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培训总结范例

文化培训总结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农业技术;技术培训;技术推广

邓小平曾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总产值,就要利用科学的农业技术,将科学技术充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民素质较低,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还不充分,所以现阶段对于加强农民技术的培训和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值得深入探究。

1加强技术培训的措施和方法

1.1根据农民情况开展培训

了解农民的需求是提高农民技术培训效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深入了解农民需求来确定培训的内容,除此之外,还要采取村干部汇报、群众集体会议等方式对村民进行深入的了解,在初步掌握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家庭水平、对政策了解程度,以及当地的农业要素后,合理地安排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培训时间做出合理的调整。由于农民整体的文化素质较低,在对农民进行培训时,要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季节和不同的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模式,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更好地达到培训效果。

1.2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当农业技术培训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开展的时候,农业市场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农民有一定的农产品加工、市场预测知识。因此,对农民进行单纯的技术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培训的技术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通过自身素质的提升来帮助农民在学会技术之后,可以对当前市场的情况进行分析,有效地应对多变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例如,农民在节能型温室内种植蔬菜,科技人员除了指导农民如何应用科学技术种植高产的蔬菜外,还要传授蔬菜采摘、运输、储藏等方面的知识,以减少蔬菜在采摘、运输中的损失。为了满足当前多变的市场需求,对科技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培训人员要从自身出发,结合实际,自主学习现代化农业知识,全面帮助农民实现收入增长,并尽可能地改变其传统的重产轻销思想,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不能轻视质量,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1.3结合当地情况安排培训

农民往往是现实主义者,如果培训的技术华而不实是不会得到其青睐的。因此,相关培训要结合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要给农民带来真实的利益。如面对交通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山区,培训人员就应有针对性地为农民准备资料和数据,让农民眼见为实,有效解决当地存在的问题,先使其对新鲜的技术感兴趣,再组织培训。而面对相对发达的地区,开展培训时,要了解当地农业情况,对于采摘、运输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理。帮助农民全方位地发展和进步,培养其创新的思维理念。

2深化农业技术的推广策略

2.1培养农民的开放观念

农民的传统思维理念是阻碍农科技术传播推广的重要因素。在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民存有保守封建的思想,在面对高产技术和高产经验时,通常独自享用,拒绝分享。在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了解到当地很多农民怕别人学会了高产技术对自己的经济收入造成冲击,也有些怕对方操作不当失败后对自己产生埋怨,因此,推广农业科技首要解决的就是农民保守落后的思想,可以在技术培训时宣传国家政策,导入市场经济等知识,让农民能够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明白共同致富的深刻内涵,将高产的技术和经验多总结交流与大家分享,实现农业经济整体全面地增长。

2.2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做好宣传

事实证明,想实现高产技术的普及,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面对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政府需要进行干预和支持,为了防止个别地区农业自生自灭的困境,政府的大量投入和大力支持势在必行。除此之外,在培训后要及时总结和评价,将培训过程中推广项目的效益评价和分析结果传达给农民,让农民明白某项技术应用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以便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2.3建立农民学校

有关部门要在培训结束后组织当地村民成立科技宣传中心。将种植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进行及时总结和分享,对于理解能力差的农民进行二次培训和指导,学校由当地的农民组成,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校里,农民通过亲身体验对科学高产技术进行言传身教,使农业技术传播取得最大的效果。

3结语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2

1.制定切实有效的三才人员培训目标

知识水平:按着培训目标,对全部在岗管理人员知识水平逐一核实,分类实施知识水平提高。对未达到大专学历人员,确定知识水平提升目标计划,协助确定指导老师,参加学历提升学习,定期反馈学习情况及文化知识考试情况,落实学历提升目标。达到大专学历人员,督促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定期举行文化知识考试,确保文化素质不断提升。对本科学历人员(含双专),在督促继续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落实在培人员按计划完成学业。专业技术职务(业务能力):按着培训目标,对全部在岗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现状逐一核实,分类实施专业技术职务提高。对无职称人员,督促其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确定专业技术职务提升目标计划,协助确定指导老师,自行制定学习及参加职称考试计划,并报考委办备案,落实职称提升目标。对初级职称人员,鼓励符合职称提升条件人员,积极参加中级职称考试或评审。对中、高级职称人员,督促继续学习自身专业技术知识,待具备条件时,积极申报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考试或评审。

2.加强企业内部职工培训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职工教育培训工作中,培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优秀的培训教师,应值得我们思考。公司聘请外委培训教师,尽管授课专业,但存在着对企业职工知识、技能现状认识不清、与职工交流性差、不能长久留在企业供职工请教、费用高等诸多不利因素。相比,企业内部培训教师有较多的优势。公司更应关注于企业内部职工培训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员工对培训教师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公司也需要及时组织针对教育教师的专项培训,使其得到及时的充电和提高,不断丰富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派他们出去研修和请专家进来传授。

二、高度重视,完善制度,为开辟三才晋升渠道提供有利保障

1.建立人才库,明确培养目标

按照经营管理、技术业务、岗位操作技能开展三才队伍建设,结合专业岗位对优秀人才按照核心、骨干、后备进行选拔,建立公司人才库,进一步规范三才队伍建设,为公司有层次培养奠定了基础。优化公司人力资源配置,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创新用人理念,拓宽企业用人选人视野,打造人才建设平台,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2.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鼓励人才提升业务素质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主要采用“公开竞聘”和“公推优选”两种方式。正科级以上管理岗位一般采用“公推优选”方式;所有副科级(科级助理)和一般岗位选聘时,采用“公开竞聘”方式。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能够进一步提高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建立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适应建设国际一流现代企业的需要。

三、结合需求,有效激励,创建人才成长长效机制

1.企业文化导向

公司要对年度职工教育培训考核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对工作优秀、效果显著的单位授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对工作成绩突出者授予“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予以嘉奖。设立高技能人才示范岗,先进生产者,优秀青年等设立与开展,把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导向到爱岗敬业、提高技能、提升素质和促进企业发展上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2.薪酬上大力倾斜

管理人才竞聘上岗试用合格后,兑现相应待遇。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考核合格后,享受技能津贴和操作技能奖金。技师(师傅)带徒,落实培训计划后,按带徒每人每月兑现带徒津贴。作为激发职工潜能,调动职工学习新知识,接受再培训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励已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总结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民生;绩效审计;审计方法

一、引言

“十三五”规划通过以来,民生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政府审计部门的重视。香港的绩效审计发展位于我国前列,所以我们选择研究香港绩效审计,并将民生绩效审计中包含的环境效益审计作为一个单独的部分来研究,因此本文在研究香港民生绩效审计时主要针对社会福利、康乐、文化及设施、教育以及就业及劳工四大范畴。其借鉴的主要是《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探讨》中总结出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以及绩效审计5E理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审计方法体系的研究属于热点问题;第二、未有大量研究民生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文献;第三、香港作为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前列,研究香港绩效审计方法体系能够为其他审计局提供一定的建议。

二、案例背景介绍

本文以我国十三五规划“建立综合型绩效审计模式”为主要背景,浏览了香港2016年至2020年审计署署长报告书中社会福利、康乐、文化及设施、教育以及就业及劳工四大范畴而体现的香港民生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因本文发现每篇案例中所用到的绩效审计方法相类似,所以在该四个范畴中各选择一篇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1.社会福利:儿童发展基金。

