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例6篇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1

[关键词]电影赏析 民族预科语文教学 结合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集色彩、声音、画面、光线等特色于一体,因其形象、生动、直观、感人等特点,受到许多人的喜爱。在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学过程中,若把电影引入语文课堂,在课程中适时安排“电影赏析”环节,更能使语文课程增色不少。究其原因,“电影赏析”能满足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全面提升基础相对薄弱的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训练方式。

一、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利于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电影是宝贵的资源,电影题材常常来源于生活,它可以记录一批人物,一段往事,一个时代甚至一种精神,而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的内容也与生活息息相关。仔细比较,电影与语文教学需求有不少契合处,它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信息化时代,老电影的不停翻拍,新电影的不断上映,让我们有许多电影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只要能为语文课程服务的电影,都可以纳入选择的范围。

(二)易于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常常受单一的教学手段限制,学生阅读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索然无味,对作品的理解更难深入。而由于电影真实生动,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复杂为简约,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形象,一曲电影音乐可以让人如痴如醉,一段电影对白可以让人破涕为笑,一个电影人物可以让人铭记终生,因此语文课堂上进行电影赏析就能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似的具体环境或氛围,其用意是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其情感体验,达到对作品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①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触动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影是一种带给人艺术享受的精神产品,无疑能触发学生无限的联想和想象,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笔者作过调查,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选择“看相关教学电影”和“读文本”,被调查学生中有80%以上的都期望能“看电影”。看电影的过程能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让人感觉舒服、愉悦与震撼,如果能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让学生边读文本边赏电影,边看边想,边观边思,学习效果会得到极大提升。笔者教学民族预科教材里的作品篇目《萧萧》,让学生先看同名电影《湘女萧萧》再阅读作品《萧萧》,学生表现出极其浓烈的学习兴趣,一下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他们十分向往湘西的纯朴、宁静生活,被电影中牧歌式的诗意所打动,阅读文本时理解力得到增强,思维得到提升,对课文印象更加深刻。

(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电影是高级阶段的视听说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是电影赏析的最佳功能。学生进行电影赏析时,电影里的声音、音乐能训练学生的听力,电影语言能训练学生对文字的感知力、理解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电影画面与色彩能训练学生的触觉,电影与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能训练学生对教材的反思阅读能力,赏析电影的过程又是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其身心得到陶冶,情趣得到激发。欣赏完电影,组织学生对电影展开分析与讨论,能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电影主题的深刻探寻,甚至对生活的感悟。最后,利用赏析所得及时训练学生写作,让他们写下自己对电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也是遵循学生个性发展的体现。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设计电影赏析,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各种潜力,让学生感情随剧情起伏,身临其境,回味无穷,达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有时一部优秀的影片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正是这个道理。

二、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原则

尽管电影赏析是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但是也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一)以能力提升为中心。

学生每次观看电影,可以是从观赏到评论再到创作全面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可以放一部电影,欣赏其最经典的台词,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电影《不见不散》里面的经典喜剧台词“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看见你望着我,像玻璃杯里的冰块一样透明”就改编自著名诗人顾城的诗歌《一代人》里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精彩的台词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会引用经典进行幽默的表达。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一部电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发现电影的美,但是每次赏析都必须围绕能力训练设计教学目标,避免电影赏析的随意性。

(二)内容为教学服务。

电影资源浩如烟海,电影的筛选是重要一环。首先应该选择中外经典电影,选择内涵深厚、艺术形式讲究的作品,既能满足学生的欣赏要求,又能确保学生观影后有感可发,有话可说;其次,不能选择无关教学内容的电影。应注重或者是改编自课文原作的电影,比如教学入选民族预科教材的阿城小说《棋王》就可以播放同名电影《棋王》,让学生感受棋王身上所体现的平凡而实在的人生态度。或者是选择与课文主题思想一致的电影等,比如教学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热爱生命》就可以播放反映独自挑战生存极限的美国电影《荒岛余生》,让学生体会人的强大生命力,学会敬畏生命。总之电影赏析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只顾学生兴趣而忽略了回归教学内容本身。

