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范例

化学课程

化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食品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课程实验是高等学校食品类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实验课程,是食品化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1]。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是东莞理工学院2017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新增教学环节,其中2017、2018级以理论课实践学时教学,自2019级起设立独立的食品化学实训环节。通过理论学习配合实践操作,以期强化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2]。

1食品化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

1.1实验内容设置较为单一。食品化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以总酸的测定(滴定法)、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淀粉含量的测定、美拉德反应(羰氨反应)、可溶性蛋白质的测定五个实验(18学时)为主。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做好预实验确定各主要试剂的添加量,学生实验课时仅需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锻炼十分有限。许多同学,课程实验结束后,仅仅对单元操作印象深刻,不具备根据实际需求微调实验方案的能力,甚至部分同学对实验原理及操作缘由仍不甚了解。

1.2实验场地有限设备落后。因课程实验场地所限,现有食品化学课程实验仅能采取分组(三人一组)的形式完成,并不能保证每人都能得到同等程度的锻炼。此外,食品化学课程实验所用设备多停留在分析天平、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浴锅等基础设备水平,一些食品化学研究中必备的高端设备例如:圆二色光谱仪、三重串联四极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压液相色谱-超高分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等并未向本科教学开放。

1.3学生独立实验能力较差。包括食品化学课程实验在内的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课程等,均是由任课教师准备好当次实验所需试剂、耗材与设备,并当场演示实验操作过程后,学生再进行实验,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实验课仅是重复操作,并未主动思考。很多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环节的时候,仍不能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独立实验,甚至部分同学溶液配制都无法独立进行。1.4考核方式单一现有教学大纲评价食品化学课程实验的主要方式为实验报告与出勤情况。因受实验场地所限,现有食品化学课程实验仅能采取分组(三人一组)的形式完成,因此,存在小组成员共享实验数据借鉴实验报告内容的情况,仅凭借实验报告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各个同学参与实验及具体操作情况,评价结果不够客观真实,同时,养成了部分同学实验过程中的依赖性,不利于其后续的学习。

2食品化学课程实验的改革措施

2.1课程内容的调整。2019年本课程开始开设实验课,无特定选用教材,为授课教师自选的五个实验内容,并编写相应的实验步骤,现有课程安排多为验证性实验,应在后续实验过程中增加综合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增设一组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根据现有食品化学知识发散思维,设计课程相关实验,并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争取系教学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创新,如达到相应水平,指导其撰写论文与专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期达到确保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增强实验的应用性与趣味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实验场地及设备的改进。东莞理工学院食品营养健康工程与智能化加工研究中心投入近2500万元用于仪器设备的基础建设,目前拥有气相色谱-串联四级杆质谱仪、超高压液相色谱-超高分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圆二色谱仪(配停流功能)、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高性能服务器等约40台大型设备。虽无法面向本科教学全面开放,但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讲解,让学生对相关设备的原理、用途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后续项目制或毕设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使用部分设备进行科学研究。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实验条件保障的要求,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需要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方便使用[3]。因此,应联合学院资源,加大食品化学课程实验相关投入,争取做到实验能够满足一人一组的需求。

2.3教学模式的改革。针对学生普遍独立实验能力较差,且专业实验课与基础实验课的区别,在后续的食品化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拟采取更为独立化的形式进行,要求学生从基础试剂的配制到后续实验操作全程独立进行。针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并采用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实验的掌握情况。

2.4考核方式的改进。现有考核结果主要以实验报告和考勤为主。改进后考核内容及占比如下:(1)预习(10%):要求学生实验前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并撰写预习报告,包含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内容;(2)实验操作(40%):要求每位学生实验过程中操作规范,其中包括仪器的选择,试剂的称量,操作的熟练程度,实验记录情况等方面;(3)实验结果(20%):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与正确性;(4)实验报告(10%):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是否明确、是否正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主要数据和讨论等;(5)提问与回答(10%):能否正确回答授课教师提出的问题;(6)纪律、卫生(10%):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实验室纪律,实验完毕后按实验室要求洗涤仪器设备,清理台面,打扫卫生。

3结语

化学课程范文2

 

