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例6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1

(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大学生创业研究的重要组成因素。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和现状特点,采用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女大学生的协调管理效能感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二年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五个维度上显著高于其他年级,不同专业间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没有差异,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差异,有创业经验的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其五个维度显著高于未创业的大学生。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自我效能感;中等水平;人学学变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111?06

[收稿日期] 2015-02-09;[修回日期] 2015-03-07

[作者简介] 王彭(1987-),男,山东滕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周彩英(1963-),女,浙江丽水人,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档案管理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科技创新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创业的浪潮中。同时,国家积极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向2013 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组委会的贺信中,特别强调了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全社会都应当重视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1]。

创业进展的成功与创业者对自身能力的感知程度及自信程度息息相关。自我效能感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个体的思维发展和行为倾向[2]。正是由于两者的类似之处,研究者把自我效能感引入创业。二者的结合产生了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创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概念被引入创业研究领域后提出的。它不是具体的某项创业技能,而是个体相信依靠自身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创业任务的信念强度[3-4]。

随着创业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感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并用它来解释和预测创业动机、创业意向、创业决策、创业绩效等。Chen 等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研究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研究中的的三个必要性:第一,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特定的创业任务密切相关,对创业活动具有一定的预测力;第二,创业自我效能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创业者在与创业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变化;第三,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动机及创业行为密切相关[5]。Markma 等指出创业自我效能水平较高的专利持有者, 其投身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比较高[6]。Forbes 采用Chen 等开发的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考察了95 家企业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与企业整体绩效的关系,证实了创业自我效能感高的创业个体更能提高企业整体绩效[7]。叶建国、王重鸣在创业效能感与创业绩效间的关系研究中, 发现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8]。

大学生是未来创业的主力军,调查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将有助于加深对创业前导性要素的研究,增强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认知,推进大学生的创业进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和现状特点。

一、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浙江省3 所高校的本科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800 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77 份,问卷有效率为84.6%。

采用严建雯等编制的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问卷[9],共包括五个维度27 个项目,采用5 点计分的方式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5 点计分。各项目总分为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问卷的Cronbach α 系数为0.903。采用spss16.0 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没有对应的常模。参照统计指标,将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高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值作为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得分(M+1SD),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低于平均值一个标准差的值作为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得分(≤M-1SD),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数位于M-1SD 与M+1SD 之间的为中等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由数据分析得出全部样本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分为88.25,标准差为14.22。由此,取分数大于102.47 者为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分数低于74.03 的为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者。

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创业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水平(490 名,占72.4%),而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和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者则相对较少(分别为94名13.7%和93 名13.9%)。另外,在对93 名高创业自我效能感者与94 名低创业自我效能感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进行T 检验发现,两组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进一步分析,他们在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0)。具体见表1。

(二)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1.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比较

以性别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的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除了在协调管理效能感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p<0.000)外,在自我效能感总分和其他各维度上均没有差异。其中,女大学生的协调管理效能感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2.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比较

以四个年级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表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创业效能感总分和创业自我效能感五个维度上均差异显著。进行LSD 事后检验。

事后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大二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p<0.01),其次是大三(p <0.01);在情绪调控效能感维度上,大二学生也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p <0.01),其次是大三(p <0.05),大一最低;在协调管理效能感维度上,大二学生的数值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p<0.01),其次是大三学生(p<0.01),大一学生最低;在机会识别效能感维度上, 大二、大三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年级(p<0.01),大一学生最低;在创业学习效能感维度上, 二年级、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1),大一学生最低;在创新效能感维度上,二年级学生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p<0.01),其次是大三,大四最低。由此可见,大二年级的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都最高;其次是大三学生,大一、大四较低。

3.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比较

以不同专业作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等五个维度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4.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独生性差异比较

以独生性为自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等几个方面没有差异。

5. 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创业与否差异比较

以是否正在创业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6。

结果表明,正在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五个维度上(情绪调控效能感、协调管理效能感、机会识别效能感、创业学习效能感、创新效能感)都显著高于未创业的大学生(p<0.01)。

三、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现状分析

(一)当前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从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来看,当前大学生具有中等水平的创业自我效能感,多数大学生为中等创业自我效能水平(490 人,占72.4%)。

(二)性别因素分析:女性的协调管理效能感要显著高于男性

这和国外研究者得出的“性别不同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着显著的差异,男性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明显高于女性的创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结论不一致。Scherer 等得出男性和女性在自我效能上存在差异[4]。在研究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向的关系时指出男女创业自我效能的差异导致了创业意向的性别差异。男性创业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究其原因,首先是女性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当代处于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女性逐步从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下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并且开始了新的社会定位。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创业之路,她们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平等的接受创业资源的机会。随着网络和新通信技术的发展,男女大学生都能均等地获得大量的创业资讯,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Wilson 等研究结果表明女大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后,更容易提高她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水平[10]。男女大学生接受着同等的教育机会,享受着相似的校园创业环境,使得女大学生在创业资源、机会识别等方面获得与男大学生一样的机会。同时,女生拥有先天的语言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个人魅力更好地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便可以解释为何女大学生的协调管理效能感要显著高于男大学生。此外,女性较为细心,她们在创业过程中能考虑到更多的细节,从而能更有效地管理团队,进而表现出较高的协调管理效能感。

