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论文范例6篇

生态城市论文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1

1、创建生态城市的一体化格局,提升城市生态设计水平

生态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景观,对城市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城市绿地不应局限于仅仅作为视觉的欣赏对象,还应满足城市绿化的外在形象美观。作为城市自然生产力的主体,城市生态绿化应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因此,城市生态绿化应贯彻生态优先准则,同时参与城建项目规划和建设过程,而不是工程建设的最后补漏和修饰。其思路包括:在实施城市生态绿化建设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把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布局能有效协调城市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城市气候效应特征和居民生存环境质量要求,搞好城市绿化布局并进行城市绿化系统设计,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在此区中,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应被保留、维护或模仿。

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中担负着环境净化的重要功能,防止城市污染。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基底—廊道—斑块”理论,建设城市生态绿地的绿网系统。根据城市不同分区的空间异质性,贯通城市内的绿廊结构,其中绿廊穿越外环绿带、楔形绿地和中心区园林绿地,将城市周边的清洁冷湿的空气经过高绿量的森林群落引入城市内部,缓解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在城市的生态绿化工作中,我们应注意城市绿地分布的均匀性和合理性。在目前加快城市绿化步伐的一片呼声中,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城市新区绿地的开辟,城市中心区绿化、老城区绿化缺乏应有的关注目光,新、老城区绿化建设的“两极分化”也由此而生,“最需要绿的地方反而最缺乏绿色”。针对此现象,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城市公共绿地在新区与市民聚居的中心区、老城区之间得到合理的分布和平衡的发展。

城市生态设计工艺,是指根据自然生态最优化原理设计和改造城市生产、生活系统的设计和工艺流程。在城市的生态绿化中要应用城市与自然共生原理,广泛使用生态技术。如目前国际上开始推广应用的污水处理墙,装置的原理很简单,只是利用温室原理和植物、生物技术来处理污水,这种方法是全生物型的,不向大自然排放毒素。另一种生态设计方法是人工社区湖,即在社区内的某个街段设一个这样的湖,既能作为水量存储,更重要的是采用生态技术处理和净化社区废水,并用太阳能来保持池水的温度,经过净化的水可以循环使用。此外,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生态路灯能吸收道路上汽车排放的各种废气,我国科学家发明的生态水泥能吸收水体中的污染有害物质,这些都是生态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绿化的例子。在城市绿化中大量运用生态技术,既能提高绿化工作的科技含量,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2、加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合理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是促进城市绿地自然化的基础,也是提高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前提,所以,生态绿化应恢复和重建城市物种多样性。我们应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地,维护自然演进过程;修建绿色廊道和暂息地,形成绿色生态网络;增加开放空间和各生物斑块的连接度,减少城市内生物生存、迁移和分布的阻力,给物种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间。生态绿化要发挥健全城市的生态功能,将更多的野生动植物引入城市,满足市民与大自然接触的天性要求。城市要尽量保存适应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栖息地。西方国家常以野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来衡量城市绿地和生态环境质量,这对于我国也有借鉴意义。保护和建立半自然栖息地是生态绿化实现自然保护的重要途径。“半自然”是指人类干扰之前保留自然植被痕迹的地方,但又被人类深刻改变,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如遗留的林地、湿地、草地以及废弃的深坑、水库和人工湿地系统,它们是水生动物良好的栖息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量自然生境的丧失。生态公园是模仿自然生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理想途径,如伦敦中心城区的海德公园、中山市的歧江公园,都是较好的例子。中国大多数城市中的自然环境与外部大自然断绝联系,但通过划分城市的生态功能区,构建城市的“绿楔”、“绿廊”以及“绿网”,能够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特别是在草地生态、森林生态、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交换关系,不仅要求是水平向的而且应该具备垂直向的承载条件(如自然坡岸、湿地、攀缘面等)。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运行机制时,宜划分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半自然区等不同区域,确立各级生态功能区之间、城市生态区之间与外部生态区之间的生境通道和生态走廊,为不同丰度、不同干扰承载力的生物群落之间的基因系统和调节创造条件”。