儿童发展基金旨在:(1)支援弱势社群儿童的长远发展;(2)鼓励规划未来和培养正面积极的人生观;(3)提供更多个人发展机会;(4)协助订立和实践个人发展规划,养成建立资产的习惯,并同时累积财政和非财政资产。

2.康乐、文化及设施。

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是香港体育发展的主要经费来源。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资助:(1)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及体育总会协调的项目;(2)体育总会及体育机构在本地举办的国际体育活动项目;(3)发展本地足球的计划等。

3.教育: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需要是指学生因各类残疾而引致的需要。2019年4月,审计署就教育局推行特殊教育的工作和社署有关特殊教育的工作进行审查。审查工作集中于下列范畴:(1)学位和宿位的提供和管理;(2)特殊学校的人手;(3)为特殊教育提供的津贴和支援。4.就业及劳工。1992年,雇员再培训局根据《雇员再培训条例》成立为法定组织。根据该条例,再培训局具多项职能,包括研究提供再培训课程及附属培训计划,以协助合资格雇员掌握新的职业技能或提高其职业技能从而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

三、香港民生绩效审计方法体系

本文借鉴《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探讨》中总结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为主要模式以及绩效审计5E理论来研究香港民生绩效审计方法体系。同时,根据2013年总结的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方法体系模式划分的实施方法体系与评价方法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实施方法体系。实施方法体系主要关注的是“怎么审”的问题。根据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实施方法体系,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明确绩效审计的目标,分为微观子目标和宏观子目标;第二、针对绩效审计的微观子目标开展绩效审计;第三、以微观子目标的绩效审计结果为基础来分析宏观子目标。针对香港民生绩效审计而言,可以看出:香港民生绩效审计涉及到社会福利、康乐、文化及设施、教育以及就业及劳工等。结合绩效审计5E理论,本文将民生审计中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审计作为一项单独的绩效审计进行分开。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1.微观层面目标构建方法。构建微观层面目标要结合香港民生绩效审计对象类别进行,从社会福利、康乐、文化及设施、教育以及就业及劳工这四个方面进行。这四个方面都会涉及到项目资金、项目筹划、推行以及管理等;具体子目标和审计方法如表1所示。2.微观层面目标的审计方法。根据香港民生绩效审计对象的四个类别中涉及到的项目资金、筹划、推行以及管理,将香港民生绩效审计微观层面目标的审计方法对应分为四个方面。审计人员针对这四个不同侧重点及其目标的不同选取适合恰当的审计方法。

(1)项目资金:对比法:康乐、文化及设施的审计中,审计署收集预算收入与实际收入,并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来判断项目资金的运营情况,以及资助情况等。财务分析法:社会福利中“儿童发展基金”的审计中,审计署通过对未拨用结余款项所含内容的分析,认为:为加强向公众负责,劳福局需要继续向立法会汇报基金推行情况和计划推出进度的最新相关资料。

(2)项目筹划:问题解析法:就业与劳工中“雇员再培训局”的审计中,审计署通过对再培训课程中出现的少数族裔人士人次下降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再培训局需要审慎研究少数族裔人士的入读人次下降和少数族裔人士课程计划学额的使用率偏低的原因,加强工作来提高少数族裔人士培训服务的吸引力。可行性评价分析法:例如社会福利中“儿童发展基金”项目下的审计中,审计署对委托安排中的两个计划进行了可行性评价分析,发现部分地区的申请数目超额;同时发现计划申请的质素评估中并没有设定相关及格分数;这说明相关计划存在一定的缺陷。

(3)项目推行:关联分析法:教育中“特殊教育”项目的审计中,审计署对教师培训从三个角度进行关联分析:教师培训方面的达标情况;特殊学校教师培训课程的培训名额;具备特殊教育训练资历的特殊学校教师的百分比。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关联分析,审计署能够得出特殊学校教师提供的专业培训在哪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问题追溯法:社会福利中“儿童发展基金”的审计中,审计署对营办机构的做法所作的分析显示,在5间营办机构中,有3间已把目标储蓄馀款悉数交还参加者,因此在计划期后并无再监察参加者使用目标储蓄的情况。

(4)项目管理:管理分析法:康乐、文化及设施的审计中,审计署通过对项目申请的汇报表现的审查中,针对受资助人的表现绩效进行指标与管理分析,发现受资助者并未对未达绩效目标进行解释;同时民政局及康文署也并未采取措施进行跟进。因此,审计署认为受资助者在汇报绩效方面做法有所不足。案例研究法:康乐、文化及设施的审计中,审计署分析了在2014~2015至2018~2019年度期间受资助者把未用结余退还给政府所需时间,同时针对一位受资助者退还未用结余的案例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得出相关问题点。

3.民生绩效审计取证方法。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针对香港民生绩效审计中具体项目目标是如何进行绩效审计的,但在进行目标审计方法时,必然会涉及到一定的审计取证方法。因此,本节主要分析香港民生绩效审计的取证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

(1)检查法:对于本文中民生绩效审计的取证方法,检查法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延申。例如,康乐、文化及设施的审计中,审计署检查了2017~2018及2018~2019年度举办的10项国际体育活动,留意到其中一项本地举行的大型国际活动的申请未获妥善评估。审计署建议,康文署需确保在评估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的资助申请时,遵守民政局的指引。

(2)记录分析法:在对香港审计署署长报告书的研究中发现,审计署对民生绩效审计四个范畴的审计大多通过对相关记录的分析,得出相关的审计结论。例如,就业与劳工中“雇员再培训局”项目下的审计中,审计署对再培训局中的16项课程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再培训局和培训机构开发新课程的建议书须包括的资料并不一致。

(3)观察法:观察法属于传统审计取证方法的一种。在香港教育中“特殊教育”项目下的“为应付家具及设备经常开支而提供的资助”审计中,审计署通过走访特殊学校发现安装的家居设备与一般学校设备有所不同,因此审计署建议对以不同经费来源购买的家具及设备的资助应采取不一致的方法。

(4)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这种方法获取的数据资料具备一定的真实可靠性。例如,康乐、文化及设施中“通过艺术及体育发展基金(体育部分)为体育发展提供资助的管理”的审计中,审计署曾到访2个民政处审查地区足球资助计划的情况,发现地区足球资助计划下地区足球队在汇报绩效方面有可改善空间。

五、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香港民生绩效审计目标审计方法主要包括:对比法、财务分析法、可行性评价分析法、问题解析法、关联分析法、问题追溯法、管理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民生绩效审计取证方法包括:检查法、记录分析法、观察法、实地调查法等。本文的不足在于:第一、实施方法体系中的宏观子目标构建的方法并未详细研究;第二、绩效审计方法体系中的评价方法体系的研究也并未涉及到。这两个方面也是日后对香港民生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研究的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施青军.政府绩效审计方法论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2):30-32.

[2]宋常.中国特色绩效审计制度体系探索[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25(6):3-9.