(三)年级因素分析:二年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最高

创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够成功地扮演创业者角色和完成相应创业任务的自信程度。大一学生刚刚步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和新学习生活方式使他们充满新鲜感和激情,对创业感到好奇并跃跃欲试。但是,大一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首要问题是适应。对学校的创业环境、政策缺少全面的了解,对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等导致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其他年级。大二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之后,开始关注自身全面发展。在保持一定的创业热情和好奇心的同时,比较了解和熟悉高校的创业政策、创业环境。同时学校创业大赛、创业讲座、企业家进校园等讲座和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大二学生做好了创业的准备。再加上大二没有面临就业和考研时的矛盾心态,因此其创业自我效能感最高。大三学生虽然比二年级学生更了解学校的创业政策和创业资源,创业的知识储备也更全面。但三年级学生在创业和学业之间的仔细权衡,使他们对创业和自身认识更加理性和全面。他们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自信程度表现的较为理性,使得他们的创业自我效能感低于二年级学生。而大四学生在经历了创业、实习后,比较了解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同时又要面对学业、就业、考研等现实问题的多重选择,使得他们对自身发展需要和创业之间的关系认识更全面,对创业持更谨慎的态度,因而其创业效能感低于大二和大三学生。

(四)专业因素分析: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没有差异

在国家和社会积极推进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学校和学院也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学校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堂,以公选课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创业知识的平台。与此同时,各任课教师也重视对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业意向。此外,学校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通过组织大量的创业大赛、开展创业讲座、邀请企业家进校园等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全面了解创业的机会;通过加强创业园、创业街等创业硬件资源的建设为大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这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各专业的大学生,使他们都能接触创业。再加上,学校为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和提高创业意识,通过电视、网络、校报、学校网站、广播等渠道多元化地宣传成功创业的榜样,进而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心。因此,专业因素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比较小,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创业自我效能感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经贸类大学生除了能感受到校园创业大环境之外,还能结合自身专业优势,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创业实际相结合,对走上创业之路更加有信心,因而创业自我效能感总分数要高于其他专业学生。

(五)独生性因素分析:独生子女大学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间没有差异

独生子女大学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逐步从家庭的“围城”中走出来,能独立自主地做出选择和规划。特别是在步入大学之后,独生子女大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都需要面对初入大学之后的适应问题,他们都会在远离父母怀抱的情况下,自主选择自身发展的方向和未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对创业实践的开展拥有相同的机会。

(六)创业经验分析: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非创业者

这与国内外研究者的结论相一致:创业者的创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非创业者。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压力,比如,资金、场地、市场、团队管理等问题。这使得创业者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了自身应对挫折,调控情绪和管理团队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提高自身创业效能。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祝贺2013 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开幕[EB/OL].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8/c_118069180.htm.

[2] Bandur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Freeman, 1997:48-49.

[3] Boyd, N G, and Vozikis, G S. The influence of self efficacy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and act 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 18(4): 63- 77.

[4] Scherer R F, Adams J S, Carley S S, et al. Role model performance effects on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career prefere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89, 13(1):53-71.

[5] Chen, C C, Greene, P G, Crick, A. 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 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8, 13(4): 295- 316.[6] Markman, G D, Baron, R A, Balkin, D B.Are perseverance and self-efficacy cost less? Assessing entrepreneurial regretful thinking[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 al Behavior, 2005, 26(1): 1-19.

[7] Forbes D P. The effects of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5, 29(5):599-626.

[8] 叶建国,王重鸣.创业效能感及其对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9] 严建雯,巫程成,王彭.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7): 1105-1108.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竞争遴选机制;创新学分;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6-0075-04

党的十提出,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是自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的一个新提法,即先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创新”层面上,再提高到“人才强国”战略上,逐步向人力资源强国奋进。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国一些高校都在进行各种探索[1]。例如,北京大学建立了“元培学院”,南京大学建立了“匡亚明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建立了“孙越崎学院”等,也有的学校建立了“人才实验区”,从大学本科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名人学院或实验区进行重点培养。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名人学院选择“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看高考的成绩,其他一些学校选择“拔尖创新人才”主要是向二级学院或系下达指标进行选举。这些做法虽然能够培养特殊人才,但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才和创新成果不断产生的竞争遴选机制更为重要。

一、 人才竞争机制的设计

竞争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一个基本法则。这一法则同样适用于人才培养。高校通过竞争产生“拔尖创新人才”,有利于这些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适应国际化市场竞争的需要。北京西三角人力技术研究所黄亨煜在2010年10月举办的“首届中国人力资源业高层论坛”上说:“当代企业竞争的实质不是人才的竞争,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竞争”[2]。因此,在高等学校要设计一种让人才通过竞争产生的机制,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落实。这种竞争机制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才观、创新学分、学习成绩等方面。首先应以“科学人才观”为指针设计多种多样的“创新”平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锻炼、去创新,并取得“创新学分”。当某个学生“创新学分”累计达到一定数值时,该学生即可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创新学分可以分为项目攻关、发明创造、科研训练、创新成果、创业绩效等5类进行登记。其中,创新成果的内容如下[3]:

创新思维成果。它是由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物化成果。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新点子大赛”,由专家评选出来的“好点子”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物化成果。又如,可以组织大学生聚焦“时代热点研讨”,由专家点评认定的新思想、新观点等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物化成果。

创新活动成果。高校每年都要发动大学生搞几次重大(要)的创新活动,最终以活动图片、报道、总结报告等作为创新活动的物化成果予以认证。

创新总结成果。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活动或学生自发参加的工作、活动等,进行定期交流。凡是能够总结提炼或揭示出“十大新内容”的,即为创新总结成果。这“十大新内容”是:新经验、新趋势、新探索、新体系、新手段、新方式、新水平、新报告、新文化、新智慧。

