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年总结范例

教师学年总结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1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现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前景良好,当前在我国的一些重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部分院校开设了相应的公共艺术课,并针对教育管理工作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但是一些一般的高校,其课程开设以及管理工作都不太乐观,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师资力量建设都达不到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在湖南地区的高校,通过修订教学方案,把公共艺术课程列为文化必修课,并成立教育管理机构,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规划,扩展艺术教育空间,但是在教育管理方面依然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工作落实不当的问题,从而影响了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在河南地区高校中,专门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逐步完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保证教育工作开展顺利,公共艺术课程开展规范,同时支持艺术社团的发展,在校园内营造艺术氛围。在部分综合性高校中,学校依托特色专业,广泛发展人文、艺术等公共课程教育,例如增设了中国美术史、中国书法、中国陶艺、西方音乐、西方电影欣赏等课程,并开设地方性特色文化艺术课程,如评剧、越剧、京剧等教学课程,提高了在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繁荣发展的背后,也逐渐暴露了教育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有待于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因此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研究至关重要。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中存在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学科定位模糊

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是公共艺术学科顺利开展的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对公共艺术学科的定位模糊,也没有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尤其是学科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规划,甚至部分学校违背了公共艺术学科的全面教育作用,把其作为一种功利性的科目,这也都造成了相应的管理工作难以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最终被功利化打败,从而影响了管理工作的统筹性。

(二)课程管理较为松散

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松散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造成了相关的课程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再者部分高校缺乏总体性的统筹课程安排,公共艺术教育在总体课程中占据的课时较少,其课程目标的定位也相对模糊,缺乏有效的考评标准。课程管理松散还体现在教材的随意性,部分高校虽然开设相关的课程,但是却没有重视教材的选择,有些高校直接选择专业教材,从而造成艺术教育教材实用性差,不能体现时代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师资队伍管理问题

优秀的师资队伍对开展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保障,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管理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教师队伍年龄、学历结构搭配不合理,高水平、高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很多教师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造成艺术教育课程缺乏深度。

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一)完善课程管理体系

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展,提高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规范性,高校应当不断追求公共艺术教育的视觉性、听觉性、触觉性、艺术性,把艺术的美感融合在一起,同时要扩展公共艺术的实践形式,为公共艺术的展示提供良好的空间。在课程开展内容上,要改变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侧重于展现公共艺术的普及性,发挥艺术的延展性,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注重学生的学习爱好。再者要善于挖掘区域性的艺术形式,将艺术课程开展和当地的文化保护结合在一起,善于扩展艺术形式,形成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在课程实践管理中,要保持课堂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共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

(二)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建立

建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使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更有针对性和统筹性,同时要注重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也应当具有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展示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艺术。再者教师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考评方式,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最后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积极主动去学习艺术知识,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同时根据课程教育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状态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良好的艺术教育课堂氛围。

(三)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应当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的艺术学习提供充足的空间,同时要完善艺术教育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例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业性的艺术课堂,配备相应的音响、多媒体设施,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专业性,也可以划定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活动场所,为艺术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总结

总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当前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开展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学校要及时发现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课程管理体系,建设教育管理机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作者:王军梅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教育管理问题浅议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教育管理的系统性、连续性不强,并未全面认识教育管理工作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仍然采用的是消防式工作模式,工作比较单一,很多管理工作都停留于表面,走过场,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波动幅度较大,缺乏连续性、系统性,进而导致教育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育中都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现象,很多教师都将育人视为一项根本任务,个人主观上认为只需要负责教学和科研,确保学生的安全即可,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教育管理工作仅仅是政工干部的工作,导致教育管理工作不全面。

2.教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越来越强调全面性、层次性、现代性,这就对教育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管理者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并没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而且学校也没有制订科学的教育管理考核机制,导致教育管理者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工作上比较懈怠。加上激励机制不足,很少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这样很难提高教育管理者的业务水平。

二、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管理的建议

1.建立人本教育理念

人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因素,想要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树立人本管理理念。首先,应该建立学生本位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加强人性化关怀,在传授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力,真正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同时,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还需要明确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从以往的被动管理转变成主动管理、自主管理,进而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的连续性。

2.建立个性化教育模式,突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具体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高校教育管理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全方位、分层次的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策略,尽可能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差异、社会阅历差异建立阶梯式的教育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协助、指导学生顺利毕业。

3.加强教育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建设

教育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教育管理成效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高校教育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建设。首先,学校应该鼓励教育管理人员平时多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管理理念,不断完善自己,学习创新性的管理方法。同时还应该加强教育管理人员培训,多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进修的机会,通过理论知识教育丰富他们的管理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其次,还应该制订科学的考核机制,每学年考核教育管理效果,督促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活动。

三、总结

总而言之,高校教育管理对于人才培养以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理念,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

作者:赵彦强 梁金凤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应用科技学院

第三篇:高校延长学年学生教育管理思考与实践

一、延长学年学生现状及成因

(一)延长学年学生现状

中国的高等教育业已转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的扩大、弹性学分制的施行及新时代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观等多种原因让高校出现了延长学年的学生。而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大学中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学有所成、顺利毕业,是具时代价值的重要命题,同时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应用技术学院实行学分制以来,延长学年学生成为校园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特别是随着延长学年学生比例的上升,给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稳定及成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给学院的形象、声誉、招生、就业等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针对这一问题,学院学生工作处做了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具体说来,应用技术学院实行弹性学习年限,不能在规定的年限内修满规定的学分要求,就需要延长学习的年限,这部分学生称之为延长学年学生。按照统计数据,近年来学校每年因各种原因需要延长学年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每年50-60位,占到同期毕业学生人数的2%-3%。

