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例6篇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文1

要想将小班幼儿的午睡管理做好,笔者觉得必须做好以下三个环节:

一、午睡前的充分准备

1.保证午睡间温度适合幼儿午睡

午睡间的门窗,上午必须开着通风,让室内空气对流。在幼儿散步时,保育老师需提前几分钟将门窗关闭,保证室内温度控制在幼儿感觉舒适的范围内。到了大冬天或大夏天,提前将室内空调打开调至适宜幼儿午睡的温度。

2.养成睡前小便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师带幼儿散步回来时,可采用游戏的情境,如让幼儿学“小猫”轻轻地走进活动室,用温柔的声音提醒幼儿:“小猫宝宝们,快去小便!”这样,幼儿会在游戏的情境中很主动地去小便。日复一日,幼儿就会养成睡前小便的好习惯。

3.注重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幼儿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全家的“轴心”,家人都围着他转,而在幼儿人数较多的幼儿园里,这点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笔者就在自己所在的小班进行了如下训练:刚开学小朋友的衣服不太多时,笔者就在“班级博客”和“家长园地”上发出通知――要求家长在家让孩子学会自己穿脱裤子和鞋子。随着天气转凉穿衣数量的增加,班上幼儿进入午睡间后就会自己主动地将鞋子、裤子脱好,然后坐在被子里等老师帮忙脱套头的上衣。这样的措施实施后收效明显,许多在家里娇生惯养的孩子也学会了基本的脱衣技能。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再逐步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一学期下来,班上幼儿的动手能力与自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家长也普遍反映幼儿在家的表现和进步也同样让他们感到惊喜!

4.营造愉悦、轻松的睡前氛围

在帮助幼儿整理好被褥后,教师可以用轻柔的声音讲2到3个“睡前小故事”或者放些轻音乐以促使幼儿在愉悦、轻松的情绪中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二、午睡中的及时调整

1.午睡间空气的及时更新

在幼儿入睡后四十五分钟至一个小时左右,值班老师应将门或窗稍开(不可形成对流),使混浊的午睡间有新鲜的空气进入,从而使幼儿的睡眠质量更高。

2.时刻关注每个幼儿的冷暖

由于每名幼儿的教养方式和身体素质是有差异的,所以要求值班老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孩子的午睡动态。有的幼儿刚入睡时易出汗,这时可给他少盖点,等到幼儿不流汗时就要及时将被子完全盖好;有的幼儿翻身时容易将被子蹬掉,这时就需要值班老师及时盖上被子,以防幼儿着凉。

3.帮助幼儿晒鞋子

若天气晴朗、干燥,值班老师可在幼儿全部睡熟后,将幼儿的鞋子放到走廊里晒一晒、吹一吹,既可以保证午睡间里没有鞋臭味,又可让幼儿起床后穿上干爽、舒适的鞋子(晒鞋子的工作也可在班上幼儿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后,请能力强的幼儿在午睡前将鞋子摆放到走廊里。)

4.关心班上的特殊儿童

每个班上难免有极个别的特殊儿童,如幼儿有尿床的坏习惯,老师可在午睡当中提醒其小便,从而保证孩子能够安心地入睡。

三、午睡后的跟进措施

1.提醒幼儿起床后小便、喝水

经过一个中午的午睡,幼儿肯定会有一次小便,而且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所以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醒每名幼儿,起床后要先小便后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整理衣物“一个都不能少”

因为幼儿的衣物有些是幼儿自己穿的,且起床后又去小便,所以及时帮助幼儿整理衣物是非常重要的。笔者所在班级的做法是:一名教师和保育老师在午睡室继续帮幼儿穿衣物,一名教师坐在盥洗室通往活动室的门口,帮幼儿一一整理衣物,保证孩子穿戴整齐地走进活动室进行区域游戏。

3.午睡间的通风、消毒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文2

小班教育比较要用心,为此写一下随笔。本文是幼儿园小班的教养教育随笔,欢迎阅读。

幼儿园小班教养教育随笔一:

天气有点闷,幼儿的精力又旺盛,常规活动时幼儿显得很躁。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在上面点名,幼儿在下面有的说话、有的玩耍,完全没注意我的指令。我正想喝止,提醒他们安静下来,突又想到这样的办法治标不治本,于是灵机一动,对着孩子说:“来,我们现在谁都不要说话,竖着耳朵听。你仔细听,听到了什么声音过一会老师请到你,你就起来告诉大家。”顿时,教室一片安静,大家都在仔细的寻找更多的声音,过了不多久,小朋友都能说出他们当场听到的很多声音:小鸟声、水声、对面马路汽车开过的声音……有的幼儿还会描述他听到的声音感觉,老师告诉幼儿,如果这些声音象录音机一样把它们同时放大,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声音就会成了噪音,耳朵就没法清静,长期这样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身理健康。

接下来几天,我变化着玩法,比如我让幼儿闭上眼睛,然后老师用铅笔敲敲杯子等凡是能弄出比较有趣的声音来,再让幼儿猜猜老师发出的声音是什么,再进行节奏练习。

还有一种变形玩法,就是传悄悄话,请一名幼儿 出来看老师口型说什么,然后用小声的声音传给他的好朋友,好朋友听了后,按指示玩游戏,如“请你帮老师拿点名册来。”等。

这些“听声游戏”有助于孩子养成保持安静、沉默的习惯。这也是诱导孩子们服从命令的好方法。小朋友们对这些游戏很有兴趣,几天下来,幼儿安静了许多,说话声音也轻了。所以我也总结出: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必须在万变中去“应付”幼儿的千变。

幼儿园小班教养教育随笔二: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个日子,总是充满无限的活力,那是源于他们的纯真和热情。关怀和理解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当孩子的生活上需要照顾时,我就像妈妈一样帮助他们;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我会像朋友一样为他们进行调解;当孩子们遇到不懂的事情或犯错误时,我会以老师兼朋友的身份细致而耐心的指导并教育他们。在工作中,我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真正成为孩子们最好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和孩子们一起生活、游戏,带领他们走出幼儿园、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我成了孩子们最重要的朋友和伙伴。我用真诚换取孩子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甚至细微的情绪变化都会被我捕捉。从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潜能,并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使孩子们的潜能得到开发。

转眼之间新生孩子们入园已有一个月的时间,宝宝们的哭声渐渐少了许多,孩子们的进步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老生们也都个个进步了许多,此时真的好开心!这么多的孩子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适应了集体生活,特别是那安静的午睡。这段时间的劳累就这样在笑声中飞走啦!我相信我们小三班的小朋友是最棒的,你们一定要加油哦

幼儿园小班教养教育随笔三:今天下午王焕然来幼儿园时,红红的眼睛,小手还不停地在抹眼泪,一边低声抽泣,他的妈妈告诉我:“刘老师,这孩子真是没办法,来幼儿园的路上,经过超市,说好了只是买一袋巧克力豆,到了又要这个又要那个,不给买就哭。”他妈妈一边说一边气还没消,我理解她的心情,劝着她不要生气,孩子需要我们慢慢的教育,她就慢慢走了。

是啊,孩子的行为习惯,不是靠短时间内的说教形成的,需要充分利用园内活动环境,选择与幼儿生活相关的联系,对他们进行生活化的教育,针对孩子乱花钱,见东西就要的问题,我设计了区域活动中“逛超市”,在活动前我首先和他们进行活动讨论“为什么爸爸妈妈有钱”“爸爸妈妈上班去挣钱来怎么用”“去超市应该买什么东西”等。大班的孩子反应特别快,都抢着说:“我爸爸上班挣钱”,“我妈妈种菜挣钱”“去超市时不应该乱买东西”,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问题回答得比较好,但是日常生活中,孩子们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很难抑制住自己想要的欲望。

