。本教学实践强化课程综合训练,根据课时数量确定综合训练的数次;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采用调研作业、研讨汇报等形式进行考核;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设立“授课岗”、“助课岗”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石油工程教学内容部分已经陈旧,需要不断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也不能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需要研究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我教研团队对《石油工程导论》教材改革进行探索与尝试,力求去陈出新,实现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提高我校本科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整体竞争实力,保持领先水平。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时代日新月异,但教书育人使命不变,教学模式以及教材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参考文献

[1]田冷,程林松,安永生,等.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9-31.

[2]田鑫,史航.探索网络媒介下高等教育教材改革的新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4(5):136.

[3]周晓辉,易露霞.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教材改革思考[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7-79.

[4]李奇,李洵之,王楠.高等教育教材发展与建设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4):88-91.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3

【关键词】师德教育;数学教学论;师范生

在现在的小学教育中,很多教师认为他们的任务仅仅是传授知识,不重视自身师德的培养,这样会给小学教育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仅仅是填鸭式的教育。二是不注意自身的言行,在小学生面前表现出一些坏的习惯等等,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观念。

1.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中,小学作为一个人受教育的起点,小学教育的好坏在其今后的人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小学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这样的小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更要有着良好的师德。从现在的小学教学情况来看,师范生师德培养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小学教师的特殊性,小学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父母的责任和意义,他们需要像对待子女似的对待学生,并引导学生人格和观念的发展,小学生也会下意识的模仿教师的行为举止,所以小学教师必须有着良好的师德和价值观念。第二,从现在的初等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情况来看,大多数师范生缺乏良好的师德培养,对师德的认同程度不高,甚至有相当多的师范生自身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并不将教师作为第一职业选择,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和师德的培养。第三,在现在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师德的培养观念很模糊,往往只设置了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学等公共教育课程,对于学生成为教师以后应该具备的教学理念、职业素养以及如何和学生交流沟通等实际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课程学习。因此,现在的师范教育应该重视师德的培养,在课程中加入相关的培养内容。

2.师德的具体内容及意义

顾名思义,师德即是教师进行教学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是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重要的品质,师德的具体内容比较广泛,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以看到,一个具备良好师德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师德的内容也在增加,在现在重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倡自主学习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还应该做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等素质,并和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3.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的途径

通过借鉴国内和国外先进的教师培养经验和模式,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融入师德教育,从而培养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第一,在小学数学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案例教学分析的方式来让师范生理解并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良好的解决方法,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让师范生深入的分析案例中教师的师德表现,体会师德的重要性以及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卓越效果。增强师范生对于师德的认识。第二,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这门课程当中,有着模拟实际教学情景进行试讲的内容,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可以强调试讲过程中的师德表现,让师范生在试讲的同时思考师德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并体会师德对于教学效果和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作用。第三,课题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师范生需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针对实际的教学问题作出分析和调查,并需要上交课题报告,在这个教学内容中可以重点强调师德在具体课题中的表现及其影响,从而引导师范生从师德方面分析具体的教学问题,从而使其体会到师德的内涵。

4.结语

总而言之,师德作为现在师范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教学论作为师范生的重要课程,其任务不仅仅是教育师范生如何正确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在教育过程中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论应该联合其他课程一起进行师德培养,最终使得师范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最终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慧.初等教育师范生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状与改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4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体育教学为培养全面型发展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实施。

关键词:

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积极作用

一、在素质教育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

1.体育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身体质量,还开发了学生的脑力活动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前提,以提高基本素质为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活动。体育课上的体育活动项目,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肢体上的活动,还提高了动脑能力,在运动中获得了智慧。在体育课上,并不仅仅是身体在活动,它还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怎样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更好,怎样和团队配合得更默契,而这些问题的思考无形之中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思考,提高了学生动脑思考能力。

2.体育教学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体育课上,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新的体育项目,在各种活动中争先恐后地完成体育作业,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能积极向上,不怕困难。

3.加深了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团结

体育课堂上的好多活动都是要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为了完成活动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配合,团体协作,达成了默契,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使学生认识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之间更加团结。体育教育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将来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体育教育就是对身体的教育和培养。在历史上很多有名的大将军、大人物都很注重身体的锻炼,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才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有所作为,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

4.体育教育能改变学生的性格,放松心情

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走出教室,从脑力学习转变为肢体活动学习。体育课上学生能很好地放松自己,缓解脑力学习带来的疲劳,相对来说,体育课堂更加活泼有趣,让一些不喜欢体育的学生在周围学生的影响下慢慢喜欢上了体育,也增加了一些胆子小的学生和同学之间接触的机会,在性格上慢慢变得勇敢,改变了学生的性格。

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体育教育以学生素质提高为前提,改变以前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标准

在以前的体育教育中,学生的成绩是放在第一位的,其他方面的教学很容易被忽略掉,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对体育课的爱好和学生特长的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达到素质教学的目的。

2.在学生中灌输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以往的教学观念不仅对教师有一定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生不爱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身体抵抗力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头疼脑热去看医生,不但耽误了正常的上课学习,还让家长朋友们担心不已,这种身体现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所以,学生的身体要从小学阶段就抓起,并高度重视,只有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才能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3.校内校外体育教学相结合

仅是在学校里的体育教学,还远远达不到素质教学的目的,所以,离开学校后在家里家长也应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宣传有关体育锻炼好处的宣传页,让家长在校外也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学生学习之余,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报一个有关体育方面的补习班,不但让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对一些不愿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起到促进作用。

4.体育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想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锻炼出来的,它需要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效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都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体育锻炼也是一样的,在学生的体能学习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团结协作,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学生拥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身体。在当下的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已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在体育素质教学中,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身体质量的教学,采取了更全面的教学措施,学生也从中得到了实惠,认识到了拥有一个好身体的重要性。在体育素质教育的影响下,不仅让学生爱上了体育锻炼,也让家长越来越注重体育锻炼,在校内教师指导锻炼,在校外有家长的鼓励督促,这样就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张红伟 单位:吉林市船营区第十七小学校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5

探究式教学法要求教师全方位地对教学进行考量,制定出既符合新课程标准、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课堂情境创设中应注意如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教师所选择的情境创设材料或问题应新颖有趣。有趣的材料或问题能充分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2.启发性原则。

教学材料或情境的选择必须要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原始认知,引起学生进一步的联想和思考。

3.探究性原则。

教学材料或情境的选择应以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为目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力。

二、探究中的权力赋予问题

探究式教学主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创新还给学生,把权力还给学生。教师在探究教学中的权力赋予问题上应做到:

1.赋权给学生要落到实处,而非流于形式。

把课堂权力赋予学生,有助于使学生理解课堂的变革方式,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课堂责任。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学习充满热情时,才能谈得上课堂教育的成功。

2.注意后进生的话语权分配问题。

教师应合理分配课堂话语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设置难易度不同的问题,给予后进生以足够的课堂表现机会,促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探究中的实践方法问题

在探究式课堂中,教学实践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可选择的方法有:

1.调查法。

课前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以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合作法。

教师在考虑学生知识能力差异的基础上,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讨论法。

学生在参与讨论过程中,能够充分提高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探究中的课堂掌控问题

有条不紊的教学秩序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探究式课堂多以学生的参与讨论为主,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好探究式课堂管理的“度”:既不能太“放”——放任学生随意讨论,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不堪;也不能太“收”——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过于严肃,无法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到收放自如,在保证教学秩序良好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又井井有条的学习氛围,从而构建高效的探究式课堂。

五、探究中的激励评价问题

充分利用激励评价体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其发挥出学习潜能。激励评价往往面临着过程困难、费时费力等的问题。对此,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用方法,多元评价。

除了单一的口头评价外,教师还可选用多种评价方式,如演讲法、辩论法、表演法等。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Unit3TheMillionPoundBankNote这一课中,教师可组织学生汇报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设置奖项,深化评价。

教师可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一系列的评价奖项设置,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3.生生互评,探究评价。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6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使命,两者的进一步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客观需求。尽管各有侧重点,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精神领域工作,并且有着共同的教育对象———具有独立人格和主观能动性的青年学生个体。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共同的教育目标是二者融合的前提之一。此外,当代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全能人才,过硬的综合素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与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一样,心理健康素质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只有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社会适应力,才有可能培养出道德高尚、体质强健、心理健康、文化素养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对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马列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二者虽各有侧重,却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它们不但有着共同关心的问题,也都属于人的精神领域和意识范畴,具有相互渗透的基础条件。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更为系统,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值得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学习借鉴。

二、以创新思维发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点

1.转变教育理念

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不够重视,一味地向学生灌输道德规范和知识。在缺乏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被理解成一种专门治疗心理疾病、只面向少数病态学生的特殊教育形式。对此,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摈弃学生不正确的理解,树立起以人为本、服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此外,既不可有意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割裂开来,也不要简单地将它们混为一谈。要客观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利用它们互为推动、互为补充的深层关系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二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特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影响二者有效融合的前提下真正发挥出各自独有的教育优势。

2.创新工作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离不开工作机制的支持与保障。对此,高校需要积极探索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融合互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为两者的深度融合创造制度、人力及物质上的保障。

3.改革教育手法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采用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应在保留两种方法各自优势的同时以相互借鉴的方式探索出更多共同适应于二者的方式方法。对此,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思维和宏观视野,变被动为主动,将个体的受教育对象发展普及到广大学生群体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认真挖掘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逐步形成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于一体、融教育与自我教育于一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意识地摆脱说教式的方式。即要尽快建立起集启发、渗透、集中教育于一体的教育方法体系。在教育过程中,不应忽视不同学生在个性、气质及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三、以内容渠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针对性

1.强化政治方向引领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文化的冲击容易动摇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信仰的迷失和价值观的嬗变让青年学生在对自身的过度关注日趋功利化,继而精神萎靡、思想空虚。而这种心态特点无疑会打破大学生原本稳定的心理结构,并引发他们种种心理问题和行为失范。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是交织产生、相互关联的。一个人的心理问题能够在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反之,一个人是否三观端正又多少少少决定了这个人能否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从这个角度看,想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效果,强化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紧跟时代节奏、尊重大学生心理与思想之实际,不断强化对他们的政治引领。这就是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根本指引,引导学生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及纲领。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积极展开革命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国家命运、坚定政治方向、明确自身责任,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寻求到自身价值与社会需求间的平衡点。

2.坚持情理交融

长期以来,情理脱节一直是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变革的今天,青年学生亟需思想政治教育以一种科学的视角来阐释他们在社会中遭遇的大量感性现象。这提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源自对学生群体及他们真实生活的贴近。只有寓理于情,将理论融入现实,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大多有一定的人生经验与知识储备,但尚未形成坚定的价值观,容易表现出明显的趋利性特点。这就是说,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脱离学生的现实状态和个体特征。唯有想学生所想、与学生群体打成一片,才有可能以真情感染他们,以智慧启迪他们。做到以真情打动学生、以真理说服学生,让学生在具有穿透力的理论中构建起做人的理想和有作所为的信念,在情感的震撼中生发出为真理奋斗和为他人造福的人生志向。

3.注重人文关怀

为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融合的有效性,高校还需进一步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目标,帮助大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适应力,做到内外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所以,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观察力和记忆力,引导他们丰富学识、开拓视野,培养创新能力,还要注重大学生意志、情感、人格以及心理因素的发展。其次,要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太过看重外在影响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而忽视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种背离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育模式常常让高校的思政工作事倍功半。只有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实际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达到引导大学生主动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

四、创造条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外在条件之一。校园文化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大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美好心灵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所以高校必须加紧校园文化建设,从文化、舆论和校园周边环境等方面入手提升校园整体环境。一要通过文化体育、理论研讨及科研交流等活动彰显时代精神,引导大学生领会人生精要,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成长。二要充分整合好校内外的教育资源,灵活调动包括家庭、社会在内的各方力量,动员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供一个合适的大环境。

2.强化德育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另一个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就是拥有一支高效优质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专业知识过硬,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同时做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所以高校绝不能松懈相关教师选择的每一个环节,既要严格筛选、合理任用,又要用心培养、促进其不断成长进步。通过深入的职业素质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教学能力、网络运用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并逐步形成一个有利于教师人才选拔的师资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具体来说,一要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工作。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德育建设工作者,抓好他们的选拔、培训及管理工作将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并且能够间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互渗。二要对相关教师展开工作方法指导和心理知识培训。必须确保上岗教师具有过硬的心理健康知识、足够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强烈的职业奉献精神。同时要鼓励他们长期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不断累积教育实践经验,逐渐发展成为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专业人员。

3.落实全程、全方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同样不能偏离“育人”轨道,应有意识地将“育人”的理念贯穿于高校管理、教育及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例如,为了强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可以建立起专门的校园心理咨询工作室,以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管理心理健康档案、展开心理健康检测等方式来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应急性和社会适应力。再如,为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进一步统筹课堂教育资源、积极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主动组织好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好社团、网络、班会、党团组织及各类学生组织等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充实和完善方法体系。