食品化学是建立在基础学科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基础之上的一门涉及食品中各种成分结构和特性,以及在食品加工、贮藏和利用过程中食品的化学变化,对食品质量和加工性能起至关重要作用、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建议的课时理论教学为36~54学时,实验教学为36~42学时[1]。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应适时将基础理论与某些食品化学的进步及成果相联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旨在拓宽学生的食品专业基础知识,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好坚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创新能力。为借鉴国外食品化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培养一批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合理、教学水平高的双语(全英语)教学师资,形成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接轨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一定示范性和借鉴意义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并兼顾上海海洋大学为二本院校,学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选拔优秀的学生(控制在20人左右)采用全英语授课,其余学生采用双语授课;而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差,采用中文授课。根据精品课程的含义及其建设目标,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疑惑,现总结如下,供借鉴和参考。   1课程建设实践   1.1师资队伍建设   食品化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授课在上海海洋大学已有20余年的历史,由在美国留学多年的教师主讲该课程,并培养了一批年轻教师,能够比较深入地掌握英文原版教材各章节所阐述的主要内容,为采用双语和全英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各高校大力提倡有条件的课程进行双语和全英文示范性教学建设的前提下,该课程由于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整合优势资源,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历层次提高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整体业务素质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引进长期在美国从事食品科学与营养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东方学者”主讲全英文课程,将年轻科研成果丰硕的本校“海燕学者”吸收入教学团队。目前,食品化学课程教学队伍完整,共有6名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并配有实验师1名。6位教师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1名;其中,4位拥有博士学位,另有1位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6位教师年富力强,学术思想趋于成熟,对教学富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除东方学者外,5位主讲教师都具有在国外不同高校或研究所6个月以上的访问学者工作经历或进行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基础课双语教师研修项目”培训。   1.2教材建设   选用王璋等编写的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食品化学》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为美国OwenFennema主编的《FoodChemistry》第3版翻译简装本。由于上海海洋大学属于二本院校,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按一本招生,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太深,学习上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将中文版教材改用汪东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食品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食品经济管理及食品物流工程专业学生选用刘树兴主编的《食品化学》教材(中国计量出版社出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采用双语授课的学生英文参考教材选用较浅显的《FoodChemistr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ChristenandSmith)。而全英文班每人配发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Fennema′sFoodChemistry》。将王璋等编写的《食品化学》教材作为推荐参考教材。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只有15学时,共有5个实验,为该课程的一部分,若选用现成的《食品化学实验》教材,由于很多实验内容和《食品分析实验》重复,学生未必能够接受。笔者教研室编写了《食品化学实验讲义》作为配套教材使用,每年根据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及时修订。   1.3教学内容整合   食品化学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酶、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色素和着色剂、食品风味、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中有害成分[3],食品化学和多门食品专业课程内容有交叉,比如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和食品风味化学等。而国内本科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缩短理论课学时,目前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化学理论课授课学时仅安排40学时,再加上双语和全英语教学的压力,必须对授课内容进行进一步整合。通过借鉴国外权威的食品化学原版教材和先进教学经验,比如大量直观、精美的图表,简洁的PPT授课方式配备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和大量的教辅辅导答疑工作,力争做到授课内容既能与美国同类高校教学内容相接轨,重点和难点突出,又能使教学内容简练而丰富,需要不断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由于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相关物质结构、性质等及酶学讲述较为详细,因此食品化学相关内容采用直观、生动的PPT演示只做简要复习和重点学习相关专业词汇。因为另开设有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等课程,所以酶和食品添加剂2个章节省略不讲,而维生素与矿物质元素和食品中有害成分这2个章节分别放到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安全学课程中讲授。积极调动各种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在规定的学时内能完成预期的教学内容。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采用分级授课,因材施教。食品经济管理和食品物流专业的食品化学课程由专任教师中文授课,由于学生未学习过生物化学,所以课程内容设置需兼顾二者,并适当降低难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双语授课学生,每章节制作相对应的全英文PPT,采用以中文为主穿插主要英语专业词汇的授课方式。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英语水平差异非常大,教师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花费了大量心血。课堂上采取各种方式积极鼓励学生学习,课后及时布置小练习、答疑等加强和学生的互动,强化学习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的学习小组,由英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基础较差的学生共同完成作业。再以小组为单位课后与教师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调整授课方案。全英语授课班采用全英文PPT,英文为主的授课方式,重要专业词汇用中文解释,各种实例用中文讲授,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巩固英文专业词汇。