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年度论文范例

教师年度论文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1

教师职业的成功建立在教师教育能力的建构和完善过程中,在此过程中,需要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尤其是独立学院这样的环境下基于学生的需求如何促进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已成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一直以来都对教师教育能力有所研究,一般多以普通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于独立学院所培养的应用型学生基于对教师教育能力的需求研究更少。基于上述背景本人将以“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发展研究”为课题。试图通过课题研究从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面临的问题入手,分析目前独立学院教师已有的教育能力为参考,分析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促进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独立学院顺应了我国高校扩招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因此,队伍不断壮大起来,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独立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研究相对滞后。外部环境来说,人们对独立学院以及教师能力缺乏信任,开展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研究有利于独立学院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人们的广泛认同。

二、基于学生需求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现存问题

1.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

1.1教育能力的界定。教育能力是指教师所应该具备的能够进行成功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是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教育工作的关键。关于对教师教育能力的论述学术界有各方观点。总的来看,教师的教育能力就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能够促进学生的能力以及素质得以提高的品质和能力。

1.2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结构。教师教育能力由多因素构成的教育实践能力,而教师教育能力的结构,就是构成教师教育能力的各种因素的集合。独立学院式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核心力量大多为青年教师,研究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问题,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年教师教育能力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而言,教育能力被划分为动力因素、效能因素和个性因素三个部分。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构成、发展和培养问题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课题中将从独立学院这个高校发展过程中的新兴产物中青年教师的特点以及教育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2.当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优势与问题。

当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主体的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于中老年教师。比如,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基本都有硕士学位,有些还有博士学位。具有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快的特点。大多是直接从学校进入学校具有与大学生很多共同点的特征,善于与学生交流沟通,容易得到学生认同。同时,由于他们大多都是刚从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直接参加工作,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能力都缺乏,具体变现如下:

2.1没有完全进行角色转换,并未适应从学生转换为教师。由于大多数青年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就参加工作。思维模式还是以学生的思维模式处事,有的工作一两年还没有完全角色转换。

2.2业务素质不高,各独立学院的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对于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对于提高其教育理论实践水平收益甚浅。他们缺乏教学实践经验,如何育人的认识体会不深,教学水平不高。

2.3轻科研的现象。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收入普遍偏低,教学任务量较大,使得青年教师没有精力做科研。科研和教学是相互相长的一个关系,最终也会导致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

2.4敬业精神有待提升。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带课门数太多,部分教师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情绪浮躁缺乏责任心。

3.当前独立学院双师型教师发展困惑。

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应该具备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以此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并且具有专业实践工作经历。独立学院需要双师型教师,但是在其发展上出现了一些困惑:

3.1独立学院入职教育的缺乏。独立学院大多是青年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进入高校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也没有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为缺乏课堂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产生教学压力。

3.2企业实践缺乏有效途径。作为青年教师要成为一名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学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中来,起主导作用,要花费经费及精力鼓励青年教师外出实践。

三、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发展对策

1.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能力。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作为青年教师其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科研与教学质量,当然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因此,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其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对独立学院来说加强青年教师德风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1.1提高青年教师素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学校应该不断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2理论学习尤其政治理论学习,使其端正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当前的社会问题。

1.3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教师懂得分析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教育的能力。

2.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

牢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对青年教师来说可以提高其教育水平,促进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进步。对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杨德传在《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中指出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教育观上要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转变。在质量观上要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在教学观赏向整体化知识教育转变,把注重教师的“教”转为注重学生的“学”。

3.独立学院重视构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

据调查,有近四分之一的教师认为其所在的学校不太重视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培养。独立学院对青年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无论从意识上还是经费设备支持上都没有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我们知道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的主力而独立学院又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促成部分,他们的教育能力直接关系着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培养战略的实现。所以独立学院必须得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特别是教育能力的培养。

4.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自身学习与修养。

要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育能力,一方面主管部门要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平台,比如经费支持,培训支持,硬件设备支持等等。另一方面还需要青年教师自己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并且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反思、提升,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与水平,真正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断提升自己挖掘自己的潜力。

5.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独立学院需要双师型教师,在教师队伍尤其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中应该遵循教师发展规律,针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两方面采取有效行动。

5.1推动企业和社会行业主动参与。行业企业作为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接受者和受益者,应该全方位参与进来,与独立学院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保证实践教学的真实性,能让专业教师掌握一线最先进的技术和实践经验,运用所学知识知道一线人员的操作。

5.2发挥独立学院校主体的作用。严格独立学院双师资格证书制度以及强化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对于独立学院教师而言,不仅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必须达到一定的实践水平,要有指导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因此就得具备不但只有学历资格的证书还需要有双师型职教的资格,反应其职业资格的证书。

