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识论文范例

教师学识论文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1

1开展青年教师岗前和在岗培训工作

教师的职业知识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各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础;二是教育心理学知识,这是教师劳动的“工具”,是教育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知识结构的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如果不了解学生心理,不懂教学教法,其教学效果就不会好。目前,我国高校的青年教师的来源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是毕业于师范类高等院校,多为基础课教师。由于在校期间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受过教学实习的锻炼,其教学素质相对较好;还有一部分是毕业于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科类高校,由于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训练,故而教学基本功非常薄弱。因此,各高校开展岗前培训工作,对于刚上讲台或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另外,通过在教学期间对青年教师进行在岗培训,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2加强青年教师导师制的作用

对新进的青年教师实行教师导师制度,由学校及各教研室组织一批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做到每位青年教师有一名指导导师,导师根据每位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阶段性培养方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给予有力的指导。通过这种以老带新的形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激励及教学督导制度

高校领导者应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环境,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实行竞争上岗,绩效工资;对有能力的青年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进行定期评估,如开展公开课、教学比赛,评比评奖等。同时,推行教学督导工作,要以“督”为辅、以“导”为主的督导理念,分层督导管理,建立校级、院级双重教学督导模式,通过开展随堂听课、评课制度,听课交流,讲座辅导,立体教学督导等一系列“听、评、帮、教”督导方法,不断加强督导制度化管理,最总形成教学激励与教学督导并行机制,提高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及水平。

4建全青年教师待遇保障制度

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面临着住房、婚姻、家庭等一系列实际生活问题。在当今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下,这些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往往导致他们焦虑不安,无法静心从事本职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应考虑到青年教师的实际生活状况,健全青年教师的待遇保障制度,保障他们一定的经济收入,帮助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缓解压力,使青年教师能一心一意地投入教学工作。

5完善各级教育教学管理规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层次和结构也在发展变化。因此各级教育规章制度应符合这一发展变化规律及时地完善与修改,对新世纪下的青年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和规范。

6总结

综上所述,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及其工作人员,有责任为青年教师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不断地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思想给以正确的引导,在教学工作上给以有力的指导,在制度上加强监督与激励,才能充分地激发他们的教学才能,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方伟军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化学教研室

第二篇

一、影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

1.培养与培训体系

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和培训。当前我国高校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保障机制,但不能否认的是,培训体系的革新滞后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青年教师培训体系是其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2.教学实践经验

教学活动是青年教师对自身活动及经验的改组与改造的过程,在缺少直接经验的形势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存在一定的障碍。青年教师入职初,在教学能力及专业发展上处于摸索和反省阶段,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显得较为薄弱。当然,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在学期间已经进入课堂教学活动或经历了专门的培训和锻炼,教学水平相对较高,但总体而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是欠缺的。

3.学识结构

学识结构是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与能力构成是多元的,不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技能和研究能力,也包括其学识的情况。学识不完全等同于知识,学识既包括专业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师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涉猎情况。一个学识丰富的青年教师,更容易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渠道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4.自主发展意识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对自我教学能力提高的认同与意愿,具有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建立在深刻的自我意识基础上,“因为人只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才能在这种意识上完全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才可能把对自身发展的认识提高到自觉的水平”。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学能力提升的内在保证,没有自主发展意识,教师培养与培训、甚至是制度的约束都会失效。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培训制度不健全

培训是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直接路径,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在短期内会有所提高。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并不完善。具体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培训的机构不完善。虽然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但总体数量有限。从高校来看同样如此,部分高校缺少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多数高校将青年教师的培训交给人事部门,而非专业的教学培训和发展部门,从而导致教师培训与课堂、教研及教改等结合不紧密。其次,培训制度不健全。制度设计是教师培训的重要保证,但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入职教师培训不够重视,缺少政策与规划,抑或制度不完善,缺少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第三,培训的内容面狭窄。从大多数高校来看,培训均以与教育有关的法规、技术等为主要内容,有关课程教学及评价等的理论与技术相对较少。这种内容设置容易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效果甚微。

2.培养体系不完善

高校应将青年教师的培训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如实施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传帮带制度等。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实行这些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制度的高校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培养制度执行也不严格。虽然部分高校建立起了青年教师导师制,但由于权利与义务的边界不明晰,老教师对新教师的帮助不够,导致制度失效和失灵,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些高校未能有效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培训只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技能的培养存在明显不足。

3.激励机制不完善

教学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从大学的功能来看,教学比科研更为根本,是大学四大功能当中最为重要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一味追求科研成果,追求学术立校,导致高校教师对教学的漠视。高校的激励制度具有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业绩、轻教学考核”的特点,有的高校即使有教学方面的考核与奖励,但与科研相比明显力度不够。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高校青年教师一方面对教学应付了事,另一方面,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科研项目申请、争取经费、开展课题调研及学术论文及著作撰写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明显缺少内在激励,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较弱。

4.教学评价制度缺失

当前,我国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评价一般由教务处及学校组织的督导专家负责。这种评价具有典型的行政导向性。在实践中也表现出较多的不足之处,如,评教活动的管理主义倾向。行政部门的评课,以行政工作方式考查教学育人活动,将教学评价混淆于一般行政管理,最终容易导致管理者中心倾向,将评教过程形式化。此外,我国高校在评教活动中还大规模采用了学生评教的方式,由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这同样具有不合理性,因为学生虽然是当事人,但并不能全面把握教师教学工作,不明晰教学活动和工作的专业性,在评教过程中容易情绪化、理想化,难以给教师的职业能力、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提供全面的反馈。

三、提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1.优化青年教师遴选机制

要实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高,一方面要把握好入口关,将教学能力作为教师遴选的重要标准,由单纯关注和过度关注科研水平转变为兼顾科研与教学,加大引进人才的教学能力考查,重点考查其教学组织、课堂控制、交流沟通、启发诱导等重要环节,优化指标体系及内容。另一方面,要引导教师转变理念,让其重视和积极投身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将先进的学科理念与研究方法带入课堂,开展研究型教学,实现思维的碰撞”,从而最终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促成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联动式提升。

2.创新教学能力培养机制

教师教学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在一线教学实践、自我反思以及外部经验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培养机制的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组建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共同体。大学本身是学习型组织,具有天然的学习氛围。笔者认为,高校青年教师可以针对自身的教学能力状况,自发组织和建设教学发展共同体,如课程学习小组、教改小组、信息化教学小组等。在这个共同体中,既有青年教师也有年长教师,通过探究式培养机制突破教学改革及课堂中遇到的难题,青年教师与年长教师互相沟通,共同成长,实现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其次,建立学校层面的青年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实体的教学训练组织,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搭建平台,以理念引领、改革推进、训评互动为思路,开展立体化的教学能力发展活动,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3.完善激励机制

高校需要从激励机制入手,破解重科研轻教学的难题。首先,建立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大学青年教师也是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的兴趣、能力与特长均不相同,高校有必要建立满足不同青年教师教学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为青年知识分子展示自身的才华和风采提供机会和舞台,促进其专业成长。其次,建立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机制,这类机制建设主要在于加大教学荣誉制度建设力度,弘扬教书育人精神。为推动青年教师投入教学,高校必须加大教学投入,为保障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提供物质保证。与此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教学型教师职称评审通道,让部分立志于教学事业的、教学成果突出的教师同样能够申报高级职称即教学型教授。

4.完善教学监督和评价机制

就监督评价机制而言,一要建立全过程评价监督体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监督与评估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能力评定办法,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不仅包括狭义的课堂教学板块,还包括培养方案的制订、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毕业论文以及就业指导情况等,依此形成覆盖全过程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二是建立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尽可能全面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为此,高校可以建立起“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立体化、多层面考核教师的教学水平。

作者:向玉 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第三篇

一、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也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激烈竞争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教育改革中不健全的监督机制以及教师对自身问题缺乏科学地认识都影响到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而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情绪,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授课经验欠缺,教学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标。青年教师很多心态较为年轻,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能够带动课堂氛围。但是,部分学生利用青年教师的友好及与青年教师的关系,学生上课率不高。有的青年教师刚毕业就走上讲台,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不能更好的系统总结及运用知识,从本质上看问题。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的处理,经验不足,在授课的过成中,语言不够精炼,逻辑链条相对缺乏严密性。缺乏良好的课堂互动,有的教师备课不熟练,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教学适应能力差,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了解发达国家教育理论和思想,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增强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使其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让青年教师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规范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修养,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2、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高校应该建立教学督导组,不定时的进行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奖优罚劣,及时纠正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评价机制,对青年教师的授课评价,除了教师自评,学校还要更多听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有权对教师教学水平打分,并且将此项纳入教师年终考核和师德评选中。

3、国家、社会、高校应该重视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和完善教师心理培训制度和模式,加强青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青年教师自身也要正视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心理压力,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摆正心态,学会自我减压、自我放松、自我调节,才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专业知识和心理学技巧,才能培养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4、加强对青年教师进行校内和校外培训。校内培训,发挥好榜样示范的作用,邀请本校的或者外校讲课较好的教师,或者业务精良、治学严谨、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的优秀教师,给青年教师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及相关的授课,传授相关教学方法。让青年教师明白这样讲座的意义,发动全校青年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授课大赛,让学生旁听,并且让学生以一定比例人数参加评委。倾听学生心声,让学生选出他们愿意接受的讲授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让青年教师国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做国内访问学者,参加骨干教师进修班或高级研讨班,开展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实现培训形式多元化,从而学习教授方式,或者继续深造研修,之后将他们学习的心得以及学到的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并且讨论教师带来的相关教学模式是否能被我们学校运用,从而更好的提高学校的教风和学风。

5、青年教师自己要学会变通,注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多方面的了解知识,让自己吸收的知识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各大高校综合实力竞争的表现,高校教师负责为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思维。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变通,就要解放思想,学会观察,学会发现,观察学生,学校,社会,国家,国际的变化。通过这种变化,掌握和把握适应变化的教书育人的方法和思维。从而能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与人交往的经验方法、增加自己的知识面、积累更多的授课经验和教学方法等等,从内到外,提升自己的素质,做有魅力的高校教师。全面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反思教育能力,基于网络资源的教育能力,激活创造性的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因为,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学生们崇拜他,爱戴他,尊敬他,并把他作为人生的领路人,影响学生的一生。

三、总结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2

1.1高校数学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特点和个性特征对其教学风格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一方面,许多高校数学教师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习经历,由于硕博阶段所选的专业不同,所以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以及对知识处理运用的偏好。比如:理学出身的数学教师注重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善于理论推导;学出身的教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捕捉理论知识到应用转化的切入点。另一方面,教师本身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及才华情趣,这对于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催化作用。性格活跃的教师喜欢制造轻松的课堂气氛,善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性格沉稳的教师踏实认真,注重课堂落实,会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条理性与凝练性等方面。以上这两种因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其本质特色,从而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打上独特的烙印。因此,教师应该扬长弃短,结合自身特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盲目模仿他人,扼杀自身特色,最终失去自身的特点和个性。

1.2数学教师风格的多样性和多侧面发展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需要,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需要

每个教师教学风格是独特的,一个个教师独特的面貌构成教师整体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为进行有效教学,任何一个风格成熟的教师又不仅仅固守于一个模式,而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相应地变化教法与风格,也就是说教师个体教学风格是多侧面发展的。数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大学里几乎每个专业都开设一定学时的数学课,各个专业的学生的知识结构、数学基础、性格气质以及学习能力都不相同,同一本教材的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专业其教学目的和要求也不完全相同。这就要求教学时不能搞一刀切,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数学教师整体风格的多样性和个体教学风格的多侧面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对培养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始终把高水平特色大学作为办学目标,而教师的特色是创办特色大学的根本保证,有了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的教师才会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才能引领学校特色发展。教师的教学风格一旦得到认可,其主体作用必然得到发挥,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必然会空前高涨,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自然能够不断提高,如此必然会产生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2数学教师如何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探索与创新形成的。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2.1学习名师名家,博采众长