为提升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听、说能力,上课经常采用讨论的形式。每次上课先用英文总结上一次课讲授主要内容,每章节授课完成后抢答做几道练习题,考察授课效果。邀请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食品化学教授给学生讲授脂质这个章节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美国课堂的授课方式。期末时让学生上讲台宣讲选定内容,充分展示学生的英语水平。因为抓得比较紧,平时经常有讨论和提问加分,所以大部分学生每堂课前都做了充分预习,和教师互动效果较好。#p#分页标题#e#   1.4.2充分发挥现有师资力量,分段授课。食品化学教研梯队各位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各有所长,因此通过分段教学,让每位教师分担不同的教学章节,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所长,使每个章节教学内容的讲授不仅理论扎实,而且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把每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动态更好地体现在授课内容中。但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为食品化学课程授课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不仅讲授食品各组分的相关概念、结构和特性,还涉及到许多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和变化,且学时数有限。因为每位教师主要准备1~2个章节内容,所以有充裕时间进行准备,授课量也比较大,授课内容较丰富,学生觉得学习比较吃力,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此外,各位教师授课英语讲授也存在口音问题,教学风格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对于双语和全英语授课,较难以适应多位教师同时授课的教学方式。因此,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比较能适应学生的教学需求,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探索。   1.4.3分段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督促学生学习。食品化学的学习本身难度较大,其中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包括食品组分的化学结构、特性以及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变化等,采用双语和全英语授课时还需要同时掌握专业词汇,如果全部集中在期中和期末进行测试,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复习,另外也使学生平时的学习比较松懈。为了督促学生平时抓紧时间学习,分段掌握所学知识点,对课程考核部分采用分段考核,减少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因为平时每个章节已经进行过测试,学生知道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对掌握的薄弱环节也有时间再进一步学习,并且对适应英语考试题也是有一定帮助,此措施效果较好。   1.5实践教学改革   食品化学实验共15学时,分为5个实验,采用性质实验、定量分析实验与食品制作相结合的形式,对上课理论知识的传授通过实践环节进一步巩固。因为学时数有限,所以选择合适的实验是每年实验课程安排需考虑的重点。蛋白质这一章节蛋白质变性为知识难点,可逆和不可逆变性理论较抽象,通过“蛋白质沉淀及变性”实验,让学生在各种条件下直观感受到蛋白质变性的可逆和不可逆,再从理论上探讨原因。果胶凝胶的形成机理也是重要知识点,综合性试验“果胶的提取和果冻的制作”,从桔子皮中提取果胶,然后学生用自己提取的果胶制作果冻,将食品化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果冻,在一定条件下凝胶形成,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将“植物色素的提取及性质实验”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合并为一个大实验,增加了“食用植物油的过氧化值测定”实验,脂质氧化问题是食品化学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分别测定植物油及在烘箱加速氧化实验后油脂的过氧化值,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对脂质氧化理论的理解。新增了美拉德反应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设计不同的糖和氨基酸之间进行反应,以及改变反应条件,考察对美拉德反应速度的影响,进一步巩固对上课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的不断改革,各章节筛选出反映重要知识点的实验[4],达到实验内容少而精。   2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笔者经过努力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和方法进行食品化学教改,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带来一些困惑,如食品化学课程在食品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本身授课内容涉及面广、有难度,是否适合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授课。总结今后需要再进一步努力的方面如下:目前该课程已经挂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浏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相关网站、实验教学大纲、作业习题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上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和查漏补缺。在网络平台上各章节的习题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但是平台上的讨论、答疑等与学生互动环节使用频率并不高,需要教师腾出时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以便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并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偏低,专注度也不够高。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关注教师教多少授课内容、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中心”,关注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知识。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多一点“我要学”,少一点“让我学”。   美国本科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10~15h,每上1h的课,学生一般需花3h学习消化其内容。而目前我国的本科生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每周的平均课时为20~25h,学生课后学习消化所学的内容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模式不仅不适合食品化学这类授课内容涉及面广且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应用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创新能力非常不利。如何大幅度提高食品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不是单门课程的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教学体制的改革问题,这需要各位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采用英文原版《食品化学》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文教学,尽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还存在很多困难,短期很难看出效果,但是从学生将来的发展来说,且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因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选修全英文的学生都是英文程度高、成绩较好的学生,这些学生本科毕业后绝大多数将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将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而比起英文科技文章来说,英文教材要简单易懂,让学生尽早接触英文教材,为学生将来从事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化学课程范文3

