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年中总结范例

教师年中总结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1

一、名师引领,提升素养

这一年来,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时刻以名师工作室成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思想上要求进步,拥护学校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业务上刻苦钻研,时时以身作则,处处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了能在名师培训中尽快成长,我比较注重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不断地充实自己,积极参加自己工作室活动,市教研室及各兄弟学校开展的各类教研活动,积极参与网上学习,继续教育,珍惜每一次教师培训,尤其是名师工作室的培训和外出听课的机会。

今年十二月份,工作室启动仪式上,每位成员都收到了很多书籍。我为此制定了计划,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多学习别人的思想,会让自己思维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理论基础,充实自己,并努力做到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并为我搭建了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通过学习我深深体会到“学然后知不足”,通过反思,我发现想要成为一名专业化的研究型教师还有很多路要走。

二、踏实工作,积极进取

认真学习先进教师的事迹,提升自身师德修养,并将德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尊重、热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塑造、引导、教育他们。倾注爱心,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廉洁从教。继续帮扶特困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学业;积极感悟学困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免费补课辅导,多次与学生沟通交流,谈心,鼓励,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他们真正学习生活在一起,解决他们生活上、思想上各种实际困难。奖励优秀学生,每次考试拿出200多元用于奖励资金,本年度共计千元以上。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真实的师生情感。尊重同事、家长、学生,团结协作,和谐育人。

三、融入团队,分享智慧

无论是学校所在的团队,还是工作室的团队,都是充满学术氛围,教师们各有所长,都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成长的集体。工作室启动仪式上,我们交流谈心、畅所欲言。通过互动听课、演讲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本学期参与学校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并已经出版。同时参与学校导学案的编写工作,将本学期自己的教案输入电脑设计学案供年级使用,资料共享。

四、反思提高,明确方向

反思是前进的必然结果,不断反思,不断找出自己的不足,促进成长,明确方向,将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是我努力的目标:

1.在实现高效课堂上下功夫,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有更大的收获。

2.及时总结,加强反思的能力。积累经验与价值,记录精华,有价值的思考,记下成长的每一天,使提高水平成为必然。

3.继续学习理论,加强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业务水平,研究高考考纲,考点,为明天的教育工作做好准备。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2

一.一片冰心寄红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作为名师工作室的一员,处处都要率先垂范,以自身的榜样力量引领学校的发展。为了这一目标,多少个夜里,唯孤灯相伴,但我孜孜以求,不知疲倦,享受着阅读的欢欣,浸润着书香的氤氲。家中,两米高的书柜,竖装换横装,早已不堪重负,卧室里又订制了一米五高的简易书橱,上面陈列着各类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这里的每一本书都成为了我知识储备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我还抓住一切可以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机会。展示课、公开课、比赛课,只要安排给我,我二话不说,欣然接受。虽然这意味着别人在看电视时,我必须吞食理论书籍;别人轻松愉悦之际,而我却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反复演练;一次次否定自我,超越自己。天道酬勤,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上越来越从容,越来越自如了,全县的语文老师也向我投来了信任与敬佩的目光。

二.标新立异二月花————只做自己,做好自己

我注重立体课堂的整体设计,追求“虽为人为,宛若天成”的高度;我更要求自己要具有广阔的视野,古今中外,纵横驰骋。我站在文化的高处,领着孩子们去触摸秦砖汉瓦的温度,去领略大漠孤烟的壮阔,我以自己的厚重托起国学,以自己的深刻来深刻学生。我现在任两个班的语文课,课余,除了阅读、写作、备课外,我更多的时间,是批改孩子的作文。我共教91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的作文精批、细改、当面交流。有时,我给一篇作文的评语多达几百字,俨然也成为了一篇习作。

三.半亩方塘一鉴开——立足科研,反思成长

我们利用三年时间进行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课题研究。从“现场展示课”到“中期研讨会的交流”再到“终结论文”,我一直是这个课题的排头兵。结题之后,我又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自主课题研究。关注自己的工作,结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自主研究,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敷衍了事。这样自主研究的课题使我在自由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尝试着研究方法、体验着研究过程、收获着研究经验、享受着研究成果。2011年11月,《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行动研究》已结题,2011年开始,我立足教学实践,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这一微型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也已结题。我现在是《主题拓展阅读教学研究》课题成员,主攻的方向是“读写结合”,在实践中我将不断丰盈自己。

四.红杏枝头春意闹————榜样引领,团结创新

在学校,我是语文学科组长,又是教务处副主任,我主要负责语文组的相关工作。我们语文组共有20位语文教师,本学年度,我们实行了轰轰烈烈的听评课活动。每周各备课组都要组织一次组内集体听课,每个月学科组要组织一次大组集体听课。在每次听课结束之后,我都带头评课,为教师们做示范,鼓励教师们在一起讨论,大胆评课、议课,变活动主体单一化为活动主体多元化。

