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管理论文范例6篇

计算管理论文

计算管理论文范文1

1.1云计算概念

云计算就是一种计算方式,是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形成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可以连接虚拟化和扩展化资源,可以提供给互联网服务访问以及随想的计算模式,其中每一项资源或者功能的使用,都可以分布在全球的每一个服务中心或者数据中心上。

1.2云计算发展现状

2009年是“云计算”元年。该年初,MichaelStephens就预测云计算跟图书馆的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云计算很荣幸地登上十大技术趋势的榜首。而在美国的ALA网站上,也有很多关于云计算的介绍,这是云计算在图书馆管理领域应用的第一步。国内图书馆很早就对云计算有着密切的关注。2008年,上海图书馆研究人员刘炜提出了亚马逊的云计算(收录在《关于中外图书馆事业和理论研究》一书中),他指出云计算可以让图书馆人员更加专注自己的业务,可以从互联网的束缚中挣脱出来,并且提高服务的质量,扩大协作的范围以及减小使用的难度系数。刘炜又在2009年《图书馆前沿技术论坛》中提出“图书馆进入了云计算机时代,选择的解决方案要适合现在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学者施海燕和范并思也都指出,图书馆应该重视云计算的应用,并且接受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各项挑战和机遇。

2图书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机遇

图书馆需要面临很多问题,数字化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经费,而图书馆的常规经费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图书馆的资金投入有所欠缺。缺少维护经费,就会造成图书馆设备老化和网络传输速度较慢的现象。而云计算的投入使用可以降低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成本,使图书馆的设备得以维护,还可以提高网络传输的速度。除了数字化建设成本上的缩减,云计算还促使图书馆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使用相应的软件系统,让图书馆跟大容量的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说再见,缩减了设备维护人员,给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利用空间。目前人们的阅读形式不再单单是通过纸质印刷物来获取信息,还有一种更新潮的方式,就是服务商将书本的版权买回并通过数据库推送上网,读者可以付费或者免费阅读。这就是通过云计算的方式,将数字资源转变成可以直接阅读的形式。这种利用云计算提供多种数字资源的方法给读者带来了很多便利,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且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尽管很多图书馆中的书籍等文献资料已经非常全面,但是总会有读者找不到的相关资源,这就可以利用云计算在全国各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除了本馆可以利用,还可以通过这个信息共享平台查阅到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信息共享不仅满足了读者的需要,还丰富了图书馆的资源储备,同时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营成本。

2.2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虽然云计算给图书馆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2.2.1图书馆中的数据资源可以通过云计算实现共享,但也由此产生了数据安全的问题。加大图书馆信息数据安全设施是首先要注意的问题,也是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首要挑战。信息数据安全设施的建设核心是公钥基础设计的建设,公钥基础设计就是利用数字签名以及公钥加密的平台,由数字证书、证书发放机构、公开秘钥密码技术和公开密钥相关的安全策略这几个部分组成。公钥基础设计的建设可以使图书馆在多种环境中使用加密以及数字签名技术,那么用于云计算传输的资料数据就不会被偷看和篡改。从而为云环境下的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网络环境。

2.2.2云计算模式下的图书馆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这也是图书馆需要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因为云计算的跨组织性、动态性以及异构性,不可能让每个用户使用云资源前都要进行身份验证。图书馆可以构建一种统一登录身份验证的方式,只要进行一次身份验证,用户就可以访问其他的云资源,不用再次进行身份验证。

2.2.3云环境下的图书馆需要对大量用户信息资料进行管理,这种管理工作也非常繁琐,同时涉及权限、知识产权等问题。对此,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可以通过专门的数据管理技术,利用列存储的管理方式进行数据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图书馆用户信息资料管理的应用效率。

2.2.4图书馆在运用云技术后,用户可以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源,虽然这种方式有效实现了信息产品的社会价值,却失去了其商业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制定一个相应的协议,将云资源进行等级划分,设定不同层次的访问权限,制定不同层次的计费标准,通过这种模式提高信息产品的商业价值。

2.2.5各高校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应该制定一套关于云计算应用的相关标准,还要对MSP的开放性、标准化、保密级别、安全性、企业诚信、可持续发展加以研究,便于图书馆对云计算的研究及管理,有效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安全以及图书馆的基本利益。