目前,材料化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也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使学生在考研、就业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办学特色不明确。自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招生以来,在办学过程中发现在专业建设上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专业学科定位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中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建立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

2.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还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有雄心的智者。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侠义专业概念的限制,只要求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存在对社会需求、学生就业、市场前景等考虑不周等问题。

3.实践、实验教学条件欠缺。实践、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起初,我们以三、四十人组成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实习。而今,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践操作,另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型企业为数不多,小型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实习生,加上实习经费的短缺等原因,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在实验教学方面,由于条件所限,只能开出部分专业课的实验。

4.专业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也是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后有优秀的学生,再有品牌专业[2]。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建立以来,虽然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数名博士研究生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但是由于地域和待遇的局限,专业教师数量有限,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的教师,以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课程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今年,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重新制定“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借此契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作了重新修订,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等措施进行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调整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教学计划是一门课程授课的整体规划,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结构不断发生变革,教学计划也必须不断改革。在本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材料化学专业也调整了教学计划,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1.无机化学课程。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他们从中学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大学学习方式的关键时期。在本阶段,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课程的理论部分是课程的核心,元素部分是辅助内容。在调整教学计划前,我们就无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内容对本专业三届(90人)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不赞成讲解课程的全部内容,认为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学。在元素部分的教学中,教师以典型元素的性质进行讲解,然后同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种元素、一族元素以及一类元素,逐步了解元素的结构—性质—功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另外,我们在化合物的性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工具书、参考书和手册等,这样,其余元素部分设置为自学内容。

2.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使用的教材为“生化类”《高等数学》。随着材料化学学科的知识量迅速增加,对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等技术的要求,需要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因此,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同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以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知识的要求。

3.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材料的性能、组成和微观结构的深入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实验方法和测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讲授和仪器操作。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测定材料结构和性能的仪器,然后学生到仪器实验室进行观摩,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学习操作。另外,还可借助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部分高档仪器进行学习。

4.专业前沿知识讲座。课程内容应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往往是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科学知识总结。为及时补充材料科学领域的新知识,我们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融入到教学中,用前沿的材料科学研究内容去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专业前沿知识专题讲座课程,及时传授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动态。

(二)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类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般的创新能力[3]。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等内容[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目前,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材料化学实验室基本具备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条件。学院倡导请相关的知名企业家、工程师指导部分实践教学,实现学校与地方大中小型企业的对接。根据各企业的实际,按照学生意愿分成由五至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多元化的实习。材料化学专业对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实行分类指导和分流培养的方式,改变以往的毕业论文撰写模式,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的从业需求选择毕业论文课题,可以在本学院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在科研院所、企业、经济实体中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p#分页标题#e#

化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科学素养;中学化学;新课程改革

新的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本,并力求通过革新课堂教学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1]任何的教育改革都是课程先行,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构建和组织形式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方式,所以新课改下化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是化学课程内容构建理念的更新。而传统化学课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组织知识内容,难以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教育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培养广大公民的科学素养,仅仅有利于培养科学精英,与基础化学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课程内容在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方面显得平淡苍白,在呈现形式上趋于学科中心化,与科学知识呈现方式的本来面目不符,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学科相互融合而不是对立,这样的课程价值目标单一。新的课程标准核心理念是明确提出以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为本,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注重知识和过程的统一。这样与新课程改革要求契合的广泛、多元化的课程目标显然传统的学科中心和知识本位的课程难以达到。

一、科学素养的多元化的内涵和传统课程知识本位观的矛盾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变迁,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带来的福祉,科学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变迁和社会意识形态带来了全新的变化,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贺德说:“理科教育目标是抚育一个优秀公民,这一公民具有能够应用科学的智力资源和激情去创造一个人类发展的美好环境。”使科学这把双刃剑最大的限度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科学知识的社会文化内容的建构显得非常重要。[2]科学知识是静态概念和动态过程的统一体,科学是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的统一。注重科学知识的过程性,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以及对学生施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素养蕴涵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的协调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不仅是理科教学的要求,也是世界日益激烈竞争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于外部世界的表征,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3]这种知识观用在教育中,就势必让我们把知识当成定论,看成无须理解和记忆的绝对真理,课本就是至高无上和毋庸质疑的圣经,忽略了知识的情景性、知识的动态性和过程性以及知识的客观隐性价值,这就势必造成知识的“惰性”,去情景化,这样获得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无法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只有在情境中产生或者获得的知识才能更好的满足“为迁移而教”的原则。显然以传统知识观为载体的课程无法满足化学教育以培养科学素养为本的要求。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化学课程观

建构主义理论主张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与新课程提出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有一致性。建构主义的理念包涵了探究教学的一般要素,建构主义承认知识的暂时性和相对性和可批判性,正因为这种科学知识观的变化,使人们对科学知识和理科教学产生了重新认识,从而也必导致理科课程理念与理科课程实践的变化与更新。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是动态的,是学生自己建构的。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创造的情景,注重化学知识的实践性和对科学现象的解释。这种化学知识观是对传统化学课程和教学观的巨大挑战。根据建构主义课程观,科学知识或技能是学生构建他自己学习的工具。在建构主义看来,课程设计的核心是理解,而不是接受,课程内容的焦点是思想内容,而不是逻辑运用。因此课程并不是知识技能的集合体,而是一系列活动目标。[4]传统的化学教材是不适于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的。作为一种学习的材料,传统的化学教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传统的化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限的经验主义科学知识观,忽视了人们对科学性质的认识的变化。而建构主义的化学课程观,注重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情景性,探究性和社会性、以及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科知识的融合,还原了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建构主义的课程观把显性和隐性课程的价值融合在一起,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及其重大的意义。建构主义课程观主张在学生的“最临近发展区”构建知识体系,课程呈现方式生活化、综合化、个性化和多样化,课程设计直接指向培养学习者,课程设计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本质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和组织中,它主要通过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和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挖掘教材中适合探究的情景素材,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科学发现的兴奋感和成就感,在课程评价上,主要是趋于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课程基本目标的达成可以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这些目标包括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学会合作和分享,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发现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构主义注重“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注重知识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建构性,所以建构主义的课程观作为知识内容的载体能更好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建构主义课程观认为能力不仅是智力,还包括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等等,这样不仅仅是注重为所学知识的基础性,而是注重为学生形成各项素质的基础,即基础学力的养成。

