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展论文范例

化学发展论文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1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要求,学院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全面修订了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新乡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了实验教学大纲,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接足地气。压缩实验课时,还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我们将化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课时由过去的90学时减少到72学时,化工和制药专业为30学时,根据实验内容安排每个实验的课时,不在统一。减少课时,并不意味实验内容的减少。根据专业特点对现有实验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和更新,剔除过时、重复性内容。例如去掉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实验,放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行探究;将以前传统的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实验改为电子天平的使用和称量练习;将基础实验操作集中整合,强化练习。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突出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将传统的无机化学物制备实验改为锂离子电池材料和无机过滤材料的制备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无机化合物制备操作技能,又增加了电池材料和过滤材料的制备知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实现教学内容与就业的密切联系。在学期的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热点、生活实际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拿出1~2个实验,开展一些“命题+探究性”探索,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设计性实验,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室完成,增加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

2改革实验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主体

以往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大部分是要求学生上课前预习实验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课后上交实验报告,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实验效果一般,有些学生更是忙于应付实验,好像是为老师而学,无法突出自我的中心地位。我们改变传统的每次实验小组都重复讲授实验内容的方法,采用集中时间,统一讲授实验内容和注意事项,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首先对实验内容有一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联系生活和实际,提出疑惑和不解,怎样运用实验解决问题,变主动去学习实验。实验教学课堂中控制理论讲授时间,让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动手练习,允许学生失败,反复操作,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基本功。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实验的规范操作并及时纠正,比如天平的使用、洗涤的方法、滴定的操作等,有些学生意识不到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带来的后果,老师可以演示操作、耐心讲解,不能强制和命令式教学,只会让学生更加反感和抵触。鼓励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发现不同的实验现象和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异常”实验现象的原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成立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小组,实验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共同提高教学技能。按照学校要求,实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

3加强实验素养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整洁的卫生习惯。无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以后的实验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实验服,实验过程中的废纸屑、废液等需放到指定容器中,不能随手扔到地面或水槽中。公共药品和仪器不能拿到自己实验台上;取药品时要用专门的钥匙取用,取完后及时放回原处。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整理和清洗仪器,恢复原状,清洁实验台,值日生还需要清洁实验室的公共卫生,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操作的习惯。进入实验室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实验安全操作的理念,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熟悉实验室安全知识守则,对水、电、有毒、可燃、易爆的药品和气体的操作进行培训。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每次都要强调实验安全问题,告诉学生怎样处理异常现象,一旦出现问题,要镇静、及时报告老师,在老师指导下妥善处理,不能隐瞒不报,以防出现更大事故。针对无机实验中常用到的强酸、强碱和其他腐蚀类化学试剂,实验室配备急救小药箱和冲眼器,对一些小的偶发事件可以先进行有效的处理,再去医院检查和治疗。实验室还装配了通风设备、通风厨、通风药品柜和气瓶柜,最大程度的降低对学生和老师的身体伤害,确保实验安全进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自然科学的重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验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环节,在实验中客观、规范的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是科学研究者的基本素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实验内容,并不是简单的看看书本,而是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实验验证和解决。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全面的观察实验现象,特别是和书本上不同的现象,要查找原因,找出症结,得出结论。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不得随意修改、抄袭、造假数据,一旦发现,严厉惩罚。通过严格要求,让学生意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后续课程和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探索微型化实验,倡导绿色化学实验

实验室污染已成为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怎样减少实验污染,保护环境成为近年来大家探讨的一个热点,实施微型化实验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做到“性质实验点滴化,测量实验缩微化,制备实验减量化”。在做元素性质实验时,我们用点滴板、井穴板和小试管代替常规的大试管,节约了实验药品,更容易观察实验室现象,并且方便实验结果的对比和重复。在做氧化还原反应和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时,用井穴板代替小烧杯,用滤纸代替盐桥,简化了实验装置,减少了氨水的用量,实验小型化,结果更加明显,降低了对学省的伤害。在做无机化合物的制备实验时,把原料减少,产率提高,并且容易得到产品,现象明显,缩短了反应时间,受到学生的欢迎。

5结语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2

一、西方叙事学研究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这和古希腊伟大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是分不开的。在亚里士多德的巨著《诗学》里最早出现了关于叙事学的古典研究。其书中观点认为诗歌的目的是模拟而非再现人类的行为,但这种模拟不是一种单纯的模拟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模拟。这也是创造性理论的提出。在这里,模拟虽不是切实发生但却是对现实的再现。而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的提出,到本世纪以来,在文学领域中也掀起了不小的浪潮。