创新标志成果。这些成果有的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有的能促进社会进步,有的能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如取得“专利证书”、获得“创业大赛奖”、“公开”等。

其次以“学习探究”的成绩为一定条件。所谓学习探究,是把学习作为研究、探索问题过程的一种学习方法。基本过程是:结合学习的内容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所探究的问题,并通过交流等活动引发争议,在辩驳中揭示真理或定律。善于学习探究的人才是“学究型人才”,考察当今大学生是不是“学究型人才”有4种方法:一是在进行课堂讲课时老师鼓动每个学生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最尖刻;二是在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设定问题焦点,让学生进行对抗赛,看谁论证的问题有理有据;三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看谁总结归纳的问题精准;四是考察现场实际,看谁的书本知识用得活。

如何在大学本科生中确定“学究型人才”?每学期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课程考试成绩综合确定,必要时给一定的比例(如2%-5%)予以限制。确定为“学究型人才”后,一方面以他的学习考试(核、查)成绩作为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要给“学究型人才”认定一定的“创新学分”,同其他“创新学分”一起加总,看是否能够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

二、 学生自由发展机制的设计

学生自由发展机制包括自由选择专业、自我组建知识结构、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等方面。

(一) 学生自由选择专业的制度设计

首先,改革招生制度,按一级学科招生。比如,经济管理学院有管理工程、信息系统与管理、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过去招生时是按专业招生,现在改为按“学科”招生,即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招生。

其次,打破学科界线,按自然班上课。大学本科生按一级学科招生入学后,编入自然班进行学习。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也不上专业课,一般开设基础课(通识课)、部分专业基础课。

再次,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上课。学生进入大学三年级前,可打破学院、学科的界线,自主选择专业。例如,经济管理学院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可以跳出经济管理学院,跳出原先入校所确定的一级学科,进入全校选择其他有前途、有市场、自身喜欢的专业学习。

(二) 学生自我组建知识结构的制度设计

1. 配备教学导师。由于学生并不完全知道各个专业的情况,学校可为他们配备教学导师,指导学生构建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

2. 各学院构建专业基础课必修模块。各学院根据本院(系)一级学科的分布情况,确定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方法、考试(核、查)方式。并且明确规定,要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必须先修完本学院所确定的专业基础课程,成绩合格,然后才能进入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

3. 各专业构建专业核心课必修模块。各专业要制定专业核心课培养计划,明确各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教学方法、考试(核、查)方式。并且明确规定,要取得本专业学士学位,必须先修完本专业所确定的全部核心课程,成绩合格,然后才能进入毕业论文(设计)撰写阶段。

4. 学校按教室排课授课。现行的上课办法往往是:按专业培养计划确定的课程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课、上课,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知识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做法是试行“按教室排课授课制”。即学校对每一座教室每天都安排若干节课程,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任何教室的课程学习。为了避免前修课程未选而选了后修课程而无法学习的现象的出现,可对系列课程选课作出选课顺序的规定,低级课程没有取得学分的不能参加高级课程的学习。给学生配备“学分卡”,每获得一门课的学分,则“学分卡”上就增列一门课。选后续课程学习时,“学分卡”,前修课程未修的无法选修后续课程。

(三) 学生自由发展兴趣爱好的制度设计

1. 明确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由发展和个性的弘扬为目的。学生个性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2. 建立兴趣爱好小组。高等学校学生兴趣爱好小组的建立要以专业方向、创业创造、市场化趋向、高新科技为导向,以“高新技术科技园”、“创业园”等园区为实践背景。学校要作出规定,拔尖创新人才必须要参加1—2个兴趣爱好小组,并要定期交流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提供自由发展的平台。学校要为兴趣爱好小组提供场所,还要建立创业实验区、创新俱乐部等,为学生自由发展提供硬件和软件上的支持。

三、 人才动态组合机制的设计

“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队伍[4]。一方面,每年都有学生毕业离校,需要补充新的力量;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学分”在不断变化,需要流入、流出“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因此,建立人才动态组合机制十分重要。

1. 以“创新学分”累积数作为“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遴选依据。首先,要建立“拔尖创新人才”队伍门槛准入基数。一般地说,一个学生如果取得3项成果的“创新学分”,即可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5]。其次,要有一定指标作为“拔尖”的依据。一般说,“拔尖创新人才”不得超过在校学生总数的1%。按这一标准,每学期开学初要确定“拔尖创新人才”的总指标。原先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人数加上新遴选的人数的总数,如果超过了设定的总指标,按“创新学分”的多少从高到低决定留存的具体人员。为了鼓励大学生不断创新,累积的“创新学分”分为“结存创新学分”和“新增创新学分”两部分。计算“创新学分”累积总分时,“新增创新学分”的权数要在60%以上。

2.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基金加奖金的激励制度。进入“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的学生,每学期可以申请获得学校建立的“拔尖创新人才”基金项目。基金的多少视学校财力而定。从事“拔尖创新人才”基金项目研究取得标志性成果的,还要发放一定的奖金。这是一种人才效益的激励制度[6]。

3. 制定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的政策。学校应该制定相配套的优惠政策,给“拔尖创新人才”一定的优惠。比如,“拔尖创新人才”要在各项评优活动中(如评选优秀学生)予以优先[7];本、硕、博连读要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训练计划(项目)或实践创新项目给予优先[8];等等。

高校要创造一种机制让拔尖创新人才在竞争环境下涌现,在不断创造成就中成长[9]。这种机制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人都能成才”为基点,以创新为核心,以竞争为环境,以学生自由发展为重心,以创新学分为主线,以人才动态组合为活力,快速、高效地培养高层次的拔尖创新人才[10]。

参考文献

[1] 朱学义,朱亮峰.智力投资支撑理论及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

[2] 王本德.企业竞争是人才制度的竞争[N].市场报,20011014(1).