5.3建立教师评聘制度。当前最急需解决的就是研究开发教师的职称评审标准以及晋升制度,并且与相应的工资级别挂钩,引导教师朝着专业化发展的方向努力。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专业期刊越来越多,价格也不断升高,高校不可能通过购买全部期刊资料满足所有读者的文献需求。即使将高校所有相关学科的文献全部购买,也存在因学科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相当部分文献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高校在购买期刊时能够做到有针对性,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对期刊的需求,是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点在于准确地掌握师生的需求。高校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深入院系访谈师生收集信息,或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或是通过调查学校学科设置等方法来确定读者的期刊需求。但这些调查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建设人员的主动积极性,调查结果很容易受到调查对象主观性和随意性的影响,很难做到全面精准地掌握读者期刊需求情况,导致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存在较大的偏差。如何为高校对期刊种类需求分析以及期刊订阅提供量化依据,是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所高校所有学科团队时所引用的文献,可以反映该高校对文献资源的需求情况。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引文计量分析方法定量评估读者对期刊的需求。隋桂玲等通过引入期刊使用率和保障质量的概念,将吉林大学哲学专业教师所选期刊和论文中引用期刊排序,定量描述期刊在该专业中的被需求程度和学术价值,以指导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李海霞等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教师发表的论文引文为统计源,采用引文分析法,从引文数量、引文类型、引文语种、引文年代以及高引期刊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期刊馆藏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配置期刊资源、优化馆藏期刊结构、改进传统服务方式等措施有助于提高馆藏期刊资源保障率,满足教师对期刊资源的需求。王兆勇等对南京陆军指挥学院2004—2011年内容为公开的43篇博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数量、引文年代、引文语种、引文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出参考建议。焦坤等以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发表的SCI收录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引文分析法从资源性质、期刊数量、被引频次三方面分析外文资源对SCI收录期刊论文的引文资源保障情况。李东升以福建工程学院发表的外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引文分析法对引文及其载文期刊分布、学科分布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馆藏外文期刊资源保障能力进行评估,有效地反映了高校的外文期刊需求情况。Alves等对巴西圣卡塔琳娜联邦大学2012年提交的博士论文中文献的出版年份和引用模式进行研究,研究方法被应用到改善图书馆的工作流程,不断优化该图书馆的馆藏发展政策。Riahinia分析了2003—2008年伊朗5所大学的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学位论文的引文行为,以指导高校图书馆对图书和电子资源购买的决策。上述研究表明虽然通过引文计量分析可以为图书馆的期刊需求进行定量化研究,但很难做到实时、动态化分析与研究,很难实现特定期刊实现高校学科建设的精确评价。近年来,美国德雷赛尔大学计算机与情报学陈超美教授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专门针对文献的共引进行分析,挖掘文本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并可以显现文献的动态应用情况,为期刊资源在学科建设中的实际贡献提供更为精确的定量化分析。本文利用信息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V对某高校2006—2016年所发表的外文核心期刊论文的引文进行可视化分析,获得该高校学者所引用期刊的来源分布及年度变化趋势等科学数据,为高校图书馆调查了解读者期刊需求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改革提供新思路。

2数据来源和处理

在WebofScience核心合集的SCI-E数据库中,以某高校的英文名为检索词,使用“地址”与“机构扩展名”两个限制字段,检索2006—2016年内出版的学术论文。选取检索结果中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的记录导出,形成该高校SCI收录学术论文数据集。利用CiteSpaceV软件对所检索到的学术论文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处理。相关功能参数设置如下:时间区间为2006年—2016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选择TOPN,N=100,即每个时间切片内提取前100条数据;节点选择引用期刊(CiteJournal)。

3基于被引频次的期刊需求分析

作者引用文献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因素为该文献对作者的研究起到支撑作用。期刊的被引频次可用来反映作者对期刊的需求程度。某高校发文作者对期刊引用次数越大,说明其对该期刊需求程度越高。使用CiteSpaceV对数据进行期刊引用分析,结果以知识图谱的方式呈现,如图1所示。图1中节点的大小表示期刊被引频次,节点越大被引频次越高,节点越小被引频次越低;标识的节点为被引频次前5%的期刊节点。表1列出被引频次前5%的23种期刊信息。图1中其他期刊被引频次信息可以通过“Export”菜单中的“NetSummaryTable”命令导出查看。经统计,被该校SCI收录论文所引用2次以上(含2次)的期刊有457种,总被引频次为12785次。每种刊的平均被引频次约28次,被引频次在28次以上(含28次)的期刊共有121种。被引频次在400次以上的期刊仅1种,被引频次在300—399次之间的有3种期刊,被引频次在200—299次之间的有4种期刊,被引频次在100—199次之间的有23种期刊,被引频次在50—99次之间的有53种期刊,被引频次为3次的有60种期刊,被引频次为2次的有104种期刊。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经费是有限的。在订购期刊时,期刊的性价比分析至关重要。图2显示了某高校被引频次与被引期刊数量的变化曲线图,被引频次越多的期刊,其数量越少,大多数期刊的被引频次比较少。在图书馆期刊资源建设时,购买被引频次高的期刊,性价比相对较高。原因有二,一是期刊利用率高,二是期刊数量少,购买所需的经费也较少。相反地,由于被引期刊大多数都集中在低被引的部分,期刊被引次数较低,利用率不高,而期刊数量相对较多,购买时需要花更多的经费,性价比偏低。性价比高的期刊应该优先订购。高校在遴选订购期刊时,阈值选择非常关键。一般地,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数量曲线存在着拐点,这个拐点可以作为该高校的订购期刊时阈值选择的依据。图2所显示的某高校被引频次-被引期刊曲线的拐点在10—20之间,该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的经费情况选择阈值。被引频次大于阈值的期刊在该高校的性价比较高,应该积极建设,而被引频次低于该阈值的期刊在该高校的性价比较低,在经费不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订购。