一些刚刚从学校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虽然有教学热情,但是缺乏起码的教学经验,仅凭自己摸索教学规律从而掌握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是很缓慢且困难的事情,而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则是一个最简捷有效的办法。学习的对象可以是身边的优秀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本学科的外校名师。不仅学习他们的备课方式、课堂组织形式以及重难点处理的技巧,还要学习他们的举止、眼神、语调等教态,通过分析综合,发现每一位教师教学风格独特与精华之处,有机融合,为我所用,融入自己的教学中,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打下基础。

2.2立足于自身实际,独立探索,不断形成并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些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通过对自己教学的总结反思,并且对他人经验不断整合,基本上能摆脱单纯模仿的束缚,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在此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培养目标,在如下几方面完善自己的风格。

1)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教材是授课的蓝本,是根据教学目标综合考虑知识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规律以及心理发展规律编写而成的。编写者的出发点是整个学生群体的发展规律,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认识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在熟悉课本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如在线性代数教学中,笔者在学习了矩阵一章中的行阶梯型矩阵以后,把教学内容直接调整到线性方程组一章,学以致用,利用行阶梯型矩阵的化简方法以及矩阵的秩来解线性方程组,判断线性方程组解的情况。这样做不但节约了学时,而且及时将知识进行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真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由于教材编写周期比较长,很难做到及时更新,一些新的内容及方法不能及时编到教材里。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了解前沿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及时给学生予以补充,以对教材中某些滞后的方法和内容进行弥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能力。

2)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通过对名师的模仿和自己的摸索,初步形成自己习惯和擅长的教学方法。而高等数学内容丰富,涵盖代数、几何、概率多个科目,并且面向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因此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所有专业所有内容的教学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要求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如在一些数学基础好,对数学要求低的专业,比如临床医学专业,采用自学辅导法;在偏重数学应用的专业,比如化工专业、放射专业,采用优秀学生轮流充当老师,教师指导点评的授课方法;在偏重数学理论的专业,比如信息专业、统计专业,采用启发式或讨论法进行教学。所有这些方法的选择都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经过长期的锤炼,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同时,为了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笔者还将MATLAB、Mathematic、Excel等软件分别引入线性代数、立体几何、概率与数理统计相关内容教学中,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3)教书育人,让情感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风格是教师学识水平与教学艺术的完美统一。教学作为艺术,应充分运用情感,以情感人,没有感情的教学就没有教育的人性化,也不会有教师教学风格的个性化。首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尽量参与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享受探索知识的快乐,从而使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另一方面,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教师,要关心热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与迷茫,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契机与学生进行交流,结合自己以及身边优秀同事的学习成才经历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人生规划,在学生的心里播下梦想的种子,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一个给学生关爱和梦想的教师就是最有特色的教师,就是学生最喜欢和爱戴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心驰神往的圣地。即便是学生毕业很久,他精彩的点拨、深情的鼓励、谆谆的教诲仍然在学生脑海里像星光一样闪烁,指引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阔步前行。实践升华,常教常新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教学进入比较稳定的个性化阶段,教学工作步入正轨。同时,教师也进入职业倦怠期,工作缺少新鲜感和激情。此阶段教师在教学上容易形成一种保守的惰性,固步自封,不再接受新的经验,教学风格也不再与时俱进,而是日趋老化。为防止这些现象出现,教师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认识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给学生最新的知识和思想,否则就只能天天卖旧货,不但学生不感兴趣,自己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其次,要通过教研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一是要多观摩别人的教学,别人的长处要吸收,别人的不足恰恰是自己引以为戒的地方;二是提高理论水平,把自己在平时获得的实践经验和灵感甚至失误之处及时记录下来,结合教育教学理论整理归纳,形成教学论文,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这些理论将会指导自己的教学风格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促进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

3结语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3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严格划分。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往往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并反复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具体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德性培养,但仍以教学知识为主。②老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这一广大群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埋头学习,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去听取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不移至理”,从不去举一反三、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提高。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量度。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一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从而致使学生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由于机械性地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但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性掌握,无创新可言。这种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书中概念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显然存在着不足,它终究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机械类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教学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科研理论知识与优质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当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段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而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是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现有的国内学科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丰富当下的学科内涵,发掘并培养边缘新型学术带头人。本着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态度,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少导师已经出版了具有特色的书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凭借的相关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枓。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就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想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专业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学术动态,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中获得的经验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优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级实验师6名。有外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6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人。

3.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学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受到这一阶段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高校改革的成败,教育水平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机械类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卓识,努力让这一措施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在我校本专业,本科阶段已有开设各种实习课程,如巩固与增强本科生知识的课程设计、开阔学生眼界的生产实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除了上他们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额外地去从事导师下的一些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学术能力。

三、如何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1.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教育方式。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内容并存在着可行性,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立教学评估制度。(2)尝试建立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改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尝试开设一些反应现代前沿科技的选修课,建立将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4)尝试通过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指导机械院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5)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内容,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健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

经过反复思量与探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尝试建设高水平科研开放平台,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科技实践,使平台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呼应。(2)尝试组织一些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求对参加活动的小组进行竞赛选拔,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3)尝试建立辅助型的师资队伍,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深奥的课题,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老师来帮助学生。

3.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的保障体系。

第一,要明文指出培养的学生拥有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经历,并通过其经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学校在给专业学生安排课程时,要保证学生的专业课时与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安排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参与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加深自己的学术见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探索建立与教师教学等价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1)在教师科研活动中建立与教师教学等效的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参与教师各种评优选举等活动。(2)在建立科研活动评价制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保证教师育人质量,对于教师另一主要方面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老师系统,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四、结语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4

根据现有的资料,笔者认为,智性语文是一种开发教学主体能力的,具有启发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其引导者是教师以及外部环境,其主体是学生,而教学目的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对于教学的感悟能力。从词源学角度来看,智是指智慧、学识、见识;性是指人或者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本性。而智性一词多为佛语所用,指真性,也就是个体与生俱来的性情。智性语文,对于传递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有着先天的优越性。首先,从个体的发展来看,始终处在汉语言的包围之中,虽然有先天的语言文字环境,但是只有领悟了语文的精神,才可以很好的理解语文,学好语文,智性语文就是用提问、测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领悟力;其次,智性语文让语文的教学重点回归到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这一点符合中国传统对知识的学习方式;再次,智性语文不仅是在语文层面上对学生造成影响,如果学生的真性情被激发,其内在的潜能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有助于个体综合能力的额提高。最后,语文的教学不是让学生成为只会背诵课文的机器,而是要让学生具有修养,在这一点上,智性语文的作用由于其他教学方法。

二、开发智性以自能作文为目标

虽然智性语文有如上所说的价值,但是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这一理论的作用,则是至关重要的。而通过以下的策略,笔者希望智性语文视野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一)优化课堂让思考成为常态

高中作文教学可能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个环节。那么,如何把智性语文的理念融入作文教学,同时让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优化课堂做起。高中的作文课大多被教师用来讲习题,多数情况下学生是在课后完成作文写作的。而智性语文强调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就必须有引导者在场,因此,作文课必须认真对待。比如,某节作文课要求学生写议论文,教师不必过多规定内容,其重要的在于,教师要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以评论曹操这个历史人物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观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最后可以以任务评鉴的方式结束。历史学家对于曹操早有定论,但是,如果每位学生的作文都和历史课本的结果一样,这样的教学就失败了,关键是要开启学生个体对于人或事的评价,只要自圆其说就可。把思考带作文课,看起来增加了作文课的负担,但是其目的是开发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话题的敏感性和辨别力。

(二)评价体系智性保卫者

对于多人参与而且又要求有后期结果的实践,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就至关重要。高中作文教学不仅包括作文课还包括讲评课,而在智性语文理念下,后期的评价是作文教学中更为重要的一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一般会根据高考的评分标准来评判学生的作文优秀与否,这就使得很多没有遵照规则的学生,即使作文很优秀也得不到认可。而智性语文的目的是开发学生的对语文学习的领悟力,以提高自能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讲评课或者说在教师评阅学生作文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是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没有个体性为原则,当然其作文必须是健康的。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来讲评作文,发现个体的闪光点,从而刺激其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经过潜移默化,学生对作文有了自己的领悟力,其作文能力也会提高。智性语文不要求统一的评价体系,它只对个体的创新性、闪光点负责。

三、作文在课外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5

翻阅“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科书即可发现,几乎所有章节都不乏教学案例,证明编写者的确是按照“应用导向”、“案例教学”的编导要求编写该部教材的。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在所有章节教学中都安排案例教学,对教材中的案例往往只能做“例案教学”或教学例子加以运用。教师挑选什么样的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或者说挑选案例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在挑选案例前应该做什么功课等?是案例教学内容选择时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清楚自己在选择案例教学内容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演好角色应该做的事情。此时教师如同影视剧导演挑选剧本。影视剧导演选择剧本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时代背景与要求、观众口味与需求、剧本感染力与艺术效果等,而教师作为“导演”选择案例教学内容的依据是:本门课程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提高课程教学成效的实际需要等。以“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为例。该课程是培养学生以理论指导实践,注重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专业课程。教师在挑选教学案例前,需钻研财经新闻专业教学计划,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教学大纲,明了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在财经新闻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阅读分析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科书,确定教科书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针对所教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确定选择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围绕重点与难点问题的攻克与解决,选择方便学生学习、便于学生理解、能够激发兴趣、容易组织讨论的案例等,成为教师当好“导演”角色、选择案例教学内容要做的主要功课。“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均在于教会学生写出较高质量的财经新闻报道。对教科书各章节比较分析后,笔者认为,调查性财经报道章节排在整本教材倒数第二章,选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作为案例教学内容最符合学生接触财经新闻时间不长、实践机会不多的情况。调查性财经报道的内容,“扒粪者”深入基层、应对各种挑战的经历,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实生活中,各媒体有关调查性财经报道资料来源充足,方便学生查阅。对同一事件,各媒体不同形式、角度、深度的报道,方便学生进行比较、总结,引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可以为后续的讨论以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2教学案例选编

案例教学内容确定后,接下来就是案例选编工作。由于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众多,如果选编的案例文本不规范、不典型、不精准,案例教学实施就会功亏一篑,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成效。教师在案例选编的过程中,担当的是“编剧”角色。编剧是从事影视剧本创作的人。编剧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改编。教师在案例选编中的“编剧”工作是改编。所谓改编,即将准备作为案例教学使用的案例,改编成适合教学需要的文本格式,让案例中蕴含的理论问题与课程教学目标紧密相连,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顺利突破铺路架桥,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直接挂钩。改编后的“案例文本不仅教师自己能把握,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同”。在“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教学案例选编过程中,教师作为“编剧”应注意:第一,按教学日历安排,教学此时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学生通过前阶段学习,已经初步掌握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方面基本理论知识,选择调查性财经报道实施案例教学,可以统筹前面所学理论,融入案例教学内容。第二,查阅与案例相关的所有资料,去粗取精,改编成符合案例教学需要、始终围绕教学主题的文本材料。第三,讨论题目设计为统筹学生已学内容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案例。要求题目设计能激发学生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回答问题的兴趣。第四,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做好讨论过程预判,撰写讨论中发生各种情况的应对文字材料,为正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做准备。

3组织课堂讨论

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阶段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导演”和“配角”,学生是课堂讨论的主角。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导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主动性,用适当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有深度的讨论。作为“导演”,要避免冷场、避免偏离主题、避免无休止的争论发生,有效掌控讨论过程,控制讨论结果按正确方向发展。教师作为课堂讨论的“配角”,需要向相声捧哏演员那样,用支持、赞扬的体态和语言对学生的精彩发言予以鼓励。用打岔、逗趣的体态及语言对学生讨论冷场、跑偏、斗气、无序状况实施铺垫、转折、撤火、理顺工作。在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中,笔者认为采用“学生对学生———辩论与合作型”讨论方式比较符合当前大班教学现状。在现实教学中,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讨论小组,在课堂讨论前,要求各组在阅读教师提供案例文本基础上,自行查阅相关资料,自行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挑选代表本组在课堂讨论上发言的同学,要求做好在课堂讨论发言PPT,在规定的发言时间里阐述本组的观点。各组代表发言后,进入自由发言辩论,教师在此阶段则适时进入“导演”或“配角演员”角色。

