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质量管理范例

护理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1

关键词:设定台账内容;确定督导方式;实施督导方式;个性化台账

0引言

由于护理部采取随机抽查方式检查临床工作且部分内容无统一标准[1-2],管理工作繁杂,为响应2010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提出改善护理质量的要求[3],改善此类现象,我院自2017年1月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使用护理质量台账督导,具体报告如下。

1基础台账内容的设定

1.1科室常规管理台账

(1)《护士长质量管理手册》:根据评审要求及时间要求,以原有《护士长质量管理手册》为基础进行修订和划分;(2)《护士绩效考核手册》:护士长每月填写;内容为护士能级管理制度,能级管理框架,各能级护士胜任能力和工作职责,护士绩效考核制度、标准及评价表等;(3)《医院感染手册》:包括医院感染的上报表,医院感染学习内容、结果记录及检查记录等;由医院感染控制护士在护士长的指导下每月填写[4]。

1.2质量督导台账

(1)优质护理督导台账:下发优质护理服务[5]活动文件并对该活动进行规划,制定活动目标及实施措施;规范基础护理工作、常用临床护理技术等;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并确定考核方案,对相关情况进行记录;制定责任制整体护理实施方案、记录落实情况及对该护理情况的检查。(2)护理安全管理督导台账:建立科室护理质量安全组织网络图;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查对制度落实与身份识别管理,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手卫生及安全防护的管理与落实;药品安全管理;“危急值”报告的落实情况。(3)急危重症病人管理督导台账: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如何对其进行抢救,同时包括基本生命支持设备使用说明及如何对危重病人情况进行上报等。(4)人力资源管理督导台账:具体包括对人员的资质要求及录用标准、在职人员的基本信息、岗位职责及所对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各科室人员配置及调配方案、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具体开展情况等。(5)文件书写规范督导台账:规范各类科室护理文件的书写格式并对各类护理相关文件进行检查。(6)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督导台账:主要为对自理能力评估单低于15分病人进行压疮风险评估并记录,同时包括不良事件上报单与整改单、意外风险评估单等。(7)健康促进督导台账:包括科室、基础及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资料,记录健康教育方式及检查结果,并据此对教育方式进行一定的整改,同时对后续情况进行追踪记录。(8)常用仪器督导台账:除颤仪、监护仪、心电图机、简易呼吸器等常用仪器的管理制度,使用说明及维护方案。(9)护理核心制度督导台账:记录护理核心制度,同时培训护理人员掌握并记录培训方案、相关人员掌握情况以及具体落实情况;检查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同时对其进行分析整改,并予以记录。(10)护理应急管理督导台账:主要目的为检查当突发事件或专科急危重症出现时,是否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及流程,以及如何调配人力资源,同时对该预案进行演练并记录。(11)特殊护理单元督导台账:如手术室、产房、供应室、导管室类的特殊护理单元需每月对其实施单独台账督导。

2确立与实施督导方式

2.1督导台账内容

结合计划与实际情况制定月督导台账的具体内容,包括督导条目、督导要点、检查路径、存在问题等,并从中选取部分重点项目实施检查。

2.2台账督导方式

各个科室应根据每月初护理部下发的本月质量督导台账实施自查与规范管理。与此同时,在各科室内安排两名护理质量控制委员会成员,由他们随时对科室实施督导检查,亦可对该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现场指导。

2.3反馈并改进台账督导结果

护理部需对质量控制委员会在每月最后1周反馈的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为解决全院普遍存在或较为重大的问题,应向隶属质量控制委员会的各小组下发质量改进任务书,向核心组提交由各小组开会商讨得出的初步意见,由核心组进行讨论进而建立统一标准;而对于个别科室自身问题的解决,应由质量控制护士长通过发放反馈单等方式对其进行整改及专项指导[5-6]。

3结果

护理部将台账督导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后,护士长管理工作的规范及护理质量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4讨论

由上可知,将护理质量台账督导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中,可帮助护理人员理解质量管理的要求,确保各项标准的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7-8]。然而在护理质量台账督导中需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台账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不同科室的台账内容可具有其个性化,及时解决台账督导问题,保证其自查质量,以保证管理机制的健全,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蕾,于卫华,黄竞竞,等.智能一体化护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23(3):743-744.

[2]陈艳平,黄金,陈晋东,等.医院评审对护理管理改革的促进作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4(2):116-117.

[3]韩莉,杨坤,贾立敏,等.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建立护理台账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7,10(5):48-49.

[4]周健,姚克勤,施听芳.重视护士长台账管理的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2016,6(12):78.

[5]郦忠,吴定英,袁芳,等.追踪方法学在医院评审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院,2016,16(3):1517.

[6]李轩,赵静,常青.疗养院建立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5,22(3):78-79.