三、基于STS的化学课程观

随着科学教育观进一步发生变化,全面的科学教育要求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科学面向社会的趋势进一步突出,STS(科学、技术、社会)课程的含义通常可以理解为“在技术和社会的范围内教授科学内容,让学生把他们对自然世界或环境(技术)和他们的日常经验(社会)与社会世界和环境三者结合起来。[5]STS教育是理科教育者为了彻底放弃目前理科教育现状而采用的一种全新的理科教育范式,而教育新范式的实施,必然要构建理科课程的新范式即STS课程来实施。[6]由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程的影响导致了传统理科教学的乏味,从而使学生无法发挥的自己的智力,这些高深而又乏味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无关,所以理科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惧怕情绪,STS课程能增进人们对公众理解科学的一般兴趣,它希望全体学生都有兴趣来学科学,但不是高深的科学知识,而是对他们处理日常生活有用的科学,STS课程能够弥补传统理科课程缺失批判性思维的状态,培养学生关注有关科学的社会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教会学生批判性地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问题,学会作出正确的决策。从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STS课程把科学教育的重点移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个别精英。STS的课程观是一种理科课程改革的新范式,它用一种不同的世界观来看待理科课程教学。STS课程是建立在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这和STS课程把科学、技术、社会整合在一起是一致的。例如美国的《社会中的化学》和英国《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都设计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典型的有关化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索尔特化学课程的选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易于联系社会实际,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把每一个知识置于具体社会情景中,便于学生探究学习,培养科学素养。环境教育是理科教育不可缺失的内容,提高公民的环保素质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以STS和环境教育相结合去组织教材内容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密切联系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环境社会问题,展开科学知识的教育、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性和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上的应用。在教学方法上,以问题解方式和实践教学为主,注重科学的应用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科学伦理与科学价值观和一系列情意目标的培养。STS课程的教学多采用案例研究法,问题调查法,教师以阐释为主,与学生积极对话,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景中更愿学乐学、在科学探究中理解科学知识,这样生成知识的灵活性大,这种情景化的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现代的化学教育正沿着“化学的教育-有关化学的教育-教育中的化学”的道路前进,课程改革始终应该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在首位,现科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广大公民的科学素养,而化学课程的构建应以上两个基本理论去组织课程内容,吸收以往课程和教材一些原则,如知识的逻辑顺序和教材知识呈现的顺序一致,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和教材内容的匹配,注重以“科学探究”组织内容和教学,重视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过程的体验,科学方法的训练。但更应注重化学课程的功能应蕴涵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注重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化学问题是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注重化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注重知识的过程,通过科学探究增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强化学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性。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来认识、解决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能让学生综合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以及跨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科学技术和社会现实的问题。这样的课程可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化学的需要,有利于其他学科和人文学科的相互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克文.科学素养视野下的美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27–29.

[2]于海,孟昭辉.科学文化的建构属性与科学课程学习方式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3.11.

[3]孙可平,邓小丽.理科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梁英豪.国外理科课程改革新动向STS[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化学课程范文5

以学生为本是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由于学生都有个性和需要等千差万别,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体现课程的个性化,人本化,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新课改的教学课标提出,化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也要培养能力和方法,同时情感态度等教育也不能缺失.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学化学课程设置看,为了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开设不同形式的化学课程供学生选修,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美国虽然1993年颁布了《国家科学素养基准》,并在1996年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但它们只是起了指导性的作用,具体采取何种形式和怎样实施,就由各学校自己决定了.从化学课程的设置来看,在美国不仅不同的中学各有特点,而且同一中学也有开设几种不同要求的化学课程,从而最大范围地满足了学生在化学知识方面的不同需要.英国很多学校的化学课程和教学形式的设置也都由学校自己制定,因此各学校的化学课程设置也各有特点.日本在教育上虽然实施全国统一课程标准,但设置化学课程也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设置几种课程,其中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

