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例6篇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1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学业抱负水平;事业抱负水平

中图分类号:B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1)06-0139-05

收稿日期:2011-08-02

作者简介:蒋艳菊(1964-),女,河南长葛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贫困大学生的抱负水平是心理学研究者和高等教育管理者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这使高校贫困生大量增加。当前,学术界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等方面已有不少研究,政府和高校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来改善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学习条件,并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抱负水平现状及特征的研究还较为欠缺。

1.相关研究回顾的:(1)生活费在学校所在当地的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线以下的;(2)双亲双亡,无亲属能够给予经常性的经济支持的;(3)单亲家庭学生,并且家长失去生产或生活能力,缺少收入来源的;(4)经济贫困家庭,并且姐妹兄弟中同时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生在校学习的;(5)家中或本人突发变故,致使家中短期内大量举债的。笔者也以上述情况作为界定贫困大学生的标准。

抱负水平(level of aspiration)的概念最初是由Hopper(1930)提出的。抱负水平是指主体对实验任务的目标和期望。我国学者杨秀君⑤在研究中认为,抱负水平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近期抱负水平,即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贫困大学生的标准并无统一的规定。国内学者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贫困大学生作出界定的,如黄春杰①、顾春雨②、谢树玉③、陶传谱④等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分别对贫困大学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目前,我国各高校现行的贫困大学生的标准是根据以下几种情况来界定将抱负水平定义为个体在实验情境内的近期目标;第二类是远期抱负水平,即将抱负水平定义为个体的远期目标。杨邓红①的研究表明,高师生志向水平的得分在出生类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独生子女的志向水平得分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的志向水平;但在性别、家庭来源、专业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庄丽②的研究认为,高师学生的抱负水平的高低悬殊巨大,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所学专业、家境、成长经历等因素都决定了他们对未来的看法,家境优裕的同学的抱负水而低于家境贫困的同学的抱负水平。在大一新生中抱负水平得分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但抱负水平得分高的新生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存在显著差异;抱负水平得分低的新生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存在显著差异。张彩霞的研究认为,从总体上来看,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的学习和教育并不产生显著的统计意义上的差异,但事实上对于某一具体家庭而言,家境过于贫困或过于优裕,都会影响家庭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其子女的抱负水平。家境贫困的学生,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其学习环境也较差,这迫使该类家庭的子女为谋生而中途辍学,自我降低要求;而家境优裕的学生,容易失去目标、缺乏进取和奋斗的精神,这种情况就使学生难以形成较高的抱负水平,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业成绩。

综上所述,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抱负水平的研究,国内学者获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远期抱负水平定义为事业抱负水平,将近期抱负水平定义为学业抱负水平。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试

随机抽取河南省5所高校的大学生850名参加测试,在测试中我们将学生对“内隐自尊”一项的回答错误率超过了120%的问卷和漏答题的问卷共108份被试样本去除,共收回有效问卷742份(人口学分布情况见表1)。

2.2 研冤工具

2.2.1大学生学业抱负水平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学业抱负水平问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学习意志0.8151、学习投入0.8073、目标认知0.7578;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31,分半信度为0.8476。

2.2.2大学生事业抱负水平问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事业抱负水平问卷。该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7802,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事业满意度0.6841、事业认知度O.8659、事业自信心0.8509、行为计划性0.8361;总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31。

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考查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抱负水平的差异,以及贫困大学生学业抱负水平和事业抱负水平在性别、学历层次方面的差异。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抱负水平上的差异

经过对独立样本t的检验,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在抱负水平上的比较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在事业抱负水平及所属各维度上的t检验差异不显著。高校大学生在学业抱负水平的总分上,贫困大学生的得分(t=5.161,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的得分;在学习投入维度上,贫困大学生的得分(t=4.744,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的得分;在学习意志维度上,贫困大学生的得分(t=3.859,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的得分;在目标认知维度上,贫困大学生的得分(t=4.726,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生的得分。

3.2校贫困大学生抱负水平在性别方面的差异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在校贫困大学生抱负水平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所得的事业抱负水平的总分,以及在事业认知度、事业自信心、事业满意度和学习意志维度上的差异均不显著。在事业抱负水平的行为计划性维度上,女生的得分(t=-2.459,p=0.014)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在目标认知维度上,女生的得分(t=-4.182,p=0.000)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在学习投入维度上,女生的得分(t=-0.390,p=-0.017)高于男生的得分;在学业抱负水平总得分上,女生的得分(t=-2.740,p=0.006)显著高于男生的得分。

3.3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在本、专科层次上的差异

以大学生的学历本、专科层次为自变量,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抱负水平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校贫困大学生,在事业满意度上专科生的得分和本科生的得分没有显著性差异(t=-1.596,p=0.111)。在事业抱负水平总分和学业抱负水平总分及其他各维度上,本科生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专科生的得分。

4 讨论与结论

4.1 高校贫困的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抱负水平差异

上述结果显示,高校大学生的事业抱负水平的各维度,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差异均不显著。高校大学生的学业抱负水平的总得分,贫困大学生(t=5.161,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在学习投入维度上的得分,贫困大学生(t=4.744,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在学习意志维度上的得分,贫困大学生(t=3.859,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在目标认知维度上的得分,贫困大学生(t=4.726,p=0.000)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这一结论与张彩霞、Pal、庄丽等人的研究相一致。