4课堂讨论点评

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点评阶段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影视作品的“影评人”。敢于说真话不说假话才是好影评人,不能因为有学生评价教师的评教环节存在,对学生学习讨论环节中的不足不敢提批评意见。教师作为调查性财经报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影评人”,需要点评的是:第一,点评发言者发言中的独到见解,有创意的思路或者想法,并就其存在缺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第二,点评发言者的发言思路、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否正确,在评判是否正确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新的或者是更好的真知灼见。第三,点评发言者针对案例发言中所学专业知识、理论运用情况,指出存在内容缺失、表述不严谨甚至思想观点错误等问题。

5案例教学总结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6

一、历史课本剧对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使历史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更加形象

历史课本剧是通过历史情景的重现,把枯燥的历史文字转变成活灵活现的动作表情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大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自主的了解历史问题,体验历史人物。通过课本剧的前期准备,参演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自己所演绎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等基本知识,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吸引其他未参演学生的注意,使他们通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来了解历史知识,加深印象。所以无论是对参演还是未参演的学生,都是全身心感触历史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环境中更能激发学生的潜意识,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布鲁纳教育理论也认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达到寓教于乐,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原先的历史课堂上,往往是历史教师进行单方面的教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者教师简单提几个问题,学生只能做出较为肤浅的回答,然后再由教师作补充说明。这样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较为淡薄,不能很好地掌握,往往达不到教师所预期的要求。在采用历史剧本课的形式后,课堂的主角由教师转为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会再产生乏味之感,只会被演出吸引,每一场景都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课堂妙趣横生。课本剧是将历史转化为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分析的对象,通过不同角色的设置表达,来更加深刻地体味历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便是寓教于乐。此外,在进行历史剧本的编写时,不仅锻炼了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在学生进行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所以,历史课本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收益颇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陶冶学生性情,丰富学生知识

完成课本剧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实践的过程,在这样的实践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把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果要把课本剧演好,学生就必然会查阅大量的相关史料,细心地品味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观念,然后经过教师的指导,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表现出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剧本演出。这不同于原先的课堂学习模式,将学生很好地融入到知识学习中。此外,学生对剧本表演有了原先没有的了解,使学生整体的情操得到提高,并且有了自己实践的机会,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并且在一遍遍的练习中,也能够磨练自己的意志,使自己的性情更加坚韧不拔。

二、课本剧在历史课堂上的有效实施

(一)进行最佳创作

对于课本剧的制作,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明白一个原则,教材是课本剧的基础。在剧本创作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知识,把握重点内容,提出一些重要问题,使学生能够把握重点,避免走题现象。学生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以课本为依托,围绕教师的问题进行剧本编写。剧本编写也要符合基本剧本的要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其中包含必要的矛盾冲突。

(二)达到最优排练

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出最具有导演特质的学生,然后由担任导演的学生进行核选演员并分配角色。在完成角色的分配以后,要督促学生了解剧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剧本精神。这一过程极为关键,既是完成自己演出的基础,又是完成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在所有演员学生都已完成上一环节的要求后,就应该进行有效的排练了。虽不是专业的演员,但在充分了解体验的基础上,学生必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可以分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学生应该牢牢掌握自己的台词,使话剧可以顺利完成;第二阶段,学生就应该加深对角色人物的了解,用更加细致的言行神态来表达;第三阶段,学生间就应该做到默契的配合,实现即使忘词也能灵活应对,完善舞台效果。

(三)达到课本剧的最佳效果

课本剧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课本剧之前,应该大致讲解课本内容,然后提出关键问题,很好地引出课本剧。通过课本剧,学生对之前教师所讲解的知识和问题都会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氛围,使课堂更加活跃,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达到课本剧的最佳效果。

三、总结

总之,在历史课程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新型教学模式,课本剧对课堂效果的提升作用我们有目共睹,所以,要巧妙运用历史课本剧,发挥历史课堂最大的效果。

作者:宋恩红 单位:章丘市宁家埠镇中心中学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研究

一、教师素质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体制变革后开始逐渐走向新课标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主导地位,教师虽然在教学日常中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可以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但仍然主导着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同时也决定着教学思想和主旨。学科教学的进度也仍然是由教师在把握。尤其在初中历史学科上,教师必须准确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念,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自身要积累足够的学识,要养成足够感染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要有不断进修自身的良好教学态度,多方汲取教学经验,总结学习规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更直接的主导学生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明白教育体系在新课标改革后,教育思想在教师照本宣科的传授到学生发挥自己自主学习能力上的转变,以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的重要性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生成,无疑是新课标改革上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在初中历史学科上,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辅导,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着重处理,做好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充分调动思考能力,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思维空间。

(一)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教学中,无论什么学科,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跟数学学科这种枯燥的学科相比,历史学科在这点上具有相当的优势,学生在刚接触到历史这门学科的时候,很容易对一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但仅仅是产生兴趣而对内容没有全面的分析认知是不够的,不仅容易对历史事件产生认知偏差,还可能会塑造出错误的观点,尤其现代化知识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搜索渠道获得有关的文献资料,但这些资料的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以辨别,学生非常容易被误导。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方式上,迫切需要通过精心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还原历史情节氛围,用多样化的、贴近生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有效的拓宽自己思想范畴,理清知识脉络,在完成教学课程学习目标的同时,也逐步提高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立调节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想要在学生当中留下好印象,培养好的师生关系,除了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和思想人格魅力外,在课堂上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以及课堂学习的氛围也是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初中历史学科上,教师要时常注意学生的心里动向、了解学生对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根据学生的普遍愿望,在不影响学习效率的前提下,适当的调整课堂学习的进度和气氛,让学生脑手并用,实际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单一的知识说教和内容背诵外,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做出假设的场景和可能发生的转变事件,从而分析原本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历史的必然性。科学有效的调节课堂氛围,采用讨论、辩论等学习方式,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在过程中学会了自觉客观看待问题、发现并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突出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三)结合知识运用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初中时期,学生在各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都还很不完善,需要学以致用,在不断的练习中巩固和掌握自身学习到的的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同样的,仅仅只是课堂上的传授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能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练习解决历史学科上的各类试题考卷。适量的安排练习题和考试有助于学生的反复记忆,查漏补缺的巩固知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掌握正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想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需要在教师自身素质高的前提下,在教师主导课文问题情境、调节课堂氛围、课后安排测试练习的辅导下,在各个方面牵引学生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把握自主学习的正确方向,发挥积极主观能动性,在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都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体制变革下让初中教育事业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

作者:霍艳清 单位:二连浩特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情境教学运用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的概念,最初由Brown,Collin,Duguid在1989年一篇名为《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的论文中提到,他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这一理论在人本主义杰出代表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中也有集中的体现,同时建构主义者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的、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广泛的迁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提出:“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学术界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中学历史教育,因其时代的跳跃性,时常给学生一种距离感和陌生感,误以为历史教学的过程就是史料解读和分析的过程,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初中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不擅长历史事件的思辨分析,很容易在课堂上走神开小差,因此通过一些变化吸引他们注意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我们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进行必要的历史情境、问题情境、情感情境的创设,历史课会更加生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使死的知识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的案例选用了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第四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这一课包含了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科举制,同时这一课还涉及唐人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前面两个部分的讲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第三部分打下基础。科举制学生都有印象,但是他们的认识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刻。如何才能让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深入认识科举制的活动中呢?需要有新鲜感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有情境和体验感让他们感受和思考。本文将通过简单介绍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体现对情境教学的理解和把握。导课:展示状元衣锦还乡的图片师问:图片描述了什么场景?想想主人公的身份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意图:由图片引出科举制,让学生对科举制度有个简单的了解,消除陌生感)过渡:今天的学习呢,我们以一场穿越之旅开始,感受一下如果你是生活在唐代的读书人,你要如何改变自己命运。首先呢,听老师给大家介绍剧情。(设计意图:这样的情境设计为学生对科举制的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即普通阶层终于有了改变命运的途径和方法。)

(一)上京赶考中状元

1.剧情设定:假如你是唐代的一名书生,出生于普通百姓家庭,为了改变家族命运,赴京赶考,希望高中。而最终结局能否如你所愿呢?今天让我们一起经历人生中这个辉煌的时刻吧。2.有的放矢师问:你知道当时的考试科目有哪些吗?你会报考哪个科目,为什么?(阅读课本20页的内容,回答问题)师:进士、明经考察能力不同,前途不同,难度更是不同。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足以体现进士的难度。大家都是有志向有追求的有志青年,老师很赞赏大家的胆识。3.发榜日师:如今大型考试成绩查询都通过互联网,古代科举的成绩排名如何得知呢?生答:略(展示发榜图)师:高中状元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现代人会发朋友圈,那古人如何纪念登科荣耀?生答:雁塔题名……4.感慨万千师问:高中之后忍不住感慨万千,如果生活在唐以前还有这样的机遇吗?为什么?(回顾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及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完善过程)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隋代(隋文帝采取分科取士的办法;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诞生。)发展:唐代师问:科举制较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在人才选拔及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具体来讲,你能想到的有哪些呢?(教师给几个角度,小组讨论整理,最后教师总结)a、对唐朝:实行科举制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激发了士子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b、对后世:对后世选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延用1300余年。c、对国际人才选拔:对英国的文官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衣锦还乡谢恩情

过渡:为了感谢求学二十多年里父老乡亲的照顾和支持,在披红挂绿、锣鼓喧天、风光回乡的同时打算设宴款待父老乡亲。师问:在热闹的宴席上你准备了哪些可口食物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父老乡亲是通过哪种交通方式到达你家?他们的穿着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总结归纳出唐代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特点)1.衣:流行胡服;流行璞头;中原的丝质面料深受边疆喜爱。2.食:流行赤胡食;中原有饺子、点心;饮茶之风盛行。3.住:住房条件有很大改善;有严格等级限制;达官贵人攀比之风盛行。4.行:流行骑马出行……

(三)落户长安归朝堂

过渡:高中状元之后,朝廷会任命官职,所以很快就要回到都城任职,开始自己的仕途生涯。1.情景一:在长安城遇见了很多外国人,甚至是同僚官员竟然也有外国人。思考:外国人可以到唐代做官体现了唐代制度的什么特点?2.情景二:有幸参加宫廷宴会,看见从没见过的乐器及风格与中原差距很大的舞蹈。(配敦煌壁画图片)思考:以上两种情景体现了唐文化的什么特点?(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尝试总结,老师引导归纳)师:唐文化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开放包容。

三、情景教学法与初中历史教学

通过对这一课内容的设计,使得整个课程内容,即科举制、唐代的生活和社会风貌联系更加紧密,各个部分问题的提出也因情境的设计而更加自然。学生处在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消除了陌生、烦闷等不良情绪,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调节了课堂气氛,因而这节课取得了和其他的课不一样的效果。当然,本课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形式上还有些单一,如果加入提前拍摄的历史剧可以加强情景代入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教学法当然不局限于本课,可以利用的地方还是很多的,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中,深圳市丽湖实验中学的张嘉茵老师设计了一堂公开课。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一内容相对是难以理解和枯燥的,他们对于闭关锁国影响的理解只停留在阻碍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经济发展这样空洞的字眼上,而难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张老师在设计这一课时,将施复夫妇的家族的故事找学生拍成视频,将他们家族企业兴衰的故事贯穿整个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调节了课堂氛围,而且使学生不自觉跟着故事对这一政策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视屏拍摄过程,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议剧情和台词,这些也是建立在学生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自信心的建立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而由此引出的“锁国之因”、“锁国之象”、“锁国之祸”和“锁国之鉴”的思考和探究也吸引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四、总结

历史课,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方法不应该过于单一,应该针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对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境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以及培养学生想象力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其他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各的特色,值得教室学习借鉴。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加入一些新的变化进行一些新的尝试,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

作者:张娟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第四篇: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一、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内涵

不同人透过不同视角,对历史情感教学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王亚茹认为情感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这种观点是一种典型的代表性观点,认为情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历史情感教学就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以情感导向为目标向学生介绍知识与内容的活动过程。

