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例6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1

智力是以思维为核心的各种认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总和,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常的智力是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智力发展水平要符合实际年龄的智力水平。

二、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儿童青少年经常保持轻松、愉快、稳定、协调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使整个心身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于发挥自身的内在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成绩。如果经常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影响潜能的发挥,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标志着心理健康水平,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较快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及人际环境等。既使突然发生意外变化或身处恶劣环境中,也能较快地顺应环境并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独生子女由于早期社会化的娇生惯养,形成了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处理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往往导致适应。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与同龄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处的伙伴关系。

如果早期社会交往被剥夺,家庭不和睦、接受较多消极影响,易形成孤僻、敌意、敏感、过度警觉、自我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个性,而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五、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健康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模式和谐统一。对外部刺激反应适度,表现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并具有一定应变、应对能力。

六、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相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表现为发展严重滞后或超前,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七、心理自控能力

心理活动自控能力强的儿童、青少年,其注意集中水平高,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也高。而自控能力较差者,其注意集中水平低,注意力难集中,缺乏专注性,其记忆和意识活动有效水平低,往往导致学习困难。

八、健全的个性特征

个性(人格)是每一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具有相对的倾向性和稳定性。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和后天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一切心理特征的总和。自幼培养儿童青少年客观而积极的自我意识,能适度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其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良好、健全的个性是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保证。

九、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我的客观评价,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如果自我评价过高、自命不凡,会因盲目自信导致意外失败而沮丧,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若自我评价过低,会产生自卑感,因缺乏勇气不能充分发挥自

身潜能而失去机遇而一事无成。恰当的自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有利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特点

(一)心理封闭性与开放性兼具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封闭性,他们不愿意向外界透露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种封闭性是由青少年的自我成熟感和独立意识所导致的。另外,青少年往往认为与成人尤其是父母无法难以沟通,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轻易地吐露给他们,这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封闭的程度,这使得青少年变得孤僻,感到孤独。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又具有开放性,他们又渴望与人交流、沟通,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他们把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而是渴望同同龄人交往。

(二)独立性逐渐增强,但又无法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处于迅速成熟的时期,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也在逐渐形成,这使得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总认为自己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得成熟,总认为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并完成事情。他们渴望摆脱家长的束缚,认为应该被社会和成年人平等对待,需要成年人给予他们信任、尊重和肯定。但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在经济上仍需要依靠父母,在遇到复杂情况和面对重大抉择时,他们仍然会选择依赖父母。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学习压力及应试教育机制,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确实对青少年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上的金钱万能论等消极观念从心理基础上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部分青少年信念缺失而导致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网络作为一种载体、一种工具,本身并不带有善恶性质,但是网络上不断地充斥着黄色暴力等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他们处于青少年这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容易被社会上不良风气所影响。

(二)家庭因素

小孩自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人成长的开端。因此父母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孩子。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使大多数的家庭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关心不够或者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的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把孩子的分数看得过分重要,只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青少年的品德素质教育;有的父母由于社会竞争压力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教育,认为只要满足了孩子们的物质生活就足够,忽略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有的父母或其家庭成员本身的品德修养差或行为不检点,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的由于父母离异,青少年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这就很难为其成长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途径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积极进行心理训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的专门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不少中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一方面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为重要的方面是给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其教学方法主要有认知法、操作法、集体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几大类。

心理咨询是指根据个体心理特点与规律,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帮助前来咨询的人排除各种心理障碍,使之能及时摆脱不利的心理状态,恢复到健康状态。学校应设心理咨询室,由经过心理咨询专门培训的教育者,对前来咨询的学生举行咨询和帮助,使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的学生或者心理处于程度较轻的不健康状态的学生恢复到健康状态。根据需要,既可以开展个别咨询也可以开展团体咨询。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形式可采取心理测验、问卷调查、信件、网络、电话、广播、讲座、讨论、黑板报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如果发现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转介,推荐其向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三)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江光荣.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论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1).

[2]周燕.关于我国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J].教育研究,1999,(3).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问题

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1.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2.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3.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4.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5.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6.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7.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4

【论文关键词】行为理论 青少年 生殖健康 服务意愿

【论文摘要】目的以二种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影响青少年利用生殖健康服务的行为、心理和社会因素,促进青少年更好地利用健康服务。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选取生殖健康状况及保健水平为中等及以上的4个大城市的10 - 24岁青少年,对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5019名青少年,其中在校学生占81.5%;将可能影响青少年寻求生殖健康服务意愿的因素分别纳入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模型与求医行为理论模型,模型拟合检验的分别为1365. 80和1164. 39,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因素基本符合基于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求医行为理论而建立的应用假设模型。结论有效促进青少年自觉利用健康服务增进健康,必须从心理、行为和社会综合因素考虑,在改善青少年自身行为的同时,还要提供一种有助于促进青少年行为确立或改变的支持性社会心理环境。