从目前高校的情况来看,各级政府资助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日趋完善,并逐步形成体系。特别是近几年,国家专项资助拨款逐年增加,贫困大学生的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杜绝了贫困生上不起学和中途辍学的情况。通过笔者访谈得知:贫困大学生通过获取资助等方式改善了学习期间的经济状况,这从心理上使他们改变了贫困生不如他人的感觉,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自尊感,对贫困大学生的抱负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访谈还发现,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城市化战略规划的推进,高校大学生也深受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随之改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增强、参见社会实践的次数增加,特别是假期开展的顶岗锻炼活动既增加了他们的社会经验,也改善了他们的经济状况,对贫困大学生抱负水平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上述情况虽然使贫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经济条件,但他们的生活压力并没有完全消除,对改变现状和获、取奖助学金的渴望成了他们很强的学习动机,②积极的态度使贫困生的抱负水平高于非贫困生的抱负水平,即高于非贫困生的学业抱负水平。

事业抱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与学业抱负相比较为遥远。笔者通过访谈得知,在校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普遍认为,个人的前途主要受个人的能力和机遇影响,目前有这样的认识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这种认识应是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远期抱负水平的差异并不显著的原因。

4.2在校大学生中不同性别贫困生抱负水平的差异

上述结果显示,高校贫困大学生中,女生的学业抱负水平的总得分(t=-2.740,p=0.006)显著高于男生.;在学习投入维度上,女生的得分(t=-0.390,p=0.017)显著高于男生;在目标认知维度上,女生的得分(t=-4.182,p=0.000)显著高于男生;在事业抱负水平的行为计划性维度上,女生的得分(t=-2.459,p=0.014)显著高于男生;而在事业抱负水平的总分、事业认知度、事业满意度、事业自信心和学习意志各维度上男女生差异均不显著。这一结论与杨邓红、庄丽的研究不相符,而与Tiwari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

本研究是随机抽取河南省的5所高校符合条件的贫困生,由家庭来源统计显示,来自农村的学生有378名,占407名贫困生总数的92.87%。根据目前河南省内广大农村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氛围来看,农村家庭比较重视男孩子的教育,对女孩子接受大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贫困女生所承载的压力比男生所承受的压力大;女生在本性上与男生相比更能体谅家庭的困难,从而能获取较好的学习成绩,她们获得奖学金的动机比男生要强烈;贫困女生在对自己学业抱负水平的认知上与男生相比更为积极和现实,在学习投入上女生的得分也高于男生,从目前各高校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女生所占比例高于男生的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结果;在生活方面,由于经济的拮据,高校贫困女生的开支较小,这一点她们无法与非贫困女生相比,这使她们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并通过获得优秀的成绩来达到展现自我的目的。

4.3

高校大学生中本、专科层次贫困生抱负水平的差异

上述结果显示,在高校贫困生中,本、专科贫困生在事业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t=-1.596,p=0.111)。在事业抱负水平上,专科生的总得分(t=-4.129,p=0.000)显著高于本科生;在学业抱负水平上,专科生的总得分(t=-5.066,p=0.000)显著高于本科生;在学习意志维度上,专科生的得分(t=-3.059,p=0.002)显著高于本科生;在学习投入维度上,专科生的得分(t=-4.457,p=0.000)显著高于本科生;在目标认知维度上,专科生的得分(t=-5.534,p=0.000)显著高于本科生;在事业认知度维度上,专科生的得分(t=-4.306,p=0.000)显著高于本科生;在行为计划性维度上,专科生的得分(t=-3.263,p=0.001)显著高于本科生;在事业自信心维度上,专科生的得分(t=-2.155,p=0.032)显著高于本科生。这与Siry和Lewin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一结果说明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大学生对避免失败的愿望比获得成功的渴望更强烈。笔者通过访谈得知,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时,专科层次的学生存在着自己不如本科层次学生的心理,在谈到自己的前途和就业时,他们很少有考研等较高的发展目标与要求,他们的发展目标与要求一般来说比较切合自身实际。但是由于社会竞争的压力较大,这也促使专科层次大学生的抱负水平高于本科层次大学生的抱负水平。

综上所述,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在事业抱负水平上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差异不显著,在学业抱负水平上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在校贫困女生在学业抱负水平上显著高于贫困男生,二者在事业抱负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高校贫困生中专科学生的抱负水平显著高于本科学生的抱负水平。

5.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建议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和讨论可知,目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抱负水平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的抱负水平主要体现在学业抱负水平方面,而且女生群体高于男生群体,专科生高于本科生。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贫困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受到政府的关怀和资助他们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这对他们的心理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他们的自卑感有所减轻而自信心有所提高,这对个体树立奋斗目标和抱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群体在学业抱负上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群体,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前的社会环境复杂,就业困难,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感受到了较大的压力,他们所确定的目标较高,在行动中要求

自己用较大的努力和付出来避免失败,特别是对竞争力较弱的女生和学历层次较低的专科生来说,他们的压力更大,这就要求教师在贫困生工作中要更加关注这些群体,特别是要关注贫困女生群体。目前,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5.1应继续做好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和关爱工作

