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习计划范例

化学学习计划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职护理;糖尿病治疗;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推动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2010年起,教育部开始举办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通过比赛,促进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同时更好地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以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教学设计赛项三等奖作品《糖尿病治疗》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4个方面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反思存在的不足。

1教学分析

1.1内容分析

本次比赛选择课程为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内科护理学,此为四大临床护理课程之一。选用的教材为“十二五”全国职业教育规划立项、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内科护理学》,内容选自第七章第四节:糖尿病病人的护理。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和实训指导内容,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次课程教学内容为糖尿病治疗,俗称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即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

1.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掌握了无菌操作技术和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对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十分感兴趣。但由于“五驾马车”中关于饮食运动量计算复杂、药物不良反应容易混淆、血糖监测注意事项多,而高职生计算能力差、操作马虎易出错,导致学习难度大、记忆困难。好在他们爱动手操作、喜社会实践、精通手机电脑、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化手段,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本次教学内容。

1.3教学目标

1.3.1知识目标

掌握根据血糖值进行糖尿病的饮食运动及用药指导。

1.3.2技能目标

学会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掌握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3.3素质目标培养无菌操作观念,提升关心关爱患者的职业素养。

1.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血糖监测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根据血糖值进行饮食、运动、用药指导。

2教学策略

基于临床护理工作岗位需求,采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实际案例为主线,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在师生共同讨论过程中,逐步明确糖尿病治疗的内容。将课堂设置为课前启化、课中深化、课后转化3个环节。课前启化: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微课视频、动画等信息化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并检测学习效果。课中深化: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按“五驾马车”的顺序,利用同屏系统、手机App、连连看小游戏等信息化手段依次完成“五驾马车”的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课后转化: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所学知识,并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服务老人、对接岗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3教学过程

3.1课前启化

课前,将学习资源上传至学习通中,并通过学习通课前预习通知。学生接到预习通知后,下载观看血糖监测微课视频,并完成预习测试。学习通的使用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学习的形式和内容。

3.2课中深化

(1)案例导入。上课后,首先通过一个临床实际案例引入新课,学生边看视频边提取视频中的病史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该病例为一糖尿病史7年的患者,因眼底出血拟手术治疗,术前测血糖高致手术暂停,现来内科控制血糖,既往口服二甲双胍治疗,效果不佳。教师设疑:对于该病例下一步该做什么?发起投票,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先进行饮食控制,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知道血糖值高低,如何进行饮食控制?从而引入任务一:血糖监测的学习。(2)任务一:血糖监测。首先观看血糖仪和采血笔使用动画,了解到使用血糖仪前要查看血糖仪与试纸是否匹配,采血笔要按正确方式组装采血针,使用完毕,应正确丢弃试纸和采血针头。接着教师利用手机同屏,将示范操作放大,学生可以细致观察操作的每个步骤,初步了解操作中需注意手指消毒并晾干,挤血从指根部开始等注意事项后,再让学生分组练习,熟悉整个操作过程,同组学生利用学习通进行操作互评,成绩计入总成绩。至此,已突破重点,达成技能目标。继续观看病例视频,教师设疑:现患者空腹血糖8.6mmol/L,下一步该如何治疗?从而引出饮食运动治疗。(3)任务二:饮食运动。传统教学中,我们需根据患者身高体重计算BMI,再根据BMI利用公式计算饮食运动量,本次课我们利用手机软件,输入血糖值,可自动分析血糖监测结果;输入患者病史资料,可生成个性化饮食运动方案,列出每日可摄取的主食量和运动推荐,还可根据每日可摄取的总热量推荐不同种类的食物份数,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计算的难度,解决了本次课的前两个难点。学生练习使用软件进行饮食运动指导,熟悉软件操作,并观看病例视频中护士如何对该患者进行饮食运动指导,与软件方案进行对比。(4)任务三:药物指导。教师设疑:患者经住院调控血糖,现血糖稳定可出院,如何进行出院带药指导?学生共同讨论之后,继续观看出院指导视频,了解到进行出院指导时,护士需向患者讲解出院带药的服用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注意事项。这部分记忆内容较多,学生讨厌死记硬背。课上我们利用手机同屏请学生上台进行药物连连看游戏,课后学生可在手机和电脑上进行游戏闯关,巩固这部分内容。如此解决第三个难点。(5)巩固总结。为了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大家一起观看课前录制的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视频,并与示教视频进行对比,找出患者操作中的错误之处,并进行讨论。总结出血糖监测易错之处:手指未消毒、消毒未晾干即采血,挤血位置错误,采血针处理错误,从而加深对操作注意事项的理解。接着,观看医院专家访谈视频,总结医院工作中进行血糖监测的注意事项以及饮食运动用药调整方案。让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能联系临床实际,缩短进入临床实习的适应时间。最后,利用学习通进行在线测试,即时检测学习效果,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知识掌握情况,成绩计入总成绩。

