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经济学范例

建筑经济学

建筑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建筑;经济;教学改革

1建筑经济课程的特点

建筑经济课程是一门独立学科,主要以与建筑项目息息相关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为研究对象,与普通的学科相比较,它具有以下特点。

1.1综合性。建筑经济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独立于建筑学之外,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在教学中,要向学生传授建筑项目中社会宏观经济发展与项目本身微观经济之间的关系,当前建筑项目建设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之间的经济效益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到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综合利用、社会效益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问题。建筑经济的综合性,决定了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综合性。

1.2实用性。由于建筑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建筑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相同建筑项目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也存在差异,对建筑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都具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其建筑项目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要求也完全不同,因此对于建筑经济课程教学要具有实用性。通过不断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因地制宜,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类型、不同用途的建筑项目,做出不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为决策层的最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1.3预测性。建筑经济的实质,就是对拟实施的建筑项目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做出预测性分析,主要包括建筑项目预算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社会效益指标、人文地理环境指标等做出预测性分析,以避免或阻止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预测性。这一特点对于建筑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4计量性。建筑经济在对建筑项目进行预测时,以定量分析为主,运用统计学、运筹学和概率论各种方法对项目的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数字说话;以定性分析为辅,对生态环境影响和社会效益等宏观经济指标做出定性分析。建筑经济课程要实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将学生培养成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2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建筑经济课程作为建筑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和专门的学科,对于建筑项目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通过建筑经济课程教学,培养出具有建筑经济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建筑经济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是历史赋予现代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包括:

2.1层次较低。目前我国建筑经济专业课程的设置层次相对较低。该专业开设主要集中在专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一类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改制而来,而在本科院校,尤其是“211”和“985”院校,开设本专业的甚少。按照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体系,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专科层次,并且学制较短,形成了教学与应用过程中的短板。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层次较低,对于我国建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2新生入学成绩较低。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录取按照高考分数划分批次,专业职业技术学院属于专科批次,其录取批次位于一般大学本科之后,生源也主要集中在职业高中、改制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学生入学时的文化水平、自身素质和自制能力也相对较低,并且学制只有3年,要比普通本科院校少一年的时间、学习的课程比较少。基于建筑经济课程的特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的教学任务,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而言,其难度都是不言而喻的。在学校学不到真才实学,工作中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建筑企业的实际需要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3教师水平较低。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学院,虽属于普通高等院校范畴,但基本上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改制而来,大多数教师都是原来学校的老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低,知识结构老化,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不断的引进新的人才,新招聘的年轻教师大多具有本科或以上学历,但是由于毕业时间较短,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也很难发挥出他们的专业技能。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现阶段我国的应试教育不注重实践,高分低能者不胜枚举。教师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4毕业生实践能力较低。上述的诸多因素,决定了毕业生能力。众所周知,只有高层次的院校、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我国建筑经济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新世纪年以来的毕业生,陆续在建筑经济领域承担起了“挑大梁”的责任,是建筑经济管理领域的主力军和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他们又大多数都存在着专业知识水平低,应用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管理能力,对我国建筑经济的研究、发展和实践应用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3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建筑经济的研究与发展,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是关键。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对学科的重视。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要提高重视,扎实有效地稳步推进学科教学改革。建筑经济学科是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过程分析、风险预测和评估决策等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实践应用,对大力发展建筑行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教育管理部门和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改革学科设置和教学层次。只有高水平的学校,才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对于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点是改革学科设置和教学层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建筑领域对建筑经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适当调整学科设置,将专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经济专业调整或升级为本科专业,延长学制,或者将专业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毕业生直接录取到本科院校就读一至两年,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学科设置和教学层次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需要有关部门的统筹规划,非一朝一夕所能够完成的。(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和“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古今中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经验,大多是由教师传授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加强对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就要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使他们能够在建筑经济课程教学中游刃有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一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引导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稳定教师队伍。第二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通过本级院校的定期不定期的集中培训学习,或输送到上一级院校进行脱产培训,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第三要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各级教师要不断的通过实践,提升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以便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作用。(4)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改革目前建筑经济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各级建筑经济专业都要与建筑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按照教学计划推进的不同阶段,定期组织学生到建筑企业开展社会实践,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知识,帮助企业对预算管理、过程控制、事后监督等环节进行分析研判,以提升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相应提高,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成为既有现代建筑经济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质量人才。

4关于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1)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部门管理、分工协作的原则,成立教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改革规划,经全体教职员工讨论通过后组织实施,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激发教职员工的改革动力,积极参与课程教学之中。(2)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同时也是长期而艰巨的,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扎实稳妥地做好教学改革,为培养高质量的建筑经济专业技术人才打下坚实基础。(3)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学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群体,要善于发挥学生会的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召开班务会、座谈会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搜集和听取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建议要给予足够重视,并将最终结果向学生进行反馈。(4)建筑经济课程教学改革,要适应建筑领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听取建筑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建筑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实际,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合格的实用型建筑经济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郭伟.探析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7).

[2]李传福.探讨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J].新经济,2015,(02).