我告诉孩子们,咱们今天来玩逛超市的游戏,希望小朋友在“逛超市”时只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但是不能超过5元钱,如果超出了就不能从超市出来了。说完我就给孩子们每人一张自制的卡片,代表五元钱,孩子们各自到超市忙着选东西,我在旁边观看,只见他们一边不停的选,一边忙着问售货员物品的价格,估计是他们怕选的东西超额,个个都在认真的挑选,一会儿,孩子们陆续的拿着自己选的东西付款,结算时发现:他们大都选了些小东西,就一两样,都没有超出支付额,我真为孩子们高兴,于是,我借着机会对他们进行了教育,让他们知道父母挣钱非常的不容易,他们虽然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但是都要付出很多的辛苦,老师希望你们从小就做一个节俭的好孩子。

通过这次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钱的来之不易和用途,也了解了父母的辛苦,也许他们从中懂得了很多很多。

幼儿园小班教养教育随笔四:今年,我教的是小班,小班孩子的个子还小,每次洗完手,自己挂毛巾对于他们来说有点困难。所以每次我都帮他们挂毛巾。

今天,我想:“如果不帮助他们,看看他们会怎样做?”只见有的小朋友拿着毛巾使劲地喊:“老师,我够不着!”有的小朋友站在原地不动;有的拿着毛巾往钉上扔;有的则追着个子比较高一点的小朋友让他们帮忙,只有夏铭彻小朋友将毛巾卷成一个棍状,并向两端使劲拉,将有绳的那端朝上,一下子就挂上了。就这样一件小事,孩子们有这么多种处理方法。自由活动的时候,我把小朋友集中起来,请夏铭彻小朋友示范挂毛巾,孩子们都高兴地为他鼓掌。崔亚棋对夏铭彻说:“你看毛巾变长了。”李泽睿、夏雪润等他们连忙把毛巾拿下来也学着夏铭彻的方法重新挂。我请小朋友说还有没有别的挂法,小朋友说可以跳起来挂,可以踩在小板凳上挂,可以垫起脚来挂等等,孩子们积极地想出了许多方法。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文3

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已经认识到了幼儿游戏的重要性,但在游戏区环境设置上,教师只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结合教室的结构来布置一些固定的环境。殊不知,这些固定的环境不一定符合幼儿的意愿和兴趣。因此,活动时,会出现部分孩子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使一些游戏区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经常出现没有孩子“光顾”的现象。

游戏材料投放不当 有的班级游戏区的游戏材料一放就是一两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

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角色把握不到位 一些教师使游戏活动变成了分组活动,没有形成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观;一些教师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经常中途去打断孩子;还有一些教师不了解孩子已有的经验和水平,觉得幼儿能玩就行,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以致于观察不够,了解不全面。

设置的原则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教育意义尤为重要。如何使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发展?笔者认为,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启发性原则;二是动态性原则;三是互动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教师应该让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平等意识,培养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真正融入到环境之中。

设置的思考

幼儿的视角 首先,与幼儿的个人经验有关。在随机访谈中,当幼儿被问到“你为什么喜欢这里”,幼儿的回答与他们的个人经验有关。造成如此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己的语言、服装、游戏、口味。这些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游戏环境中这些内容正是幼儿熟悉的经验,所以它们能给幼儿带来亲切的感受。二是他们喜爱的环境内容不仅是他们所熟悉的,也可以引发了他们对游戏、美味、成功经历的联想。在体验满足感的同时,幼儿加深了他们对这些游戏环境创设的赞同。其次是形象。形象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小班幼儿关于环境创设中形象的回答无一例外都集中于卡通形象上。因此,当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形象出现在游戏环境布置中时,受到了幼儿的拥护。再次是颜色。颜色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小班幼儿由于能力的局限,他们就特别关注视觉刺激―色彩。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开始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过程。