[3] 朱学义.俱乐部运作模式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3841.

[4] 朱学义,董 靖,黄国良.当代人才观新论[J].未来与发展,2012(4):100102.

[5] 朱学义,董 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3):115118.

[6] 董靖,朱学义.教育因子弹性的经济拉动效应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3):14.

[7] 朱学义.当代人才理论综述——创新人才论[J].未来与发展,2012(10):103106.

[8] 朱学义.基于学术型硕士拔尖创新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5054.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3

我国创意产业人才发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长沙、武汉、南宁等六座城市影视制作、广告/媒体、公关活动以及动漫制作等四类创意型企业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创意人才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1.从业时间短,人才流动性大

从业时间与人才流动性是评估创意型企业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只有拥有一定比例熟练创意工作的“老员工”,人才相对稳定,才能确保企业专业水平得以稳固与提升。2004年,我国创意产业首先在上海出现,随后在东部发达地区各省市及部分中等城市逐步得以发展,创意产业在我国发展已有近10个年头。根据调查数据,超过七成的被访人从事创意行业不超过5年。与此同时,创意人才表现出较高的跳槽频率。被访人中有接近一半表示有“2~4次”跳槽经历,更有1/4的被访人表示有“4~6次”跳槽经历。笔者把跳槽频率数据与从业时间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时发现,相对于较短的从业时间,创意人才表现出非常高的跳槽频率,人才流动性非常大。

2.职业忠诚度低

职业忠诚度是衡量创意人才工作投入程度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就业动机与职业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创意人才对创意工作的情感忠诚度。只有创意人才带着满腔热情,才有可能在创作活动中不断燃烧激情、激发创新力;也只有创意人才热爱创意工作,才能承受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调查数据显示,在职业规划问题上,13.81%的被访人明确表示“近期有转行计划”,另有7成以上的被访人态度模糊,仅1成左右表示会“坚持本行”。创意人才如此低的职业忠诚度,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投入程度,进而导致创意型企业创新力停滞不前。

3.工作满意度低

创意人才的工作满意度低主要表现在对专业水平提升不满意与对薪资奖励不满意。调查数据显示,超过6成被访样本对目前专业水平感到不满意,其中有53.81%的被访样本表示“专业能力停滞不前”,更有7.62%的被访样本表示已出现“工作倦怠”。工作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创意人才坚持创意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与事务性专员不同,创意人才更看重工作中的自我价值实现,而专业度的提升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方面。创意人才只有在创意工作中专业能力不断得到企业与客户的认可,对工作的满意度才会随之提升。反之亦然。

不仅如此,创意人才对现有薪酬/奖励机制普遍不满,仅30.01%的被访人对现有薪资待遇持正面评价,对现有奖励机制持正面评价的被访人只有21.43%,另有接近2成被访人表示对现有奖励机制“非常不满意”。

我国创意人才发展对策:构建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

人才流动性大、职业忠诚度低、工作满意度低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创意型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意人才的发展困境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创意型企业人才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创意型企业来说,提升创意人才创新力的根本方法是将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为具有复制和再生创新力的组织结构,使企业成为创意人才的创意生产基地。因此,从创新型组织角度出发,将企业组织结构打造为具有创意孵化器功能的创新型组织结构,通过组织结构优化提升创意人才创新力,促成激励的发生,或能解决创意人才发展困境,并最终实现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

如图所示,具有创意孵化器特征的组织结构,在总经理与项目小组之间将增设创新平台作为企业创新力生产平台。创新平台由创意、企划、客户、市场等方面总监组成,他们是企业最高执行管理者,对项目小组业务职能负有直接责任。创新平台是创意孵化器的核心驱动部门。其部门职能是确保创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从工作职责来看,创新平台对所有项目小组的创意专业水平起到引导与启发的作用,因此构成创新平台的各职能总监专业素养要远远高于所有基层服务人员。

2.创意孵化器型组织创新力生产路径

作为创意孵化器核心驱动部门的创新平台,是企业创新型组织架构的核心部门,其对于创新力的生产路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路径一:创新内容,提升出品水准。作为创意孵化器核心驱动的创新平台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绝对核心。创新平台肩负创新产品的职责,通过创造性生产提升企业出品水准。以湖南卫视为例,其职能部门创新研发中心即扮演着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中创新平台的角色。作为电视传媒业中的佼佼者,湖南卫视早在2006年就正式成立了创新研发中心,以此提升电视节目创新力。①经过8年实践,湖南卫视创新研发中心先后推出《变形计》、《我是冠军》、《天天向上》和《我是歌手》等一批优质电视节目。