二、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的特征

1.素材丰富性

初中历史包涵了历史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其中具有丰富素材的历史事件也有许多。如“世界大战”这一课,世界战争的参与国有哪些?世界战争发生的背景,世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有哪些?世界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其中涉及的不仅是历史学科的知识,也包括地理知识,国际关系学等知识,而且有许多生动的图片和可播放的电影,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2.模式多元性

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方式包括许多,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授许多生动形象的历史知识。讲授的方法也有许多,如诗歌导入法、故事开头法等,但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遵循,模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世界战争”课这节,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授课:首先课前调查,划分探究小组,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其次是各组确定调查计划,分配具体人员去制订计划,分析主题涉及的重要内容;最后是总结探究内容,写出探究报告。将学生做出来的成果以一定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交流。

3.目标情感性

初中历史学习的不仅是历史知识,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如我们通过“世界战争”的学习来认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懂得制止侵略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是伟大的,没有反法西斯的坚持斗争,和平是带不来的。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会给国家、世界带来巨大损失,由此形成正确的、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三、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路径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历史教学非常注重教师教授的作用,很多教师讲课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变化。首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其次,教师地位与身份的转换。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灌输式的教育,师生之间没有平等可言,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教师要变为学生的“好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创设情感教育情境

历史教师需要具备较多的教学素质,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严的要求,如知识的广博性,历史教师要掌握专业的历史知识,还要及时了解历史学科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国际学术动态,只有了解并更新教育内容,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教学具备新颖性和时代性。当然,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创设鲜活的教育情境。历史教师不能只对历史感兴趣,还要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如政治、哲学、美学、书画等,便于为教学提供鲜活生动的教学素材,并“采取多种方式,营造愉快气氛”。第二,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历史知识是道不尽说不完的,历史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眼前的知识,不是端给学生的这“一碗水”中的知识,更不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自身的“一桶水”,而是看到教师身后的“一条河”,教学学生自己“取水”的意识,教导学生“取水”的方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开发情感教育资源

历史教师仅仅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讲是不充分的。一方面,教师要成为全科型的教师,会讲授历史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述许多课外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连,并在教学中贯穿自己的真情实感,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历史的每个重要瞬间都值得我们怀念与感动,如“新中国的成立”这节课中,教师就可以声情并茂地讲述。学生可从真实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历史的伟大,从中学会一种支撑人生发展的力量。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教师从一位“教书者”向“研究者”的转变渐渐成为学校衡量教师教学素养的准绳。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教学经验,并将教学中运用到的情感资源加以总结,与同事和学生分享。

作者:赖筱静 单位:漳州立人学校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图示教学法应用

一、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图示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数轴图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图示教学

数轴图式属于图示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比较适合在讲解历史的分期、发展史以及年代起止时间、事件时使用。同时,也适用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通过回顾性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历史事件至成立新中国这一阶段的历史时,历史教师可以采用数轴图式方法,以作为分界点,将历史内容分为新旧两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进行讲述。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通过数轴图示从整体上掌握这段时期的教学内容,再个别记忆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展示历史照片开展图示教学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展示历史照片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所学习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并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发生日期,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进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深刻记忆所学的历史知识点。关于历史照片,主要包括两个来源路径,一是来源于初中历史教材,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在教材上配有历史照片,因此,历史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历史照片,并对照片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历史照片反映出的深刻涵义。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照片的局限性,通过教材的少量照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因此,历史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提前准备一些相关历史事件的照片,进而深化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虎门销烟历史事件时,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更多的关于虎门销毁鸦片时的照片,也可以展示当时中国人民饱受鸦片折磨的照片,真实再现历史情况,使学生了解历史的真实原貌,且可通过联想,使学生感受时代变迁等,促使教学质量实现升华。

(三)通过对历史事件构建结构图开展图示教学

对历史事件构建结构图是为学习历史知识创造“筋骨”,通过对“筋骨”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系统化的学习历史教学内容。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巩固复习阶段,比如,在学习一个单元后,通过对历史事件构建结构图,可以对本单元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比如,总结三大战役时,可以通过下表对三次战役进行总结。三次战役一览表名称时间歼敌情况意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改编及歼敌高达150万余人基本歼灭国民党主力部队,加快了全国人民的解放速度

(四)通过图示教学形象化抽象的历史知识

由于历史事件以及各个史实之间的关系比较抽象,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形象化。比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历史教师可以用图形将魏国、蜀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展现出来,然后根据图形详细讲解这三个国家之间发生的鼎立局面,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清楚的了解魏国、蜀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的形式,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

(五)通过图示教学展现史实内部的逻辑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事件内部具有的发展逻辑属于教学难点之一。对于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现象,如果历史教师按照自己的逻辑思维进行讲解,学生可能很难准确理解教师所讲的历史事件内部所具有的发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内部具有的逻辑性。比如,在学习封建社会时期中央官制时,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将不同朝代不同的中央官制进行展示:三公九卿(秦朝),皇帝下为三公,在三公下是九卿;三省六部(唐朝),皇帝下为尚书省、中书省以及门下省,然后在三省下面是六部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同时,对于历史教师而言,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也避免了课堂上“说不清楚”的尴尬,最终全面提升历史教学的质量。

二、结语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初中历史是学生了解不同朝代的文化、经济以及政治发展情况的重要学习阶段,如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尤为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特征,积极采用图示教学方法,通过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历史教学内容实现简单化、概括化,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作者:耿来章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大村中学

第六篇: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模式研究

一、教师反思

(一)备课反思。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刚刚接触到历史学科,听过历史故事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在考虑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巧妙的引出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学习辛亥革命的时候,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来备课,单调的讲解辛亥革命,学生并不能真正的理解这一事件,如果在讲解前能够安排一个环节,把前面的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以及维新变法的内容简单回忆梳理一下,学生可能就会对革命背景有所了解。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就得老师在反思过去旧的教学方案的基础上加入新鲜的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为历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反思。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改善教学方案,将自己的准备知识与课堂学习氛围相联系。通过反思,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对提高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比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教材内容较为简略,老师可以讲解一些战争中的事情保证内容的充实,既加强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多方面考虑问题,看清战争的利与弊。如果学生持不同意见,老师也可以让他们大胆的讲出自己的想法。课堂可能并一定会像教师预期的那样进行,因此老师要善于观察,勤于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三)课后反思。

每节课结束后,老师都得找出自己实际课堂和预期的差距,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工作的不足和值得发扬的地方。虽然历史教学讲究事实,知识较零碎,但是整体考虑,事件与事件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学生刚接触历史还没有这样的思维,这就需要老师通过总结积极引导学生。总之,历史老师要在课下对课上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提出更好的教学方案,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学生反思

一个巴掌拍不响,在老师努力的同时,学生自己也要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首先,要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反思。都说学习态度决定一切,良好的学习态度总能使学习者发现值得注意的东西。学生的态度决定了其是否认真对待历史学科,从中有所领悟,也决定了其思想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通过反思端正学习态度,明白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其次,要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很多学生学习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他们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而且每个知识点都单独记忆,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解。作为新时代的学习者,要全面对待知识,对历史事件学会反思,有自己的见解。课本内容只是对历史时间的简单描述,因此,要走出课本,多了解历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深刻理解历史,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进步的精神。最后,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学习方法是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出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就是说存在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要在反思自己原来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找寻设和自己的方法。比如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前熟悉所学内容,查看相关资料,储备一定的知识,课后及时整理所学知识等。这些都是需要学生自己反思摸索的,及时找出学习方中的不足,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告别形式主义,相互合作,共同进步。老师要接受课堂学生是主体的事实,听取学生的意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也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

三、反思性教学的意义

(一)根据现在时代的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课堂组织者和指导者,更应该是学习者和反思者。而采用反思性教学,就是教师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据原有经验,结合学生学习特点,不断反思,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性教学,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转折点,如果教师能够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坚持反思,那他的发展就是终生持续的。

(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机器。通过反思性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总结和分析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独立解决事情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四、总结

读史使人明智,因此进行历史学习绝不仅仅为了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要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打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学习模式给学生学习历史带来很大限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者,而采用反思性教学,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断符合时代的要求。反思性教学,对学生和老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它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发光发彩需要师生不断共同努力。

作者:刘海龙 单位:吉林省双辽市卧虎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教学问题与解决对策

一、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

1.应试教育依然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开展许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在一些中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定位也是以应试教育作为历史教学的指挥棒,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课堂教学更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素质的提升则很少关注,以考试作为历史教学核心任务使初中历史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实效。另一方面,与初中各个学科相比较,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都普遍认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处在次要的地位,不是应该下大力气的主要学科,因此,在学习中对历史学科也普遍较为轻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学习的效果欠佳,这是影响历史教学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

2.宣教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的历史教学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经常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不够充分,教学中经常是以教材的内容进行一成不变的讲授,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有些教师甚至在教学中连讲解都很少,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宣读课本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更倾向于单相输出,学生的学习只能是围绕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学习的积极性被严重压抑,学习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教学也会逐渐厌倦,学习的兴趣难以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效果欠佳。这样的教学现实对于初中生历史学科素质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严重阻碍了初中教学的高效实施。

3.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实中的初中历史教学的方法运用比较落后,教学实施的方法单一,教学的方法缺乏创新性,教学的方法长时间固定不变,很难适应现实的教学需要。教学中,教师经常是以自身的主观意识出发,很少顾及受教对象的感受,习惯于我行我素式的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僵化的教学方法运用难以满足初中生的历史学习需要。在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依然是以教师的教授作为教学实施的唯一方式,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开展彼此的合作,自主探究的机会更是凤毛麟角,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学的实效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树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本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重要教育理念,人本教育理念突出强调的是教育要以人的素质提升为本,教育的实施要以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为基点,教育实施要以促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人本教育理念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落实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教学实施的重要实施方向,以素质教育为引领,树立人本教育理念,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实施。

2.以教学方式的创新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要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率,教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开展初中历史的教学活动,具体的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需要,创新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要。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与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依然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历史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要充分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以灵活机动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如可以结合一些历史故事,开展相关历史知识的教学活动,在讲故事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所发现的问题中提出更深入的问题,并进一步学会在合作中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高效实施。

3.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教学实施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教学情况的反馈如何,而教学情况反馈的重要方式就是科学的评价,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评价的重视度不够。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教师要创新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方式,改变原有的教师单方面的评价方式,不仅要开展教师评价也要充分发挥学生互评、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的作用,以科学的评价方式促进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

三、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实施对促进学生历史学科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相关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徐春香 单位:吉林省洮南市聚宝乡中学

第八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探析

一、让学生成为主体,培养主动思考能力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要求历史课不再以教师一味的讲述和学生死记硬背为主,而是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凸显出学生的主要地位和教师的指引作用,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更能体会到知识的乐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教师最主要的任务不是教会学生固定的知识点,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和如何学习。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该单元时,教师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讲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而是提前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来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查询,了解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是怎样的?是如何演变的?之后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信息,并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学生纷纷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因此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有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历史都是十分单一枯燥的内容,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历史都望而生畏。因此,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才会有主动去学习、去探究的欲望,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会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历史知识点时,一定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该单元时,就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开辟历史文明航线的纪录片,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将如何开辟文明交往的过程展现在了学生眼前,在激发起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知识点。学生看过纪录片之后,自然而然地进行思考和探究:历史文明航线的开辟对人类历史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历史是对曾经的人和事的总结,而创建情景能够很好地将历史重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所发生时候的情景,让学生有很好的想象空间,避免其陷入只知道知识点而不了解其真正内涵和意义的恶性循环。

三、善于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探究式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学生的实践和参与很好的统一起来。因此,教师要想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就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思维空间,设计很好的提问,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研究,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就能够真正地做到对知识的熟练掌握。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单元时,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并没有直接讲述知识点的内容,而是设计了一个个的问题。如,秦朝三公九卿制的职责分别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是什么?教师将要教学的知识点分为了一块块的内容,利用所提出的问题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通过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的探究和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师生共同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者和探究者,所以,现在教师很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精神。探究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望的一种手段。我们所说的探究就是探讨和研究,“探”也就是寻求真理;“究”就是思索问题,寻求答案。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具有探究的精神,教师应该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和友好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同老师一起思考研究问题,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进而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某位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初中历史“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影响”这一内容时,首先采取的是和学生一起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的科举制度,学生纷纷举出自己在影视作品中所看过的一些形式,随后老师与同学一起总结这些科举的形式和发展的过程,最后和同学一起研究这些科举制度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一起沟通、研究的这一过程,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课堂的讨论中去,让他们更乐于和老师一起对新知识进行探究,进而达到了更好的目的。