在全县,我也经常跟着教研员到各校听课、评课。2012年8月,受教研员的邀请,给全县的特岗教师做了关于诗歌教学《让诗意飞扬》的讲座,受到与会教师的盛赞。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3

一、科学安排部署,“全面提升年”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一是高度重视,快速启动。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后,市教育局党组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成立了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市教育局副县级督学、市直学校党政一把手、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为成员。教育系统各单位也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全面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逐级召开动员会议,广泛宣传发动,充分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参与“全面提升年”活动和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明确思路,精心组织。市教育局坚持以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结合“全面提升年”活动确立了“3338”工作思路:

第一个“3”,即大力主攻“提高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均衡协调发展”三大目标;

第二个“3”,即努力实现“思想观念、思路方法、作风效能”三大提升;

第三个“3”,即继续深化“教育示范乡镇创建、教师大培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三项活动。

“8”,即扎实做好八项重点工作。一是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段教育,提升幼教和职教发展水平;三是切实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四是大力深化教学改革,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施水平;五是深化教育引导,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六是扎实搞好教育督导,提升教育行风建设水平;七是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和措施创新,提升教育整体工作水平;八是实施多项安全稳定措施,提升教育系统安全保障水平。

三是分解任务,狠抓落实。根据开展“全面提升年”活动要求,结合《实施方案》中的重点工作提升目标,将《市年教育工作要点》按科室职能,进行了逐项细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使各项任务工作具体到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责任人,形成目标明确,时间具体,人人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了周安排、月调度、半年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综合督导和专项督导的作用,加强对机关各科室和各县(市、区)教育局工作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二、改善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市教育局把年定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学校创建年,印发了《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的意见》、《规范化学校创建三年规划》及《创建规范化学校的实施细则》,以促进办学条件标准化为中心,大力开展规范化学校创建活动,改造薄弱学校,促进了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211”工程进展顺利。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项目共计148个,建设面积17.38万平方米,共筹集资金1.44亿元。80个项目已竣工;24个项目完成了主体建设;44个项目正在实施主体建设,预计年暑假全部竣工交付使用。投资1788.38万元维修加固校舍10.16万平方米。年,“211”工程共计投资2411.62万元,热水热饭项目涉及317处学校已全部竣工;取暖项目121处已完工,高唐5处初中学校已招标;改厕项目39处,其中24处完工,15处待建。

二是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年政府招标采购方案,邀请市监察局和市纪委派驻第四纪检组的同志全程监督,圆满完成了价值1041万元的仪器采购招标工作。目前,我市所有初中、乡镇中心小学和半数的农村普通小学已达到基本配备标准。

三是启动“绿色班班通”试点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绿色班班通”试点工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确立了高点定位、整体把握、分层实施、分步推进的原则。在组织相关人员到济宁等地考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了我市“绿色班班通”建设规划。5月15日,在三中召开了全市电教设备展示会暨应用案例观摩会,全面推进“绿色班班通”试点工作的开展。12月28日,在东昌府区建设路小学召开了全市中小学“绿色班班通”建设与应用现场会,对“绿色班班通”工作进行了再部署再安排。全市班班通试点学校达到了75所。支撑全市中小学绿色“班班通”的教育主干网络已搭建完毕,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年,教育信息网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地市级优秀教育网站”称号。

四是积极开展教育示范乡镇创建活动。5月21日,在临清召开了创建教育工作示范乡镇暨专任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工程”现场会,对乡镇教育工作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启动了专任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工程,计划在年4月底之前,达到专任教师人手一台微机的目标。目前,全市126所学校实现了专任教师“人手一台微机”,教师用计算机达到11007台。

三、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学前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以发展公办幼儿园为重点,加快学前教育体系建设。全市幼儿园达到1560所,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占52.82%,在园幼儿达17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75%,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6.32%。先后在茌平、莘县召开了全市幼儿园教育活动展示现场会,充分发挥了先进幼儿园的引领示范作用;启动了学前教育“名师带徒”和幼儿园教师、园长岗位培训活动,举办了第三期转岗幼儿教师专业岗位培训活动,幼儿教师专业合格率进一步提高;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名。

四、优化布局结构,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成效明显。通过整合组建的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和高级工程职业学校新校区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项目立项,专户开设,建设计划与实施方案等前期工作均已完成。新校区的规划设计方案已通过召开专家评审会确定,施工设计图基本完成。年下达用地指标600亩,省政府已经批复。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拆迁工作有序进行。完成投资6382万元。整合的两所职业学校实行统一管理、分校办学,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学校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将原有的优势特色专业做大做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61989人,职普比例达到45:55。学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对口率67%以上,满意率85%以上。#p#分页标题#e#