(二)延长学年学生成因分析

思想因素。有的学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活上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目标,没有远大理想,缺乏远景规划。心理因素。一则,部分学生习惯了中学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的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应,适应力、自制力、受挫力差,意志力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持久性和探索精神。当独自异地求学时,有些学生会感到被忽视,少关爱,孤独又一时不愿意融入新集体;二则,一些大学生一直是独生子女被照顾,不会与其他同学和谐相处,因利益冲突、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等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压抑,影响学习;三则,不少学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外界诱惑抵抗力很差,比如面对网络很容易沉迷。学习基础因素。随着近年江苏生源数量的下降,高校招生生源竞争激烈,独立学院生源质量普遍有所下降,特别是教育资源普遍落后的省份,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低于学校周边省份。或有些学生入校时成绩还算优秀,但随着环境、同学或朋辈的不良影响等使得在学业上分心,成绩逐渐下降,成为了延长生。家庭环境因素。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没有意识去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品质,有的父母忙于工作或离异忽视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造成孩子责任心缺失、性格怪癖等,也是出现延长生不容忽视的因素;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例如过于严厉,以致双方关系紧张,学生很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家庭因素特别是亲子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发育关键因素,父母优良的道德品行、良好的亲子互动、和睦的家庭关系都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影响因素。学生心目中教师形象是宏大的,教师的言行直接对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有的讲课教师态度不端正,对于教学关注不够,对于讲堂不够敬畏,平时备课得过且过,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甚至授课方式和方法采用“满堂灌”。师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时对学生关注较少。社会及其他因素。多种意识、文化思潮的不断交叉、结合、渗透,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使其学习态度产生偏差,不能集中心思;有部分同学忙于打工、赚钱或者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颠倒主次,忽视学习;少部分同学因为生理疾病、失恋等意外情况,无法自我调节而影响了学习。

二、延长学年学生教育管理

(一)延长学年学生管理难度

1.延长生存在自卑心理

对大多数延长生而言,在学习挫败和心理压力下,慢慢地产生自卑心理,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带来心理障碍,甚至做任何事情都缺少自信心和勇气,容易自暴自弃。有的延长生表现更为敏感,情绪压抑,波动大,对人对事容易沉默寡言,反过来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

2.延长生难于融入班级

延长生每学期超修的课程只有三四门,绝大部分时间是不用随堂听课的,这样他们与新班集体、同学的接触机会较少,甚至不愿意参加新班集体的集体活动,长时间留在宿舍上网或者无所事事,给班级管理造成困难,给学校日常秩序管理增加了难度;原被动脱离的班级同学都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给延长生造成心理落差,使得其在心理上容易出现无人管理的状态。因而延长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容易陷入孤立,特别是学习氛围的不佳,不利于健康成长。

3.延长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目标,是一种自我设定,选择怎样的体验、经历、探索,都因其而定。有的学生专业兴趣没有培养好,学习没有动力;有的学生把考上大学当成了目标的达成,学习没有了主动性。目标的不明确,产生态度不端正,使人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使人持消极的态度,而不是积极乐观的思想,使人走向虚无,而不是走向充实。

(二)针对延长学年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1.加强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讲座共涉及数字化校园、教学管理、校园文明、校园文化、医疗保险、校园安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讲座,让新生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适时地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开启对大学学习的兴趣。

2.建立延长生档案

学院建立并且完善延长学生档案,基本包含学习年限、学生联系方式、父母单位和联系电话、学习薄弱环节、谈话谈心记载、方法改进情况、学习效果对比情况等。档案材料信息由大学四年期间担任过的班主任,以及系科学工中心辅导员共同建立,及时更新信息,避免造成谁都不管的“真空”状态,做到能准确反映延长学年学生的过去和现状。同时,信息录入到学工管理系统中,集成教学、学工、宿舍等多部门的档案网络信息,随时可以进行办公自动化数据分析,为管理提供便捷。

3.配备专任班主任

学院实行延长学年班单独编班,针对延长学年班大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困难而延长学年的实际问题,从教学管理部门选配专职班主任,落实相应待遇。专任班主任从延长学年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加以关心关注,减少管理的环节,直接与学生交流沟通,一对一地开展工作,并应与家长时常保持联系。

4.建好网络信息化师生互动平台

学工处充分打造晨风学生网、QQ群、公共微信主页、人人网主页、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校园飞信平台,将学院及各部门的通知、信息及时上挂,增加链接,加强信息推送能力,完善学生管理系统基础平台数据和功能,实现学生管理网络化、资源共享化;开通学生家长信息服务平台,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情况,与学工处、班主任进行留言交流。

5.推行课程过程化考核改革

课程过程化考核的核心在于将教学育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全过程的考核,督促学生将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从而提升各种能力,改变期末一考决胜负的现象,也避免学生忽略平时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期末考试画重点的现象。

6.建立预警机制

由应用技术学院学工处与教务处联合制定《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业预警实施办法》,对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学业困难进行危机干预,及时告知学生本人及家长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和防范措施,通过家庭、学校、学生本人三者之间的沟通协作,帮助学生克服学业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办法。预警范围为每学年不及格课程学分达到学年总学分的1/3时,或者不及格课程学分累计达到20学分的学生。需要给学生及家长分别开具《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业预警通知书》《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学业预警家长通知单》,以挂号信方式寄给家长。填写《学业预警学生班主任谈话记录表》《学业预警学生的学习计划书》《学业预警学生家长联络沟通记录表》。采取“打预针”的管理方式,管理工作前移,防患于未然,减少延长生数量。

三、延长学年学生教育成效

增强了延长学年学生的归属感。通过相关的一些措施,专职班主任、学工处老师、授课教师给予了延长生特别而细心的关注,取得了延长生的信任,学生也打消了原有的疑虑,敞开了心扉,建立了与老师顺畅沟通的渠道,认可、理解、尊重平时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提升了家长的参与度。通过建立家长信息平台和预警机制的沟通制度,增强了家长在推进教育转化过程中的参与度。家长可以方便地了解延长学年学生的情况,随时与班主任进行沟通,随时督促学生加强学习。调动了任课教师的力量。通过过程化考核改革,任课教师参与度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更容易对每一个学生实施关注和引导。在课堂内外给予帮助指导,为他们建立合适的短期、长期目标,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逐步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减缓了延长学年学生数量的增加趋势。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学院延长学年学生数量明显减缓,毕业率得到提高。

