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例6篇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宏观公告;未预期信息;股票收益

一、 引言

如果股票价格由基本价值决定,那么股票价格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的折现之和。由于经济形势影响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信息会通过改变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而影响股票价格。以央行降息为例,理论上来说,该消息预示政府会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从而刺激经济,投资者将此公告解读为利好的经济走势,从而提升对股票的估值水平。表1报告了近13次央行的降息公告对A股市场收益的影响,我们看到降息并不一定伴随着股价上涨(如2008年10月9日),同时升息也不一定意味着股价下跌(2010年10月20日)。本文采用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究宏观信息公告对股票市场的具体影响。

本文使用2010年~2014年这5年的751宏观公告数据发现,宏观公告在整体上对股票收益的影响较小。比较发现,公告日与非公告日的平均收益率并无显著差异,回归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论。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进行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介绍样本选择。第四部分探究宏观公告与A股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二、 文献综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调整预期与风险补偿两个角度来研究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股价代表其基本价值,那么股价应该等于未来预期现金流折现。由于经济形势影响未来现金流与折现率,因此宏观报告通过改变投资者的预期从而影响股票收益。为了检验上述理论推测,以往文献考察公告中包含的未预期信息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学者将宏观变量实际值与预期值之间的差值作为该变量的未预期信息,然后用股票收益对未预期信息进行回归,以了解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以往文献对于上述相关关系的检验结果并不一致。一方面,有些文献认为宏观公告中的未预期信息对股票收益影响很小,甚至不存在。例如,Pearce和Roley(1985)发现未预期货币发行量与股票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该相关关系在未预期工业增加值和失业率信息中并不存在。Flannery和Protopapadakis(2002)考察了17个宏观公告类型,发现未预期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失业率与股票收益不显著相关。Ghent(2010)同样发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失业率对股票收益不存在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部分文献认为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例如,Chen等(1986)考察5类宏观变量与个股收益率(而非市场整体收益)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货币政策与工业增加值对个股收益率存在显著的影响。McQueen和Roley(1993)将宏观变量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条件在经济周期上进行考察,他们发现在经济下行时,宏观变量的利好消息会提高股票收益,但该效应在经济上行时反转。Boyd等(2005)在McQueen和Roley(1993)的基础上调整计算未预期失业率的方法,发现类似的结论。Bernanke和Kuttner(2005)分析未预期FOMC利率公告对股票市场收益的影响,发现联邦基金利率(未预期)下降25个基本点导致股票指数收益上涨1%。Andersen等(2007)使用高频期货数据,发现股票市场对宏观公告的反应取决于总体经济状况。

上述文献考察的是宏观公告信息中包含的未预期信息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但还有一支文献认为风险收益补偿理论可以解释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Savor和Wilson(2013)使用传统的资产定价理论来解释上述关系。具体来说,投资者通过公告来形成或者调整他们对于未来经济形势的预期,但公告信息提前无法预知,公告中的指标可能低于市场预期,因此公告期间的系统风险比非公告日更高,传统的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资产的风险越高,相应的收益补偿应该越大,因此无论公告信息是利好还是利差,公告期间的收益都应该更高。Savor和Wilson使用美国市场数据证实了他们的推断。使用同样的方法,Jones等,(1998)发现美国长期国债的超额收益及波动率在生产者价格指数和失业率公告期间显著更高。

综合上述研究,本文集中考察股票市场收益率在公告日前后是否有显著差异。

三、 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中国市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15日公开报告的14类宏观公告,其中公告总数为751,具体公告类型及数量见表2。除了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季报之外,其它宏观公告都是月度报告。需要说明的是,报告中有三类采购经理指数(PMI)公告。其中PMI是国家统计局报告的采购经理指数,HPMI是汇丰银行报告的采购经理指数,这两类公告大多在每月月初报告,且报告的信息本质相同,但在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我将此看成两类不同的公告。此外,在2011年2月以后,汇丰银行会在每月月末报告预测的采购经理指数,即HPMI_YU,但在数值上与之后报告的HPMI相同,因此,在汇丰银行报告HPMI_YU后,我不再使用HPMI公告。经过上述处理后,我们得到705个宏观公告。

