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摘要:目前,贫困大学生在复杂的高校生活中,由于自身的家庭条件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在未来的各行各业发展中是重要的人才,但是贫困大学生如果产生了负面的心理影响,就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针对一些问题不能进行自我处理,长期发展下去,容易给学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高校的教育中,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因为无法支付学习费用以及生活费用,给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情况带来了困难,长期发展下去,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发展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而在高校的教育中重视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对贫困大学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在未来的发展及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在研究心理学的学科上积极心理学是一种新颖的研究方式,它不仅能够对传统的心理学进行继承与发展,还能用积极的形式对传统心理学进行优化与创新,针对传统心理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在高校的发展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难以开展,并且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化,如果用传统的心理学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很容易给贫困大学生敏感的心理造成自卑影响,对外界充满了警惕性,这就给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高校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与帮助,根据贫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能够发现美德品质的积极心理,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与学习。

二、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自卑现象很严重

在高校教育中,贫困大学生出现了自卑的心理现象,并且极其的普遍。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出现了贫富的差距,在高校教学中,大多数的贫困学生来源于偏远的地区,主要是由于收入比较少,经济情况不够景气,对于这些贫困家庭来讲,虽然都领着国家贫困补助进行生活,只能勉强地维持大学生的续费,但是生活费用还不能够得到实际性的解决。目前,我国针对各大高校的贫困大学生也开展了相应的扶持政策与管理,能够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经济补助,在这样的补助下让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都能进行及时的补交与交付,同时也给贫困大学生的家庭减轻了负担。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自卑感,在生活中未能正视家庭贫困现实,对“富裕”有了错误的认识,在心理自卑的情况下,针对外界的评价与眼光,都会产生极端的心理,对外界的帮助总是充满敌意,因为自卑不能接受一切外界帮助,更是害怕同学们看不起、异样的眼光与言语的讨论。

2.贫困大学生存在着自我封闭的心理

在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中,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使家庭氛围比较沉闷,家庭成员之间很少进行心理上的交流或情感交流,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进行交流,大学生逐渐的受到了熏陶,对自己内心的情感藏在心里不善表达,总是极度的羞涩。再加上需要支付学校中的生活费与学费,经济上的压力大,使贫困大学生逐渐地自我封闭,不善与人交流;在学习中,如果遇到了问题或困惑,无法正确地释放自己的压力,自我封闭,拒绝交流。这些都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旦因为某件事情而触碰到了贫困大学生敏感的内心,给贫困大学生造成了自卑的心理,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在2004年云南省云南大学中,马加爵同学因与同学在宿舍内发生口角,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马同学被判处了死刑。在对案件进行调查与描述的过程中,从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由于马同学的心理极度自卑,非常在意他人的评价与看法,由于长期的负面情绪影响,没有进行正确的释放与解压,导致在争吵的过程中做出了伤害他人的一些犯罪事实,酿成极严重的后果。

3.贫困大学生心理极其敏感

由于贫富的差距,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具有一定隐患与危害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过程,总会以“开玩笑”“讲笑话”的形式来拉近关系,而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在“开玩笑”的过程中,总会敏感地认为具有针对性、看不起自己、这是在取笑他等等想法,这就会给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留下一个误解的想法,然后,会在自己的内心中把这些错误的想法逐渐地由小放大,不会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总是自我封闭,长期发展,造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与此同时,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中,一旦提到了家庭经济条件,贫困大学生总是比较回避,甚至拒绝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往来,使自己身边没有朋友,对情感无法进行抒发与表达,把情感长期地压抑在自我心中,严重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身心的发展。

4.贫困大学生的消极状态,缺乏幸福感

高校大学生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学生之间彼此交流与了解,因为贫困大学生自我幸福感很低,逐渐对自己的生活与家庭感到不满意,会羡慕一些家庭收入比较高、来自于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较好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逐渐使贫困大学生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学习过程中也出现了消极的情绪。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比较低,只能勉强支付大学学费,但是对日常花费、生活费用却无法最大化地满足,这就让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与生活过程中,感觉到自己的家庭条件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处于低等水平,给贫困大学生的内心造成了消极的状态,对生活失去了幸福感与自信心。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发展与措施

1.培养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队伍

理念决定行动,具有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教师,会主动运用相关技巧和方法教育、引导、影响贫困大学生。首先,高校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心理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参加培训,领悟积极心理学理念,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掌握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咨询中的运用技巧,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展开运用,帮助贫困大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惑的能力。其次,教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示范者,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丰盈自身,一位人格健全、积极阳光、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本身就蕴涵着丰富、优质的心理教育资源。

2.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心态

在大学教育中,要对大学生的心态进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让贫困大学生消除以往的消极心态,用积极的态度针对生活与学习,帮助贫困大学生逐渐增强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引导贫困大学生对自身家庭的贫穷有新的认识,并且要对自己的家庭与富裕的家庭存在的区别进行认知,为贫困大学生的发展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培养大学生“人穷志不穷”的人生信念。与此同时,要对贫困大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明白学习必将改变命运,了解到困难存在的必然性,让学生逐渐地在困难中成长,面对困难能够自主地努力解决。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学习都报以一个积极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引导学生,进行人际关系交流

在高校的教学中,贫困大学生由于产生了自卑感,在人际关系的交流上比较困难,教师要正确地引导贫困大学生的思想与积极心态,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惑进行探讨,帮助大学生学会树立信任他人、接受他人帮助的理念。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保持联系,在了解到家庭背景后,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时,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减压与释放,引导大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人际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喜悦,在构建人际交往过程中,给出正确的建议,用平常心态对待每一位需要帮助的贫困大学生。让贫困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交流过程中要有原则、有底线地进行交流,真诚地对待、积极正确地引导贫困大学生主动进行交流,抒发自己内心情感,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4.完善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体系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中,针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了明确的教育体系,但是虽然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进行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实施不够完善。仅仅解决的是大学生的经济负担,而对于心理上的辅导,却缺乏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积极心理学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部分,它能够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还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减少自卑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人进行沟通与交往,让贫困大学生能够学会释放自己。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教育任务之一。积极心理学可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贫困大学生,并且从根源上对其提供帮助,为学生解决问题,使其能够健康的发展,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都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困难与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卓朋涛 单位: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