建筑经济学范文2

 

1、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工业建筑、民用建筑中的结构设计、施工以及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掌握建筑工程理论和知识,具备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优良,实践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从事建筑行业紧缺的“六大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资料员)的人才培养为目标。高职类型的院校是一种新型的专科教育模式,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是高级蓝领。这即是说,国家对专科教育的重点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理论水平则不是那么绝对重要。但是,没有理论的支撑,我们即便是参加过一些技能培训也不能创造出更多的东来,也就是说,在当今这个环境下你很难有上升的空间。   2、学好理论知识,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凡是在上课期间,我从来不带手机去教室。因为很多大学生用手机的目的就是为了上课打发时间,比如和朋友发短信,上网聊天,或者看小说,即便你不做这些,也有可能别人给你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等等,这样必然会影响你上课的质量。其次,上课的时候,要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搞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在那看书管他老师怎么讲都不听或者偶尔听一下。大学里面的老师多数都是相关行业的专家或者有过相当丰富的工作经验,也许,他们的一句话就会改变你的一生走向。   3、要紧紧围绕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学习。   建筑工程技术课程内容极为深广,即便是一门课的某一章节,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也浩如瀚海。因此对于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先掌握最主要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这就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各课大纲循序渐进。教学计划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必修课程,而教学大纲规定了这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核心课,还制定了重点掌握内容和熟练掌握内容。当然,计划并不能包括建筑结构的全部领域,况且科学在不断发展,新的学科层出不穷,因此教学计划给出的是根据我国当前实际,对自学考试的基本要求,掌握了这些基本要求,进一步深造也是可以的。?   4、理解组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各门课的任务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1)建筑力学包括建筑理论力学、建筑材料力学和建筑结构力学,三大力学是建筑结构设计的理论基础,三大力学各有分工,学习的次序也不容颠倒,仅可以略有交叉。建筑结构又可分为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钢筋混凝土与砖石结构,钢结构,主要讲的是地面以上的结构设计理论,故称上部结构,而地基基础,则讲地面以下的结构的设计理论,故称下部结构。为了学好力学课和结构课,就必须要有高等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基础,所以高等数学又是力学、结构的共同基础,当前从事建筑结构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对许多问题的深入研究,必须依赖于数学和力学,缺乏深厚的数学、力学基础,是难以解决现代化复杂结构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   (2)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制图和建筑材料与检测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看家本领,建筑每个领域处处用得到。建筑工程图纸是工程师的语言,一个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倘若不能识图,不会绘图,那是不可行的,因为无论是建筑的设计,结构的构造和材料的加工以及最后的房屋施工,总离不开图纸,设计人员通过设计计算,最后用图纸的形式把设计的意图和数据表达出来,施工人员更是以图纸为依据进行施工。不学好制图课,后面的房屋建筑构造、钢筋混凝土、地基基础课程也很难学下去。建筑材料是为建筑结构与施工工程技术服务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发展赋予建筑时代的个性和风格,建筑材料的正确合理节约使用可以降低建筑的总造价和投资。   (3)房屋建筑构造是讲房屋基本构造和做法的,这些知识要用构造图展示,所以必须具备建筑制图知识,最好在有了材料力学知识之后再学习。?   (4)建筑施工课是讲如何根据图纸进行房屋地基、基础、主体结构、防水、装修等施工。不少学生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现场施工,主要是个怎样搭建的问题,更笨不需要什么力学与建筑结构知识。其实这是十分错误的,施工技术员工程师必须懂得和掌握建筑三大力学和建筑结构,并且还要求十分丰富的知识面,这样他才具有正确的处理技术问题和指挥施工的技能。建筑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课程,主要从经济和管理的角度讲述建筑中的经济价值和经济评价问题以及企业的管理的学科,过去的大专毕业生,往往缺乏经济观点和管理能力,在讲求建设速度与经济实效的时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5、要多做习题。   建筑工程技术,总离不开计算和绘图,工程造价预算主要是计算,因此学习和掌握好理论知识和公式后,还必须加强实际的运算训练。做习题,做案例,做计算就是促使你思考问题更深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运算能力。   6、尽量多阅读参考书。   每个建筑工程技术课程都有使用的教材,教材要细读也是必读的,要重点掌握,但还要适量的多看些参考书。因为每套教材、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以及习惯的语言文字,你如果有对教本中某些知识点有理解不透的,当看看参考书可能可能会有启发,参考书上可能从别的角度或以案例的形式介绍,这样会促使你理解,全面掌握课程内容。读参考书不一定象学习教材那样逐章逐句地学,而是可以根据你的需要有选择的去阅读。   7、注意实践。   当前的大好形势,到处的施工现场,为我工民建专业创造了最广阔、最方便的实践场地,即使在不大的城镇里,只要你留意,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见到从开挖到地基到房屋结顶的全部过程。因此你多利用假期去工地实习,多向工人师傅请教,亲自去干,例如亲自学绑扎钢筋,亲知测量放线,做混凝土配合比计算和施工试配,比从课本上学的更加深刻形象,一定能有所受益。所以,我们应该完全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基本建设增加我们的实践认识,学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p#分页标题#e#

建筑经济学范文3

为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1级、12级、13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遇到问题的研究,采取将课程合并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14级学生进行实践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程合并;课程标准

0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大部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为了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课程组成员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新思路,进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文件的编制,对14级经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例认证。

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有学生跟教师反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不好学、学不会,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这种情况。在2012年,课题组成员便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1级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然后分别在2013年、2014年对在校经济管理专业的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采取分级研讨的方式。首先对班级里的学生进行分组,总共分为四组。第一组的学生是学得最好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是学的较好的学生、第三组是学的一般的学生、第四组是学的最差的学生。其次与每一组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学不好《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的原因”,每组讨论结束后,总结原因。将四组讨论结果归纳如下:第一,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第二,由于经济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招的专业,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文科生。文科生觉得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第三,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第四,无法识读施工图。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四组学生均有此问题。