2.2.6图书馆可以自由选择IT供应商,而图书馆在转换IT供应商时也需要有转换中的技术标准。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很多IT企业都在自己的技术标准上建立了属于自己企业应用的“私有云”,这种方式欠缺兼容性,在不同模式中也不可以互相操作。这一点是云计算给图书馆带来的新型挑战之一,如何实现云计算的共同发展是一个应该重视的课题。

3结语

计算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实现

引言

当前高校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实验教学处于突出的地位,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与管理模块,是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指导方针之一。而且在实行了完全的学分制管理以后,实验教学工作将改变过去那种实验教学固定时间、固定内容、按班级同时进行教学的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兴趣来安排自己的实验,按照自己学习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教学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这种灵活性更高的管理要求,必须有一套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实验室管理系统。

一、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范围

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其他实验室有较大的差别,比如设备更新频率较高、设备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人流量较大、用机秩序混乱(学生随意更换机位,或同时打开几台机器)、工作时间较长(通常的开放时间是一周七天、每天十几个小时)、公用软件维护工作量大且重复(学生随意删除系统文件或修改系统参数,病毒对软件的破坏)等等,上述问题一直困扰计算机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目前国内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基本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的基本管理,主要包括设备的购入、借出、报废等;

(2)计算机实验室所承受课程的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验室计算机课程的排课、教师及其对应班级的安排、作业的布置与回收等;

(3)课余时间的自由开放管理,主要包括上机卡的发放、计时的基本方式、读卡器的设置、上机情况的登记与统计等。

二、现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不足

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基本上是模仿50年代苏联的模式,按某一门课程来设置实验室,实验教学由院系自行安排,实验室实行以院系管理为主的封闭式管理体制。这种传统的设置与当时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教学科研发展水平相适应,但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科研水平的提高、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发展,传统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1)实验室小而全,多而散,功能单一,无法形成综合优势。

(2)实验室相互独立,管理分散,资源浪费严重。

(3)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不利于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和培养创新人才。

三、现有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式

目前,大多高校使用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以学生管理为中心,以处理学生课余上网和教师上实验课的信息为主。大致有以下两种模式:

3.1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计算机开放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由两大子系统组成:门禁管理子系统和监控管理子系统。

3.1.1门禁管理子系统由门禁管理和资源管理两个子系统功能组成:①门禁管理系统是用户进出实验室的一道安全屏障。进入的用户要刷卡,并接受一系列的合法性的检查。检查完毕后,如果检查通过,该用户的刷卡信息将会被保存到数据库里;②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库的指示决定是否允许用户启动计算机系统,而且每位用户每次只能使用一台计算机。如果用户检查没有通过,就不允许该用户使用实验室内的任何资源。用户使用完毕后,要进行刷卡注销。用户入门划卡注册到出门划卡注销所用的时间为上机机时。这种管理方式能够有效的对计算机实验室进行管理。

3.1.2监控管理子系统

①实时监控管理的主要功能:能够及时的查询计算机使用的用户,还能够了解到每一位用户的位置,上机时间等;②登录控制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实验室内的机器进行登录(加锁)和不登录(放开)的控制;③帐表管理的主要功能:维护用户的账户信息。如:建立、删除、冻结单一用户帐号、成批连号用户账号。对账户中的教学机时、自费机时、打印纸张等各项数据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操作。对用户账号信息及记账日志进行各类查询和统计。账表管理中对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的分离,使学生在每学期的教学实习量教学机时)完成后,能自动付费上机(自费机时),否则被示为非法用户。机房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也可自由开放,即教学上机(教学机时)和自由上机(自费机时)可同时进行。这样,既大大提高了机器的利用率,又增加了学生的上机量;④统计管理的主要功能:统计、分析及打印报表。可按系、班级、用户等不同类别对所用的机时(教学机时和自费机时)、打印纸和软件资源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和分析,并为教学研究部门、管理部门提供决策辅助信息;⑤数据维护管理的主要功能:对各类基础信息进行增加、删除、修改和查询等维护工作,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四、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由于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所面对的需求灵活、繁琐和多变,而且还要考虑到设备及其管理软件的不同情况,因此本系统的架构应该具有极松的耦合性和极强的可扩展性,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扩展、重新组装或者复用。