四、总结

延长学年学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务管理等工作综合作用,需要建立符合规律的科学方法,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做好转化工作,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鼓励,多途径增强延长生学习信心和动力,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共同坚持努力,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跟踪、关注。总之,进一步树立“教育、管理、服务”三育人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极力使延长修学年限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任务。

作者:高国平 单位: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第四篇: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一、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新世纪新起点,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作为我国主要的人才输出单位,高校也遵循这一发展原则。因此,采取扩招和扩大学校规模等途径来增加高等院校教育大众化程度为多数高校所青睐。然而,对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实时创新也不容忽视。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为其支撑,而当前滞后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势必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速度。

(二)适应高校教改新形势

当前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各种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我国高校还面临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才竞争和优胜劣汰。处于这样一个机会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中,只有加快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和改革相关制度、方法,才能尽快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赶上高校教育的改革浪潮。当然,高校在扩大招生数量的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运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提高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体现

(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作为高等院校的主要当事人,和任课教师及相关的学校管理者同时接受教育管理创新后高等院校的培养。由此看来,“人”是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主要构成因素,“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自然而然就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1.以教师为本

“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是每个高等院校坚持的理念。以人为本必须深入高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对教师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他们作为维持学校正常运行的主体,是完成教书育人的主要劳作者。因此,高校只有紧紧围绕以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2.以学生为本

高等院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同时也是构成学校的主力军。要将学生的地位充分体现出来,就必须谨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在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时,应将学生的成长学习规律作为一个重要的关键因素进行考量,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配置最优的教学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搭建特色教育管理平台。

(二)模式多元化

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本质是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实现。高校教育管理层中的最高领导者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管理效率,以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国际化、基础化、综合化、网络化和社交化。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需要和知识全球化的浪潮促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必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也是高等院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途径。要做到这些,需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着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要求学校的学科结构在综合化、专业设置口径拓宽、课程综合化三个层次开展工作,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实现高校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

三、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

(一)创新内容和方法

在校大学生是国家后续发展的主要动力,着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让大学生自觉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关于国家形势政策的相关内容,高等院校也应当安排与此相关的课程,使在校大学生时刻了解国家发展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是两股强大的推动力,高校教育应本着科学发展的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模式中充分体现,可通过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来促进科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

(二)创新教学评价

高等院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其中,任课教师作为中间环节,作用十分重要。如何了解教师的工作效果成为其他两方共同关注的话题,而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是最能直接反映教学管理问题和水平的方法。所以,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关键,在这个体系制定过程中,必须要保证学生的评估权利,通过给教师评分的途径参与进来。同时,学校的相关管理者也应当尽责,开展教学监督、课程评估和辅导员评价工作。

四、结论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其核心要素是企业、学校、教育、合作。校企合作是高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高校与高校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由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等存在差异,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要因校而异、因专业而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来说,有效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要探讨构建“四级推进”、“三方互动”校企合作模式。

1本科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较

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大致有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等,经历了从"企业配合"到"校企联合"再到"校企一体"的演变过程。但目前种类繁多的校企合作模式多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对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校企合作的模式种类相对比较少。通过表1的比较发现,尽管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的理念方面趋同,即都以理实一体为出发点,但两者在目标、任务、方式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2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2.1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原则。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过程,往往是其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符不符合地方性应用型要求,衡量人才培养模式符不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判断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体系符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各专业教师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常经过企业访谈、专家咨询、名校取经、往届毕业生就业追踪,历时数月乃至经年之久。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成为校企合作模式确立的依据和准则。

2.2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总结发现以下比较有效的模式。

2.2.1营销竞赛模式

营销竞赛是指围绕市场营销由各类机构举办的不同类型、规模和层次的比赛。其目的是让参与者通过比赛深入了解市场营销、增强真实营销能力。举办机构有校外的协会学会以及各类企业,还有学校自己单独或联合企业举办的竞赛活动。

2.2.2营销调研模式

一些企业对市场调研有着定期的需求,长期安排固定经费。高校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承接调研项目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市场调研,另一方面提高动手能力、增加工作经历。

2.2.3营销竞争模式

营销竞争模式是指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兼职或上岗实习,利用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企业销售人员一起考核,提高学生竞争意识。

2.2.4营销管理模式

这类合作的特点是企业手中有订单,需要在校学生通过兼职化解其订单。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接受企业委派,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员工帮助下从事营销管理者的职责和工作。

2.2.5营销创业模式

该模式来源于学生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公司法人为在校生,企业出资,公司注册地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生依托企业的资源和竞争性资产开展经营活动,专职教师进行有效指导。

3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四级推进”、“三方互动”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3.1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四级推进”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下图对模式进行了清晰的呈现。

3.1.1第一学年的营销导入阶段

第一学年,大学新生入校,主要接受通识教育,对专业接触尚有一段时间差。为了尽快使其近距离感受营销,培养专业兴趣,引入营销竞赛模式来导入营销,为下一学年的专业课学习夯实基础。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参与院校多、影响面广,每年有近千所高校、几十万学生参加校级、省级选拔赛,最后参与国赛,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理论联系实际理想的平台。

3.1.2第二学年的营销参与阶段

在第二学年,随着专业课的开设,营销竞赛模式和营销调研模式成为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的有效模式。这个阶段有不少比赛适合大二的学生参加,因为有了学科基础,学生得参与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参与盲目性明显减少。学生结合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参加比赛和调研发挥各自潜能。

3.1.3第三学年的营销创新阶段

在这一学年,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对市场营销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更加主动参与企业的市场竞争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1)营销竞争模式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专业基础更加扎实,实践的冲动更加明显,可以安排他们在不同类型的合作企业兼职锻炼或上岗实习,充分利用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企业销售人员一起进行营销策划,开展包括促销活动等在内的多种竞争行为,全面提升实践动手能力。(2)营销管理模式对于一些有潜力的同学,可以通过大学生双创活动的申请,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创业活动。目前我们就有大三的学生发起成立了朗润山青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正在开展公司注册和经营前的各项准备。