绿地群落是一个有序而渐进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的过程。生态绿化应改变绿化的事后管理和末端管理为源头的管理,改善种植结构,提高绿地自身的稳定性和抗逆性。生态绿化所用植物应尽量选用与当地气候、土壤相适应的物种,利用绿地凋落和绿肥等土壤适应物,进行再循环和再利用,形成群落自肥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减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资源的使用,降低绿地建设、维护费用。重视绿地水体的建设,为有益昆虫和两栖动物提供适宜生存的环境,形成绿化植物-病虫害-天敌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制约,实现城市绿地植物无公害控制。把握地带性群落和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选择耐荫植物,充分开发利用绿地空间资源,丰富林下植被,改变单一物种密植的做法,使自然更新物种具有生存和繁衍空间。应用人工顶级群落和动态平衡演替理论,形成具备多个优势物种的不同类型群落交错分布、稳定而优美的城市自然景观。

3、提高植物配置水平,体现城市地域人文特色

城市生态绿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理的植物配置。首先要求我们提高对植物品种的认识,加强地带性植物生态型和变种的筛选和驯化,构造具有乡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绿色景观;同时慎重而节制地引进国外特色物种,重点还应是原产我国,但经过培养改良的优良品种。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化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这与对绿化植物的要求太高,过于追求完美或轻易否定有关。如片面追求“四季常绿”,使适应性强、色彩丰富的落叶植物遭冷落;“一次成型”等急功近利的做法,也导致慢长植物和缺乏大规格花木的植物被随意抛弃和轻易否定。又如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生长良好,生态效应高的植物,像华南地区的幌伞枫、秋枫、海南蒲桃、野牡丹等优良植物品种乏人问津;而南洋杉、海枣、红刺露兜树等滥用;大王椰、台湾草、黄金榕铺天盖地。由于我们对植物生存环境特性缺乏了解,出现了将一直生活在阴凉环境的罗汉松大树千里迢迢移栽在干热的岗顶上,结果只能是枯萎死亡。在城市绿化中,我们应利用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营养生态位上的差异来配置植物,最终形成乔灌草结合、层次丰富、配置合理的复合植物生态群落。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2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摘要】从城市森林建设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内涵,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城市林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森林城市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3

工业文明200多年历史中人类使用科学技术和金融资本两样武器挑战自然,但是人们逐渐发现,自然在报复我们人类。我们本来是想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但是现在感觉正在走向相反的方向。一方面我们的资源环境到了非常严峻的境地,另外一方面物质主义对人精神层面的摧残到了非常沉重的境地———我们以为利用科学技术和金融资本两件武器可以战胜自然、获取一切。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在自然之中”跳到了“在自然之外”,甚至“自然之上”。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强调:“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工业文明的发展让当前城市处于危机高发时期,而且呈现不断蔓延的趋势,许多大城市得了各种“城市病“,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安全缺失,两极分化,资源短缺,千城一面,水泥森林,等等,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也面临着生活异化、精神失落、家园丧失等全面危机。人类已经到了要进入新的文明境界即人跟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的时候,这也是中国有可能对世界的贡献。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平衡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学原理而来的。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在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尖锐冲突中产生了代表绿色发展思潮的生态中心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价值观。绿色思潮的产生,抑或为20世纪70~90年代绿色生态运动的主要指导思想。生态中心主义把各个生物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认为人类和自然都是这个系统中的平等成员,而且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存在物都有其“内在价值”。他认为“人类中心”价值观是生态危机的所在,因此主张将道德关怀扩展到一切存在物。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变革从个体价值观、经济观到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生态学的核心本质有:一是强调共生发展与生物多样性,生命、微生物、动物、植物都是共存共融的,一个物种的发展不能侵害和毁灭别的物种;二是强调循环发展,其认为所有东西都可以再生,世界上没有垃圾,所有垃圾都可以再生利用,包括人死去以后的骨灰也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生命状态;三是强调自然发展,其认为推动地球发展的原动力是太阳。人类社会发展应倡导符合自然生态规律的自然发展、依托太阳的自然循环再生。这些共生、循环、自然发展的表征形式最后可以衍生到生态的本质就是协调、平衡、友好。而对于人跟自然的关系,人是在自然之中的,人不能挑战自然,更不可能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否定,但并不是说把工业文明创造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艺术成就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全部否定了,而是反思和改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要终结的是一种时代文明的模式,而不是终结人类文明的历史。