4基于被引频次年度变化的期刊需求分析

4.1通过突发性检测掌握期刊的需求变化

高校对期刊的被引频次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动态变化情况也可以指导高校更加精准地遴选订购期刊。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中,可以对某高校对期刊引用的突发性进行检测。对期刊引用的突发性是指某高校对该期刊的被引频次在某一年度突然发生较为剧烈的变化。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的突发性检测(Burstdetection)功能,可以获得近11年来被引频次急骤变化的期刊情况。表2列出了某高校被列期刊的突发性。在表中最后一列中,粗线代表具有突发性的年份。细线表示没有发生突发性的年份。某高校对期刊的突发强度越大,说明该高校对该期刊的被引频次变化较大。通过突发性强度可以估计到某高校对该期刊的需求程度。

4.2通过被引频次年度变化精准把握期刊需求

通过突发性检测可以获取期刊引用的突发性所发生的年份,但在该年度的需求是否增长还需要结合高校对某期刊的引用年度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如图3所示,在CiteSpace可视化知识图谱中可以快速地查询到指定期刊的引用年度变化情况,其中粗线部分为具有突发性的年度变化。从该图可以更为方便地观测到高校对期刊引用的年度变化趋势。有些期刊在11年内的被引频次较高,但这些被引大多数集中在前些年,而近年来被引次数较少,说明近年来该高校对这些期刊的需求在不断降低。同时,有些期刊的总体被引次数较低,但在最近年的被引次数急骤升高,说明该高校对这些期刊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在期刊资源建设时应该将这些期刊纳入订购的范围。图4显示了某高校对3本期刊的引用年度变化情况,可以看到,该高校对期刊JPHYSCHEMC的引用有逐渐增长的趋势,具有这种增长趋势的期刊应该优先纳入订购目录。对于期刊JLESS-COMMONMET,该高校对其的引用全部发生在前几年,而2012年以后的年份引用次数全部为0,像这种期刊虽然总体被引频次较高,但该高校对其需求程度是偏低的。而对于期刊NATPHOTONICS,引用全部发生在2015年和2016年,而且呈上升趋势,虽然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不高,但该高校对其的需求急骤增长,也应该优先列入期刊订购目录。

5基于中介中心性的交叉学科期刊资源需求分析

期刊的性价比不但可以从引用频次上来考查,还可以从受众面上来体现。从基于期刊共被引分析的CiteSpace知识图谱网络中,可以读出一种期刊与其他期刊的共现情况。笔者认为共现的期刊越多,受众面就广;共现的期刊越少,受众面就小。在CiteSpace中,使用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Centrality)这个指标来发现和衡量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节点通常是网络中的关键点或转折点。图5中带有清晰外圈轮廓的节点,是具有高的中介中心性的节点,即它们在连接其他节点或者几个不同的聚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高中介中心性节点代表的期刊,即是某高校引用的期刊网络中的重要期刊。即使引用频次不高,但有可能是关联着多个学科领域、受众面广的基础期刊或包含交叉学科的期刊。如SUPERLATTICEMICROST和JPHYSESCIINSTRUM两本期刊被某高校的引用频次均为5次,如果仅根据被引频次确定订购期刊目录,此二本期刊很难列入订购期刊目录。但由于其学科的覆盖面较广,需求面较宽,也应该订购。所以根据期刊的中介中心性可以遴选出那些被引频次较小但学科需求面较宽的期刊。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3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全部教育工作的依靠者和真正的主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中,研究者从情景设计、实验教学及中小学衔接这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数学交流方法及深度学习这两方面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品读案例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味道.研究者戴通过5个案例品读“情景引入”问题设计的“数学味”,并提出3点教学思考:切实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学情、认真研究教法.研究者姜晓刚以制作容积尽可能大的长方形纸盒为题,设计实验教学,并从教学的起点、方法的渗透、教师的协调与学生的参与及经验的获取与积累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对于初中与小学的数学衔接问题,徐小莉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上好“起始课”、准确解析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加大小学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小学和初中数学老师在中小学衔接问题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热爱数学的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会用数学语言交流数学问题,想法设法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类比解决.在当下大数据时代,要求初中生对数学进行深度学习.研究者吕亚军、顾正刚对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做了深层次的探析,提出了初中数学深度学习应该具备的特征和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即创设情景、问题驱动、知识整合、合作探究.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数学交流较少、形式单一现象,对此研究者罗云、夏小刚提出了几点思考:注重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数学交流提供素材,为学生数学交流赢得时间.

3.着眼于两个重要问题:中考试题评析及数学文化

随着社会和人类文化水平的进步,中考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是每位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林建军、蔡德清对于2016年福建省各区市中考数学卷亮点进行挖掘和思考,并对试卷命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专题栏中关于中考评析的4篇文章都提到数学试卷的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可见,中考数学试题命题水平、命题趋势相对一致,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应的数学文化也变得重要起来.许多一线教师都绞尽脑汁想把数学文化带到数学课堂中来,给学生提供数学场景和学习氛围.研究者方均斌、赵丹慧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数学与民族文化、数学与现实生活、数学与思维发展、数学与情感教育等方面讨论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去的策略.

三、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特色与亮点

《初中数学教与学》基于时代、现实、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每一个主题,有其独特之处,纵观这12个专题,其最为显著的特色与亮点有如下4点.

1.运用实证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专题栏所涉及的文章,即有专家学者对理论的探析与研究,又有一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关注,还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在《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专题栏所转文章中,有几位研究者针对江苏省基于质量检测的初中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结论,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建议,有理论分析、有实践探索,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精品佳作.