(三)不放弃语言学习基础。

电影语言丰富多彩,但是适合语文教学的电影一定要坚持“语言适应性”原则,尤其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普通话基础比较差,对于电影里通篇方言,如《秋菊打官司》《寻枪》等电影就只能舍弃不用,应选择以标准普通话为主的电影,可以借此纠正他们的发音,这对学生有很强的语言引导作用。[1]

三、电影赏析在语文教学中的思路

如何将“电影赏析”的一般思路运用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呢?教师在设计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现以电影《小二黑结婚》(改编自赵树理的著名现代小说《小二黑结婚》,小说入选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将“电影赏析”的基本六环节概括如下,旨在发挥各个环节的功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一)阅读:先读文本再看电影是比较好的教学安排。观赏电影前,让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本身,阅读《小二黑结婚》,展开想象和联想,让学生自己跟随作家的语言进入故事情节中去,与作家先进行心灵的交流。提出“读语言、读人物、读情节、读环境、读主题”,这样学生会带着好奇心阅读小说,并怀着期待去想象电影会是怎样的,看电影的时候才会有所比较。

(二)设问:结合作者创作背景、影片拍摄背景、改编情况等向学生提出观影前的思考题,便于指导学生观影有重点。比如电影《小二黑结婚》:第一,剧中会出现众多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你可以把他们分为几类?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哪位?为什么?第二,剧中哪些地方体现山西地方特色?第三,全剧结局怎样?有何深义?

(三)欣赏:欣赏是培养审美的重要环节,赏析可以重在“赏人物、赏场面、赏台词、赏音乐、赏艺术特色”等。

(四)评议:“赏析”就是先赏后析,即分析、思考、讨论。评议环节是检验学生欣赏电影的认真程度、考察学生的接受能力、展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体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可以分组“议电影版《小二黑结婚》的表现手法和文本创作的区别,议小二黑和小芹、二诸葛和三仙姑、金旺和兴旺等核心人物形象,议山西农村的风貌”等,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当然对于电影和文本所反映的共同主旨,即歌颂农民进步的新思想,歌颂农民反封建的胜利,赞颂解放区新建民主政权等,也可结合时代,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你对小二黑和小芹自由恋爱怎样看待?你能否以作品反映的山西农民农村新貌为切入点,谈谈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的意义……”

(五)写作:优秀的作品常常是有感而发的,当学生有所感的时候,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热情,让他们进行创作,把感情抒发出来。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写作能力欠佳的状况,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观后感”、“影评”等写作练习。

(六)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贯穿整个电影赏析教学始终的,教师除了在观影过程中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外,还应关注学生在“评议”环节的表现,最后还要把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批阅、评比、分享和展示。总之,对学生做出的最终评价应以学生参与电影赏析教学始终的态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写作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然,民族预科语文教学中引入电影赏析环节,需要注意:第一,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电影赏析过程中必须给学生留够时间思考、领会电影的深义,教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匆忙结尾;第二,语文教学向来提倡个性化解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不能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理解;第三,电影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电影赏析只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训练方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电影放映课,只看不议,只赏不思,看完就完。

[注释]

①刘永康主编.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279-280页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3

评价理论赣南民俗文化景点简介评价机制一、引言

本研究欲以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从评价资源的维度分析赣南民俗文化景点简介的语篇特征,探讨该类简介语篇的评价资源特征,为该类语篇研究提供新维度或研究范本。

二、理论依据

评价理论又名评价系统,是语篇语义学层面表达人际意义的三个系统之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继承和发展起来的新的理论框架,它广泛应用于分析多种文体,如喜剧、新闻、广告等语篇或话语分析,如王亚静(2010)把评价理论运用于文学文本分析,挖掘文学作品的人际意义;岳颖(2012)发现级差在语篇中所发挥自然化功能,认为级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将作者的立场自然化,同时构建读者;尚必武(2008)从态度系统视角、从词汇层面分析《灿烂千阳》;李君和张德禄(2010)以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为分析框架分析电视新闻访谈介入特征;黄秋文等(2008,2009)从评价理论维度分析叙述式广告语篇。该系统包括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三个子系统,(见Figure 1)