目前,高校及相关部门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已使贫困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经济压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减轻,自信心大为增强,敢于参与竞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所以,希望高校及相关部门应继续保持该项工作的力度,通过努力,进一步减轻贫困大学生在完成学业方面的经济压力,同时,也希望能够在贫困生的就业方面给予帮助,尤其是要加强对女生在经济、就业及心理等方面的帮助与关爱,以缓解或消除她们的压力。

5.2应引导贫困大学生确立与个体实际相适应的抱负水平

根据研究可知,如果个体确立过高的抱负水平,尽管他们经过很多努力却很难达到目标,这容易挫伤个体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果个体确立过低的抱负水平,他们往往不需要用太大努力就能实现,这样容易使个体骄傲浮躁,不利于个体的长期发展。因此,在个体抱负水平的确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确立适当的抱负水平,特别是要引导和建议贫困大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即确立与个体能力与发展相适应的抱负水平,这种切合个体实际的抱负水平经过个体的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它会更有利于促进个体的长远发展。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2

关键词:贫困生;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用人单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0-0115-02

就业期望是指人们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待和愿望。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他们自身具有的与就业有关的观念倾向,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选择、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影响着他们职业素养的提升以及就业岗位的获得和保持。

据教育部统计,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总数己超过600万,占在校学生总数的20%至25%,其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至10%。受自身条件和社会资源的限制,加之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贫困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已有研究表明,贫困生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1]低于非贫困生就业率17.6个百分点,[2]同时,与非贫困生相比,还呈现出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明显偏差等特点。[3]高校贫困生的这种就业形势和特点给我国就业工作相关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事实,而就业期望值与实际就业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大小对毕业生的成功择业,工作的稳定性及发展,就业的心态以及心理调节能力均产生较大的影响。[4]用人单位期望是大学生就业期望的核心内容,是衡量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重要因素。为此,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今天,笔者选择从用人单位的视角来探讨贫困生和非贫困生就业期望的差异问题。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1.准备阶段

2013年5月~8月,编制、修改、补充、完善网络问卷,对后台数据库进行测试和完善。

2.宣传发动和调查实施阶段

2013年9月,课题组将网络问卷放置到高校就业信息网显眼位置,并通过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开设的全校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等课程,以及辅导员、专业教师、宣传公告栏、班级QQ群、班会等途径大力宣传发动大学生主动上网填写问卷,确保样本量,既要有较多数量的一本和三本学生都参与进来调查,又要有较多数量的大一到大五各年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调查。2013年10月开放网络问卷供大学生答题。

3.数据收集阶段

2013年10月15日,关闭网络问卷,同时从后台数据库收集、整理和处理调查数据。

二、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分析

本次调查共有3312名大学生参与调查,有效问卷3312个。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被试的人口学特征:

1.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如表1。

表1 被试性别的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类别 男 女

贫困生 658 662

非贫困生 963 999

总人数 1621 166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男生为658人,女生为662人;在非贫困生中,男生963人,女生999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621人,女生1661人。

2.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如表2。

表2 被试专业的人口学特征统计

类别 文科 理科

贫困生 423 897

非贫困生 675 1287

总人数 1098 2184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在贫困生中,文科423人,理科897人;在非贫困生中,文科675人,理科1287人。总体而言,在所有3282名被试中,男生1098人,女生2184人。

3.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

被试家庭所在城乡位置的人口学特征统计情况见表3。

表3 被试家庭所在地区人口学特征统计表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乡村小镇 农村

贫困生 80 103 96 185 818

非贫困生 375 324 250 211 840

总人数 455 427 346 396 1658

从表3中数据可见,家庭所在地在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的贫困生比例要远低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家庭所在地在乡村小镇和农村的贫困生比例与非贫困生比例基本持平。

三、数据管理

使用Excel 2003统计软件管理和分析数据

四、调查结果分析

1.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地理位置情况见图1。

从图1中数据可以看出:贫困大学生期望在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就业的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但期望在东部地区就业的要低于非贫困大学生。总体而言,绝大多数被试都愿意选择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就业,而很少有被试期望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就业。至于有一定比例的被试愿意选择在中部地区,原因一方面在于中部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快,另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南华大学有70%的大学生户籍在中部地区。

2.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城乡位置情况见图2。

从图2中数据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中等城市是他们就业的首选,其次是大城市,而乡村小镇和农村几乎没有被试愿意去。这可能是因为受大城市工作压力大和高房价的影响。第二,在中等城市、小城市、而乡村小镇、农村的选择上,贫困生均高于非贫困大学生,而在大城市的选择上,贫困生要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要比非贫困大学生要现实些。

3.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性质情况见图3。

从图3可以看出:第一,期望到政府机关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就业的贫困生比例均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期望到稳定的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就业或者期望到工资待遇更高的外资企业就业,而期望到私营企业就业的只有为数极少的一部分。而现实是能到政府机关就业的不超过毕业生人数的3%,而到私营企业就业的超过毕业生人数的40%。这显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职工人数情况见图4。