[7]黄芳.应用密切值法对护理质量管理的综合评价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25(4):352-353.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2

目的:探讨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为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对护理质量的管理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行的患者分级管理和护士分级管理为试点,研究其现状,找出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护士分级管理的内涵。结果:通过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结论: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医院质量,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值得在全院推广,并为未实行分级管理的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

分级管理;护理管理;质量

引言

护理质量是医院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护理质量管理的发展是随着现代护理的发展而提高的。我国的护理发展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直到现在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护理管理为临床第一线服务是近年来护理质量管理的主要思想。

1护理质量管理及其原则

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的过程和规律,应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一切从病人出发,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要素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服务过程和工作过程医院管理的核心工作是医疗质量,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原则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则,即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和一切用数据说话的原则。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要求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动态的护理管理和标准化的护理原则,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管理。一切用数据说话则是要求护理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坚持标准化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并对患者的医疗质量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的数据进行持续改进。

2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医院的护理质量,也影响着医院质量。结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现状以及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笔者认为,目前,护理质量管理现状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能力不足,这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的开展。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为例,科室目前有护理人员13人,其中主任护师0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8人。其中硕士学历0人,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9人。在人员配比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工作。但是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不足。出现了年龄段的断层,一旦主管护师、副主任护师退休,很难找出能够领导科室护理的护理管理人才。其次,目前,我国的临床护理工作与患者需要、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存在差距。护理管理的职能、护理管理者的职责、护理管理者的管理素质、能力的差距。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例,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各个科室在进行护理质量管理中采用的标准不同,最终导致了量化标准的差异,导致了医院护理质量管理难以开展。

3护士分级管理的内涵

护士分级管理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护士分级管理是对患者进行护理级别的划分。以入院患者的首次评分(评分标准由医院统一制定)进行患者分级,并随时根据患者的并且变化进行修正。目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分级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四个级别,根据患者的自理能力分为完全自理、部分自理、完全不能自理三个级别进行评估,分别给予不同的临床护理级别。可以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护理资源。目前,分级护理制度是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工作中的核心制度之一。其次,护士分级管理是对护理人员进行分级管理。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级别、技能级别、工作标准进行划分。实行岗位聘任制。设立护理五级岗位。一级护士:入职1-2年内,取得护士资格证,未取得护师资格证书的护士。主要负责科室的日常工作,参与科室的低技术护理工作以及科室的日常清洁和维护。二级护士:入职2年以上,取得护师资格证书的护士。主要负责科室的基础护理工作,参与科室轮转,掌握常规的基础护理操作和本科室的专业护理操作,熟练掌握专科技术及相关知识,能够在上级护士的指导下,完成部分抢救技术操作和病情观察。三级护士:入职5年以上的护师,尚未晋升副主任护师。能够操作本科室专业技术和技能,参与日常的教学工作、临床带教等。协助护士长完成部分护理管理工作。四级护士:高级责任护士(科室护士长及主管护师)。主要负责科室的管理工作和科室危重病人抢救及护理工作,参与护理部组织的系统讲课,讲授新业务,新技术及各科进展。能够完全独立承担科室护理专科技术指导。五级护士:副主任护师及主任护师。配合护理部负责指导全科护理,科研,教学工作。

4护士分级管理对护理质量管理的影响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实行的患者分级管理和护士分级管理为试点,研究其护理现状,我们认为,通过实行护士分级管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提升。护士分级管理的实行,强化了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对患者的病情掌握的更加细致。通过护士分级管理,不仅促进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还可以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密切医患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对临床工作的满意度,避免产生医患之间的纠纷,提高护理的质量。同时,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的护理知识,强化自身的只是结构。同时通过量化的评分管理,科室和医院的护理质量得以能够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医院质量,保证医疗护理服务效果的同时能够保证护理人员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值得在全院推广,并为未实行分级管理的单位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作者:董丽君 单位: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参考文献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3

【关键词】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护理;护理质量;风险事件

儿科患者年龄小,再加上患儿好奇、多动,很难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1],若护理人员缺乏专业技能、责任心不强,忽视加强儿科护理全过程管理,很容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2],不仅会引发护患纠纷,还会影响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江西省儿童医院自2016年1月开始采用风险防范护理管理,本文探究其在儿科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儿科患者140例,其中消化系统疾病47例,呼吸系统疾病51例,神经系统疾病42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男34例,女36例,年龄1~7岁,平均年龄(4.2±1.3)岁;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4.5±1.4)岁。2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症类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观察组采用风险防范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成立儿科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小组,总结2016年该院儿科护理出现的风险事件,对其引发原因分类,并由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小组共同研讨并制定应对措施。②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制定培养教育计划,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交流借鉴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同时开展专题培训,包括基础护理水平和病房护理技能,提升护理人员静脉穿刺能力;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建立公正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采用弹性排班制度,减轻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以强化护理人员主人翁地位,提高责任心和护理专业技能。③加强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安全管理意识,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如检查患儿床位栏杆是否牢固,预防坠床事件发生;指导患儿掌握正确卧姿,避免挤压四肢;加强病房检查,排除风险因素。④注重PDCA循环应用。PDCA循环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定期开展儿科护理管理质量检查,确保管理措施落实、达到预定目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时解决。同时制定后期儿科护理管理措施,明确管理目标,以持续提高护理质量。⑤评估风险事件。每周总结是否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并探究成因,分析目前儿科护理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避免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1.2.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指导患儿按时服用药物,告知患儿及其家属需注意的问题。

1.3评价方法。①比较护理质量评分,共包含5个方面,即病房护理、基础护理、特色护理技术、护理文书、健康教育,每项均为100分,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比。②比较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包括意外伤害、静脉留置针问题、给药问题。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质量评分。对照组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3例(4.29%),对照组9例(12.86%)。比较2组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47,P<0.05)。