(一)俄国的形式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形式主义,代表人物有什克洛夫斯基和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在1917年发表的著名论文《艺术作为手法》中提出旧的艺术已经死亡,新的艺术尚未诞生,只有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才可以使人恢复对世界的感知。他强调艺术的形式绝对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生活的变形,他认为艺术应独立于生活,而不是单纯地模仿,这样做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特别关注人的注意力,他认为那是人保持新鲜生活的生命所在,艺术只有进入一种“新”的形式,才能召唤出另一种独特的生命,这种独特的生命足够能引起人们去追随、去感觉、去认知。要避免艺术形式中的“自动化”,这是不可取的。总的看来,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但他过于片面地强调文学的自足性,也未免过于形式主义化了。普洛普于虽然不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中的一员,但他于1928年出版的《故事形态学》一书在研究方法上与形式主义有相通之处,所以也被看作是20世纪形式主义思潮的一个推波助澜者。在民间创作研究领域开辟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尤其是他1928年出版的《民间故事形态学》一书,这部书被誉为结构主义奠基之作,被看作是叙事研究中一个旗帜上的创新。在此书中讲叙了叙事研究意义的生成。就像美食家对待菜肴一样,对俄国民间故事进行了分析、调配,以故事为元素,将叙事进行不同组合。在他的整个研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准线,那就是试图提炼民间故事中的共性。在对俄国民间故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普洛普从人类学中引进了一个概念———“功能”。他认为人物的行为是不变的,他将其称为“功能”,并把它作为分析民间故事的最基本单位。在他的分析里把角色的功能细分为31种,他将这些功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通过这些排列,他发现了我们现在称谓的“角色”。在他的研究中,角色共有7个:反面角色、救援者、协助者、英雄、假英雄、公主(被找对象)和她的父亲、送信人。现代叙事学不是单纯地只有“角色”就能形成故事,形成叙事学的框架。而另外一个元素就是功能。同时拥有了这两个基本元素才能形成现代叙事学的框架。后来普洛普的这种科学的分析方法被许多的批评者用于对小说特别是神话的分析,此方法后来经由电影学者被运用到了电影分析中,比如对电影《蝎子王》的分析。

(二)结构主义

如果我们将俄国形式主义作为现代叙事学研究开端的话,那么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发展将是现代叙事学的别样的一页,对于这一领域开辟,致使结构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直接导致了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产生。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列•维•斯特劳斯于1958年出版了他的名著《结构人类学》一书,是直接影响结构主义叙事学产生的作品。在书中运用此种方法分析社会结构,与普洛普的元素量化分析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施特劳斯研究神框架,并提炼出神话素,他认为“神话素”是神话故事研究的基本单位。此后,西方学者激情高涨,在学术研究领域纷纷崭露头角,发表专著、论文,使叙事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结构主义的风靡下,于是有了一系列的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作品。随即现代文学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建立起来了。如托多洛夫的《〈十日谈〉的语法》(1969年),他是从叙事的语法角度来研究叙事作品的第一人,在语句排列基础上探讨叙述结构,又把句法分为命题和序列两个基本单位,并第一次提出了“叙事学”这个术语。还有格雷玛斯的《叙事语法》,提出了“动素模型”的概念。在布雷蒙的《叙事逻辑》一书中恢复了叙事作品逻辑单位的多变性及丰富性,并成功地勾勒这些构成要素,是叙事艺术将这些要素组合、打乱和梳理。还有罗兰•巴特,也是一位叙事理论家,在《叙事结构分析导论》(1966年)中认为当时的西方叙事学研究一旦面对现代主义的作品时,结构主义叙事学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只能针对古典或是民间作品进行研究。在巴特的观点中,叙事作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功能,作为最基本单位,它是统领故事的主要方面,被称为功能。第二行为,情节层次,包括叙事作品中人物的分类及动作。第三叙事,在现代作品中,叙事者与作者的关系性。而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笔者认为是这些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叙事话语》(1972年)及以后的《新叙事话语》,提出了时序、时距、频率、语式、语态等叙事学的研究范畴。到了8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由于其本身缺点,使它在欧美文学批评中渐成颓势。因为它太强调诗学的科学性,使小说研究呈现出一种数量化的公式,并使批评文章变得生硬和无趣,成了一种曲高和寡的东西,那么其败落是必然的,结构主义只是这样的一次尝试罢了。

二、传统的叙事学的存在

其实就在结构主义叙事学风行一时的时候,还是有一批传统的叙事学的存在。那就是英美修辞学派。他们以传统的手法研究小说的形式,叙事,结构。有的人也称这种学派为新亚里士多德学派。如美国的叙事理论巨擘韦恩•布思,其代表作是《小说修辞学》(1961年),他反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极端和科学的做法,反对用化学公式的方法来对小说进行批评,主张批评的多元化。那么这部著作也被誉为“小说美学的里程碑”。其中他提出“隐含作者”之意,在叙事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论,被译为包括阿拉伯语在内的7种语言,该书中提出的一些观念和术语,如“隐含的作者”“可靠的叙述者”“不可靠的叙述者”都成了当今叙事理论的标准术语。这无疑是一种“革新”,他对于叙事学理论中的某些质疑,也恰恰反映了他的智慧与才学,这种价值性在西方叙事学的发展中所起到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电影叙事学#p#分页标题#e#

电影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但它的领域性虽然独立却不意味着孤立。文学理论、小说理论都能对它产生影射效应。这种效应性不是一时的,也不是短暂的,而是贯穿的,尤其是文学叙事学所带来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而小说理论所带来的影射效应也是特别的。就像所有的电影理论来自文学理论一样。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叙事学,在电影学当中同样如此。电影叙事学理论作为当代叙事学大树上的一个分支,同样有着茂密的叶子,这些叶子就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背景。电影叙事理论大体可分为四个互相交织又有所不同的理论脉络。