2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全球最大规模的城市化正在中国的大地上四处蔓延。中国现在处在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迅速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结构,而模式上主要是在模仿英美,特别是美国,即线性的发展模式———采用自然采掘、利用化学能源、利用小汽车、生产产品、追求舒适、最后产生垃圾的填埋、不可持续。中国这种发展模式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10年奥巴马访问澳大利亚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么说:“如果十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如果中国人要达到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消费水平,所需的资源可能要增加三个地球。如果全世界人口都像美国人一样生活的话,地球要增加五个。中共“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政治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再次重申:“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从未有过。足见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阐述了这个问题,一些提法令人振聋发聩,比如,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关乎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关乎到“全球生态安全”,这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伦理的支持。首先,应表现对自然尊重的整体和谐理念。现代生态学中在生物圈中每一物种所具有的特征都是对某一特殊环境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单独生存和发展,他们只能在共同维护生命、维护系统存在、促进生物圈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生存进化。因此,人类必须以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为前提,必须建立合理的生态价值观。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理念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立在人与万物的同源性上。人并不能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虽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以最朴素的形式呈现,但它以直接的经验为基础,真切地把握了人类与自然界的有关联系。其次,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表现出对社会生态持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生态危机的本质来源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协调、不公平、不合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公平正义作为基本目标。生态伦理必须关系到人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呼吁全社会坚持公共伦理,既反对只顾及某种体制的本位伦理,也反对当代人剥削后代人的生态权益。第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体现抵制科技及消费的异化,倡导绿色、文明、适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需求适度的价值理念。现代人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危害,而且这种危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科学技术让人类成为巨人,又将人改造成“非人”,这就是它的异化现象。同时人的生活在消费领域也出现了严重的异化现象。奢侈的、无良的消费功能出现,炫耀性消费等种种异化现象随之产生,科学技术与消费领域的异化出现,让人类陷入了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人性扭曲等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之中。抵制这类异化所产生的负效应,必须用理性和智慧的生存伦理来指导和约束科技和消费发展方向,倡导适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的反自我行为上全面践行绿色、生态、低碳的发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面渗透到人类的所有活动中。

3生态文明将决定新的城市文化的诞生

广义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居住者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居住者们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通常所讲的城市文化,主要是指狭义城市文化,它是与经济、政治并列的城市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等具体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科技、教育、习俗、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城市文化深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文明形态产生了特有的城市文化。农耕文明产生了传统商业文明、工业文明产生了现代工业城市。城市是人类发展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人类就有什么样的城市。工业文明造成的城市危机追根到底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机问题。面对城市危机,仅仅靠科学技术来改造和创新新的城市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会加重危机。更重要的在于要改造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产生的将是生态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态城市核心价值观包括①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自然为本),②多元多样、循环利用、和谐共生(多样循环),③以人为本,提升质量、共守理念(美丽幸福)。

3.1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新的生长的城市文化

按照城市文化的定义,城市文化是指城市居住者们在城市长期的发展中培育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生态文明正是我们历经工业文明200多年之后,在长期的城市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属于已经萌芽正在茁壮成长的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理念,本身是一种民心所向。当前,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们的城市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PM2.5、交通拥堵、房价过高……我们的生活水平可能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质量却似乎在下降。当空气、食品、水这些关乎人最基本生存的东西都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住房、教育、医疗的问题解决也就是空谈。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人们心中的价值取向已经逐渐由追求“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转向了对“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安全的食品、居住优美的环境,实现世界多元多样、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追求。城市文化的本质就是追求,对某一种状态的崇尚与追求,生态文明建设虽然为我国的执政党所提出,但确确实实是自下而上的民声,发源于人们对于理想城市生活的追求,是一种正在发展的城市文化。