路径二:打造培训平台,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创新平台不仅要创新产品、提升企业创意水平,同时将打造企业培训平台,提升员工专业素养。在创意孵化器型企业组织中,作为拥有最高专业水平的创新平台,各职能总监将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例如,市场研究总监将研发项目团队服务客户所属行业的相关专业报告定期予以分享,提升小组执行人员行业专业性;客户总监以客户沟通技巧、项目进程管理、团队协调组织方法等方面为主要培训内容;创意总监将在更为核心的创作层面向员工输出专业养分。

路径三:营造创意擂台,提升创意沟通能力与操作技能。创新平台实现创意孵化的第三条路径是定期发起内部创意大赛,激发团队沟通能力与创意操作技能。项目团队之间缺乏专业交流是创意型企业的一大弊病。具有竞赛和交流性质的创意比赛,将为囿于固定思维的各项目团队开拓新的视野。定期推出内部创意比赛是创新平台营造创意氛围的一种可行方式。创新平台在此主要扮演配角,通过营造擂台,刺激各小组在竞争意识下团队协作,将创新技能付诸实践。

路径四:建立新兵营,孵化创意生力军。培养新兵是创新平台生产创新力的第四条路径。创意孵化器型企业所招募到的各高校/社会实习生不再如传统做法那样被分配到企业各项目组分别学习实践,而是直接进入由创新平台各职能总监打造的学习平台,接受更系统的学习与培训。经过一定周期的实习培训,通过平台总监考核的优秀实习生将转入项目组,以正式员工身份进行作业。以国际4A广告公司奥美为例,在奥美中国最新推出的“2014奥美新兵计划”中,其导师团队成为广告公司的创新平台,发挥培养创意人才的作用。

构建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的意义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逐步成熟,创意人才将成为创意型企业的核心资源,从组织内部出发,通过构建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缓解创意人才发展困境,将有效提升创意型企业的竞争力。创意孵化器型组织结构的运作模式将从企业稳定性、创意人才工作投入度、创新力及企业运营成本四个方面,对创意型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1.提升创意人才情感黏度,加强企业稳定性

按照创意孵化器型组织创新力生产路径,企业中大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将通过创意孵化器培养而成,其核心部门创新平台通过培养创意生力军、实现专业人才的内部提拔等方式实现创意人才的内向型生产。经由内部提拔的人才情感黏度更高,对企业的情感归属感更强。他们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同步的,对于企业将附着更多的情感倾向,因此跳槽的可能性也会相对低很多。

2.提高创意人才工作投入度

工作投入度与职业忠诚度、工作满意度成正比。创意人才热爱创意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其工作投入度也会随之提升。激发创意人才对创意工作的兴趣是提升创意人才职业忠诚度的主要方式。创意孵化器型企业通过优化创意氛围,激发创意人才工作热情。例如,由创新平台推出的公司内部创意比赛,将常规工作变成了轻松有趣的竞赛游戏,缓解了工作压力,促使创意人才在兴趣的驱动下完成创意工作。与此同时,创意孵化器型企业通过打造培训平台与创意擂台提升创意人才创新力,促使创意人才通过优质产品得到客户认可,工作中的自我价值与存在感得以实现,工作满意度由此提升。

3.再生创新力

在传统创意型企业人员架构中,总监主要作为部门负责人行使工作职责,各部门总监各自为政,负责所辖部门作业出品。如此一来,总监对企业整体专业水平的提升所产生的作用有限,总监们的专业能力与创新力也很难成为企业的再生资源。创意孵化器型企业通过组织结构的优化,将各职能部门的总监聚合在一起组成创新平台,使总监不再受限于具体的执行操作环节。此时位于创新平台中的总监,主要扮演创新生产机制的催化剂与创新分子学习原型的角色。作为创意孵化器核心部门的创新平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总监的简单集合,而是创新力的复制与再生部门,其职能范围已包括研发产品、打造学习平台、优化创意氛围等。

4.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创意型企业提升专业水平的传统做法是从外部高薪聘请高级人才。这种做法一方面因为协作问题势必需要延长创意团队作业磨合时间;另一方面,过度依赖高薪引进外来高端人才,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创意孵化器型企业给予创意人才生产一条新的路径――内向型人才生产机制。其核心部门创意平台通过培养创意生力军、实现专业人才的内部提拔,使企业不再需要持续从外面输入高端人才。这一转变将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创新人才的运营成本下降。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二线城市中小型广告公司发展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C1345】

注释: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4

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基于产学研的评价体系构成要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提出了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的内容及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强调,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直与大学生招生就业问题捆绑在一起[1],其实,创新创业教育归根结底是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个大课题,为创新驱动战略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地方高校应全面推进九大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前教育改革的有利时机,结合区域发展特色,及时制订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机制,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质性成效。创新创业评价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1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分析

1.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已远远满足不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求[2];2)创新创业方面的核心课程欠缺。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严重不足;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评价问题没有解决。

1.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1)大学本科的专业目录里未设置创新创业,学科目录里也未设置;2)目前,在大学的教师评价机制中,科研学术评价占主导地位,虽有创新创业教师评价,但两者之间无量化转换标准且没有提高到相应高度而形成反差,阻碍师资力量。

2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2.1创新创业教育特点与不足点

1)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2)延续性[2]较差,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3)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短缺。

2.2创新创业评价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1)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专业教育之间衔接不顺,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2)针对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培训与管理力度不够;3)创新创业的环境仍需完善,创业经验匮乏、创业的科技转化率低[3]。

3延边大学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3.1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阶段性、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成果,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指导原则

衡量教学与办学水平、考核学校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已被纳入我校本科生专业教育教学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合作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教育数据公司,把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情况列入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重点内容,公示于众,接受公众监督。