(一)以麦茨为代表的“语言结构表意说”60年代出现了电影符号学,这是从电影理论向现代电影理论过渡中擦出的火花。电影符号学是电影理论上的一次革命,在电影符号学的发展中,电影叙事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电影。当时的许多电影符号学家也是电影叙事学家,如麦茨就是代表人物之一。麦茨认为电影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叙事形式和结构,而对于电影叙事时空的研究,则提出了“八组合段理论”,也可称之为“语言结构表意说”。在麦茨提出的“八组合段理论”中,镜头分解开,形成8种组合段落。在这其中,镜头在叙事上的魔力被详细地分解、剖析。他的“八组合段理论”也被认为是电影叙事结构研究的重要成果。麦茨对于“电影符号”的理论也算为电影叙事理论开了先河,因此麦茨作为当代电影叙事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是名副其实的。

(二)以艾柯为代表的“影像符号编码说”艾柯对电影影像符号学的研究是深刻的,他对电影的认识也是深刻的。电影在他的心目中是有生命的。在他的理论中电影并非现实物象的记录和复制,他重视电影语言的运用,并将它发挥到极致。他对电影符码的三重分节与语文符码的双重分节进行了区分。艾柯的电影理论是在用简单的语言符号形式讲述复杂的核心层面,这是对电影叙事元素的再认识,也只有这样的再认识,才更好地诠释了电影叙事元素。

(三)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电影叙事理论在这段发展进程中,电影叙事中的符号学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开始了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从结构主义到精神分析、到修辞分析等。这些转化层面都是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众多影视作品见证了这一转化过程,比如电影《灵数23》,通过数字串接电影情节,用精神层面来演绎现实情境,还有就是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通过女性立场对男性进行剖析,等等。这些理论分析与批评,呈现出的观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基本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它们都借用了精神分析法来表现影视作品。这种方法很适用,恰当运用此法会让影片走入观众的心,使画面与观众能进行意识形态上的良好沟通。这种发现可以说脱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精神论,毕竟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驱者。将这种“精神论”的理念带入影视中,会让影视作品作为“静止”的语言,形成各种“对话”语言。尽管这种对话需要运用各种对话方法,影片同样需要修辞策略,需要叙事操纵、视点运用,而这也是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3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淮北市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2013年城镇化率58.6%,高于安徽省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合肥、芜湖等市及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地、矿统筹发展不够,城镇化的质量不高;中心镇规模普遍偏小,集聚度不够;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尽完善,承载能力偏弱;第三产业,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缓慢,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明显不足。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市矿统筹协调发展,优化城镇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化内在质量,构建以相濉主城区为核心,以临涣、百善、南坪等镇为基础,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单位的城镇格局,引导和推进主城区、濉溪县、中心镇、一般镇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协调、一体化发展。1)在地、矿统筹上,淮北市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强化地矿统筹,统筹地上建设与地下资源开采。主城区重点治理东湖、中湖、南湖、相湖、乾隆湖,以绿道为串联,形成五湖连珠的生态公园;濉溪县城向东拓展尽量避免占压杨庄煤矿资源,向西发展应与刘一、刘二矿煤炭开采相协调,逐步治理塌陷区,形成以休闲娱乐为主,调蓄、水产养殖为辅的西部生态公园;市辖三区及濉溪县下属各镇,压煤村庄应及时搬迁,煤炭开采要反哺塌陷村庄搬迁安置,按照城市居住区或美好乡村的标准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镇化质量。2)在规模结构上,到2015年,城市主要设施指标和环境指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建成区面积达到9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95万,建成皖北区域性大城市。形成主城区———开发区新区———县城———中心镇———农村新型社区为梯次的城镇结构体系,从而扭转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人口集聚程不高的不利局面。3)在职能定位上,主城区和濉溪县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筑交通同网,生态共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使其成为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中心镇通过完善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大力培育特色乡镇经济,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经济支撑;农村地区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支点,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环境优美的优势,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4)在产业构筑上,以市开发区新区、龙湖项目区、凤凰山食品工业园、濉溪和杜集等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为载体,构筑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的原则,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集聚,通过两者之间的有序互动和协同发展,加快产城相融,实现产城一体。不仅要把产业发展平台建成产业集聚程度高、科技创新能力强、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区域,更要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平台和城市之间的互促互动,为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和承载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创新体制机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有力保障

1.强化规划引导。

不断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强化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使规划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2.明晰城镇之间的产业分工。

坚持以产促城,以产兴城,用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建立健全产业布局跨行政管辖区域转移的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坚持错位发展,明晰产业分工合作,延长产业链,形成主城区和各乡镇之间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布局科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建立区域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

把城乡一体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把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乡村,把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乡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重要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综合承载体系,实现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一体化和同城化,不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载力。

4.完善土地保障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注重多规合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科学制定村庄合并和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和时序安排,避免大拆大建,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以主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居民点为重点,探索建立土地指标分配机制,保障区域协调发展。