3.2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影响到生态文明的发展导向

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应该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对过去精华的继承,二是对现在创新的鼓励。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几百年之后遇到种种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适时提出的。这种情况下,就是新的文明对过去文明的包容和完善,而不是全盘否定。建设,绝对不是推倒重来。那么对于过去的传承,要传承什么?笔者认为,梳理城市文化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去选择对于过去的保护与传承。比如,北京的城市文化,就包含了胡同文化、天桥文化、皇家文化等,我们有没有把这些类别都保护传承下来,这就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另一方面,现在有一种风气,讲文化,讲历史,古旧的东西必然是好的,不能拆不能动。然而,每一个现在都是未来的历史,如果你现在不去创造,仅仅是保护旧有的,那么多少年之后,回过头看现在,就是什么都没有留下。当年在巴黎建设埃菲尔铁塔,很多人都持批评意见,觉得跟巴黎的整体城市风格不一致。但是,很多年之后,埃菲尔铁塔已经成了巴黎的象征,似乎比凡尔赛宫的标志性作用都大。类似的比较,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建设至今,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觉得跟周围城市环境很不协调,严重影响了古代都城北京的城市特色。但是,谁又知道,多少年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会不会就是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呢?

3.3城市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

新的文明不仅仅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涵养,为蓝天白云绿树碧水的自然环境努力奋斗,他本身是在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城市产业升级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城市文化产业要尤其重视。城市是文化创新和交流的中心,城市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突显,文化产业化现象令人瞩目。文化活动包含了科技、教育、文艺、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馆藏、旅游、娱乐休闲等各种活动。文化产业以其智力型、清洁型、增值型的特点,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城市经营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崛起的重要支柱产业。如在美国,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IT产业,成为美国第二大产业;在日本,文化产业经营收入也超过其国内的汽车工业年产值,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我们的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应当大力挖掘城市文化产业的巨大潜力。

3.4实现生态文明需要探索多元的城市文化路径

不同的城市,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实现生态文明,也要根据不同的城市文化探索相应的路径。我们目前的城市发展战略,有各种分类依据,比如:按城市规模划分: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按城市群划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湘株潭等;按城市的行政等级划分: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县级市等等;按主导产业划分:矿业城市、旅游城市、港口贸易城市等等。但是,我们目前还没有按照城市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实践生态文明的分类路径选择。比如,北京、南京、西安这样的古都城市,对于生态文明的具体定义和实施路径与成都、青岛、烟台这样的休闲城市必然是不一样的。生态文明是一个总的理想,具体的实现形式还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多种多样就应该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不同的城市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追求形式。

4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现象

4.1“汽车文化”还是“单车文化?”———生活方式的抉择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最伟大的发明,除了蒸汽机、电灯之外就是汽车,汽车对世界影响巨大,一点不能否认汽车文化的到来,中国人十年前很难想象会有今天这样的影响,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汽车时代。过去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的大国,曾经自行车让人骄傲,但是现在自行车已经进入到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当年我们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曾经的美好———父亲让母亲学车子,我们当年上学都骑自行车。潘石屹骑自行车参加会议被拦住,他发了一个微博说“你们应该核对人,核对证件,不应该只看交通工具,不认人。”自行车实际上是一个绿色的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是一个很健康的运动,对自行车这种交通方式的崇尚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重大。为什么现实中人们对自行车不感冒,甚至把一种交通工具作为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从而闹出了哭笑皆非的笑话?因为在现实中,一个人拥有的交通工具的价值往往与一个人的经济实力成正比,什么收入层次的人一般会使用对应的交通工具。而在这样一个物质主义的时代,身份地位又往往与经济实力成正比。所以交通工具就成为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了。我们怎么对待汽车文化时代的自行车?如何突破“一个人拥有的交通工具的价值往往与一个人的经济实力成正比”这个很多人的固有观念?笔者认为,这需要从各个角度更多地提倡自行车这样的绿色交通工具,特别是在身份地位较高、经济实力较强的人中间推崇自行车,当他们广泛地使用自行车的时候,自行车本身就不会被认为是某一阶层的身份标志。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才会获得应有的尊重。自行车文化才会得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低碳理念才会在城市交通中更好地实现。