3.3创新创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依据创新创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特点,确定评价体系构成要素。

3.3.1总目标层(最终目标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为试点,通过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创新创业培养方案、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形成以“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区域绿色建材与结构、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3.3.2总则层(分析观点层)

1)创新创业意识与投入,其观测点包括:教师与大学生共同具有的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创新创业专项经费的投入。2)创新创业培养方案,其观测点包括:土木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技能体系。3)专业方向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其观测点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钢结构、防灾减灾GIS等。4)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以及制度设计,其观测点包括: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教学制度的设计。5)创新创业实施与实现以及管理与成果,其观测点包括:创新创业实施能力、创新创业实现能力、创新创业管理能力、创新创业成果。

3.3.3指标层(评价准则层)

部分评价准则层,举例说明如下:1)通过专业师生具有较强创新创业动机、欲望、意识以及肯吃苦、求知欲强、持之以恒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意识;2)通过学校人力与物力及财力的投入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投入;3)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创新实践及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与结项、论文与专利以及创新创业大学生与教师、专利的激励措施等维度来评价创新创业成果。

3.4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按照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调查法,经梳理而最终设计出一级指标五项;二级指标十四项;评价观测点(三级分项指标)三十四项。选用AHP层次分析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方法,由美国运筹学资深教授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3]。经层次权重汇总,首先剔除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权重值,其次对各层次的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聚类分析,得到有效指标权重值的算术平均值,最终得到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所涵盖的三级指标下各项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

3.5实施创新创业评价的方案

评价等级分设为优、良、中、差,由评价组的专家集体识别判分、数理统计、综合评定。在此基础上,以式(1)进行最终评价。同时,编制评价等级A,B,C,D量化为分数的标准,再由该评价方程计算总得分,至于总分与优、良、中、差,对应关系由评价组专家讨论决定,建议采用模糊性综合评价方法。

4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1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应根据各自学校专业办学情况和定位的需要,可参照表1的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组成表进行横向比较,在同类地方高校中找准自身定位,找出不足,努力加强,因地制宜,遵循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方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

4.2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须强化内容

4.2.1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

推进创新教学法、强化师资建设,使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紧密结合。应用大数据技术,倡导创新创业课教师把国际前沿的学术发展与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灵感与潜力以及热情。同时探索创新创业idea、非标准答案(创新创业概念发挥)等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4.2.2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

创新创业评价体系中,不可缺少且逐步加大权重的评价准则层指标之一是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建议在教师年度工作量考核中给予合理的科研学时费,突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动力极限,增强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4.3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评价政策保障的建议

1)创新创业课程的经费支持。a.对创新创业课程,学校给予每门课程提供建设经费,分二期拨款,主要用于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的各项支出。学院对立项课程给予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院提供配套经费。b.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课第一年建议学校给予1倍~2倍教学工作量;开课第二年起核算工作量时增加0.1~0.2系数。2)创新创业课程的考核。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创新创业课的数量和质量,将作为重要评估指标纳入学院年终教学质量考核。3)实施弹性学制与选课制。a.建议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为3年~6年。b.正确导向大学生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选课且选择授课教师,并可试点实施保留学籍、适时调整学年课程而创新创业,也可探索休学创新创业方法等。4)实施学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订既科学合理,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大学生学业能力评价体系,如:通过大学生部级、省级、校级科研项目或工程训练项目,“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竞赛,公开、发明与专利,获取证书与相应学分,并给予学校学业能力评价证书。5)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与奖学金。积极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引领与创造氛围。6)建立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建立基于产学研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合作机制、长效机制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力争在若干年内建成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并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使更多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大学生从中受益。

5结语

本文以延边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并构建了基于产学研的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具有指导意义的创新创业评价方案。同时,提出了制订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评价体系的参考方法、加强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建设与评价、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与服务的评价、加大与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政策保障的建议等。希望对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进一步开展与规范设计创新创业评价体系及其完善工作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方光秀 单位:延边大学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振忠,周嫒,张功.高等体育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行为评价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2):99-103.

[2]孔凡校,胡迎春,袁华,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研究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4(5):203-204.

[3]高明,李琳.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促进因素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6(30):183-184.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当时他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此后,他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各种场合中频频阐释这一关键词。

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表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

二、大学生对创业的意向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面向西华大学在校学生,走访调查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237份,收回229份,经过结果分析,得出以下数据和结论:

1、78.3%的受访者对创业感兴趣,有3.5%的受访者正在创业,有32.3%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会创业。

2、创业初期,社会经验(76.3%)、人脉资源(71.4%)、成功创业者经验(66%)被大多数受访者看重。

3、77.6%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创业课程学习,仅有23.4%的受访者参加过创业课程或创业比赛。

4、对于创业需要的因素,受访者分别选择了个人能力和创业头脑(70.8%)、适合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35.8%)、学校或社会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12%)、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57.5%)、较好的组织能力(42.5%)、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59.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55.8%)。

5、对于大学生创业相对于其他人群创业的优势,受访者分别选择了年轻有活力(69.2%)、专业素质较高(31.7%)、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73.3%)、网络信息能力强(18.3%)。

由总体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如今,大学生对政府实施的政策行为,更渴望的是实际的帮助,支持和补贴,而不仅仅是宣传手段,在私下交流中,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对创业条件最关心的是资本,资本可以决定创业的起点,很多大学生都希望能在从一个较高的起点出发,这样能够近地减小与成功企业之间的差距。他们希望政府能给予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更实际的关注与扶持,为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中扫平荆棘、拓宽道路,这样可以让大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发挥。