全球青少年健康发展策略把提供适宜的健康服务视为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最为有效的一大途径。然而,诸多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寻求生殖健康服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文献的回顾以及对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单因素分析中可以发现:影响青少年对生殖健康服务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既包括青少年自身的因素,如个体特征、态度等;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也包括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的因素等。但单因素研究仅仅反映了单个影响因素对结果的单独作用,不能很好的反映各种因素对结果所产生的联合作用。本研究以二种健康相关行为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影响青少年利用生殖健康服务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等因素。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按照我国的区域划分并参照独立性权数评价法的综合评价结果,于2003年4一6月,选取生殖健康状况及保健水平为中等及以上的4个大城市:北京、山东省济南市、广东省广州市、湖北省武汉市。调查10一24岁男女青少年,实际调查人数5019人(其中北京1159人,济南1000人,广州1292人,武汉1568人)。男女分别占调查人群的47. 9%和52. 1 % 0 1014岁、15一19岁,20 - 24岁年龄段的人分别占调查人群的32. 9% ,38. 4% ,28. 4%。在校学生与非在校青少年分别为81.5%和18.5%。

二、研究工具和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各地居委会为最小的抽样单位,在已抽取的居委会中随机选取调查对象。运用自编结构式不记名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青春期发育及生殖健康问题、对青春期保健门诊的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需求等。

三、统计分析

采用epiinfo 6. 04软件包统一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的录人,spss 11. 5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般描述性资料的频数分布及卡一方检验,确定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单因素变量。以合理行为理论与求医行为理论,分别建立青少年对青春期生殖健康服务利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应用假设模型,以是否愿意就青春期生殖健康问题去医院就诊(愿意、不愿意)为应变量(1=愿意,0=不愿意),同时根据两种理论模型,在以上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中,分别选择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进人模型(详见表1,2),用后退法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一、合理行为、计划行为理论

通过合理行为理论模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1个变量进人模型,其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概率值均小于0.05。模型拟合检验的卡方值为1365. 80 , p < 0.01,说明模型有显著性意义。由比值比(or)可以看到:青少年个人的态度,比如遇到青春期问题是否愿意向人求助、是否经常愿意与家人和朋友讨论青春期方面的话题、对于开设青春期健康门诊必要性的认识、对于门诊传播青春期知识职能的认定、对于青春期生殖健康概念的理解等;以及涉及对父母同伴对主动就诊的态度等主观标准,就诊条件好坏等感知行为等因素等,对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具有相对贡献。见表3。

二、求医行为理论

求医行为模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果显示9个变量进人模型。模型拟合检验的卡方值为1164.39( p<0.01),说明模型有显著性意义。根据比值比(or)显示:对于开设青春期健康专科门诊必要性的认识、对于青春期生殖健康的认识、对于保健信息的了解、以及是否认定父母、同伴对自己就诊的支持、是否害怕被同学、朋友嘲笑等对青少年就诊意愿具有一定的影响。见表4。

由以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说明:在青春期生殖健康保健服务的利用方面,影响青少年就诊意愿的因素部分(包括:对疾病的认识、就医条件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符合基于求医行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应用假设模型。其余几方面的影响因素(包括:医疗费用和个体人格)并未进人模型,原因可能是青少年人群的特殊性,如:所调查的5019名青少年中大部分(81.5%)为在校学生,他们关于医疗保健方面的花费基本上是由其父母支付的,因此,就诊费用的高低可能

对他们来说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此外,由于各种客观原因,调查问卷的设计并没有涉及个体人格等内容,因此可能会影响到被纳人模型中的因素。

讨论

合理行为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fishbein和ajzen〕在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如何影响行为的研究中发展出来的一种心理模型。模型假设个体的态度,以及感知的社会压力/规范,即个体感知其他重要人物或者相关的团体(如家人、朋友、同伴等)所持的观点等两个因素,都可以对他们是否采取某项行为产生影响。该理论的目的在于预测确定改变行为的目标策略,解释人们行为的实质。当合理行为理论逐渐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ajzen在合理行为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第三个影响因素:感知行为的控制因素,发展成为计划行为理论模型。近三四十年来,社会医学研究者提出了“疾病行为与患者角色”的概念,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实践领域中对患者行为的研究,尤其对了解患者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具有重要价值。这二个行为理论模式各有侧重。由于针对青少年的生殖健康保健服务有其独特性,本研究试图通过两种行为理论综合分析青少年在服务利用意愿上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对策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担负着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国家和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心理健康就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智商高,情商低,心理不健康就偏离了初衷,降低了人才的质量。只有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建设国家重任,而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2.影响社会和谐。青年不仅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青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势必牵涉父母、家人的精力、财力、人力,降低了家庭生活的幸福指数。每一个家庭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家庭的不健康不和谐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3.影响个人成长成才。心理健康问题影响最大的青少年本身,它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困扰、痛苦,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生命,也就谈不上成才成功。个人性格是否完善,价值观是否正确,知行意是否和谐统一,心理是否健康直接也影响着个人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引起广泛强烈的关注,无论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干预、治疗心理健康问题,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青年实现人生理想,追求个人价值。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新时期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生活条件优越。多数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不断发展完善自我,但仍然存在部分青少年违背客观规律,扭曲价值观,形成各种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状