二、学习方式多样化

纯粹的接受式学习已经落后,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慢慢地发挥了其优点.看课本、看视频、听教师讲解学习等是接受式学习的形式,这一直都是最基础的.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文字材料、科学实验等进行研究,获得数据,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这是另一种发现式学习,它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部分.美国在1993年出版的教科书《社会中的化学》,全书共有8个单元,其中就有21个“你决定”的探究性内容,等于说平均每个单元就有2.5个;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活动对每个问题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就是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的体验式学习.在实践生活中,人们通过对事物情感以及问题的反复研究与探索,反复练习实践与亲身感受,发现事物的内部知识,从而能从中学习和体会到某些不能用语言讲解而得到的知识,然后掌握某些技能,养成某些习惯,并形成某些情感.近年来网络化学课程开始在一些国家盛行,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学生可以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程,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方法.这些化学课程都体现了多样化的改革趋势.

三、课堂教学开放化

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鼓励学生敢于表现与表达,还能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能在思维和探讨、合作与学习中学习知识.即可以结合学校教学资源、自然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等,以实践讲解和感受等多功能形式教育学生,使教育质量最优化.同时也能在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思想碰撞,这都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如果在课堂营造一个真实化的情境,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设计模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进行学习和探究,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教科书《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第三单元里,关于“食盐的电解及有关化学产品”的学习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工厂实际生产的真实情境,学生要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学生在这真实问题解决的探究环境中更乐意去融入和研究,更容易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里应用.

四、网络教学普及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多媒体的应用已经越来越普及.网络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利用网络资源,教师之间也能互相分享资料,不仅能减轻教师的某些板书工作,也能使教学更加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网络化学习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并进行全新的互动式教学.网络教学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自由化、丰富化和共享化,网络可以作为一种提供最新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能让很多见不到名师的学生也能听到和看到名师的讲解,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共享者.

五、结语

化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新工科;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发展进入4.0时代。工业4.0时代,世界高等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并呈现出了“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的趋势,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迫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做出调整。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力探索满足我国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2月底,教育部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倡导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新工科”要求树立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塑造学科专业的新结构、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建立分类发展的新体系[1-2]。物理化学作为化工、材料、医药、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有效理解化学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过程的同时,其解决相关实验和生产中的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培养。由于物理化学内容抽象、公式繁多、逻辑性强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不断压缩的教学课时更是加剧了物理化学教学的难度,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领会物理化学的精髓、掌握物理化学的学习方法并开拓其创新能力则是当前物理化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工科背景下,改革传统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专业兴趣和科学素养上下功夫尤为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和课程组老师物理化学课程多年教学经验和感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提升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以期供同行们参考。

1让课程内容回归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工程意识不仅是学生在大学阶段受教育期间,即使走出校门在工程实践中乃至一生都是自我不断修炼的内容。因此,在大学阶段结合专业学习将工程意识作为培养、教育学生的内容至关重要。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工程实例,从具体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科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解决问题可供参考的思路,这样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使枯燥的理论易于理解进而可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在讲解单组分系统相变热力学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入“高压锅设计使用原理”的实例,向学生介绍高压锅主要是利用气压不同而对于水的沸点不一样的原理设计的,在高压锅内通过对水加热形成的水蒸气在密封环境下形成高温高压,使气压大于一个大气压,使水要在高于一百度时沸腾。在介绍的过程中剥离出具体的分析模型,明确其本质是计算饱和蒸气压和沸点关系的模型公式即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再举一反三,让学生分析实验室常用仪器旋转蒸发仪工作原理以及速滑运动员冰刀的设计原理等。在课程其余章节的讲解中最好也能都结合一个工程实例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例如在讲解气体性质的玻意耳定律时结合“压井”工作原理进行讲解;在讲解稀溶液依数性时结合海水淡化-反渗透技术、宇航员吸氧排氮的科学原理;在讲解电化学时结合汽车蓄电池、手机锂离子电池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实例可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科思维,还可活跃课堂氛围。此外,教师还可将自己及同事的科研发现引入到教学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很好效果。

2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物理化学具有知识内容抽象、深奥、逻辑性强、公式繁多、推导困难等特点。传统口述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因此教师需要积极学习和运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一些晦涩难懂的定律、原理和公式推导转变成比较生动形象的图像、影像和动画,通过运用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资源,运用动画、图像演示等多种方式对枯燥晦涩的定律和公式进行诠释,使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感官的相互配合在较短时间内,加深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可由课堂延伸到课余,学生可以通过慕课、云课堂、雨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升物理化学课程学习效果。