2就上述遇到的问题进行课程改革研讨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归纳的四个问题进行研讨,采取解决方案。具体解决方法如下:①针对第一个问题:“教师的课讲得不好,对学生不负责”。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增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减少外聘教师的数量,便可解决此问题。②针对第二个问题:“由于是文科生,学习本课程感觉很吃力,即使是很努力也听不懂”。转变文科生的观念,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与学习数学是不同的,不意味着“数学”学不好,计量与计价也学不好。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由浅入深逐渐递进的方式。首先让这些学生产生兴趣,然后让学生觉得可以进入本门课程进行学习,最后让学生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全部学会。学生能够走进来,通过逐渐学习,能够独立进行计算时,自己的成就感就建立起来了,有了成就感就爱学习了。千万不能让学生一入门,就让学生体会本门课程很难,无法学会。③针对第三个问题:“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前面所学的《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已经基本忘记,当《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提到相关内容时,毫无印象”。实际上教师上课的时候也发现此问题。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课题组成员的研讨,大家提议可以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合为一门课程,但是需要担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教师能将两门课程实现完美融合还是有些困难的。《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任课教师需要课前准备工作很多,不仅要掌握《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的全部知识,还要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上课的时候能够能将二者更好的融合。如果采取此种方式上课,要提高师资水平,需要培养至少两位能够按照此种方式任课的教师。④针对第四个问题:“无法识读施工图”。识读施工图是做预算的基本工。很多学生会说,“老师规则我都懂,但我就是不知道该看什么图算”。学生在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之前,学习过先导课程《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识图与构造》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建筑构造,一部分是识图。先学习构造,再进行识图,总课时90学时。虽然课时不少,但内容众多、繁杂,教师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会全部的识图。识图是一个逐渐积累的的基本工。只有通过不断的识图,识的图越多遇到的问题才会更少。经过课题组成员讨论,识图在进行每一分部工程计算时,首先应该讲解图纸,图纸看懂后,再进行计算。通过一、两个项目的训练后,逐渐摆脱识图烦恼。

3实施课程改革

首先,进行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研读《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书籍。第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教师成员负责按照教学改革,编写初步的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课堂土建实训图纸,编制实训计划、工程量计算书、建筑工程预算书、工料机分析表、材料价差调整表、费用计取表。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负责编写教学课件更能胜任。企业成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丰富的课堂资料可供选择。但是他们不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教师成员配合企业成员选择既实用又适合学生的图纸。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对教案的编制,教案编制花费了课题组教师的很多心血,也是本次教学改革实施中的一个亮点。教案采用两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编制,细化到每一个内容所需要的时间。这样可以避免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又使教师在内容限定的条件下尽情发挥自己的特色。第三,按照上述编写的初步课程标准、整体设计、教案、课件以及课堂实训图纸,对经管专业14级学生进行实际验证。在验证中对首先对教案的内容、课时的设定、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期末修改整体设计,整体设计修改好后修改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特别如《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类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应该主要让学生动手,而不是教师讲。如果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着觉得很简单,可是自己一动手就算错。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教师觉得很容易的部分,而有时候学生的感受会有所不同。教师预留10分钟课内实训时间,可是结果发现学生20分钟还没做完,这样在教案中要及时修改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点。另外,对课程中较难部分,教师要考虑所任课学生的层次问题,如果学生普遍接受能力不好,教师可以不讲。先让学生学会简单的部分,难点可由学生开拓学习。这样就避免了讲解太难的部分,学生认为本门课程太难,打消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4教学改革遇到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知识的整合方面还有很多不如意之处,还需继续思考怎么将知识结合才能恰到好处。第二,14级学生订了《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两本教材,所以学生总是拿错教材。所以需要教师不仅要整合知识,还要整合教材。如果在下一级教材没有整合的情况下,可以只订《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一本教材,教师把《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知识穿插进去,做好笔记即可。第三,课堂实训图纸还是教师发图,学生私印的状态,如果将其整理成册,更为方便。

5研究结论

5.1学生学习成果

通过对14级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实例认证,有90%的学生能够学会本门课程,特别很多是文科生以及基础很差的学生。其中有20%的学生非常喜欢学习本门课程,并且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准确;希望将来能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乐观。70%的学生能够喜欢本门课程,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工程量计算及定额套价,工程量计算及套价基本准确;希望如果有机会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工作,对职业前景有所期待。5%的学生虽然喜欢,但是懒惰、不爱动手、老师督促才肯学的学生,能够按照施工图的要求进行部分工程量计算;对于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有过考虑,但是具体能干什么没有想过。5%的学生是不学习的学生,无论教师怎么督促、怎么讲解也不爱学习的学生;对将来就业没有考虑过。

5.2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及格率为73%,与往届学生及格率50%比,学习成绩已有大幅提升。

作者:安冰姝 郭素芳 单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丽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

[3]武建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13.

建筑经济学范文4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练习建筑风景写生的目的无外乎两点:一是作为呈现真实世界艺术价值的媒介,用以探索世界,抒发胸怀,体验美的旅程等;二是作为记录的工具,记录山川风貌、建筑结构特色、聚落规划方略等。此外,通过作品还原天地之心,达万物之理,也是建筑风景写生的重要目标。

二、如何入手建筑风景写生

建筑风景写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临摹、画相片、默写、写生。乍看之下其中三项似乎与写生相去甚远,但其实对写生大有裨益。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各有其独到之处,画者可以针对自身的缺漏进行练习。其一,临摹。临摹要选择优秀画家的原作进行学习。这一行为一是要立足于原画者的“位置”,即原画者的处境、立意、学识等;二是要立足于原画者的“笔意”,即原画者的绘画语言和运用方法。其中,第一点比较难,需要勉力为之,争取使临摹做到形神兼备。第二点若肯下功夫还是可以掌握的。当然,临摹他人的作品也不能因为胆怯而止步不前。临摹者要学习他人作品的可贵之处,透过作品剖析其语言体系,理解画者的思想。要学习的是创造力,并非表面的表现形式,创造力才是艺术作品创作的不竭动力。其二,画相片。相片是经摄影师转化过的具有特定构图、色彩的平面景物,趋近画面,其可控性相对较强,方便练习者在既有经验的基础上检验、发挥个人的创造力。但也存在难点,与写生相比较其缺乏直观的生命气息,不会呈现发生、存在和消亡的信息,加之作者也不能全方位地观察、体悟物象,因此极易成为顺利组织绘画语言的障碍,但如将其作为辅助默写的手段,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其三,默写。默写可以分为有意识的默写和无意识的默写,无意识的默写缺乏预定的目的,而有意识的默写是现在的自己主动与自己的记忆对话的心理活动过程,有助于个人整理绘画思维,把抽象、无序整理成形象、有序,此外,还有助于省悟自己的不足。最终,学生学会如何组织语言,使语言与物象匹配,以及如何表达个人思想。其四,写生。写生的过程定不能剥离写心与写意,此时,画者要如诗人一样赞颂生命的伟大,要如僧人一样使生命回归本真。