4.1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本系统主界面设置了四项功能模块,分别是: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管理、上机管理、系统管理。系统维护模块主要实现系统设置(权限设置等)、系统初始化、修改口令、信息的定期安全备份等功能。实验课程管理模块实现对实验课教学的科学管理,将已往封闭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教学方式,转变为开放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新方式,主要包括排课系统管理、上机实验管理、实验信息资源管理等功能。上机管理模块主要包括机时分配管理、上机用户的账户管理(用户注册信息、密码设置、挂失注销、报警提示、资金余额等)、用户的上机登录管理,以及对上述信息的统计和查询;系统管理模块主要是对用户进出系统的管理。

4.1.1实验课程管理子系统本子系统中的排课系统模块,由于受到相关制约的条件很多而且随机,所以在设计中很复杂。其主要功能如下:根据来自学院教务处的实验计划和各教学部门的实验班级获取资料,按照课程及实验室设备配置对这些资源过滤分发至各实验室进行排课,然后把实验课程表到WEB上。为了利用计算机实验室的信息技术优势,并适应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设计并开发了实验资源信息模块,主要包含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的环境及条件、实验重点与难点剖析、实验的模拟演示、实验的评价、实验的体会、相关知识、电子教案、实验的成绩等信息,这些信息都来源于各位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他们结合教材、各种相关资料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每次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实验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置为不同的级别:普通级别、拓展级别。其中普通级别要求达到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拓展级别是针对那些已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有能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学生,为他们设计一些设计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实验,让他们达到更高的要求。所有这些信息都是学生关心而平时又不容易了解到的,把这些信息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直接上网检索查询,检索到的资源信息可以直接通过浏览器或下载到本地机上。

4.1.2上机管理子系统该子系统分为机时管理、用户登录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模块。其中,机时管理负责为学生分配空闲机器:一方面按照实验教学计划为上实验课的学生分配机器(遵循上同一实验的学生集中坐在一起的原则);另一方面为自由上机学生分配零散空闲机器。这几个模块中,用户登录子系统最为复杂,学生进入时使用刷卡的方式进行身份判断,如果属于当时时段的实验课,则为其分配机器,进入“上机实验系统”做实验,否则如果该用户具有合法身份,则为其分配零散空闲机器,同时记录机位、时间等信息并允许其进入自由上机,同时采用计费系统开始自动计费。用户上机完毕必须退出系统,系统将其注销。用户如果卡内资金不足,则提醒其续费并拒绝入内。

4.2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计算机实验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实现数据共享及保持数据的即时性,要求数据变化随时显示在网络上,保证实验室的任何一台管理机终端可随时更新查阅资料,保证在校园网上也能及时查看有关信息。该系统运行在一个局域网中,可以实现对不同实验室的统一管理。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由一台文件服务器、一台WEB服务器、若干个收费工作站(一个机房对应一个,由一台微机和一个条形码阅读器构成的刷卡机组成)、学生上机卡,一台具有网络管理功能的超级工作站、网卡、集线器和网线组成。相应软件采用了一套自主开发的条码卡计费管理系统。:

五、结论

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以计算机实验室现有的软硬件资源为基础,实现对高校计算机实验室中设备全面管理和完善,对计算机实验室工作人员管理的规范和有序,达到保障计算机实验室运行的高效和可靠:①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管理,即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维护、购置、报废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②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工作人员的自动化管理,即实验室人员日常工作的全面管理和及时查询。③让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自动化,系统自身的有效运行,即系统的初始设置、数据的备份与恢复、管理员设置、权限设置、系统日志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建明.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7,(25):74,81.

[2]张薇.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经验浅谈[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36):229-230.

[3]王传银.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85-87.

[4]赵彬.高校机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信息,2008,(1):64,124.

[17]徐岚.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6,(3):117-119.

[5]杨海鹰,潘华编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23.

[6]杨碧石.基于开放实验室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J].计算机与信息,2008,(1):39-40.

[7]高翔,兰国斌.浅谈计算机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思路[J].科教文汇,2007,12:221.

[8]陈佩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2):178.