3利用课程论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无疑是重要的途径之一。以OBE理念进行课程论文设计,为避免固定题目难以满足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让学生自主选题,将发现和提出有创意的问题作为论文水平评价的第一指标,倡导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对比、评论和批判,鼓励他们挑战书本、挑战权威、敢于突破。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需体现出系统缜密的思考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课程论文的必须按照期刊论文的格式和规范进行撰写。强化课程论文的交流和借鉴,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互评,成绩评定公开、公正、公平。成绩评定时注重论文的创新性和挑战性,强调撰写的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严谨性,勇于质疑、敢于批判,同时让学生明确学术道德底线。

4结束语

在物理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出具有责任心、创造力的复合应用型优秀化学化工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贝绍轶,倪彰,等.“新工科”背景下的汽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优化[J].高教学刊,2019(7):73-75.

[2]罗钧,侍宝玉,付丽.新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75-77.

化学课程范文7

[关键词]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与化学相关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已经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探索[2-4]。同时,在新形势下,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教学探索[5-7]。在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时期,课程思政创新改革也在逐步推进[8]。为了深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物理化学课程也要发挥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因此,我们启动了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9-11]。在物理化学日常课堂教学中,在物理化学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凝聚知识底蕴,隐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结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本文探讨了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介绍了课程思政改革的一些措施和效果,分析了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创新改革的可行性和重要意义。

一、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

物理化学学科是经过无数科学家的艰苦付出,一点一滴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的,是目前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物理化学虽然是一门典型的大学化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但在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一些思政元素。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应结合课上相关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如结合对物理化学知识体系贡献比较大的科学家的科研经历和人生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对物理化学学科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大家主要包括范霍夫、范德华、卡诺、焦耳、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等人[12],此外,还包括我国胶体科学主要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学家傅鹰先生,我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的黄子卿教授等。在相关章节给学生们介绍他们的贡献、人生经历和科研历程,这些都是蕴含在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近年来物理化学学科不断发展,知识体系不断更新。物理化学与多学科交叉,扩展了学科领域,又与当代新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通过与物理化学适当章节讲授相结合,介绍与物理化学学科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如“天眼”大射电望远镜、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横跨零丁洋的港珠澳大桥等,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我们国家取得的巨大科技进步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教学目的。物理化学课的学习,既要使学生学到物理化学的知识,又要对学生的思想有所启迪和影响,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教师也可在适当教学环节中介绍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南仁东等国内杰出科学家的经历和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告诉学生要像这些为了民族和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一样,要爱祖国,要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民族担当。

二、物理化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改革协调推进具体教学案例

在挖掘物理化学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要找到与物理化学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的切入点,将思政教育以有效方式融入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例如,在介绍描述实际气体行为的状态方程知识点时,主要介绍范德华气体状态方程。范德华由于社会等级和阶级地位所限,几次中断学业,但他凭着坚韧和执着,在36岁时终于取得博士学位,提出了著名的范德华方程,并由此在73岁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范德华对知识的渴求、对科研的执着精神,既隐性地教育学生要有不畏困难、坚忍执着的精神,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范德华气体状态方程的理解。表1列举了部分教学知识点与思政相结合的具体教学案例。另外,我们也可以介绍学生身边的一些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典型,用身边人和同龄人的事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这样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达到提高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满意度以及对课程学习的问题反馈,认真修改教学方案;通过期末的课程成绩与改革前的成绩对比,反馈物理化学课程经过课程思政改革后的成效。

(一)调查问卷对学生进行课程反馈。通过对1702班60名学生进行不记名调查问卷,得到了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如表2所示。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授课方式的满意度、教师的满意度、教学改革接收程度和效果的评价还是较高的。

(二)对比改革前后的课程成绩。课程思政改革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很好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由原来对物理化学望而生畏,到逐渐喜欢上物理化学。图1对比了我院1502班和1602班的物理化学上、下册期末考试成绩每个分数段人数所占的比例。这两个班都由笔者本人授课,1502班进行了课程思政改革前的授课形式,而1602班是探索课程思政改革后第一个采用新模式授课的班级。通过两个班级的成绩分布对比可以清楚看出,课程思政改革后,中间分数段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而高分数段人数比例则明显增加。这表明通过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改革提高了原来学习成绩中等的那部分学生的成绩,使得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进入到高分数段。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

(三)课程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还体现在学生参加各类化学竞赛和考研结果上。学生积极参加国家和天津市级各类含有物理化学知识点的化学竞赛,多人次获得各级别奖项。如表3所示,在2018年第四届天津市大学生化学竞赛(理论知识)中,我院学生共获得一等奖18项;在2019年第五届天津市大学生化学竞赛(理论知识)中,我院学生获得的一等奖项数猛增到31项,居天津市地方高校首位。此外,物理化学是绝大多数高校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物理化学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决定着学生的考研结果。当然,影响教学成绩和竞赛结果的因素很多,我们将继续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科学分析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效果。