3.1.4第四学年的营销就业阶段

第四学年,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可以依托优秀企业选择岗前实习。这个时期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营销管理模式与创业经营模式(1)营销创业模式支持有创业潜能的大四学生自主创业或者组成创业团队开展营销活动,或者从之前的大学生双创项目中孵化创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其依托经管学院众创空间开展营销活动。(2)营销管理模式对于一些创业团队来说,他们这个阶段需要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开展公司经营活动,其中包括富有活力的市场营销活动。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团队分包或承揽合作企业诸如营销策划、促销活动、销售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校园培养经营管理能力。

3.2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为载体、教师为指导的“三方协同机制”

3.2.1学生为主体

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构建过程中应始终居于主体地位,成为开展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从大一入校到大四毕业实习直至离开校园,都应当扮演举足轻重的地位,始终位于各项工作的中心。

3.2.2教师为指导

专职教师担任指导学生,扮演指导营销实践的重要角色。专职教师不同于专职辅导员和创业就业办的老师,他们能够结合自己担任的课程教学要求,把学生的营销实践融入教学之中。如对于《市场营销调研》课程,专业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市场调研大赛,寓赛与学,在真正的市场调研中结合理论完成该课程的学习。此外,在同各类企业的合作模式中,各任课教师均担任直接联系人,在学生活动和企业交往中牵针引线。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任课教师在与企业的深入交往中提高了对企业经营的认识,了解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个别教师可以申请短期企业兼职锻炼,或者为某些新创建企业包括学生成立的公司提供营销咨询、营销诊断等工作,密切了社会的联系,使得教学内容获得更新,对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3.2.3企业为载体

各类合作企业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它的周围应当始终有一大批各类优秀企业。学校不仅要留住现有的各类型合作企业,对它们分门别类,同时还要邀请和发掘一大批适合各自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企业,让它们进驻校园,和学生零距离对接,让本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企业、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一方面有助于其提升营销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清晰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努力方向,有助于提早进行将来的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胡俊杰,王金山.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三进三出”模式[J].社会科学前沿,2018,007(001):P.48-52.

[2]刘浪,周会.大学生校企综合实践基地促进产学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的作用[J].创新教育研究,2018,6(3):239-243.

[3]陈国华,刘春梅,贝金兰.基于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2):135-137.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3

(一)山西工商学院和法学相关的课程开设情况

1公共课

公共课也称为公共基础课或必修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高等学校的公共课,主要有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外语课、体育课、生产劳动和军事训练等。我校在这些课程中和经济法有关联关系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社会法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三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而社会法制一般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两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2专业课

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专业课中和法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有经济法基础(经济、管理类专业)、税法(会计类专业)、广告法(广告类专业)、建筑工程法规(建工类专业)、旅游法规(旅游类专业),专业必修课有广播电视法规(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类专业)。这些课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时间、课时要求与考查形式不尽相同。

3实践课

实践课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一般法学专业的实践课为到法院实习,或组织模拟法庭等。由于我校暂时未开设法学专业,其他专业和法学相关性不是很强,所以暂时没有法学类的实践课。

(二)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情况

1商学院

我校商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共有三个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及人力资源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市场营销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人力资源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也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2会计学院

我校会计学院会计专业的三个方向:会计实务方向、会计应用理论方向、注册会计方向均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也均为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3金融学院

我校金融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工程专业是在第二学年第三学期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4建筑工程学院

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是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二课时,共计32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5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

我校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没有开设经济法,酒店管理专业专科层次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

6通才教学部

通才教育也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旨在培养知识广博、目光远大、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我院牛三平院长在研究美国通才教育的基础上,走访了许多企业,了解其用人要求,掌握了市场迫切需要高级管理人才的信息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于1996年在我院开办了首届通才班,实施通才教育。我院通才教育是在四年一贯制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配合准军事化的学生管理,完成专业教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意义的知识结构,并得以内化,造就良好的人文、科学和道德素养,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终身受益。我校通才教育部开设经济法课程的目前有工商管理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经济法,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试课形式考查;财务管理专业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开设,三课时,共计48课时,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二、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我校担任经济法专职教师将近三年,为各专业本专科承担了六学期经济法教学任务,在教学经验中总结经济法课程开设存在的如下问题。

(一)学生法学基础薄弱

我校学生法学基础较差,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我校属于二本C类学校,所招学生学习基础和其他本科院校相比略有差距,尤其是初、高中应掌握的政治等学科里涉及法学的知识学生掌握情况差强人意。第二,按照我国相关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非法学专业不再开设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课,而将法学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课合并,统一开设。这样一来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接触法学的机会又大大减少,再加之我校的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程往往由思政方向老师统一教授,导致在学习的过程中法学基础知识学不透,甚至一带而过。这就导致在以后开设经济法课程时,学生该掌握的法学知识没有掌握,难以和经济法课程形成有效的衔接。

(二)课程安排不甚合理

经济法按照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属于专业基础课一类。专业基础课,顾名思义,为专业课的开设奠定基础之课,但是我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开设经济法课程时间和课时以及考查课程的方式却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比如,商学院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甚至是第六学期才开设经济法这门课程,此时已经到了学生系统学习专业课的时候,不再开设经济法为时已晚。大部分学院经济法课程为周三课时,共计48课时,而经济法涵盖内容又较多,课时量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需求。大部分学院经济法课程为考查课,作为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多法学课程本就不是十分重视,再加上为考查课,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不重视课程的心理。从这三方面而言,经济法课程的开设难以实现其教学目的。