二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有针对性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功能。紧跟产业调整步伐,构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由政府牵线推动校企“联姻”,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修订课程计划,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努力建设具有较高师德修养和实践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

五、深化教学改革,素质教育实施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了“热爱祖国、唱响和谐”青少年读书教育活动,先后举办了全市中小学生演讲(讲故事)比赛和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演讲)比赛。不断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网络,下发了《市教育局关于扎实开展中小学家长学校与家长委员会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12月15日,在二中举办了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专项培训班,家长学校网络平台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

二是大力规范办学行为。下发了《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中小学课程设置等办学行为的通知》。全市中小学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规定要求,积极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转发了《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制止了部分学校过多过滥的考试,推进了考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制定了《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水平评价实施方案》,逐步在全市建立了科学的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机制,进一步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三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继续推广杜郎口中学“开放式”教学和一中“低重心”教学、体育自助餐等经验。深化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对全市中小学进行了教学视导,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了改进建议。进一步加大了对走班教学的研究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增强教学指导、教学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分别召开了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学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对各学段的教学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

四是深入持久地开展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为推进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4月30日,在临清市召开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现场会,进一步推进了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

五是强化体艺教学。立足大力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大力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全面启动了中小学“4312”体艺普及活动,以阳光体育和体育课为依托,力争在三年内全面普及四操(广播体操、健身操、武术操、眼保健操)、三球(篮球、乒乓球、排球)、一跑(跑步)、二艺(每周学唱一首健康有益的歌曲、每名学生掌握一项以上艺术特长)。开展教体结合,落实市、县体育队校建活动,体育、教育双受益。5月28日,在茌平召开了全市中小学“4312”艺体普及活动现场会,对如何确保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重新部署。在二中成功举办了市第四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全市中小学艺体活动普及水平明显提高。

六、狠抓充实培训,校长和教师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一是继续狠抓教师充实。明确提出每年充实教师的数量必须大于自然减员数量,并纳入教育综合督导。年,全市充实教师1028人。推进师资交流,开展“城乡结对帮扶”和“名优骨干教师送教”活动,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二是启动了第四批、第五批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4月18日,由大学464名学生和11名指导老师组成的支教队伍奔赴东昌府区、临清和莘县三个县(市、区)的112所小学参加顶岗支教实习。9月3日,由大学数科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美术学院的594名学生组成,奔赴东昌府、临清、莘县、开发区的136个支教点实习支教。支教总人数已达到2641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是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师大培训活动”。明确了近五年教师教育工作的基本思路,对年度需要落实的十五项重点工作出台多项保障措施。组织第二届水城名师赴华东师范大学进行高级研修;开办了第二批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培训班;开展了第四批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送教名师通过课堂点评、名师讲座、问题答疑等方式,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切实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教育理念和执教能力;部署了暑期全市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工作,共有5644名高中教师、2583名初中教师参加为期10天的远程研修,涉及全市193所学校、21个学科;开展了学科单元培训活动,邀请全国各学科专家来我市进行单元教学系统指导和培训;“名师带徒”成果显著,邀请等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来聊带徒,带徒总人数达665人。

七、加强制度建设,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健全管理制度和依法治校工作机制,完善校内管理体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依法规范办学活动,充分保障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年,新增8所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市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达到21所。

二是规范办园行为。为确立先进的办园理念,制止小学化倾向,规范办园行为,年1月份,对城区幼儿园进行了规范办园行为检查。采取实地察看、调查问卷、座谈、反馈等方式,对幼儿园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

三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行城乡统筹、统一标准,城乡中小学均执行初中生均600元、小学生均400元的公用经费标准。截至11月底,全市补助公用经费及城市中小学免杂费资金累计20739.44万元,免费教科书资金6830.84万元,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累计435.16万元。普通高中、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奖励和资助政策也全面落实。

四是建立健全机关校园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三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学校高度重视学校安全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防护,严格落实门卫、值班、巡逻等制度。7月7日,在冠县召开了学校安全工作现场会,明确了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专职保卫人员的要求,目前全市已配专职保卫人员2630人;把学校安全工作纳入了“教育工作示范乡镇”创建内容。在开展春季、秋季安全大检查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安全大检查“回头看”、学校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检查、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专项检查、冬季学校安全集中整治以及平安和谐校园创建活动,50所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和谐校园”。#p#分页标题#e#