3.3课后转化

通过学习通作业,“五驾马车”中的最后“一驾马车”———健康教育,即为本次课的理论作业,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为视频中的患者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方案,并将导图上传至学习通中。另一项为实践作业,学生跟随学校志愿者团队,走进社区,通过学习通直播为患者测血糖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教师在线评价,学生在线观看并点赞。对于点赞最多的小组,给予“最佳团队”称号。最后将正确测血糖的视频上传至优酷,帮助更多人了解如何正确测血糖。

3.4教学评价

本次课我们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预习测试占10%,操作及同组学生互评占30%,课堂测试占20%,作业考核占40%。4部分成绩汇总生成本次课的最终成绩。

4教学反思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2

高职院校加强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的共同期盼。学籍管理的人工作业,存在很多问题,人为误差、不必要的重复劳动,都使得学籍管理的工作效率低下,而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给广大师生和学籍管理人员带来福音,学籍管理的信息化将会使管理工作便捷、高效,实现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信息化。

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2.1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学籍管理涉及到各个学院的多个职能部门,仅依靠教务处一个部门难以完成,其规范化与现代化的实现,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如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的学籍管理的实现仍然主要集中在教务处,从而使得该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巨大繁杂,直接挫败他们的积极性,处理工作不严谨,不能保证学生信息采集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2.2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程度偏低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其管理方式多以手工形式为主,导致工作量大、低效率、低准确率,存在着不必要的重复劳动,这对决策者或是需求者提供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快捷性大打折扣。即使在一些院校,已经建立了各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网络共享的机制,但大多数都不够完善。

2.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局限性

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的开发必须有学校的领导支持,学校的网络技术部门同学校的学习管理部门等继续配合,才能够正常进行。但是在高职院校学习管理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主管领导不够重视,导致软件的开发缺乏人才和资金等;有的是相关的学籍管理部门不够配合,认为新的软件开发之后会取代自己的地位,所以对软件开发进行抵制等;还有一些相关部门不了解学籍管理软件开发的重要性,认为其开发没有必要等,都对高职院校学习管理然间的开发造成了制约,使得高职院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没有办法正常进行下去。

3、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3.1提高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全面提高高职院校相关领导对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扩大宣传,调动学籍管理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和广大师生的能动性,使得大家都参与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来。

3.2深入研发,软件优化对教务学籍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引进,是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研发应紧密结合学分制的改革,配合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对新课程的开发,融入到学生考核体系改革之中,更要考虑学校在办学规模上的变化。学籍管理软件的设计与研发,应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实现高效运行、兼容性强以及易于改进和拓展功能的特点。教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应积极参与到学籍软件的研发过程之中,达到教务学籍软件在结构功能以及使用方面,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完善。

3.3在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明确分工

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位学生的切身利益,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与它都是密切相关的。在这个庞大的责任体系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正常运作,只有明确分工,强化责任,才能保证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学生、各院系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学院分管领导等等都要各司其职,各负责任,做好其相应的工作,这样就能达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规范高效全面开展。

4、小结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有机化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有机化学》课程是培养各类化工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才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出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工程教育质量认证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对轻化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建设现存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中素质目标的涵盖不全面。工程认证课程目标确认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培养和达成。在课程教学中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并注重学生实操能力、应用分析能力等的培养,综合素质目标中往往忽视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

2.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专业教师注重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没有深刻体会到“课程思政”是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将价值观培育和立德树人很好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学生对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不强。年轻人易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不能积极主动地汲取思政教育的营养,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形成。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

1.“提升认识,加强重视”奠定强化思政教育前提高等教育是否能实现预期教育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教师培育出什么样的学生,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新时期的大学生有理想和抱负,但上进心和意志力不够,主观能动性不足。有效引导不仅关系到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成长,更关系到学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身兼教学任务的高校任课教师,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先生,更是促使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领路人。专业教师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从主观上重视“课程思政”是保证“思政教育”恰当融入课程教学的前提。