(三)教材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针对二本C类学校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经济法教材甚至为非法学专业教师编写,针对不同专业,经济法教材内容也没有大的区别。比如,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偏重于公司法,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合同法,金融专业应侧重于金融法、银行法等方向,而目前经济法教材还没有如此细的分类,而要求经济法教材也难以涵盖所有法学知识,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材质量欠佳,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和各专业的需求贴合度不高。

(四)实践教学较难开展

我校是一所新型的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院校,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但是由于我校目前并没有法学院,开设经济法课程的均为非法学的专业,由于没有系统的接受过法学教育,开展法学类的实践教学比较困难。目前针对经济法的实践教学只能停留在案例讨论的初级阶段,但由于合班授课人数往往在100人左右,案例讨论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三、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改革建议

(一)加强基础法学学习力度,为经济法开设奠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只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一门涉及到法学的公共基础课,额外增加法学基础课课时量不是很现实,但是建议我校在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时候选择有法学专业,特别是有经济法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法律基础的部分,为经济法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统一经济法课程的安排,为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

目前,我校本科层次的专业经济法课时基本为周三课时,针对经济法内容较多的实际情况,周三课时(总课时48)难以满足经济法课程教学需求,建议学校本科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增至周四课时(总课时64),且将考查形式统一为考试形式。并且建议全校统一经济法课程的开设时间,专科层次的经济法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设,本科层次经济法课程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这段时期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对于专业基础课而言也能较好实现其开设目的,为专业课的开设做好铺垫,并且有利于协调教师课时量的问题,不会出现一学期课多一学期没课带的情况。

(三)严格把好专业教材质量关,为课程的学习保驾护航

目前,针对二本C类院校的专业教材质量差强人意,教学在选择教材方面比较头疼。经济法教材的选择问题更加突出,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体系严谨内容充实,但选择法学专业类经济法教材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难度偏大,而一些非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体系不严谨,有的内容混乱,有的法条滞后,并且不同专业重点不突出,这就需要在选取教材的时候严把质量关,或者鼓励本校教师针对各专业的特点自己编写教材。

(四)适度开展相关实践教学,为知识的巩固助力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4

服务学习(service-learning)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所谓服务学习是强调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将各类社会服务活动与课程相联系,使学生在服务中进行学习与发展[1]。进而培养学生的知识、品格与公民能力[2]。在此理念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卫管专业要求学生从大一开始,在学习了相应的课程之后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在学校实行的“三学期制”下,为卫管专业走进医院和社区,进行服务学习提供了条件。

1服务学习理念下社会实践的实施步骤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是高校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采用合适的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大幅提高高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践中学生可以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实践已成为大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学生从第一学年开始,每一学年分2个大学期(各15周)和1个小学期(10周),并在小学期中进行社会实践。在服务学习理念下,卫管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习”的不同层次的运行模式,见表1。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的课程需要对医院、社区、企业有全面的了解。服务学习的教育价值依赖于高质量的实施。服务学习一般包括以下4个步骤:准备、服务、反思和评价[3]。卫管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其步骤,经过长时间的累计,形成了下列过程:岗前培训→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定题→问卷设计→问卷调查→问卷统计→课题汇报→评分这8阶段,以上8个阶段均包含在其中包含在服务学习的4个步骤,具体为:

1.1准备

“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准备中包含了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教师准备具体包括:①岗前培训,卫管专业第二学年的小学期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有社会调查性质的课题。而社会调查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理论基础。为此,在学生实践之前,专业教师系统的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社会调查,注重合理巧妙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应有的能力。②课题名称的初步确定,在实践前由专业教师根据实践点的实际初步罗列课题名称供学生参考。在选题、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方面均配备了专业教师进行辅导。

1.2服务

服务即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服务过程中了解社区,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阶段中要求学生在确定课题名称后进行问卷设计,并在社会实践中完成问卷调查。社会调查的关键是做到与时俱进,尤其牵涉到政策变动较多的问题。基于卫生问题政策变动较多的特点,紧扣卫生事业当前热点,在社会实践前专业教师会准备10多个相关课题供学生参考,使其初步确定课题名称。学生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课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卫生国情和国内卫生政策。

1.3反思

反思是服务学习的关键阶段“,学而不思则罔”,反思是对自己在服务中获得的信息、知识、对现实的理解进行梳理和总结[4]。在社会实践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并进行回顾总结,深入讨论,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医院管理、社区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反思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1.4实践结果的评价

实践结果的评价是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总结,总结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践结果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社区或医院带教老师评价和课题汇报总分三者按照一定权重最后确定学生该小学期的实践总分。

2调查研究

2.1对象本次调研选择2007级和2008级卫管专业的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7级31人,2008级44人,所有的学生均参与过第三学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发放75份,实收75份,且均是有效问卷。

2.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3题,主要从两大方面进行调查:①了解卫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实践模式的支持度,探索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卫管专业现存实践模式的科学性;②了解学生对社会实践实施过程中面临具体的诸如实践时间、实践点的问题的认可度。

2.3调查结果

2.3.1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调查

调查显示,卫管专业学生对于其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大一进医院、大二进社区、大四综合实践”的模式均非常肯定,有81.4%的学生认为这样安排较合理。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和实习点共同管理也非常可行。另外,在大二社会实践中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份社会调研报告,86.7%的学生认为非常合理或较合理。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有效地做到了让学生以所选课题为主线把实践工作贯穿起来,将实践地点作为实现小组能力的阵地,逐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激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个人能力在实践中闪光。

2.3.2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

对卫管专业社会实践认可度的调查主要涉及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必要性的认知、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实践点是否丰富、在实践中是否有收获以及社会实践是否运用所学知识这5个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显示,有76%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非常必要,有56%的学生认为在社会实践中收获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时间和实践点的安排调查中,有42.7%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合理,但仍有41.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课时太少,需要增加课时量。而在社会实践点的安排上54.7%的学生认为一般,28%的学生认为实践点匮乏,只有17.3%的学生认为较多。对于大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有60%的学生认为部分可以,而不能全面运用。