在本文的样本期间内,中国市场共有371个宏观公告日,其中143个公告日有超过1个公告,78个公告在非交易日报告,而A股在此期间共有1 200个交易日,因此最终本文有293个宏观公告日和907个非公告日。此外,我选择流通市值加权的A股市场收益作为市场收益率,它与活期存款利率(即无风险利率)之差作为市场的超额收益。仿照Savor和Wilson(2013)的做法,本文使用A股市场超额收益作为市场收益率。宏观公告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A股市场收益率来自CSMAR数据库,活期存款利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官网。

四、 实证分析

本节考察宏观信息公告日前后股票回报率的具体变化。首先,我使用简单的描述统计对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个初步且直观的了解;然后,我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上述关系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1. 描述统计。我首先考虑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股票市场超额收益之间的差别。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我也使用1%和99%分位数对股票市场超额收益做winsorize处理。我分别计算公告日与非公告日市场超额收益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偏度、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结果在表3中报告。

先考虑全样本公告日与非公告日市场超额收益之间的差别,从表3中可以看到,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为4.07基本点,而非公告日为0.48基本点,它们之间的差值为3.95个基本点,但t值只有0.43。也就是说,公告日的超额收益确实比非公告日高,但该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该现象在剔除极端值外的样本中同样存在,具体来说,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分别为3.73和1.43基本点,差值为2.29基本点但在统计上不显著。因此,上述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在A股市场上,股票市场收益在公告日与非公告日不存在显著的差别,该结果与美股市场(Savor & Wilson,2013)不一致。Savor和Wilson使用同样的方法发现,在美股市场上(样本区间为1958年1月~2009年12月),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为11.4基本点,非公告日超额收益的均值为1.1基本点,其差值为10.3基本点,对应的t值为3.77。

该现象在两个股票市场的差异可能源于A股市场的样本区间较短,样本量不足。Savor和Wilson有1450个公告日,而本文只有371个公告日。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在美股市场,公告日期间的风险更大。从表3可以看到,在A股市场,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的标准差分别为126.24和124.43基本点,差异仅为1.81基本点。而在美股市场,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标准差之间的差异为4.0基本点,该差异在5%水平下显著。如果标准差能够代表风险,那么与A股市场相比,美股市场上的公告日期间风险更大。

2. 回归分析。为了对上述结果进行验证,我在接下来的部分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沿用Savor和Wilson(2013)的方法,我对下面的方程进行回归:

Rt=?茁0+?兹Annt+controlt+?着t(1)

其中,Rt为A股市场超额收益率,?茁0为截距项,Annt为虚拟变量,公告日取1,非公告日取0,controlt为控制变量,参照Savor和Wilson(2013),我考虑滞后1期的市场收益及其平方项,以及星期的虚拟变量。我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对方程(1)进行估计,并使用Newey-West(滞后5阶)标准误计算t统计量。结果在表4中报告。

表4从回归的角度考虑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我们将股票市场超额收益对公告日虚拟变量进行回归。我们可以看到表4的第二列复制了表3的结果,即公告日虚拟变量前的系数与表3中公告日与非公告日超额收益差异非常接近。与表3一致,我们发现公告日虚拟变量前的系数不显著,也就是说与非公告日相比,公告日的超额收益更高,但统计上不显著,该现象在加入控制变量后依然存在。但该系数在美股市场非常显著。此外,与美股市场相反(Savor & Wilson,2013),滞后市场收益不显著,而滞后市场收益的平方项对市场收益有显著的解释力。我们还发现与周五相比,周二、周四的市场超额收益要显著更低,而Savor和Wilson(2013)发现美国股票市场上周一的市场收益要显著更低。

3. 稳健性检验。与表3类似,为了避免极端值对本文结果的影响,我使用1%和99%分位数对超额市场收益做winsorize处理,然后使用方程(1)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在表5中报告。表5显示在剔除极端值之后,本文结果依然存在,即公告日期间超额收益增加,但不显著。与表4的结果类似,表5也复制了表3中除极端值外样本的结果。此外,我还使用原始市场收益,而非超额市场收益,来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无显著差异。

五、 结论

本文使用中国市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15日公开报告的14类751个宏观公告数据,来检验宏观公告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我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宏观公告日前后,股票市场的平均回报率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结论只是一个平均的结果,也就是说,平均来看,宏观公告与股票收益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当然,受数据可得性所限,我只考虑近5年的市场数据,不排除特定样本对本文结果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更长时间的样本来考察宏观公告与股票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Andersen, T., G., Bollerslev, T., Diebold, F., X., and Vega, C.,Real-Tine Price Discovery in Stock, Bond and Foreign Exc- hange Marke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7,(73):251-277.