2.基于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学校最核心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来.所以说,一堂优秀的课需要教师的精心打磨,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做到.专题栏所转文章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出发,对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和想法.如实验教学、情景创设、核心素养培养等栏目,设计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完整性和引导性.观点摘编中更是收录了许多研究者独特的观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一文中,研究者以“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说明.数学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研究者杨丽娟以数学实验“数格点,算面积”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设计数学实验教学,体现数学的实验味.

3.整合中外观点,全视角探析数学教育

无论是从大陆到台湾,还是从国内到国外,数学及数学教育总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专题栏所转文章中,既研究了两岸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文化,也对中美两国初中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历史、现状及差异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有所差异,但差异之中也渗透着许多共同点.王薇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中国及美国数学推理能力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并从认识角度、评价角度等方面对我国数学推理能力进行了反思.

4.数量和质量并重,着力提升研究质量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文章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质的飞跃.每一期专题栏论文所转文章数量占总数量的13,是分量最重的一个栏目.并且专题栏的论文观点独特,角度新颖,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从研究本身来看,研究的问题都是数学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从数学核心素养中挖掘课堂教学技能,从数学课堂中传承数学文化,从对话角度认识数学交流,从数学试卷中挖掘数学难题等.这些研究成为专题栏目的特色与亮点.

四、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展望

专题栏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系统认知某一主题开拓了思路,但专题栏也有其拓展空间.

1.研究问题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数学教育,是研究者应该深入讨论的话题.目前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完美融合在一起,引领教学方式变革,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地获得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思维等.

2.研究方法的拓展

《初中数学教与学》影响深远,其读者有专家学者、教研员、数学教师和研究生,所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思路和想法.但纵观专题栏51篇论文,研究方法都比较单一,最多的是实证调查法和案例法.需要拓展研究方法,比如教育实验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对一线教师设计访谈提纲,了解他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等.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让众多读者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数学教育的技能.

3.研究路径的拓展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研管理;新建本科;对策

新建本科院校处于本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在科研管理工作各方面有待完善,往往效仿其他一般本科院校开展科研管理工作,同时未能完全摆脱专科时期的思维束缚,严重阻碍学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为了提升科研质量水平,新建本科院校需结合自身特有的情况,找准定位,坚持应用型科研发展方向,开展科研管理工作。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调查,梳理出其在科研氛围、激励导向、制度建设、管理队伍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提高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

新建本科院校一般是在相关大专院校基础上升格而来,学校和老师对于科研的认识和态度仍然停留在专科时期。首先由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集中在教学,同时学校缺少相关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教师对科研的了解甚少,普通教师没有科研的观念,迫于职称和考核压力,消极对待科研,难以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缺乏将相关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成为教学内容的意识。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知名度低,在项目申报和论文投稿中不占优势,教师对于高层次项目和论文更是缺乏科研自信。第一、教学与科研同为高校的基本职责,在保证教学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提升教师对科研的关注,关注教师个人学术研究的发展,制定科研激励政策,在年度考核、评定职称以及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方面予以兼顾,激发主动参与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完善科研条件,对学校科研的软硬件投入需要有一定的保证,保证所需外文资料数据库,畅通信息检索渠道,以及购置相关先进的仪器设备。第二、教师个人需要坚持学术自由、学术自主,方能实现突破和创新,同时拥有教学带动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良性互动理念,争取将学术前沿知识带入课堂,实现教学的学术化,树立正确的教研观,在做好教学工作时加强科研。第三、提升科研能力,给予教师科研信心,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研究方向不明确,学校制度不清楚。学校需要定期举办科研工作会议,解读科研政策文件,普及科研知识,激发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同时,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沙龙等多样学术交流活动。聘请校内外科研骨干开设工作坊,从选题、申请书撰写以及论文润色等方面进行指导。邀请国内外学界名家举办“科研讲坛”,把握研究热点和国家大政方针,结合科研团队建设和自身优势,形成教师个人的科研定位。最后,学校需要在制度层面,实现类似“传帮带”的科研导师制度,通过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可持续性的指导。

二、健全科研制度,坚持应用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形成了相应的科研管理与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文件。相对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由于刚从专科院校转变而来,缺乏相关的直接经验,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在科研的管理与服务的理念上存在一定误区。第一、科研管理偏重“管理”,缺少”服务”意识,致使教师们的体验不高,科研氛围不够。为此,学校应该在上级“放管服”文件的基础上,积极尝试减法,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科研管理队伍不断创新管理意识,增强服务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科研服务质量。第二、过分追求项目获批立项,缺乏后期管理。通过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们进行项目申报,同时以新建本科院校的身份,甚至利用相关资源获取项目立项,但没有对项目进度进行跟踪与督促,缺乏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辅导,导致项目最终难以保质保量完成,甚至被延期,直至撤项,忽视了相关撤项对个人、学院和学校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制定项目后期管理办法,对于延期撤项的给予惩罚性负向激励,加强科研诚信制度建设,形成危机意识。第三、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善,往往注重项目立项奖以及相关论文奖励,而对人员培养,团队建设,学术交流以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缺乏相关制度的有力支撑。学校需要通过制度在人、财、物方面,扶持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培育。在人才方面,积极推进“外引内培”人才建设,发展潜力科研骨干,组建科研团队,培养科研骨干申报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重点项目,进行交流与深造学习。第四、新建本科院校普遍是应用型本科的发展道路,但是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并有突出应用型的需求导向,过分地关注科研项目的级别,忽视了项目对学校应用型定位发展的匹配程度和支撑作用。科研成果方面,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又盲目崇拜论文级别,过分倾向高层次论文,按照研究型大学思路构建评价指标,导致教师成为论文机器,使得学校在发明专利、横向委托课题以及其他应用性成果缺乏,难以支撑学校应用型定位的发展。所以,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制度应该具有导向性,充分体现出对应用研究和学校特色的倾斜,通过各项指标的倾向性,逐步引导教师从自主研究到贴近学校自身应用型发展研究,提高应用研究的比重。比如,适时修订校定权威期刊目录,符合学校定位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