1.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好奇心强,心态逆反、心理自卑、追求功利,明辨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淡比较薄。当代青少年往往热衷于网络世界、关注明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比较多,而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礼仪规范等关注较少。青少年正值三观形成时期,过于考虑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实现,极易出现心理失衡,发展不平衡,无力承担成年人的压力和认知,造成心理困扰和心理疾病。

2.情感不当。主要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情感处理方式不当,表达极端。青少年在处理与父母、亲人、朋友、同学、陌生人关系时,出现把握尺度不当、信任出现危机,疏远父母,与家人交流较少,与异性朋友感情把握不当出现情感危机,甚至出现伤害对方,强迫对方接受的现象,对于陌牛人缺少自我保护意识,盲目交往,导致上当受骗,使自己心灵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抑郁、躁狂、神经衰弱等现象。

3.意志不坚。主要表现在拜金主义、虚荣心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三观不明确。当代青年不缺少爱国爱民族的情感意识,但部分处理盲目状态,贪图享乐,个人利益之上,迷恋网络世界,无法自拔。不能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视为一体,造成爱国不理性的情况。当个人利益受到冲击时,缺少正确的认知和理解,精神世界匮乏,个人和集体利益无法正确出,不能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导致理性和感性的不协调统一,内心矛盾纠结,无法自我调节梳理。

4.行为失控。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思维早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进入群体生活范畴后适应能力差,无法承受个人学业、就业、经济条件、生活消费、与他人关系紧张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失落,抑郁、躁动的情况,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会注定积极寻求帮助,缺少理性思考,不能正确面对和客观处理,甚至出现逃避现实,甚至出现抑郁、自杀、辍学等案例。有部分学牛不愿意选择面对心理咨询,怕受到他人的歧视,产生过高的心理压力。

(二)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由于社会发展信息化程度高、速度快,形成了不健康思潮,如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享乐生活、沉浸网络世界,导致出现金钱至上,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使青少年封闭自我,情绪和行为控制不当,脱离群里,与他人沟通交流少,过分依赖新媒体,造成心理扭曲,价值观不正确,成为网络诈骗现象的受害者,处理不当,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很重视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但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内化教育的现象,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和措施,没有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甚至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以至于出现马加爵事件、林森浩投毒案等悲剧发生。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以治疗为主要任务,片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效果不尽如人意。

3.家庭环境。受家长自身的素质、工作的环境和性质差异、家庭结构情况、经济条件及对孩子关注点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较少,对孩子关注不到位,且对学业关注较多,对心理健康情况关注较少,很多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深入交流,导致孩子心理健康危机时,家长不能及时掌握情况,耽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4.个人因素。青少年因自身性格、学业负担、就业压力、家庭环境、社会不良思潮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出现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个性偏执、独立性强,不受约束等现象,尺度把握不当就会导致青少年心理不稳定、行为失调,严重的会出现心理疾病,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成学业、提升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会影响到参与投身国家和社会建设的热情和能力,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损失。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对策探索

1.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学校。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学校除了引导青少年要努力学习,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还要教育他们做人,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健康成长。此外,社会宣传媒体、掌控舆论、网络舆论等相关部门也应该肃清一些不良信息,倡导健康向上的思潮,营造良好的氛围。学校应承担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责任,应引导师生客观的认识心理咨询,消除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首先,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设立独立的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加强对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关注青年的心理健康状况。

其次,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青年认识到心理咨询不仅是服务于心理疾病或障碍的青年,而是常规的倾诉现象,增强信任度和认同感,消除心理障碍者的担忧,能够采取正面积极的态度面对心理咨询,解决自身或他人的心理问题。

再次,鼓励教师参与到心理咨询工作,使教师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增长心理咨询业务能力,扩大心理咨询队伍,形成不同层面和程度教育客体,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教育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和生活,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导向,逐步逐层解决青少年生活中的问题,缓解压力和不良情况。建立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社会次之的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多方优势,助力和营造和谐生活环境。