教师的视角 首先,与教师的个人经验有关。他们只要看到自己的作品放在那里,就觉得很美,而且会很关注。孩子喜欢贴近他们生活的,不接近生活,环境作用就不强烈了。其次,美观角度。孩子很喜欢色彩鲜艳的事物,这能够吸引他们的视觉,明亮的颜色,让人赏心悦目,使学生心情愉快。他们对颜色很感兴趣。再次,与年龄有关。对于托班和小班来说,就是颜色鲜艳一点。中、大班幼儿就比较关注自己的作品和自己参与操作的东西。最后,可操作性。立体的、生动形象、可以在手里摆弄的,孩子非常喜欢。

从上面可以看出,有教师认为,孩子喜欢与他们的经验相关的内容;有教师认为,游戏环境的颜色能影响幼儿的喜好;还有的教师认为,与孩子的年龄和材料的可操作性相关。

设置建议

适时提供物质材料,调整环境设 教师可以利用一日生活与幼儿交谈,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需要和感兴趣的地方,鼓励和支持幼儿和教师一起布置墙面,把权力交给幼儿,让幼儿收集资料,布置环境。同时,幼儿可以向老师、同伴、家长讲述布置内容。随着环境内容的不断改变,幼儿讲述的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

充分认识游戏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师必须对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有所了解。比如,蜡笔是幼儿常用的美术工具,在美工区幼儿可以观察蜡笔颜色,了解各种颜色的名称、蜡笔的用途,通过使用蜡笔,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为美术活动做好准备。

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教师要给幼儿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力;再者,要支持、启发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6.

[2]丁海东.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32.

[3]王梅香.区角活动的设置与指导[J].教学与管理,2002(27).

[4]孙如华,余晓妹.幼儿园环境布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吴海云.区域活动空间设置的有效性初探[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5(5).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文4

关键词: 双语教育 民汉幼儿交往 存在问题 对策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为成功插上翅膀,还能够影响幼儿的个体发展,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2006年开始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这里的双语主要指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如何让民汉幼儿更好地交往,是双语幼儿园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一、小班民、汉幼儿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进行中,通过对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进行观察,并对幼儿教师访谈发现,小、中、大班的民、汉幼儿交往有明显的差异,从小到大呈现愈来愈好的趋势。以下是小班幼儿自由活动时间的表现,我们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实例1:小班在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到活动区自由活动,几个维吾尔族小朋友在一起做饭,他们用维吾尔语交谈着,几分钟后“饭”做好了,其中的一位小朋友端着他们做好的“饭”到没有参加游戏、坐在凳子上看书的维吾尔族小朋友面前请她品尝,他们说着什么,然后这位小朋友又走回到区角重新做饭。虽然坐在凳子上看书的小朋友很多,但是那位维吾尔族小朋友却只与同民族小朋友游戏。

实例2:笔者以游戏者的身份平行参与到游戏中,随后几名汉族幼儿也参与到做饭的游戏中,民、汉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做简单的交流,如在玩具的分配上,他们能够达成一致。“饭”做好后,他们纷纷把“饭”拿给笔者品尝,介绍着自己的食物。笔者注意到维吾尔族幼儿在与笔者分享食物的时候并没有说话,只是将食物端到笔者面前,眼睛期盼地看着笔者,在笔者提出要求后,再返回游戏中重复之前的游戏。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民、汉幼儿没有在一起游戏,各自做事,没有交往;当民、汉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他们可以在一起玩,有少许交流。如果是同民族幼儿一起游戏,他们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交流明显更多。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小班民、汉幼儿交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言不通。