2.理清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完善课程的素质目标轻化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再由此进一步明确及细化本专业《有机化学》的课程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针对课程教学现状和易忽视的薄弱环节,重在进一步完善课程素质目标中的德育素质培养,丰富课程内涵,响应当前国家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有机化学》课程素质目标中增加德育素质1项,德育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素质。即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基本的社会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并能够理解和评价环境问题,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具有社会责任感。因此,首先对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纲要、教材进行深度研究,再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反馈情况对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适度改革,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3.挖掘“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契合点促进自然融合课程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依托课程知识,找准思政与课程内容的契合点。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克服生硬说教,实现教学过程中适时又自然地渗入思政教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吃苦耐劳、积极乐观和辩证思维等优秀品质。(1)把科学史融入思政教育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包括了悠久的文化沉淀、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勤奋和努力,发展过程中有无数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将化学史的讲解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和著名化学事件,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发展科学的历史责任感,提高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意志力的勇气,形成良好的品格和道德素养。(2)把身边化学融入思政教育。有机化学教材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存在畏难心理。由身边的化学问题引出深奥的理论,将理论运用到实际,使学生在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自信,充分理解“学以致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4.调整课程评价体系,体现“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参与思政教育,需对课程当前的成绩评定方法进行适当调整,在平时成绩评定中体现对学生思政教育要求的考核部分,如平时表现中的诚信、创新、进取等。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特色

1.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融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既是完善轻化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质量认证的需要,也是目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

2.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师职责的主要要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起到传授文化知识的作用,还具有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职业修养的导师作用。授课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交流等方式,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3.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将立德树人教育润物无声地贯穿和实施到平时教学中。“课程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互融合,通过理论知识、化学科学史、化学科学家和身边化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促进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有机结合体,把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四、结语

国家倡导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依托就是专业建设。实现轻化工程专业建设与高等教育的思想文化建设协同发展,让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融入思政教育,以此进一步达成轻化工程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素质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文秀.单巨川.工程认证背景下“纺织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轻工科技,2020(05):185-186.

[2]李丽.“课程思政”融入有机化学课程的实践与改革[J].广东化工,2020(22):123-124.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为临床医学专业学员提供从事临床医学实践所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指导学员正确认识生命科学现象。有机化学是临床医学本科学习中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方式往往枯燥无味,学员在学习的过程中易产生厌倦、乏味感。如何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与教学质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反应机理及结构与性质的相互关系等。目前,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为导向进行的授课。这种授课方式能使学员紧紧围绕“结构-性质”这一线索,系统掌握每一类型化合物的相关知识。然而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与性质多样,有机化学反应变化万千,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使学员产生化合物种类间性质的混淆,更容易孤立对化合物性质的认识。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反应类型”为导向,以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为授课对象,通过小班教学来实施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临床医学留学生入学之后首先是为期一年的语言学习,语言过关了才可以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必担心他们的语言问题。留学生有机化学共92学时,分两学期授课。第一学期为有机化学先导课,共20学时,我们利用这20学时,首先让学员熟悉有机化合物的种类,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及物理性质,熟练掌握每类化合物的官能团,为后期学习有机化学的化学性质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学期共72学时,其中包括40学时的理论授课、20学时的理论辅导课及12学时的实验课。我们利用40学时的理论授课时间,以有机化学反应类型为线索进行授课,首先分析某种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概念,然后以所学某一化合物为例来分析其反应机理,通过举例分析,让学员从所学有机化合物中找出可能发生此类型反应的化合物种类并进行机理分组讨论。最后我们利用20学时的理论辅导课及时对所学的内容进行练习巩固,讲解习题。如此模式的教学与传统有机化学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上大有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围绕主线不同

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采用的是以化合物类型为主线,按照化合物结构特点(官能团)、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合物制备这样的顺序逐一展开讨论讲解。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将化合物与其化学反应一起学习,便于将章节内容系统化,但是又容易将章节之间的内容孤立化。而我们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反应类型为主线,通过分析化学反应类型的特点,掌握反应机理,进一步来分析具备此反应类型特点的化合物,通过反应机理的推导加深学员对反应类型的认识,更加强了学员对化合物结构特点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员很好的了解反应类型,加强学员推导化学反应的能力,有助于将来走向科研道路的学员们解决在科学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学员解释有机化学反应过程中生成副产物的原因,而不至于将某一化学反应孤立在某一化合物类型的章节。