五是各类考试安全顺利。坚持以试卷安全为中心,加强试卷考前、考中、考后保密,确保万无一失;以严肃考风考纪为原则,维护考试公平;以落实考务细则为准绳,提高教师监考水平和整体办考质量。从组织领导、安全保密、考场管理、依法治考、从严治考、工作报告制度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方面均做到规范管理严格要求,确保了各类考试安全顺利。

八、完善工作机制,教育督导和行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强教育督导工作。对各县(市、区)年度教育体卫、职业教育和三项工程进行了专项督导,并接受了省政府专项督导。下发了《关于建立县级督学责任区的实施意见》,督促各县(市、区)建立和完善县级督导责任区,加强对教育行业的监督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督学工作,完成了对14所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的集中评估和反馈。对县市区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情况进行了检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完善督导机构,通过以会代训,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督导人员的专门培训,提高了督导人员专业化水平。

二是做好信访工作。对外公开了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聘请了40位教育政风行风社会监督员、学校收费监督员,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教育收费、教学质量、教育管理及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按照有报必查、有错必纠原则,对市长热线,“行风热线”等栏目反映的问题,对各级联席会议办公室受理的信访、电话投诉等问题,现场办公、重点检查,及时查处。同时,对查处的典型案件予以通报。年,市教育局在“行风上线”节目上线2次,接听热线电话11个,现场答复3个,线下解决问题8个,满意率100%。共受理信访举报投诉36件,查处17件,清退违规金额1.3万元,党政纪处分2人,其中免去小学校长职务1人。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4

1.1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不能独立形成有效的知识框架。

对基础知识进行完善的积累是培养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思想品德课实开卷考试后,有一些学生认为基础知识用处不大,便逐渐放松了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造成其在回答非选择题时往往答题要点较为单一,语言较为口语化,缺乏政治术语。例如2014年中考题第24题第2问:请对“网络大V”进行道德简评,可从其对谣言制造和传播方面的道德知识包括诚信、责任及正义等角度答题。相关基础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往往无法进行横向联系,极容易造成失分。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有效记忆和充分理解,对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1.2不能有效利用相关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思想品德课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转化能力,往往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例如2014年中考第26题:从“出境游越来越多”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两个知识点,分别是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许多学生不能将“出境”与外开放联系,导致所答的答案不够完整。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识记知识点的基础上能够有效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国家时政大事和热点问题,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这样才能有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解题能力有所欠缺。

在答题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各种题型解题格式混乱、审题不清、无法在材料中找到有效信息等问题。例如2014年中考第30题第3问,主要考查的是交流文化的“引进来”和“走出去”这两种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误以为是对外开放的“引进来”和“走出去”,因此导致离题万里,无法得分。

2应对措施

2.1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相关知识点,首先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相关的专业素质必须扎实,并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老师必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在对本学科知识形成体系的前提下还应加强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心中有阡陌,同时要不断学习、交流、更新知识。第二,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大事,把现实引入课堂,适应中考要求。

2.2把时政要闻引入到课堂。

教师应对时政要闻进行有效的分析,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搜集新的时政要闻,分析时政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激发出课堂的活力。教师在时政教学中应起到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正确观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对错误观点应及时给予指正,完整点评热点问题。点评热点的同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3课上要注意“留白”。

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充分进行消化和吸收,对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强化,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有自己的感悟,将书本的知识逐步变成自己的知识,有效实践所学到的方法。

2.4精选试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SEC范式;认知目标;初中地理;量化分析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一些专家学者也发现,教材、课堂、测评之间能否有效契合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另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1]。可见,制定和教学课程规范高度契合的测评方案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必要。测评一份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一个极为关键的因子就是试卷能否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但教师评定试题时,基本是从传统的经验角度出发,或是从获取试卷渠道的层级来确定,难以从理性层面科学、客观地给出评价结果。美国一家测评单位研发出一个量化研究范式———SEC范式。这种范式易于操作,实效性明显,准确度较高,对于在实际教学和试题研究中如何有效践行“立德树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模型简介

SEC研究范式最早是由负责课程实施调查的美国学者AndrewC.Porter和JohnSmithson提出的[2],Porter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际验证。SEC为SurveyofEnactedCurriculum的缩写,该模型主要是创设关联矩阵,对研究对象进行手动编码,以定量化分析的方法得出契合度参数M,借助参数来表征研究对象之间契合的程度。