5.创新投融资体制。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自信;大学语文;教学;提升

一、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文化自信,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独立、国运的兴衰息息相关。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可和重视及对传统优秀文化内涵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大学语文建设作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文化能力培养和语文育人的重要文化载体,承担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发展使命,而从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现状来看,文化自信的精神培养和文化融入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传统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繁多且特点各异,虽然很多高校对大学语文和学科专业能力建设进行了大胆创新尝试,但是从其内在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心的各个角度来讲,仍然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缺乏对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主题的深入提炼。大而全的通用教材较少,有些高校的语文教材结构混乱、内容庞杂,与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相比,其教材篇目重复较多、系统性较弱,导致大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主体性严重欠缺。此外,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解读视角单一。教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课程内容进行解读,局限于作品当时的背景,千篇一律地解读文章内容,没有结合当下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解,缺乏对文章内涵的解读和对文章当下现实意义的认识,无法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方式传统,课堂师生、生生交流互动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文化自信对大学语文教学发展提升的必要性

文化自信经国家提出和号召以来,各高校进行了大学语文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主题的课程改革,推出了其他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从课本、教师和考核等多个方面着手对文化自信如何融入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还开设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完善和编撰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精品教材。但是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化自信元素相对较少,且教学的实施方式较为滞后。大学语文是传播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是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和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落实和贯彻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工作,不断地提升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四、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课程设计以文化自信等元素为指导思路,然后结合教材设置的篇目及学生的实践情况划分了以下四个方面文化自信在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1.选讲国学经典

选讲的国学经典篇目主要根据大学语文教材来定,包含“美食”“家国”“民族”“故乡”“风俗”等主题。教师在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写作背景和人物简介等基础知识,梳理出自己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课堂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对个别的特殊问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引导学生深刻地了解相关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挖掘其对现在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后教师仍然要以核心文化重点为研究主题设计学生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查找有关案例等多种方式完成这些作业。

2.创建读书会

读书会主要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集中分享读书和作报告的形式进行。教师提供古今中外经典著作书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研读内容,并在课堂中作个人读书报告,报告一般分为三方面:一是书名、作者等著作的基本信息;二是用简洁明了的文字来概述书中的主要内容和涉及的相关文化自信话题;三是分享读后感,阐述自己针对这本书的想法和认知,谈谈通过阅读自己关于文化自信的认识和感悟。

3.经典朗诵分享

教师将诵读的内容要求直接发给每位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认识经典著作核心观念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内涵后,以感受文化自信为目标,探索文章该如何表达,并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在整个诵读课堂上,学生除了朗诵之外,还可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分享传统经典中蕴含的文化自信内容。如杜甫的《春望》、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怀和文化自信,同时通过对作品的诵读和领悟,还能使学生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4.写作

教师可以根据文化自信的背景和主题,让学生选择相关的写作题目,如“美食”“风俗”“家乡特色文化”等。写作要充分体现出自己对“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理解与认识,说明“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写作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内化+书写”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原创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技巧。

五、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建设效果

1.明德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教师要培育和引导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大爱、多才多能、富有情怀的人。“培根铸魂”阐明了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能与使命。对大学语文而言,“培根铸魂”是教育启迪、陶冶情操,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如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大学》中的经典语句引导学生思考新时期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然后在教学中通过选讲国学经典、建立读书会、经典朗诵分享、写作等教学环节体现“立德树人”和“培根铸魂”的理念。

2.心系家国情怀

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无论是国家还是自己的家庭,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就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还是大学教材中我们所选取的关于热爱祖国、捍卫民族尊严的文章,都向学生传递着热爱祖国和民族的家国情怀。本文以教师布置的家国题材举例,通过学生的朗诵阅读,从四个方面指导学生的分享和探讨:一是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二是怎样理解文章的情感思想?三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体现文章的情感?四是通过朗诵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在家国主题的界定下,讨论和分享国家与小家的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国家的生死存亡与小家的关系。如在讲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可以借助岳飞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充分了解宋代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和家庭乃至民族的繁荣兴衰都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通过这些道理的讲述加深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程度,将爱国精神刻画进学生的心中,并深深地融入学生的思想。

3.树立文化自豪感

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自豪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深挖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文化自豪感,如在讲解《乡愁四韵》这篇文章时可以从我国宝岛台湾的变化等讲起,讲解《春望》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从安禄山背叛讲起,讲解《满江红》这篇文章时可以从南宋抗金讲起。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了解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之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在历史中的发展变化,每一个历史阶段中都有很多为民族发展考虑、爱国爱民的人士,正是他们不顾自我安危、心系国家和不断奋斗刻画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征程,教师要让学生了解我们国家的伟大之处,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通过学习使学生更加地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豪感,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二是文化习俗。教师可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设置“姓名探源”“风俗博采”“品食忆味”等内容,然后根据中华优秀文化习俗开展教学工作。“姓名探源”让学生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明白自己名字的文化含义。在古代,古人会为自己选择字、号,教师就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名字的含义选适合自己的字、号。教师通过这些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名字的意义和古人起名的传统,通过让学生模仿古人为自己起字、号,引导学生探究姓、名、字、号之间的联系和意义。“风俗博采”环节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为中心探讨三方面的问题:问题一,节日的意义是什么?问题二,这些节日为什么这么设计?问题三,因为什么才会有这些风俗习惯?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制作“我们国家的节日”视频,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传统风俗中的的文化含义。在“品食忆味”部分,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说说自己家乡的独特风味和这些美味的制作工艺和制作手法,以使学生更加地了解自己家乡的传统风俗文化。