作者:闫伟 单位:中南大学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重要性

一、通过音乐文化渗透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

音乐艺术的表达中凝聚着个人的、集体的、民族的以及某个时代的情感。音乐文化的传播途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接受音乐的教育也是一种文化的渗透过程。音乐中具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一个人的素质以及心理品质。

(一)音乐家是音乐的在载体以及文化传播的主体

音乐渗透着各种情感、信仰、道德,其中的音乐家的个人品格以及文化精髓,会在深层次的影响到音乐的接受人。例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承受着失聪的重大打击之下,他的意志没有被消磨掉依然坚持创作,没有向命运屈服而且写下了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我国著名的音乐家洗星海、聂耳等在祖国危难的时刻,将自己的爱国之情融入到音乐的创作中,在当时激励的中国的广群众为我国的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精神贡献,这些伟大的音乐家都可以作为大学生精神上的榜样,当大学生们面对自己的失败以及挫折时,这些伟大的音乐家事迹可以激励他们勇于承担,培养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音乐作品可以激励大学生勇敢向前

在音乐的创作中往往凝聚着音乐家的深刻感情同时也能够客观的体现出当时时代的文化背景,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例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气节以及面对深重苦难你绝不低头的勇气,这首歌激励的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任何时代多不会褪色。这些作品时刻提醒着当代大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现在的一切,树立远大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所以拥戴热爱祖国,珍惜生命和时间,不断地提升自我,可以说这些音乐在精神上使得大学生们高尚起来。

二、音乐作品欣赏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医学表明音乐可以作用于心理和身体的变化起到改善身心功能以及心理反应的作用。在对音乐欣赏中可以获得对美的享受以及精神的愉悦,有提高身心健康的作用。对于大学生可以增强他们音乐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一)音乐欣赏可以,将音乐精神与个人精神结合在一起

愉悦舒缓的音乐可以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愉快的音乐可以在精神上使得他们得到放松。动感美妙的音乐就像是一剂良药在不停的抚慰着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受到的伤害的心灵,使得人们能够进入到美妙的环境当中享受着音乐该给人们的美好。这样就可以很好的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二)音乐欣赏促进心理平衡和丰富大学生的思想

在音乐表达中很多都是非常美好的也是在强调着真善美,和积极向上的认识态度,同时音乐中的动人音符以及诗意的歌词,可以将人们带入到一个美好的世界当中,使得人们产生美好的画面想象。一首动听的音乐可以将人们引入到一个溟?的世界当中,而大学生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美感,所以音乐的欣赏可以使得大学生的内心变得平和,增强了对美丽事物的向往。

三、音乐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音乐表演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可以在一瞬间,感染其他人,给人一种审美的享受。而音乐表演中可以很好的考验出一个人的变现能力和自我内心控制能力。在音乐的表演中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展现,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克服自卑心理;借助于音乐还可将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合理的释放出来,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可能,提高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等的交流水平,对减少大学生内心障碍起到很大作用。

四、总结

音乐是人类精神灵魂的体现是生命价值的另一种形式的展现,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这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直接关系到当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整以及内心世界压力的释放,值得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利用。

作者:徐亚辰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第三篇:大学生自杀事件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自杀事件调查分析

1.大学生自杀趋势分析

据统计,2010—2014年,东部某省高校大学生共发生非正常死亡168起。调查发现,因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杀的有54起,约占32%。根据每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心理问题引发大学生自杀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大学生自杀性别差异分析

从性别来看,2010—2014年间,在自杀的总人数中,男生34人,约占62%;女生21人,约占38%,男生高于女生。这表明,男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一般比较脆弱,好冲动,容易走向极端;相对来说,女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更容易解开心结,自杀的可能性要低一些,但自杀的绝对人数仍然偏高。

3.大学生自杀方式及负作用分析

在自杀方式上,大学生多选择跳楼、服毒、跳江(河)、自缢等死亡速度快、抢救难度大的方式,其中又以跳楼最为常见,如东部某省2014年大学生自杀的49人中,选择跳楼的就有27人,约占总数的55%。相较于其他自杀方式,大学生自杀时更多选择跳楼这种致死率高的方式,其原因主要是当代大学生基本“被高楼所包围”,不但上课、自习是在很高的教学楼,就寝、休息也在很高的宿舍楼,一旦遭遇心理困扰得不到及时救助后,冲动起来往往就近选择跳楼,以求达到彻底解脱的目的。此外,跳楼这种方式死亡快,基本没有痛苦,也是大学生选作自杀方式的一大原因。

二、大学生自杀心理问题类型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杀的心理类型

自杀心理问题的相关分析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学生自杀情况的突发性和不可逆性,往往是事后才了解和搜集当事人的相关信息,信息不足,很难对心理问题作出明确界定。根据已有的相关资料和以往文献研究,可以整理出自杀心理问题的类型:第一,情绪障碍,主要是抑郁情绪障碍。这类问题一般伴随一定的家族史,或者过往病史。抑郁情绪障碍分多种,有些抑郁病发外显容易被人发现,但是也存在“微笑抑郁”的类型,平常人很难发现当事人的抑郁情绪。第二,遭受挫折,包括恋爱情感受挫和学业受挫两种。特别是初恋的大学生,情感一旦破裂,很难接受,容易出现极端行为。学业受挫的大学生一般是对自我要求过高或者在学业上过于自卑而导致的。第三,精神性疾病,一般出现在有精神性疾病家族史的大学生身上。这类大学生易感性更强,可治愈性相对较低。对于精神分裂症这一类严重精神疾病,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如果当事人及其家人未能引起重视,就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第四,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这一类情况多发于家庭经济困难或者是家庭状况混乱的家庭,如父母离异、单亲、再婚等。由于这些大学生无法承受来自家庭的巨大压力,也没能寻找到有效的心理救助途径,就很容易选择轻生以逃离当前痛苦的现实状态。