2授课内容顺序不同

有机化学的反应类型较多,分散在各个章节中较难理解,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将其混淆。不同于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中按照化合物结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化合物制备的顺序来授课,我们采用的授课方式是首先学习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命名与物理性质,在这一阶段通过搭建分子模型加深学员对化合物结构的认识,然后再系统的学习反应类型。针对每一类化学反应类型,我们使用化学反应通式进行讲解,然后选取一类典型的化合物进行推导,结合我们已学习的化合物的结构特点,让学员自己推理讨论可能发生该反应的化合物,并推导其可能的反应机理,然后教员再展开系统讲解,通过举一反三的方式,让学员对其他类型化合物的反应特点也进行了掌握。例如我们在学习亲核取代反应的时候,让学员一起讨论可能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化合物类型,然后再对可以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的化合物择一进行讲解,并要求学员对其他类型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进行推理、分组讨论,总结,如此便完成了一类化学反应的学习。然后利用习题课时间作相应的练习题加以巩固,这样的学习方法加深了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3课堂教学模式不同

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员授课,学员听课的模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课堂讨论环节,在讲述某种反应类型的时候我们通过引入一类化合物的例子来分析该反应类型,而后由学员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每组3~5人,要求通过预习课本、查阅文献等方法讨论总结能发生此类型化学反应的化合物,课后通过PPT专题制作,每组选派一名学员在课堂上做汇报,通过多组比较,查缺补漏,全班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员更加全面的掌握所学内容。除此之外,我们在教学中借助有机化学虚拟教学训练系统,通过三维动画形象的将抽象的、千变万化的有机化学反应展示给学员,创造与真实环境相同的虚拟环境。这也为我们以“反应类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有机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各个院校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理论抽象且难理解。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方法以化合物类型为导向,容易使学员混淆化合物及其反应类型,容易导致某一知识点出现在某类化合物章节中能理解,但是单独拿出来又不懂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反应类型”为导向,注重教与学的统一,将启发式教学、归纳总结、讲练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应用到课堂,启发引导学员独立思考,自主讨论,加深学员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框架,调动学员学习兴趣,丰富学员的学习内容,并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最终使学员具备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文兵,傅榕赓,张春桃,等.多种教学法有机结合有效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0):103-105.

[2]杨颖,史克英.基于有机化学教学的大学生科学素养提升路径[J].黑龙江教育,2014(9):15-16.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医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础化学是医科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哈佛大学化学家科里教授曾预言“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和化学之间的任何事情”,可见化学对医学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先导作用。在化学课程中,基础化学包含了大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可以说是对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起到基石的作用。学好学透基础化学课程,可为进一步理解疾病发生的化学机理、药物研发的过程和途径、药物对疾病的治疗原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对医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化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改变以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改革,以探索适合基础化学教学的授课方法。下面就介绍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尝试:

1介绍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础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包括的理论、公式和概念都比较多。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墨守成规,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适当地介绍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近些年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制备及其对阳离子、阴离子、溶剂分子和危险爆炸物分子的荧光检测一直是化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设计MOFs荧光检测探针材料时,由于稀土元素Eu、Tb等多具有可见光区的窄带发射,特征峰位置明确,发射峰强度稳定,因此多被作为中心原子,而具有共轭结构的羧酸则多被作为配体构成MOF材料。通常利用MOF中配体和稀土元素间的电荷传递(LMCT,天线效应)可实现稀土元素的有效特征发射。然而,传统的稀土MOFs都是以各种刚性有机配体和稀土元素Eu或Tb配位后形成配合物。由于稀土元素可变的配位环境和高配位数,导致很难得到稳定可控的稀土MOFs材料,因此样品的组成很难控制,样品的重现性也难以把握。为了制备组成可控且性质稳定的稀土MOFs材料,国内外的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李夏课题组根据长期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将稀土硝酸盐、共轭芳香多羧酸和1,10-邻菲咯啉等在水溶液中通过NaOH调节pH至近中性条件下,于160℃或180℃条件下水热反应3天,可以得到相应的配合物单晶[1]。最近,将这种原位合成的稀土配合物用于有害物质标记物的检测成为MOFs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结构研究表明,除了相邻的Tb原子被草酸桥联形成双核单元外,Tb原子还被四个2,6-二(4-羧基苯基)吡啶配位形成一个独特的四轮风车结构。Tb-MOF材料的荧光光谱图表明:配体对中心稀土Tb元素有很强的天线效应,Tb的特征发射非常明显,545nm处的发射峰最强。在另一方面,对人们生命健康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发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早检测和发现为防止各类疾病发生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2-硫代噻唑烷-4-羧酸(TTCA)是接触CS2人群尿样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长期暴露在CS2中时,会发生视网膜症和肾疾患为特征的血管损伤;中毒初期会兴奋、头痛,继而意识丧失、昏睡直至死亡,因此很有必要检测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的含量。屈相龙等人将先前合成的Tb-MOF材料分别用于尿液中含有NaCl、KCl、NH4Cl、Na2SO4、肌酸、肌酐、葡萄糖、尿酸和2-硫代噻唑烷-4-羧酸等组分的荧光检测。他们发现,2-硫代噻唑烷-4-羧酸能显著淬灭Tb-MOF中Tb的特征荧光,而其他组分对荧光强度几乎不产生影响,这表明他们合成的以2,6-二(4-羧基苯基)吡啶等为共配体的Tb-MOF是一种有效检测2-硫代噻唑烷-4-羧酸的荧光探针。在对于有CS2接触史的人群进行尿样检查时,Tb-MOF荧光淬灭可作为身体吸收CS2的重要检测依据。结合Tb-MOF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检测方面的最新实验数据,辅助以色彩绚丽diamond和origin软件制作的彩图。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式授课

作为医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学生很有必要学好基础化学。通常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课程的传授形式呆板,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灵活地开展课程的讲授,教师尝试引入了案例式授课[3]。例如在讲授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入一氧化碳的中毒和治疗这个案例:CO为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是碳和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由于柴炉、煤炉的通风系统不畅以及煤气取暖器和煤气热水器的使用不当,导致了近年来的CO中毒病例大量增加。因为CO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不易觉察,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家知道,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多肽链和血红素组成,承担着为体内新陈代谢生理活动运进O2和运出CO2的重要功能。其中每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由四个吡咯类亚基组成一个环,环中心为一个亚铁离子。每个血红素与一条多肽链连接,并且四个血红素与四条多肽链连接构成一个血红蛋白单体。通常血红蛋白血红素中Fe2+的第六个sp3d2杂化轨道和O2配位为体内运输O2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CO也可以与血红素中Fe2+的第六个sp3d2杂化轨道配位结合,且它的配位能力比O2强。当人体发生CO中毒时,大部分血红蛋白都以CO-血红蛋白结合体的形式存在,从而丧失了载氧功能,引起血液及组织供氧中断,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上用高压氧治疗CO中毒,是由于在高压氧舱中,氧的分压高,有利于氧与血红蛋白配位结合,O2置换了CO-血红蛋白结合体中的CO。这样就迅速解除了机体的缺氧状态,同时加速了CO-血红蛋白结合体的解离,促使CO从体内排出。研究发现,使血液CO浓度减半的时间,在室内需要200min,吸纯氧仅需40min。由此可见,应用高压氧治疗CO中毒是极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对于配合物配位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因此,引入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显著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3开展讨论式教学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6

初中化学教学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大幅度增强课堂教学直观感,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与学生学习成长规律相一致,师生接受度极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多元个性设计,促使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有机融合,能够带来重要教学成长契机,为学生学习技能塑造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关键词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1引言

信息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多元、快捷、交互等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将化学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给学生带来丰富立体感知信息,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信息意识,并养成自觉应用信息媒体手段的习惯,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建立认知基础[1]。创设信息教学情境、优化课堂引导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尽快完成化学认知体系的构建。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有机融合,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探究状态。

2信息化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融入化学课堂,有利于化学教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2.1设计电子课件

电子课件是教师施教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备课、授课,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学课程有自身特征,如化学实验、化学原理、化学公式等,具有抽象性,如果教师只靠挂图进行讲述,学生获得感知非常单薄。因此,应用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在备课中将化学教学过程立体化展示,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让备课更为灵动、更为方便。