三、建筑风景写生的步骤

每个人观察世界的方法、角度不同。因此,不能盲目强求用程式化的方式统一学生的绘画步骤,否则极易扼杀学生的个性,禁锢其思维,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根本追求。与其讲述一幅作品完成的技术步骤,笔者更倾向于就作品从孕育到形成的历程展开论述。笔者认为,可以把建筑风景写生的步骤归结为四点:乘之兴、得之目、寓之心、化之于笔端。从大步骤的角度论述,先体会身处的环境,体会所要描绘物象的人文气息、自然气息,要有所感触,激发自己的创作动机,即完成一个“兴”的过程。“兴”是思想与物象碰撞产生的情感因子,作画前要注意“兴”的作用,利用情感体验强化绘画的主动性,所谓“乘兴而来”就是如此。同样,需要明确“兴”是整个写生过程中的动力因素,而非目的性因素;而后,再观察物象,用自己的眼光进行审视。个人的学识、修养、生理特点的差异,令其对于世界的认识大有不同,这也是不同画家绘画语言差异的成因之一。此时,要根据体悟,分析物象,以作画者自身为蓝本,于头脑中勾画出表达的方式。观察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内心处理过程,涉及筛选、概括、强化、重新组织。不是每一个要素都可以入画,所以要筛选,以剔除冗余之处;不是所有入画的要素都要刻画得入木三分,所以要概括,要明确画面的重点之处;所画的并不一定是视野范围内的物象,所以要重新组织画面,以便借景。最后,带着感悟,用富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按照深思熟虑之后的表现计划,在画纸上酣畅淋漓地挥洒。在此过程中,不排除意外状况的发生,如构图偏颇、表达不到位等。出现意外无需沮丧,要把意外当作契机,使画面更加生动。在创作过程中,体悟与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步骤,也是极易被初学者忽略的地方。对于绘画而言,这两者比所要描绘的物象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培养创作能力的基础。

四、总结

建筑经济学范文5

关键词:建筑学;设计;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优化策略

要使整个室内设计达到整体环境的营造,就必须对各种环境从空间、色彩、意境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融合,以保证整个空间的整体性。而在此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使色彩的因素更加丰富,不同的色彩会影响人的心情,而且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特点都能通过色彩的变化表现出来。

1建筑学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在我们国家,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更多的行业中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建筑设计需要专业人士对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将每一种居住需求融为一体。建筑与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应该是经济、艺术和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二者应该是密不可分的。

1.1建筑设计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设计,涉及建筑、建筑环境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具体的工程作品是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建筑设计不仅要实现其实用功能,还要体现其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大多数设计师的价值观将绿色环保、生态理念等是结合在一起的。

1.2环境艺术设计的室内空间

通过各种设计原则和技术手段,将建筑的实用功能与居住环境相结合,营造出功能与美学相结合的室内环境,既满足人们的需求,又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不仅包括声光等物理环境,还包括意识形态、文化、意境等精神内涵。

2建筑学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

2.1建筑物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共性

2.1.1设计目标

本文认为,在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建筑设计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具有较高的共性,体现了对建筑使用价值和室内空间使用价值的满意度。环保艺术设计是要符合建筑的特殊使用功能,合理布置建筑空间。它是基于建筑物的二次装饰,不仅是利用建筑面积空间的功能,同样也做出宣传。

2.1.2环境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装饰设计以及利用建筑的局部空间作为构成建筑基础的内部空间二次装饰的功能来提升文化品味。设计风格应兼顾室内空间环境、自然采光、通风、建筑朝向等。建筑设计重用外部环境,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则是室内环境与可用环境的有机结合。

2.1.3经济因素相同

在环境设计中,无论是建筑还是室内设计,都必须考虑经济效益。一般来说,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的效果都是以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为主,所以设计投入不同,使用效果尤其是室内空间设计和艺术效果也不同。

2.2建筑物设计有别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2.2.1适用范围不同

包括如何体现建筑的整体设计理念、如何与周围环境融合调整设计风格、如何体现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建筑布局、垂直布局、防火、人防等。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区域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局部空间的合理布局、室内空间利用功能的实现、室内装饰风格和室内文化品味。将建筑设计理念和风格融入室内环境设计,或实现建筑风格与室内环境风格的平滑过渡,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2.2.2环境依赖性不同

建筑设计的发展受到环境、社会和自然因素的限制。例如,对于靠近城市景观的建筑物,外部环境采用开放式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品质和自然环境。但如果建筑物位于嘈杂的街区,就会产生来自外部环境的噪音,噪声污染严重,需要设计提高建筑物的噪声防护和抗污染功能。此外,虽然建筑设计为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提供了环境基础,但局部空间的大小、墙体结构、位置等因素都会限制室内空间的设计。

2.2.3整体与零件之间的关系不同

建筑设计和室内空间设计的目的是一样的,整体和部分之间虽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两者的内容却大不相同。建筑设计首先要考虑建筑的整体功能和风格,特别是不仅要考虑空间利用功能,还要考虑垂直通道(电梯、楼梯)和水平通道。虽然整个建筑的空间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但在安全疏散和防火方面也必须考虑各种空间和公共空间。室内设计考虑独立空间的合理性和艺术性,适当调整建筑设计,提升设计效果。对于单一空间用户来说,不需要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的融合,而对于功能齐全的建筑来说,则是必要的。例如,病房的造型要简洁、规范、庄重,内部要保持一致。又比如在教育建筑中,如果建筑的内部和外部设计过于复杂,则会过于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降低设计质量。