五、总结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7

根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培养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在实践教学环节过程中,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索新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实验和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专业教学实践要与人文社会实践结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做事,锻炼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教学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实验教学要与科研相结合,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验内容,配置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活动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实验室建设或教师的科研项目,提倡毕业设计结合实际,真刀真枪;淡化专业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验室的界限。将实践教学环节等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以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实验、综合课程设计、科技创新活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本文提出了以通识教育实践为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综合设计和创新实践”四层次、渐进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第一层次,课程实验:注重实验基础培养,增强工程意识;第二层次,专业实习:注重实践及认知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第三层次,综合设计:注重独立设计能力的培养,集综合性、设计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第四层次,创新实践:注重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因材施教、特色发展的具体体现。层次之间、层次内部均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我校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改革,根据专业的办学定位、实验室资源等实际情况在学时和内容方面进行优化,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习、综合设计和创新实践等环节,如表1所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一个面四个层次,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等全方位的学习和训练。我校从2010年开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在不同的年级实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如已经开展了四年的专业实习,通过在专业方面的锻炼,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

三、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实验、综合设计、科技创新活动、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1.通识教育实践。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识教育包括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社会教育、文明教育、文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及法律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和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心理教育等,通过各类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有效的思考、融洽的沟通、恰当的判断、正确的价值观等实践能力。

2.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达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课程实验应是开放性的,一方面传授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实验设备使用、测量手段、试验方法等,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包括实验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实验结果分析和报告的组织能力等。课程实验可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有条件也可以开设研究性的实验。典型的课程实验包括(根据情况进行选择)电类基础课程实验(电路、数电、模电、电机与拖动基础等)、计算机技术课程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课程实验(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力拖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船舶电站和船舶电力拖动系统等)。

3.综合设计。

考虑到综合课程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综合课程设计应该作为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根据几门相关联的课程实验综合开设一门综合设计的实验课,如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微机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印刷电路设计与制作、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电力拖动控制系统设计等。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毕业设计的题目要相对独立,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以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毕业前提交的一份专业论文或综合课程设计,它是本科层次的学生在结束四年大学专业学习前进行的最后一项实践教学活动,其目的是要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学识水平和专业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包括对现实问题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写作表达能力等。在进行毕业设计的组织管理时,要注意毕业实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的科研价值和实用价值。

4.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包括电子工艺实习、专业综合实习、企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专业实习是检验学生运用大学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习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习的内容包括了解控制高效与工程学科的相关理论及技术应用及前沿的发展动态,了解电气工程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团队合作沟通的技巧。实习方式可以是分散的,也可以是集中的,特别要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

5.创新实践。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我校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开展的创新实践包括大学生创新项目(部级,市级和校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创新实践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最关键的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重在创新实践的探索。

四、结束语

教师学识论文范文8

一、基础化学实验在非化学专业中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原因

近年来针对化学学科发展的特点,以及其他学科对于化学学科知识交叉的需要,化学学科逐渐演化成以注重实践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化学实验的内容也更加注重和科研、理论、社会等因素相结合,使得实验的种类不断创新;更多高科技教学方法的使用,也使得教学课堂更加的直观、立体,互动性大大增强。近年来,教学改革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一项重要问题,它既包含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包含着学生学习方法的改革,既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前途,也关系到国家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但就目前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来看,化学实验往往是承担着理论学习、方法验证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等方面的任务。但在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上,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的陈旧,老师还是占据着课堂的绝对主动和绝对权威,从实验设计到实验方法都是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只需要在学校有限的课时中,遵照老师的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课后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进行总结。这种陈旧的课程教学模式,没有发挥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最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变得机械、沉闷,学生对于实验动手能力的兴趣大打折扣,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也淡化了许多,即便是实验课程的题目设置得新颖,也很难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就应该考虑如何改变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而研究性教学方法恰恰是培养学生这三种能力最好的方法。自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各大教学课堂上兴起,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既是新的教学观,也是新的学习观,是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一个和谐、主动、活泼的课堂环境的教学方法。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方法指老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调动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设计问题,并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性和科研性,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国内的许多高校的化学专业运用研究性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后,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非化学专业的化学实验中涉及的知识庞杂,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兴趣参差不齐,怎样实施好研究性教学方法和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程的结合,就成为了很多高校要探索的问题。在研究了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理论后,笔者探索了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和具体的保障措施,并在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2013级学生中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运用

依据非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基础化学实验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学生最先学习的是诸如重结晶及熔点测定、蒸馏及沸点测定、柱层析等化学实验,这类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最基本的实验素养,为之后的科研能力、实验创新型等打下基础。而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兴趣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化学实验项目设计。如对生物技术专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学生开设: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乙酸乙酯合成制备实验、苯甲酸重结晶提纯实验、蔬菜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性质鉴定实验、薄层色谱法鉴定镇痛药片中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等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研究性教学方法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实施:

(一)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实验的预习、过程的设计、实验方案的确定等环节

在以前的教学手法中实验课会预先让学生写预习报告,学生的反感较大,积极性不高,预习的效果微乎其微。许多学生甚至认为这没有意义,这就表明在预习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差,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实验课题的选择上就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累积等方面因素,从多方面提出问题进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实验,指导教师就提取方法、咖啡碱的溶解性在不同的溶剂中的差异、分离提纯、结果鉴定等各个方面提出问题。进而就相关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教会同学查阅文献,让同学们收集文献资料,设计出问题的拟解决方案。当中包括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实验进行的条件、实验相关的注意事项、实验结果的预计,等等。并对学生提出的新想法、新创意提出鼓励,和同学一起研讨新思路的可行性问题。要做到在上课前由学生主导设计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具有清晰的思路和可行性。

(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全程进行监督和引导

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负责全面监督和巡查,将重视的点放在学生实验安全和实验操作规范上,对于实验失败的同学实时进行指导,并鼓励其重新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同学们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质量,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同学们体会实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他们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科研性。

(三)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学生的科研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结束后,由每个实验小组给出一份实验报告,其中包括实验方案、实验实际结果、实验中的收获、实验过程中的不足,等等。让同学们对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数据等进行总结,最好以小组座谈的模式进行总结,鼓励同学们对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而且建立一系列的实验考核体系,着重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具体的考核项目如下:文献查阅占10%,实验过程设计20%,实验的操作过程30%,实验报告20%,操作规范20%。

三、研究性教学在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实验中实践的具体保障措施

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在一定层面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实现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实施,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给予保障措施:

(一)保证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的成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保证教师的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全员参与到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过程当中来,由科研能力较强的教授、博士等,设计实验课题项目,编写实验教学大纲等。由实验操作能力出色的实验员,监督学生的具体实验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来,就必须优化现有的实验室配置,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验学习平台,在开放实验室后,同学们可以在实验室中结合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可以增加同学们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做还可以开设在课堂中比较难以设计实施的实验兴趣组的相关课程,也可以采取学生自主管理的模式,开展学生开放学习、自主实践、探讨学习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

(三)开放更多的学习资源

各大高校的图书馆都有着国内外比较全面的数据库,这就为同学们收集资料自主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此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课的教学方案、实验的相关视频、实验所用的软件等放到网站上,方便同学们在线上随时地查阅和学习,并开设相关专题为同学们进行问题解答,增加学生们学习的效率。

四、结语

研究性教学方法实践于非化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中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国家培养更多实践动手能力强、科研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李雪 刘大钊 王迪涵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第二篇:化学实验教学应用探讨

1实验可激发学习兴趣,带给学生学习活力

实验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实验目的,运用适当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装置等手段,在人为的条件下,改变实验对象的状态和性质,从而获得各种化学事实,达到化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高效的实验教学,历来是化学教师追求的目的,实验教学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许多神奇的现象.如高一化学在讲钠的性质实验时,教师通过“滴水点灯”引入新课,事先在酒精灯灯芯上放一小块钠,然后让学生来点燃酒精灯,学生下意识地拿起火柴准备点灯,被教师制止,让他改用水点灯,学生照做,酒精灯被点燃,学生感觉很神奇,水能灭火,却点燃了酒精灯,学生对此现象甚是不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讲到钠与水反应时,通过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刚才的疑问迎刃而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验可创设直观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直观情境即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把教学内容变得更具体.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时,可以做Fe3+与I-反应的实验:在试管中先加入过量的KI溶液,再滴入少量的FeCl3溶液,可发现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褐色,说明有I2生成.再滴加CCl4溶液,发现溶液分层,上层浅绿色,下层紫红色,说明有Fe2+和I2生成,取上层清液少许,滴加KSCN溶液,竟然出现了血红色,按照常规理解,根据化学计算Fe3+肯定没了,但是却有血红色出现,说明反应有一定的限度,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3实验可创设问题情境,强调重点内容

问题情境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学生在学习中很难保持注意力长时间高度集中,对于教学中强调的内容容易忽视,此时可以设计实验加以强化.现在人们出行可选择高铁或动车,如果铁轨有裂缝怎么办?由此可以引出化学中的铝热反应.

1)实验过程:

把少量干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2)实验现象:

立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2Al加热2Fe+Al2O3.

4)注意事项:

a)要打磨净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

b)玻璃漏斗内的纸漏斗要厚一些,并用水润湿,以防损坏漏斗.

c)蒸发皿要垫适量的细沙.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d)实验装置不要距人太近,防止使人受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火车的用途,进而引到火车必须要使用铁轨,既强调了重点内容,又让学生感受了化学生活.

4实验可调动学生思维,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有这样的感受:越是疑难的问题,大家争执得越厉害的问题,学生就越容易记住,但是要想解决疑难问题却很困难,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实验教学.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材上给的溶液都是无色溶液,配好溶液后,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时,针对忘记洗涤烧杯和玻璃棒进行的误差分析学生甚是不解,如果此时能把溶液换成有色溶液如CuSO4溶液或是KMnO4溶液,效果就不一样了,因为如果不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有色物质就会粘在容器上,肯定会产生误差,学生一目了然.定容时也是如此,一旦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即使你用胶头滴管吸出部分溶液也无济于事,因为有色物质会粘在容量瓶上.实验教学是时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合适的实验,把握恰当的时机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作者:李爱林 糜红叶 单位: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 安徽师范大学

第三篇:化学实验教学最大效能发挥探析

一、教师首先要形成扎实的演示实验基本功。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能够开齐、开全教材中所有的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是当时的最高要求。对于教学新手来说,对于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不够熟练,成功的机率不够高。例如做镁带燃烧的实验时,常因酒精灯火焰未调节好,镁带打磨不充分而延长点燃的时间,做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老是损坏试管,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因操作不当使发生器破裂……所以,在课前要反复练习每个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操作安全,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充分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将他们吸引到对化学的研究上来。而只有通过多次的实践,甚至经历一些失败,才能把握每个实验成功的关键,遇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找到原因,排除故障,实验现象鲜明,成功率大大提高。

二、攻克难度大的演示实验。

教科书中有些实验不是不易成功,就是实验装置、操作太麻烦,并且耗时多。有些老师往往将这些实验直接略去,进行口头讲述或放录像完事,例如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如果实际操作,有很多的注意事项,并且一氧化碳有害,但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材的编写者既然把它设为实验活动,就说明它是可操作的,事实上却是:讲到这里,老师们领着学生分析分析实验装置图,讨论讨论实验的步骤,然后给出正确答案,或看看录像,再通过书面练习不断强化,最终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了”这个实验的全过程,考试中获得高分,被评价为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在这个倡导教改、教育创新的新时代,我们对上述现象进行反思:化学实验教学的初衷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掌握实验的结果吗,还是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认为,当我们遇到了较为复杂的实验时,还是应该从自身做起,通过查阅资料或者研究学习,做到熟练操作这些实验,即使不能让学生动手,也要让学生亲眼见到实验的过程。还可以对实验加以改进。如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操作难度虽然不大,但反应本身所需要的高温却难以控制,用酒精灯很难完成实验。但是换个思路,改变受热容器及药品的用量,即只取微量的黑色粉末放在型号最小的试管中,以乳胶管套住试管口导出气体,并用试管夹夹持使其受热,降低受热所需温度,这样不但实验现象明显,缩短了实验的时间,而且还适合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三、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增设趣味实验。