2.2导入课堂内容

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课堂导入,可以给学生以多种感知刺激,能够将丰富的图片、动画、文字、音频、图标等信息以声光电形式传递到学生面前,在课堂导入时给学生带来全新感知。教师还可以利用远程教育技术,观看千里之外的名师上课,开展课堂导入。如教学“空气”相关内容时,教师利用互联网,打开一个叫“空气能源网”的网站让学生浏览。教师引导学生:“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利用灌装形式为人们带来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空气。空气到底由什么成分组成?为什么会出现空气买卖呢?”学生展开热烈讨论,有的说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成分是比较固定的,其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虽然氮气、氧气占据了绝大多数比重,但其他只占0.03%的杂质却给空气带来严重污染。特别是大都市、工业区的空气,有毒成分居高不下,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扰。还有学生认为空气污染已经给人们生活带来严重困扰,人们对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产生渴望之情,出现空气买卖也是必然结果。教师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空气买卖相关信息为问题引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思维快速启动,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3信息化引导,提升学生认知品质

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展开思维启迪,能够将深刻、抽象、刻板的化学内涵,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展开出来,给学生带来学习便利。

3.1启动翻转课堂

化学学习内容具有深奥、抽象、无形的特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引导优化,可以给学生带来多重认知机会[2]。特别是翻转课堂以小视频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认知,其操作灵便、知识点集中、直观感更强,为学生顺利接受相关认知创造最佳学习机会。

3.2优化训练设计

在化学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有意识地介入信息技术,将化学训练进行多重技术处理,丰富训练形式,增加内容容量。初中学生思想活跃,探索欲望也较强烈,教师利用丰富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训练,可以制造更多兴趣激发点,增强训练效果。如“水的组成”训练设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大海的图片,然后提问:大海一望无际,非常壮观,这海水是什么颜色呢?学生回答:蓝色。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学生展开讨论。教师给出引导:水本来是无色的,但水分子具有散射能力,对不同光线有不同散射作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最后给出正确答案:水分子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散射作用,因为散射强弱不同(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纯净海水时最易被散射和反射,而人们眼睛对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视而不见,却对蓝光比较敏感),再加上与光程的长短有一定关联,海水较浅的地方,散射作用不够明显,海水很深的地方,散射作用更强一些,所以水就呈现出浅蓝色。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课堂训练题目,学生对这样的内容具有较高敏感性,参与讨论训练的热情很高,训练效果显著。

4信息化互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交互活动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问题、布设训练题目、模拟实验,并在现场操作互动,不仅能够快速激活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习思维,而且能够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范围。

4.1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

交互式电子白板是新型教辅手段,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激活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认知体系的构建。电子白板集声光影于一身,展示效果显著,还可以实现灵活交互,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开展板书演示、绘制实验示意图等实践操作,丰富学生化学学习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选择。

4.2远程化课堂促进教学互动

在信息化时代,远程教育无疑成为重要手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搜集相关课程信息,其中互联网无疑占据重要地位。学校大多实现网络覆盖,为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便利。教师随时将画面切入其他学校教学课堂,可以给学生带来最为新鲜的感受,让他们充满好奇。在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化学反应时,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发生变化,可能有几种情况呢?”学生很自然给出三种情况:反应物质量大于生成物、反应物质量等于生成物、反应物质量小于生成物。教师引导:“这三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咱们看看别人是如何来操作实验的。”教师随即打开多媒体链接到同学校其他班级化学课堂,因为是同步教学,学习内容完全一样。学生感觉很新鲜,观看非常认真。很多学生开始议论,对别人的课堂学习情况品头论足。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观看其他班级实验操作,你从中学习到哪些认知呢?”学生发言踊跃。教师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技术,进行同步教学观摩,给学生提供难得观察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兴趣大增,观察特别认知细致。虽然目前远程教育应用还没有全面普及,教育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还需要有一个过程,但远程教育的优势非常突出,应该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3]。

5信息化实验,构建学生认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模拟实验,不仅给学生带来细致入微的实验展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成本。

5.1开展模拟实验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实验操作需要有具体要求,这也给教师课堂实验带来一定制约。多媒体应用之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开展模拟实验。所谓模拟实验,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化学实验制作成动画视频或互动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操作模拟实验,给学生以直观感知。教师可以反复播放、操作模拟实验,让学生多次观看,促使学生在无实物情况下完成实验。当实物实验时,学生学习认知基础已经建立,对实验操作更是轻车熟路。