从图4不难看出:第一,期望到职工人数为0~50、50~100、100~500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高于非贫困生,而期望到职工人数为500~1000、1000以上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低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对单位职工人数的期望总体上要略低于非贫困生。第二,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总体上更倾向于到职工人数更多的单位就业。

5.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工作环境情况见图5。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一,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大多数期望到工作环境比较好的单位就业,而很少有人愿意到工作环境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第二,期望到工作环境非常好的贫困生比例要低于非贫困生,但愿意到工作环境一般、不太好、非常差的单位就业的贫困生比例要高于非贫困生。表明贫困生在吃苦耐劳的品质上可能要优于非贫困生。

6.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

被试期望单位的发展前景情况见图6。从图6可以看出: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绝大多数都期望单位发展前景非常好。这可能是他们深刻体会到单位的发展前景与自己个人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这也意味着他们可能今后会更加努力地工作来促进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建浩.从就业上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77-78.

[2]黄建美,蒋林.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3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基层考察29次,17次涉及到扶贫,其中有7次把扶贫作为重点考察内容,并就扶贫开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今年元旦,总书记发表了新年贺词,在讲完2016年部署后,专门用一整段来讲扶贫工作,他指出: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哿ν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今年春节前夕,亲临我省考察指导,充分肯定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效,要求我们以罗霄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为重点,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书记特别以吉安市“四个一”的产业扶贫模式为例,肯定我省通过帮扶让农民学得到良法、拿得到良种、找得到市场、分得到红利、看得到希望,走出了一条比较扎实的扶贫脱贫路子。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基础设施建设、新兴产业布局、社会事业发展等要向革命老区倾斜,推进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的最新创新成果。是做好“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学习领会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要重点把握五个方面:一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阐述,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总书记说,贫困不是社会主义,得民心者得天下,要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刻理解,深化我们的扶贫工作。二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重大判断,切实做到“扎扎实实,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总书记指出,推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对未来脱贫攻坚的难度要有清醒充分的认识,一步一个脚印推进扶贫开发的各项工作。三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精准扶贫、注重实效的重要理念,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总书记强调,帮助困难乡亲脱贫致富要有针对性,要一家一户摸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在工作实践中,把精准扶贫理念落细、落小、落实,做到精准、精准、再精准,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四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坚持激发内生动力,调动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积极性的明确要求,进一步发扬自强自立精神。总书记多次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要在不断加大扶贫力度的同时,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实现脱贫的信心和动力。五是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加强党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组织领导。总书记强调: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全省扶贫系统干部职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把脱贫职责牢牢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紧紧抓在手上。

二、以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为核心目标,全力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战

“十二五”时期的五年,是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全省贫困人口下降到200万,减少54%,贫困发生率下降了6.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贫困村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34.6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区、地质灾害区、库区和农村重点污染区,园了安居梦;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差水平分别达到240元和165元,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总结全省“十二五”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全省广大扶贫开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2016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第一年。扶贫开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考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确保到2018年提前两年实现2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90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和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精准脱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把我省打造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样板区。中央《决定》提出的脱贫攻坚总目标,就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既考虑了基本的需要,也兼顾了长远的需求,既考虑了收入的因素,也考虑了基本的支出。如果仅仅是收入脱贫,但因病或因灾,支出不断增加,也不能算脱贫。“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度量,也是实现小康的基准线,要搞精准扶贫,就是要拿“两不愁、三保障”这把尺子来对比,哪方面愁、哪方面没有保障,就要着力解决哪方面问题。

第一,要健全三大机制。一是脱贫攻坚考核机制。本月上旬,省里已经派出4个组正式开始实施对25个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的考核。这个月底前将会出考核结果,省委省政府将于5月底前召开表彰会。还要研究出台对设区市党委和政府精准脱贫成效的考核办法,以及对定点扶贫单位和省级23个出台了行业扶贫实施意见的部门考核。二是精准脱贫退出机制。已经出台了《关于建立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机制的意见》,明确了退出的工作原则、退出标准、退出程序、退出后的扶持政策、退出规划的年度计划。要加强对当年退出的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的抽查和评估工作。过去贫困县是难摘帽,谁都不愿意脱帽,现在是脱帽难,要规定比较高的标准、比较严格的程序以及还要实施第三方评估,确保退出更加精准,保证科学退出、合理退出。三是投入分配整合管理机制。省财政将筹集专项扶贫资金200亿元。今年省级可统筹财力的30%将用于扶贫攻坚,市县财政也要相应加大投入。要增加金融投入,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通过税收优惠、贴息支持、财政奖补及过桥贷款、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服务,撬动更多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向扶贫。省级每年安排的扶贫资金,原则上按因素法分配,由当地政府包干使用,统筹用于扶贫工作,自主确定扶贫项目。近期,国家将出台支持贫困县整合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省里也正在研究,准备出台意见。总的思路,就是优化涉农资金的供给机制,以减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把目标相近的、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统筹使用,核心就是要将资金的配置权下放到贫困县。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副总理曾说过,希望大家大胆整合涉农资金。这次在国家行政学院打赢脱贫攻坚研讨班上,副总理也讲到,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表态将积极支持整合,谁不整合重点审计谁,谁违规插手干预资金整合就处理谁,解决“整不动”等问题。可以说中央力度非常大,最近国家要下发的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意见,明确资金整合范围是各级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建设设施和水土保持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农业技术推广和补助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补助资金、农村综合改革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土地政策及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中央公益支持资金、产粮大县奖补资金、生猪、牛羊养殖大县奖补资金、农业资源及生态补助保护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现代物流流通补助专项资金、成品油税费改革收入支付、用于农村公路养护部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资金、以及教育、卫生、医疗等社会事业方面的资金,要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完善资金安排使用机制。会后要和省财政厅同志研究我省的方案,除了中央方案规定的整合资金项目,省里面下步也要拿出资金来整合,相信各相关县(市、区)一定能把资金整合好、一定能把钱用好。