三、创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随着全国高校持续扩招,高校毕业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再加上国际经济衰退的影响,社会就业供求总量矛盾突出,我国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数量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还能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国家就业压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一)创业对磨砺大学生稚嫩的心智起到重大影响

创业的过程考验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业精神,对于创业,就是挖掘自身潜力、整合周围资源、体现自身价值的一个过程。选择创业就是选择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在校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缺少磨砺的温室花朵,创业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对其身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许多创业者都是从开办高科技企业开始,技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创业从一开始就选择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含量的领域,“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三)创业会对大学生的学业产生影响

大学是接受教育的地方,大学生更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学业而不是一心多用,忙着赚钱忙着积累社会经验,创业会消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会因为市场的因素使得创业不理想而折磨学生的精神,这样一来,学业遭到荒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所以从学业的层面考虑,在校大学生创业无疑是顾此失彼的行为。

四、引导大学生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对策

国务院发文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亿万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一)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据麦可思数据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52%),其后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缺乏”(48%)、“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39%)等。接受高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创业基础(能力素质培养)类(25%),其后是创业指导(实务操作)类(18%)、创新研究方法类(13%)和学科前沿知识类(13%)。

高校要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将通识类和专业化的创业课程结合起来,采取分层次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创新创业的需求。例如,开展“创业者应具备的素质”课堂讨论、“我是小小CEO”模拟实践、“企业家大讲堂”专题讲座等。

(二)打造一批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我国的创新创业竞赛主要是整合创新创业要素,搭建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平台,引导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加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目前,已形成的品牌创新创业竞赛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通过高校、省市级选拔优秀的作品,参与全国性比赛,通过各项赛事,参赛的大学生获得了宝贵的创新创业经历,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深化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对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推动高校学生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骑着重要作用。

(三)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与保障休学创业制度

高校应鼓励本科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台相关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就已明确提出:“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目前,一些地方和高校细化了规定,如有的省份规定学生可保留学籍八年休学创业。(作者单位:西华大学)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32-03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一直在600万以上,2013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达到699万。为此,本文介绍就业理论与推荐自主创业的模式以供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选择就业模式。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增长的大幅回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就业机会不断减少。所以,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理论探讨与模式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推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缓解全社会就业压力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此,国家各级党政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问题的主要政策之一。

(二)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起来,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必然能把事情做好。自主创业可以让大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中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虽然是从化解就业难的角度,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只有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创业的风气,才能建立“价值回报型”的社会新秩序。

(三)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中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加大,大学生自身素质与中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和实践中,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个人就业心态,挖掘自身潜能,加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也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财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整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环境的大学生,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美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代表,其大学生的创业比率一直在20%以上。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一个国家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创新,这是国家强大与繁荣的根源。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则取决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内涵及其特征

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成立一定的活动组织,利用各种资源,提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指大学生毕业后不通过传统的就业渠道谋取职业,而是依靠自身的学识智慧、科学发明、专利成果等资源,通过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开办公司,创办企业等形式开创自己的事业。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式,是勇者与智者对现实做出的非凡选择。选择创业的人不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给自己就业机会,而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就业机会。结合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现状的研究,总结归纳以下四大特征:

(一)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学生越少

调查显示,2009届大学生自主创业占毕业生总数的1.2%,对比2008届的1%略有上升,而与2007届的1.2%基本持平。自主创业尚未成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从学校类型来看,越是就业好的学校,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就越少。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占比例为0.4%、非“211”本科院校为0.8%、高职高专院校则为1.6%。其中,从2007届到2009届,高职高专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

(二)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类等专业成为自主创业的首选

“从专业来看,2009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最多的本科专业是艺术设计,占7.4%,高职高专则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占5.5%。”麦可思公司副总裁张景岫指出,从职业来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所扮演的职业角色较为集中,例如2009届本科和高职高专创业者均集中在销售职业,担任最多的则是企业管理工作,即职业为总经理和日常主管(小企业)。而从行业来看,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技术成分不高,主要集中于个人服务和销售行业。

(三)创业者的月薪收入较高

大学生创业者是一批对收入有更高期待的人群。调查数据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收入期待底线为2 429元/月,高于同届受雇毕业生的2 024元/月,约占20%,而通过创业他们的收入达到3 028元/月,确实高于受雇的同届毕业生的2 225元/月。

(四)创业者掌握的各项基本工作能力高于受雇就业者

“有效的口头沟通、说服他人、判断和决策、谈判技能和积极学习等能力是创业者的五项基本能力。”麦可思公司副总裁张景岫指出,2009届毕业生离校时五项能力水平排序为54%、53%、52%、43%、57%;而受雇者的这五项能力离校时掌握水平依序为51%、47%、46%、40%、54%。由此可见,创业者掌握的能力明显高于受雇就业者。不仅如此,在创业者离校时掌握的35项基本工作能力中,有30项都高于受雇就业者掌握的能力水平。

三、经济学中的就业与创业理论

创业与就业存在辩证的关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是就业的高级形式。所以,充分理解经济学的就业理论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