2.2.4在改变建筑空间的同时,室内设计受到建筑设计的制约

因为室内空间设计是依据已建成建筑作为基础的,所以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划分对设计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建筑布局和分区更合理,室内设计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室内设计没有切入点且无法使用,这使得设计效果不佳。因此,室内设计必须与建筑相协调。例如,住宅区是固定的,每个空间的位置不能随意移动,在室内设计中,门的位置和朝向可以调整到适当的方向,既可以安排组合空间,弥补结构设计的不足,还能增强建筑的功能和美化室内环境。

3建筑设计与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优化策略

3.1空间造型、材料的优化

3.1.1优化室内空间造型

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类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还有心理需求。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要给予美的心理感受,如舒适、宁静、宏大、欢乐等。因此,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时,一定要创造出空间的意境,包括空间布局、家具器物风格、材料质感搭配、界面造型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以形成整体空间美,营造出空间的意境。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中,特别强调对称的结构布置,但这种方式往往给人以平淡呆板的视觉印象,可以在基本对称的基础上,在局部做一些不对称的改变,搭配出有动感的空间造型。

3.1.2环境材料的使用

“低碳、节能、环保”是当代环境保护极其重要主题,也是现代设计师所关注的理念和思考。现代室内环境设计要向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的方向靠拢,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建材的原生态,尽可能地从无毒无害、防火防尘、防蛀防污染、可降解等方面进行选择,在设计理念上应加大自然元素的选择,使室内设计更加贴近自然。室内设计应注重自然色彩的运用和自然材料的运用,让居住者在安全、健康、高效、舒适的室内环境中放松紧张的工作状态,使其感知自然、回归自然、与绿色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3.2建筑设计理念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延伸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要素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和时展要求,形成高科技现代建筑。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概念逐渐渗透到建筑设计中,对建筑节能、节水和环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理念的延伸。例如,使用“阴影和照明设计”通过“照明房间”“门和窗设计”计算窗户与房间面积的比率,增加房间的自然光,并使用绿色植物或高大的树木作为墙壁。可以达到室内遮阳效果。通过建筑设计理念的艺术化设计,拓展室内空间环境,协调局部空间与整体风格,实现设计价值的统一。

3.3将室内环境艺术应用于建筑设计实现空间扩展

其中,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室内空间设计受柱、墙、结构的布置约束。建筑设计框架内的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通过点、线、面、色、光的组合对室内空间环境进行艺术设计,提高室内空间环境的视觉表现,使建筑空间设计进一步拓展。

3.4从外部环境转向室内空间环境

室内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要注意内外环境的变化。改善的目的是通过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设计元素,通过室内家具造型与色彩、室内软装设计、灯光搭配,实现室内外环境的和谐统一。

4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前景

4.1艺术层次更加丰富

当前的发展趋势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有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因为在设计上常常会出现雷同的设计理念,从而导致整个艺术指标无法得到提升。如果长时间如此那么建筑风格就会严重同质化,这对于城市规划发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设计发展,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着手,使设计内容能够得到丰富,将不同主题中的艺术特征充分表现出来,建立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实现对建筑的合理布局规划,更好地发挥出建筑功能。

4.2艺术现代化革新

近些年来对于世界各国而言,环境污染成为了主要关注的问题。人们除了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之外,也存在着能源逐渐枯竭的问题,对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而言,其本身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且有着较长的运行周期。那么想要更好的促进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发展,就必须重视思路的转换,在现代设计中渗透信息化和智能化,将现代设计元素、传统设计理念、人工复合材料和可再生能源结合在一起,让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得到更好的发展。

4.3艺术工艺的优化

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好坏,并不仅仅是从图纸上进行体现,也在实际操作中的细节上有所体现。作为设计者和工程师在对整个室内空间环境进行筹划的过程中,应该对建筑性能进行充分的考虑,包括所应用的设备、技术和材料等。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室内设计这一基本理念,做到对材料的合理性应用,让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4.4对自然特点更加关注

现代城市中,人们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并且承受着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汽车尾气和噪音等,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多的人们向往田园式的生活,希望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特别是对于那些一线城市而言,人均面积较小,为了能够给人们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作为设计者就需要实现建筑的纵向延伸。为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更多的应用了自然元素,例如通过聚合材料来对植物进行模拟,或者在墙壁中使用钟乳石的壁纸等,除了能够对室内进行美化之外,也满足了人们向往田园生活的需求。

4.5关注艺术特色

技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相互之间进行融合,已经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相互的牵制。如果在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过于关注技术性,那么就会降低灵活性,人们会感觉到机械和生硬,如果过于关注艺术,那么又会对整体格局造成不利影响,使之缺乏足够的实用性。可见室内环境设计需要找到双方的平衡。基于此,作为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该做到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出建筑功能,为人们带来更多良好的视觉体验,实现室内室外的协调,提升建筑实用价值。

4.6表现出民族文化风情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明,建筑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的建筑设计有着一定的中国特色,在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作为设计人员应该在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积极的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建立新的思路,进一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例如在园林设计中,通过空间分割的方法分割建筑中的空间,实现各个功能区域的合理划分,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再例如家具中对于传统雕刻艺术的应用,使得整个室内呈现出更加浓厚的古典韵味,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更好的融合在一起,需要重视对媒体技术的应用,根据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来播放动态图片,并配上音乐。除了节约装饰空间之外,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体验,从而提升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高度。

4.7重视情感表达和氛围营造

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是用户,所以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从人们的需求角度来出发,设计出更加具有情感和个性的室内空间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设计服务,从而让人们能够在室内设计中感觉到身心愉悦。建筑中通过分割空间后能够具备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之间的组合能够表现出建筑空间氛围,例如色彩之间的组合能够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格调,家具质地也同样会表现出人们的性格特点,那么作为设计人员,应该从中进行协调,注重多个功能之间的配合,从而达到更加和谐的氛围。