4.2“攀高比新”还是“传承文化?”———建筑形态的崇尚

我们以为现代化就是高楼大厦,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就是我们要的生活环境。在中国大地上,我们看着一座座冰冷刺骨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原本的街道风格被破坏,车行道越来越宽,人行道却越来越窄,资本正以一种令人不忍目睹的方式改变着旧有城市的面貌,资本不仅剥夺了我们的权利,也剥夺了我们的社区。这座城市除了房子所剩无几。全球十大摩天大楼中国已经占了七座(图8),最近远大集团还提出要建世界第一高楼,称之为“天宫城市”。“龙西国际大酒店”、“白宫会议厅”、“天安门”、“金塔”等等建筑形式,代表了中国很多地方的一种追求理念。在全国的城镇化进程当中千城一面。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已经失去了过去的一些城市记忆,比如北京的老胡同,川西的民居;另一方面,我们有很多山寨白宫,还有山寨的天安门。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是不是一定要以高以大为象征?反过来想,北京的天安门其实不高,但在我们的心里,它的地位非常之高。建筑形态的崇尚问题,这是一种对自身城市文化自信与否的表征。30年前,我们国家就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规划专家们对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呼吁已经不仅仅30年了。可现实中,为什么还是会此起彼伏地出现“白宫”、出现各种又高又大的巨型山寨建筑?是因为我们的城市建设者,自身对自己的传统城市文化没有自信,他们对别的城市、外面的文化更崇尚。说开去,中国文化的传承困难,也同样来自于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来自于1840年在西方冲击下的一败涂地,所以之后我们拼命学习西方,进行现代化,到头来现在得了跟西方一样的病,又急急忙忙地去找祖宗求真经。当把现象放在历史背景下去考虑,也就比较容易宽容与接纳。而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是自信,那么破解的路径也就呼之欲出。每个中国城市,成长到今天,一定都是经历了历史的雕琢,有自己的文化,这种城市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正是这份独一无二让每个中国城市都可以自信。当每个中国城市都挖掘到自己的独一无二,都自信起来的时候,城市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就是水到渠成,建筑形态的崇尚问题也就不会再成为困扰了。

4.3“城乡分离”还是“城乡融合”?———社会结构的变迁

我们现在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过程当中,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变成市民。但是农民都往城市里面走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乡村的衰落。大家现在说乡村基本就是指农村,农村里存在的都是“386170”,38就是妇女,61就是儿童,70就是老人,这是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古代非常强调空间治理,中华文明之所以千年不坠,空间治理是至关重要的保障,从地区、城市到县、村镇,分级布局,秩序井然。在空间治理过程中,人居环境及其相关的制度设计以其整体的思考,关系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在空间上的实现,维系着中华文明的延续,这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发展所揭示的独特的战略价值。而历史上,工业文明以后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基本设想是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模式。他指出“城市应与乡村结合”。希望用城镇—乡镇这种新型的城市结构形态和土地归社区所有,来代替现行的城乡对立的结构形态和土地私有,以实现社会的和平改革。对城乡互融的崇尚由来已久,城乡分割的观念也有其历史溯源,如户籍制度、城乡迥异的各项关乎人民生活的公共政策,等等,造成中国城市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非常突出。当前,我国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的中国一定是有美丽的乡村、美丽的城市和美丽的人民组成。城市与乡村本身就是两个并列存在又相互交融的不同空间形态,对任何一方生活地域选择的价值导向都是不应该的。我们应当回归到本来的面目中去,在公共政策等各个方面注重城乡互融的理念。