计算管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发展现状

1.1违规行为屡禁不止

在现行的会计工作核算程序中还仍然存在出纳、制证审核等工作内容的不清晰导致账簿记录、原始凭证审核工作不规范,会计工作职责分工不明确,严重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的规定》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规范的操作直接导致了会计统计数据的不准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1.2对会计工作疏于管理

目前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管理上显现出流于形式、一家独大的现象。对会计核算和会计从业人员管理缺失,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事业单位对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重视、对会计人才培养和吸收不够,直接导致事业单位内部经济犯罪行为频发,严重影响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

1.3缺少完整的会计核算机构设置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中虽然都有意识地设置相关财务会计机构,但是,对于会计核算机构人才的使用和业务要求明显偏低,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内容不具体、机构职责不明确、权限不清晰等问题突出。应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核算机构,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增加各部门之间的内部牵制,引导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对策

在分析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后,就需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能够更加完善。会计核算作为事业单位防范风险、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事业单位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依据,对事业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事业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管理力度,用精确的会计核算数据及时调整事业单位发展方向、提高决策的正确性,从而让事业单位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稳步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深化认识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会计工作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其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生死存亡,会计核算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重要的内容。为此,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深化对会计核算工作的认识,健全相应的结构,配置专业的会计人员,并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使其更加规范。事业单位在运营发展的过程中,应及时结合现有实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核算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同时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保证事业单位的财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事业单位的发展中同样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对违法违规现象的处理力度能够促使事业单位及会计核算从业人员加强对自我的要求,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应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对会计工作加强管理,在制度建设上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和会计从业者的行为规范,在岗位设置中应切实结合事业单位发展实际,设置专职会计职位,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和独立性。在人员任用中,应提高入职门槛,对原有员工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薪资标准。同时还应设置岗位轮换制度,确保会计从业人员熟悉各个岗位职责和事业单位内部发展,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精准性和核算质量。

2.2加强培训

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会计人才的培养尤其困难,其不但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为此,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培训,这样能够使其具备丰富经验的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团队更加坚强。培训的内容不但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还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内容以及相应的会计处理和纳税申报相关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人员更好地对外界的变化进行反应,从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及时的调整,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规范程度获得提升。

2.3完善制度

制度是事业单位运行的生命线,良好的制度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为了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有条不紊地进行,事业单位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会计制度制定完善的适合事业单位自身情况的核算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会计核算的效率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

2.4加强监督

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对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事业单位在这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为此,事业单位应该结合西方发达国家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监督的经验,并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情况来加强监督,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会计核算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使这些信息充分发挥作用。事业单位在发展中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部门有效地发挥监督职能。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能够有效地发挥对事业单位外部监督的作用,对事业单位的税务、会计等事项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从而协助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完善。同时,针对税务部门对事业单位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管不力现象,事业单位可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将财、税两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漏洞,促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规范化的进程。

2.5制定法规

当前有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面的法规还不是非常完善,这使得很多事业单位有了可乘之机,对会计核算的信息弄虚造假,影响到了相关部门的正常工作,对于我国的经济分析有着不利的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与各界的联系、调查,广泛听取各方的意见,提出相应的法律提案,对当前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3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种事业单位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在国家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事业单位的发展。会计核算是指包括事业单位收支核算、经营活动预算功能在内的现代会计核算,本文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概述为出发点,对现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依据现实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王庆艳 单位:黑龙江省精神病防治所

参考文献:

[1]王清平.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5(4).

[2]王贵民.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

[3]王文华.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5(8):158.

[4]常国兴.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措施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6(15):27.

计算管理论文范文4

一、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存在问题

在我国,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工业、交通、商业事业单位;农业事业单位;文教、科学、卫生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救济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这其中,某些单位执行预算,部分单位预算仅仅停留于纸面文章;而在执行预算管理的单位中,绝大多数推行的是狭义的预算管理方案,即财务预算管理方案,仅有少部分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但即便在这不到10%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中,多数单位也仅仅只是徒具全面之名,但并不真正的践行全面管理理论模式下的一系列程序化模块式系统化的管理方案。下面我们做进一步讨论。