5结语

建筑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建筑学;信息技术;移动终端;必要性;问卷调查

1建筑学教学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当今社会,一些常见的信息化载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转变为普通大众的生活用品。微信、QQ、ftp这些信息传输软件的出现无一不在为这个信息时代的进步起到了推助波澜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学科,建筑学教育更有自己的特殊性。从高校中的建筑设计主干课的教学模式来看,不论是早先的学徒制度还是现今的工作室制度,其核心思路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而目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则是有力地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作为一名建筑学的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建筑学教学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来约束、保障建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考虑到在建筑学教学当中采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学院实行的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2拟定相关调查问卷

为了明确当前建筑学教学中实施现代信息技术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必要从师生对建筑学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态度、学校目前的信息化教学设备配备以及师生运用信息化工具等诸多方面进行调查。在具体操作中,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建筑学教研室通过座谈会的方式确定出需要向师生进行调研的具体问题,对全院建筑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进行随机的问卷发放。据统计本次调研共收回60份有效调查表(教师与学生各30份)。

3分析与结论

3.1学生部分问卷统计分析

从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应用电脑的场合主要用于多媒体教学与演示课件。另外上网查资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信息时代,建筑学专业的作业完成前往往要查阅各类参考资料以及相关的规范图集,因此通过网络查资料成为学生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从表上看网络教学只占到15%左右。见表1所示。可见在今后建筑学教学中采用网络教学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大部分学生觉得当前的建筑课程教学还可以。而选择课程很生动的学生比例较少。可见当前的建筑学课程需要提高的余地还很大。关于上网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在建筑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上网,他们认为网络资料的获取对学习的帮助是不可少的。从问卷结果的统计表4、表5、表6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在建筑学科学习中是经常采用电脑的,其统计次数达到87%左右。且有80%的受访者赞成在教学中广泛的采用信息技术。另外从目前学校采用信息技术的比例来看,回答经常性的仅占到53%左右,可见学校在实施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2教师部分问卷统计分析

从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表7来看,目前信息技术主要还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演示。影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原因主要还是归为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以及工作任务重、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等。对于不采用信息技术的原因,多数教师认为是因为太费时自己不会制作。同时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缺乏设备、操作麻烦也都是重要的原因。从表8~表1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教室和校园的无线网覆盖这两个方面,在校的教师大多数对移动终端比较熟悉。从调查问卷来看,这部分的比例达到67%,而使用得最多的移动终端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解为主。对信息化是否满足教学要求,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基本能满足,只有部分认为不满足,可见大部分教师对于现状的信息化教学还是满意的。在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对于自己运用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自信的,有80%的人认为能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只有很少的年龄较大的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太熟悉。在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受访者采用数据线连接的方式来实现电脑与手机文件互传,同时选择微信作为传输手段的人也有相当一部分。可见微信这种通讯工具在当今社会中普及程度之广。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存在一些不会电脑与手机文件互传的人受试者,这主要为一些年龄较大的受试者。同时从移动终端的熟悉程度年龄交叉表可以看出,大部分被访对象对移动终端的熟悉程度比较熟悉。其中30岁到40岁之间的对象对移动终端比较熟悉的人数最多为11人。40到50岁的有6人。这些年龄的分布规律与当前高校教师的年龄基本分布情况是一致的。从卡方测试结果来看,年龄与移动终端的熟悉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任教不同课程的老师对建筑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态度也不一样。从这次调研结果看大部分对此抱有积极的态度,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就卡方测试结果来看,所任教的课程与教师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中作用的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

4结论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被试者认为建筑教学中信息技术是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也有一部分认为有较大的帮助。很少的受访者认为信息技术对学科意义不大而坚持传统的做法的。可见大部分受访者对建筑教学中采用信息艺术是持有积极态度的。对于微课、翻转课堂、公众号这些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关的名词,大部分教师表示了解一点点。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完全走进课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相关举措上学校可以通过举行相关的讲座以及举行授课竞赛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5措施与效果

根据本次调研的结果系里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开展围绕信息化这个主题的一系列学术报告;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教学研讨,如对一些新型教学方式如MOOC、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展开交流;定期对学院的教师进行培训并开展与信息化相关的教学竞赛;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还建立了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参与式的工作坊模式,教师可以在其中定期参与信息化教学的讨论。今年我们还将信息化技术与当前的建筑学试点专业改革相结合。在试点专业检查的时候,组织专家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体现这一环节进行打分,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运用的相关创新项目举行定期的公开答辩与成果展示。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初步见到成效,具体呈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5.1师生开始应用网络信息平台于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开始学习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集中备课、批阅作业以及进行教学的答疑。网络平台还可以对学生下达任务单。自实施信息化教学以来,在建筑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讯工具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课堂与课后时间的制约,促进了团队合作的有效性。学生可以随时通过微信与任课教师进行作业上的沟通。现在院里学生的设计竞赛组队、创新项目的申请皆离不开该通讯工具的帮助。自实施信息化技术以来,建筑学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从本学期的师生测评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师生对信息技术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做法表示满意。

5.2移动终端设备的网络速度有着明显的提高

由于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学生在线查找资料卡顿的情况得到明显的改观。同时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在课堂上查找规范与电脑制图的需求,学院采取了在教室两侧分组安装电源插孔的做法。并对当前座椅进行集中分组布置以方便师生在课堂用电脑进行设计。通过一学期下来师生反映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较好。

5.3建立全校范围的大网络平台将现行的智慧课堂、网络化学习平台、信息化学习研究中心、数字化技能实验室等整合进来

信息技术为学习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大平台。除了课件、教学大纲与日历、参考书以及试题库也是网络平台上免费提供的。目前还以企业微信为载体建立全校师生的交流讨论平台。同时在QQ、微信等通讯平台上建立系级大群,各班级为小群,各团队为讨论组的层级机制。并利用这些通讯平台进行教学的互动,进行在线作业的完成与批改。同时还可对学习记录进行视频化的记录,对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晓锋,周均清,王乘.传统建筑学与信息技术学的整合与再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12:44-48,60.