4.4“人定胜天”还是“天人合一”?———价值理念的取舍

城市的地位非常重要,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在创造全球80%以上GDP的同时,也同时消耗着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排放着同等规模的温室气体。城市是我们财富创造的中心,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制造中心。工业文明的时候,我们觉得人定胜天,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有问题了。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如今,我们发现城市变得不安全,人口密度越来越大,交通越来越拥堵,空气质量越来越差,当然不可否认的,我们在城市得到了很多文化、娱乐、医疗等方面的优质享受,但是从整体上来讲,更好的生活这个理想似乎越来越远。很多事情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科学技术和城镇化一样两面性,比如氟利昂可以制冷,但是他破坏臭氧,小汽车、手机互联网等等,这些先进的科技产品都具有两面性。所以到了如今,确实应该问问自己,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样的境界?我们需要用生态的概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永恒的主题。中国古人有“究天人之际”的传统,在人类繁衍和建设人居环境的过程中一直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把“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摒弃的时候,就是我们迈向“天人合一”的第一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用这样的建设方式。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在自然之外,更不在自然之上,人在自然之中。

5小结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4

[关键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也开始向生态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在世界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数量越来越多,智慧城市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同时也能提高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好的改善目前城市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我国建设智慧生态城市更加注重的是环保问题,并以此建立新时代的智慧生态城市。

1建立智慧生态城市的准则

智慧生态城市是集智慧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数字城市、园林城市等特点为一体,从而达到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社会状态。所以智慧生态城市的建立要有一定的准则。

1.1符合公共利益

建立智慧城市就需要满足公共利益,关于个体的需求、人与人之间需求、个体与外部之间的联系等都进行相互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好的改善城市环境。公共利益主要是指通过协调资源,来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最大限度的公共利益,同时也要实现人和城市之间的和谐,达到人文、科技产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1.2提高自律

想要保护城市的生态问题,主要还是靠行为的自觉性。在建设智慧生态城市中,要发挥自觉维护的优势,对行为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方式进行有效控制,对城市的人口、居民的生活状况等进行合理控制,这样才能实现智慧城市的自律性,从而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道德思想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提高人们的自律性,从而实现城市和人的和谐共处。

1.3符合智慧生态

智慧生态城市就是要体现智慧和生态的建设,通过生态思想和智慧理论,实现关于人们的地理、人文、气候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对生态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智慧生态城市体现在城市的持续发展方面,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提供更好的环境,从而实现城市服务的效率和优势的最大化。

2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分析

2.1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分析

在2012年的时候,我国建立了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根据这些试点的城市建设情况,可以看出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建立智慧城市需要实现全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比如:城市服务、环保、交通、工商业活动、公共安全等方面实现智能反应。只有这样,智慧城市的建立才能更好的存进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等情况。建立智慧城市同时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城市的资源,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城市发展模式的改进。目前我国已经有将近200多个城市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面对的问题还是传统城市存在的问题,各种污染现象和交通资源等问题的破坏。建立智慧生态城市就是要实现信息化,将农业的发展、工业化技术、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健康问题的重视等,建立智慧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必然,同时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从而提高城市的智能作用。利用现代科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变城市的功能和发展面貌,提高城市的便捷性、高效性、宜居性等。

2.2智慧产业建立分析

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提高智慧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生态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发展创新性的产业模式,减少工业化发展制造的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智慧产业链的建设,融合生态产业发展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比如:根据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城乡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加强清洁技术的研发,减少工业污染;发展高新技术型的产业,实现高的附加值等。

2.3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

城市是人们生活的家园,建设智慧生态城市当然也要以人为本。首先在建设生态城市时,要充分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整体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其次就是合理规划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再则,就是加强资源的利用和控制,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发展循环经济,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以人为本、绿色环保的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

3积极应对政策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向生态化、智慧化的方向快速发展,要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环境建设不断进行机制探究,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改善,为了使其更加规范,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加快构建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智慧生态发展模式。同时吸引各种各样的资本,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得到大量的支持。

4结语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智慧生态城市,也将开辟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现象,现在为了做好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就要强化智慧生态型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且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应的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好推动我国智慧生态型城市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屈振辉 单位:邹城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参考文献:

[1]冯琪.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智能城市,2017,(02):213.