[3]周国彪,黄小忠.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6):116-120.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实施规划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它是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的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精神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企业文化最主要的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主体,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包括但不限于: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精神、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等一系列理念内容。制度层。是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次,主要是指以企业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它主要是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动准则及工作习惯。物质层。这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企业创造的器物文化,是精神层的载体,它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哲学、工作作风等。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良好的企业文化生态,可以培育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推动制度创新、塑造企业形象、提高员工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公司正在积极实施“三核心”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公司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员工职业素养,提高执行力,有利于塑造企业形象和品牌。某国有工程公司成立以来,在第一阶段企业文化纲要的推动下,确定了公司的使命、愿景和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公司的企业文化。进入第二阶段后,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化,公司提出了“适应新常态,搭建新平台,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创建嵌入式发展模式,”“努力打造综合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公司”的经营理念。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上阶段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制定公司企业文化实施规划。

1企业文化实施规划的目标、指导思想

1.1目标

企业文化建设的总目标就是通过创新和建设企业文化,内强企业素质,外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当站在战略的高度,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精神境界上赋予公司企业文化以新的时代特性,展现公司良好的精神风貌。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对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各种理念的描述,改善并丰富公司的管理手段,提升管理平台,站在文化的高度全面诠释管理,使员工在追求共同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增强员工的团队意识以及忠诚度,增强亲和力、凝聚力,进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美誉度与认同度,促进公司持续、健康、稳健发展,实现公司长远的战略目标和美好愿景。

1.2指导思想

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经营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抓住业务转型升级的契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确立行为准则、精神境界等适应市场要求和国际、国内新的竞争态势的文化体系,以强劲的文化力推进公司的发展。

2企业文化实施规划

2.1以人为本,全员参与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的思想,坚持领导者的主导作用与全体员工的主体作用紧密结合的原则。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发挥好企业内部文化建设小组的职能,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目标明确,注重实效。

2.2企业文化建设主要任务

2.2.1培育公司核心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引导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自觉践行核心价值理念,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企业目标:整合资源、跨越发展,探索具有公司特色的工程总承包模式,实现股东投资目的,为社会建设优质工程。企业愿景: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企业精神:坦诚、专业、团队、共赢。坦诚:对内,提倡企业内部人员相互真诚对待。对外坚持依法诚信经营,规范运作,为企业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专业:贯彻“做好项目是取得和扩展市场的基础”的理念,做行业、社会、国家公认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建设者,执行者和维护者。团队:创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创新型团队。协同合作,相互支持,服务大局。共赢:相互包容,精诚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2.2推动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落实需要公司从上到下的积极参与和高度重视,在人、财、物上要有所投入,将公司企业文化理念宣贯、落实。在对现有的文化、制度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阶段,分重点地推进安全文化、质量文化、法制文化、康洁文化等文化建设,使公司的各项制度务实有效,突出导向,覆盖全面。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方案。第一,推动制度建设。编制《企业文化手册》《员工手册》,结合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行为准则和规范,保证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规范得到广泛认知。第二,加强公司品牌建设。规范公司品牌、标识的使用和管理,扩大公司的市场影响力,提升品牌价值。第三,组织企业文化培训。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培训公司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理念与行为准则规范等,使全体员工了解并认同公司的理念、价值观等。第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根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与行为准则规范,对工作环境进行相关布置,营造企业文化建设氛围,宣传并建设企业文化。标语上墙。根据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与行为准则规范,在办公区域内制作中咨工程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标识,要求醒目、美观,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加强网站宣传。利用公司网络平台,开辟企业文化建设专栏,开设企业文化建设论坛等。第五,丰富职工文化生活,通过组织企业文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及其他文娱活动方式,宣传公司企业文化,凝聚企业文化向心力。在全公司范围内进行企业文化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由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小组组织,用以提高员工参与企业文化的热情并检验前期培训、建设的效果。第六,树立典型,弘扬企业正能量。通过表彰优秀人物与事迹,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用以宣传企业文化;公司领导在各种讲话、书面材料中要有意识的包括企业文化建设,起模范带头作用。

2.3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

在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进行系统宣贯以后,要将企业文化的各种理念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逐步把企业文化理念的精神、精髓深入地植入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管理行为之中。使企业文化真正起到指导公司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

2.3.1继续完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

采用有效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对企业文化核心内涵进行宣贯和推介。发现、培育、树立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典型。

2.3.2要着眼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要立足于改进员工的思维模式,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培训条件和学习环境,培养员工不断超越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督促各部门建立、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网络。

2.3.3着眼个人价值同企业价值有机融合

要深化劳动、人事、薪酬等重要制度改革,完善核心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员工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设计,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成长融于企业的发展当中。

3不断创新发展,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开展,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规划实施的每个年度结束时,要对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进行总结、评价,结合新年度的任务目标,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理念,使公司企业文化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公司的发展提供新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管理的有效工具,引导公司员工实现公司发展战略。

3.1基本完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建设

立足于公司未来发展趋势和时代特征、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和战略发展的需求、管理层与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进行文化创新。对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价值观、理念和员工行为规范进一步提炼,形成完善、成熟的公司文化体系。

3.2全面评价,总结成果,巩固成绩

适时召开企业文化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表彰先进。组织编写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汇编。开展企业文化调研、培训、研讨活动。全面总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表彰一批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

3.3完善实施方案,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持久深入开展

制定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新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制定新的企业文化建设三年规划。

参考文献: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5

(一)学生方面

1.对实习机会不重视、不珍惜,抱怨多实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不懂得珍惜这是一次利练与成长的机会。对实习工作岗位挑三拣四,偷懒,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抱怨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心态不端正,工作态度不积极,对酒店辛苦工作感到厌烦,成就感降低,有的甚至顶撞客人与领导,出现迟到、早退、矿工的现象。

2.人际交往能力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多数学生不善于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差,工作协调能力有待提高,缺乏与人交谈、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对老师依赖感强,遇到问题找老师,独立能力较差。

(二)学校方面

1.对学生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实习前教育培训不到位,仅仅依靠实习前的动员大会。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不懂劳动法,心理健康教育缺乏。

2.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队伍

多数指导教师任务繁重,既要保证学校的课堂教学,又要分身指导实习,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有些指导教师负责几十个学生的实习工作,沟通交流不及时;有些指导教师缺少实习管理指导经验,或指导方法不科学,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把指导责任推给酒店。对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奖励机制,有些指导老师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实习生疏于管理。

3.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合作机制不理想

选择实习基地时片面强调酒店的星级、品牌、所处城市等硬性指标,没有考虑到酒店的软性指标,如酒店文化、内部管理是否人性化、是否接收过实习生,是否有专门的实习生管理规章制度与福利制度等。经常更换实习基地,合作缺乏稳定性,酒店从经营效益考虑,对实习生的数量要求变化大。

4.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不够完善

实习计划与实习管理、考核制度是实习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尽管很多学校都有实习计划,但很多都不够周详,完善,缺少应急预案,具体实习期间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也够完善,实习管理的主动权多是在酒店手中,学校较少参与。

(三)酒店方面

1.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缺少系统的实习培训体系

有些酒店对学生培训时间过短,仅仅培训两天就上岗;有些酒店将实习生培训与新入职的正式员工一起培训;学生对酒店历史、文化、部门规定等不是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上岗,没有循序渐进地进入工作岗位。

2.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系统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没有充分调动实习生工作的积极性,当实习生的工作受到肯定与嘉奖时,积极性、示范作用才会起到作用,才会更愿意出色的、积极地、主动地去完成工作,缺少针对实习生的奖励与激励机制。

3.对实习生的考核不到位

考核项目不全面,仅有硬性指标,缺少个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发展潜力地考核。酒店认为实习生实习几个月后就离开,没必要浪费人力物力去对实习生进行全面的考核。