三、完善激励机制,强化激励导向

新建本科院校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学校在各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短期内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学校也同步制定了相关的激励制度,学校的科研水平也因此得到了提升。但是绝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人员激励制度普遍存在一些局限,无法满足学校科研水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初期的部分制度大多是在其他高校的基础上,进行删删改改,并未贴近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第一、新建本科院校获得的上级部门经费投入有限,造成人均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相关奖励、项目配套和人才引进力度上不够,甚至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严重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学校需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投入,拓宽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实现科研经费投入的年年递增。第二、奖励制度偏向物质化,倾向于奖励金额的多少,没有关注到教师精神激励的需求,对个人荣誉、科研地位(头衔)等精神层面往往缺乏重视。为此,学校需要将物质和精神激励方式有机结合,除了一般的金钱奖励之外,还能通过给予相关的荣誉和身份进行激励。比如,取得的突出成绩进行宣传报道,评选年度科研先进个人,聘任“帮扶”导师。此外,组织和个人激励相结合,对相关科研单位、科研团队给予激励。这样极大程度地调动教师个人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第三、激励制度评价内容和指标分类细化不充分,打击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多数激励制度评价指标中,对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关注不够,即使部分新建本科高校采用理工和人文分类评价标准,仍然忽视了不同学科之间在研究规律与研究成果上的特点和差异。比如,在部级项目申报上,医学、数学等自然科类学科相对于英语、设计类人文社科类学科占有较大优势。评价指标甚至对某些学科取得的,拥有学科特点的科研成果不采纳认定,严重打击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各学科自身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成果有很大的不同,为了能够使得激励评价制度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师基于各自学科开展应用型研究,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关注各学科特点。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依各学科自身研究特点分类。邀请相关领域专家,针对每一类学科设计更加合理的指标,确定每个学科的论文级别、项目层次的认定,形成各自的评价内容。

四、优化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

新建本科院校在升格之前,通常采用扁平化的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管理集中在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强,管理流程短,管理效率高的优势。但随着科研规模的日益增大、科研队伍人员增多以及科研活动多样化,学校科研管理人员深陷常规性日常事务,难以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质量,无法集中精力规划和统筹全校科研发展,不利于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实行校院二级科研管理模式,将科研管理流程下放至二级学院,给予二级学院部分科研管理权。新建本科院校中的二级学院科研管理队伍一般由学院(副)院长和科研秘书为主体,大多是兼职人员,甚至身兼数职,普遍存在科研管理业务能力不强、精力分散,管理人员队伍稳定性差、工作延续性差。第一、现行二级科研管理体系中,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管理职责不明确,往往使得二级学院作为“二传手”,仅仅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失去对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职能。通过制度明确下放权责,二级学院才能规范、合理地把本单位的科研管理工作做实做细,激发主动性和能动性。第二、为了保证二级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需要建立相关的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学校对二级单位层面的考核,依据各二级学院的实际情况,从各级别项目立项、科研成果、科研获奖以及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科研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到全校二级单位及负责人的年度优秀评比。二是二级单位对内部教师进行分类考核,按照不同职称和岗位,制定量化的评估指标体系,科研考核结果将直接影响个人年度考核和绩效奖励。第三、为了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发创造活力,需要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学校通过相关制度,支持科研平台、重大项目和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支持和引导科研朝着学校定位方向发展。制定有效的正向和反向激励机制,对科研考核优秀的二级学院进行奖励,反之进行通报批评,扣减预算支持。对于考核优秀的教师,在物质奖励的基础之上,配合以精神奖励,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第四、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研管理业务素质,进行针对性培训。思想上,增强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业务能力上,熟练掌握上级管理部门各项科研管理政策、项目申报指南、项目过程管理、经费预算、成果管理、学术交流等。同时,学习使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入到科研管理与服务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对二级科研管理队伍进行考核与激励,定期评选科研管理先进个人和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同时在职位晋升方面得到倾斜,提升职业认同感,充分激发各级科研管理的主动性。第五、推动科研管理档案建设,随着科研管理规模的日益增大,科研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不断丰富,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流水账式粗犷的科研档案资料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对于科研管理中涉及项目、团队、基地等资料和数据,校院二级及时审查并归档,争取做到电子与纸质双备份,形成线上和线下档案管理。为今后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溯源追踪的需要。同时,树立严格的保密意识,避免知识产权问题,严守相关信息安全。

五、强化后期管理,注重项目质量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视立项,疏忽项目后期管理。急于提升学校科研相关指标,通过各种奖励制度,鼓励教师们进行项目申报,以此来提高科研项目立项数和到账经费数额,其中不乏通过相关资源获批立项,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项目获批之后,在学校缺少相关科研氛围和科研诚信意识淡薄的大背景下,思想认识甚至仍然处于专科阶段,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实际的监督。同时项目负责人科研底子薄,相关专业领域知识缺乏掌握不够,导致对项目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为此,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加强项目后期管理,实现项目的过程性监督,以此来规范和引导科学研究,方能保质保量地完成科研项目,实现良性循环,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科研事业的发展。1.利用学术讲座、校内外专家科研座谈会以及外出交流学习等举措,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引导科研人员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正确的科研行为。2.通过科研项目后期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相关行为,贴合本校的后期管理制度是开展后期管理的保障,同时也是为科研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服务,便于激励和约束的统一,特别是反向激励措施,如有项目撤销,本人三年内不得申报任何项目,所在单位年度考核扣除相应分数。3.采用高效的管理模式,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无法胜任后期管理。首先,在放管服大背景下,充分相信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给予足够多的自主权,同时强化其本人主体责任意识。同时推进二级管理模式,二级学院能够进行监督,保质保量完成项目计划。

【参考文献】

[1]黄东升.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实现科研转型[J].中国高校科技,2018(10):22-24.