六、结语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5

(一)职后培训短缺

大学英语教师的职后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本院共有在岗并从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56人,每工作5年有1次进修经历(包括攻读学位、访学、留学,进修时间不少于1年)的教师不到10%。35岁以下的教师除攻读学位而外,有外出进修经历的人次为1人。教龄达20年以上的大学英语教师16人,近10年内进修过的比例为43.7%;教龄在10年至15年的教师(攻读学位除外)13人中仅2人有进修经历,笔者本人工作14年多次申请进修未果。从课间休息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中获悉,多数大学英语教师都有外出进修的强烈愿望,但皆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主要原因有两项:一是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任务太重不能放人,除非攻读学位,“工作量大,教学任务繁重是阻碍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客观原因”[2];二是接受教师进修的高校少且每年可接收的教师数量有限。其余渠道的进修培训不多,“大学英语教师培训网”只有“培训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能申请注册,受众面比较窄。

(二)教学颇受诟病

社会上多年来盛行不衰的形形色色的英语培训学校、辅导班,以及研究中大量出现的“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等词汇使得广大英语教师颇受诟病。将英语辅导学校的盛行归因于学校英语教学的不力似乎有几分道理。大学生参与大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时亦做出类似反馈,将成功归因于自身的努力,而将失败归因于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不得法[3]。此处暂不考虑这样的归因是否合乎逻辑,但大学英语教师无论如何是脱不了干系的。首先,绝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其次,作为“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携带者的大学生们刚走出大学校门即被识破,充分说明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如何。再者,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21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是否广泛推广ESP专业英语教学的争论热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社会问责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形下,大学英语教师务须通过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专业理论修养、加强学习专业用途英语以适应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之需。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取得发展才能一步步实现专业化,而“学会反思是教师实现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根本途径”[4]。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组织者、管理者、评价者、指导者、协调者,应充分运用反思学习方式来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大学英语教师与反思

反思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哲学家洛克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哲学著作。反思,顾名思义,重新思考、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件。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而是在回顾的基础上思索存在的问题、做出判断并找到解决路径。反思对教师而言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5]。刘利平在梳理了中外曾子、弗雷来等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将反思定义为,“教师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中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察和分析的过程”[6]。反思进入研究视域以来曾被定义为“一种师德”[7],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8],或是“教学工作的本质特征”[9],本文更趋同于王蔷的解释,认为反思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学习活动,是大学英语教师实现专业化的理想选择。现有研究内容大多指向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模式,本文认为反思的内容不仅仅为教学,而是不限于教学的一切事物,并非众多研究关注的单一的“反思性教学”或“教学反思”。

(一)反思弥补培训不足

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进修计划与项目显见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但由于高校扩招、英语教师师生比严重失衡等因素使得教师培训或进修机会较少。大学英语教材出版商资助的暑期大学英语教师培训每年如期举行,但其培训效果如何有待探究。其余类别的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教育研究会按期举行的具有语言学、文学等专业特色的教师培训又由于各单位师培经费有限而限制教师报名人数。教师受训机会有限与当前改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紧迫任务构成了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务须解决的矛盾。反思不失为解决这一矛盾的良策,既不影响常规教学工作的开展,又可推动大学英语教师获得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大学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索教学新方法,以反思促进自主学习,探讨解决教与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孟子曰,“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只有通过思考和总结经验,意即进行反思,才能决定将来采取何种行动以修正不足,进而取得进步。

(二)反思促进教师发展

大学英语教师可进行教学反思及自身发展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反思的重要内容,“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选择的行为、做出的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10]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回顾已经发生的教学活动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思考其中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提高自身的认识,找到解决教学、管理学生、与学生沟通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能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尽可能缩短教学现实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距离。教师反思自身的发展则能进一步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进职称或拔高学历等),以及为实现该目标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并采取持之以恒的行动措施。反思使得教师密切联系自身生理与心理状况、工作与家庭实际确定可实现的奋斗目标,而不是好高骛远。我自己的发展经历是个很好的例子。当我有一天偶然发现和我同时参加工作的四个同事都是副教授时,我震惊之余痛定思痛,下定决心奋斗3年解决职称问题。由于科研无方,向人请教无果,在摸索与痛苦中度过了3年,在普通期刊上发文3篇,距离目标还很遥远,深刻体验到英语学科论文写作的痛苦与的彷徨与焦灼。由此得知,确定希望渺茫的目标并不讲方法地朝着目标进发只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消解教师的工作动力,给教师的生理与心理都带来压力,过大的压力又反作用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工作与学习,无形中扩大了教师在奋进途中放弃终极目标的可能性。反思亦能帮助教师理智选择实现奋斗目标的理性路径。确定了奋斗目标,继而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途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以修正途径,确保方向没有发生偏移。教师需要反思,联系自身发展的过去与现在,通过反思制订行动方案,实施行动计划,逐步实现一个个分级目标,最终实现总体目标,体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之深刻道理。不论大学英语教师是追求自身的发展还是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答案,最终目标都是督促自己一步步向前发展,顺利突破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瓶颈”———提升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三)反思不受外因限制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学英语教师为了获得发展,不仅要勤于学习、勤于思考,还必须将学习与思考密切结合起来。反思就是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一种学习方式。反思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反思不受时间限制,只要教师有反思意识,愿意反思,反思可随时发生。只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教师可随地进行反思,进入反思的心理活动历程。反思不受地点限制,开会、批改作业、做家务都不会影响反思的进行,这比较适合大学英语教师女性居多、工作与家务双肩挑的特点。反思不取决于思维的速度,而在于思考发生的频率。生物学用进废退的原理揭示,通过日常的思维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可能有所提高,但若人的思维长期处于松懈状态,其思维能力就会衰退和萎缩。反思能使教师的思维保持活跃与灵敏状态,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发挥教学机智的先决条件。反思不受经费限制。各阶段教育的发展都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思考,以保持较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致力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教育部由此每年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教师培训项目,但培训数量与规模受经费限制,不可能惠及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参与面较广的培训通常由大学英语教材出版社组织在暑期进行,而且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多是想乘此机会出门长见识,参训的真实动机是享受生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再者,“走出去”或“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不可置疑地有益于教师增长教育教学知识,但费用不菲。“走出去”的方式不仅消耗财力还增加了其余教师的工作量,或是“走出去”的教师在培训结束后进入超负荷的补课阶段,弄得身心俱疲,难以保障教学效果。“请进来”的方式亦同理,学校支付了大笔的讲座费,而教师却是迫于“签到”的压力参与,讲座的效果也因此而大打折扣,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反思的学习方式则能弥补上述培训方式的不足,不需投入大量经费,只需大学从制度上下功夫调动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的积极性即可。以制度建设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反思,使教师通过反思认清形势及自身的不足,从而转变固有的思想观念与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专业素质,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具有自主性。反思既不受外在规章制度的制约,也不受反思者个体差异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师作为反思者,可充分发挥反思的自主性,自主决定何时反思,在哪反思,反思什么,用何种方式反思等内容,反思的自主性能充分激发教师进行个性化反思的热情。教师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过程就是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将释放出正能量,积极影响自身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方式。教师在反思的驱动下增强自主学习理念,自主反思,掌握专业化发展的主动权,不仅能获得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还能发挥榜样作用,积极影响同事并引领大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三、大学英语教师反思的途径