第二,要完善四大体系。一是政策支撑体系。要在已构建“1+5+23”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出台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的实施意见和具体实施办法。我省要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国家部委的部署以及脱贫攻坚规划,近期要制定好一个实施意见和相关工作方案。一个实施意见就是贯彻落实战略思想,打赢“十三五”脱贫脱贫战的实施意见,相关方案就是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出台教育扶贫、卫生扶贫、易地搬迁扶贫以及涉农资金整合等实施方案,逐步建立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通过打好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撑脱贫攻坚的实施。二是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体系,重点加强乡镇扶贫工作站建设,进一步选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三是信息网络体系。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实现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和共享机制。四是社会帮扶体系。要对接好国家部委在贫困县定点扶贫和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对口支援,完善省级领导带省直部门和国有企业定点联系县扶贫制度,扎实开展各级部门定点扶持贫困村工作,选派干部组成工作队驻村扶贫,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鼓励政策。

第三,要实施十大工程。围绕我省产业脱贫攻坚战、保障脱贫攻坚战、安居脱贫攻坚战,省扶贫和移民办提出要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工程、就业扶贫工程、村庄整治工程、危旧房改造工程、搬迁移民扶贫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工程、生态补偿扶贫工程、社会保障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健康扶贫工程等十大工程,这既符合中央和省里的决策部署,也切合我省实际情况。产业扶贫是重要的基础,异地搬迁扶贫是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关键举措,社会保障是兜底举措,生态扶贫是新途径。教育扶贫,目标就是要讲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保障每个孩子能上学;高中、大学阶段要保障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要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不能因学致贫、返贫,要采取措施阻断代际传递。转移就业扶贫,要提高转移就业服务精准度,要提高转移劳动力质量,同时要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沟通衔接,保障贫困群众的合法权益。医疗扶贫,要统筹考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大病救治、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卫生环境整治等各个方面,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少生病”。要在完善合作医疗、重特大疾病救助的基础上,把重特大疾病中的慢性病纳入合作医疗保险和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通过解决这几个问题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要通过实行签约服务,来解决对患有长期慢性疾病和残疾人的“看的好病”问题;要通过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等措施来解决“看得上病”的问题;“少生病”就是改善贫困群众居住环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等。

三、围绕“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要求,扎实做好搬迁移民扶贫工作

“十三五”期间,我省还有2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搬迁,按照1:1.5的要求,我省还有10万人要搬迁,易地搬迁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是脱贫攻坚的形象工程。但搬迁移民扶贫是人员分布结构、生产生活习俗和社会组织形态的调整和重组,不是简单的人口位移,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必须精确瞄准、挂图作战、挂牌督办、逐一销号。

第一,要坚持与精准脱贫相结合。搬迁移民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要坚持移民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步转变,充分考虑促进农民增收,绝不能通过搬迁增加农民经济负担,更不能因为搬迁形成新的贫困户,确保搬迁后农民收入超过搬迁前水平,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要始终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的核心任务,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生计为先”,总结推广近年来我省在搬迁移民工作中探索形成的产业推动、市场带动、园区拉动、循环发展等产业发展模式,立足安置区资源和产业优势,根据搬迁群众家庭人口格局、经济收入来源、创收技能等特点,制定精准的增收计划,引导群众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致富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第二,要坚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移民搬迁安置决不能低水平复制农村,一定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要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优势区集中、土地资源节约集约使用的工作导向,灵活采取进城上楼安置、镇区安置等方式,促进搬迁户创业就业,全力推动易地搬迁与城镇建设互促互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要结合棚户区改造政策实施,对部分长期在外打工或从事商贸活动且自愿在城镇永久居住的农户,通过落实易地搬迁中长期低息贷款和全额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引导搬迁群众采取购买城区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房等方式,在市区、县城、小城镇安置,并配套落实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政策。城镇环卫、绿化、安保等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向搬迁群众倾斜。要根据搬迁规划,统筹编制县城、乡镇、中心村安置点建设融资方案。按年度计划项目将县城、乡镇、中心村安置点建设项目统一打包融资,并明确操作程序与管理办法,确保县城、乡镇、中心村安置点的建设资金投入有保障。本次会议后,新的《易地搬迁移民扶贫实施方案》很快要下发,政策比以往好很多,最重要的是在2018年前,确保将20万需要搬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搬出大山。通过整体移民搬迁可以解决大部分贫困群众的搬迁需求,但是插花的贫困户如何解决,这需要认真考虑。在新一轮的搬迁扶贫中,不仅要继续做好整体移民搬迁,还要探索完善插花式的搬迁,甚至不排除采取拔萝卜式的搬迁模式。