[2]崔怀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研分类评价构想[J].管理观察,2017(13):157-158.

[3]罗兴奇.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评论,2014(10):9-11.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7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文的“核心素养”涉及两个概念,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一总目标有赖于各个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子目标的落实。2016年9月13日,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历时3年完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的是所有学生为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所必须拥有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指向的是培养什么样的未来公民的问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大的方面,细化为文化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六大素养又可以用18个基本要点加以分解。高中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所形成的体现化学学科特质的素养就称为“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组织专家对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研制,专家们提出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来概括和表述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1]简单来说,“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回答的是一个公民有没有学过化学对于他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区别,化学学科具有什么样的学科特质和学科价值的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为了促进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我们采用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并取得较好成效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2][3],并对这种模式在该培训项目中进行改进和创新,构建出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以“文献阅读”作为培训环节的起点,并围绕“文献阅读”延伸出“反思教学”“整理、汇编文献”“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在岗实践”,而“当堂讨论,专家引领”“整理、汇编文献”的结果也进一步引领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围绕“文献阅读”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参训教师返回各自工作岗位,开展“在岗实践”,在“在岗实践”中把集中培训期间所学习、认识和理解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中进行实践,并探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经过若干个月的在岗实践和研究,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并组织参训教师进行集中汇报,主要采取“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参训教师将自己之前所学的“核心素养”相关文献结合自己的实践研究,展示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专家进行点评、纠偏。在此基础上,参训教师把前期文献阅读、班级研讨、教学反思、在岗实践、学员展示等环节形成的认识和思考撰写成论文,并向期刊投稿发表,把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其他同行分享,并将形成的成果进一步应用于自己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实践案例剖析

下面以我们承办的教育部、财政部“国培计划”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国培计划(2016)”跨年度递进式培训项目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能力提升高端研修班为例,探讨在该项目中如何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该培训项目采取跨年度、分阶段、混合式的形式开展,在第一年的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中,本项目的定位在于通过“课题研究”促进高中化学骨干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并形成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在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上发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一)文献阅读→反思教学

在本项目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前,项目团队在QQ群共享文件中提供了一系列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相关的宣传报道文章。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都要在培训前认真阅读项目团队所提供的文献。通过在班级QQ群里与参训教师进行交流,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不熟悉,对此有系列学习和深入认识及理解的教师屈指可数。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就可以开始反思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与基于“三维目标”培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差别与联系。很多参训教师在阅读文献以后,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陌生、困惑甚至抵触转变为初步认识和逐渐接受。他们认识到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并不是完全的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二)文献阅读→整理、汇编文献→反思教学

培训班开班以后,为了帮助参训教师更为自主地收集有关“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新文献进行阅读和学习,项目团队安排专家开设了《文献检索与应用》相关课程,帮助参训教师掌握文献检索的一般方法和文献阅读、分析的一般思路。为了促进参训教师形成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项目团队还邀请中国知网讲师为参训教师介绍中国知网“大成编客”平台的使用方法。项目团队要求每一位参训教师要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整理、汇编一本关于“核心素养”的文献集。让参训教师利用“大成编客”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参训教师应用所学文献检索的技术,阅读、下载相关的文献,并在阅读、梳理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比如: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和国内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还有参训教师将文献分为核心素养的概念研究、核心素养的内涵研究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等等。在整理、汇编文献的基础上,参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是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自己在未来的教学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三)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反思教学

培训前的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项目团队提供,培训开始后的文献整理、汇编文献阅读材料主要由参训教师利用中文数据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理解下载。这个环节中的文献阅读主要采用的是文献精读和文献共读的方式。项目团队对培训课程内容和形式做了一个创新。通过与授课专家进行商量,改变过去专家“传经送道”式的专题讲座形式,采用文献阅读、当堂讨论、专家引领的方式进行。在该课程开始前两天,印发了三篇最新发表的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论文给全体的参训教师。这三篇论文分别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撰写的《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4],原国家督学、著名教育专家成尚荣先生撰写的《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5],以及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撰写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6]。要求全体参训教师认真研读这三篇论文,并在自己有感悟的地方做标注、写体会,在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做标注、提出自己的困惑。班级研讨由教育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特级教师王云生老师主持。主持专家围绕三篇论文提出了以下问题作为参训教师当堂讨论的方向:“21世纪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理解‘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有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做贡献的最基本、最重要、最必需的素养?我国的基础教育要为我国未来的公民奠定怎样的基础?怎样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什么关系?怎样理解和评价我国提出的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说,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课堂转型?化学学科的课堂转型,要转变什么,该怎样转变?”为了使整个班级研讨氛围更加热烈,项目团队在研讨开始就将班级按照“世界咖啡”的形式,将桌椅按10个人一圆桌的形式进行了重新布置,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得益于组织形式的改变以及参训教师大多课前就认真反复地阅读和学习了三篇论文,加上主持专家列出了相当明确的研讨问题,整个班级研讨相当热烈,参训教师们围绕提出的问题,参考三篇论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畅所欲言,既谈看法、观点,也谈自己的困惑以及对未来教学的思考。针对参训教师的发言,主持专家做了深入的点评,针对参训教师的困惑和提问,主持专家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四)文献阅读→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