3讨论

儿科患者年龄小,自制能力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治疗依从性较差,加大了护理难度,甚至容易引发护患纠纷。因此,针对儿科护理潜在风险,采取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减少其发生十分必要。风险防范护理是一种预见性护理模式,通过分析护理中潜在风险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儿科护理过程的风险管控,以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3]。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更高,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P<0.05),表明在儿科护理中实施风险防范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促进儿科患者早日康复。分析原因:儿科护理人员通过专业的培训、学习,注重基础护理和病房护理等技能的培养,对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有积极作用,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在安全管理方面,对患儿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其安全意识,同时护理人员严格遵循风险防范护理操作流程,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提前预防,排除风险因素,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另外,定期组织护理管理质量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更为有效地开展儿科护理工作,减少不必要的纠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从而促进儿科护理效果和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提升。综上所述,风险防范护理应用于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能够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琼.风险防范式护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6(4):58-59.

[2]刘盈盈,郑芸,杨飞.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4):108-109.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4

1.1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健全的护理规章制度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等。但是,有些医院对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未组织专门的人员、设立专门的机构对护理质量进行管理,导致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不科学、不合理,且缺乏相应的流程,使得护理质量工作评价机制很难落实。有些科室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机构的突击检查,大搞形式主义,或搞突击管理,比如补写护理记录、护理计划、护理措施及护理总结等。这些行为都可导致考评结果无法客观地反映护理工作的现状,不能暴露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自然也无法为医院提高护理质量管理水平提供帮助的。

1.2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

据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的人员都是从别的岗位借调过来的。他们未经过正规专业的管理培训,未系统地学习过管理知识,故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预见性;在进行实际的管理工作时,他们往往只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而不是依靠系统的管理知识、创新的管理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有些管理人员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琐碎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后勤事务上,在进行护理质量管理时就显得力不从心,导致护理管理工作不到位。然而,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使得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及复杂性越来越强。护理人员若不更新自身的知识,不仅无法满足护理工作及患者的需求,还可增加护理风险系数,甚至影响护理安全。另外,由于护理工作的内容繁琐,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故其心理压力较大。医院若不制定合理的薪酬待遇及职称晋升制度,就无法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可能导致人才流失。

2完善护理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2.1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医疗事故是指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活动时,由于过失或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或法规,导致患者出现人身损害的事故行为。科学有效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和护理规范是护理人员的行动指南,也是其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准则,更是保证患者得到安全护理的前提条件。医院应根据我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以确保护理工作能够有序地进行,进而避免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2成立护理质量管理

组织医院应成立三级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通过落实各科室的护理质量改进整体的工作,健全护理质量保证程序,激励护理人员积极参与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可安排主管的护理院长担任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的主任,然后在该委员会的领导下,改进全院的护理工作质量,落实安全护理计划;该委员会应定期向医院领导及管理层汇报管理结果,并设立护理质量改进督促小组,对各科室护理工作的改进情况进行跟踪;同时收集各科室对护理质量进行控制的资料,然后组织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及科室的护理骨干进行讨论,提出改善的意见,并在全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大会上进行报告。

2.3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医院应结合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制定对其进行继续教育的计划,比如选派护理人员到优秀的上级医院学习,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和成人教育等;可以请各科室中理论知识扎实,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对护理人员进行带教,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另外,医院不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培训,还要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营养学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其综合素质。

2.4建立对护理质量进行多维评价的机制

医院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定时,一方面可以采取督导自查的方式,另一方面,应重点听取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价。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感受和体验,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评定护理工作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医院可以从社会上召集志愿者组成调查小组,在对志愿者进行规范的培训后,安排其对医院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排查摸底,真实地了解护理工作的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另外,医院还可通过对出院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或上门回访等,采集吸纳其意见和建议,使其成为护理工作的监督者和评价者。

2.5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考核

定期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容易使该项检查工作流于形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医院应将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对护理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比如每月由护士长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每季度由医院领导按照相关的标准对全院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每年由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全院的护理工作进行系统的检查。同时,由护士长不定期对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各科室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和蔓延。

3结语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5

目的利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PDA时间确认、宣教和统计功能,依托PDCA循环管理理念,针对微生物样本缺陷原因进行分析,不断优化采集前流程,来降低检验样本缺陷率,提升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方法选取该院病区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检微生物样本,用PDA进行宣教、采集时间确认,用PDCA循环进行监管前后,微生物样本缺陷率、样本送检时间超时率、PDA规范使用率,分析比较。结果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后微生物样本缺陷率、样本送检时间超时率明显下降、PDA规范使用率上升。结论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完善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了样本质量,为检验质量管理提供了一个新手段,使全面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成为可能。同时PDA规范使用率上升,准确记录了采集、宣教时间和数量,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量化依据。

[关键词]