2.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理论分析

大学生自杀不是某个单一原因所引起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BiopsychosocialModel,BPS模型)认为,大多数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心理、社会构架的话就无法得以解释。也就是说,理论上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应当从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大角度来进行。第一,生理学原因。医学研究证明,部分精神性疾病存在遗传性。调查发现,不少出现精神病症状后导致自杀的大学生,其父母家族中都伴随有一定的精神疾病家族史,且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较为严重的精神疾病。此外,有些大学生因为患有某些躯体疾病,如癌症、艾滋病、身体残疾等,使自身身体长期遭受病痛折磨,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而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第二,心理因素。这是目前导致大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生心理因素包括人格类型、情绪调节、认知偏差等几个方面。研究发现,存在严重人格障碍的个体容易导致自杀,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等。这部分人如果未能尽早予以干预治疗,有可能引发绝望、悲观等负性情绪,最终滋生自杀倾向。另外,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反映了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每个人一生中必定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但有的人可以从挫折中重新站起来,但有的人却会一蹶不振,这与个体情绪调节能力有巨大的关系。负性情绪,如焦虑、愤怒、抑郁等是日常经常出现的情绪,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只是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长期处于某种负性情绪之中,可能就会影响个体的社会适应性,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神经生理发展。最后,认知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许多大学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信念,如极强的自我中心主义、思维中的完美主义、绝对化的思维模式、过分夸大的消极评价等,这些不合理的认知信念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走上一条不归路。第三,社会因素。这也是大学生自杀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生态系统理论观点来看,个体的发展与所处的环境系统是彼此嵌套,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第一个是家庭环境。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另外,家庭关系复杂和家庭结构混乱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在离异、再婚家庭中,大学生比较缺乏父母关爱,缺少与父母的良好沟通,缺少来自父母积极正性的支持。这些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第二个重要环境是学校环境。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普遍发现这个环境与高中不一样,这里更自由、更自主,但更充满未知和迷茫。如果没有能尽快地学习一种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可能会被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吸引。第三个重要环境是社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处于一种焦虑与不安的情绪之中,人们都急于追求物质而忽略精神的成长。大学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会的焦虑使大学生们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备受社会文化价值的影响。另外,部分社会媒体大肆渲染自杀过程和自杀细节,这种传播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自杀模仿行为。

3.大学生自杀原因的现实分析

理论上,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不外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实际上,大学生作为一个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人群,对事情有基本的评判能力和相对稳定的看法,引起自杀的实际原因也远比理论复杂。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事情的发展变化超出预期而难于驾驭。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事情的处理追求完美,但人生阅历浅,处理事情的能力和经验有限,难免不会有事情“搞砸”的时候。如面对像恋爱、学业、人际关系、评奖评优、找工作等事情时,一不如意就会手足无措,甚至觉得一败涂地,悲观失望。在同学、老师或亲人面前觉得没有面子,无法面对,压力大,通常就会选择自杀来逃避。比如,今年初,浙江某高校一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一次在五层高的教学楼上当着众多同学的面,向一女同学表达爱恋后遭到对方拒绝,当即就从该教学楼上跳了下去。第二,发生事情的场合不适而加重负面影响,觉得难于挽回。现在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普遍要好,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对自己在同学、老师等熟人心中的形象很看重,很顾及面子。另一方面,看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不深,对事情想得不够全面,做事情比较主观,较少考虑对方或别人的想法。当自己在事情中得到对方或他人不满意的答复及意见时,就一味责怪自己,让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总在一条“死胡同”里出不来,最后走向自杀。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对策

大学生自杀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但是,大学生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心智趋于成熟,有自己的看法,再一味强调“盯人”“守人”等方式来预防自杀,显然不是治本之策,而应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疏导心结,从根上解决自杀的问题才是长效之计。

1.强化对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强化防控意识,始终牢记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起事前预防第一的思想,把各项工作做在前面。首先,可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从国家、政府层面建立和启动国家自杀危机干预计划,制定支持自杀预防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其次,明确高校在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中负有的职责,要求高校建立大学生自杀防控工作机制,并将该项工作纳入到高校的工作计划和考评中。第三,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配备一只能力强、数量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2.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始终

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大学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针对大学学习任务和要求的不同,从大一到大四分别设置不一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大一着重学习与生活环境方面的教育引导,大二、大三则侧重学业、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大四主要针对就业、毕业等方面的帮助和教育,让大学生建立起健全的人格。在教育考核上,要改变目前普遍实行“选修”“自学”等做法,把各年级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全部纳入“必修课”,并给予一定学分,保证这项教育内容真正得到落实,并取得实效。

3.建立高效的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机制

大学生自杀预防工作根据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际上通常定义为“自杀三级预防模式”。高校根据这三个层次应建立高效的三个工作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救助系统,并使这三个系统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的工作网络。第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在校、院两级中,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组成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定期或不定期安排讲座、搞心理活动游戏等,向每个学院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校、院两级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特别是二级学院要根据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面临的心理问题等制作专门的心理知识普及网页,建立网上咨询平台,及时回复大学生的各类心理困扰。第二,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在大学内,要建立起从“学校—二级学院—学生”这样一条封闭的链式心理信息收集与反馈系统。在学校层面,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以二级学院辅导员和学生会骨干为主,及时关注和收集各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信息,成立学院和学校两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库。在二级学院层面,要对已经发现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大学生,特别是对具有自杀倾向或表露出有自杀苗头信息的学生,安排专业的心理教师进行信息跟踪和心理干预,及时疏导心结,最大限度地尽早消除大学生的自杀隐患。第三,建立心理危机救助机制。一方面,由校园110人员、校医务人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院系辅导员为主开展大学心理危机救助干预工作,及时启动自杀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将大学生自杀的影响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自杀后产生的负相关作用与影响,要组织或安排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老师进行心理抚慰,尤其要针对曾亲眼目睹过自杀过程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安抚,努力把这种负性作用降到最小甚至为零。

4.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对人员专业素质要求高的工作。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高校需要打造一支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专业互补、人员稳定、综合素质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咨询工作队伍。按照国际惯例,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与大学生人数的比例控制在1∶4000—1∶3000之间。第一,强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打造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为主,在校、院两级分别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与力量。其次,对高校的学生工作骨干主体,如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尤其要强化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识别、前期处置、后期关注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与培训,并做到持证上岗。通过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形成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工作的“网格化”管理,确保对每一个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做到早识别、早防控。第二,加强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打造相应的科研团队。行动要准确有效,必须要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作指导。当前,很多高校忽视了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出了问题就照抄照搬其他高校的做法,导致工作被动。对此,高校在参考和借鉴有关理论的前提下,特别要重视本校、本地大学生的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门研究,得出一些针对性强的理论、措施等用于指导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因而,高校要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引导科研人员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探索,同时就这方面工作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形成固定的科研力量,并逐步进行强化。

5.利用互联网优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互联网绝不陌生,高校里许多的“低头族”“网吧族”就是例证,这也为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契机。因为,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高校可以利用网站、QQ群、微博、微信等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文字、音视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此外,互联网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师生互不见面,有利于心理咨询教育活动的开展。所以,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线上”积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不真实性,还要在“线下”对大学生反映或提供的情况进行跟进。对提供某个大学生个例的情况,要查对信息,找到学生,通知所在学院、班级和负责的学生工作队伍实行“多对一”的工作机制,时刻关注学生,努力防控好学生,并注意保护隐私。对反映全校或是多数大学生情况的,要作为一种共性问题给予重视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将各类初期和苗头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盛海波 赛燕燕 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第四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一、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1.健康的心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的成长