[2]徐振强.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生态文明协同创新关键路径的思考[J].城市住宅,2016,(03):6-10.

[3]袁业飞.智慧城市建设:还需量力而行———聚焦智慧城市热潮[J].中华建设,2013,(03).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5

生态城市建设与规划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建设、城市规划、企业发展、文化建设、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发展,可以说,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政府的引导是关键。政府的引导功能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政策引导。政府出台的城市与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企业发展政策、教育文化事业、农业林业等政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对各行业各业的行为加以规范和指导,使各项政策服务和服务于生态的和谐发展,积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环境,为建设生态城市营造浓厚的氛围。比如,政府扶持的企业是否是环保型、生态型产业,政府倡导的农业是否是无污染的绿色有机农业,政府提倡的教育文化事业是否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诸多的因素都需要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二是法律法规引导。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甚至需要几代人艰苦的努力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是对传统城市建设与传统工业社会的否定,是人类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思总结。传统的工业社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破坏了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出现了高污染、高发展的状态,致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峻挑战,人类面临能否永续发展的危机。这种状态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改变,需要以法律法规的固定形式加以维护。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迫切需要法律的支持,在建设与探索中不断完善法规。当前,世界上卓有成效的生态城市都非常重视立法,用法律和法规规范个体和企业的行为,比如有花园城市美称的新加坡,法律非常细致严格,甚至可以说到了严刑峻法的程度,公民随地吐痰,要受到法律的惩罚,公民乱倒垃圾,也要受到法律部的严厉制裁。

1994年,傲慢的美国青年麦克在别人的汽车上乱涂乱画,结果,被判四个月徒刑,3500新元罚款,笞六鞭,即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说情,也不过是减免为三鞭。以此可以看出,法律法规在建设生态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城市,不但要建立宏观的法律制度,尤其注重完善微观的法规体系,引导企业与公民的行为遵循生态城市发展的要求。三是规划引导。政府的规划设计是建设生态城市的蓝图框架,是企业、居民、城市建设和谐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需要政府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城市规划,引导各行各业健康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应注意在保护自然景观、利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使建筑、园林等人文景观和谐发展,使人类的后天的创造与大自然先天的美景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突出强调保护自然;城市的生态产业设计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建设生态型工业体系;城市住区的设计要考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在建设能源节约、环境优美的社区基础上,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满足人们多层次的需要。

二、充分发展、利用高新科技

当今高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给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学技术是改造传统城市的一把利剑,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的成果,不仅可以推动传统工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且可以节约能源,建设低碳社会。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新建居民区应充分利用密封性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使污染达到最小;要大力提倡城市居民使用低污染、环保型交通工具,发展电动汽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者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严格限制燃油汽车的通行,最大程度减轻交通污染。同时,应加大科技投入,研制开发新型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第三产业,确保发展过程中无污染、无废物、低耗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引导整个城市走上绿色消费、清洁生产的道路,实现城市的生态化。此外,任何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相违背的,应此要立足生态城市长远发展,坚决淘汰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关闭一些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企业,防止出现“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现象,使整个城市走向发展高新产业、利用高新技术的路子。

三、鼓励企业的赞助和参与

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中较为活跃的因素。一个良好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居民的安居乐业,而且也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在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中,企业责无旁贷。一是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企业不单单要通过缴税纳税实现对对社会的责任,更重要的是要承担建设生态城市的义务,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一个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以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短暂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可以让生态环境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治理环境污染可能花费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最终得不偿失,破坏生态环境,贻害子孙后代,后患无穷,因此应积极鼓励企业参与生态规划建设,特别突出强调企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鼓励企业赞助生态城市建设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规划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与协助,企业掌握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可以提升城市建设规划的档次水平,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人才优势,引导企业提供技术赞助,解决建设中的难题;比如,城市标志性建筑、绿化带、公园、休闲旅游风景区的规划设计,可以向全社会企业公开征集设计方案,无偿使用合理化方案,只需象征性给予企业奖励纪念品。同时,企业可以提供人工赞助,比如对生态城市绿地和花园的日常管理,可以就近转让给企业管理,让附近企业承担管理维护的责任,让企业赞助人工,维护日常的清洁卫生,既能够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方便管理。此外,城市可以设立生态城市建设发展基金委员会,鼓励企业赞助公益事业,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比如基金组织可以将资金用于发展图书馆、建立新型学校、创建平价医院等。