教师反思不仅能发展科研能力,还能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反思的途径有多种,如教学日志、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堂录音录像、行动研究[11],本文针对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重、承担较多家务劳动(大学英语教师多为女性)等特点仅讨论下列三种具体的反思操作途径,满足反思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具有高度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和具有高度责任心并全身心投入事业”[2]的特点。

(一)回顾教学,发现问题,树立反思意识

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体力劳动。大学英语课程课时多、班级多、师资不足等特点使得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通常承担约200名大学生的英语教学工作,难免存在一课讲多遍的普遍现象。大学英语教材就那么几种,虽然说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带动了教材的改革,但大多换汤不换药,教材模式与内容无多大改观,只是将原来单一的纸质教材做成音、视频多种模态,历练三五年之后大学英语教师就能对各种教材驾轻就熟。大学英语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观,但教师的教学理念并不会自动更新,而是需要通过学习与思考,转变思想,进而转变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堂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现象,常有这样的课堂,同一教师、教学组织方法与学习内容,但出现完全相悖的结果:一个班的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热烈;另一个班则哈欠声此起彼伏,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大学英语教师应在授课结束后思考下列问题:同样的教学方法为什么会出现完全相悖的结果?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是学生,还是教师,或是教学时段、教室等外部环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用什么方式解决?解决的效果将会如何?思考如何灵活处理教材使之贴近大学生实际;思考如何变换教学组织形式以唤起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如何保持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做不仅能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而且能使教师在解决问题动机的驱使下同步成长为自主性较强的学习者、教学实践者和教学研究者。

(二)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运用反思方式

反思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发现的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目标着手查原因、找出路。教师此刻需要展开行动研究,分析、判断引发问题的原因,确定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通过行动研究进一步促进反思能力的发展。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运用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的研究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问题的本质,通过查找资料,请教同行或是咨询专家等方式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和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查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不断学习的过程,即自主学习-教师反思的主要方式。比如,大学英语逃课现象在大二学生中很普遍。笔者在课后和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谈及此问题,学生坦言,“专业课没人敢逃,一是教师管得严,大家害怕考试挂科,而且将来参加工作也用得着。而公共课不一样,学了没啥用,况且多数是大班上课,逃课的学生就多。相比之下,你的英语课算是逃得少的”。言下之意我应该很感动、很知足。稍加推测便知,暂且不论课堂教学如何,我定是一严师。我就不免思考,是不是课堂太枯燥乏味?或者是我的教学组织得太糟糕?还是逃课的学生本就不喜欢学英语?在我而言,学生逃课,教师是要承担主要责任的。室外风景大好,学生到教室苦坐,结果却什么也没学到,白白浪费2个小时,学生就没有再到教室听课的理由,必然选择旷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教师有责任让课堂充满乐趣与生机,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收获,才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在探求这类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现实问题,这样的学习因而是主动的、积极的。主动学习成为推动教师反思的强大动力,激励着教师以实际行动思考教学现象、反省教学过程,在反思中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发现研究的问题。旧有问题的解决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成为教师不断反思的不竭动力,推动教师在连续地反思与实践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并逐渐养成运用反思的习惯。