有时考虑到知识的前后联系,我会另外设计一些小实验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实验来验证,使他们的认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而不是彼此孤立,毫无联系的内容。就拿二氧化碳的制取与性质来说,用石灰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是利用石灰石中的碳酸钙,而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后又能生成的白色固体碳酸钙。这两者在成分上是一样的,但学生很难主动将灰黑色的石灰石与石灰水中的白色沉淀联想到一起。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思考,你如何将变浑浊的石灰水再恢复澄清?(加盐酸),学生一想,溶液浑浊的原因是因为有难溶的碳酸钙,它能与什么物质反应呢?当想到用稀盐酸时,思维豁然开朗,这不就是石灰石中的主要成分吗!从而达到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另一方面,在复习过程中,在题目中出现的各种小实验,我则让它在课堂上变成了现实:例如如何鉴别三种无色气体,如何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如何改进气体发生装置使其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等。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并结合实践操作,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了。这种将实验与习题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容易操作,还能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对教学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四、大力开展分组探究实验。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往,教材上关于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分界清楚,而且多为验证性实验。在实验室中进行分组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基础,并且课本上提供了明确的实验步骤,学生照方抓药,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因为他们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但这毕竟是一种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原因,教师的演示实验再怎么成功,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也难以看得清楚,长期下去,就会对学习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应该提倡开展探究实验。万事开头难,笔者在最初的尝试阶段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学生因为早已经习惯了“老师告诉他怎么做,他才会做”,一旦放手让他自行设计实验的方案,自主实施方案,便显得不知所措,对实验的设想过于简单或过于繁琐。如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甚至会把铁丝直接烧热后就往氧气中放;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进行多次重复的称量,人为造成很大的误差。因此在实验时,常常由于方案错误或操作不当导致以失败收场。因此,实验教学既不能对学生抓得太死,也不能缺乏必要的指导,完全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究的做法是不合适的。应该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估,判断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实验步骤是否合理,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如,对二氧化碳性质探究的实验教学可以设计如下:提前给学生布置前置作业,预氧化碳有哪些性质,应如何通过实验进行证明?然后在课堂上首先交流实验方案,老师只需对设想不当之处加以点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与创设方案的积极性。有了正确的方案,师生再共同对实验的顺序进行探讨,根据时间的限制,本着节约药品的原则,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量的药品,使所有的实验环节能够连贯进行,而且反应一旦开始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都能够得到利用,避免空排。经过这样细致深入的引导,学生便能够较顺利地完成对实验的探究,通过自主探究“惊喜”地“发现”知识,而不是被“灌输”知识,从而尝到了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了学习就是探索发现的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类似的课题比比皆是,均可设计成学生的探究实验,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性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等。

作者:何竞 单位:广东省兴宁市宁江中学

第四篇:建筑类高职院校化学实验教学浅谈

1化学实验设施陈旧,高端精密的仪器不够齐全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院校逐年扩招和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学校实验设备不全,无法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引入实验,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内容和现行的较先进的仪器不配套,很难操作或者操作误差大。由于条件限制,实验老师只注重检测过程,不重视实验结果,这样使学生没有养成质量意识,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需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及时购置更新实验设备,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院的实验条件、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教学效果,并想法克服困难下开展基础的化学实验。同时需将在校实验与工厂实践的紧密结合,激起学生对工厂实际化验分析的认知欲望,促进了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钻研,进而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在实验过程中的盲目性,使实验过程得心应手,使学生在校就能体验在工厂的生产分析过程。

2实验内容陈旧,单一,与工程监测不符

目前,大多数院校与化学关的课程均开设四大化学及及四大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基本上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及对基础实验技术的训练,与生产实际没有太大关系。为此,我们经过仔细调研及认真、详细的讨论,并在院、系领导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建筑化学实验新的课程体系。新体系的特点是:(1)实验内容更丰富。如增加水质分析、钢材分析、水泥的分析、混凝土外加剂分析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2)加强了实用性。新增加的实验项目中,如“水泥分析”、“混凝土外加剂分析”等,这些实验从仪器到操作、从数据处理方法到误差分析等都和具体工程中的没什么区别;(3)体现了综合性。与以往“四大化学”相比,删减了部分前面单一的滴定练习。因为建筑类高职高专课程改革后,相关专业的化学类课程总课时数明显减少;太多的基础练习没有足够的课时来学习。

3在学生实验能力考核评价制度方面,考核内容不够全面,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院校实验成绩评定仍按平时成绩记分的办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及积极性的的培养,使学生抱有一种只要能保证全勤肯定实验成绩能合格的侥幸心理,学生只注重操作过程而不关注实验结果等弊端。我们应将实验课程考核始终贯穿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实验的准备情况、学生出勤、实验操作情况、实验问题的现场回答、实验报告和期末实验考试等,并将考核的每一项内容都进一步量化。期末实验考试有笔试、现场提问、实验项目操作等形式,主要检查学生对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及综合技能的掌握情况。(1)实验基本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20%;(2)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在规定的时间、给定题库的情况下,学生抽取实验题目,完成操作考试,根据评分标准对各操作环节打分,该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3)综合能力考核,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实验报告及实验结果情况,该项成绩占40%,此项成绩为防止学生只注重考试实验,忽视平时实验而设置,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这种综合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前考试的片面性、随机性等不合理情况,较公正地全面的评价出学生实验的水平,激励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受到学生的欢迎。

4缺乏理论基础扎实、有企业生产实验以验的高水平实验教师

目前,许多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化学实验教学缺乏专业的实验教师,博士,硕士毕业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相对比较扎实,但缺乏建筑工地生产实际经验,对建筑略懂一二,不能很好的将建筑与化学结合起来。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实验专业技术人员,要求有较高的实验操作水平及能把学校的实验与工地的分析、化验紧密结合,包括对仪器的使用,维修,保养等等,尤其缺乏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实验教师自己在建筑工地化验室也不会操作,即使这样的操作水平还在指导学生一届一届的学生,这种情况使我们的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养成,分析和解决化学实验问题能力的增强受到严重阻碍,同时,也影响了的实验积极性,久而久之,形成了学生对实验缺乏兴趣,应付课堂的局面。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前高职高专学校师资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与行业、企业及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主要是岗位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生产一线挂职锻炼等。这些需要通过学校组织各相关部门协作实施完成,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加强培训后对教师的考核,使他们真正成为能工巧匠。

5结论

目前,大多数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只有材料工程、工业分析与检验、给排水专业开设化学及实验课,但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其它专业实验教学中可适用。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教学内容的整合、对学生实验能力考核评价制度的优化及对实验教师指导水平提高,使学生对实验课的积极性提高,能规范学生的操作水平,使学生对实验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实验数据能合理处理,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而且激发了他们对建筑行业探索创造的热情。

作者:王涛 李国萍 单位: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师范院校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思考

一、前言

教育部在2012年的《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实践教学。提出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强调各高校要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指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在20世纪末至本世纪初,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和提高学校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地方性师范院校在专业结构上进行了重大调整,由过去的学科门类单一、专业范围较窄逐步向多学科门类和多专业的方向快速推进。在此发展大潮中,杭州师范大学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与支持下也已发展成为“教师教育与艺术教育具有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具有一定优势、理学学科部分见长、各类新兴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师范大学”。然而在理工科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学生的专业实验、实习及工程实践训练等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为此,对地方性师范院校如何有效地快速发展理工科专业,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研究和探讨,也就成了亟需探索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校化学实验教学为例,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路线,着重介绍我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采取的各种举措,用以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二、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化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化学实验教学也一直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学科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一方面,化学实验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充实;另一方面,化学实验更多地形成了套路化的发展,成了诸多验证性的内容,尤其是越先进的实验方法,越使学生感受到实验过程的快捷与无聊,甚至于会出现实验教师疲惫地教、学生却懒散地学的现象。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如何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这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方能有效解决的。

三、理工科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主要落脚点,而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使实验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三力”———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主动参与的驱动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提高兴趣和能力的体现和方法。因此,可以从多方面着手,使学生的眼、脑、手三方位同时充分投入,从措施上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1.学生注意力的吸引———从“化”处着“眼”。

如果说实验教学的改革,笔者认为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强化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当前实验教学的主要状况就是实验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一种附属,学生的关注点在于理论课上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在某个实验项目中如何去证实知识点的正确性,更多强调的是实验的结果,而逐渐忽视了实验的过程。正如当前诸多的实验教学项目的改革,最核心的都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认为只要让学生实验过程中应用了最新的科学前沿,实验的层次就瞬间“高大上”了。其实笔者认为实验教学最为核心的是实验的过程本身,要让学生的关注点、注意力,让学生们的“眼”盯着实验的变化过程,从过程中感觉实践的魅力,掌握过程的技能和从过程中得出结论的能力,如此可以将经典的实验项目,通过过程的强化发展成综合性乃至设计性的实验项目。对于化学实验教学而言,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可以从“化”处着眼,通过化学实验的变化来吸引学生。我校在实施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变化”,强化实验教学的相对独立性,提升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关注度。①实验教学大纲的确定与修订。结合我校2013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开展,经充分讨论对新的实验教学大纲进行确定及对原有大纲进行修订。重点在于本次修订从一级学科的层面,对实验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注重实验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互补,强化实验课程对学生在基础操作方面的培养(比如专门开设《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课程),将实验课相对从理论课剥离,强调实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②实验讲义的编写与实验项目更新。实验课和理论课的主要区别在于需要学生全身心参与并动手实践,因此而十分依赖实验的设施,从而针对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开展的情况就会大不一样。各类出版的实验教材虽具有比较广泛的借鉴意义,但实验条件的建设往往不能完全等同,具体开展的实验项目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尤其是当前对实验项目强化综合性和设计性,更难实现对实验教材的直接采用。所以我校十分注重实验讲义的编写,每年根据实际的情况更新相应的实验项目,对项目进行优化设计,编写完全适用于我校并能发挥我校特色项目的实验讲义。如前所述要“通过化学实验的变化来吸引学生”,除了形式的变化之外,实验项目内容的更新是“变化”的重中之重!这种变化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科研促教学,从科研中引入实验教学项目,实现实验项目的特色化和新颖化,让学生感受科学前沿、实践实验操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比如我校将“魔芋精粉中葡甘露聚糖含量的测定———开放性化学实验探索”项目引入到物理化学实验中。二是通过对现有项目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与整合,通过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拓展现有实验项目知识点,引导学生整合现有知识,扩展知识体验,将经典实验项目发展为综合性项目,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更新,比如我校将“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球晶”项目进行改革拓展实验项目。③网络课堂的应用。对于实验课程,也要强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应用网络课堂对实验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虽然实验课程是实践性的,主要通过动手才能获得相应的知识,但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可以为实验教学带来许多拓展。我校当前主要通过网络课堂实现实验预约管理、强制预习、安全测试、模拟实验、实验报告提交与评阅等应用。实验预约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实验教学的管理与安排,尤其是结合当前智能终端的发展,可进一步实现手机客户端等多终端的实验预约;强制预习功能是在网络课堂上实现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现有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对实验所需基础知识点的预习工作,所谓强制预习是指在某个实验项目相应的预习报告提交之前通过网络设置不允许学生实现该实验的预约,从而保证每位参与实验的学生掌握相应应当具备的基础知识。安全测试是通过网络实现对化学实验安全的强调,促使学生强化安全意识,并对每个实验项目特殊的安全特性进行了解,掌握对实验涉及的“三废”的科学处理方法,强化环保意识。模拟实验部分最突出的特征是可以将实验中有些难实现或涉及有剧毒物质的实验通过Flash等形式在网络上实现虚拟操作,实现网络化的实验。当然模拟实验部分还可以包括计算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相关理论计算实验的网络化实施,提升效率。实验报告提交与评阅功能则是实现网络化的提交和评阅,实现实验报告的长期存档和方便调阅。总而言之,通过网络课堂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实现实验教学时间与空间的全面开放、实验素材的无限扩大化以及实验资料档案的电子化,有效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和效率。