Figure 1 An overview of appraisal resources评价系统 (Martin and White 2008:38)

三、赣南民俗文化景点简介语篇分析

1.民俗文化景点

民俗文化是指人们民族的、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文化的统称,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变异性。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民俗文化景点。

2.赣南民俗文化景点简介语篇分析

赣南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客家文化是中原文化与赣南土著文化的大融合,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其风格质朴无华、其精神务实避虚。赣南地区也形成了红色旅游、客家文化旅游为主体生态旅游风格。因此,该地区的各景点也无一例外地蒙上了历史的、地域的客家的、土著的民俗文化的面纱。下面以赣南罗汉岩景区简介为例,用评价系统为理论框架,分析赣南民俗文化景点简介语篇之特征。

例如,罗汉岩位于瑞金市以北,属于壬田镇管辖。景区距市区约20公里(级差-语势-增强),交通便利(态度-鉴赏),有旅游公路直达(级差-语势-增强)山脚。景区面积达10(级差-语势-增强)余平方公里,海拔500余米,属于丹霞地貌(态度-判断)。

罗汉岩风景奇秀(态度-鉴赏),这里山水相依、碧潭似镜、悬崖峭壁、峰奇石怪,尤其是春夏两个季节,更是山花烂漫、彩蝶飞舞,雨后彩虹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湖面,天水合一,令人仿佛走进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态度-鉴赏)。罗汉岩得天独厚(态度-鉴赏)的山水风光,曾经吸引过无数的(态度-鉴赏)名人登临题咏(态度-判断),宋代大学士坡被贬官岭南时曾经游历此处(态度-判断),对罗汉岩山水倍加赞美(介入-多声);明代才子王明阳也留恋此山美景并留下了许多赞誉的诗句,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古来绵江景,名扬四海传九州,最是陈石山水色,观后胸中黄山无。”诗中“陈石”就是罗汉岩的别称(介入-多声)。

相传(级差-聚焦-软化)南北朝时期,陈武帝曾经在罗汉岩居住过,当时的罗汉岩因陈武帝的驾临而得名“陈石山”(介入-多声)(态度-判断)。后来有个僧人在此地挖掘出十八尊石罗汉,因此此山又名为“罗汉岩”(介入-多声)(态度-判断)。罗汉岩地势险要(态度-鉴赏),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态度-判断/鉴赏),陈武帝居住这里时,曾经凭借此山的天险地势,以少胜多,打败了梁王(介入-多声)(态度-判断/鉴赏)。黄巾起义军余部也在此誓死抵抗过敌军(介入-多声)(态度-判断/鉴赏)。清初闽赣农民起义军领袖许胜可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揭起了反清大旗。大平天国在天京沦陷后,洪仁率领部下,携带幼王撤退到这里,以陈石山为营,大败清军(介入-多声)(态度-判断/鉴赏)。红军北上后,汀瑞县委游击队也曾利用此山地势的峻坚持斗争,保留下革命的星星火种……(介入-多声)(态度-判断/鉴赏)罗汉岩景点以雅、幽、奇、秀、险(态度-鉴赏)为特色,融湖、潭、谷、岩、峰为一体(态度-判断),它的主要景点有锣鼓石、试剑石、撑腰岩、八音涧、出粮石、锁云桥、罗汉岩、一线天、仙人望月、玉带平湖等二十多处(级差-语势-增强)(态度-判断/鉴赏)。

罗汉岩海拔不高(态度-判断/鉴赏),这里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加之这里绿色浓(态度-鉴赏)、植被好(态度-鉴赏),许多古树得以生长至今(态度:判断)。20世纪中期建成的日东、陈石两大水库,连接起来就像挂在绵江主流上的两个宝葫芦(态度:鉴赏),为这一风景区提供了较好(态度:鉴赏)的水分条件。加之近几年兴建的人工湖,更使罗汉岩锦上添花(态度:鉴赏)。所以,雾多雾浓(态度:鉴赏)是这里的一大特色。