第三,要坚持与美丽江西建设相结合。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样板,是总书记赋予江西的光荣政治责任和发展使命。移民搬迁工作只有紧密结合美丽江西建设,才能显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充分考虑现代文明生活、传统特色、生产生活需要等因素,统筹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同步配套道路、水电、通信、养殖小区、农用沼气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完善医疗卫生、文化、商业等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努力实现新房、新村、新景和新产业、新生活、新发展。特别是在插花型搬迁和集中安置区搬迁中,要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这里要强调的是,易地移民搬迁是脱贫搬迁,不是一步就达到小康的搬迁,搬迁的目标是要解决好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方人的问题,它本身不能解决脱贫,各地务必不能形成因搬迁致贫的新贫困问题,不然就严重违背了搬迁的目的和要求。

四、以做好各项统筹协调工作为基础,确保脱贫攻坚顺利进行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攻坚拔寨”的关键阶段,靠常规措施难以奏效,必须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综合各项手段,整合各种资源,才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的关系。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必须将保障扶贫作为兜底措施。要继续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近期我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的实施方案》,重点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与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在区域分布、对象识别方面实现基本一致。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加强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的统筹协调,逐年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14.4%,确保到2018年我省农村低保标准高于同期全国扶贫标准20%,2020年高于40%。这是省委、省政府共同研究的决定。如果说到2018年脱贫摘帽讲求的是速度,那么低保标准的40%和20%是一个水平,这就充分体现出我省脱贫的水平在全国的排名。操作中,要加强标准衔接(以县为标准,所有的县低保标准都要高于贫困标准)、对象衔接(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且符合当地低保家庭财产状况的家庭,都要纳入低保范围;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贫困标准的,都要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要重视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前期全省共剔除27万贫困人口,新增了19万贫困人口,这些大数据十分重要,关乎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管理衔接(动态管理,民政部门负责低保对象,扶贫部门负责贫困对象,相互之间要支持、沟通,实现无缝对接)、政策衔接(建档立卡有很多扶持政策,下一步要通过两项制度的衔接尽量让这两个群体享受政策)、信息衔接(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和考核衔接(民政和扶贫部门要将相互工作作为考核内容,通过两项制度的衔接,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为2018年脱贫圆满完成做好基础工作)。

第二,要正确处理连片开发与分类扶持的关系。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战略重点在片,战术关键在村,战果体现在户。必须在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中推动协同发展,在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优势互补,在集中连片开发中强化集约效应。在具体工作中,要注重分类指导、重心下移,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把片区攻坚与扶贫到村到户有效衔接,把贫困村脱贫规划编制和贫困户建档立卡同步推进,因村施策、因户施法,切实做到贫困底数清楚、扶贫规划科学、攻坚措施对头,真正实现对贫困人口的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的精确化配置,对贫困农户的精准性扶持。

第三,要正确处理行政推动与市场驱动的关系。脱贫攻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第一民生工程”,既要坚持政府主导、行政力量有效推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也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多地运用市场手段安排扶贫项目和资金,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同时探索建立省级扶贫开发融资平台、县级扶贫开发项目整合管理平台和社会扶贫对接平台,并健全扶贫项目和资金竞争立项机制,做到择优立项、先建后补、奖优罚劣,不断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我省贫困片区县虽然开发不足,但丰富的矿产、中药材、旅游等资源又是后发优势,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市场要素具有强大的吸附效应。我们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注重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注重宣传推介资源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参与扶贫开发,力争把贫困地区打造成新一轮招商引资的热土。

最后,要强调的是扶贫宣传工作。总理强调,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打好舆论战、宣传战。扶贫工作需要造声势、造氛围,需要鼓干劲、推典型,需要做工作、传递正能量,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最近,国务院扶贫办领导介绍,中央电视台几乎每天都有一条扶贫方面的新闻,江西卫视能不能做到每周3条以上,回去后要和有关部门好好商量,一定要把扶贫宣传工作做好,省、市、县各级都务必要高度重视。另一方要面,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一些负面的新闻也会逐渐暴露出来。在建档立卡方面尤其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让一些人故意找岔子,标准不能降、程序不能少。要提高思想认识,将此类社会事件作为推动工作的动力,征求社会意见,加以改进,获得支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

一、概述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使得贫困大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等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较大改观。但是在就业的过程中仍会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阻碍了贫困大学生就业。而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家庭、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和一般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于一般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因此,全社会各级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客服障碍,从而成功就业。

二、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产业结构经过调整后所带来的是职业、职位、岗位的变化,会形成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在大学生入学时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毕业后就成了滞销专业,这样的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误区:高校贫困生政策的重点一直是放在物质和资金资助上,“奖、贷、助、补、减、免、缓” 等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较多,但是在就业方面的政策比较少。有一些高校的贫困生就业工作还很不平衡,侧重就业指导,忽视心理辅导;侧重于普遍教育,忽视个别教育,缺少针对性;侧重就业安置任务,忽视了长远就业目标设计。