2.主动参与的驱动力提升———兴趣+收获。

除了通过培养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来确定学生“学什么”和老师“教什么”的变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外,还要让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驱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驱动力的提升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①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种类型实践实习的结合。当前的普通高等院校,期冀培训更多的应用型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各方面的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开展多种类型的实践实习课程。比如我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既有四大基础化学的实验教学实践,还有针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微型化学实验、课程设计、化学教育师范实习(教育实践)、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同时,在各项实践过程的实施中,让学生明确可以获得的收获,强化成果考核,从收获促进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主动性。②兴趣实验的设置与发展:提升兴趣。通过学生组建“贵之烯”专业社团,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兴趣化学实验,并在学生中通过艺术的形式传播,展示化学的神奇魅力,提升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③结合师范院校特点:培养的学生能干,也能教;结合师范院校的专属特点,发挥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培养的学生能干,也能教。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使学生学会对实验教学本身的思考,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和理念,甚至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分小组进行,感受实验教学中“教”的过程,让学生有机会教学生,实现教学相长、深化学生对相应实验知识点的理解。

3.学生潜力的充分挖掘———学以致用,向上攀登。

在有吸引力、有驱动力的基础上,必须通过合理设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展现。我校通过开放实验的设置,结合科研助理制度、学科竞赛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等全方位的融合,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学有用武之地”,实现在专业学科方面的攀登,检验实验教学的效果。①开放实验的设置:网络配套、团队督促。针对学生长期设置开放实验,可以由学生主动提出开放实验申请,结合网络实验教学平台,提交开放实验方案书、预约开放实验室,使学生有机会自己组建实验团队,开展自主设计的实验,无限扩展实验教学内容范围。同时,通过对学生开放思维下的实验进行指导,扩展实验指导教师的思路,甚至也可以将某些可行的开放实验项目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另一方面,学生在实施开放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团队中的相互讨论和相互督促,深化实验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强化实验互动。②科研助理制度:科研走到身边。为了使学生接触到专业教师的科研,让科研更直接地促进实验教学,可以开展科研助理制度,通过该制度,学生真正参与到科研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了解科研课题的相关知识,在科研实验中掌握实验知识点与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实验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中就掌握运用实验知识解决科研问题或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在大平台检验。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希望杯、化工设计、化学师范技能、化学学科竞赛等各类各层次的竞赛,将学生放到全校、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平台上去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所掌握的实验技能。尤其是注重竞赛的受益面,比如采取预赛制度,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通过竞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实验知识,并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④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铸造化学人才。作为化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最后关键步骤,毕业论文的管理是高校产品“出厂”之后的质量检验关口。而在毕业论文的实施过程中,实验教学的进一步实施非常重要,作为实验性的学科,对于所有化学的理工科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阶段必须要开展一定工作量的实验,获取翔实的实验数据,方准许毕业。因此,通过毕业论文的管理强化,也是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道重要关卡。

四、结束语

面对普通高等院校21世纪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的诉求,提高理工科专业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兴趣和能力是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主要落脚点。提高实验教学的互动性,使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多方面着手,使学生的眼、脑、手三方位同时充分投入,从措施上保证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从而提升实验教学效果。

作者:羊海棠 王园朝 彭采宇 宋艳江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材化学院 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 杭州市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

第六篇:中学绿色化学实验教学研究

一、绿色化学概念

绿色化学定义为采用一定的化学原理和技术进一步消除有害物质的影响。这些物质包含危害人类身体、自然环境、社区安危的各种溶剂和试剂、催化剂、原料、副产物等。绿色化学的目标是彻底消除废物、有毒、有害物质等。

二、绿色化学理念的基本原则

结合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可以知道绿色化学理念的原则有以下八个方面:一是无论是化学实验的起始阶段,还是进行中,就必须防止废弃物的产生。二是在设计化学实验方法的阶段,务必要思考怎样让有害物质得到完全释放。三是在设计实验合成方法的阶段,在满足条件的过程中,应该确保那些产物、中间产物和反应产物对环境和人体没有危害。四是在达到要求后,务必想方设法的杜绝采用如分离剂、溶剂等协助性的试剂。第五个要注意到的是对于实验材料的选取,我们通常会选择可再生资源,对于材料的安全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要避免因为材料的毒性而给实验人员带来的危害;第六点是要处理好实验废弃料和残留物质,如果可以将这些要素进行分解,那么久一定要将这些材料进行再次的回收利用,不能将一些含有毒性的物质排放到外部,另外,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伴有一定的实验故障,一些时候甚至可能引发火灾或者是对实验人员的身体危害,所以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绿色实验的相关原则,尽量降低实验带来的副作用。

三、绿色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绿色化学意识的培养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基础的定义和原理,还要为学生讲解关于环境污染的公共事件,例如二恶英、食品安全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的知晓此类由于污染引发的公共事件,最终导入绿色化学的理念,进一步阐述其中的原理,进而可以有效的掌握绿色化学的深层次含义。

2.优化实验方案

当前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许多实验使用的材料并不是完全绿色无害的,一些实验甚至有较大的人体危害,所以教师往往无法决定是否进行此类实验。要想让学生从实验中认识到更多,教师就必须对于实验方案进行优化,使用那些具有绿色无毒的材料进行实验,不断提升教学的效率水平。例如在进行铜和稀硝酸的相关反应实验教学时,形成的气体无法判定到底是NO还是NO2,所以教师可以对此实验进行优化处理,灵活使用注射器,通过三个小块的铜片来控制稀硝酸的量,将稀硝酸注入到盛有4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在此步骤中药考虑到摩擦力对于注射器的影响,必须放慢速度,慢慢的将二者进行混合,通过这样的步骤可以发现在铜片旁边有一些气泡,溶液一开始是蓝色,然后会变成红色,这些空气中没有毒性,所以即使排出也没有什么污染,实现了绿色无污染。

3.推广微型化学实验

20世纪80年代,微型化学实验风靡起来,在化学界有一定的地位。作为一种化学实验的创新技术和办法,具有很多好处,比如效果显著、现象清晰、污染物少、安全可靠、方便运输和携带等。在发达国家,微型化学实验应用的比较广泛。而在发展中国家,还正在开始起步。微型化学实验的地点是微型化的仪器装置,试剂用量是常规剂量的0.1到0.001。采用微型化学实验能够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了化学废弃物的排放。同时,安全性大大提高,降低了实验经费。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例,实验可以用试管作反应容器,磷的燃烧均在密闭容器里进行,可防止白烟污染空气。用20mL注射器(活塞事先处在10mL刻度处)测量磷燃烧消耗的氧气体积。试验时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步,装药品,连好仪器。第三步,夹紧弹簧夹,加热白磷,观察现象。第四步,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可以看到活塞慢慢左移到2mL刻度处。说明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5。通过这种实验,不仅仅避免了危害,还能使用少量的药品,污染几乎为0,完全适应绿色化学实验的思想。

4.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辅助实验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化学实验仿真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计算机为我们呈现了虚拟化学实验室,我们能够看到那些在现实实验室中的器具,例如导管、漏斗、试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烧瓶、锥形瓶、集气瓶等。老师和学生能够随意建设自己试验装置,自由的加入药品,通过化学反应,从而很直观的观察试验,最终为我们出具真实的数据资料。

四、总结

化学实验仿真软件还能清晰的展示各类晶体结构和分子结构,例如金刚石、石墨、NH3和H2O等。还能清晰的为我们搭建微观模型,进一步为大家呈现奇特的微观接,从而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对于那些有毒、有害及危险性物质,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直观的展示实现效果。同时,还有效避免危险物质损害特任,减少了时间、药品、水电费用,避免环境受到损害,杜绝了化学试验的污染。

作者:王金海 单位:贵州省石阡县石阡中学

第七篇:综合院校农科专业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1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1实验课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且与理论课脱节

通过对长江大学所有涉农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授课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授课时间不合理。如第3学期学习有机化学理论课程,第4学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学生经过一个寒假,很多理论知识都已遗忘,对有机化学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理解起来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简单重复实验操作、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局面;二是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同步。如物理化学理论课与实验课同学期进行,但理论课上还没讲到的内容却要求学生做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不理解,只是机械重复实验操作,对数据的处理一知半解,最终不能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出实验结论。

1.2实验内容陈旧、单一,实验结果评价手段简单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部分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学习过,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光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触过,且现在的称量手段已迅速发展,化学实验中已普遍采用电子天平,仍将电光分析天平的称量练习作为实验内容,显然与学科的发展不同步。在有机化学实验中,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偏多,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各实验内容相对独立,前后实验内容无任何关联,不能体现实验内容的连贯性、综合性,涉及当今化学学科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相关实验内容就更少,学生做实验没有压力,敷衍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果将不同的实验关联起来,此次实验的产物是下一次实验的反应物,此次实验不成功直接影响下次实验,因而会使学生产生压力,从而更认真地进行实验。另外,授课教师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评定仅停留在表象,如对有机合成产物的鉴定仅仅是对产物进行看、闻,若能选取部分样品通过红外光谱或元素分析进行结构表征,这样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自己的实验成果。

1.3数据处理软件应用课程缺乏

部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数据多,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繁琐,如磷的比色分析、燃烧热的测定、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量、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量等,实验结束后需要通过电脑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巩固理论课上所学的化学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但很多学生数据处理软件应用能力较差,仍通过坐标纸等原始、低端的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费时费力且效果差。

1.4实验教学内容满堂灌,设备陈旧、落后

部分基础化学实验授课教师授课时讲解过于仔细,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反应现象、反应结果等,学生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是按照老师的示范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这种机械式模仿的实验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引起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反感。另外,实验设备陈旧、落后,实验数据不稳定,实验过程中故障多,仪器数量不足导致每组实验学生人数偏多,从而减少了学生动手的机会,而实验仪器种类偏少又影响了实验内容的选择。

2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对策

2.1调整教学计划,实验课与理论课内容同步

2013年,长江大学组织各院系对2014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化工学院对涉农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按照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的内在联系将全部实验整合为3门课程,分别为基础化学实验A(上、下)(96学时)、基础化学实验B(48学时)及基础化学实验D(40学时)。基础化学实验A(上)是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基础化学实验A(下)是有机化学实验内容,各占48学时;基础化学实验B既有无机及分析化学,也有有机化学的实验内容,学时各占一半;基础化学实验D是物理化学实验内容,只对部分专业开设,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资源环境与利用专业等。各学院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学校对学时、学分的要求及各专业培养的目标要求进行课程选择及授课时间的选择。尽量使实验内容与理论课一致,以解决以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内容与理论课教学不同步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2重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3门基础化学实验课中,每门课程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上应既有基础型实验内容,也有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内容,并且将4大基础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体现了化学实验技术综合性、内容交叉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三层一线”(基础层、综合设计层及创新研究层,以提高实验技能为主线)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基础化学实验A(上、下)共96学时。48学时为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共12个实验。其中,粗食盐的提纯、电解质溶液、分析天平称量练习、滴定练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间接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含量、双氧水含量的测定、水的总硬度测定、磷的比色分析为基础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称量、过滤、重结晶、滴定、溶液的配制等;可溶性氯化物中氯含量的测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分析为综合设计型实验;混合酸的电位滴定、混合碱的分析为创新研究型实验。另外48学时为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有12个实验项目。其中,薄层层析、熔点测定、环己烯的合成与性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1-溴丁烷的制备、烟碱的提取和性质、正丁醚的合成为基础型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验可掌握混合物的分离与鉴定、蒸馏、分馏、回流、提取、升华、凝华、气体吸收、水蒸气蒸馏等技能;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微波法)、鉴定未知有机化合物为综合设计型实验;乙酰苯胺的合成(2种方法即醋酸法和乙酸酐法)、乙酸乙酯的制备、甲基橙的制备为研究创新型实验。基础化学实验B共48学时。实验内容一半是无机及分析化学,一半是有机化学。涉及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实验内容有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介绍及粗食盐的提纯、分析天平称量练习、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混合碱的分析、水的总硬度测定、磷的比色分析;涉及有机化学的实验项目有熔点测定、薄层层析、1-溴丁烷的制备、烟碱的提取和性质、乙酸乙酯的制备、乙酰苯胺的制备。基础化学实验D共40学时,10个实验。其中,电动势的测定及应用、最大气泡法测溶液的表面张力、溶胶的制备及性质、凝固点降低法测相对分子量、液体的饱和蒸汽压的测定、燃烧热的测定、溶解热的测定为基础型实验;蔗糖水解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测定、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涉及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上,注重操作技术的前后关联,如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中要用到普通蒸馏装置,在1-溴丁烷的合成实验中,既要用到普通蒸馏装置,也要用到气体吸收装置,体现了实验技术渐进性、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对有机合成的产物,每班选择3~5组实验效果较好的产品,将样品进行红外光谱鉴定,在下次课上对红外光谱进行解析,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成就感,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