5.2构建信息网络

初中化学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交互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机会,可以有效拓宽化学学习范围。随着初中学生智能手机覆盖率的逐渐提升,为基于网络开展交流活动创造了条件,如微信、QQ等,都属于网络信息交互平台。教师只要合理运用这样的交互载体,就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学“元素”时,教师让学生课前搜集“元素”相关信息。在课堂展示时,很多学生对元素定义、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等内容能够在教材上查到,而对元素周期表的发现等内容,则需要通过信息搜集平台获取。有学生甚至列举俄罗斯研究人体冷冻技术的信息。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学习素材,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信息支持。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不仅获得更多信息,也给课堂教学带来重要信息共享,极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6结语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实现信息整合,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完善了化学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丰富感知契机,充分体现化学信息融合优势[4]。信息技术具有灵动性、多元性、立体性,化学课程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生活性,二者融合之后,自然形成优势互补,为化学课堂教学带来重要成长机遇。教师的巧妙设计,极大地提升了信息应用价值,为化学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助力作用。

作者:崔洪娴 单位:唐山市汉沽管理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699,757.

[2]梁静.试析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3):124-125.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7

我国已经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并调整了自身的产业结构,以便于应对金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当中,我国为了拉近与国际经济的距离,需要培养大量的金融人才。本文主要研究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所拥有的学习理念。笔者从各种理念角度一一分析金融知识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以此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金融知识,并凭借自己的金融能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国际化;金融专业;学习理念

如今,各个高校中都已经开设了关于金融方面的专业,以此来凸显自身教学的国际化。在我们学习金融专业的过程中,需要学习金融的相关理念,了解金融知识的具体内涵。核心理念、创新理念、发展理念以及风险理念都是我们学习金融专业所需要把握的学习理念。按照上述学习理念进行金融课程的学习,才能够将金融知识融入到自己的金融技能当中,并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实践当中。

一、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金融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拥有的必要理念之一。所谓的核心理念,指的是我们需要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核心。金融,作为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代表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学习金融学需要明确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熟悉金融专业的技能。我们只有了解了金融的具体内涵,才能够将金融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面临国际化的大背景,其所需要做的就是好好了解金融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学习每项与金融有关的学科。我们的金融能力得以提升,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并找到金融课程的核心理念所在。

二、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创新理念

金融专业当中所谓的创新理念,指的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生产函数。原本,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仅仅是需要注意自身的生产条件。但在创新理念的影响下,企业会将新的生产条件以及生产要素融合在一起,放置到生产实践当中。该种行为就是企业在生产方面的创新。我国经济要想获得发展空间,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国家就已经懂得了如何在金融领域中进行创新,并对金融发展做出了变革,促使传统的金融变得新颖起来。金融学家们将金融领域的各个要素进行重组,并创新出新的金融形式和金融功能。金融专业的创新理念要求我们用辨证的思想来对其进行学习和分析。人们必须承认金融创新可以带给经济有利的影响,但也可以为经济发展带来压力。因为金融业务的创新,促使金融更加满足客户的需求,因为金融产品的创新,促使金融行业所发展的产品趋于多样化。但也因为金融的创新,国际上爆发了大面积的金融危机,导致金融产品应用太过泛滥,促使金融风险的产生。

三、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发展理念

经济是动态的,时刻都处于变化之中。经济的发展就意味着金融的进步。金融的发展促使经济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金融处于经济环境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形式,也成为经济的一种载体。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直接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国内金融行业的产业结构。很多人都在研究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的经济学家就已经展开了对金融的研究,并认为金融与经济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最终,其研究结论显示,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为此,人们得知,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发展的理念。金融的发展理念拥有很多理论作为支撑,其中戈德•史密斯所提出的金融结构与发展理论最能够表现金融的发展理念。它认为金融是发展变化的,金融的结构也能够用数量指标来进行衡量。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金融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并对国内的金融产业和体制作出了调整,促使金融企业得以发展,并带动我国经济的进步。

四、国际化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风险理念

金融行业属于一种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以及进行金融投资的人,都会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金融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风险的产生。之所以金融行业会有非常多的风险,主要原因在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金融的发展不受控制也不受约束,金融环境时刻在发生变化。在该种状态下,金融必然会成为风险的聚集地。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如此才能够在日后运用金融知识的过程中对风险进行评估,并了解金融风险的种类以及产生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金融行业的竞争都是非常激烈而残酷的,金融行业的竞争会使金融风险增加,促使金融中的资金流速加快。