PDA;PDCA循环;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护理管理

质量是检验生命,样本质量是检验报告准确、可靠有力保证。缺陷样本退回影响临床工作的有序进行,重新采集样本易引起患者不满。在宣教方面,应用信息技术可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覆盖率[1]。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一直以来都难以实现全面管理,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检验质量的有效性,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2]。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管理程序,它以高效性、科学性、时效性而在全球得到大力推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给予了充分肯定[3]。规范使用PDA,使样本送检时间缩短,时限性样本超时率、危急值样本率大幅下降[4]。只有信息技术与先进管理理念相结合,只有护理部与检验科积极共同配合,才能实现检验全面质量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PDA功能

吉林市中心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PDA健康教育功能,能实现采集前床旁“标准化告知”和床旁即刻“采集时间确认”。

1.2PDCA循环

PDCA循环是管理学中一个通用模型,被戴明博士发展成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lan-Do-Check/Study-Act)”。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制订和组织实现过程,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是一个持续改进模型。

1.3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病区2015年5—10月集中采集送检微生物样本,5、6月使用传统宣教模式和以往采集流程,为对照组;7、8月开始实施PDA进行宣教、采集时间确认,并运用PDCA循环进行监管,为实验组1;9、10月针对样本缺陷原因实施持续改进,为实验组2。

1.4方法

传统宣教模式:留取样本前,护士拿着宣教单到病人床旁进行告知。PDA宣教功能:留取前根据类别,到病人床旁依照PDA提供内容宣教,宣教前后各扫描腕带。PDA记录扫描腕带间隔时间,一般为2~5min,视为宣教,低于2min或>5min,视为无效宣教。避免护士为应付宣教进行集中扫描、宣教过于简单或宣教不到位。以往采集流程:护士将所有采集完样本,回护士站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下统一将样本做采集时间确认,导致LIS记录采集时间与实际采集时间不符。PDA采集流程:护士取得样本后,用PDA立即进行采集时间确认,PDA会将采集时间同步回传LIS,LIS记录同时对采集时间进行分析,根据1min平均采集一个患者(3个样本),10min内有超过30个样本同时采集确认时,系统提示进行了集中采集确认,以此保证采集时间准确无误,避免护士回护士站做集中采集确认。

1.4.1P(Plan)计划把握现状:2015年5、6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37例,缺陷样本526例:痰液留取不合格307例;尿液留取污染116例;样本超时15例;容器错误32例;信息错误12例;其他44例。分析原因:痰液样本多由患者自行留取,大多患者留取前没有清洁口腔,或将唾液或漱口水混入。以往护士在患者留取前,只是发放容器告知留取,未告知如何留取及留取具体时间,或把宣教单给患者自己看,造成痰液留取不合格。尿液污染是患者留取前未清洁外阴及尿道口周围,未留取中段尿,也有直接从集尿袋里留取尿液。样本超时是留取时间过早或未及时送检。血培养需氧瓶和厌氧瓶条码粘反或位置粘错,机器无法识别。尿培养未发放无菌管,痰培养用咽拭子留取等。样本量少和无样本,是由于病人不知道样本留取标准量,以及疾病原因,病人留不出样本或是留取时间过早造成样本干涸,护士责任心不强将空盒送检。信息错误是医生申请检验项目种类错误造成。设定目标:微生物样本正确留取直接关系到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预期在4个月后降低痰、尿样本的缺陷率,提高采集时间准确率,保证PDA规范使用率。拟定计划:完善PDA宣教内容,要求各病区采用PDA宣教。加强全院护士样本规范采集培训,包括采样前标准化告知,PDA采集流程、容器正确使用等。

1.4.2D(Do)实施①制定《样本采集手册》发放组临床,使各项操作有据可依。②由检验科对全院护士进行培训,保证样本质量。③完善检验质量管理体系,成立检验前质量管理小组,由检验科和护理部分别指派人员全程监管。由检验科将不合格样本记录在案,每月由管理组长统计分析不合格样本种类、原因。护理部每月通过PDA和LIS提取数据,监管护士PDA规范使用率及宣教和样本采集数量,并将量化结果与月绩效和年终评先选优挂钩。④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每月邀请重点科室护士长参加质控会,讨论不合格样本原因,落实防范措施;检验科各组长分别包保各病区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流,参加医护共同查房和严重感染病例讨论会。

1.4.3C(Check)检查①质量管理组长对组内成员职责进行检查。查看不合格样本登记是否及时完整,与临床沟通及相关知识培训记录等,并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②每次培训后进行答卷考核,护理部对护士进行随机提问,检查留取样本的宣教内容和操作流程等掌握情况。尤其对新入科护士,将此项纳入上岗前考核内容中。

1.4.4A(Act)处理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讨论分析,找出原因,完善修改检查规程和制度,调整计划,把共性问题或新出现问题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持续改进。

2结果

7、8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380例,缺陷样本235例:痰液留取不合格55例;尿液留取污染25例;样本超时120例;容器错误8例;信息错误15例;其他12例。9、10月检验科共接收微生物样本5214例,缺陷样本97例:痰液留取不合格14例;尿液留取污染9例;样本超时26例;容器错误31例;信息错误14例;其他3例。