四、提高社会舆论和公众参与程度

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发展既离不开企业的赞助支持,更需要全民参与。一个没有公众支持的城市建设是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因此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和普及公众的生态意识,积极倡导生态价值观,引导居民摒弃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树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水平。要逐步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健康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制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提高市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导向功能,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的宣传作用,主动向全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弘扬正义,鞭挞危害生态环境行为,监督好每个企业与公民,形成人人保护环境、人人重生态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生态城市论文范文6

[摘要]本文针对营口市小城镇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要从完善生态支持机制、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狠抓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生态型小城镇

近年来,营口市的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环境发展规划薄弱、监管不力、投入不足,导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污染城镇周围水系;生活垃圾处理仅限于简单堆存或填埋,污染地下水,危农作物;乡镇企业普遍缺少环保设施,三废处理率低,环境危害严重;城镇建设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生活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等相互混杂,发展空间受限;道路、工业区、闹市区附近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针对现阶段营口市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型小城镇就是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小城镇,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问题。

目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一、完善生态支持机制

1.生态规划机制。把小城镇的环境规划提升到生态发展规划的层次,贯彻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生态发展规划与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相符合,与县域和市域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与“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相衔接,确实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

2.生态决策机制。积极支持环保部门参与小城镇的开发、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全局性工作。凡是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政策措施出台前,必须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

3.财政保障机制。小城镇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用于生态综合整治的年度预算。市县两级要对纳入小城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提供信贷。

4.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小城镇领导班子生态保护工作实绩的考核,将执行和完成生态保护工作的情况列为评价党委、政府工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5.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让群众参与重大生态项目决策,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决策和监督机制。

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小户养殖、海洋捕捞、蔬菜瓜果、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生态农业,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三节”农业,即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种稻技术,把水田大排大灌的耕作方式转变为干干湿湿、间歇灌溉的耕作方式;发展节肥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给农作物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进行“配方用餐”;发展节地农业,推广间复种技术,使土地、光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2.逐步发展生态工业。针对营口小城镇企业多集中在污染较重行业的状况,积极通过舆论宣传、政策调控、法律监督等手段,引导企业进行“无烟生产、无尘生产、无弃生产、无费生产、无害生产”改造。本着“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综合利用率高、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

3.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业。紧紧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发的双重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业。各小城镇要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积极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着力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饭店、现代物流、环保服务业等绿色服务业。

4.狠抓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建设整洁小城镇。固体废弃物污染是营口市小城镇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目前,营口市小城镇的大多数工业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可再生物质,余下的可采用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控制目前尚无较好的针对性处理措施,可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可采取焚烧和堆肥法处理。

二是建设水绿小城镇。水污染治理是小城镇环保的重难点问题。目前,应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镇区建设投资少、消耗低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工业企业采取点源治理与达标排放的方法处理污水;有条件的村可采用“埋地式无动力”等小型净化与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这种处理方式是目前营口各小城镇应该重点发展的处理方式。

三是建设清新小城镇。目前小城镇民用燃料结构和乡镇工业能源体系中,煤仍占主导地位,对大气环境质量威胁严重。现阶段,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对策是:利用多种气源,发展煤气化;实行集中供热,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消烟除尘,创建烟尘控制区。营口各小城镇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应该大力兴建秸秆气化站。已经建成的大石桥青花峪村秸秆气化站,投资145万元,沼气的生产成本为0.0087元/立方米,仅炊事燃气每年就可节省20多万元。所剩沼气渣可用于农作物基肥和鱼塘饵料,沼气液可用于追肥、喂猪、浸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