大学生的成长不仅仅在于其生理上的成长以及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同样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表现。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思考态度,来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困境与顺境,进而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

2.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校园生活的合理展开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半个投影,高职阶段的学生进入校园独立面对生活时,也需要健康的心理作为支撑。形成健康的心理,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校园生活,并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在学习中的效率,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掌握相关技能提供合理的保障以及强劲的动力。

3.健康的心理为高职大学生进入社会做准备

高职大学生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大部分会直接走入社会为社会服务。而此时,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态以及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则校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过渡期将成为高职大学生的极为痛苦的经历。而健康的心理可以帮助大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生活,并能够坚强的面对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压力,从而为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的过度提供保障。

二、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为高职学生提供现实的教育

高职阶段教育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对技能教育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因此在高职教育课程中,专业技能课程占据了非常高的比例,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是作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活动形式开展。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高职教育课程要进行合理的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入学生的日常课程,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并学习到有效的调节方法,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帮助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

2.心理健康活动的合理展开,提升大学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活动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要在高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性的开展。一方面,心理教师要根据学校学生工作的安排,及时的提交相关的活动报告,争取每个月能在一个系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小调查或者是心理健康群体活动,每一学期开展一到二次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或者是团体活动,以促使全校整体学生通过健康教育的实践获得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采用讲座、心理咨询电话或者是心理小诊所的形式来帮助学校的学生工作解决全面性问题或者是学生的个例问题,以帮助完善学校内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工作。只有通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同时入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得到有效的补充,而学生也能获得从课程教育和活动教育两方面的调节,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来面对大学生活以及社会生活。

3.朋辈辅导员角色的建立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任务,更是高职院校内辅导员的职责。日常的学生管理中,辅导员与学生的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对于学生的成长动态以及心理发展掌握程度最高,而辅导员本身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教师。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好亲密的关系,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朋辈辅导员角色即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一种平辈的朋友关系,使得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让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更多的问题,让学生更加信任自己的辅导员,与辅导员走的更近,进而使得整个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朋辈辅导员角色的建立可以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辅导员可以密切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动态,及时的发现各种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例如面对面谈心交流、问题的咨询与解答等,来帮学生形成面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的勇气,进而提高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获得正常的成长。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为社会教育输送了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而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样关系到其对工作、对生活的态度与适应能力。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开展过程中,一方面,教育教学工作者要认识到健康心理对于大学生成长、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采取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活动、朋辈辅导员角色建立等有效的方法,来不断的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进而促进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技能水平高、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作者:蓝滢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既有大学生自身内在的需要,也有着社会现实外在的要求。从自身内在需求方面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要合适的引导方式指引他们身心正常发展,从外在角度看,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需要正确教育方式,避免其它影响。因此加强这方面教育显然非常必要。

(一)对大学生自身内在的意义

从大学生内在需要来看,他们的年龄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成熟的过程中,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种情况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的情绪偏于自我化,心理问题也更容易出现。他们自身所处年龄阶段、家庭情况使得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了现实的需要。可以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他们这个阶段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可以避免预防很多由心理问题给大学生带来的伤害。

(二)社会现实外在的需求

从社会现实的角度看,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越来越高,竞争压力也是逐渐的提高。这种情况下,对于人才的要求,心理素质显然已经变成了一个重要要求。因为在高竞争压力的驱动下,遵循更多的是市场化原则,面对问题时候能够顶着高压去逐渐克服问题解决问题,会被更多单位看重,若因一点问题难以承受而出现逃避、气馁等情况,便很可能被优胜劣汰掉。从社会现实角度看,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未来发展必要的素质之一,在高校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显然也有着现实社会的外在要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尚存的一些不容忽视问题

从普遍的角度看来,当前大学生在自信、人际关系以及适应力上都处在良好的状态下,心理健康问题也普遍良好,但是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约有23%的大学生尚存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等问题,这从屡见于媒体端的报道可见一斑。由此可见,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已经变得相当重要了。通常来看,这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尚存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情感心理问题

当今大学生群体中较为容易发现,也是时常见诸报道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情感方面的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包含了爱情、友情和亲情。在爱情方面受到社会越来越开放的氛围影响,部分大学生在爱情观和爱情态度上都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学生是以迷茫的态度选择女朋友,有的则是受到不良思想影响而肆意寻找女朋友。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能够彻底解决他们心理上的空虚,反而会影响他们爱情观和态度的正常发展,在人格健全上也产生负面影响。在友情上体现为同性相处困难,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当今这一代独身子女占多数而来带的一些问题,异性上对于友情爱情的辨识模糊。

(二)心理适应问题

当今的和平年代中,大学生的精神物质生活都比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进入大学之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会在升学的过程中享受着父母种种呵护,而进了大学之后一切就忽然变成了自己处理,身份忽然由一个被围着关注的人变成了无人关注的人。这对于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来说,心理适应会出现问题,自我调节好的学生可以很快适应,不好的很容易出现怨天尤人情况,出现心理问题。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是如此,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感。

(三)人际交往问题

据调相关查显示,每年的大学开学初,很多大一新生在报到的短短几天内,就会有学生因为各种不适应而选择退学。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于大学生而言,可以说在开始的时候大部分都会表现的不适应。这些问题在那些之前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群体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这些问题造成人际关系冷漠,在不能关心别人的同时也造成了别人冷漠的态度,渐渐的会形成一种孤独自闭的心理,在面对公共活动时候难以融合进去,不屑于畅所欲言,对于大学生潜能发挥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学校关于心理健康的工作没到位,制度不完善

学校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体,在上学期间大学生几乎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学校对大学生心理上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学校就要出台相关的制度来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系统的解决。但是,当前大学在这方面是否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证明了学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不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校相关方面的工作有疏忽。其原因在于,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没有完善,没有根据学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只是盲目的照搬其他学校做法,或仅仅按规定做事,没有以学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综合影响

大学生之所以有消极的想法和目前社会的风气有很大的关系,这一点在网络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像开后门、找关系、造假证等,使学校形成了一种不健康的风气,这些都使大学生为曾经奋斗的目标大为失望和失去兴趣,这是一些所谓“现实”的理想出现的根源,同时这也严重的误导了学生,让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严重的改变。

(三)大学生对自身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学生是自身心理健康的主体,因此,个人是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和最大的阻碍。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心理疾病,学校的管理不当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固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只是外部因素,自身的问题才是心理疾病出现的根本原因。究其根本,还是学生自己缺乏协调自身矛盾的能力。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文章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多个层面,从普遍的角度上看,高校应该大力加强前三个初步层面,学生自主判断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型能力应针对个体差异进行教育,毕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属于通识教育,应该注重普及性。因此在心理教育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以及教师队伍上应有所加强。