3讨论

通过数据分析对照组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较多,是护士宣教不到位造成。将此问题作为7、8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1:痰液留取不合格及尿液污染比例下降,但暴露出样本超时比例上升问题,是规范使用PDA后,采集时间准确,杜绝了隐蔽超时样本。将样本超时作为9、10月重点监管内容,列入下一轮PDCA循环计划。实验组2:样本超时率下降,而暴露出容器错误和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比例上升,是由于9、10月入院很多新护士,缺乏相关检验知识,造成容器发放错误,医嘱申请信息错误是由于检验科一直以来都是与护理部沟通,而未与医务部沟通。下一步监管内容将是加强对新入院护士培训,并与医务部沟通,将医务部纳入检验质量管理体系。通过PDA与PDCA循环融合,降低了微生物样本缺陷率,保证样本采集时间准确率,提高细菌检出率,为病人救治争取良机,提高了病人满意度。该研究开发了PDA新功能,为健康教育落实提供了强制性手段,通过后台监控宣教时间与采集时间确认的时间间隔,提高PDA使用率,为护理绩效管理提供了量化数据。通过该研究,检验科与护理部、医务部共同配合完善了检验质量管理体系,并将其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了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管理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是持续改进的过程。对于检验全面质量管理来说,持续质量改进是最有效的管理模式。所以,PDA和PDCA循环相结合提升了检验质量管理水平,使全面实现检验质量管理成为可能。

作者:亢杰 周景鑫 王雪霁 单位:吉林市中心医院检验中心 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科 林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参考文献]

[1]唐翠.应用信息技术加强护理质量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学杂志,2012,27(21):9-10.

[2]杨宾利.持续质量改进在检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2(5):137-138.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儿科;护理质量;管理;效果

儿科患儿的年龄范围一般为14岁以内,整体年龄较小,身体免疫力发育不完善,在遇到感染源时易导致生病[1]。患儿在就诊过程中出现哭闹的现象,不仅影响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而且家属可能会迁怒医护人员,引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用专科护理质量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使患儿得到更理想的服务,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在医院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应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式,取得了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7月医院儿科接收的患儿15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儿中,男30例,女47例;年龄最小为1个月,最大为14岁。观察组患儿中,男32例,女44例;年龄最小为2个月,最大为13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有可比性(P>0.05),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观察组应用专科护理质量管理方式。(1)制定管理制度。根据儿科疾病的特点制定有关质量控制、护理操作、问题处理、评分标准等方面的制度,确保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章可循。科室要求儿科医护人员严格落实每一项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的流程操作[2]。(2)加强培训。儿科需要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科疾病知识、专科教学查房、临床技术示教、儿科护理特点等,患儿在扎针时易出现无效扎针的问题,科室加强医护人员的扎针练习,避免无效扎针的情况发生[3]。儿科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培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不仅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交流与沟通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护理人员互相探讨工作经验。科室不定期对医护人员的专科能力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促使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为患儿提供更专业的服务,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护人员的专科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4]。(3)加强沟通。患儿由于年龄问题可能不善于表达,医护人员应以温和的语气与患儿进行交流,询问患儿的身体情况,有无不适等。与患儿交流时应保持微笑关注患儿的心理,耐心鼓励患儿接受治疗过程,增加患儿的信心。(4)改善病房环境。患儿由于年龄过小,难以适应常规的病房环境,科室应改善病房环境,为患儿营造温馨的氛围,像在公共区域安装小规模的滑梯,在墙上张贴花草、卡通、漫画的图案,不仅有利于放松患儿的心情,而且可以减少患儿的心理压力[5]。

1.3观察指标

①儿科护理质量,主要包括危重患儿护理、基础护理、静脉置管护理、病区管理、护理隔离管理等方面,由患儿家属对其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②护理满意度:科室自行设计护理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医护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为100分,其中满意为90~100分,基本满意为60~90分,不满意为60分以下[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危重患儿护理、基础护理、静脉置管护理、病区管理、护理隔离管理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儿科的医疗环境不同于其它科室,它对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人性化要求,因而科室应以患儿需求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护理工作,细化护理分工[7]。医院引进专科护理质量的管理方法,制定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定期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意识,推动医护人员向专业化护理人才发展,将专科护理带入大众视线内。专业技术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临床护理问题,帮助医护人员构建临床思维及积累相关的护理经验,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与交流、沟通能力[8]。在医院的研究中,比较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发现,观察组患儿家属对危重患儿护理、基础护理、静脉置管护理、病区管理、护理隔离管理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这就表明了专科护理的管理方法可显著提高儿科的护理质量。专科护理质量的管理方法再一次点明了专科护理质量的核心是患儿,因此,科室应保障患儿的权益,为患儿提供理想的服务质量,改善病房环境,帮助放松患儿的心情。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感,以温和的语气加强与患儿的沟通,减少护理差错、护理缺陷等事故的发生,落实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在医院的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这就表明了专科护理的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声誉。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过程中,专科护理质量管理的效果理想,满足患儿的需求,细化流程,注重细节处理,提高了科室的护理质量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鹤.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具体效果评价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7(89):12-14.

[2]邵丽,李莉,马艳玲.儿科专科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5):219-220.

[3]李林丽,马艳芳,郝大燕,等.全员参与交叉质控模式对儿科一级护理质量控制的效果评价[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11(1):172-173.

[4]陈英,黄春霞.层级责任模式在小儿科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1(2):134-136.

[5]广红玲,沈玲丽.分层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儿科患儿多重耐药菌感染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7,15(19):2399-2401.