在多种形式深入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在第一次集中培训结束后,进入了第一年度第一次集中培训和第二次集中培训间的在岗实践研修期,该阶段有若干个月的时间。在岗实践研修期间,项目团队要求参训教师要积极地将第一次集中培训期间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和反思。在岗研修期间,参训教师可以进一步完成“大成编客”的文献整理、汇编任务。也可以通过项目团队建立的“国培计划”专题网络研修平台有关“核心素养”的在岗研修心得体会,其他参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研修平台对心得体会进行回复和点评,项目团队聘请的专家也可以对心得体会进行点评、纠偏。在第二次集中培训期间,项目团队将以“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的形式为主开展总结提升活动,收集汇编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研修成果,并印发给全体参训教师。安排时间让参训教师互相交流研讨在岗研修成果,同时遴选出若干参训教师作为代表,请他们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并请专家对参训教师的研修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到位的地方,也指出参训教师认识和理解上的误区,起到固化成果和认识纠偏的作用。

(五)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成果发表,总结提升

在文献阅读、班级研讨、反思教学、在岗实践、学员展示、专家点评等的基础上,参训教师对于“核心素养”应该有了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这说明,参训教师关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个时候,相当关键的是要及时地督促参训教师将自己的阅读、反思、实践和研究的成果撰写成论文,并指导参训教师对论文进行反复修改,在此基础上向国内核心期刊或主流期刊投稿,并争取发表。论文的发表本身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目的,而是为了及时总结提升研究的成果,为了使思考和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以后,可以通过班级QQ群和网络研修平台论文成果,让其他参训教师也可以共享研究的成果,增进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同时,要将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反思

我们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就此进行了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要取得较好的成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阅读对于课题研究具有突出重要的作用。文献阅读是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中,文献阅读是整个培训模式的起点,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引发参训教师反思教学;可以布置整理、汇编文献集的任务供参训教师检索、下载、阅读、梳理、分类、归纳文献;也可以对指定的文献进行精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研讨;还可以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在岗实践。当然,在岗实践研修过程中,遇到相关疑难问题也可以进一步查阅文献,解决疑难问题。因此,文献阅读在“核心素养”理解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参训教师在“核心素养”理解中要发挥主动性

在整个教师培训过程中,参训教师是培训的主体,作为主体,要激活自身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中来,通过文献阅读、反思教学、整理和汇编文献、班级研讨、学员展示、专家引领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同时,作为培训主体,不能对“核心素养”的学习持排斥的态度,而要积极主动地接纳“核心素养”;并积极地反思“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主动地在实践中探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当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高水平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对照“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通过自学、培训、实践、反思等方式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核心素养”水平。

(三)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是动态发展的

在阅读国内教育专家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论文的时候,很多参训教师都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专家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理解和阐述在发生着变化。这其实也很正常,“核心素养”对于国内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来说,都是新生事物。不管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都是动态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培训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参训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一直在动态发展着。很多参训教师由原来对“核心素养”的陌生、困惑甚至排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他们开始转变自己对“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核心素养”确实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指明了践行的方向,他们也更加积极主动地、自觉地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作者:张贤金 吴新建 叶燕珠 汪阿恋 单位: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2]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发展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13-16.

[3]张贤金,吴新建,叶燕珠,等.基于“课题研究”模式的化学教师培训改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15-18.

[4]杨向东.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J].人民教育,2016(19):19-22.

教师年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高职

湖南省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抽查结果,既是评价学校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也将作为国家和省级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申报、遴选的重要依据。①始于2015年,启动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抽查试点,抽点关注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有利于推动学校强化毕业设计的质量意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坚持以“两查三赛”为核心,编制了19个专业大类的毕业设计指南,包含我院编制的公安与司法大类毕业设计指南。《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提出并逐步完善了“由学生成长成才、学校办学实力、发展环境、国际影响力和服务贡献力构成的‘五维质量观’及其第三方评价的指标体系”。[1]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院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发展。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职业教育源于西方,最早确立实践教学研究重要地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做中学”。影响力较大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模式主要包括“教育评价之父”R.W.Tyler的行为目标评价模式(单项封闭系统)、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的综合评价CIPP评价模式(C背景、I输入、P过程、P成功评价,意在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过程,为了改进)、克龙巴赫(Cronbach)教育评价观(评价的重点放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关心目标到达的程度)、以古巴(EgongGuba)等人“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国外教育评价过程由封闭转为开放;评价内容从片面到全面;评价功能由单一转为多元,再进一步发展到全方位评价;评价手段由定量转为定量与定性结合,再进一步到收集多方信息,进行解析论证,作出价值判断。总体来看,国外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监控采取了监控主体多元化(如德国主张监控主体是“企业”),多监控和评价对象全面化、监控与评价手段科学化、监控与评价过程动态化等特点是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中比较常见的。