(三)记录历程,创新发展,推广反思途径

及时记录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途径、过程与感想。记录解决问题的历程是反思的重要方式之一。大学英语教师通过文字记录积累丰富的反思经验,同时用文字记载思考和认识历程本身就是一种深度的思维活动,深度思考又会触发新的火花和新的想法,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向批判性反思之高级思维层次的发展,激发教师的创新思维,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使教师的教学创新成为可能。同时,以论文的形式展示反思的成果,既为反思的教师带来荣誉,使教师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又为广大英语教师示范了反思学习方式的强大动力,使反思的学习方式得到推广。反思学习方式使大学英语教师个体具备了教学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才有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整体上一台阶,也才有希望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运用反思学习方式获得成功的教师会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实际行动给大学生示范如何将反思作为解决生活与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带动大学生进行反思,促进大学生反思能力的发展,逐步培养大学生运用反思解决生活与学习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逐渐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的人。

四、结语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6

电教产业的范畴

硬件设备:主要指构成教学和学习环境的一切设备和设施,比如: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多功能语言实验室等。软件资源:电化教育中所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除了硬件设施外还需要一定的软件资源。硬件设备只是构造了一定的教学和学习环境,要想使学习更好的发生,需要高质量的软件来支持教学和学习。技术服务(电教服务部门):主要指电教设备和媒体在投入到教学使用过程中后,在后续的使用中电教生产部门提供的跟踪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电化教育的发展受到教育发展的制约,电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受到先进技术和媒体的促进,而且还受到先进教育理论和思想的影响。电教产业的发展需要一部分即懂得技术又懂得教育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产出一些既具有经济效益又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电教设备和媒体。也只有这样才能为电教产业的后续服务提供保障。此外电教产业的管理和评价也可归为电教产业的服务部门。

电教产业的作用

电教产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物质条件、环境和教育资源。首先,加速了教育改革的进程。教育必须走向民主化、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电教产业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它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条件,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来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其次,提供多样化和全球化的学习环境,拓宽了教育的多样化空间;再次,为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使学习者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电教产业的发展历程

电教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但目前该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很少。且在仅有的一些研究中,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李运林等认为将电教产业的发展归为电教媒体的发展,即“将电化教育媒体应用到教育领域才产生了电化教育。各种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向电教领域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教产业的发展,使电化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将电教产业的发展历程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期~解放前)这一时期的电教产业,由于电教媒体主要是使用电影、广播、幻灯,且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技术,所以我国的电教产业处于初级的萌芽状态。不过此时我国的电教前辈们开始结合自己的需要拍摄电影和制作幻灯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比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孙明经等老前辈们,开始将国外引进的电影和播映技术应用于教育,以扩大平民受教育的范围。奠基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虽然在解放后我国电化教育得到第二次发展,电影、幻灯、广播是此时期主要的电教媒体,但由于的破坏,此时期我国的电化教育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电化教育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电教产业的发展。电教产业此时期也在徘徊中停滞不前。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和国家重视电化教育为电化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随着电化教育的发展,各种电教教材的需求加大,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电教教材不再完全由教育者根据需要自己制作了,由专门的音像教材出版社进行制作。此时电教产业的发展正验证了南国农先生的“电教产业由小电教发展到大电教,由学校转向社会”。随着电教教材市场的发育和逐步规范,还涌现了一批专门生产音像教材为教育服务的企业。深入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它们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再加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部门对电化教育发展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此时期的电化教育进入了深度发展时期,电教的发展随之带来了电教产业的繁荣时期。电教产业的发展是随着电教学科和电教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电教产业的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都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前奏或准备,都有很丰富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电化教育发展的分析,找出其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形成产业这一经济现象后的各个历史阶段加以剖析,更能说明其发展历程,从而找出我国电教产业发展的总规律。

我国电教产业的现状

我国的电教产业由最初的电影教育到现在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的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之所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水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求人成为终身学习者;②受教育者学习方式的变化,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学习环境来支持;③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制定的经济体制和政策的影响;④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电教产业也像其它产业一样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它们会按市场经济规律流动,并决定其各方面的配置。目前我国电教产业正在由注重电教硬件和软件投入逐步转向电教产业服务方面。加强电教产业的服务有利于提高电教产业的发展,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的创新。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7

(1)对课程设置产生疑问。

职业中学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不尽合理。我国发展职业教育已多年,但至今仍没走出用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模式开展职业教育的框框。

(2)对学生产生疑问。

职业中学学生具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点:学习成绩差、思想消极、上进心弱、意志不强、情感脆弱、理解肤浅、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初中阶段处于班上靠后位置的思想和学习的“双差生”集中到职业中学的一个班级,该班级整体素质就不言而喻了。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花很多精力去组织教学,难以享受漫游在教育神圣殿堂的快感。

(3)对教学方法产生疑问。

部分教师不顾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和学生中多层次的知识需要,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拘泥书本,抱住老方法不放,“教死书,死教书”,只求学生适应他,而不主动地去适应学生。还有少数教师习惯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对现今出现的更直观、更生动的现代教学手段(如电教、多媒体等)潜意识里存在强烈的抵抗情绪,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只沉醉于“私塾先生”的教学方法中。

(4)对教学成就产生疑问。

在职业中学中,有些具有强烈成就感的教师当看到普通中学教师的学生考取大学,桃李满天下时,内心的失落感很强烈,觉得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自己的人生价值难以实现。这其实是教师的角色期望与教育现实之间发生了冲突,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厌恶甚至憎恨,激化师生矛盾。