3、用人单位在选用人才时存在明显的偏见: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有意无意的在求职者中寻找高分毕业生、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由于贫困生具备这些条件的比较少,因此,经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失去了很多就业机会。

(二)家庭因素

1、经济条件差: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经济因素对他们的影响最大。贫困家庭每年要支付高额的学费,学生毕业后求职成本又在不断攀升,这给贫困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总之,缺少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大学生成功就业。

2、贫困家庭社会关系少: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关系网所起的作用也是十分关键的。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可以通过朋友和亲属介绍找到理想的工作,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贫困生与普通毕业生比较起来,社会关系过于简单,这样就使他们在就业方面又少了一条有效途径。

(三)个人因素

1、择业期望值高,择业观不合理:贫困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家庭是四处举债读书,学生希望尽快获得高收入、高回报;有的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读书意味着要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可以光耀门庭。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择业期望值较高也是不良的择业观,直接导致了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

2、成绩不佳:贫困大学生中除了个别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外,大多数都是表现平平。很多贫困学生在校期间都是一边学习,一边打工,难以安心学习。另外,因自身的基础原因,外语和计算机水平都不高,这都成为了他们就业的一道门槛。

3、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由于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比较特殊,贫困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由于贫富差距比较明显,就很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卑心理。因经济原因及心理问题,他们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语言表达、实践创新等多个方面的能力都明显下降,导致了贫困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三、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受经济原因的影响,他们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与那些衣食无忧、大把花钱的同学相比,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而贫困生的贫困虽然不是个人造成的,但是贫困问题却常常困扰着他们,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就业。许多贫困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要利用大部分时间来勤工俭学,参加学校各类活动较少,因此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因此就会自我封闭,失去信心。在求职和择业中,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择业中缩手缩脚,失去了就业良机。

(二)抑郁心理:抑郁心理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在这种情绪下人容易从认识上扭曲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会否定自己,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感到无能为力、失望、甚至是孤独,更为严重的是很容易进入到抑郁怪圈中去。在未来的择业中,面对着社会激烈竞争的现状,贫困大学生既要考虑进一步学习深造,也会有对找工作不抱希望的担忧。他们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同时又害怕竞争失败。长期承受这样的压力,再加上不平等竞争的存在,很自然就会使他们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思想,从而抑郁心理就产生了。

(三)焦虑心理: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是一种复杂情绪的反应。贫困大学生深知家庭经济的困难和父母的艰辛,知道上学机会的来之不易。因此,他们在学校也为家里担心。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就业难度。毕业后,贫困大学生想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来改变贫困的生活,然而总是事与愿违,所以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现实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使他们对未来的生活产生了持续的焦虑心理,经常会心神不宁、神经紧张,并充满了恐惧。

四、结束语

总之,贫困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始终是存在一定困难的,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在心理上又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要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从多个方面的去完善,去改进。

参考文献

[1]杨震《论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09期。

[2]徐晓宁、陈银凤《贫困大学生就业障碍分析及对策》,《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5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学生,医科;贫困;少数民族;藏族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0%~30%,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数量达到240多万,其困生约160万,占在校大学生的5%~10%[1]。贫困大学生的年龄在17~23岁之间,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贫困大学生除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外,还要承受来自经济、生活和学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另外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还要承受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封闭等。青海省以藏族少数民族为主,笔者在青海对藏族医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青海大学医学院44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2±0.42)岁。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为96.82%。其中男生225名,女生201名;藏族126名(大一学生31名,大二学生33名,大三学生40名,大四学生22名;城市生源学生55名,农牧区71名),回族34名,土族20名,其他少数民族31名,汉族215名。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进行调查,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答题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并要求统一下发、独立填写、统一回收。问卷采用0~4五级评分,评分达2~5分者为阳性。

1.3 贫困生评定标准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严格按照青海省扶贫办公室制定的标准:年人均收入城市家庭不足2 400元,农村家庭不足800元,牧区家庭不足1 000元[3]。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2.1 贫困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本次调查的426名医学贫困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3.2%,23.1%的贫困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等。藏族贫困医学大学生126人中,阳性达89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0.63%,其中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7.96%,明显高于男生的64.18%。

2.2 藏族与其他民族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民族的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藏族贫困大学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均分项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藏族与回族大学生仅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贫困大学生躯体化表现较回族贫困大学生明显;藏族与土族仅在人际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藏族医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藏族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在各项中得分均高于男生。藏族贫困医学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恐怖4个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不同年级藏族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体来看,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严重。二年级学生在恐怖、人际关系、抑郁3个因子上高于一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因子上,一年级学生高于三年级学生(P值均<0.05)。在恐怖因子上,二年级学生高于三、四年级学生(P<0.01);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四年级次之。总体上二年级藏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藏族贫困生心理健康处于整个在校时间的低谷期,与褚远辉等[4]研究中出现的“二年级现象”基本相符。见表2。