二、SEC范式的具体分析流程

(一)构建认知目标评价体系

SEC分析法是对布鲁姆教学目标法的创新性运用,笔者在充分考虑地理学特有属性的基础上,总结出五大类层层递进的认知目标,具体评价标准详见表1。

(二)结合学科加以统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4],将课程大体分为如下内容:地球、地图基础知识、世界海陆分布、天气与气候、居民聚落和语言宗教、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认识世界主要地区、认识世界主要国家、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环境概况、中国资源概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区域差异规律、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中国在世界中、乡土知识等。SEC范式一方面可以纵向对比各个学科模块,另一方面又可横向对比内容要素的契合度。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构建学生认知目标评价体系时,必须和学科领域内的资深教师或学者进行探讨。主要原因是其中的一些题目或是课标中的条目有时难以框定,这时需要融合集体的智慧,要做到分类有理有据,以确保结果的精准。在构建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则可进一步得出归纳评价量表(见表2)。表格中要填的数值是研究对象不同项目在认知目标体系表中的百分比。

(三)定量化研究契合度

参照公式进行计算,最后汇总结果。

三、SEC范式的研究实例

笔者选取陕西省2019中考地理试题(即Y要素)和课标(即Z要素)作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契合度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研究区域中考与课标的契合程度。试题参照陕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实施方案进行编写,主要由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组成,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设定为60分钟。借助SEC范式的量化分析公式,经计算得出契合度数值是0.476。之前的专家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契合度数值介于0和1之间。若是值等于1则代表极度契合,若是值超过0.25代表高度契合,数值在0.2和0.25之间代表中度契合,数值比0.2小代表低度契合[5]。由此可见,陕西省2019年中考地理试题和课标的契合程度较高,试题的信度、效度都比较好。

四、地理试题和课标的契合度探讨

通常试题的命制涉及到较多内容,因此笔者分别统计出陕西省2019年中考地理试题和课程标准对于地理知识的考查,以便更加详细地对试题与课标的契合度进行综合考量,统计结果详见表3和表4。由表3可以看出,在课标所要求的学科范围内,有1处知识点未涉及,即居民宗教和语言宗教,而非课标要求的知识考查有所提高。试题中关于地图基础知识、世界海陆分布、认识世界主要国家、中国环境概况、中国资源概况、中国区域差异规律、中国在世界中等知识的考查,与课标要求比例在1%至2%之间浮动,契合度好。天气与气候、认识世界主要地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乡土知识等考查比例未达到课标的要求。地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其他方面等均超出课标要求的比例2%以上。可见,试题加大了对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以及乡土地理等知识的考查力度,着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区域认识素养。可知,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规律的总结占比超过40%。试题中对多种问题的探究出题比例达到30%,而地理规律总结比例是28%。试题对学生学习本领呈现、记忆或表述的考查比例均超过课标要求5个百分点左右。对地理概念的视野拓展考查力度不够,试题和课标的差距超过5%,是之后命题需要改进的地方。综上所述,陕西省2019年中考地理试题和课标属于高度契合的范畴。然而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内容未出现的试题中,标准以外的知识考查比例略微偏高;试题侧重于学生识记、地理规律的总结等方面,对地理概念的视野拓展和课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面在试题中不够广。

五、结束语

SEC范式属于地理试题研究定量化考量的范畴,但应用于课标与试题的契合度分析尚处在初步研究过程中,依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期望能与广大一线地理教师深刻探讨,使试题与课标更加契合,以便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地指导实际地理教学,最终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理念真正意义上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靳建设.把握核心素养内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7,(1):44-46.

[2]芦怡婷.江苏省地理学业水平测试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刘学智,马云鹏.美国SEC一致性分析范式的诠释与启示———基础教育中评价与课程标准一致性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7,(5):64-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外语教育政策;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逐步深入和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对大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朝着多元开放的态势发展。外语学习向外语能力的转换更是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国家对大学英语口语等级考试的规定和考试内容做了调整,以顺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当下对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改革的初衷和改革的具体内容的了解与研究有助于师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与研究。

一、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

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已走过20年历程,大致可分为自发阶段(1993—2004)、自觉阶段(2005—2007)和热点阶段(2008—2012);以“核心区”与“相关区”期刊队伍、主要学者队伍及主要学术中心为基点的学术圈已基本形成;研究主题、方法与视角均已呈现多元局面(郝成淼,2013)。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主要以反思和批判中国外语教育政策得失、外语教育政策规划与需求偏差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为主(张蔚磊,2015;蔡基刚,2014等)。因此,深入剖析当下英语口语等级考试改革的内容与要求,对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以及教师的口语教学能力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的理据

(一)混合式教学

日前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在线学习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1941亿元,用户规模预计达1.1亿人,随后几年将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纵然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课堂之外的在线教育已风起云涌,冲击着90后的高校课堂,融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模式必将是大势所趋。Sign&Reed(2001)认为“混合式学习(E-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二)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混合式教学体系