[2]罗志华,赵阳,黄水生.以信息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建筑信息素养教育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12:38-41.

[3]黄莉,黄水生.在信息社会中建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04.12:21-23.

[4]花健灵.改革建筑装饰专业教学模式的构想——谈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9:107-108.

建筑经济学范文7

最初建构主义的创建来源于儿童认识世界的过程,因为儿童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学习过程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运用建构主义能够准确地描述人类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也能很好地说明为何人类需要学习、如何建构事物规律、如何形成理论、情境都含有哪些重要因素等问题。总而言之,在建构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能够形成一个全新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而且能在这基础上实现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情境。

2根据课程的特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生是主动接受新知识、新理论的个体,同时也是认知新知识的主体,是学习行为过程中的建造者,能在教师的细心指导或其他学生的帮助下,依据现有的情境自主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知识点。所以,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高校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一人讲,满堂讲”的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的主人翁角色,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紧扣“意义建构”,依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举行一些能迎合学生真实水平的实践活动,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不断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此,老师不断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学生,带领学生深入学习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在理论的分析与介绍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图形、公式与模型,还会用到数学分析的方法。经济学基础也是一门要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综合性能力的课程,与市场营销、生产经营管理等学科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原来的高校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注意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状态,照搬课本上的知识,不能给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丧失对所学课程的信心和兴趣,更谈不上构建了。所以,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根实际情况选择与学习者的生活更加贴近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融会贯通经济学的知识点。例如,在进行“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时,应合理布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自主参与,深刻理解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进行“购物环境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分析时,教师可领导学生模拟生活场景,去商场进行体验,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场”的消费氛围,又能体会到销售者和购买者的不同的心里状态。分析“销售者与消费者”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扮演每一个角色。

3选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

在建构主义的角度下,教学媒体不仅是教学人员用于传递信息的手段和途径,也创造了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影像资料、文字内容等信息资源和工具的辅助下自觉完成学习目标。所以,在高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尤其是CAI等电子教学手段。如需改进学习环境,可建立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而对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可让学生利用校园网络资源,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能充实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也能让经济学的教学途径更加广阔,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CAI等相关设备,不断提高学生的上机操作水平,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的事先学习、自主测试等,加强学习目的,不断充实学习内容。

4结语

建筑经济学范文8

1.1建筑设计创新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在整个社会科学中,向上联系法律、政治、哲学及意识形态,向下联系环境、资源、文化、历史、心理等,其横向构成生产关系以及人际关系,并联系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同样,由于建筑学交汇科学与艺术,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与以上的方方面面都有着紧密独特的关系。在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中,经济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实际的、必须加以充分考虑的重要因素。建筑设计创新不可能脱离区域经济这一大环境:政策法律、经济制度、市场与中介、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经济效率、政府效率、经营效率、科研投入与知识积累等,也直接影响着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规模、影响力、甚至影响建筑师的学识素养等诸多因素。国民经济、价格水平、贸易交流等宏观经济学所关注的问题,直接影响建设投资规模、技术可行性、信息交流等与建筑设计创新相关的诸因素。定价、产量、效益、客户这些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也与建筑师的收入、作品数量、公众接受度等关系密切。“经济学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原则上:就是激励作用。”激励的变化改变做出特定决策的成本和收益,改变人们的行为。经济学可以解释在建筑设计创新过程中创新者的行为。建筑学与经济学理论发展轨迹有很多相同,都是从开始关注“物”转为后来关注“人”,从关注建立理想化的形而上的理论转为关注于现实的复杂性与可操作的实用性。最终,都关注如何才能满足“人的幸福”。对建筑设计创新而言,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进行交叉性研究,一直是建筑设计创新持久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

1.2研究的意义

1.2.1为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建筑设计创新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许多建筑学理论中,对建筑设计创新的分析常会考虑建筑史的传承影响、形式、功能、技术、场地、文化甚至是政治状态,但经济因素常被忽略。实际上,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经济因素常会对以上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并对建筑师本人的心理意愿、个人行为产生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大众的心理和审美趣味。以经济学作为着手点研究建筑设计创新,可以进一步全面深入了解前人的设计思想及作品产生背景、完善建筑设计创新的分析方法。

1.2.2从经济学的角度解析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

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脱离不了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内因”指建筑师个人的学识素养、性格天赋等,“外因”是指实现建筑设计创新的社会环境条件。这些社会环境条件与经济有着紧密的关联。建筑师需要透视世情、掌控“外因”、因时而动、因势而发,才能发挥其“内因”。理清经济对于建筑设计创新“内因”、“外因”的种种影响,可以从新的角度更加深刻地探究建筑设计创新的生成机制。

1.2.3运用经济学方法丰富建筑设计创新理论及策略

对于建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理论的研究,应该顺应社会以及建筑学科发展的潮流。在全球基本已步入到工业化商品社会的今天,建筑设计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一部分,从经济学角度探研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伴随采用模型、图表、公式等科学理性手段,并力求使该方法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可以使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更加贴近于现实、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建筑设计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有益的可能途径。

1.2.4以经济学视角深入分析建筑设计创新的应用

在近现代经济社会中,建筑设计创新成果已经成为了一种商品或带有经济属性的产品,不仅与市场有关,还涉及需求(客户)、供给(创新者)两个方面。其中的需求包括购买愿望、购买能力、炫耀性与基本性消费、需求量、潜在的偏好(生活方式、宣传、消费风气)、消费预期、其他产品价格等;其中的供给包括创新的目的、设计管理水平、设计手段、收入、投入、生产要素的价格等许多经济因素。只有了解建筑设计创新所面临的复杂社会现实,才能有效地将建筑设计创新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建筑设计创新。