二、促进民、汉幼儿交往的策略

民、汉幼儿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经常与同伴交往,能够锻炼幼儿与别人交流的能力,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使幼儿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幼儿对环境进行积极探索的精神”[1]。此外,在“双语”幼儿园进行双语教育,“能够使少数民族幼儿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很好地掌握和熟悉汉语、打下扎实的汉语口语基础,了解汉民族文化的语言文字”[2],并能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如何促进少数民族幼儿的汉语发展是提高民、汉幼儿交往能力的关键。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1.幼儿园精神环境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及一般的心理氛围……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3]。各民族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本民族环境中,缺少语言交往的环境与机会,到双语幼儿园中的不适,比汉族和回族更明显。教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幼儿建立平等互动的良好关系,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能够对幼儿表现出接纳、关爱、肯定和尊重,采用适宜的肢体语言表示自己对幼儿的肯定或否定,使幼儿对教师产生浓厚的感情。还应积极引导全班幼儿共同活动,特别要关注少数民族幼儿的行为,用简单的汉语与之交流,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

2.幼儿园物质环境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幼儿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幼儿园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生动、直观、形象的教育,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内在积极性。幼儿园良好的物质环境创设,能够吸引民、汉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快速喜欢幼儿园生活,能够吸引幼儿与环境积极主动地互动,促进幼儿自身发展的,同时能够为民、汉幼儿交往提供机会和场所。

(二)以游戏为载体促进民、汉幼儿的交往

不同民族的幼儿除语言不通外,他们在风俗习惯、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上也有差异,因而难以沟通交往。“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指出:幼儿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4]。在游戏安全、舒适、宽松的环境中,幼儿能够在其中体验到游戏的乐趣,体会到教师的关爱。教师应鼓励汉族小朋友与少数民族小朋友一起游戏,在其有意识的引导下,使民族幼儿逐渐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亲近、合作,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沟通,从而能够与其他民族幼儿交往。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民族幼儿汉语的学习,例如民、汉幼儿结对子、手拉手和以大带小等活动。民族幼儿突破了汉语的难关就更能够大胆地表达想法,愿意与汉族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

(三)家园合作,促进民、汉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家庭是幼儿成长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幼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民族幼儿生活在本民族的环境中,除言谈举止带有本民族的习惯外,还特别受父母性格的影响。家园合作成为提高民族幼儿汉语水平,加强民、汉幼儿交往的一个重要途径。幼儿园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讲座、亲子活动等形式,让家长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配合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形成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合力,给予幼儿一致的、持续的影响,共同为民、汉幼儿的交往提供有效帮助。

民、汉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教师到家长都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耐心指导,让幼儿在实践中尝试、成长,在成人和同伴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断提高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保林.幼儿心理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69.

[2]周亚敏.新疆“双语”幼儿园地域特色艺术教育活动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陈殿玲.幼儿园环境设计与教育案例[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23.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文5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 教育机会均等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瑞典著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应有下列三种涵义: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适龄幼儿的入园率显著提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园入园率的要求,各地方也顺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新建幼儿园,增加普惠性幼儿园提上了日程。因此学前教育起点的公平,已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注重起点公平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幼儿在入园后接受学前教育过程的公平。

1 大班额教学情境下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现存问题

班级规模是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因素之一,关系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机会的多少以及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班级规模过大不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然而虽然国家对幼儿园班额有明确的规定,由于种种原因,班额过大却已成为很多幼儿园面临的现实问题。有人曾在学前班做过一次实验,结果发现,随着班内儿童人数的增加,儿童表现出好动、注意力分散、攻击明显增加。因此在班额过大孩子过多的情况下,如何有效组织教学活动使所有孩子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实现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近日笔者对一所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持续观察,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一: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座位距离教师近的孩子更容易融入教师所组织的教学情境,表现相对更为积极,注意力和对教学活动内容的感兴趣程度相对较高,这些孩子也更容易吸引教师的注意力,从而导致老师的关注点也更多的倾向于前半部分孩子,不管是教师的提问还是对孩子的有效回应都显著高于后半部分孩子。

问题二:虽然幼儿园并没有固定幼儿的座位,幼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坐在什么位置。可笔者在观察中发现,虽然座位可以自由选择,可很多孩子倾向于坐在同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当被问及为什么总坐在同一个位置时,大部分孩子的回答是“我喜欢坐这里”。那些长期坐在离老师较远位置的孩子,对老师教育活动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得到的关注及有效回应也相对较少。