3讨论与分析

3.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卫管专业的学生对现有的在服务学习理念下的实践模式表示肯定,认为以课题为导向的社会实践模式非常必要,从中也收获颇多,主要表现为:

3.1.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据汇总统计,从2005年卫管专业建立以来,已撰写论文30多篇,并有5篇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有3项获得学校创新课题。所有的论文均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课题研究内容有:①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调查对象进行的调研,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满意度的调查、医疗满意度调查、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②以整个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调查,如闸北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的策略研究、针推在闸北社区的发展状况研究、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普及程度的研究、对家庭小药箱情况的调查等等。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了解社区基层的卫生现状,这也和卫管专业就业定位——社区相吻合。#p#分页标题#e#

3.1.2有利于培养学生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完成调查问卷需要与患者或居民面对面交流,有利于学生增强表达能力,认识到人与人交流沟通,尤其是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同时,4~5名学生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就必须要相互协调,发挥自身的强项,共同合作,探究问题。

3.2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2.1增加社会实践课时

目前社会实践主要是每学年的第三学期,但实际实践时间为一个月,学生普遍反映时间较短,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一方面要在实践单位实习,另一方面还要花时间完成问卷设计、调查、汇总和文章的撰写,难度非常大。

3.2.2加大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资金投入

要使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广泛和有效开展必须有经费的支持。尤其是很多学生撰写了非常优秀、符合现实状况的文章,如能得到一些教学经费的支持,使其公开发表,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提升专业、部门,乃至学校的声誉度。

3.2.3进一步扩大实习点

目前卫管专业的实习点主要依托校级社会实践基地,如多家附属医院和合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面对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学校、部门和专业如何积极开拓新的实习点,如卫生行政机关、医药企业等,使卫管专业实践可持续发展,不断迈进新台阶。

3.2.4与课程的结合服务学习要求服务与课程紧密相结合,但在实际过程中,课程与社会实践内容很容易脱节,两者不能做到相互促进,如何做到两者紧密结合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内容。

4思考与意义

4.1社会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长期以来,高校教授的课程理论难以与实践相衔接,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尤甚。卫生管理学科则是理论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而在每个学年安排社会实践,并使其课程化,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课程理论认识与大学生亲身实践之间的衔接问题。通过先理论学习,后选择相应单位,并在理论学习中邀请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人员参与主题讲座等形式,促进了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同时能使学生通过自身实践的检验,看到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主动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这类教学实践后的总结,又反哺教学中理论性太强的缺陷,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的作用。例如医院管理学课程,卫管专业大一进入医院实践后,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普遍感觉该课程生动有趣,并能在课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思考,这与学生进行过医院实践有密切关系。

4.2社会实践培养人文精神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尤其需要关注人文素养,“医乃仁术”。因此,医学与管理类等课程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还涉及到学生职业精神(情操、意志与人格)的塑造。由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人文类课程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衔接困难、教学资源匮乏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增加学生的职业情感、内化道德、提升克服挫折能力,社会实践无疑是一门很好的人文类教学课程。

4.3社会实践加强了边缘学科建设

当今学科飞速发展,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已取代大学科的概念。社会实践加速了边缘学科的建设,诸如医院管理类、社区卫生管理类课程。可以聘请实践点的医生教授部分课程,同时也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点进行深入带教、完善上述课程的实践教学,避免理论化,帮助我们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实习;实习流程;实习组织

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为就职奠定扎实基础。通过保育实习、教育见实习、教育实习,实现学生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深度认知,培养热爱幼教工作的积极情感,练就组织、实施幼儿园一日生活的操作技能,以达成幼儿师范学校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幼儿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想要将实习落到实地,真正达成实习目标,需要关注实习每一环节的组织,科学安排实习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环节:三个部分是指实习前的准备、实习中的检查和督导、实习收尾和总结。八个环节包括制定实习计划、联系实习基地、安排带队教师、体检和购买实习保险、召开带队教师和实习生动员大会、组织检查督导、评定实习成绩及实结工作。

1准备部分

1.1制定实习计划

首先,根据教学计划,科学制定实习计划。完整的实习计划要标明学校名称、实习学年、专业、实习名称、种类说明、意义及时间安排。其次,要从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带队教师职责、指导教师职责等方面详细阐述。最后,要有学校名称和时间,加盖学校或教务处公章。

1.2联系实习基地

要保证学生在实习中观有所得、做有所获,就必须有优质实习基地作为支撑。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较高,具有指导实习生实践的能力,适合选作实习基地。指导教师要具备正规学前教育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1.3安排带队教师

带队教师是一个实习队的总负责人,一般一个带队教师负责25-30名实习生。幼专教师由于院校的特殊性,必须经常深入幼儿园,承担带队教师的工作任务。专业课教师更是指导学生实习的主要力量。带队教师必须任课两年、有深入幼儿园一年以上的经验。

1.4体检和购买实习专项保险

学生要进入实习基地实习,必须要通过市或区属的妇幼保健所的健康检查,获得健康合格证的学生才有资格实习。同时,按照国家关于实习的相关规定,投保实习专项团体保险——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以保证实习安全顺利进行。

1.5召开带队教师及学生实习动员大会

带队教师动员大会主要应完成的任务是:第一,所有带队实习教师要明确本次实习的重要意义和学生要实习的内容、所需完成的具体任务及相关要求。第二,明确实习中自己的职责和具体要完成的任务、时间及要求。第三,强化带队教师与实习基地友好沟通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专任教师的专业特长指导并为幼儿园需要服务。第四,强调工作细节,如提前选实习队长(或幼儿园年级组长),建立实习队微信工作群、签到簿或运用蓝墨云班课开展实习各项检查活动;考虑因距离较远租车安全问题、到、离园、午休时间问题、学生是否在园进餐问题、幼儿园班型和学生分组问题、幼儿园是否安排集中介绍教改情况及半日活动观摩、是否有集中评课、是否安排试讲教室等。第五,分发实习工作袋,内含:实习工作手册、实习计划、实习生名单、实习成绩单、优秀实习生申报表等。实习生动员大会要求全体实习生必须参加,主要安排专任教师解读《保育实习手册》、《教育研习手册》中关于实习内容、任务及作业要求,教育大实习时要安排如何撰写调研报告的讲座。