[6]董健.浅析在儿科病区护理质量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4):396-397.

[7]杨春杰,石富华.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5):80-81.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7

关键词:APP智能质量管理;手术室;护理质量;不良事件

在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手术室作为最重要的手术诊治、危重患抢救场所,其质量控制对患者安全及手术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1]。随着医学发展、医疗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优质护理理念的逐渐深入,传统手术室终末端质量管理手段渐渐难以适应现代化手术质量管理的需求[2]。本研究在我院手术室试点应用APP智能质量管理系统,观察护理质量,结果较为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2019年2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历史对照法,选取2017年2~2018年2月在我院手术室进行治疗的10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均符合手术各项指征,择期进行手术;年龄≥18岁,意识清晰,理解能力良好。排除标准:合并免疫系统疾病或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术期间或术后短期内意外死亡。观察组男63例,女57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56.68±3.24)岁;手术类型:胃肠道39例,肝胆31例,泌尿外科34例,骨科16例。对照组男58例,女50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56.93±3.11)岁;手术类型:胃肠道35例,肝胆27例,泌尿外科32例,骨科14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涉及的手术室共有护理人员42人,均为女性,年龄22~49岁,平均(31.79±2.44)岁,工作年限3~18年,平均年限(8.74±1.25)年。

1.2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质量考核法,即通过手动记录各项考察数据。观察组采用APP智能质量管理系统,具体操作如下:建立APP智能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两个独立系统,即智能质量管理系统及移动智能考评系统。智能质量管理系统,该系统运行平台主要为PC端,具体包括了手术室管理、相关科室管理、人员管理、绩效考评、统计报表等5个模块:①手术室管理:用于手术室仪器及人员的质量管理各项标准,操作包含查询、删除、新增、修改等;②相关科室管理:用于手术室质量管理相关科室人员、物品信息,操作包含查询、删除、新增、修改等;③人员管理:主要是智能质量管理系统主管人员对系统其他使用者的管理平台,主管人员可对使用者信息进行新增、删除、编辑、查找等操作;④绩效考评:依据手术室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对护理人员当月绩效进行相关打分、评级;⑤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可查阅个人护理考评结果详情及完成绩效核对。移动智能考评系统,该系统运行平台主要为平板电脑,主要包含手术室器械护理评价、手术室布局及工作流程、护理文书质量评价、感染控制评价、药品管理质量评价、手术室供应区质量管理、仪器设备管理评价、手术室标本管理评价、患者满意度评价、患者防坠床及跌倒评价等质量控制项目。手术室管理人员通过登陆移动智能考评系统APP,根据不同工作区域及时间点对照系统内各项质量控制项目一一进行核查,若发现不良护理事件则点击对应质量控制评价项,输入被检者姓名,选择扣分条目,考评结果会由移动端同步至智能质量管理系统数据库。

1.3观察指标。手术室护理敏感指标质量差异:依据手术室护理服务规范自制考核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感染防控、手术物品管理、术中安全输血、手术标本处理、记录文书规范性等进行评估,每项均4级评分法,最高分100分,最低分25分,评分越高提示护理质量越高。不良事件:主要包括患者交接错误、仪器故障、术中管道脱落或折叠、手术器械或缝针或纱布等核对信息不全、送检标本遗漏、患者皮肤压疮例数。

1.4统计学分析。患者涉及的各项临床指标数据经Excel2010进行录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χ2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t检验,P<0.05提示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室护理敏感指标质量差异。观察组感染防控、手术物品管理、术中安全输血、手术标本处理、记录文书规范性等敏感指标质量明显较对照组提高,两组各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观察组发生患者交接错误、仪器故障、术中管道脱落或折叠、手术器械或纱布等核对信息不全、送检标本遗漏、患者皮肤压疮例数等手术室护理不良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总发生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APP智能质量管理系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手术室护理质量是确保患者手术安全及手术疗效的基础,质量管理体系的确立及完善是手术室质量管理的必要前提[3]。将现代化智能设备应用于手术室工作,突破了旧式固定式检查管理的桎梏,其数据更佳全面真实,信息反馈及时到位,能够推动手术室各项工作规范化、有序化进行,管理人员则通过新型技术手段动态掌握手术过程进展变化情况、人员、物资调配情况,立足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保障患者安全,手术资源高效利用[4]。许会玲等人[5]采用智能护理质量管理体系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管理控制,有效提高了手术室各项操作规范性。本研究通过采用APP智能质量管理系统对手术室护理质量进行走动式管理,经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感染防控、手术物品管理、术中安全输血、手术标本处理、记录文书规范性等敏感指标质量明显较对照组提高,这可能是因为APP智能质量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够随时对手术室护理质量情况展开系统检查,通过管理人员深入临床基层工作,采用移动信息技术进行每日巡视检查,克服了以往只针对某一特定时间段的护理质量进行考评的局限性,在走动中及时发现各类手术室护理质量潜在风险,依照移动智能考评系统中的质控标准,逐条进行检查和记录,将质控考核工作落实在平时,信息技术的应用避免了纸质记录遗漏错记的情况,促进手术室质量的有效提高。