[2] Bernanke, B., S., and Kutter, K., N., What Explains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Federal Reserve Policy?,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1221-1257.

[3] Boyd, J., H, Hu, J., and Jagannathan, R., The Stock Market's Reaction to Unemployment News:Why Bad News is Usually Good for Stocks?, Journal of Finance,2005,60(2):649-672.

[4] Chen, N., F., Roll, R., and Ross, S., A., Economic Forces and the Stock Market,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3):383-403.

[5] Flannery, M., J., Protopapadakis, A., A.,Macroeconomic Factors Do Influence Aggr- egate Stock Return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2,15(3):751-782.

[6] Ghent., A., C., Why Do Markets React Badly to Good News? Evidence from Fed Funds Futures, Working paper, Baruch College,2010.

[7] McQueen, G., and Roley, V., V.,Stock Prices, News, and Business Condition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3,6(3):683-707.

[8] Pearce, D., K., and Roley, V., V., Stock Prices and Economic News, Journal of Bus- iness,1985,58(1):49-67.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查账人员;会计;专业知识

查账是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的部门或单位履行监督职能的人员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令、法规等为依据,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确定其经济业务事项是否合法、真实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具有经济监督单位和部门主要有财政、审计、工商、税务、纪检监察、公检法等部门。履行监督职能的人员首先要具备一定程度和水平的专业素质,才能胜任这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一、具备会计专业知识

首先查账人员应具备会计理论知识。主要包括会计的职能、作用、对象、任务、种类、以及各种差错弊端的规律性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会计理论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提供了一种基本思想,它对于会计人员进行思维、推理、分析和判断具有积极的意义。学习会计知识的人员只有获得了以上这些理论知识,才能面对不同的单位进行会计工作。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时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基础,是构成专业知识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是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同时作为查账人员也必须具备这些理论知识。其次查账人员还要具有会计实务知识。一是会计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六要素、会计恒等式、权责发生制 、借贷记账法、会计记录的载体(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分期等;二是报表编制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三是会计分析知识,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分析阅读和分析方法,会计报表分析报告的撰写等。再次查账人员应具备实践操作经验。实践经验主要获得的是包括会计过程式知识,会计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不同的性质的单位,其会计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方法略有不同)。与会计实践操作有关的知识主要是由完成具体会计任务的规则或步骤构成,它强调的是会计工作的过程,这种能力通常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积累出来。查账人员了解了这些操作过程的程序和操作规范,才能快速准确的察觉到问题的线索。

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经济政策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加强,经济监督部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政府对具有经济监督部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查账人员履行监督职能时,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知之甚少,对参与宏观调控的知识准备不足、能力不强,查账人员的工作效果和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就不能有效地发现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问题,就不能为相关部门提出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查账人员应掌握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一是会计法律、法规知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会计准则》等;二是税收法律法规知识,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三是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法》等。查账人员应该了解吃准吃透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宏观经济知识加强学习研究,对宏观经济运行与监督部门的内在联系和彼此影响关心、了解,真正履行好参与宏观调控的职责。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3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材料非常重要。经济学院主要采用由中国人民大学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分册),该教材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内容简单、框架清晰,涉及的数学工具相对较少,适合作为经济学院本科生的入门教材。然而,这本教材基本上只是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太少。在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宏观经济学太枯燥,太难学。因此,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教师为学生列出课后阅读材料作为补充读物,如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的《宏观经济学》等,这些外文教材对数学基础要求不高,而且语言更为通俗,不仅易于学生学习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把握,但这些教材所采用的案例都源自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对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较为客观、专业的分析。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阅读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学校图书馆购买了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中经网、国研网的使用权,供学生使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课外阅读的便利条件。同时,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登录相关的经济类网站关注重大经济事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宏观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联系起来。

2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

2.1重视启发式教学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利用大量的图形和数学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推演。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利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进行理论讲解,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枯燥难懂。尤其,西北民族大学的在校学生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他们的汉语水平和数学基础都相对较差,过于注重模型推导,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降低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采用启发诱导的办法,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授课内容的引入,可以通过“开端引趣”、“图片引趣”、“新闻引趣”、“视频引趣”等方式,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素材,启发学生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探讨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模型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对所讲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学习,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讨论问题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例如,在设计通货膨胀这一章的课堂教学内容时,通过让学生搜集我国近年的CPI变化情况,利用CPI指标的变化引出通货膨胀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通货膨胀?如何衡量通货膨胀?通过给学生布置题目,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2.2重视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先提出,主要用于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这一点正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也符合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但是,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案例,选择学生有能力分析讨论的案例