1.筹备教学资源

混合式教学的前提之一就是有优质的线上资源。对非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一线教师来说,制作优良的在线教育资源并非易事。因此,一线教师有必要参加慕课、微课等相关在线课程建设的培训课程或自主钻研。而另一种方式,则是通过免费获取、学校购买、个人购买等渠道获得一些实用的线上资源。无论是哪种途径,混合式教学离不开线上资源。混合式教学就是把传统的课堂讲授通过利用线上资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下学习时间,让每个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并实现语言实践,从而进一步夯实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构建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混合式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托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以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纲的考试内容为教学内容,以适用于英语教学的应用程序和在线课程为载体,以教师组织学生培训、练习、反馈、检查反馈、评估反馈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围绕2016版大学英语口语考试大纲的核心内容,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在线课程或应用为载体,构建混合式教学体系。课堂教学以讲解、培训和答疑构成,在线操练部分为混合式教学的核心,在学生了解考试程序后,反复操练并及时获得反馈,这样反复递进似的螺旋前进是学生在各部分进阶时的常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首先在校内开展示范区,对混合式教学体系进行实践和调研。统计各示范应用班级师生的反馈,通过统计分析,并根据示范区师生反馈内容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教学体系的建设。

3.完善教学评估

在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同时,如何设立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由于教学形式上的差异,混合式教学的评分应该以更灵活、实用的评估手段为主,线上与线下评估相结合地形成性评估,并应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混合式教学评估的过程可以嵌入在线上课程中,可以在线下的日常课堂中,亦可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最终检验。采取一系列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价较为客观也能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培养端正的学习态度。混合教学的考试方式要突破以往“教室+试卷”的模式,考试内容也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既要考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如学习时长、学习次数、线上讨论、作业与测验,又要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研讨发言积极程度、出勤率以及各阶段学习中课程选题完成情况,还要考虑课程实践部分成绩如课程实验、特色作品及课外科技活动等。混合教学的考试方式应该是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合理给出各项成绩的权重,从而实现动态、多元、全面和科学的课程考核机制(汤勃,2018)。

4.总结教学经验

混合式教学尚属新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加上各学校间地域、生源等客观条件差异较大,照搬别人的经验未必是可行之事。因此,任何投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中的教师都应该因地、因时制宜。结合学校和学生所处水平的需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尝试并总结经验,更要推广积累出来的先进经验供他人参考。率先向有需求的师生分享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教学实践经验并开展行动研究不断完善该教学机制。

三、结语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产业关联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我国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凸显,为此,教育部提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实行高校分类管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以下简称为“我校”)是一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的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我校经济学院积极开展了关于经济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产业经济学课程及案例教学法概述

产业经济学是高校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等。产业经济学兴起于二战后的日本,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应用型经济学科,应用性特点十分显著[2]。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我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以知识应用型为导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分析、解决产业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深化知识理解,促进知识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产业经济学具有理论体系丰富,实践性与应用性强的特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3]。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产业经济学教学采用案例教学法十分必要。

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本文将以“产业关联”教学为例,结合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业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实际案例,为产业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与案例选择

“产业关联”是基于产业结构理论,从“量”的角度揭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其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了解“产业关联”的含义和关联方式,理解“产业关联”分析基本工具———投入产出法,掌握“产业关联”效应。根据教学目标,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典型性与真实性[4]。教学中教师可选择矿产资源开采业为研究对象,基于2002年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矿产资源开采业各“产业关联”系数,分析矿产资源开采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关联”效应,进而分析矿产资源开采业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二)案例教学实施

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按照“理论知识讲授—案例引入、提出问题讨论—阐释问题、课程总结”三个阶段开展案例教学。1.理论知识讲授。在讲解“产业关联”含义、“产业关联”方式、“产业关联”类型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讲解“产业关联”分析工具———投入产出表与投入产出模型,并阐述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等“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方式及其含义。2.案例引入,提出问题讨论。案例背景: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开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究竟影响如何?有的学者基于矿产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资源诅咒”说[5],有的学者认为对矿产资源开发能够促进经济发展[6]。该如何测算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提出合理的产业发展建议?学者们大多从资源开发与经济总量的角度出发研究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产业结构因素,可考虑从产业结构角度对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7]。由于矿产资源种类众多,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开采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国统计年鉴分类中,矿产资源开发业分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及其他采矿业五类。基于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从“产业关联”的角度分析不同类型矿产资源开采业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提出问题: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学生的分析与运用能力。根据案例,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①分别计算各矿产资源开采业直接前向关联系数、直接后向关联系数、感应度系数及影响力系数等;②分析各矿产资源开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③分析各矿产资源开采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影响;④分析矿产资源开采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作用的变化;⑤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分析矿产资源开采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3.阐释问题、课程总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发言。首先,教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列出2002年、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对第1个问题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了解学生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模型及相关“产业关联”系数的计算与理解程度。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类矿产资源开采业关联部门数量,提出第2个问题,指出任何产业都会通过供给与需求与其他产业产生联系,加深学生对“产业关联”概念、类型的理解。在理解“产业关联”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第3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的区别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作用。基于表3,教师可提出第4个问题,对比分析矿产资源开采业各关联系数的变化,发现2007年各类矿产资源开采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都得到了加强,各类矿产资源开采业的前向关联系数比后向关联系数增长更快,特别是油气开采业感应度系数增长最快,引导学生结合同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讨论分析原因。最后,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矿产资源开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其中油气开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基础地位十分显著,容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教师可提出我国矿产资源开采业的发展建议,包括多元化、多渠道发展能源部门,保证能源需求;延长矿产资源产业链,加快发展矿产资源中下游产业,提高各类矿产资源开采业的“产业关联”度,增强矿产资源开采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等。