五、结束语

作为金融专业的学生,要想把握正确的金融学习理念,就需要对金融有所认知,并了解金融的具体内涵。我们只有掌握了重点的金融理念,才能够将金融知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并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总而言之,金融是发展的,具有非常高的风险,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属于自己的创新理念并找到金融的核心所在,以此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子语 单位:河南省安阳正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琴英.金融业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

化学学习计划范文8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技术知识在运用到实践中才算是学好了小学信息技术。而要达到这一个教学目标,学生们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将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一、信息技术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上采用生活化教学是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改革,也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当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掌握信息技术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必可少的日常技能。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学习要从小打下良好的基础,这需要老师们结合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和个人特点,做好信息技术基础教育指导。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是构建起了生活和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桥梁,是更配合小学阶段学生们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慢慢转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们创造了更简单易学的教学过程和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目的是通过这样的简化,确保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展开,提高学生们对于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丰富有趣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个人学习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实践运用的能力。

二、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

由于小学生们的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对于信息技术中许多词汇和概念都半知半解。这时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为学生们进行讲解。要注意的是,因为老师们的人生阅历更丰富,要选择更简单的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在分享生活经验的过程中向学生们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完整了教学计划。此外,除了老师主动讲解生活经验,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提出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人,给学生们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列举一些生活中运用到红外线传感器的事物,再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发表学生在日常生活时对这些红外线传感器的看法。通过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就很容易对红外线传感器有了比较清晰的运用形象认识。再从对楼道灯为什么会自动开这一生活经历切入讲解,能够迅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

(二)采用案例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本在编撰时用词简洁精准。所以阅读起来较为缺乏趣味性。身为老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这样会是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变得枯燥无味。采取生活化教学可以试着引用一些有趣的课外内容、生动的教学案例来理解课本知识。老师是学生们学习上都指路人,要设法更好的引导学生们,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是学生们更清晰的了解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过程,提高对于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设计版面》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一个制作电子小报的案例向同学们展示WPS与设计版面相关联的功能。像页面设置之类的设置选项较多,如果只通过老师口头讲解,学生们可能会在知识记忆上产生混淆。但通过电子小报的设计案例,将运用到的设置选项相对应的效果都展示给了学生们,降低了学生们的理解难度,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

(三)营造虚拟情景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时候,除了有生活经验、课外案例这样比较“真”的教学,还可以模拟一些情境。虽然情境是虚拟的,但也是生活化的。学生们可以想象自己身在其中,老师在情境中和学生互动,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中应该怎么做。用这样的方法调动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让学生们有动脑思考的空间而不是被动听讲,在思考的过程中将学习的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插入照片》这一课时,以教会学生们用多种方法在WPS文档中插入图片并调整属性为目标。这时候我们就可以营造一个虚拟情景来让学生们进行重复的图片插入练习。可以用“欢乐马戏团”这样一个有趣的主题,让学生们在学习技术操作后自行选择马戏团的动物和玩具等图片进行文档插入,并调整每一个动物到适合的大小。最后评比出最好看的“马戏团”。在这样的虚拟情景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练习,还能在过程中获得游戏乐趣,使学生们对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够一直抱有热情。此外,老师们还可以通过动画课件、GIF图片、flash视频等方式像学生们展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这些虚拟技术展示的情境都非常简单直接的通过视觉和听觉刺激学生们的感官,在教学时能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产生直观的、深刻的印象。

(四)增加实践操作

开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们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有一定的认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们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用信息技术解决一定的生活实际问题,也为将来学习更深的信息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从这样的教学目的出发,要为学生们增加更多的动手机会和更大的操作空间,在上完课之后就可以布置一定的小练习,结合课上所讲的信息技术,让学生自我发挥。例如在学习完《剪贴图形》一课后,学生们已经能初步应用复制、粘贴、旋转、翻转等基础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就可以给学生们布置图形制作的作业。用矩形、圆形、三角等等图案,运用我们所学习的基础操作来组成一些有趣的图案,可以像大风车、四叶草这样的对称图形,也可以是自己设计的特殊logo。不限制作业的具体制作图案,为学生们留下了自我想象发挥的空间。将自己的想法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展示给大家,对学生们而言是很有成就感的事。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练习可以不断地树立学生们的自信心,提升学生们的个人能力水平。

三、总结

从前文的举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契合的。学生们的生活和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可以让学生们意识到信息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主动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之中,成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