4.人力资源潜流失

相当一部分实习生认为在酒店实习时很苦很累,只看到了辛苦的一面,对未来从事酒店行业信心度低,毕业后不愿选择酒店行业,造成了潜流失。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顶岗实习优化对策

(一)学生方面

要调整心态,转换观念,合理、正确地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确实习目的和实习意义,认识到酒店实习是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一种升华和补充,加强对酒店行业的认识与理解,准备迎接各种挑战。在实习期间要有吃苦的精神,树立大局观,摆正心态,不患得患失,不怕脏不怕累,爱岗敬业,多看多学多问,不断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与酒店的各种活动,如参加酒店技能比赛、足球赛、联欢会等,融入酒店这个大群体,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工作中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如何更好地服务客人,培养酒店职业人的意识、能力,不断思考、总结,提高实习收获,通过自身的不断总结与教师指导分析,找准职业发展方向。

(二)学校方面

学校承担着重要的管理和教育的职责,应帮助学生顺利实现身份的转换与过渡。关注整个实习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专业成长,关注学生的职业选择心态和职业规划。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提升实习效果,优化实习质量。要选择有经验、认真负责的专业指导教师,做好酒店与实习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要精选实习基地,选择有接收实习生经验、有实习生培训系统、管理制度、重视实习生发展,软硬性条件均适合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准备期,做好周密的实习方案,包括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成绩的考核、突发事件的预案等等。让学生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酒店行业的工作性质与具体工作内容,培养学生的行业意识,服务意识,在日常的教学生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酒店行业是一个需要从基层做起的行业。坚定学生顶岗实习的信心,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化被动为主动,既要避免过份自卑又要避免盲目乐观,要帮助学生预见实习中的各种困难,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处理。在实习初期,指导教师要与酒店、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帮助学生心理上、身体上适应酒店的环境,学会与人沟通,微笑乐观面对工作。学校要健立、健全实习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制度来考核、管理学生。实习中期,要加强过程指导,此时学生们已适应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对工作可能会有新想法,如想轮岗换岗,想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想参与技能比赛等,学校应鼓励、支持学生的新想法,不要怕麻烦。实习末期,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浮躁、偷懒、想家等的心理,要加强引导,珍惜实习机会,为将来走上社会,积攒更丰富的社会经验。实习结束时,要注重实结,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在以后的实习避免这些问题与改进。

(三)酒店方面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高校;志愿服务;服务活动

前言

目前,茶文化思想理念传播工作逐步推进,将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活动内容,而且还能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促使大学生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这对学生全面发展、高校持续创办有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本文探究“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论题,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论题探究如下,希望能为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提供借鉴。

1茶文化基本概述

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它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为国家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再加上,我国茶文化渗透古代人民思想,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茶道精神,还是品茶习惯,均对国民产生了深刻影响。茶文化呈现形式多样,其中,它作为植物的一种,能够满足食用需要,有益于健康;茶具形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味着茶文化持续传承;茶叶产地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能够满足游客精神追求。总结可知,茶文化思想内涵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茶文化体系包括生活习惯,从中能够看出,传播茶文化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茶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势在必行[1]。

2茶文化思想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2.1有利于调整知识结构

高校大学生掌握有关茶文化历史知识,并围绕这一历史知识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茶文化有关的诗词、对联,这不仅能够补充学生知识含量,而且还能调整知识结构,这对大学生文化水平提升、知识视野拓展有积极作用。志愿服务活动中融入茶文化思想,志愿者能够在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利用所学知识为活动组织献计献策,从中能够看出,茶文化思想与志愿服务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最终高校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不断进步。

2.2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

茶文化呈现形态各异,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根据个人喜好,主动参加多类型茶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表达对茶文化的感悟,志愿者共同交流茶文化学习感受,用心体验茶文化和谐之美,进而大学生心灵能够得到净化,并且学生文化素养会循序渐进地提升。此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能够主动联系茶文化与社会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生活,同时,茶文化内涵随之丰富,这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有推动作用,能够强化大学生学习茶文化的自信心。

2.3有利于树立人生观念

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大学生的物质需求不断满足,相对来讲,学生的精神需求日渐匮乏,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学生情绪十分紧张,并且就业心理较急躁,因此,应及时引导这类大学生。我国茶文化有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渗透茶文化,能够创造和谐、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而学生就业心理会逐渐稳定,志愿服务的学生既能从中领悟传统美德,又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对自我正确定位,这对大学生良好性格培养、顺利就业有积极作用[2]。

3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常见问题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效果不尽人意,导致志愿服务活动价值不能全面彰显,下文针对常见问题具体总结,希望能为活动组织者提供思路,探索茶文化思想有效融入措施。

3.1活动管理不当

高校大学生在兴趣引导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管理的过程中,并未制定相关管理规定,进而管理行为较随意,管理工作无序推进。大学生自发性较强,并且学生凭借个人意愿渗透茶文化思想,极易为管理工作增加矛盾,导致志愿服务活动无序推进,长此以往,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不能尽情体验茶文化的作用,今后大学生对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也会持抵触心理,不利于强化学生社会责任感。

3.2志愿服务者流动性较大

高校学生三观尚未成熟,多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盲从现象,一旦新鲜感逝去,学生会自动脱离这一活动,并对类似志愿服务活动持消极态度,然而茶文化思想传播工作被迫中止。如果志愿服务活动的人员动态流动,不仅会浪费人力资源,增加培训成本,而且还会为活动管理增加难度,影响志愿服务作用的发挥。导致这一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即志愿服务活动的器材和设备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进而参与者会对此项活动失去兴趣,再加上,参与初期的意志力不是十分坚定,导致志愿服务者动态流动。

3.3管理者经验不足

一般来讲,高效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者多为二、三年级学生,但受沉重学习压力影响,并且学生学习精力有限,进而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意味着茶文化思想理念仅形式化融入。二、三年级学生对茶文化思想融入行为有较多创意思路,由于学生活动管理的经验不够丰富,活动管理实践能力较低,最终会降低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导致茶文化思想渗透效果不尽人意[3]。

3.4支持力度相对较弱

茶文化思想理念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渗透,由于活动程序较复杂,再加上,活动场地有限,因此,高校领导者以及教师应大力扶持。实际上,高校管理者以及教师无暇关心茶文化传播工作,并且对志愿服务活动片面指导,即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高校教师的指导,那么指导教师只是以兼职身份发挥指导作用,如果志愿服务活动过于开放,则活动方向以及活动目的会出现偏颇。

4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渗透茶文化思想具体措施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过程中,探索茶文化思想渗透的有效路径,从以下几方面措施入手,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顺利推进,这对茶文化大范围传播、大学生茶文明礼仪培训有积极意义。

4.1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也应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便为茶文化融入提供依据,在这一过程中,详细划分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职责,坚持奖罚分明原则,以此强化大学生权责意识,确保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推进。此外,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为文明礼仪知识、交际技巧,这对大学生交际能力提升、应变能力增强有促进意义,在此期间,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结合时展需要不断创新指导思想,根据大学生学习实际,针对性制定培训策略。茶文化思想理念渗透工作需要循序渐进的推进,因此,应为其提供全面的、可靠的制度保障,并建立骨干队伍,发挥志愿服务者的示范作用。

4.2大范围宣传志愿服务活动

茶文化理念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运用,借助多媒体设备大力宣传,能够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热情,同时,高校教师能够提高重视程度,进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得到支持和拥护。社会青年自觉加入到茶文化为核心的志愿服务活动,能为活动方式改进、活动内容丰富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能够丰富志愿服务者的活动组织经验,这对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有推动作用。