问题三:不同的教师在同样的大班额情境下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在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综合近日的观察及对部分教师的随机访谈,发现教师的以下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班额教学情境中幼儿机会均等的实现,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师的提问及表扬方式等方面。

2 促进大班额情境下幼儿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的策略

基于对以上观察结果的思考,笔者认为促进大班额教学情境下幼儿教育机会均等实现的关键在于幼儿教师,因此幼儿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机智,提高教学活动的整体效益,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1)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有效运用生动的言语、表情和夸张的身体动作等,吸引孩子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活跃教学活动的氛围。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那些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生动、表情和身体动作夸张的教师,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能保持强烈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虽然班额大、孩子多,但整个班级氛围很活跃,距离老师较远的孩子也能够被吸引从而融入教学活动之中。相反,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语言相对平淡,表情和身体动作较少的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内容对孩子的吸引力相对较小,从而导致与老师积极互动的大部分是前半部分孩子,距离老师较远的孩子“自己玩”的更多一些。因此,教师可以从教学语言、表情和身体动作等几个方面来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魅力,从而更好的活跃教学氛围,充分吸引距离教师较远的孩子的注意力,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

(2)掌握提问的技巧,有意识的用提问的方式把游离于活动之外的孩子融入教学活动之中,有效调动整个班级的积极性。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那些有意识的多提问座位离自己较远的孩子的教师,在引导被提问孩子关注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够让后半部分孩子们体会到老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直关注着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促成了整个集体的活跃氛围。相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只是关注前半部分孩子的反应,以致对整个班级后半部分孩子的关注程度不够,使部分原本注意力就不是很集中的孩子倾向于“自己玩”。因此,教师在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会均等时,可以从提问的技巧入手,有意识的多提问距离自己较远的孩子,使他们在与教师和教学内容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

(3)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寓教于乐。

笔者在观察中发现,采用游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吸引幼儿融入到活动之中,使其在轻松、自由、愉悦的氛围中享受教育。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即使距离教师较远的孩子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在与教师积极互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发展。相反,有些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内容时,相对枯燥乏味,更多倾向于向幼儿灌输,而很少顾及幼儿的内在需要和兴趣点,因此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导致距离教师相对较近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互动的机会,融入教学内容的几率更大一些。而那些距离教师较远的孩子,则更多的表现出好动,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从而更容易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因此可以看出采用游戏化的方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因此幼儿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的组织方式入手,在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适合于幼儿的游戏化的组织形式来设计教学活动内容,充分调动班级孩子的积极性,吸引距离自己较远的孩子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有效减少甚至避免距离远较远的孩子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进而保证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

因此在大班额教学情境下,要实现幼儿的教育机会均等,除了幼儿园方面采取一定措施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幼儿教师在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多一份爱心与责任心,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努力促进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参考文献

幼儿园小班教师随笔范文6

背景介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北京东四五条幼儿园開展以投放低结构区域材料为媒介,以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为目标的园本教研。在近一年的研究中,教师们用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低结构材料的特点烂熟于心。一次次分析、研讨,从思想上教师们认识到,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带来更大的自主空间,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从行为上,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投放意图进行操作,限制幼儿主动发展。这种现象在各个班级都能看到,只是表现程度略有不同。