2建筑设计创新经济学研究的可行性

2.1研究方式的可行性

以经济学视角研究建筑设计创新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筑设计创新能否用经济学的方法如数字、符号、公式等表达及研究。有人认为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包含着某些神秘微妙的心理活动或情感活动,用公式等方法是难以描述的。但事实并非如此:1)意识问题。人们很难洞悉他人的内心活动,但很多人可以通过自我的“意识”感知自身内心活动的复杂与微妙,进而推论人的心理活动是神秘的,但现代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意识”是一种不存在的幻觉,人也很难正确地感知自身的心理活动,所以由此断定人的心理活动神秘不可测度并不正确。2)生理属性问题。虽然数字符号确实无法准确、全面地表达人的思想,即哲学的“能指”与“所指”的不同,但由当代对于人脑独有的:生成性计算、不同概念的融合、运用精神符号、抽象思维的研究表明: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来思维和表达是人的生理属性。3)直觉灵感问题。建筑设计创新中,确实存在着灵感、直觉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也难免会怀疑其产生的过程和效果能否由符号、公式或语言等来表达清楚。经济学家卡尼曼(Gamener)认为人的直觉可以处理知觉、概念并被语言唤醒。直觉既受物理背景影响,也受与历史背景相关的选择性注意影响,是可以用科学形式研究与描述的。现当代一些哲学家对科学方法论的批判和反思,其主要指向的不是手段方法的错误,而是指向结果的不完整和应用的轻率。在建筑设计创新研究中引入经济学方法具有可行性。

2.2指导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2.1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的契合

建筑学与经济学在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共通之处。1)研究内容相近。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相对于人的欲望,经济物品或资源总显得不够)及由此所引起的“选择”的需要。建筑设计创新产生于如何运用现有的科技、材料、资金,更有效率、更好地构筑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精神心理等需求的实体空间。2)研究目的相同。建筑设计创新与经济学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现实性需求和欲望。早期经济学关注于“物”的生产、交换、分配,建筑学关注房屋的建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科的深入,它们都发现了相同的目的,即“人的幸福感的满足”。3)价值取向相同。在经济社会中,建筑设计创新的过程是产品(建筑物)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所研究的关于产品的种种理论,对于建筑设计创新而言,即使不是全部,但是大多会是适用并具指导意义的。4)创新研究契合。经济学与建筑学的契合,还体现在对于创新的重视。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是为了更进一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建筑的效用需求,侧重于具体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经济学中对于创新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创新对生产、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2.2.2研究问题方法大同小异

建筑学与经济学的研究历程与研究方法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总体而言,二者都经历了:1)从求索整体性解决问题的“公理”到承认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从力求简单、明确到承认复杂性与多元性;3)从侧重神性、物性的分析到侧重人性的分析;4)从重视概念性、总体性的“人”到重视个体性的、活生生的人;5)从学科内单一语境研究到交叉融合其他学科的多语境研究;6)从简单的因果论分析到对复杂的关联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这一历程中,主要、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科学分析的方法,建筑设计创新研究最终必须应用于实践,需要具有相对广泛的指导性、条理性、可操作性,必须是一种科学化的表述。经济学常常运用数学等科学的方法来分析问题,这可以减少研究者的主观因素,更加客观、理性。在建筑、经济所处的复杂社会现实中,对于复杂问题中关联要素提炼和简化后再加以分析研究,是可行及有益的。虽然人们已经知道其分析结果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主观倾向也仍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但是这些不完善是可以改进的。

3以经济学视角研究建筑设计创新的途径

3.1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机制

通过研究建筑设计创新产生的经济环境与条件,如社会需求与供给,思想与科技变化的影响,建筑师的个体性动力,与政治经济制度、市场及服务,以及与经济基础、环境资源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经过归纳、提炼,参考经济学知识生产函数,如Griliches-Jaffe与Romer等知识生产函数,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创新的特殊性,可以建立一个建筑设计创新产生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数据选取、实证方法、误差校正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应用这些理论和模型可以进一步切实可行、科学理性地评估一定社会区域中建筑设计创新的产生能力及可能存在的相关问题,对于进一步做好建筑设计创新、创造适合建筑设计创新产生和发展的环境,提供比较科学的、具有启发性的指导性意见。

3.2建筑设计创新的策略

由建筑设计创新的目标与策略之间的关系入手,在建筑设计创新目标研究中,首先分别研究建筑设计创新的经济目标和建筑目标,并通过研究经济学的建筑成本最小模型与建筑效用最大模型来分析建筑设计创新的经济特殊性。以此为基础,针对建筑设计创新的建筑目标,从建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建筑要素入手,分析、阐释、论证建筑相关要素与设计策略的适合性问题。然后,以建筑要素目标和设计策略作为变量,以建筑设计创新目标与策略之间的适合作为变量之间的关系,借鉴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框架,数理推导建筑设计创新目标与策略相适合的最佳状态。由此提出新的建筑设计创新适合策略,揭示设计策略与创新目标适合的条件,以及创新成本与技术有效性的最佳化选择。为建筑设计创新提供具有启发性的新途径。

3.3建筑设计创新的应用

通过揭示实现建筑设计创新所面临的现实环境及其经济复杂性,研究实际设计中影响建筑设计创新实现的经济现实:创新风险、经济外部性、创新交流、选择机制(公共选择机制与民主参与机制)、信息不对称(预期效用、有限理性、信号作用)等方面,以此为基础,运用数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采取分阶段建构模型再汇总的方式逐步深入探研:第1阶段模型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设计单位的设计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监督管理;第2阶段模型研究建筑师的创新风险厌恶度;第3阶段模型研究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对客户建筑效用预期掌握及反映的有效性;第4阶段模型研究建筑设计创新如何有效并具责任感地协调社会公共方、客户方、设计方的利益诉求。最后,综合以上模型,构建一个“影响建筑设计创新应用的数理模型”,为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现实可行性。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