4.3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

高校茶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主动与社会艺术协会合作,如书法协会、乐器协会、绘画协会等,这不仅能够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而且能够调动高校学生参与热情,这对高校志愿服务者高效管理有积极作用。再加上,校企合作界限突破,能推动校企长时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目的,能推动高校学生茶文化意识增强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除此之外,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需要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据此提高志愿服务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进而成员能为茶文化思想渗透提供独特建议,成功打造精品活动,引导茶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整合有积极意义[4]。

4.4加大志愿服务支持力度

高校茶文化思想借助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来传播,务必聘请专业茶文化教师,并通过外部聘用、内部选拔的方式为志愿服务活动配备指导教师,针对性制定活动方案,针对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严格把关,必要时加强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联系,进而能为志愿服务活动举办提供资金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创办过程中,校领导以及教师为茶文化渗透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加强高校间联系,实现茶文化大范围传播目的,并对优秀的志愿服务活动公开表扬,充分发挥其榜样示范作用。高校茶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有序推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工作中,能够主动联系志愿服务,严格规范志愿服务礼仪,从而全面展示高校大学生文明志愿的最佳形象,进而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在校走进茶文化课堂,在社会中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丰富习茶、饮茶、用茶经验,例如,学生报名表演茶艺师技能大赛,通过作品表演尽情展示茶艺与生活、民族间的关系,进而能够调动大学生参与茶文化思想渗透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高校大学生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用心体验茶文化,感受茶文化魅力,勇敢肩负起茶文化传播的重任,这对高校顺利发展、志愿服务活动价值彰显有重要意义[5]。

5结论

综上所述,茶文化思想理念融入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总结茶文化思想渗透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阻力,并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大范围宣传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加大志愿服务支持力度等措施全面发挥茶文化思想内涵,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应结合具体情况,探究茶文化思想渗透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杨霄.高校图书馆建立茶文化阅览室的文化休闲功能与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11):220.

[2]刘洋.中国传统茶文化对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启示[J].福建茶叶,2018,40(11):428.

[3]代星.茶道精神时代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探析[J].福建茶叶,2018,40(10):297.

[4]迪丽达•叶克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视角下的西部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基于新疆阿克苏的市场调查[J].福建茶叶,2017,39(01):212-213.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7

“品牌”是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品质,是拥有广泛认同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社区教育品牌”具有突出的示范引领作用、普遍的推广价值和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旨在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高社区居民精神文化水平和素质,促进居民全面发展,形成一系列品牌效应,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在社区教育中聚焦品牌,渗透品牌理念,深化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凝聚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在建设社区教育品牌中,发挥社区教育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定义和原则,我们就这个课题,提出了以下四个研究目标: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了解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现状,发现社区教育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明确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方向,提升社区教育核心竞争力。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推动和引领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突出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打造社区教育优秀品牌,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乡镇社区教育品牌构建的方法和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途径,构建适合乡镇社区教育的基本模式。

二、课题研究意义

昆山市周庄镇历史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吴地文化的摇篮,江南水乡的典范”的称誉。“吃讲茶”是周庄土生土长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乡传统民俗文化,船娘形象是水乡人最常见的一大特色。希望通过对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产生如下几点意义:1.通过课题研究,挖掘传统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品牌,加快培育和弘扬社区居民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爱家、爱国情感。社区居民通过社区教育,能够加深古镇历史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心,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产生辐射广、影响深的品牌效应。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社区教育内涵,提高社区教育质量和水平,使社区教育品牌能够更好的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3.通过课题研究,建设社区教育品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一个地方的群众的道德修养,是该地方的软文化的体现,是一块活招牌,传统文化能够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周庄的旅游形象和品质,擦亮“中国第一水乡”这一旅游品牌。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重点

一方面着力文化建设,以“吃讲茶”为载体,探究社区教育特色定位。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研究立足于传统文化研究,以“吃讲茶”为载体。积极依靠政府支持,努力整合社会资源,在全镇各个社区和行政村建立吃讲茶协会分会和吃讲茶固定场所,大胆创新“吃讲茶”形式和内容,设计新节目,注入新内容,结合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本镇市民需求,高标准、严要求,着力把“周庄吃讲茶”打造成为符合周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市民终身学习需求的品牌,形成“品牌引领,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周庄社区教育新格局。使“吃讲茶”焕发新活力,发挥新作用,成为一项场所固定、开展定期、广受群众欢迎的社区教育学习活动。通过对“吃讲茶”品牌建设研究,探究传统文化如何和现代文化需求相结合,将优秀的、根植于一方百姓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重新激发起活力,使传统文化适应于现代社区教育,成为更好的文化传播载体,提高市民素质行为,积极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实现社区教育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周庄的旅游经济,是课题另一个研究重点,希望以“文化船娘”为桥梁,探寻周庄旅游经济转型升级之路。周庄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坐在船中沿河观赏两岸景致,最能领略水乡古镇独特的魅力,因此,水上游是前来周庄旅游的中外游客首选的内容。周庄古镇区目前拥有游船超过百条,游船从业者超过200人,其中女性从业者超过150人。游客把她们称作“船娘”。“船娘”的形象直接体现周庄旅游的形象,甚至影响到整个周庄的形象。有鉴于此,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江苏水乡周庄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文化船娘”团队,创建“水乡旅游”服务新品牌,以提升“水乡旅游”品位。一是组织对200余名船娘进行分批培训。课题组以职业道德、文明礼仪、水乡历史、民俗精华为主要内容,对船娘展开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在提高船娘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特别是帮助她们了解、熟悉周庄古镇的发展历史、人文故事、民间习俗等水乡文化元素,激发大家对家乡的自豪感。周庄镇社区教育中心联合周庄旅游公司举办船娘普通话与英语会话培训。开展微笑服务培训,明确微笑率考核内容,做好微笑率考核记录。二是创新形式,将“吃讲茶”与水乡旅游结合起来,将茶桌搬进船舱,与中外旅客在游船上“吃讲茶”,开展互动,传播水乡文化。三是典型人物示范引领,文化船娘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吴娟,她先后获得省、苏州、昆山多项荣誉,她所在的“万船娘”船队曾获“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通过“文化船娘”品牌建设研究,思考传统水乡文化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开展教育惠企培训,提高船娘文化素质,对走在旅游行业前列的周庄带来一股新风气。与时俱进,探究品牌内涵。周庄镇创建“吃讲茶”品牌,是以传统民俗“吃讲茶”为载体,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新课堂”。在研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过程中,品牌的内涵不是时刻不变,而是与时代相适应的,通过不断创新品牌内涵,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区活动,使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稳步推广,摸索品牌成效。在努力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工作中,紧密联系周庄水乡旅游区位特点,研究“文化船娘”品牌建设,通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着力打造社区教育优秀品牌,提升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研究主要观点