护理质量管理范文8

关键词:患者安全;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患者安全是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是指将与卫生保健相关的不必要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风险控制过程,其目的在于预防和减少医疗过程中给患者造成的风险、错误和伤害[1]。保障患者安全不仅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核心,也是当前医疗卫生保健的重点。护理质量管理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2]。本文在分析基于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呈现保障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主要内容并提出展望,以期为护理人员开展此类实践与研究提供参考。

1时代背景

1.1患者安全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9年WHO的《患者安全10个事实》指出,每10例患者中就有1例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受到伤害,这样的伤害可由一系列不良事件造成,其中近50%的不良事件是可以预防的[3]。不安全的手术及护理流程会导致约2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每年有超过100万例患者因手术并发症而死亡,患者安全问题已受到各国医疗管理机构的广泛重视。为解决患者安全问题,WHO成立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并组织开展推动全球患者安全协作、研发患者安全相关工具及开展患者安全监测等多项活动。2021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首个《全球患者安全行动计划(2021-2030)》,旨在消除卫生保健领域中可避免的伤害[4]。该计划将“患者零伤害政策”作为第一战略目标,即世界各地在规划和提供卫生保健服务时应将“可避免的患者伤害为零”作为一种工作态度并纳入规章制度。WHO将9月17日定为“世界患者安全日”,并每年组织开展一项以患者安全为主题的运动。2021年“世界患者安全日”的主题是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照护。

1.2患者安全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医疗质量是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能力及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5]。患者安全是衡量医疗质量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维度,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首要要求。2018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国家层面上强调患者安全,该文件明确了五项患者安全管理工作任务,给出了十项患者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对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6]。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是三级公立医院的核心任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该考核指标包括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4个一级指标,其中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单病种质量控制和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等患者安全相关指标是医疗质量安全的考核内容[7]。为指导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和管理,促进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家卫健委印发了《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该标准围绕“医疗质量安全”设置448条标准和监测指标,涵盖了医院质量安全指标、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和单病种(术种)质量控制指标等,以多方面的患者安全指标来评价医疗质量安全[8]。患者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是医疗管理的重点和核心,也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

1.3保障患者安全是护理实践追求的目标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和坚持改革创新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护理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9]。其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护理实践应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护理工作服务于人民,即将患者健康作为护理实践重点,将患者安全作为护理工作目标。为推动我国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切实保障患者安全,中国医院协会的《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明确了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及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等目标都离不开护理工作的配合[10]。2021年2月,国家卫健委基于我国医疗质量安全领域的突出薄弱环节制订了《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以目标管理的模式推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并提出将降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作为护理质控工作改进的目标[11]。高质量的护理能预测并及时控制风险,在患者降低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主要内容

2.1建立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

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目的、程序和规划,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岗位、具备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包括资源、精神、时机和任务[12]。护理质量管理组织是指为使护理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而组成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的集合体。目前,国外多数国家和地区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组建了相对独立的患者安全组织,专门负责推进患者安全工作。在我国,委员会是一种广泛推行的护理质量管理组织形式。委员会制能够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体现护理管理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中要求医院应建立扁平高效的护理管理体系,建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行业指南、标准来制订护理制度、常规和操作规程,实施护理质量管理工作[8]。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一般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若干委员组成。主任委员一般由医院分管院长或护理部主任担任,委员主要为各个临床科室的护士长。护理安全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订委员会职责和工作制度,拟定及执行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目标与计划,定期组织研讨护理质量与患者安全问题,检查各项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并提出改进策略。

2.2实行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目标的制订,在工作中由员工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13]。目标管理的核心原则为SMART原则,其中S(specific)代表明确性,M(measurable)代表可衡量性,A(attainable)代表可达成性,R(relevant)代表相关性,T(time-bound)代表时限性。目标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3个连续的阶段,即制订目标、实施目标和考核目标,3个阶段周而复始地运行,以达到更高的目标。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目标制订可围绕国家政策标准,如《2021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或《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亦可根据患者安全的护理管理难点制订,如不良事件的管理、高警示药物的管理等。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的目标可通过分解目标来逐步实现,制订各部门、各病房及护理人员的分目标,确定其工作内容和标准,制订任务清单和时间表等,通过指导实施、定期检查、终末考核等措施来实现患者安全管理的总目标。

2.3制订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指标标准

护理质量指标是医院护理工作中某些现象数量特征的科学概念和具体数值表现的统一体,是用于反映和评价护理质量高低的具体指标。护理质量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灵敏性、特异性、客观性和简易性[14]。若某一结果指标大部分受护理影响,则该指标被称为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如住院患者跌到发生率和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等。质量指标监测是护理质量管理和保障患者安全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质量指标是管理者的抓手,质量问题的确定、改善目标的产生、改进过程的监测、举措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质量指标。护理质量标准是依据护理工作内容、特点、流程、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及服务对象特点和需求而制订的,是护理人员应遵守的准则、规定、程序和方法[15]。护理质量标准是判断护理工作质量的准则,是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按质量管理经典的“结构-过程-结果”理论,可将护理质量标准分为护理结构质量标准、护理过程质量标准、护理结果质量标准;按其工作性质,可分为护理技术操作质量标准、护理管理质量标准、护理服务质量标准。患者安全护理标准是经过科学研究和经验总结形成的,能有效防止护理实践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对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实施护理标准能够规范护理工作全过程,最终实现护理质量的定量化、科学化和同质化管理。