从统计结果(表1)可以看出,该类语篇评价机制使用最多的是态度资源(26次),其次是介入资源(8次),使用最少的是级差资源(5次)。这一结果也完全符合景观简介语篇应用性文体,因为从语篇功能看,属于信息、鼓动类,其目的侧重感染作用,同时还有传播文化和宣传说服之功能,让看过该简介的人产生参观浏览的想法。

四、结语

运用评价理论为分析工具,以该理论的介入、态度、级差等评价资源为分析维度,分析赣南民俗文化景点简介的语篇特征,发现该类简介语篇的评价资源是以态度资源为主,而介入和级差资源使用较少,这是与该类语篇信息、鼓动特征密不可分。该结果希望能为该类语篇研究提供新维度或研究范本。

参考文献:

[1] Martin,White.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M].北京: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38.

[2]王亚静.评价理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浅析——以《最后一片叶子》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11):40-42.

[3]岳颖.评价理论中“级差”的语篇功能研究概述[J].外语学刊,2012(1):84-88.

[4]尚必武.《灿烂千阳》中的态度系统及其运作:以评价理论为研究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4):18-23.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电影 电影艺术 电影教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电影教育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许多高等院校对电影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纷纷开设了电影欣赏必修、选修课程,把电影欣赏课程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600所高校开设了影视类的欣赏课程。相信今后还有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此类课程。可以说,我国高校影视教育正逐步推广和普及。笔者于2006年9月开始,至今一共5个学年,在自己供职的高职院校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它是一门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一学期教学16周,一周2学时。课程一方面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中国电影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中国电影的基本知识,掌握电影欣赏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观看、评析和研讨中国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每学期开设三个班,每班80人。5个学年来,学生选报课程的热情高涨,表现出极大的喜爱,先后有2400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而笔者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有了一定的体会。

二.中国电影欣赏的教学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一般没有影视专业毕业的教师,电影欣赏课程大部分由中文、或音乐、或英语专业的老师担任。这些教师在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上存在着局限性,属于“半路出家”,开设电影欣赏课程,主要是出于“自己喜爱电影艺术”、“学生对电影很感兴趣、报名人数众多,开课没有问题”、“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而易见。一方面,教师要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电影文化素质。第一是思想素质,要充分认识到开设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要把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建设。第二是业务素质,教师要积极、主动、深入地学习中国电影基础知识,钻石电影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电影思维能力,研究电影文化课的教学规律,掌握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例如了解蒙太奇、长镜头、慢镜头、特定镜头等手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指导学生欣赏电影,做好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及相关行政部门要重视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开设,就像重视其他专业课程建设一样,为了快速提高教师电影教育教学能力,应该投入财力,派遣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进行专业的学习和进修,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影视方向的博士生,鼓励支持老师申报影视教育的教研课题,通过课程研究,提高教师电影艺术的教学和科研水平。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引进具有电影专业背景的教师人才。

2.精心选择电影样片。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证。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否成功,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受到学生的欢迎,课程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根据中国电影欣赏课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是一门对非电影艺术专业的高职生进行电影艺术普及教育的课程,而且只有30多个学时的实际情况,我们摈弃面面俱到,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采取了“精讲理论,精选影片”的做法,取得了优良的效果。

学习欣赏电影,与学习其他艺术学科一样,必须把理论知识与作品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个方面,深刻地理解电影。因此,把中国的电影发展历史、电影理论思潮、电影艺术特征、电影欣赏方法等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第一、二次课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电影的概貌,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为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打基础。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需要给学生讲太多高深的电影专业和理论知识,而只需要让学生懂得今后对于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怎样欣赏、为什么欣赏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基本的理论知识,选择哪些中国电影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呢?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电影一百多年的历史,先后诞生了无数上乘之作,由于课程的定位与学时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精挑细选。在选择影片上,我们采取了“兼容并包”、“举一反三”的策略。考虑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地位,考虑其艺术性、商业性及国际影响,考虑学生“喜新厌旧”的心理特点,我们确定了包括在内的10多部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影片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分别是吴永刚的《神女》、费穆的《小城之春》、谢晋的《红色娘子军》、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陆川的《寻枪》、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李安的《卧虎藏龙》、成龙的《警察故事》、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以及一两部新近上映的国产片。上述影片都是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可观可感,类型多样,以点带面,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脉络。如30年代的《神女》是中国无声片中的典范,其各方面的完美,使今天的学生看到了昔日中国电影的成就;40年代的《小城之春》,蕴含着温情与关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让学生惊叹中国电影人对世界电影史的巨大贡献;90年代的《霸王别姬》,让学生领略到第五代导演的风采,《寻枪》让人感受到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的崛起,而《卧虎藏龙》、《警察故事》等电影则让学生目睹了港台电影的绚丽……实践证明,通过对这十多部电影的观看和评析,学生对中国电影的发展线索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状况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3.合理设计电影欣赏方案。