(四)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改革的特色。在化学专业基础课中,物理化学的学科特点和涉及的内容,蕴含了一些思政元素,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与当代科学技术前沿有机结合,这是我们进行物理化学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这些都为我们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教育素材。物理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性地把理科学科教学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点滴之间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长篇大论,以课程内容、时间、事件为切入点,达到与物理化学教学的有机结合,从全新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创新性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另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物理化学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化学课程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石油工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学生的学习现状

石油工程专业所开设的化学类课程均以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为基础。基础化学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目前各大石油高校对这些课程的授课课时都进行了压缩。通过针对这些课程对相关学生的不记名问卷调查得出结论,课程涉及复杂的化学反应、复杂的计算公式等内容,学生掌握该课程相对比较难,且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别比较大。随着国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大,该课程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现有的教学过程不能保证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与实践过程。对于相当一部分的实验课程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获得部分相关的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机会,因此造成学生更难学好本门课程,难以适合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也不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为了实现高校人才与社会实际生产之间的接轨,国家指定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教育的目标无疑是不断提高学生或是国民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也包括文化素质。面对国家提出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目前多数高校只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提升的培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教育方式必须进行改革,从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等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也是应用型人才发展的一大因素。尤其是在石油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规模一般比较大,好的生产过程需要各个部门、各个优秀人才的通力合作,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处理好个人与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如果太重视个人利益,就不能很好的考虑集体利益,造成集体力量薄弱、战斗力不强,如果太强调集体利益,就会造成自己的付出与自己的收获不相匹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造成个人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否定,产生工作懈怠,从而影响整体的战斗力。所以在高校培养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该方面的培养,为他们以后顺利融入工作环境不断提高自我价值,为国家创造财富打下基础。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1.教学课程短,学生学习时间短缺。根据第一节的阐述,虽然教学过程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们掌握本门课程比较困难,这充分说明了即使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任务较轻的时期,学生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更何况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要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巩固实践能力,学生需要更多的理论学习来时间,同样任课教师会认真安排每一节课,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此外,学生在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后,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生们应该获得更多的时间去参与到实际生产中,在实际生产中总结经验,将实验室的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将结合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这样企业生产帮助学生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态度,学生和学校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达成企业与高校的有效合作,在生产学习过程中促进新科技的产生。这样的培养计划,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实际生产中,传统的教学课时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教师和企业对学习时间的需求,所以学校应该组织学校的优秀教师、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以及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座谈会,共同研究教学课时安排,在学校可承担的范围内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时间。但是目前我们的基础化学课程安排只有6—8周,且每周只有4课时,这样的课时安排严重不足,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只能了解该课程的皮毛,不能深入学习,不能真正掌握这些课程,所以学校应该抓紧时间解决课时安排较少的问题,上述是笔者给出的解决该问题的几点建议。

2.教材陈旧,教育观念老套,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陈旧的教材缺乏适当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教学或工作经验编排相应的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没有权威性,给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陈旧的教材会造成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认识模糊,不能搞清楚知识、能力和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观念导致教师单单只重视专业素质,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目前高校教育观念老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工程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是高校教师认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就好了,实践能力等以后到工作单位自然就有了。(2)过分注重专业知识。众所周知,无论是针对什么专业的化学,都会有大量的化学公式和化学图标,传统的教学观念只能让学生了解化学公式是什么样的,化学公式所对应的化学反应在理想的实验室条件下是什么样的。但是对于这些化学反应在实际生产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都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学观念根本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该组织优秀教育人员,共同探讨,编纂更加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材,逐渐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目标的实现。

3.教学实践过程时间不足,创新程度低。随着社会发展、工业生产以及石油科技的发展,技术革新迅速,校园教材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生产中对新技术、新技能的高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应该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只停留在校园阶段的实践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应该走出校园,走入优秀企业进行学习。只有真正的参与生产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最大作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石油工程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严格的专业,学校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学校应该充分与优秀石油企业合作。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帮助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参加生产。在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去了解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了解眼花缭乱的化学图标,让他们在实际生产中发现这些化学反应所遇到的困难,将困难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带回学校实验室,用不断创新的思维解决实际生产的问题。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达成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又帮助企业解决了生产难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四、总结

随着国家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生产接轨,国家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要积极与社会发展接轨,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分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与目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顺.国内外石油工程本科课程体系对比及教学差异[J].吉林教育,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