2组织检查和督导

检查和督导由学生自查、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检查和教务处巡查三部分构成。学生自查主要指实习队长或实习学年组长对实习生的出勤、迟到、早退情况的检查;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检查、指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包括半日计划的制定、试讲、教学、区域环境的创设,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个别指导、家长工作、实习手册完成、仪容仪表、工作态度等情况;教务处的检查督导是全面的、抽查式的,检查包括实习的各个方面,也包括检查带队教师工作情况和调研实习基地对实习的情况反馈、意见建议和实际需求,为改进实习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此外,还可以引入辅导员的检查,以加强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管理力度。

3实习收尾工作

实习收尾工作包括评定实习生成绩(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评议、打分四个部分。指导教师评分占总分的70%,带队教师占30%)、评选优秀实习生(比例控制在15-20%)、收取实习生手册、实习生实结(保育实习和教育见实习)或调研报告(教育实习);上交带队教师实习指导手册、总结、照片和简讯、实习生实习成绩单和优秀实习生名单等;教务处在汇总全部实习情况后,召开带队教师总结大会和实习生总结大会,以展板的形式展出实习中实习生工作的精彩瞬间和经典语句、遴选优秀实习手册、优秀带队教师及优秀实习生发言稿和整个实结入档。

参考文献:

[1]李晓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管理机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6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明确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即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上,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两张皮”,也造成学生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相互割裂和比重失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高职“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物流管理专业与大道物流等8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进行了深度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为特点,即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在此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为熟练员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交错安排课堂教学和学生上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落实骨干校建设方案“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自2012年以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验和成绩。

2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物流专业教师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与大道物流、中百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物流骨干专家一起共同商讨,构建了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和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等构成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工学结合、与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的特色。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及内容,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关课程标准。

2.2改革措施:

工学交替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首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流专业的教学阶段和形式,把物流专业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理论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一周的企业认识实习;第二学年在完成运输、仓储、配送等专业课程学习后,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2月的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经营环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三学年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顶岗实习企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校企合作确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第一学年在理论学习中插入认识实习,让学生对物流企业性质、相关岗位职责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学年通过“工学交替”学习,将所学理论和企业实习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最后要注意实行“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近3年合作企业共有50多人担任过相关指导任务,物流专业也为每家合作企业指派2名专业教师协助指导,效果良好。

2.3保障措施:构建工学交替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3.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物流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保证

目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9人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都来自物流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为核心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梯队。物流专业还建立了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每学期均有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同时每位老师都参加过由国培单位组织的“双师”培训,“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为“工学交替”模式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

企业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模式的重要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建立了“物流实训室”,学生首先在物流实训室完成仓储、配送、ERP沙盘模拟等课程的实训任务,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物流专业学生通过这些实训项目的训练,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物流沙盘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物流专业的老师还对大道物流等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关项目的培训。精选合作企业也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的重要保障。物流专业近三年与8家大型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进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并安排相关工作,企业教师负责实践教学、教学指导和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合作企业的性质、实力及合作意愿是保证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流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在选择合作物流企业时,注意根据企业的实力、行业的代表性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等指标进行筛选。在工学交替合作企业中,大道物流公司和武汉京昌物流有限公司是武汉市有名的公路物流企业,其中大道物流公司一直是物流专业深度合作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湖北省内知名物流企业,主营华中、华东及华南地区的仓储、运输、包装及市内配送等业务,2014年2月被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授予“中国道路运输领袖品牌”。中百集团、苏宁云商和武商量贩都是全国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其中苏宁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线下实体门店1600多家,线上业务位居国内B2C前三,而中百集团在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的同时,着力开发建设购物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金致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物流金融企业,积极拓展汽车物流、物流金融等业务,开展了动产质押的库外监管业务。九州通是国内领先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拥有丰富的经营品种资源和上下游客户资源,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上述校企合作企业,代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和武汉市的物流发展水平,与之合作有助于学生对物流专业和物流行业的全面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效果。

2.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效果良好。一是实习实训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学生按计划参加培养方案内的各类学习活动,采用动手与参观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形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校内外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结合及相互补充,物流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巩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物流专业学生在京昌物流公司实习期间认真考察了该公司各部门的运作管理,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各家实习单位对物流专业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学校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的问卷调查表明,通过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活动,物流专业学生在工作态度、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等10个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认可。

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启示

物流管理专业多年来与地方知名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了“校企融通、课岗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实施“校企交替的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

3.1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并向“厂中校”、“店中校”升级转变

在三年的骨干校建设期内,物流专业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分别与它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了物流专业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也为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及学校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建立了互利互惠的长效合作机制。物流管理专业与大道物流公司及中百集团两家企业深度合作,分别建立了“厂中校”和“店中校”,把教室建在企业,承担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任务。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学习和多岗位轮训,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企业经营与学校教学”一体化。

3.2加强管理,建立全方位实习合作和评价机制

物流专业与大道物流及中百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编制了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方案,为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由学校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双方共同协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建立合作管理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性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教师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企业师傅侧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4总结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7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中职院校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完善教育体系,深化培训体系,促进校企合作,从而实现产教融合的新型教学形式。应用型学科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实践型人才,机械类专业也是如此。在校企合作制度下,进行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只有中职教育体系创新、转型发展,才能培养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1校企合作基本内涵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点项目,也是办学模式中最热门的一种,在提高人才质量、加速校企之间信息互通、平衡校企之间人才供需、调配校企之间资源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可以实现校企双赢[1]。具体指中职院校与社会企业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订并参与人才培养计划,从而满足企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多项合作、多层面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主要模式有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引进式和互动式四种,其中工学结合主要指劳动与教学相融合,订单式培养指前期学校在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时,以合作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础,按需定岗,引进式指中职院校选择行业领先、技术成熟的企业进行合作,互动式指引进企业人才作为中职院校的特邀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运用能力。