笔者知道从行动上改变已有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身为教研组织者,笔者想在教研中,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使教师自觉自愿进行调整,进而推动研究的进程。怎样设计教研活动,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抓住问题——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学前研修部的彭老师,在教研展示活动前来到幼儿园,和笔者一起走进幼儿游戏现场,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的游戏情况。通过当天的观察,彭老师与笔者一致认为,教师对低结构材料的理解与实际运用存在差距,水平参差不齐。她请笔者和业务园长一起,根据看到的幼儿表现进行分析。彭老师首先提出:“中班幼儿在教师提供的圆形底盘里,按照颜色一圈一圈的码瓶盖,是孩子自发的操作吗?有没有教师的暗示?”彭老师发现的问题,正是笔者上次教研活动中,问这位教师的问题。因为笔者也有同感!但中班老师说,这是孩子自己想的操作方式。一名幼儿每天都来玩这个游戏,其他的幼儿都在模仿。在接下来的这段时间,笔者多次来到她们班。据笔者观察,凡是来这个区的幼儿,都在用相同的玩法进行操作。看来,中班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在与彭老师进行细致的交流后,大家一起聚焦开放教研要解决的问题,即引导教师意识到材料投放中的观念问题——“放手”才能让幼儿获得更大的自主空间,幼儿才能自主游戏。进一步引导教师从关注材料本身的功能向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转变。在彭老师和业务园长的帮助下,笔者试着写出开放教研的大环节,并按照目标制定详细计划。

三个人“研”教研活动设计,让笔者对“教研活动要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分析教师的困惑问题不仅在教研专题确定之时,更要落实在逐次教研活动之中。有些问题老师们已经意识到,但不知怎么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自身还没有察觉,就需要我们帮助老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是尊重教师在园本教研中的主体地位。教研组织者应当以教师困惑为教研切入点,让一个阶段的园本教研专题和逐次教研活动主题相通,具体剖析问题的症结。因此,组织者要找准切入点,才能帮助教师从现象看观念,从转变观念再到转变行为,打开通往落脚点的大门。经过三个人的“研”,笔者对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的主动性有了一些信心。

数字说话——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表格设计意图各班低结构区,从投放都经历了红红火火的初级阶段,而到了学期中却大相径庭,一些班级似乎遇到瓶颈。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材料一连几天无人问津,看似游戏兴趣不高。老师也在想:怎么调整材料使幼儿爱玩呢?有的班级,幼儿对同一个材料玩法完全一样。老师也在纠结:我投放的低结构材料,孩子这么玩有发展吗?更多的老师对投放材料的目标怎么实现产生疑问。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教师不断反思调整材料的目的,是为了赋予材料更多的教育功能,而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了帮助老师发现观念上的问题,笔者收集了近期各班幼儿游戏状况的数据和照片,希望能利用表格的方式,让教师发现教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但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幼儿本身的游戏需要。所以教师看不到玩法数量的增加,一些所谓的多种玩法是教师赋予材料的,而不是幼儿自主探究出来的。

表格一:

增加动态数字业务园长看了笔者设计的表格之后,提出建议——用数字说话。我看着表头思考,多种玩法大家都提供了照片;呈现数字是参与人数和不同玩法的数量统计。教师通过观察表格能看到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玩法不同,引发教师对游戏结果的关注。要关注游戏过程,就要在参与人数的数字上做文章。笔者想,幼儿参与人数从开始投放材料到现在是富于变化的,呈现一组动态数字是不是能看出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保持度,进而引发教师关注幼儿的游戏需要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笔者请教师们填写重点区域幼儿人数的变化。这样,表格中每位教师提供的材料后面,就多了一组这样的数字10——6——3——0。

引发“研”的热情教师填好后,我和业务园长再次审视表格的设计和传达的信息。一组组变化的数字很有说服力,透过数字,教师能看出各班幼儿截然不同的变化。相信教师在解读表格的过程中,能在交流、思考中读懂动态数字的含义。开放教研时,笔者会引领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有些班级开展的游戏,能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而有些班级的游戏教师一再推动,还是不能吸引幼儿,出现玩不起来的现象。增加动态数字可以从观念入手,引导教师从关注“物”(材料)转变成关注“人”(幼儿)。