(三)案例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选择矿产资源开采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既巩固了理论教学内容,加深了学生对“产业关联”概念、类型、“产业关联”各系数含义的理解,使教学内容更具体,又体现了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有利于学生系统化掌握“产业关联”相关知识。同时,通过问题的层层引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度,又锻炼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教师年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史料实证”素养是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是指学生获取历史资料并对其展开辨析,通过可信资料重现历史真实态度与方法的素养和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培育初中生的这一素养,可以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对其学习与未来成长均大有裨益。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阻碍

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势在必行。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仍旧存在一些阻碍,包括学生自主思考受限、“史料实证”教学局限等,均与教师存在不科学教育观念有关。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仍旧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中,认为教学应以“应试”为主,将自身视为课堂教学主导者,并未对“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为学生自主辨析、论证历史资料提供足够的自主支持,更没有主动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而是一味地以教材为中心,将史料传递了哪些信息、学生应该通过辨析相关资料形成哪些情感等直接告诉学生。在该种情况下,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过于被动,很难真正理解历史资料内涵,学生的思维、素养发展自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策略

(一)基于教育观念转变,重视“史料实证”教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人们对一件事的认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实践行为和结果。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目标无法实现,是因为一些教师对“史料实证”教学产生了错误认识,存在不重视“史料实证”教学等行为,采用不科学的教育观念组织课程活动。这也就意味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其对该教学活动的重视是当务之急[1]。在该过程中,学校的适当介入必不可少。首先,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展开学习,使其充分认识“史料实证”培育对于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其次,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教学研讨会议,让他们在教研活动中共同探究学生素养培育方法。这样,逐渐转变教师错误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对“史料实证”教学的重视,努力提升自身组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课程活动能力。

(二)基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史料实证”指导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培育,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史料实证”学习的有效指导,而教师能否真正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的指导能力,主要受专业素养影响。因此,为更好地提升自身“史料实证”指导能力,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初中历史教师应着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教学之外主动强化对课内外史料的分析。然而在当前环境下,仍有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并未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导致无法在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学习时提供有效指导,影响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对初中历史后续其他教学活动的开展大为不利。所以,初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建立专业发展意识,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史料实证”教学指导方法的学习。学生往往以教师为榜样,会对其“史料实证”思维方式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以发展的、客观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等初中历史学习的正确意识,深化“史料实证”分析,提升对应学科素养。

(三)基于学生地位变化,鼓励自主搜集资料

充分尊重初中生学习主体地位,让他们自主搜集资料同样是保障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效果的前提条件。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时,应基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地位变化,鼓励他们自主搜集资料信息。然而,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尊重学生主体学习地位”,但是仍旧有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将自身视为课程活动的主导者,没有根据学生主体地位的变化调整“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方式,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搜集资料”的引导。在该教学模式下,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对课程资料的了解和辨析都较为被动,其相关素养自然难以实现更好的发展。所以说,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目标,教师一定要注意鼓励学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同时提醒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对资料的真实性展开辨析。如此,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其素养自然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四)基于教学方式转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以学生为主体推进课程活动,不仅要让初中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还需要引导他们对所搜集的资料、所学习的知识展开自主思考,以此充分调动初中生自主学习思维发展,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2]。只要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质的飞跃,他们就可以在课程活动中更主动、深入地辨析史料,从而获得更多知识,对历史形成更正确的理解,“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课程目标也由此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并未给予学生自主思考足够的支持和启发。一些教师认为,初中生缺乏良好的历史辨析能力,即便使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思考,他们也很难总结出正确内容,反而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更愿意在课堂上直接将教材中或者学生搜集到的历史资料体现了哪些知识告诉给学生。教师长时间应用此种教学方式,势必会限制学生自主思考,使他们始终无法独立辨析资料,相关素养难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课程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以培育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为核心课程目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自主思考,引导他们独立辨析材料。如此,初中生的自主思考、辨析能力定会提升一个层次,其“史料实证”素养自然可以随之实现质的飞跃。