(一)当前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预算模式

狭义的以财务预算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主要采用的两大预算管理模式。极视智库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指出,“我国事业单位中九成以上实行进行财务预算。”顾名思义,财务预算即是与钱挂钩的预算。它以会计核算为中心,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财务预算,运营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收支是我们主要考虑的三大要点。也就是说,我们对于财务预算管理方案设计,首先得基于该事业单位的运营情况,其次要建基于财务预算基期该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现金收支状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财务预算管理方案设计,以指导单位下一财年各项活动情况。一定程度上,财务预算有助于使事业单位决策具体化、系统化和定量化,以建立起企业财务状况的评价标准,是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核心。全面预算管理是广义的预算模式,它不仅包括财务预算,同时还包括以财务预算为准绳的对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的财务和非财务活动进行资源分配、考核、控制,以实现事业单位运营目标等内容。就是说,财务预算仅仅只是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而全面预算则是包括了对事业单位财务、实物及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它是由事业单位高层组织领导的,针对其单位所有运营活动的预算管理和管理方案设计的总和。全面预算是单位奋斗目标的具体化和协调部门间关系的重要手段乃至控制事业单位日常经济活动具体走向的工具,它还是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主要标签。其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具有其鲜明的特点,它以成本和效益作为基点,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综合性。目前,中国大陆仅有不到10%的事业单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方案,而这其中,绝大部分仅具全面之名,而无全面之实。其全面预算管理的方面不仅不合理,多数是照搬照抄,甚少有针对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出预算管理方案;而那些制定了具有自身单位特征的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事业单位,真正切实执行下去的又是少之又少,大多沦为一纸空文,收效甚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方面具有单一的财务预算所没有的优势,它的切实实行,对于降低当前我国企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和提高其创造增量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大势所趋。也因此,本文主要主要探讨的当下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也即是指的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前,全面预算管理主要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体系未建立或是不够健全;缺乏评价体系等问题。限于篇幅,对于这些问题,本文仅仅做简单分析。认识不足,指事业单位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全面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对于全面预算管理即将全面取代片面的财务管理这一趋势认识不到位,对于如何制定针对性强,成效显著的全面预算方案认识不深,对于动用事业单位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执行力度的把握认识不够清醒。其次是全面预算体系未建立或是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言,中国大陆90%以上的事业单位迄今采用的还是片面的财务预算管理,仅有不到10%的事业单位启用了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但就是在这10%中,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未建构起体系健全的管理方案,多数是缺胳膊少腿。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活动都应该有成本效益思维。事业单位虽然不必考虑盈利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不考虑成本。譬如一所大学的管理,我们必须十分抓紧预算方面的管理,只有在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我们才能以最少的办学资源,把学校办到最好,而不浪费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教育资源。但是究竟如何全面预算体系成果怎样,我们多数事业单位缺乏一个针对性的评价体系。

二、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

究竟事业单位如何做好全面预算管理,我们认为关键有三步。首先,制定出一个十分合乎本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原则:政策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长期以来,我们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只看到政策限制我们的一面,而未看到正常可以利用的一面,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才能的高级管理者是可以看见政策当中可以用以增加我们运营效益的因素的。其次,除了利用政策之外,我们还必须遵守政策。必须要加以指出的一点是:这里的政策不仅仅指政治层面的政策,还包括行业政策乃至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规定和法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利用法纪,切实制定出合符本单位的全面预算方案,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可靠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切合本单位的实际。可靠性就是要制定出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必须是建构于本单位现有之运营状况,财务收支状况,现金流状况,人力资源运用状况,以及其他必须考虑的情况,简言之,就是别人家的方案是不能直接拿来用的。完整性,就是指要全面,这个全面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是现在的全面和变化了全面的总和。最后一点是统一性,这个主要从时间的角度加以考虑,就是我们制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应该依据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动做相应的调整,但是对于预算指标的设定和核算,则又必须基本保持一致。总之,一句话,要做到科学合理依法长效。