2中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实依据

中职院校希望本校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走向社会所需岗位,在提高本校升学率的同时,增加企业用工需求,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企业的根本目的是招纳人才能够快速胜任岗位,为企业的生产和制造加油助力,提升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从这一层面来讲,中职院校与企业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对于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讲授不到位,实践操作系统不完备,难以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并融合,教学效果和效率较低,学生综合能力难以提高。因此,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校企合作下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策略

3.1教学改革规划

第一,确定教学改革目标。教学目标除了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还应该对学生身心发展做出预期。要将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将学生特性和差异性、社会发展、学科特点相结合,融入校外生活研究,注重企业人才需求和教学课程的匹配性,将教学重点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合作等方面转移[2]。具体包括:A.培养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B.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资料的解释能力。C.培养学生知识运用、分析并解决问题、实验结果分析、研究检验的能力。D.阐释自己观点,表达实验感受的能力。E.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F.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具备团队协作能力。G.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能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研究成果。第二,确定课时分配。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技术测量、电工电子、机械基础、金属工艺学等,其中基础教学内容会随着现代制造业的提升和发展而不断扩充。因此,中职院校在确定课时分配时,应该遵循连贯性、次序性和整体性原则。以三年制课程为例,第一学年主要安排专业基础课程,如电子技术、材料加工、机械生产、机械制造、机电应用、机电设备维修、数控技术等;第二学年遵循学习迁移理论,安排能够与之相衔接的课程,如技术测量等;第三学年主要安排学生走进企业、步入工作岗位进行实习,具体课时安排为第一学期共118课时,其中理论课较多,共76课时,实训课程42课时,第二学期总课时有所降低,共64课时,实训课程和理论课程各32课时。

3.2教学改革实施

第一,更新教学方式。当前,部分中职院校教师在授课时倾向于满堂灌的形式,不关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单纯地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现实经验讲述给学生,即使实操课也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教材内容陈旧,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不能及时纳入到教材中,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机械专业教师应更新教学方式,利用启发式、引导式提问和课程回顾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3]。比如,在讲解传动机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模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先对齿轮主要参数进行复习,之后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将多对齿轮啮合的机械性好处是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兴趣,利用模型教具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齿轮变速箱,让学生更直观地判断齿轮转动的啮合方式,分析、讨论并标注转动方向,计算总传动比。通过此类教学方式,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造力和执行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沟通能力和交流能力。第二,授课主体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就是企业人才或企业管理者、项目负责人可以作为院校特邀讲师或常驻讲师。尤其在技能操作课上,企业教师可以将现代化企业生产运作机制和运作原理讲授给学生,让学生提前感知并参与企业机械类岗位工作内容。要注重企业讲师的选择,派选专业技术、信息化技术、操作能力兼具的制造人才或管理者作为企业讲师,深入中职课堂,参与中职课程的研究和讲授,深入发现并总结当前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供需矛盾,提高校企合作效率,在校企双方利益都不受损的前提下,适当参与院校机械课程教材的改编工作[4]。学校应最大限度地与企业讲师进行配合,可以利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以课题为中心进行团队实践操作,专业任课教师作为主讲教师,企业教师作为课堂指导教师,纠正学生错误,从而实现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融入到生产制造中。

3.3完善课后评价

中职院校要想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改革,还要创新并完善课后评价机制。在传统的机械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采用“卷面成绩+实操成绩”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实操课上不能实时观测到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难以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只能根据实践结果评定成绩好坏,教学评价不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应采用“双师评分制”,即企业讲师和专业教师进行双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学生最终综合成绩,提高教学评价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4结语

教师学年总结范文8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名师为引领,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名优骨干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形成以名师为核心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专家型教师群体,推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更快更好发展。

二、名师工作室性质

名师工作室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名师主持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学术组织,由学校各学科或各学段市级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集教学、研究、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非行政性机构,是具有先进教育思想观念并以课题研究为重点、教学相长的交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校青年骨干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开展学校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研究、引领学科或学段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三、名师工作室建设

“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分管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

“名师工作室”由下列人员组成:

负责人:xx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xx

成员:xx、xx

四、名师工作室职责

(一)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职责。

1.全面主持“名师工作室”的工作;

2.负责制订“名师工作室”的工作计划和培训计划;

3.负责开展工作室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建设,引领工作室成员提高综合素质;

4.负责组织开展教育教学学术研究,提供具有价值的旨在提高教学及管理质量的论文、调查报告等;

5.负责对本工作室成员的考核、评估和评价工作,负责成员的档案建设。

6.负责组织工作室成员学习交流活动、培训活动;

7.负责总结“名师工作室”工作经验,提高理论水平,传播先进教育理念;

8.加强自身修养与建设,每年至少完成1本教育教学理论读书任务、做读书笔记不少于3万字、写读书随笔不少于5篇;

9.接受上级指导、检查、评估,向主管部门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

(二)工作室其他成员职责

1.听取名师即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指导,接受名师检查评估,向名师汇报工作,作出书面总结;

2.积极参与“名师工作室”的各项工作,参加学校教育教学研究;

3.认真开展课题实验的实践与研究,力争出经验、出成果;

4.积极参加读书学习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每年至少完成1本教育教学理论读书任务、做读书笔记不少于3万字、写读书随笔不少于5篇;

5.积极为全校教师提供研讨课例,推广先进教育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

(三)名师工作室的具体任务

1.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室全体成员要广泛开展以小课题研究为主要载体的课题研究,每学年要进行课题结题或中期评审;三年内至少要完成1个区级以上重点课题研究并取得成果。

2.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室全体成员每月集中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天,每学年为全校(或全区)教师上展示课、示范课或研讨课不少于2节,每学期写教学反思不少于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