中国电影欣赏既然是一门欣赏课程,就必须有观摩和评析两个环节,二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绝对不能只有“观摩”,把“观看”作为教学的全过程,没有评析,师生不做任何的思想和观点上的交流、探讨。相反,一味地由教师滔滔不绝,也是不行的。因为电影欣赏课不同于一般的课程,电影是视听艺术,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艺术魅力,光听教师讲,或者只有师生研讨是不够的,还必须观摩影片。鉴于上述原因,《中国电影欣赏》课堂教学一般分两个步骤,一是现场观看,二是师生研讨。时间分配是1:1,每次课完成一部电影的教学,时间为2学时。之所以只安排1学时的时间现场观摩影片,是因为高职生对电影相当喜爱,学习电影艺术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较高,课前布置学生自行观看,而如今学生寻找电影资源并不困难,非常方便,课余时间通过互联网、校园BBS平台、电子图书馆及老师的教学博客等,就能够完成课前的预习。课堂上集体观影的时间适当减少,用更多的时间进行研讨、切磋,教学效果更好。

学生在课堂现场观摩影片并不是盲目和随意的,需要带着问题进行。这些问题多数是教师在课前设计好的,有时候是学生心存疑惑主动提出来的。观摩也不是把影片从头到尾观看一遍,而是在课前已经要求学生预习观看的基础上,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选择地播放经典、精彩、重要片断,能够充分展现导演电影艺术风格及影片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特征、细节等片断,或者由学生提出需要重放的片断。这样做,目的在于唤醒记忆,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提出的是,学生在观摩电影的时候,教师不能无所事事,要做到“入乎其内”,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感知和投入程度,搜集学生的观影信息,作为研讨的切入点和基础,使到研讨更有针对性。

看完影片,开始相关分析和研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影片的故事人物,或者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等等,结合电影热门话题,由浅入深地开展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方面入手,努力营造自由平等、轻松快乐的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把自己不同的见解说出来,并且适时地参与互动讨论,进行分析点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和意识,逐渐教会和提高学生自己欣赏电影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学生充分、热烈的讨论之后,教师最后做画龙点睛的归纳讲授,讲授不仅涉及审美层面,还要进入到文化层面。

上述所谈的,是先观摩影片,后师生研讨。其实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例如,先由教师讲授一些影片的背景知识或者趣闻轶事,或者先由学生就电影的某一方面发言,然后分段播放,或者定格观看,边观摩影片边评析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师生创造互动的机会。

4.开设电影欣赏博客。

中国电影欣赏课程教学要更加有效,单靠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还要采取更多的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延长教学时间,搭建更多的学习平台。开设电影欣赏博客延伸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博客(Blog)作为一种数字化、全球化、现代化的崭新网络交流工具,以其特有的即时性、开放性、平等性、交互性特点,以及其所具备的让使用者自由展现其思想、个性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共享等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青睐,成为教师知识管理、教学以及研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在进行《中国电影欣赏》课程的教学时,我们从课内到课外,从现实到虚拟,通过博客打破一周只在课堂上见一面的局限,创造“天天教学电影”的机会,构建师生审美教学的交流平台,营造浓烈的学习气氛。我们有针对性地提供学习资源,放置学期欣赏的所有影片,供学生随时点击观看;学期的教学大纲、计划,每一课的教案、课件,都一一罗列其中,让学生随时查阅;张贴教学电影台前幕后的更多文字,让学生获得课堂内没有涉及的知识及信息,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电影;及时转载中国最新的电影消息和评论,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电影,引导其观影。在博客上,学生还可以自由、轻松、简易地公布自己对电影的思想和看法,提出问题,互相探讨。我们教师则经常上传电影随笔、教学心得、教学反思,让学生窥见教师的思想火花,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此外,利用博客,我们还可以搜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学生对教学评价活动,通知,布置作业,等等。