在这个课题中,我们持有的一个主要观点:要研究社区教育品牌建设,离不开周庄传统文化的土壤。社区教育肩负着不断提升居民素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需求,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使命,而“周庄吃讲茶”和“文化船娘”应运而生。二者不仅是周庄特色文化的缩影,更是传统文化新时代新使命的代表。对于“吃讲茶”和“文化船娘”的品牌建设研究,既能探究传统文化对现代社区教育的影响,又能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五、课题研究思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坚持一条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思路:通过发掘利用周庄历史底蕴丰厚、源远流长的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一方面开展丰富而鲜活的社区教育文化教育活动,促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另一方面丰富周庄水乡旅游内涵,为古镇旅游转型升级持续发展提供新能量。(通过探究这两个品牌的成型过程,为打造其他品牌找到一条可借鉴模仿的道路。)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之以文献查阅法、问卷调查法、资源整合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探究法等。1.理论研究法:查阅和借鉴有关活动的案例,收集有关课题研究的详细资料,得出对课题研究有益的启示,从而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2.实践研究法: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总结经验,分析得失,弥补不足,不断创新。3.讨论分析法: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及群众代表座谈会,对课题的开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分析,积累经验,总结方法。

七、课题创新点

“周庄吃讲茶”品牌三大创新:1.创新活动机制。周庄传统“吃讲茶”的功能主要是借助“吃茶”,请德高望重的长者调解民间纠纷,评判是非,充当民间“法庭”,既无专门组织,也无固定场所。而今“周庄吃讲茶”形成了活动机制:一是镇建立协会,各村(社区)建立分会,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各分会建有专门活动场所,为活动提供良好条件;三是落实制度保障,制订《“周庄吃讲茶”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完善《周庄镇“吃讲茶”活动实施方案》,落实《周庄镇“吃讲茶”活动实施计划》,确保“吃讲茶”活动定期开展;四是提供志愿服务。“周庄吃讲茶”吸纳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企业家及有文艺特长的老同志组建“吃讲茶宣讲员队伍”;发挥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镇社区教育中心、文体站、旅游公司等专业人员组建“吃讲茶辅导员队伍”;吸引各村大学生村官、苏大应用技术学院(周庄)在校学生等年轻人组成“吃讲茶服务者队伍”,为“周庄吃讲茶”提供全方位志愿服务;邀请著名人士参加活动,扩大社会影响。为“周庄吃讲茶”活动持久健康的开展,为共建文明社区、文明周庄起到示范引领作用。2.创新活动形式:“周庄吃讲茶”不仅场所固定,设在村里,来去方便,而且设施齐全,内有多媒体设备,外有健身器材(与新农村建设资源整合),因而能够为活动形式的不断推陈出新提供条件。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听讲座、看录像、演节目、学手艺、讲故事、说家常、诉心愿、做健身等等。3.创新活动内容:“周庄吃讲茶”内容主要有形势报告、政策解读、法制宣传、传统美德传扬等主题宣讲,也有聘请专业人员进行的健康咨询、技能培训、文艺演出等活动。还有居民群体中的“能人”在活动中展示“技艺”、表现“才能”等,使“吃讲茶”活动更好的发挥居民群众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功效。“文化船娘”品牌两大创新:1.创新考核内容:“文化船娘”年年开展“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公司形象”为培训目标的微笑服务培训。组织开展微笑服务提升及技能比赛,不断提升“文化船娘”的综合素质。2.创新“船娘山歌”,提升服务品位。深入民间调查收集民间“山歌”,编写《周庄山歌》读本供船娘使用。聘请专业人员辅导船娘学唱山歌及地方戏曲。船娘们每天摇着小小的游船,载着中外游客,唱着悠悠小曲,穿梭在古镇的水巷之间,既是热情周到的旅游工作者,同时又是美丽动人的水乡文化传播者。

八、课题研究成果

文化培训总结范文8

摘要: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合了不少优秀的思想观念,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精神内核,且茶文化在人们意识与物质发展上都有重要影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明中的茶文化精神对体育教学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展开讨论,探索茶文化精神用以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关键词:茶文化精神: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相关举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趋向“德、智、体、美、健”全面发展,大众不仅仅满足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与道德素质修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注重体质素质的锻炼。好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素质对于人们而言十分重要。因此,体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高的关注和重视,从而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也越来越看重,茶文化饱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人际交流、身体锻炼以及知识学习上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茶文化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包括茶艺和茶道精神。茶艺与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其中所代表的精神内涵也不同。茶艺包括在制茶和饮茶过程中一系列的工序,我们可以称为茶艺之术;茶道指的是在制茶饮茶中升华的精神内涵。茶艺是茶道形成的基础,茶道是茶艺的神韵,茶艺与茶道相互独立但也相互依存。此外,中国茶文化精神是茶艺与茶道精神相互结合的产物,不仅对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内涵的塑造大有裨益,而且对当代体育素质教学也是大有裨益的。

1.1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茶文化广泛的吸收不同学派精髓思想。如,学习采纳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讲求和谐相处,这样的思想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核心,对人们正确树立价值观念大有助益;吸收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崇尚自然的本质不仅对人们追求淡然超逸的人生态度相符合,而且对现代的体育健身与养生有借鉴意义;引入佛教中的寺庙文化,增添了虔诚参禅的信仰观念,这使得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更为丰厚。

1.2茶文化与体育的内在联系

随着社会对体育教学得重视程度提高,体育教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线,但不少高校主张应试教育,以主要学科知识教学为重点,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使得体育教学方面的教学水平较为薄弱,从而导致高校学生体育课程的大幅度减少,高校学生体育观念与意识的淡薄,很多学习因无法体验体育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而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事实上,体育的内容涵盖甚广,对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体育可以帮助高校学生调理身心,提高身体素质,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积极性,还能促进思维,开拓视野,这与茶文化所传达的修身养性与陶冶情操的思想内涵相一致。

2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问题分析

许多高校专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轻视对体育学科教学的建设,这样的现状间接导致了体育教师对自身体育教学的不重视。在课程压力紧张的阶段,不少体育教师自愿让课给主要学科,这样的做法虽然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却不利于学生劳逸结合、缓解学业带来的身心压力。体育教师在教学的形式与内容上也趋于单一,缺乏改变创新。这让体育教学本身缺乏乐趣,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积极性,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很多以竞技为主的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的顾及大部分学生体育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爱好的培养,很难让学生们感受到快乐。

2.1文化知识储备薄弱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专注于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的培养,在文化课程的学习所花费的时间较少,因而导致文化知识储备薄弱,这对于体育教师教学而言是不利的,学科与学科之间都有着相应的联系。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与生物知识相关,关于介绍体育历史的发展是又将会联系到历史学科;关于世界体育水平的发展涉及地理学科,诸如此类,体育学科不可能孤立存在,这对于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的学习专业化知识中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有利于学生们开拓视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师教学的主力军,对于文化知识储备需要更加重视。

2.2课题调研实践经历缺少

高校体育教师对课题调研的重视程度不高,刚毕业不久任教的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更是缺少,因此,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而言,重视课题调研,增加参与课题调研的实践经历,可以行之有效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精神,以开放性思维创新体育教学的模式,增加体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们真正的在体育教学中感受乐趣,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运动中感受自然、修身养性,体悟茶文化精神。

2.3教学经验总结缺乏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有一定特殊性,体育教学需要学生们充分的调动肢体开展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因此多在开放的室外进行后,体育教学工作更具灵活性与随机性,不会按部就班,可以根据教案有迹可循。然而高校青年教师们大多将主要的重心放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够重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忽视教学经验的总结对于不同阶段学生体育水平的相关性。学科教学需要积累才能形成较为全面的体系。茶文化精神成为一个全面化的系统,也是在长期的经验智慧总结中不断发展而成形的。