(一)抓好学生入学心理教育工作

大学生在入学之初一般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自卑心理,这来源于一直以来的应试教育。所以,在大学生入学之时就要重点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入学时组织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明白大学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尤其是对于高考分数不是太理想的学生,让他们明白经过拼搏是可以取得成功的,学校只是成功的外部因素,加强自身的建设才是成功的捷径。让学生树立必要的自信心和对自己有较好的自我认识是很有必要的,正确的自我评价可以让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增强克服困难的气魄,对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增强也是心理健康工作好坏的评价标准。希望让大学生在一个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二)加强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

认识问题是进行教育的前提,对于心理健康一词,不少大学生和很多去看病的人具有一个心理,首先都会在心理预设一个概念“我有病了必须要去看”,这种情况带来的往往是大学生的排斥心理,特别是在面对周围有同样想法的同学传来异样目光的时候。这就需要学校加大宣传力度,将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各种形式在校园内传播,以理清这个误区。

(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优化

与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类似,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顺利与否也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学习会,报告会,心理咨询俱乐部。第二,以优质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文化成长氛围。总之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造优良的校园环境尤为重要。不能够让一些误解的概念在校园环境内流行,构建出良好的文化氛围,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行。

(四)倡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自身的素质也起到关键作用,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候能够更好的进行自我处理。因此高校除了在宣传上、教育环境上作出努力,更应该在学生自身素质上倡导全面的发展,这对大学生能自我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说到底还是需要教师的亲自指导,教师的资历、教学能力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巨大影响。包括他们自身心理健康情况、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所以这些方面高校也应该着手展开。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从学历、专业方向、岗位分配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尽量确保聘用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的从业人员,拒绝兼职的非心理专业的工作人员。其次,学校必须通过专门的培训和专业的培养形成思想素质较高、专业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对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是校园文化,这也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承担着较为关键的作用,高校的教育目标是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所以,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刻不容缓。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强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可以让在校大学生展现自己的风采、释放自己的个性、挥发自己的激情、实现自己在大学生涯中的价值。所以,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搭建这样的一个平台。不仅如此,先进的校园文化可以让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得到洗礼,减少心理压抑和紧张,营造一个积极的、轻松的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的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在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社会、了解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解读自我、了解自我、锻炼自我,摆正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增加相应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这对培养在校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形成必要的竞争意识,增加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在校大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健康的状态是很有帮助的。

五、总结

加快如何高效的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对积极的改进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高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大学生在进行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保持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高校承担的不仅仅是培养高科技人才,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能落下,我们期望培育出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作者:郭娟 单位:吉林省长春建筑学院

第六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一、两者具体教育目标的融合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重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观念、政治信念等方面对其进行教育,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总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四有”新人,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公民,它包括思想素质目标、政治素质目标、道德素质目标和心理素质目标。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教育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目标决定行为的方向,要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首先应该在两者的教育目标层面加强相互融合。

二、两者相关教育内容的交叉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于高校素质教育的内容,并且两者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过程中注意从思想政治的高度去引导,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探析原因,通过这样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产生单靠一种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在具体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多教师只重视本学科内部知识的讲授,容易忽视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发展、完善及个体潜能的发挥,重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和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入手继而培养其整体的身心素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侧重于教育方向与宏观方面的指导,主要从学生的思想发展的方向进行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比更加宏观,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则显得更加具体化。所以,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融合,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和细节分析,继而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共同发展。据此,建议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应该在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状况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来编写教材,在遵循大学生心理、思想的特点,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政治素质的塑造结合起来,并尽可能的结合一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编写融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有特色的教材,这对高校同时整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

三、两者教育方法手段的交叉点

在目前高校素质教育工作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一些教育方法,为了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开展工作,在把握好自己本学科特点基础上,辩证有效地吸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华部分加以借鉴和运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参考和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工作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和手段上可以相互借鉴各自的优势,互补不足,有机结合,共同发挥整体功能效应,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从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是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实现两者教育方法的融合。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直观性、互动性、隐蔽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消除一部分学生的排斥感,还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达到教育目的。

四、两者评价体系的融合点

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因此,建立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评价体系的建立既能对过去的教育效果做出检验,又能为未来的教育方向提供指导。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分别所要解决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问题,教育效果不像具体产品一样具有明显、具体、可量化的特征,目前也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教育效果很难准确测评。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多只看学生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动态和思想动态,然而后者才是对教育效果最好的检验。因此,教育效果的考核办法,除了每个学期末的卷面考察成绩外,平常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成绩、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实践调查成绩等多个方面也应纳入到考核的内容里面去。除此之外,还应该大胆尝试诸如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假期实践报告,大学生素质档案、问卷调查、小组讨论、个别访谈、网上满意度调查等等各种手段,把考核过程看作是师生间,学生间信息传递的互动过程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也进一步使学生在交流和相互合作中得到教育和发展。

五、两者教师知识结构的融合点

国家教委政教司[1994]7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逐步培养一批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学生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心理咨询方面专业知识的高校心理咨询教师骨干……”这是高校素质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并熟悉学生发展的规律;二是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巧,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态势,遵循学生发展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来教书育人。因此,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一个重要点。一方面,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在很好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应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知识,继而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学会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来引导学生,并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内容穿插进去,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积极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并学会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了解和认识学生的思想、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以便及时察觉并能准确辨别一些学生出现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另一方面,加强队伍建设。2005年在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共同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关键就是“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队伍是两个学科的专业教师,他们担任着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除此之外,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工作人员、学院管理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等一批专兼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是最合适的第二梯队人选。学生除了在课堂专业理论学习外,受到再教育和影响较多的就是以上的学校工作人员,因此,他们是否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心理素质如何,是否有能力担当学生的再教育任务,是教育队伍建设的另一个关键点。学校领导在加强专职教师建设和培训的同时,也必须在第二教育队伍建设上高度重视。对两支队伍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技能培训的同时,结合工作实践,组织两个学科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彼此启发、共同促进,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

作者:鲁晶晶 单位: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第七篇: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浅议

一、网络环境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价值观多元化影响大学生的认知

互联网联通世界,技术的高速发展,造就了当今社会的信息爆炸,信息的极大化带来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网络上针对同一事件充斥着不同的观点,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尚未完全确立又容易吸收新奇观点和知识的年龄,他们不一定能判断正误,不能客观认识事物、容易冲动、感情用事、易于煽动,因此,互联网环境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爆炸带来的价值观多元化,对于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有着极大的影响。