三.结语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中国电影欣赏课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中不可或缺,它适合高职生的文化心理特征,深受高职生的欢迎,在提高学生电影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研讨,掌握了中国电影知识,熟悉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对当代中国电影的现状、发展前景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思考,对电影能够做恰如其分的评价,审美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大珂.普通高校开设《影视鉴赏》课程的初探[J].电影文学,2011(4)

[2]余志平.地方高校影视教育教学必须解决的几个问题[J].电影文学,2008(17)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审美诠释

新媒体艺术指的是用现代科技与传媒最新技术为基础,把人们的理智思维与艺术灵感合二为一的,用电脑、数码技术、录像与胶片技术、网络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模式,它包含有影像艺术、虚拟现实、电子游戏、动漫、网络艺术、数字图像和实验性音响等。以依靠新技术、重视现实问题为特点的新媒体艺术正渐渐走进当今人们生活的视野。新媒体艺术在迎合科学技术的进展和人们审美转变的需要方面,在传统艺术和新的艺术载体融合、革新方面,是对视觉感受的补充,也是对原来美学观点的冲撞,所以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点越发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审美交互主体性:由独白到会话

在原来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一直是在和审美客体的冲撞行程中获取自身的主体性规定。主体客体形式或主体中介客体形式会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够用一种“距离感”来看待种种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在艺术的具体活动中,这种形式被分为作者作品的写作关系与读者作品的阅读关系。在这种形式中,作者和读者间的互相交流几乎没有。这种创作和欣赏主体的割裂关系主要是因为技术原因。特别是在纯文字书本的阅读中,阅读仅仅围绕着作者的主体性铺开,读者唯有以屈从的心态去阅读,而最后或者接受、或者拒绝。

技术的飞速发展变换了这一原有的主体审美模式,以电脑、数码技术、网络等技术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正渐渐变换着主体关系和艺术交流的模式。审美主体性理论慢慢被审美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取代。交互主体性理论用主体―主体方式或主体―中介―主体方式来确认人和人的相互交往关系,表示一种新型人与人关系的创立。在艺术具体创作中形成的乃是作者和读者密切联系的方式:作者―读者或作者―作品―读者方式。此种理论将使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密切关联,因此致使艺术的产生与接纳进入一个新的空间。为了提升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功效,平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作为支撑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是可以快捷和可靠地交流与变换信息,相当容易协助人们高效且快捷地交换文字、言语、脸部表情、影像等重要交流元素,所以能给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临场感受”与“好的交流情绪”,进一步协助作者和欣赏者建设起友谊之桥:对方能够相互尽可能地展示各自的想法,对那些都关注的主题能互相了解。“临场感受”乃是新媒体艺术在协助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渴望达到交流目标的一种重要方法。

此种动态交互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由作者本人独自创作艺术作品,马上把作品公布于众,通过BBS或作者本人的Email,迅速从民众那里看到他们对作品的评论和看法,然后把这些看法和意见展现在作者对作品的整改或尚未完成部分的创作之中。第二种存在方式则是由作者与欣赏者一同创作作品。新媒体艺术冲破了原来的在特殊地点和特殊时间中的作品展现形式,任意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他拥有基本的上网设备和交流技术,他就能够参与到作品的互动过程之中。欣赏者能够依据自己的了解与爱好,对艺术作品作改变,创作出适合自己审美情趣与想象的新的艺术作品。这种新的艺术作品已不是留在欣赏者思想意识中的审美经验,而是被欣赏者的再度创作变成现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原创者与欣赏者间的隔阂已不存在。作者依据欣赏者的变动还能够继续从事自己新的作品,这种互动坚持下去,事实上就导致了每位参加者都有两个身份:既是作者又是欣赏者。作为作者,他需要主动参与到原来那个作者的创作中去;作为欣赏者,他也需要准时地反馈欣赏者的看法。此种作者和欣赏者两方的互动就极好地呈现了审美的交互主体性,实现了由单独的作者的“独白”向双方的作者和欣赏者的互相“会话”。