3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举措

茶文化精神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有着相应的内在联系,茶文化精神中包含着“精益求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要求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调动热情与兴趣,融入体育课堂“内外兼修”,外在做到强身健体,内在做到调理身心。灵活运用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会有着很大的帮助。

3.1进行教学调研活动

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需要深入进行教学调研活动。调研活动可以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了解学生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所在,让学生们在体育项目的选择中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同时,教学调研活动可以转向对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调研,融入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寻找与体育教学相融合的内容,让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传统文化特色。比如,将体育教学中的健身操与富有茶文化精神内涵的茶舞与茶曲创新结合,运用茶舞的舞蹈节奏与茶曲的音乐节拍搭配体育健身操,既能让学生们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茶文化,感受传统茶文化精神。

3.2组织教学竞赛项目

组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进行教学竞赛项目,可以有效的激发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显著的提高体育教学能力。教学竞赛项目的形式与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仅是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自身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赛事的考验,而且还可以考察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技巧策略,这是对体育教学形式内容的创新。例如,对学生们体育课堂中热身项目与练习项目的创意创新,激发学生们的运动潜能,提高学生们运动健身增强体质意识,促进学生们在心理和人际交往上的健康发展。在教学竞赛项目中应用茶文化精神,可以有效的助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达到精神的享受和身心的放松。

3.3开展经验总结会议

经验总结会议不仅仅是对体育教学阶段取得成效的总结,还是现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的衡量标准,也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预测。由此可见,开展经验总结会议对于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在经验总结的会议中,可进一步的贯彻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将其分阶段日程的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并且在经验总结会议中,分析原有的教学方法是否对学生们的体育水平提高产生了作用;根据数据调查考察茶文化精神是否贯彻到底,且被学生所理解接受;茶文化精神中哪些是可以深入提炼让体育教学受益的内容。总而言之,灵活的运用茶文化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体育教学能力。

4结论

茶文化精神与体育教学工作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茶文化精神对提升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科学合理与灵活巧妙的应用,可以让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者相互联系,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琳.在体育教学中茶文化引入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7,39(06):221-222.

[2]张诗雄.中国传统文化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启示———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04):354-355.

[3]陈楠.浅谈茶与快乐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38(11):249-250.

[4]白帆.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福建茶叶,2016,38(07):220-221.

作者:刘莎莎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第二篇: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及发展

摘要: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教学技能的专项培训少、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少、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等。结合高校教学工作实际,可从提高思想重视程度、加大培训经费投入、科学设计培训方案及加强培训管理的角度进行改进,以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

关键词:教学技能培训;高校教师;培训效果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用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行为系统。一方面,教学技能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教学技能也是教师个人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有效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不仅是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养,更好传授知识的有效保证,也是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大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动力保证。因而,加强对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强化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少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种类很多,但是关于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专门培训却并不多。李建芹等(2011)在豫北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经常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4.5%,定期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19.2%,偶尔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的占72.6%。由此可知,当前高校已普遍开展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培训覆盖面虽然广,培训次数却很少,仅参加过1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75.8%,参加过2次教学技能培训的教师占11.3%,只有12.9%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教学技能培训。培训时间偏短,培训时间1天的有21.2%,培训时间为3天以下的占39.8%,培训时间1周的占39%,培训时间2周以上的占21.2%。

(二)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教学技能培训的形式较为单一。其有采用“理论讲授”的占64.7%,采用“教师指导下小组织研讨”的占26%,采用“网络课堂讲座”的占24.3%。而技能类培训强调的是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反复练习,这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培训形式对于受训者的技能提高效果有限,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应以理论讲授做指导,以受训者的反复练习,深入体验为主。丰富培训形式,增加教学技能演练、角色扮演、工作情境模拟、一对一辅导等深入细致的培训项目,将高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做精做细,保证培训的效果。

(三)培训经费少

培训经费少是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培训经费短缺,高校教师培训通常选择本校讲课优秀者作为讲师进行授课,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授课讲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技能经验,但缺点在于教学技能理论的先进性不足、全面性、系统性有限,不足以引领先进教学技能的发展方向。由于培训经费短缺,还导致培训师少,师生比例高,教学设备陈旧,培训体系不完善。

(四)培训效果不佳

当前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普遍不理想。首先,由于高校教师授课过程具有专业性强,不同学科间内容和逻辑差异较大等特点,致使培训课程难以具有针对性,受训者反映一些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实际操作指导,讲授的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存在困难,出现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其次,培训缺乏制度约束和激励措施,导致受训者学习纪律涣散,参与教学技能培训热情不高,培训效果下降。

二、导致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一)对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的对象是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强的大学生,因而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研究者还是高校教师都忽略了对于授课过程中教学技能的探究。然而,虽然课程所传授的内容课程质量具有基础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优秀的教学技能对于引导、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夯实理论基础均有重要作用。试想,不能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地阐述基本理论的授课方式如何吸引并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呢?因而,学校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准备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进行教学技能的准备。

(二)教学技能培训的经费较少

在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中,由于培训资金有限,在培训过程中容易陷入形式化的泥潭。首先,培训间隔期较长,很多高校会安排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但之后关于教学技能的培训就很少了,而教育理论、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创新,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需要通过持续的教学技能培训传递给高校教师,培训间隔时间较长限制了新的教学技能的及时传递。其次,由于针对教学技能的培训资金较少,在培训过程中,通常采用大班额进行教学,而所有技能性培训都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反复练习、持续思考来不断提高,培训班额过大,导致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忽视对综合教学技能的构建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技能的运用通常不是单独的,而是多种教学技能融合、交杂在一起的,是多种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如运用讲授技能时,既包含讲解顺序安排、沟通技巧,又包含教学教具使用、教学模块引导等技能的综合。而以往的教师技能培训中,培训课程设计通常将各项教学技能分开进行培训,缺少对综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练习。

(四)没有引入对培训效果的考核

现有有关高校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通常只有培训没有考核,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培训的组织者在设计培训方案时,通常只考虑到培训内容的设计,缺少关于培训效果考核的设计。而缺少考核,一方面不能引起受训者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考核,没有反馈,受训者对自己关于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不清楚,也阻碍了受训者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建议

(一)思想上重视

要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识到专业知识固然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但也应重视教学技能对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作用。恰当的教学技能的应用可使教学过程如虎添翼,一方面促进教师更加清晰、明确地传递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和深化教学内容,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授知识,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兴趣,激励学生深入探究专业知识。要多宣传教学技能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使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教学技能培训工作。

(二)加大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资金保障。教学技能的习得需要培训师的细致指导和受训者的反复练习,这就要求班额不能过大。当前培训中普遍采用的动辄上百人的教学技能培训,只能传授基本的教学技能理论,不能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专业化指导。没有学员的反复练习,没有培训师的专业指导,培训很可能流于形式,培训效果不能保证。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师生比,尽可能采用小班额教学法,给受训者在培训中多次练习并获得培训师实时指导的机会,对提高教学技能培训的效果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科学设计培训流程