2.网络虚拟性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模式

人所在的时空对其心理和行为模式存在影响,合适的条件下,容易呈现与自身个性不符的行为。网络的特点是虚拟性,这一点与现实生活有着极大的不同。大学生处于情感冲动、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的年龄阶段,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一旦受到蓄意挑拨,容易行为过激;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网络上,过激行为更易发生。受法律约束和道德制约,加之现实里的行为较易发现,又因现实中过激行为将会造成的后果更显著并易于预测,大学生在校园里大多能够自我克制,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网络则因虚拟性,削弱了法律对行为的约束以及道德对行为的制约,不当行为带来的后果变得不可预估以及难以被发现。因此,在网络环境中,大学生更容易做出过激行为,严重者甚至可能演变为大学生犯罪。但过激行为不会因为难以约束或是难以预见而减弱网络不当行为的危害,相反,正因为网络的虚拟性,缺乏约束和制约,加之过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隐蔽性,网络环境中的不当行为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并且影响也更加深远。很多大学生,正是通过网络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网络交流对象间接性影响大学生的沟通

大学生处于羞涩的青春期,正是性格最敏感的时候,在进行面对面交往时,思想的传递和情感的表达含蓄内敛,在交流沟通上都不够深入,受限于实际交往的环境和条件,话题讨论的深度较浅,并不一定能开诚布公、深入细致地交流。网络交往中,依托于文字、图片和音频拓宽了交往的时空范围,倾诉具备直接、深入和开放的特点,交流更真诚也更深入,兴趣相投的人在网络上结成同伴,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畅所欲言。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扩展大学生的社交圈,有助于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交流彼此鼓励;另一方面,大学生容易沉迷于这种网络上的交往。大学生一旦沉迷网络,极可能厌弃现实生活,对父母、老师和同学产生不信任的情感,逐步放弃与父母、老师和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进而形成冷漠的性格。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不可否认网络对我们的工作、教育和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积极的帮助,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创造了很多的平台和良好的机会。但网络也是把双刃剑,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潜伏的危机,对我们的工作、教育和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大学生是热爱新技术的人群,他们是网络最热衷的拥护者和最坚定的使用者,高校教育者不应简单地封锁网络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预防大学生过激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发生,应该转变观念,积极学习,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创新并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才能真正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能远离网络危害从而健康成长。

二、基于网络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了解网络知识,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转变教育理念

大学生喜欢并善于运用网络,加之现今通过各种终端,运用网络变得简单方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脱离了网络,将会变得难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主动转变观念,学习通过网络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丰富教育渠道。根据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利用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自我调节,缓解压力,发泄负面情绪。依托网络时,不应轻视或放弃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更易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淡化身份差异所造成的压力,更容易实现教育效果。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无法面对面交流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教育时间的不固定和缺乏延续性等,教育工作者应结合传统,发挥两种方式的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统筹安排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开展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既可以是咨询双方通过网络进行交流,也可以是自助式地进行查询。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查询,重点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正确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高校应建立具有可靠性和吸引力的心理咨询网站,供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具有虚拟性,可以掩盖人们的身份,在网络上与人进行交往时,双方可能互不认识,但是这并不妨碍双方进行开诚布公地深入交流,正是网络的虚拟性使得人们的交流更为真诚和坦率。但是,这种由网络的虚拟性带来的真诚有其潜在的危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果能正确利用这种虚拟性,就能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更好地给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心理问题的成因往往有其难以诉诸他人的因素,抑或是心理存在困扰本身就是大学生所难以启齿的事情。通过网络,咨询老师未必知道咨询者是谁,但这不妨碍咨询的效果,借助于网络的保护,进行咨询的大学生无顾忌地倾诉自己的痛苦,咨询老师可以在充分了解情况后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其次,开设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授课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进行学习,避免了资源浪费,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或是难以掌握的内容。最后,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档案,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心理测试,将测试结果统一保存管理,持续观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3.开设网络社团

大学生热衷网络社交,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社交有着优越的便利性和强大的吸引力。高校可以运用网络资源,建立心理健康互助QQ群或微信群,同学和老师在群里进行交流,大学生倾吐心事,抒发压力,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其他同学也一起分享缓解压力的方法;建设心理健康论坛,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面对的问题,理性地解决存在的困难。

4.运用网络避免大学生犯罪

大学生犯罪一直以来都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人参加,探讨这个问题,分析其成因和寻找其对策都不应也不能脱离网络环境这个大背景。正如文章第一个部分分析的那样,网络信息的极大化造成了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再加之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更有可能触发大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又因大学生一旦沉迷于网络就会逐渐抗拒和父母老师的交流。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接受到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渐渐经由网络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应因为这一点就排斥网络,就阻止大学生接触网络,而应积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在上述三点的基础上,统筹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真正从根源上阻止大学生犯罪的发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监测和引导,引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和热点讨论要求大学生阐述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根据大学生的表述决定该如何进一步深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大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该事件,则可以坦诚地与他人交谈,引导其更深层次、更全面地看待问题和理解问题。如果大学生还不能合理地对待该事件,则可以旁敲侧击地引导其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理解问题,并教会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及缓解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

作者:柳为易 单位:西南大学

第八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析

1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因素

首先,新时代形势下所形成的各种文化思潮、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广泛渗透到大学校园中,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互联网的运用与普及,更是将这种影响扩大,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在这种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在思想上认识矛盾、信仰迷茫、精神支柱缺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总体精神状态。其次,当前高校独生子女增多,使得大学生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有所淡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普遍特性。再次,高校贫困生的增多,使得因家庭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而引发对社会认同差异和不同心理期待,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显著。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有刻苦学习精神,但对勤工俭学挑三拣四,在人际交往中有明显自卑倾向,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最后,由于学习、交往、情感、就业等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难点。有些学生心理素质不够成熟,自我心理调适和抗挫折能力不强,遇到挫折、困难和竞争时心理焦虑、脆弱,常常引发心理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充分认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针对新形势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也就成为新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紧迫任务,这也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人才培养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提出的新要求。

2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上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仍然没有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相关领导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内容及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职责不明确。重视程度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续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如资金投入、监督及评价工作滞后;专职教师较少,师资力量不足等。

2.2专职教师队伍薄弱

从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多归属学生处。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也大多就职于其他岗位,专职教师数量较少,且教师学历、专业、自身素质也参差不齐。许多兼职教师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训,缺乏专业、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2.3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高校普遍面临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首先就是课程设置过少,甚至部分高校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来。其次,缺乏科学规范的教材,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及目标,理论教学内容偏多,实践指导较少。

2.4资金缺乏部分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设备落后,机构设置不健全,研究经费短缺,教师积极性得不到提高。这种情况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停滞不前,难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3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3.1加强高校及相关领导的重视度