此种“由独白到会话”的审美交互主体性特点展现了美学理念的一种当今变化。这种变化有其内在的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人们思想意识的现代转变。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改进,人们的思想认知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已看到事实上没有这种死板的、唯一的视角,由此可见,就客体来说,社会的不完满性、多重性就得以展现,这也就意味着共生、互惠、共存,应是当今世界的根本之道,更意味着生命之所以是生命的最大可能是源自于各种物种间的会话。所以“会话”不是“独白”,就变成自然演化中公开的秘密。可以想象,审美活动中的此种“会话”终将变成一种主流。

审美体会主动性

原来的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产生过程结束于艺术作品的完成之时,艺术品的产生之日就是艺术产生的结束之日。而自上个世纪60年代风靡欧美的接纳美学理论却勇敢提出“欣赏者中心理论”的艺术理论来反驳原来的“创作者、作品中心理论”。

显然接纳美学特别注重读者中心作用的观念不无偏颇,可它对读者在艺术作品欣赏过程中能动作用的表述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根据接纳美学的看法,艺术家创作了艺术品,仅仅给读者提供了创造艺术价值的机会而并不是价值本身。多数产品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艺术品的价值反而是由劳动者与消费者一同创造的,艺术作品唯有透过接纳主体的主动赏析与参加过程才能把内在的艺术转化为现实的艺术,所以艺术作品的赏析同时也是艺术的再创造。尽管在作品赏析过程中,接纳主体不一定能创造出实物化的艺术作品。可是,一个艺术作品历经很多人的审美内化,融合了众多极富个性特色的生活体会、审美情趣后,原来实物形态的作品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活灵活现”,转化为审美意象,舞起生命之舞蹈,闪耀生命的光辉,用各种感动方式烛照着每个人的精神生活,艺术创造到这里才最后结束。

接纳美学有关艺术生产以接纳主体的主动赏析为结束点的看法是正确的。但在现实运作过程中,对那些普通文本的各种解读让最后的审美创造不能达到一致的结果,这也阻滞着人们设法在同一文本的艺术赏析中获得大家一致的审美创造结果的努力,因此,接纳美学提出的这一理论由于不能进行实际操作而变成了一种理论假设,真是让人感到遗憾。可这种缺憾在电子网络高度发达的现在,在新媒体艺术中最后得到了化解。当一个艺术作品在网络展示的同时,人们就进入了艺术赏析部分,作品展示完毕或作品还在展示过程中,赏析者就会通过网络发来信息描绘各自对作品的内心体会,其中肯定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作者自己,或网页的版主是作品的发言人协助赏析者了解作品内涵,也在持续接纳赏析者欣赏过程中迸发的心灵火花,就会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还能深化作品的主旨,并对出现歧义的赏析者的感想解析评论,从而理顺出更适合作品本质的认知。这样在受众和作品的发言人、受众和受众之间持续不断的审美沟通中,对作品的赏析和认知达到了某种共识。此种共识的获取是很有深意的,它一方面预示着艺术生产在接纳主体的审美创造行程中最后能够完成;另一方面在达成赏析共识的行程中,培育了受众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领悟力、审美想象力等众多审美能力。而受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人们的整体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从审美心理视角解析,审美体会的主动性,即“我审美故我在”,迎合了人们的沟通需求与表现需求。它让个人行为得到大众的重视和确认,从而提升了艺术作品赏析者的主人公意识。比如,纽约州立大学的乐芙乔依的艺术作品《我的转折点》,用一段Flash创作的黑白动漫开始,一些不知名的小情节,把欣赏者带进一种告解的境界。走进主画面后,欣赏者能够挑选看他人的故事,或把自己生活中的转折点和他人共享。为了体现群体性,乐芙乔依把收集到的小故事,按照内容划分为:教育、紧密关系、健康、意外事情、工作、移民、战争和政治、经济、成长与家庭等十二大类。赏析者不但能用这十二大类来找寻自己关注的故事,还可运用性别、民族、年龄或者号码来寻找。在这里,赏析者不但能赏析,而且还能主动加入创作,事实上是赏析者在全部过程中由被动转变成主动,他们用自己的加入佐证了他们在艺术中的存在。总的来说,新媒体艺术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已变成牵动我们社会心理的一道风景线,对人类的发展,特别是对艺术理念、美学理念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英]著,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