2.5 不同生源藏族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各项得分情况来看,来自城市的藏族贫困大学生与来自农牧区的藏族贫困学生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相对于藏族贫困男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和更大的压力。一般来说,她们的父母以牧业为主、家庭无固定收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藏族的特殊文化导致家庭子女又多,困难程度加大,决定了她们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心理、经济、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这可能是贫困女大学生有较多抑郁和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语言障碍,她们的社交活动很少,导致她们对自己的人际状态的评价不太高。从就业压力来看,在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求职难早已成为公认的社会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二年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谷。这可能是由于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已度过了刚进大学时的新鲜感,而生活的窘迫、前途的渺茫和大学生活的漫长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从人际状态来看,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自觉人际状态最差,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交际的时间、空间和费用,加之由于经济困难等带来的自卑心理。从学习来看,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学习兴趣最低、学习压力最大。这可能是由于从二年级开始医学专业课的门类大量增加、难度加大,并且课时量也有所增多所致。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应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积极措施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生活氛围,使他们逐步形成成熟、稳健、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闻声远.从UPI透视当代贫困生的精神世界.教育与现代化,2006,2 :62-6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4.

[3] 张发斌,文建军,马学元,等.青海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48-549.

大学贫困生学期总结范文6

针对此类情况,需要国家对贫困大学生家庭实施长短期结合的扶贫政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将这类大学生直接作为国家扶贫重点对象予以扶持,最终实现一个贫困大学生就业解决自己家庭的贫困问题,一群贫困大学生创业推进整个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目的。

特殊的贫困人群

据官方公布的数字,目前在全国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为5%-10%,人数大概在160万。其中,农村贫困大学生又占贫困生总数的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大学里有很大比例的贫困人口。针对这部分人群的扶贫任务很重,却又很特殊,因为他们虽然现在贫困,将来却有可能有能力去消除贫困。

从学费上看,中国大学生的年平均学费是6000元左右,加上住宿费,书本费,生活费,一年的总消费在12000元上下,四年就是48000元。有统计显示,85%的贫困家庭总收入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1%的家庭教育支出比例高达家庭总收入的80%。

从大学生日常消费来看,据一份关于全国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费平均每月约260元。在大城市,这260元只能满足学生们的吃饭等基本需求,还有约18%的家庭不提供生活费。而贫困生周围的同学每月生活费平均在660元左右。

据调查,44%的贫困生偶尔参加校内勤工俭学;35%是有就参加,没有就不参加;8%的人总是参加从未中断过;从不参加的占到14%,这说明在高校内勤工俭学的机会不多。基于此,不少贫困学生选择了寻找社会上的兼职,以解经济贫困之优。然而,校外兼职往往机会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与所学专业基本无关,大部分是一些促销、家教之类的工作。

在贫困大学生眼里,就业是件无比重要的事情,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偿还学费或者助学贷款,面临的是必须及早承担家庭经济的重担,面临的是自己在城市里迅速扎根立足的生存压力,因此他们的就业期望值也很高。调查显示,对于就业单位,82%的贫困大学生希望能到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10%选择自主创业,7%选择建设新农村。即便如今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贫困大学生也没有放低就业期望值,这种矛盾,导致了农村贫困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面临两难境地。

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把贫困大学生纳入国家重点扶贫对象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一,扶持一个贫困大学生上学就是扶持了一个贫困户。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家庭,40%的贫困学生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主要来自父母外出打工及种田收入。他们的父母大多知识水平不高,且缺少培训机会,难以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但是,如果能帮助贫困大学生读完大学,顺利就业,他们就自然成了家里的经济支柱,这类贫困户如果不出现大病负担,一般都会脱贫致富,较之政府的普惠式扶持,脱贫效果可能更明显。

当然,教育投资存在着很大风险,如果受教育者在消费了大量投资之后没有得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或者无法将所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收益和回报便无从谈起,家庭极可能长期陷入贫困的泥淖。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延续,将会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极大隐患。因此,在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对那些来自重点贫困县的贫困大学生,既要扶持他们“上得起学”,还要扶持他们“就得了业”。

第二,培养一个贫困大学生成才就是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现实情况看,大学毕业后会选择去贫困地区工作的,绝大多数还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目前趋势较好的有大学生村官和大学生返乡创业两种潮流,他们对建设新农村、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已经和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农村更熟悉,也更有感情。

应对策略

在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具体帮扶上,也应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

第一,专项扶贫方面,国家在对农村贫困户按现有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应对有子女上大学的贫困户有专门的扶持,作为扶贫到户的一项专门政策,确保他们上得起学。

同时,国家应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在就业培训、企业招聘、政策宣传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导,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税费优惠政策,使得部分有能力有条件的贫困大学生能通过自主创业走向富裕之路。

第二,行业扶贫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支出。在对贫困生助学贷款方面,应该出台更加宽松的政策,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国家可以放宽助学贷款的金额及期限,这样可以有效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费压力,使他们更加集中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费收取方面,可以适当降低贫困家庭学生的收费标准,也可以根据地区贫富差异设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第三,社会扶贫方面,应扩展定点扶贫的内涵,参与定点扶贫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承担各自扶贫点的贫困大学生上学困难问题,作为定点扶贫的一项任务。

贫困大学生所在学校可与社会团体和企业联合,建立订单式培养的就业模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发挥他们的特长,弥补他们的不足,并可以发挥他们来自落后地区能吃苦的优点,顺利实现就业。在就业指导方面应更有针对性,重点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而不是泛泛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