2.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其一,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排查是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佳途径,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关注、引导和心理辅导,还要对这些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谈话和和干预,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对于社会上的青少年,也应由所在相关部门,如工作单位、社区民政、居委会等进行定期调查走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二,开展课外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文化、体育、美育、科技活动,开展各类生命安全、价值观、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教育及交流活动,丰富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认知,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其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牛的素质和能力。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社会,增长社会经验、锻炼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对自身的自信心,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能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隐蔽性、时效性、互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除了面对面的形式外,还可以通过QQ、MSN、微信、人人网、微博等多种途径了解學生的心理状况,当发现心理异常的学生时,可以在第一时间给予帮助。通过网络,培养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网络的娱乐性和工具性,认识到网络为青少年所用,提高网络认知能力,让其为青少年成长服务;要提高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水平,学会自尊自爱、自律自省,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多元化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训活动。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时代背景,以社区街道、民政部门、社团等为单位,针对社会上不同青年群体,如农民工、无业青年、留守儿童等,分别以学习适应、生活适应、人际交往、个性发展、社会适应性、创新性发展,以及做人做事的方式等为基本内容开展多元化专题培训。引起青少年共鸣,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娜娜.95后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J].健康教育,2013(8):317 

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范文6

关键词:心理教育模式;建构;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1-02

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问题关乎重大,不仅直接影响到其自身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对其以后踏入社会也起着相应的决定作用。心理教育作为解决心理疾病的主要手段方法,应该树立起高度重视的态度,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努力建构心理教育的整合模式,为其健康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心理教育的现状

我国具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在少数,其心里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其中普遍青少年都存在着自卑,任性,嫉妒,孤僻,交流困难,逆反心理,或者逃避学习,抽烟饮酒,自杀犯罪等等心理问题,据有关统计,在江苏省与浙江省对一千多名青少年进行心理调查,其中有心理疾病的占了16.53%,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调查数据比例为26.17%,对广州市的一千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测试,有53.2%的青少年有心理疾病,而对北京市的8869名青少年调查发现,存在心里疾病的青少年占了32.0%[1]。

在我国的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家长与学校老师都单一地追求学生升学率的高低,偏重于学生智力方面的培养,对于那些非智力方面的因素直接忽视,使青少年学习任务担子重大,从而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另外在如今的大网络时代,各种移动手机铺天盖地而来,网络信息充斥各个角落,其中不良的信息严重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现今社会各种心理诊所,心理医生等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纷纷建立,但其中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少之又少,一些借着心理诊治的名义大行敛财之道的大有 人在,对社会与公众造成极为不好的负面影响。

二.心理教育模式建构与整合的重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是我国的主要目标,而青少年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建设与民族振兴的希望所在,其心理健康与否极其重要,因此心理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整合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具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

首先,心理教育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的环境需要;其次,心理教育在我国的中高等教育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对青少年各方面的健康成长在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各种心理疾病与健康性格与人格等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能够消除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烦恼,多疑,恐惧,焦虑以及胆怯,敏感,嫉妒等各种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释放等有很好的缓解作用,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从而知道自己的重心在何处,为自己定下远大的目标,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健康的人格以及健全的性格等。

根据目前来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第二个是地方性的心理咨询治疗机构,这其中主要有心理诊所,心理医院等医疗机构,但无论哪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对于我国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治疗都没有显著的作用。在心理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上,教师往往较为注重心理健康方面的系统知识传授,却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结果“不小心”忽视掉了,这严重违背了心理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心理咨询治疗机构在我国现阶段的心理教育中起步较晚,于20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流行于我国内地,而这其中真正起到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机构却是少之又少,许多都是徒有其表,缺乏真正的心理医疗方面的专家学者,难以发挥出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真正作用,因此,新的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的措施方法

据上文所述,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建构与整合的措施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教学与课外辅导活动相结合。在心理教学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青少年可以有效了解自身心理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同时,在课外学校应该组织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各种心理知识竞赛活动,心理主题班会以及各种心理讲座等,并督促青少年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校方与教师应坚持以理论课堂教学与课外心理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行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其健康成长[2]。

2、心理教学与道德思想相结合。道德思想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之一,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后期的身心以及性格与人格健康成长问题,建构以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道德思想哲学教学为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其思想境界,为心理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3]。

3、心理教学与生物学相结合。在心理教学上,以青少年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以其独特的进化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世界观来进行心理教学教育,促进学生对我国生物资源的认识,培养学生对我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情怀,以及崇高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心理教育模式应以心理治疗为辅助来整合课堂教学。在心理教学上,青少年学生首先通过教师对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对学理学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掌握,并适时地经过心理咨询治疗机构的辅助治疗,经过心理专家医生的悉心疏导,对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疾病慢慢起到治疗作用,长期坚持教学以心理治疗为辅助这样的整合心理教育模式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势必会起到改善作用,从而保障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结束语: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接班人,其心理健康问题需得到各方面高度重视,而心理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整合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影响其自身各方面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也起到相应的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景贵.心理―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0,06: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