(二)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主要从毕业设计选题、设计、答辩等环节给出各种方法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桂文龙提出从论文谈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马文姝等提出高职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并行的质量保障体系;栾奕娜等提出了“两级三层”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段向军等提出从毕业设计选题、双师协同等方面加强校企协同育人,优化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并行机制;李常茂等从毕业设计执行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三个方面探讨了PDCA管理模式在高职毕业设计管理中的应用;魏欣提出基于L/S模式的高职毕业设计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鲍风雨和栾燕提出通过内环和外环的控制与评价,保障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张会琴等[2]提出引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PETOE)到毕业设计,通过轻结果重过程,适用于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比较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研究的视角、范围、方法、信息技术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早期校内质量监控体系成果,未能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方协调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与反馈体系研究,其借鉴性不强。近期诊改缺少建立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多维质量监控体系,未能及时修订教学质量保障相关配套制度。2.研究范畴存在局限性。已有的研究多基于某个专业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研究范畴,缺乏适应高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学生毕业设计监控模式研究,缺乏由行(企)业、学校、学生、第三方机构作为质保体系的共同主体,开展内外互补的毕业生质量“画像”监控体系,并且实证研究相对匮乏。3.研究方法相对保守。已有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研究缺乏如何利用云技术进行“一站式”云服务过程监控,帮助提高高职生毕业设计管理信息化水平,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的操作和管理,缺乏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使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更加实时、动态、有效等研究。

二、湘警职院“双质共治螺旋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大学生真理探索、社会意识强化、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的提高等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我校秉承“厚德重法崇文尚武”的校训,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在课程教学和专业实践中贯穿职业素养的培养,“用警魂育警技”争创一流高职司法警官院校。加大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规范管理,本着实现人才质量、师生发展和质量文化的目标,运用“PDCA”循环原理构建并逐步推进管理质量加教学质量“双质共治螺旋提升”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通过建立质量监控机构、人性化管理制度、有效指导与评价,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进行考核与反馈。

(一)协同设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构。分段指导、全程监控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监控渗透在毕业设计教学各个阶段,明确质控点,完善信息反馈制度,对格式、内容、创新等环节进行严格监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做法是学院教务处和四系建立细化的、操作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管理体系,协同加强过程化管理。并发挥院级教学督导的作用,进行全程跟踪式专项督导工作。其中,重点过程的监控要结合教学的教育性,它是对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两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揭示。[4]

(二)完善毕业设计质量保障规章制度。主动适应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根据《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精神和《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提出将“科学、公正、严谨、诚信”的质量目标融入学生的毕业设计,主要检查流程操作是否符合规范,是否,是否存在、答辩走过场等弄虚作假行为。1.“质量改进螺旋”助力提升毕业设计质量把PDCA管理法引入我院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实践中。P指全盘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和过程;D指达成目标,为重点环节。可细分至具体时间后由指导老师落实,学生执行,涵盖选题管理、指导过程管理、答辩管理;C是与D同步进行的,进行有效督导与全面检查;A是C在查错、纠错的相关报告或措施,并滚入新一轮的PDCA,完成螺旋式迭代。2.毕业设计列入优化专业群工作计划全程数字化的毕业设计,提升学院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论文除一份纸质稿入档案外,任务书、作品等文档全部以二维码形式呈现,扫一下可查阅、授权下载。例如,线上对1366人次的20学生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检查,实现了所有专业均有技能抽查标准与题库覆盖、毕业设计抽查全合格。以“校局联盟、校狱(所)合作”机制创新为切入点,形成了“依托集团平台,校狱(所)深度合作,敏捷响应市场,柔性订单培养”的专业群发展机制,学院规范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引导强化学生的写作与沟通能力,细化毕业设计质量目标,制定多轮检查工作方案。3.落实相关政策跟进配套细则贯彻执行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学院制定了“学院XX届毕业生毕业设计工作指引”制度,持续落实内部质量整改工作。2019年制定了公安与司法大类、公共管理类2个毕业设计工作标准,规范和明确了各专业毕业设计的撰写要求。

(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毕业设计指导与评价。学院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制定修改13个顶岗实习标准、15个实训教学条件标准、15个专业学生毕业标准等,实现了标准优化全覆盖。教、学、考、评一条龙,涵盖论文写作、选题、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奖励机制等。对教务处、各系(部)、校内专家和指导老师进行了明确分工,进一步完善标准链。1.校内指导教师稳步有序推进整体工作。布置毕业设计任务,适时提醒学生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并对论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线上指导与线下帮助,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进度较好、积极性较强的学生,辅导其尽快完成论文框架并对论文主体深入分析,对进度落后的学生及时提出预警,使其按时完成论文设计。2.企业指导教师把关选题方向、技术、可行性。严格按省教育厅要求,毕业设计成果不得以论文、实结、实习报告等形式替代,也不得剽窃或抄袭。①并发挥了行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强化职业教育素养内容的探索与研究。3.运用“双质共治螺旋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方法进行诊改,剖析出毕业设计评价不合格,主要存在研究主题过大或不明确、全文前后逻辑性不强、参考文献年代久远、结论不实与建议泛化、写作不规范、写作态度不端正、创新性缺乏等七个典型特征。在省教育厅2019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抽查中,我院被抽查的法律文秘和刑事执行2个专业的毕业设计合格率首次达到100%。良好的写作与沟通能力对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后的职场发展均意义深远,计划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写作中心,提供写作指导和建议的服务,进行更深层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9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1.

[2]张会琴,等.PETOE模式下如何把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9(44):53-54.

[3]戴高鹏,等.地方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保障的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6(2):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