二、改变城镇化发展中职业中学教师现状对策的分析

(1)教师要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

教师一定要善于自我调节,善于把握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过激的情绪和冲动行为,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传授知识上,以情动人,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增强教学效果;稳定乐观的情感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力;稳定乐观的情绪也是生活愉快,人际关系融洽的必备条件。

(2)教师要增强耐挫力。

一般认为,能够忍耐挫折的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完整与心理平衡,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城镇化发展中职业中学教师在遭受挫折时,一定要面对现实,并且尽力克服所面临的挫折情境,不断积累克服挫折的经验,从而增强耐挫力。

(3)在教师中开展以“爱生、敬业、奉献”为主题的师德教育。

“没有诚挚的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前提。教师不能因为学生基础差就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淡化与学生的思想交流,甚至发展到厌恶、憎恨学生的地步。只有对学生充满深情的爱,才能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崇敬,而这种爱又能激发教师对职业的追求和奉献。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化学发展论文范文8

历来我国农村优质师资流失情况很严重,尤其在贫困农村地区,据调查有一个不到50名教师的镇中心小学,5年间流失10多位优秀教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流失情况严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的教师流失率较高;中青年教师流失率高。[2]不少农村学校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有大量优秀教师外流,另一方面又难以引进或招聘到足够数量的教师,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更无法做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解决优质师资流失问题,留住好教师,是当务之急。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教师的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尤其是极其偏远和落后的农村,多年来几乎没有进过新教师,据调查,湖南省永州市的某镇中心小学共有120名教师,其中41岁以上的72人,占总数的60%;而该镇8个村小共有87名教师,其中45岁以上的占总数55%[3]而山东市某县的200处农村小学近3500名教师中,70%的教师年龄在46-50岁之间[4],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很多其他地区的农村教师年龄的调查中,这些反映了师资队伍老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遍性,并且这些年龄较大的农村教师,多为以前的民办或代课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完善的教师专业训练,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很难适应农村教育城镇化对教师的要求。同时,教师队伍老龄化的另一严重后果是导致农村学校出现后继无教师的局面,将直接摧毁农村教育体系的根本。

我国农村教师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民转公”的代课教师,学历较低,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仅为8.8%,并且在教师队伍中仍存在19万的代课教师和近万的兼任教师,[5]这些教师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也很少有机会接受专业培训,知识基础差,教学能力偏低,并且几乎不具有创新和科研能力,与新课标对教师所提出的,教师应具有德高为范的政治素质、学高为师的业务素质、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等的要求相距甚远。农村地区教师待遇低的问题存在已久,国家陆续制定了一些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如加大财政投入,制定特殊岗位的津贴补贴,改革新的收入分配制度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工资,但教师待遇低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008年教育部的一份以“关注义务教育为主题”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摘要)》指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

城镇化是农村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质量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使得政府的宏观调控指向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目的,反映在教育问题上,就是对于农村教育城镇化进程的操之过急,短期内大量学校的撤并的现象屡见不鲜,据教育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有小学36.62万所,到2009年,全国小学仅剩28万余所,2010年进一步减少到25万余所,5年间小学减少了10万余所,平均每年撤并2万所。全国初中平均每年撤并400余所,而这些学校绝大多数是位于农村地区。这就必然导致短期内教师结构失衡问题的加重。优质师资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城乡之间,教师待遇的巨大差别。尽管近年来,教育公平一直是国家政策和社会舆论的焦点,但大家的注意力大多是围绕学生需求,从教学设施,硬件配置,教师质量等方面提出质疑和举措,却忽视了对教师待遇公正性的关注,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普遍偏低,信息闭塞,进修学习和提升的机会缺乏,相比之下,城市具有优质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师工资福利等方面的待遇均优于农村地区,而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各个城市学校都在创造积极条件吸引高层次的教师。同时,我们还得关注城乡之间的机会差异和隐性差异。机会差异体现为城市学校的教师学习机会较多,接触面广,可选择的发展空间较大,教师作为个体的生存可能性比农村要高。隐性差异体现为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城乡之间学校教师评职称的额度的不同规定上,职称水平影响工资待遇,也影响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这所造成的隐性差异导致农村优秀实质的城市流向。在大力提倡社会公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当下,我们必须警惕并发现、纠正城乡之间所存在的机会差异和隐性差异。

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导致了城乡之间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我国所实施的工资制度,以地方为衡量中心,存在提高收入机会的差异,而且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相差悬殊,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城市中心主义”,[6]当前社会的主流观念是城市优于农村,尤其是对于满腔抱负、对工作和前途充满热情的中青年教师,乡镇的贫穷落后与城市所能提供的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城市必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农村教育城镇化进程中师资发展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和调整相关政策,并给予农村地区师资发展经济上的保障。一直以来,农村地区的编制标准完全依照城市学校而制定,才会出现农村地区师资结构失衡的一系列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和政府应把握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时机,对当地农村地区学校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制定符合当地的特定的编制标准,并强制性地对各学科的教师比例作出范围的规定,从政策上保证各学科教师的数量均衡,另外,学校和教师也应从观念上改变对于升学率的盲目追求以及对考试科目的过分重视,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平等地对待各学科的教师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