三、结语

计算管理论文范文5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先进,计算机技术迅速地渗透到企业管理中去,在企业管理中摆脱了过去仅仅依靠管理理论、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的现状,企业在管理进程中将更加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中多项技术被运用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企业仓储物流的管理,企业销售运作的管理,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电子信息处理,主要运用在机械工厂数据操作上,对企业机械机器的集中操作上。第二个阶段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管理部门,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的筛查与员工日常工作的考勤等,都需要计算机系统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第三个阶段是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运用在企业高层的管理部门,例如在实际工作中,企业高层对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应对竞争对手的决策上的运用,就需要运用到计算机技术,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成信息相关的表格、图谱、模型等,这种在企业战略决策上的管理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就能够使企业的战略决策更加的精准有效,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企业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个人主观判断产生的错误,尽管现如今企业管理中战略决策仍然更加倾向于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才的判断,但是仍然不能否认计算机技术对于企业战略决策判断的价值。

二、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管理中的大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排斥反应”更加明显,其中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这对于企业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技术的了解需要更加深入,但是现实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员工并没有办法去适应计算机技术带来的改变,对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的操作并不熟练,这其中包括一些在专业技能上十分熟练的员工,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的深入,反倒没有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地为企业服务,相反由于自身对计算机软件的重视不足,对计算机软件的认识不够制约了这些本在专业领域十分优秀的员工的发展。这是需要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值得反思的地方,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更加主动地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有效的计算机技术培训,帮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软件,同时也应当开展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加强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从意识上提高对计算机技术对于自身在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许多企业在计算机上的技术并不成熟,这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存在着致命的威胁的。现如今,许多企业重要的信息,资料都储存在计算机中,企业员工缺少企业信息安全的重视,在企业信息安全意识上十分薄弱,这些在技术上的漏洞与认知上的疏忽,都让企业信息安全留有隐患。计算机软硬件配置不当同样制约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有些企业为了提高计算机软件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效率,盲目认为高配置等于高效率,大量购进一些价格昂贵的计算机软硬件对计算机进行配置,虽然投资很大,但是很多功能对企业实际情况来说是使用不到的,造成了闲置和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节省经费,购买盗版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殊不知盗版软硬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而且盗版的软硬是得不到售后的技术服务的,这样还要重新购买软硬件设备,反而造成了更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切不可贪小失大,应当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的软硬件设备进行安装使用,而且要请教专业的技术人员购买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使得所购买的计算机软件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不至于浪费。而完善计算机管理制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完善的计算机管理制度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处理在使用计算机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一旦遇到问题可以根据一定的规范化流程进行处理,可大幅度减少计算机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计算机管理制度应当不断顺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进行更新扩展与完善,让每个员工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处,使得办公自动化得以顺利的开展。企业应该保证企业内部计算机的安全性,有意识的提高每一个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每一台企业内部计算机应该通过身份识别才能进入,员工只能用个人专属的账号和密码进入到计算机内,且企业的所有计算机全部加入域,收回administrator权限和密码,只给予user权限,严格限制上网,上网需要严格的审批手续,同时,在服务器上安装监控软件来监督员工的行为,监控所有网络流量的动向,上级领导不仅可以监督员工在工作中的行为规范,防止员工在上班期间浏览与工作无关的网站。还可以防止各种恶意行为,加强企业计算机的安全性。

三、对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1.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并不能影响企业的信息安全。这就需要企业在利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企业时,充分考虑到信息安全相关技术。具体利用到以下手段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安全。首先就是加密技术信息加密的目的是保护网内的数据、文件、口令和控制信息,保护网上传输的数据。数据加密技术主要分为数据传输加密和数据存储加密。数据传输加密技术主要是对传输中的数据流进行加密,常用的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三种方式。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保证传输数据的完整性。一个数据加密系统包括加密算法、明文、密文以及密钥,密钥控制加密和解密过程,一个加密系统的全部安全性是基于密钥的,而不是基于算法,所以加密系统的密钥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在数据通信中使用最普遍的算法有DES算法、RSA算法和PGP算法。其次,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安全的有效方法是利用好防火墙。防火墙的本义原是指古代人们房屋之间修建的那道墙,这道墙可以防止火灾发生的时候蔓延到别的房屋。防火墙技术是指隔离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一道防御系统的总称。在互联网上防火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网络安全模型,通过它可以隔离风险区域与安全区域的连接,同时不会妨碍人们对风险区域的访问。防火墙可以监控进出网络的通信量,仅让安全、核准了的信息进入,同时又抵制对企业构成威胁的数据。防火墙主要有包过滤防火墙、防火墙和双穴主机防火墙3种类型,并在计算机网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后一个方法确保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方法是入侵检测。随着网络安全风险系数不断提高,作为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IDS(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帮助网络系统快速发现攻击的发生,它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活动进行实时监测的专用系统,该系统处于防火墙之后,可以和防火墙及路由器配合工作,用来检查一个LAN网段上的所有通信,记录和禁止网络活动,可以通过重新配置来禁止从防火墙外部进入的恶意流量。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快速分析或在主机上对用户进行审计分析,通过集中控制台来管理、检测。