2.3加强绘图软件、统计软件知识的学习,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有机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相对简单,而部分无机及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结果的处理相对繁琐,需要专用电脑软件,如根据实验数据绘图、进行统计分析等。可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适当增加绘图软件、统计软件使用方法的学习,也可由基础化学实验授课教师在实验前安排1学时对学生进行绘图软件、统计软件的专门培训。实践证明,该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4开展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自长江大学组建以来,在学校领导、教务处及化工学院的高度重视下,长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每年举行全校性的基础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竞赛,分为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和化学专业的学生为专业组,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非专业组Ⅰ组,涉农专业的学生为非专业组Ⅱ组。参赛学生首先进行实验理论考试,入围者再进行实验操作考试。竞赛优胜者给予表扬与奖励,计课外学分并推荐参加湖北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通过基础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

2.5增加仪器设备投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注重仪器设备的投入,注重引入新的实验技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7年,长江大学曾大规模更新、添置实验室仪器设备,但这批仪器设备已运行了8年,现今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运行不平稳,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且大多已达到正常的使用寿命,应及时淘汰并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如在用提勒管测定固体物质的熔点实验中,在要求学生掌握经典测定方法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运用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

3结语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实践型、创新性人才是当今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任务。长江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为我校涉农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是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通过近几年的改革,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同类高校和学生的普遍赞誉。

作者:李水清 单位: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第八篇:案例教学法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应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级临床专业学科学生240名,其中分为4个班级,每班60人,根据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不同而分为两个组别,其中2013年检临床专业学科A班、B班、C班均为观察组,并细化分置A、B、C三小组,均采用当前本院提倡的临床案例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实验教学;将2013级临床专业学科D班作为对照组,其仍旧采用传统常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教学。两组学生在入学初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测评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全部学生均由相同的教材、教学规划及教师力量统一教学。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传统常规医学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在此不作阐述。

1.2.2观察组:

实行临床案例教学模式,首先针对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了解程度选择恰当合理的临床经典病情资料来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通过分析探讨这一病情案例中存在的病症状态、病理学识,并结合生物化学知识来剖析病情的发展机制。可事先让学生查阅相关知识要点,结合循征学进行自主讨论,并建立讨论小组学习模式对部分难点、要点进行答辩补充,而教学导师则做好全程了解掌控,并通过讨论、指导等方式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知识剖析。注重将医学生物化学紧密契合相关讨论知识要点,避免学习侧重点偏转。当完成案例剖析讨论之后教学工作者可适当进行全面总结、点评。

1.3观察指标

所有学生均在学期末采取生物化学知识考核,其考核知识均为相同教学要点,对比两组学生生物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并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观察组学生对案例教学实施前后进行评价。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掌握情况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的观察ABC组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t=14.7624,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近几年随着案例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其教学理念也得到学生充分认可,该模式可促进学生将被动式接受学习转变为主观自主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牢掌握相关知识的应用,并利用多元化案例教学法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过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也对教学工作者自身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需教学者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导理念,使其逐步向引导模式进展,同时也需要教学者具有丰富的循征案例相关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知识的引导,全面指导学生在学习各环节对知识的掌握。

4总结

本院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模式,其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及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也有长足进步,这一模式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渐改变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方式,充分开拓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范围,其主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相结合也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良好的习惯。综上所述,将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在医学院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中效果确切,并且它的教学理念可通过合理应用各类多元化教学方法来配合,为学生的知识掌握提供了良好的方式,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作者:陈国静 单位:哈尔滨市职工医学院

第九篇: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通过对比实验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认真思考,设计一些教材没有的又易于完成的课堂演示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新奇中产生兴趣,积极探索。在讲“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我和学生分别拿一个空的矿泉水瓶进行演示实验,一起向矿泉水瓶中加入半烧杯水,同时振荡,结果我手里的矿泉水瓶变瘪了,面对不同的现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冲突,学生展开讨论:老师手里的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最后揭秘是由于事先在我拿的矿泉水瓶里收集了二氧化碳,根据老师提供的小资料,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通过滴加石蕊溶液在矿泉水瓶里,通过石蕊溶液变红的现象证明了二氧化碳确实与水发生了反应。在讲“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时,同样我和学生分别拿一个空的矿泉水瓶进行演示,告诉学生在两个瓶子里都充满了二氧化碳,同学们对这个情境再现产生了好奇,我和一名同学一起向矿泉水瓶里倒入半烧杯无色液体,结果我拿的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大,学生们脸上露出惊讶的表情,接着就有了思路,学生很快判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要求滴加指示剂进行验证。通过两组对比实验,使学生完全沉浸在充满趣味的实验现象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分析现象不明显的反应,思维也进行了迁移,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还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这两个现象不明显的反应的发生?

二、通过物质鉴别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复习酸的性质”时,设置实验情境:教师在整理实验室的药品时发现有两瓶无色液体的标签模糊不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蒸馏水和酸溶液,你能帮助老师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它们的身份吗?学生们鉴别酸溶液和蒸馏水方案很多,如:①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②可以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锌、铁、镁等金属;③可以用大理石;④可以用生锈的铁钉;还有学生想到用闻气味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实验对酸的性质进行巩固。在“复习酸和碱的性质”时,让学生设计实验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学生有复习酸的性质的思路,居然找到十多种方法,即①石蕊;②酚酞;③Na2CO3溶液;④BaCl2溶液;⑤CuSO4溶液;⑥FeCl3溶液;⑦Zn;⑧PH试纸;⑨CuO;⑩Cu(OH)2等等,然后进行实验检验,巩固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又突破了物质鉴别这个难点。在实验过程中,当情境出现时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生们蕴藏着巨大的智力潜能,教师引领学生去挖掘实验情境的教学能给学生营造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快情绪下,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

三、通过实验仪器创设实验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概念多,实验多,文字叙述多,需要记忆的内容也较多。复习时,要引导学生把各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复习基本实验操作”时,在实验室进行授课,把所需要的仪器摆在实验台上,让学生讨论、整理试管、玻璃棒、集气瓶可以做的实验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可以简单的组装实验装置。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学生马上开始兴奋起来,积极的进入回想、讨论状态:

(1)取用块状的固体药品,试管平放;检验可燃性气体纯度,试管竖直放置;加热固体药品时,管口稍向下倾斜;给液体加热,管口向上倾斜;做有液体参加的反应时,试管竖直放置,加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可用来制取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

(2)物质溶解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以加快溶解;再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转移液体),防止液体洒落;在粗盐提纯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过热,造成液滴飞溅。在酸碱中和反应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使反应充分进行;在测定pH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取少量液体;在稀释浓硫酸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并散热等。

(3)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课本上许多实验装置图中出现集气瓶,比如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比较、氧气的性质和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及性质、书上的习题。学生进行归纳总结集气瓶除了用来收集气体外,还可以用来做反应瓶、洗气瓶等,具有收集、贮气、检验、除杂、量气等功能。通过对常见简单仪器试管、玻璃棒、集气瓶功能的挖掘,感受变化的奇妙,从而对化学复习课充满了兴趣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通过装置的转换,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学习用联系的观点去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自身思维方式及学生所掌握的化学知识技能、储备的化学信息量等因素的不同,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我们在承认理解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及时把学生的思维进行总结提升,努力让不同学生在化学复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总结

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深入地分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合适的实验教学情境,使得实验不单纯是实验,而是成为学生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桥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最佳的学习心境,不仅可以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

作者:苗小转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十二中学

第十篇:高校分析化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研究

1修订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培养创新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培养成为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重创新、适应性强的人才,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制定的培养目标,以注重基础、加强实验、强化能力、适当更新为指导思想,我们增加分析化学实验学时,开设了《矿物分析实践周》和《先进仪器测试技术》,在内容编排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原理和电镜等先进仪器测试技术,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分析样品选择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比如我们开设了果蔬中总酸度的测定、蛋壳中碳酸钙含量的测定、铁矿石中全铁含量的测定、石英砂全元素分析等实验等,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2“翻转”实验课堂,改变分析化学实验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和观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许多方面还相对滞后。在教学方式上,通常是以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及实验步骤,甚至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详尽的讲解,这种单向的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积极性。“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预习、设计实验方案,甚至上网?阅实验注意事项,?个学生至少准备提2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提问,引导同学解答,教师负责分析,试剂自己配制,比如学生配制邻菲罗啉时没有直接用蒸馏水配制,无法溶解,这时他们就开始查找资料,加入少量乙醇即可,甚至允许同学们犯一些小的错误,如矿物中微量铁含量的测定时,由于消解时酸度较高,用缓冲溶液也没有能调节其pH值到3以上,所以样品中加入邻菲罗啉后也不显橙色,出现问题,再告诉同学原因,这样不用教师强调提醒,同学们先分析该实验中每一种试剂加入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操作实验完后向老师汇报结果并提出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尝试,我们在实验课上进行“翻转”教学,由教师传授知识转为引导学生查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在实验过程中真正的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获得更多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改革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检查学生对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方法,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扎实基础、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即为有效。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考试采取对每一个实验项目进行现场记录和打分,如混合碱含量的测定,首先规定该实验给步骤的得分情况,如酸式滴定管的清洗、润洗、装液及滴定管是否排气泡;移液管的清洗、润洗、左右手操作是否正确及移取量是否准确;容量瓶的清洗、定容、滴定时的左右手操作是否规范;颜色变化、滴定前后读数时滴定管是否垂直;最终数据处理结果是不是准确;误差多大、甚至实验卫生也要打分。因为每一个实验都现场登记和考核,所以学生做实验非常认真,再一次教会了同学在平时实验时就要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理解每一步操作的原因,即使在老师的注视下也会按照正常的操作进行。

4结合实际进一步拓展训练,服务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技术创新领域的快速发展,不少高校的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内容和模式上都在进行改革探索。力求减少验证性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化学问题能力,最好使学生掌握的化学知识与技能能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我们根据当地的石英砂矿藏非常丰富这一特点,开设了《石英砂分析检测》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到凤阳的大庙一带采集石英砂或者石英石,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中外文献,参照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的化学实践知识及实验技术,确定合适的方法纯化石英砂并进行检测对比,多次实验取得精确数据,要求同学按论文的格式书写相应的调查报告。同学们分工合作,自己配制试剂。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必要指导,出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样的研究方式和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不仅能发挥出学生创造的潜能,更有利于提高其科学素养,使同学真正成为有研究能力的人。

5锻炼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创造力的源泉归根结底来自生产实践,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往往能刺激人们的求知欲,激发人们的创造力。然而我国大学教育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这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知识、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对于应用型人才成长至关重要。多年来由于很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大学生的校外生产实习、实践组织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就业市场又需要大学生能够了解企业的一些基本运作过程,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通过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和平台建设,挖掘校内资源,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实习实践课指导,如我校与安徽省石英砂质量检测中心联合申报横向科研项目研发平台,在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同学们为地方企业检测石英砂中关键元素含量,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分析染料中的主成分等,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还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及其他相关的分析检测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也解决了我校以前开设的实验项目与生产实践没有紧密结合的矛盾。

6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