第一,培训前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前,收集高校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需求,使培训活动更有针对性。首先,要进行资金、时间、人力等资源的分析,因为资金将影响培训的宽度和深度,时间、人力将影响培训的有效性。其次,培训需求分析应考虑到教学的具体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变化,在培训过程中要对未来发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或预见性,引入对新的教学技能的培训。最后,培训需求分析还应从高校教师的群体特征出发,高校教师群体是一群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较高知识水平,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专长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本身的接受能力、学习能力都较强,只要培训内容和程序设计得当,高校教师通常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和认真的学习态度。第二,精心设计培训计划。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结果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有序开展培训。培训计划的制订需要在全面、客观的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目的、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等进行系统设计,并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使高校教师增强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水平。第三,重视培训效果评估。培训后应用柯克帕特里克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对培训的效果进行评估。第一层,了解受训教师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的感受、态度和意见,如制定的培训目标是否合理、培训内容在教学工作中是否实用、培训采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有效等,通过所收集受训教师的反应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价。第二层,学习成果评估,在培训结束以后对受训者的教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可采用角色扮演、工作模拟等形式,请学员将所学教学技能展现出来,这种评估有利于受训教师将在培训中所学技能迁移到教学过程中。第三层,评估工作行为,即考察受训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所学的教学持能的运用情况,确定培训项目中学到的教学技能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第四层,评估工作结果,在培训后观察受训教师的教学效果的变化情况,包括学生的反应、教师自己的感受,以及同事或同行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陈玉玲,左晓媛.地方高校初任教师教学技能实况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7,(2):81-83.

[2]高宣.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构建方略与实证研究[J].时代教育,2016,(10):87.

[3]杨杰.探索如何提高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技能[J].河北企业,2016,(4):131-132.

[4]黄进禄,郑劲松,苏艳丽.专任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5):172.

[5]李建芹,毛伟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现状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34-37.

[6]张萍.高校教师培训的问题及策略解析[J].文教资料,2017,(1):105-107.

作者:徐本华 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研究所

第三篇: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现状

摘要: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目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及成因,探讨提高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呈跨越式发展,高校教师队伍发生巨大改变,大量青年教师迅速充实到其中,成为高校教学及科研的新生力量。医学类高等院校是培养医学高等教育人才的摇篮,所以深入探讨医学类高校青年教师成长与发展规律,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能力,将缩短医学高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周期,有利于医学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医学基础课程比较,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优劣,更能影响医学生的角色转变,直接反映其向社会输送的医务人员的质量。因此,了解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改善其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技能低下

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良好的导入、板书、讲授及教态变化等技能。合理的课堂导入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益于后面的授课。但当下许多青年教师理论授课时缺乏课堂导入,即使有也是三言两语,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准确精炼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对重点及难点的理解。可随着多媒体在教学活动中的普遍应用,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多依赖课件,课堂上仅口头讲授无板书,在遇到难点和重点时学生理解不透。运用恰当的口头及肢体语言,选择合适的讲授方法,可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青年教师虽具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但讲授技能及方法差,词不达意,照本宣科,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态变化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变化、身体走动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技能。许多青年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课堂上焦虑紧张,忽视了教态变化,自始至终站在讲台上,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二)教学设计技能低下

大多数临床课程青年教师表现出了解学生、制定授课计划及编写教案技能低下。因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为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缺乏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知识,只注重医学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另外,医学高校课程内容繁多,课时有限,缺乏专业学习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很难把握教学大纲,制定出合理的授课计划,编写出科学完整的教案,从而使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相关知识。

(三)教学研究及教学反思能力贫乏

接受过研究生阶段高等教育的青年教师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但其科研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真正立足于自身教学工作,深入思考本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撰写教学论文的青年教师很少。能够依据高校对教师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对教学课程内容、方法进行教学反思,提出教育教学改革的青年教师更少。

(四)临床实践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等医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医学临床类教学有时需在现场进行,教师除了用大量符号性、公共性学科教育知识以外,还要用更大量操作性、个体化的实践知识。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目前存在将临床实践知识进行转化能力不足的现象。

二、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低下的成因

(一)临床工作繁重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是各教学医院临床工作的主力军,既从事着繁重的医学临床工作,又肩负着医学生的临床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任务。因临床工作紧张忙碌,责任重大,风险高,故青年教师将大部分时间及精力投入到日常临床工作中,无暇顾及教学工作的质量及教学技能的提升。

(二)重科研,轻教学

因教学医院人才济济,晋升职称的压力大,教学能力往往不作为晋级和晋职的参考标准,而科研在职称评选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奖励高,收益大,故青年教师不愿投入较多时间及精力放在回报较少的教学工作中。

(三)缺乏教学专业指导

首先,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均毕业于非专门性教师教育机构,因缺乏教师专业化训练,而当前医学院校教师岗前及任职后培训存在的不足,又无法弥补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知识的缺失,所以导致青年教师缺乏教学技巧,对学生的了解不够,不能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教学设计不理想。课堂教学控制及组织能力较弱,课堂教学欠生动,教学反思及研究能力差,致使教学质量不高,影响了自身的教育自信力及专业发展。其次,医学临床教学医院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有指导青年教师的职责,但在现实中,指导教师忙于自身的临床及科研等工作,只是名誉上的导师,没有真正履行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指导的职责。最后,部分青年教师自己对教学工作要求不高,缺乏主动性,更使得导师的督导流于形式。

(四)缺乏教学技能培养的长期规划

指派青年教师参加一些教学培训、教学会议是远远不够的。许多培训为应景之作,往往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也较差,故收益较小。此外,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缺乏长期规划,培训不成体系,对青年教师综合教学技能的形成不利。

三、提高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的途径

(一)建立常态化培养机制

建立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及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包括建立实习授课制、岗前培训制、教学导师制、集体备课试讲制、教学督导制等。为青年教师创造外出学习、短期进修的机会。定期组织观摩本专业教学名师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技能操作等临床实践工作。导师对青年教师要制定培养方案,真正发挥传帮带的指导作用,最终需经过目标考核及过程化监督得到具体落实。青年教师每学期要承担数次实习生小讲课及生产实习等教学实践。要进行教学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监督考核等教学督导机制,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认真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要使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

(二)减轻临床工作压力

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既是帮助医学生将基础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技能的桥梁,又是工作在临床一线的优秀医生。因此在进行本专业临床课程教学时应适当减轻青年教师临床工作量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置于临床教学活动及教学的学术研究中,保证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真正促进其教学技能的提升。

(三)建立良好的考核评价及激励机制

改变以往重科研轻教学、重临床轻教学的观念,提倡临床、教学及科研并重,学校的发展定位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在执行政策时,要向教学工作倾斜。学校及医院对青年教师职称晋升评定、年终考核、效益工资发放等方面增加教学能力、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的比重,适当降低科研论文数量,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学技能比赛、教学改革、教学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及奖励,并在年终评优或职称评定时给予加分。

(四)开展师德教风建设

师德教风建设是激发青年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围绕育人的核心任务,开展相关主题的教育和学习实践活动,以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等方式,促进师德教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青年教师热爱教学工作,潜身于教学,研究教学,站稳讲台,站好讲台。

(五)青年教师应谋求教学技能的自主发展

青年教师应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及主人翁精神,通过努力学习,自主提高教学技能。要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使得教学与临床、科研工作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保证自己的专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参加各类提高教学技能的培训班、观摩学习、考察、研讨及竞赛活动。主动联系教学导师,深入课堂及病房,进行教学观摩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

四、结语

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其自身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未来,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健康的重任,医学临床课程青年教师承担着促使医学生向医生的身份转换、培养其获得专业实践能力的重任,故提高医学高校临床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是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车玮,曾智.教学技能:医学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J].医学教育新思维,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