2.4进行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全程监控

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全程监控可通过“结构-过程-结果”三维管理模式来实现[15]。结构质量是指医疗机构的组织特征,包括人力资源和管理架构等,质量监控的内容包括制订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规范和操作流程,以及对护理人员进行患者安全相关的培训等。过程质量是指如何将结构属性运用到实践中,质量监控的内容包括患者安全制度的执行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结果质量是指过程所带来的结局表现,包括医院获得性损伤发生率等,质量监控的内容包括是否根据患者安全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并进行持续改进。患者安全护理质量全程监控要关注3个重点,即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人群。重点部门包括急诊科、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产房及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环节包括患者转运交接、患者信息确认、高警示药物管理、管道护理及有创护理操作等,重点人群包括疑难危重症患者、急诊患者、老年手术患者及高危孕产妇等。2.5开展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活动质量持续改进是指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质量及管理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循环活动。质量持续改进是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管理中至关重要的步骤。由于患者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多样性和难预料性,因此,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不断提高质量的过程。护理人员可开展有计划、有目标、有循证依据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活动。PDCA循环是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模式,包括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4个阶段。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活动可通过讨论临床患者不安全事件(如患者死亡及并发症),采用品管圈等方法分析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过程,确认根本原因进而制订和执行改进方案。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内容可聚焦国家及各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医疗安全的相关文件精神及护理专业领域暴露的亟待解决的质量问题,如患者医院获得性感染、患者医院获得性损伤、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及用药错误等,通过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保障患者安全。

3展望

3.1保障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高效能管理

护理的高效能是指基于科学证据,并在能产生预期结果或成果的单位时间内进行高效益、高效率的护理。在医改深化背景下,医院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保障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用较低的费用、较短的时间收治更多较复杂的患者,即用较低的成本追求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提高医疗实践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效益。在此基础上,护理质量管理的高效能体现在如何让护理工作成为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坚实保障,为医院提升产能和效率形成合力。首先,可通过科技赋能助力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即通过远程医疗系统、数据云共享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护理实践与科技的结合,如采用患者风险预测的智能导航、患者风险预警的电子提示、患者风险预控的标化路径等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实现护理高效能。其次,可通过循证赋能助力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即对护理领域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等进行研究分析,形成有价值的、可信的临床护理证据,进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也可通过构建精益作业流程,植入价值医疗和价值健康的理念,对现有护理工作流程进行科学测量,删除无效流程,减少低效流程,促进高效护理质量管理。

3.2保障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靶向性监控

护理质量管理的靶向性主要是指对患者安全的高危人群和高危事件进行重点管理,即对护理质量进行精准、特异的管理。高危人群主要是指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或致残率高的人群,如《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中死亡率排名前十的重点病种患者,如败血症、急性心肌梗死及颅脑手术等患者[16]。高危事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高警示药物的管理。高警示药物是指若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伤害或死亡的药物,其用药的危害性远超过一般药物,因此高警示药物的使用与监督是各医疗机构保障用药安全的重点。针对高危事件的靶向性管理,可以事件发生的过程为线索,采取“事先-事中-事后”的管理模式。事先管理可采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analysis,FMEA),FMEA是常用于识别某个程序或设计出现故障的方式和原因的前瞻性分析方法,是早期预防失效及错误发生的有效方法,能提高规避患者风险的预见性,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事后管理常用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causeanalysis,RCA),其主要内容是对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差错或事件发生的背景、人员、地点、时间等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和归纳,找出直接原因。常用于重大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为防止同类事件发生找到控制点。

3.3开展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研究

开展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临床研究需要围绕临床实践中容易引起患者安全问题和易产生不良后果的重点人群开展,重点人群包括病情诊断不明、病情变化迅速的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容易危及生命的危重症患者,容易出现并发症的手术患者以及多种慢性疾病共存的老年患者。此外,根据2021年“世界患者安全日”的目标,孕产妇和新生儿也应纳入重点关注人群。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临床研究路径,即对急诊患者、危重症患者、手术患者、老年患者、孕产妇和新生儿5大重点人群的潜在风险开展预测、预警及预控研究。风险预测研究是指通过研发风险评估工具和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等手段来精准筛查高危因素;风险预警研究是指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应用Mews早期风险预警评分系统等来有效预警潜在风险;风险预控研究是指通过循证证据转化、流程优化等来高效处理存在的风险,通过对重点人群潜在风险的预测、预警、预控研究,最终达到为高风险患者赢得抢救时间、降低死亡率、控制并发症发生率、降低致残率的目的。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循证研究、循证护理实践遵循以最佳证据为指导,改变传统的遵循以经验为基础护理实践的缺点[17]。保障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循证相关研究可围绕最佳证据总结、临床实践指南与专家共识等方面开展。例如患者身份识别最佳证据、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最佳证据、住院患者跌倒预防临床实践指南以及成人患者经鼻胃管喂养临床实践指南等。其中,临床实践指南是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境,以帮助护理人员和患者做出恰当的处理而制订的指导性意见,能够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患者安全。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