表格的使用让每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明晰具体地展示出来。听了业务园长的建议,笔者对表格的设计更加满意。动态数字准确呈现了人数变化趋势,让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见,如果教研组织者想引导教师主动发现问题,那么呈现问题的方式一定要直观,呈现的内容一定要客观。把这样的工具引入教研,才能点燃教师“研”的热情,推动教师自主研究,最终实现教研“落地”。

环节设计——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调整计划随着开放教研的临近,笔者设计出完整的计划,发到彭老师的邮箱。教研内容分成五部分:

一是进一步理解低结构材料的定义特点。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自选材料,体验自主空间。

四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五是教師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看了笔者的计划之后,和笔者交流了她的想法。她认为第一个环节老师们都已经朗朗上口,是不是可以省略。第三个环节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设计能不能实现预设的目标。同时,她给笔者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计划调整为三部分:

一是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二是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三是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彭老师还反复提醒笔者,要根据本次教研的目标设计活动环节,目标要拆分后落实在每个环节中,教研才能“落地”,才能有效推动教师自主研究。

解读计划对于彭老师的建议,笔者还是有点一知半解,对照目标和两份计划反复看,也觉得自己安排的内容确实有点多。于是,笔者就试着用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自己按照顺序进行演练。笔者一边组织自己的语言,一边设想教师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居然顺顺利利地过了一遍。之前,用自己设计的流程,笔者一直没想明白,在老师体验活动后怎么引出高老师的分享会比较自然。

看到差距,笔者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版本,拿着彭老师调整的计划认真解读。首先,高老师分享的是:老师不“教”玩法,幼儿表现反而能带给教师无限惊喜。其他教师看到幼儿表现,能开阔眼界,打开新的认知通道。然后,教师对照数字表格能看出,并不是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精彩的表现。差异显而易见,每位教师都会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引发教师“研”的动力。最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现场求助,帮助教师解决实践困惑。这样的设计一气呵成,环环相扣,让笔者对开放教研信心倍增。

检验计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前来观摩的老师陆续就坐,笔者也按照之前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始组织活动。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高老师讲解的“管子”游戏,不时传来惊讶、感叹或是笑声。现场没有一个人交头接耳,大家专心致志地聆听这十分钟的精彩分享。唯有笔者在观察教师的反应,捕捉她们的各种表情。在热烈的掌声中,高雅老师结束了分享。老师们一个个赞不绝口,一位老师只是羡慕她的低结构材料“管子”选得好,还没有意识到她更关注幼儿的需要。显然,第一个环节教师已经进入主动参与的状态。

笔者对高雅老师的分享做了简单小结,特别顺畅地引出数字表格。笔者逐一介绍表格内容,请老师们到前面随意看看大家的研究情况。站在表格前,老师们自由结伴,大部分在翻看多种玩法的照片。过了一会儿,教师开始轻声交流。又过了一会儿,老师们交流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如此强烈,笔者特意延长了教师与教研伙伴自由交流,充分对话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座位,笔者请教师说说从表格发现了什么,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显然,第二个环节激发了教师主动交流的愿望。

笔者还没说出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位年轻的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是我限制了孩子,他们才不爱玩我提供的纸牌。”在大家自发的交流中,水到渠成地进入第三个环节。教师在笔者的引领下,回顾幼儿的表现和自身的行为。笔者认真倾听记录的同时追问教师,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此时,尽管在说自身问题,教师的表情都很自然,态度没有丝毫的抗拒,气氛一反常态地轻松。教师的思维也格外活跃。最后,在第一个环节认为高老师材料选得好的那位老师,主动谈参加教研的体会。从她的发言能够听出,她已经意识到教师不自觉的行为,会限制幼儿的游戏。她会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看、少说。显然,第三个环节引发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化了“研”的动力。

一个半小时的教研结束了,整个过程我没有感觉特别用力地去“引”,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顺畅,一气呵成。接下来的学区研讨活动中,笔者迫不及待地把第一次体验到的这种感觉,告诉彭老师和前来观摩的业务园长们。大家对这次教研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