2.尼葛洛庞帝著,胡冰、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三版。

3.张朝晖:《什么是新媒介艺术?》,《美术观察》,2001(10)。

4.汤因比[英]等著,王治河译:《艺术的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职;美术;欣赏;现状;对策

一、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美术教材是指导学生美术欣赏学习的一种范例,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编写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教材一些是采用高等院校的美术教材,有一些是采用中职学校专用美术教材,而高等院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则是针对高等院校学生编写的,其理论难度相对较大,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基础较差,更加突出使用技能的学习,如果教材选择不恰当,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也缺乏足够的兴趣,很多人将美术欣赏学习当成了补充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很多中职学校和教师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课时设置和课堂教学上都存在着很多不足。在美术欣赏课堂上,学生往往并不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美术欣赏之中,教师也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在课堂45分钟内不停的向学生灌输各种理论知识,学生对美术欣赏毫无兴趣,中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就显得简单乏味。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美术欣赏教学还可以通过对物象的欣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美术欣赏教学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时代性,学生可以在对生活的事物进行赏析,可以体会到生活的变化。同时,通过对自然事物的赏析,学生还可以形成内在的感悟,进而培养起时代的创新精神。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美术欣赏课程包含的范围十分广阔,其作用也是十分的突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视觉欣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觉感受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工具。

三、提高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对策

1.编写更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美术欣赏教材。当前,我国针对中职的美术欣赏教材十分缺乏,这十分不利于中职美术欣赏教学的开展。所以,非常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从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美术欣赏教材,在难度和内容取舍上选取更加实用的内容满足中职学生的美术欣赏需求。

2.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鼓励学生进行个性欣赏。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讲授者,并不关注学生的感受。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与普高的学生相比其自信程度不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不强,所以教师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地讲出自己内心中的想法。很多学生都惧怕回答错误后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耻笑,所以更应该给以学生更多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让美术欣赏课堂更加活跃。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导致很多学生的美术基础很差,当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学生也很难进行深层次的美术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学的模式,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进行分解。美术欣赏包含了很广泛的内容,美术教师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教师更应该采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全面的发展。

4.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提高美术欣赏的水平。美术欣赏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学科,美术与文学、历史等专业都有很直接的联系,所以在加强美术欣赏的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例如,在欣赏中国国画时,教师应该将对画作的欣赏与古代文化的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欣赏的水平,让学生在作品中感受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赏析作品。

5.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欣赏的特点是其直观性,所以美术欣赏很难通过书本和理论教学来实现。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到美术馆进行参观和学习,带领学生欣赏雕塑作品,通过这样的直观教学实现美术欣赏水平的提升。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进行写生,通过观察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最后,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积极的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审美。

6.采用积极的鼓励性教学。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自身的讲授,对于学生的评价也仅仅是用传统的标准,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而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很难用一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其水平,所以美术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课堂中自由的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避免传统的批评性评价,也不应该用统一的标准来评定每一个学生,而是要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美术欣赏教学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的推进美术欣赏教学的发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美丽的事物,教师也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结合学生的专业,融合文化课程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社会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春燕.论漫画教学与美术欣赏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关云,王俊刚,关红梅.试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丝绸之路,2009(20).

[3]郑宝珍.尝试师生换位凸显生本意识:浅谈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方式[J].中国美术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