(五)基于课堂模式变化,组织合作“史料实证”活动

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还可以从课堂模式的变化入手。这一变化主要是指从“教师教,学生自己学,生生之间相互独立”到“学生合作”的模式变化。简单来说,学习并非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适当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提升“教”和“学”的效率、效果。尤其是初中生初次接触“史料实证”学习,对于“如何学”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解,因此极易在辨析历史材料时产生困惑。若这些困惑无法及时得到解决,其在后续“史料实证”中的表现和知识获得均会受到影响,导致课程目标———“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无法实现。因此,将“合作”渗透在课程活动中,变学生的独立辨析为合作思考,可以很好地规避这一问题。通过合作,初中生集思广益,对历史资料展开深入分析,通过互相启发、互帮互助,产生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解决,不断迸发的灵感可以很好地促进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六)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史料实证”教学

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是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基础教育阶段,形成了“互联网 + 教育”模式,这为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带来了新的选择,为师生沟通“史料实证”历史学习方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以互联网为跳板,借助微视频等方式出示“史料实证”素材,以线上教学等方式延伸学生课堂学习空间,拓展初中历史“史料实证”学习活动。但是由于初中历史教学信息化不足等现实条件限制,部分教师并未采取此等方式有效拓宽初中生历史“史料实证”学习空间,这在无形中制约了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有效性。因此,为促进历史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全面创新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学校可以适当协助教师建立线上教学平台,完善线下课堂信息技术支持,让教师置身于信息化、“互联网 + 教育”环境当中。教师由此形成更加强烈的创新教学热情,主动探究更加新颖的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增强学生“史料实证”学习直观感,促进其对真实史料的具象分析,逐渐深化教学成效。

(七)基于多元教育思维,提供丰富史料素材

新课改愈发重视对学生素养的多元培养,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丰富的史料材料的支持。这提醒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需要基于多元教育思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素材,包括分类明确的历史资料和国家收录的真实文献、实物、图像等[3]。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好,他们忽视了材料的丰富性与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没有主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以供其展开辨析思考,而是一味地围绕教材资料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活动,将学生对史料的证明和分析限制在教材之内。这在无形中催生了新的问题———受单一素材影响,学生极易对历史形成存在局限性的浅薄认识,这对其素养与思维的发展大为不利。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培育初中生“史料实证”素养,历史教师一定要扮演好“素材提供者”角色,结合学生的当前素养水平和知识储备量,在课外搜集更加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料,同时对材料的真实性、可讨论价值等展开分析,保证材料具备应用价值、符合初中生当前历史思维水平,并引导他们对其展开辨析、论证。学生“史料实证”学习内容由此更加丰富,面对不同史料,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多元化分析,历史思维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其素养提升。而且,学生在此环节养成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事物的习惯,这对其日后更加多元的历史学习大有助益,同样保障了其“史料实证”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八)基于深化互动思想,设计话题讨论环节

除了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会影响初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实现外,课堂互动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也会对其推进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越是灵活、有深度的课堂互动,越容易深化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辨析思考,进而增强其学习收获,优化他们的历史情感和态度。反之,若课堂互动缺失,整体学习氛围沉闷,初中生对于“活跃课堂”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降低辨析、思考资料的积极性,从而陷入难以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困境。因此,在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教学环节,教师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之外,还应着力深化课堂互动,而设计话题讨论环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资料设计一个适合且值得学生讨论的话题,进而抛出话题、组织讨论。这样一来,课堂从“无声思考”的课堂变成“踊跃交流”的课堂,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学习状态更加积极,整体上形成良性循环,“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目标自然可以更加顺利地实现。

(九)基于高效培育目标,用好历年中考真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还可以尝试将历年中考真题利用起来,以此实现高效培育目标,同时为学生迎接中考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4]。而通过分析过往初中历史教学活动,我们也能够发现,其“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结果之所以差强人意,是因为大部分教师尚未形成“用好历年中考真题”的意识,并未充分利用真题提供的历史资料锻炼学生辨析、实证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建立“用好历年中考真题”的意识,积极在历年中考真题中挖掘史料素材,提取与学生阶段性学习内容相关的材料,在“史料实证”教学环节加以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辨析、实证学习。此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分析资料提升自身“史料实证”素养,还能提前了解中考出题规律、深化解题思维,课堂教学同步实现“史料实证”与“增强学生应试能力”目标,整体课程活动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