(一)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

萨伊定律是古典经济学派就业理论的基石,其基本内涵是供给创造需求,该学派经济学家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庇古等,他们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出发,认为市场上产品价格和货币工资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调整。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相互作用决定实际工资和就业水平,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水平。进而认为,只要不存在工资刚性,工资率可以自由伸缩,市场机制能自由地发挥调节作用,可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劳动力市场总能达到就业均衡,长期持续的非自然失业不可能存在,存在的只是自愿失业和短期性摩擦性失业。

他们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办法是消除货币工资的刚性,使货币工资能够随市场的需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古典学派将自有竞争作为前提条件,主张市场调节平衡就业,否定了失业问题的普遍性。但换个角度理解失业的产生仍然是有可能的,失业问题正是竞争不充分所导致的结果,要解决失业问题首先就应该解决劳动力市场竞争的不充分问题。

(二)凯恩斯的就业理论

凯恩斯就业理论是以有效需求原则为核心,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失业之所以持续不断,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一般情况均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即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不足,由此造成较多的社会失业,即不充分就业。凯恩斯主义的促进就业理论实际上主张降低工资,即在不降低名义工资的情况下,降低实际工资。但前提是扩大总需求,因为总需求的扩大,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工人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相对减少。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必须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依靠国家干预,提出需求管理政策,从而达到促进生产,增加就业的目的。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就业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凯恩斯理论失灵了。因而以托宾、杜生贝等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提出“结构性失业问题”,力图用市场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症,认为是微观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变化引起滞涨。得出结构性失业是因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失调,结构性失业的存在必然引起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由于强大的工会力量使工资易涨不易跌,所以尽管社会上存在着失业,但货币工资却不下降,而只要存在工作空位,货币工资就会迅速上升。于是,失业与工作空位并存就转化为失业与货币工资上涨并存,进而转化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并发症。该理论主张从就业内容或者就业结构角度来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如政府要指导收入政策,即政府要求采取措施限制工资和物价上升,以缓和通胀;注重完善劳动力市场,缓和因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变化造成的失业;适当修改完善失业补助金制度,激励失业者就业。

(四)反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

“反古典”学派主张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借鉴日本的经济模式及行政主导性的市场经济模式。在就业问题上,强调在保证企业自由用人和求职者自主择业的前提下,在保持企业活力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国家对市场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指导。同时建立稳定就业,劳动力流动平缓,劳资合同和工资差距较小的劳动力模式。

四、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选择

(一)加盟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是指大学生以加盟直销、区域或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方式来销售某种商品或提供某种服务的创业活动。这种模式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商业零售和餐饮业知名品牌的和加盟营销。经营管理上实行总店或中心的统一管理模式。这种创业模式由于在经营管理上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直接采用,可以说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业,享受规模经营的利益。此种模式的优点:便于经营管理,利用品牌效应经营风险小,成功率较高。缺点:启动资金较大,一般大品牌的或加盟费不菲;安于已有的模式也会阻碍创新,不利于更好地施展创业者自身的才华。

(二)网络创业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是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出的新型创业模式。网络创业不同于传统创业,无需传统的白手起家,而是利用现成的网络资源。目前网络创业主要是网上开店的形式,在网上注册成立网络商店,创业门槛低、成本少、风险小、方式灵活,特别适合初涉商海的大学生创业者。像易趣、阿里巴巴、淘宝等知名商务网站,有较为完善的交易系统、交易规则、支付方式和成熟的客户群,每年网站本身还会投入大量的广告宣传。以这些成熟的商务网站做依托,创业者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给予诸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三)自我发现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创业者通过对市场的调研、考察,敏锐地捕捉到市场潜在的某种商机,或者发现自己在某个行业上的天赋和才华,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在这个领域大展宏图。此种模式的优点:目标性较强,立项准确,能使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缺点:想法和现实容易出现反差,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大学生利用网络卖自己的时间或利用自己的专长作为客户的参谋,获取报酬。

(四)专业化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是创业者将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通过“知识雇佣资本”的方式创立企业。要求创业者具有某一专业的技术特长,或成功研发了某一项新产品、新工艺,以此项特长或发明为市场切入点。这种模式创业难度高,不稳定性大,但成功的收益往往非常巨大。像拥有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个人可以走专业化模式。

(五)孵化器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是创业者受各种创业大赛的驱动和高校创业园区创业环境的熏陶、资助、催化而进行的创业活动。许多高校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创业大赛,参加大赛的大学生在创业大赛中熟悉了创业程序,储蓄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接触和了解社会。同时高校纷纷建立科技园区或创业园区,园区中的科技创业中心或大学生创业投资公司,对经过严格评估的优秀参赛项目进行股权形式的投资,建立股份制公司并且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实行优胜劣汰,对项目进行创业孵化,创业者可以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创业园区的各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像中国的科技中小企业在起步和创业阶段可以借助孵化器使之成长壮大。

(六)创意模式

这种创业模式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点子、想法进行的创业活动。这种创业模式需要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创业者的设想能够标新立异,在行业或领域里是个创举,并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建议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新兴行业选择创意模式。因为创意模式需求的创业资金量不是很大,一般创业者向亲朋好友借款或在政策范围内小额贷款,特别有创造性能吸引商家眼球的,也可以引来大公司的股权形式的资金注入,组织管理上个人独资、合伙、股份公司均可。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就业蓝皮书[Z].2010-06.

[2] 张敏.论大学生自主创业[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3] 刘艳.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江苏高教,2010,(3).

[4] 韩肃,李远志.特许经营课程对学生自主创业的作用[J].北方经贸,2010,(6).

[5] 韩微微.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的理论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