计算管理论文范文6

1.1软件需求不规范软件可以称得上是计算机的“大脑”

负责支配计算机的基础,然而,不同领域、产业的管理模式多有不同,软件的更新、升级很慢,这种无法相互配合的工作状态,会使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功能价值大大降低。比如说:软件设计只能明确、指示特定的资源模块,各数据间纵向、横向的关系不能及时调配、处理,一旦科技信息在运行过程中有特殊指示要求,则系统很容易便会跟不上“节奏”。

1.2历史数据保护不周数据在长期变化、演进的过程中

其资源历史会被储存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以便后续工作查询。然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内存还是很有限的,要长期时间保存有效数据是几乎不可能的。这要求,系统管理人员及时调整、更新,将这些科技信息转存到其他硬盘中,经过这样一道工序,历史数据很容易受到破坏,或遗失、或破损,总归会出现一系列问题。

1.3处理方式刻板、传统查询与统计是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最基础的两个工作项目

所以市面上出售的系统软件,对上述两种科技信息处理手段的诠释、处理大体相同。传统、单一的管理方式,虽然能够保证系统功能不受破坏,但它也存在弊端,就是大量数据、信息无法快速转入功能处理模块,犹如百万大军过独木桥一样,路径只有一个,信息处理需先来后到。如此一来,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处理能力便会急速下降。同时,软件开发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长必经之路,作为一种集成软件,其数据来源、使用、制定的原则和基本法则是一定的。现阶段,软件开发公司、研究人员受产业服务要求限制,不愿推陈出新,从升级科技管理模式、开发新型统计结构入手,而是会按照以往软件开发的基本结构,在上面填充一些必要的功能模块。这样,软件开发便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功能价值也无法更深层次的挖掘出来。

2基于科技信息的功能价值探究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革新对策上文提到计算机管理系统有很多矛盾和问题,其升级、革新空间很大,信息、数据的资源功能并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此,笔者将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探究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革道路该如何走。

2.1规范软件需求

尽量满足管理工作者需要软件开发公司和研究人员应对软件的工作环境进行集中测评,如该软件今后会使用于哪些行业与管理模式中,做到软件的功能需求“一对一”。近年来,应用于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软件种类越来越多,为此,国家行政机关、各大企业的管理机构,都应承担起监督职责,根据自身实际工作需要,考核该软件是否符合自身的管理要求。如果不符合,需及时与软件开发公司和研究人员提出意见,并协助他们修复、改正矛盾问题。

2.2提高历史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历史信息无法有效保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针对这一问题,管理者们可以从自身工作入手,对科技信息进行合理的利用。比如说:把数据管理工作分为若干个时段,如每周、月、季度、年度,管理者按照管理需要,检索有效历史信息,通过技术处理,让信息拥有一定的说明功能,再行储存。如此,可大幅度节约计算机管理系统储存历史数据的应用空间,使处理数据更加高效。此外,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历史信息的销毁、保存、转存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处理这类历史信息和数据,因为小心、谨慎的工作态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历史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3全面、立体升级改革软件

首先,详细解析现阶段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变化方式,从发展角度入手,探究管理工作的发展趋向,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软件开发的大体功能需求和指标,使软件开发、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目的性。其次,丰富软件获取、处理、传播、管理的渠道,让真实、完整、有效信息集中输入到数据库中,为管理者提供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的对比发展过程,这样,软件中的信息资源会更加立体、全面,更具说明价值。最后,软件页面设计要全面地反映科研工作的内容软件设计者进入开发阶段时,软件页面设计应遵循简洁、大方、全面、适用的原则,如:系统功能、数据输入、数据管理、信息传播、打印等功能应明确分类,不能出现“重叠模块”,严防信息管理过程中出错。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