高校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评价与考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应该作为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同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重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与管理,对于专职教师的选拔要进行严格挑选,要求专职教师拥有国家职业资格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其次,无论对于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都要定期进行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水平。

3.3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高校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实践活动,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大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3.4构建“结合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7

探究式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如何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是关键。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性格,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个性便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进行发展,这就对于在课堂上的自由程度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尽可能地给学生以自由,不给他们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的程度越高,他们的思想会更加的开阔,这样的课堂环境下更加有益于学生自我提问,自我解答,自我发现以及自我评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有了保证。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度的,课堂的自由程度也是如此,课堂不能因为采用探究式学习就完全没了秩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保证课堂秩序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堂的效果往往会更佳。

二、创设课堂情境,增强师生互动,融洽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热爱并且尊重自己的学生,对于年龄尚且不大的小学生来说更加需要这种关怀,我们教师应该亲近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和关爱。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声肯定的话语都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这样的课堂氛围将不会是死气沉沉的,课堂将会更加得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敢于发言,敢于和教师进行互动。用热爱与尊重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轻松愉快地参与探究学习,营造民主氛围。

三、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探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巧妙地提出问题也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个重要的爆发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合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怀着问题去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便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我们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学生实际的水平为依据,设置出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来引导大家进行探究学习。同时在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对《刻舟求剑》的故事进行学习的时候,提出问题:“剑掉到水里,应该怎样才能找到剑呢?《坐井观天》中的青蛙跳出井口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通过诸如此类的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将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情绪就会得以调动起来,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探究性的学习结果也会变得更加理想。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对课文学习之后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提出疑问,教师要从文本出发或改变体裁,或转换角度,或引导质疑,或抒发情感,渲染鼓励创造的氛围。在此情此境中,学生的创造性才会易于表现出来,才能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使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学习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的天性决定着他们比较喜欢这种小组式的学习模式,在实际分组上,我们教师也应该考虑到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来进行分组,力求能够让每个小组成员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这样的分组模式对于学习将会带来极大的帮助。分小组学习,各个小组之间相互竞争,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各个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又有着明确的分工,既能够保证相互竞争,又能够实现相互帮助。分组学习既有着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多瞎胡乱的情况也会出现,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各个小组明确自己的目标。让各个小组将目标记录在黑板上,待问题完成后再展现给大家,这样课堂上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探索和研讨,使学生切实处在自主学习和积极交往的状态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五、及时对学习成果作出评价

教育教学论坛范文8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在线教学;有效教学;行动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应用和发展,但在线学习模式因其对设备和环境依赖性高、缺乏即时交互等特点(贾振霞,2019),或被当作课堂学习的补充,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翻转课堂、混合学习等教学模式。然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教师被推到在线教学的屏幕前,如何将数百名天各一方的学生吸引到屏幕前,将大学英语课程成功地移植到线上,指导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成了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急迫问题。本文就以一名大学英语教师的个人实践为例,探索特殊时期大学英语在线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有效教学理论

20世纪上半叶,随着西方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起,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首次作为术语出现,随即成为教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话题。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有效教学研究开始出现并随着教育改革的高涨呼声蓬勃发展。然而,对其含义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Devlin等人(2010)认为有效教学是关注学生及学习进步的教学;宋秋前(2007)认为有效教学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课程目标上进步和发展。总之,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就是能否促进学生预期的学习和发展。Stronge(2011)提出了有效教学的四个维度———教学实施、学业监管、学习环境和教师个人特质。信息化背景下,有效教学需要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发生根本转变。Peltier、Drago和Schibrowski(2003)提出了在线学习有效性的模型,包含课程内容、教师支持和指导、课程结构、信息呈现技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6个维度。研究者将其调整为:课程结构与呈现技术、在线学习管理、线上教师支持、群内讨论互动和多元化教学评价,并以此为框架重构大学英语在线课程。

二、问题分析与模式建构

根据有效性学习模型,在线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以网络为载体,重新建构课程教学模式,具体问题包括:将面授内容通过录播或直播方式有效呈现;将作业与各学习平台相结合;整合多个平台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实施线上互动,实现有效交流。年初,大学外语系在开学前两周就展开摸排,发现学生基本都能通过手机或电脑接入网络进行学习,研究者共计306名学生在课前一周全部加入班级QQ群,与教师建立联络。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自主学习+直播课+QQ群在线交流”的教学模式。1.通过WELearn和U校园自主学习平台进行预习,同时推送单元话题相关的音视频和背景知识信息,请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学习。2.授课以直播方式进行。以腾讯课堂作为直播平台,该平台支持屏幕共享、PPT和视频播放,其优点在于支持PPT动画和课件内音视频播放,还可在PPT播放的同时播放系统声音,方便视听说课使用。直播的同时可以看到讨论区学生的发言。为避免课间休息打乱授课节奏,浪费时间,研究者设计了每次一小时的直播,并下功夫完善直播课的设计,授课流程做到尽量清晰。教师根据新平台的技术要求重新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看到课件上的题目,方便答题。互动问题以选择题或填空题为主,学生在讨论区即可回答;每堂课设计3次左右口头简答,请学生举手连麦。直播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明确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学生分头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在QQ群中答疑和提供技术、知识指导。3.教学管理在QQ群和自主学习平台同时展开。所有教学计划提前在QQ群进行讨论,请学生在计划制订后主动遵守。学生任务完成后,教师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未及时完成任务的学生也会收到教师的“提醒”督促。学生考勤通过智慧树和直播课堂同时记录。师生交流可通过QQ群聊或者私聊进行。4.教学评价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尤其增加了自主学习平台和笔记的比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三、教学实践与效果

一段时间的在线教学实施后,该教学模式收到了积极的效果。据学校调查显示,虽然72.14%的学生是首次进行线上学习,但是85.52%的学生反馈比较适应目前的学习方式,52.97%的学生反映在线学习并没有影响自己的学习热情,58.17%的学生更喜欢网上直播教学。在线直播所带来的实时互动交流的气氛是在线论坛或者通讯工具所难以达到的。课堂提问可以进行实时反馈,效果最佳。但讨论区回答检测方式单一,偏向浅显的语言使用。连麦回答问题督促效果较好但是也比较耗时,还常发生掉线或者杂音重的现象,因此每堂课连麦机会有限。课外的学习任务可以设置自主思考类的题目,但教师反馈不能滞后,否则难以在学生知识固化前进行纠正和引导。课外的网络交流充分体现了网络的平等性,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交流更多,话题更广,也更容易“交心”了。QQ群投票、作业、共享等功能的充分利用使学生管理更具透明性和公开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反思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