并且尽量选择最新的热点经济事件作为案例来进行教学和讨论,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当前经济问题,推动学生学以致用。

2)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教师应当透彻地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选择能够说明概念与基本原理的现实案例;教师自身应当关注热点经济问题,注重收集新的经济资料,而且能够对经济问题有比较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在分析中引导学生。

3)教师要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大多是被动的学习,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一旦考试通过,学生基本上把学到的知识也忘得差不多了,更不用谈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了。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阅读案例的相关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给学生列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积极思索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初步形成解决方案。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在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采用文字、图标、动画、视频剪辑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

2.3重视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更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地位,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设计。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需要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进行分组;其次,引导他们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组内进行讨论并形成观点;第三,在课堂上各组成员代表阐述各自的观点,教师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形成辩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分析讨论的结果,并对该专题进行更深入的陈述。讨论式教学适用于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2.4重视实践性教学

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性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外时间可以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会、经济论坛等各种活动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经济学院的“经济案例分析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五届,在实践性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赛分为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参赛的同学可以以同专业或跨专业的形式组成团队。在初赛阶段进行自选案例分析报告的评比,参赛小组可自选案例进行分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收集,最终上交一份完整的案例分析报告。进入复赛的团队需要制作一份自选案例分析报告PPT进行现场展示,展示之后将进行评委教师提问及选手答辩。决赛则由团队风采展示、自选案例分析报告PPT展示、选手答辩三部分组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展示过程中表现出团队的风采,协作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除此之外,经济学院每一学期都举办一期“经济沙龙”,迄今也已成功举办7期,通过自由辩论、自由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关注经济问题,提高运用经济理论及方法的能力,也成为本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式。

2.5重视研究式教学

德国著名教育家W•V•Humboldt主张把科研引进课堂教学,以研讨作为手段,使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研究性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把科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和取得的新进展引入教学活动,赋予教师“教”的创新性内涵,教师可以以研究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机械的学科逻辑顺序,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实践,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研究性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设计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这一章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应该通过课前调查认识我国经济增长的表现,搜集相关的指标数据,为课堂教学和专题研究奠定基础;通过课堂组织教学,使学生认知经济增长的内涵、特征变现,系统掌握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使学生建立完整的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分析基础;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现实,确立研究专题,在吸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师生进行研讨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引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可以给予修改和评价。这样使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运用经济理论解释宏观经济现象的研究能力。

3考核方式的选择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4

如果回头看2006年底国内各大政府智囊机构的2007年中国经济预测报告,人们会发现,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已经完全超出了智囊机构的预测,预测普遍认为中国经济会在2007年回落到10%以下。这些智囊机构包括: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社科院经济学部“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当前价格走势与未来趋势分析”专题课题组等。

经济形势预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现在来总结评价这些机构年前的预测,我们关心的也不只是预测的准确与否。我们认为,经济预测首先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结构,以及影响经济内外部因素成熟认识的基础之上。

预测失去准星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自身出现了重大变化,或是影响中国经济成长的内外部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于这种重大变化蒙蔽了连续多年跟踪中国经济问题的智囊预测机构?

这是我们试图去追寻和回答的问题。在回答之前,首先需要从投资、消费、出口、通货膨胀等多个方面,详细地分解4家智囊机构在2006年底的预测报告,先寻找智囊机构是在经济哪个方面的预测失准。

投资――高估调控效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7%,2006年全年增长速度为24%。今年前4个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则达到25.5%,投资增长速度依然非常快。

然而对于投资增速的预测,去年底4家智囊机构给出的预测水平,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报告预测为20%,发改委宏观院预测为22%,央行研究局认为上半年投资增速不会太高,下半年投资可能反弹。

综合来看,我们发现各机构对投资增速的预测普遍偏低。而原因,是各机构普遍高估了2006年调控政策的影响程度。

比如,发改委宏观院称,“调控政策的坚定性和执行力的提高”,有利于投资过热向“软着陆”方向发展;国家信息中心同样认为,2006年出台的抑制资产过快增长的措施,将在2007年进一步显现政策效果;社科院报告表示宏观调控措施已经初显成效;央行研究局则称,2007年上半年在土地、信贷和投资项目清理等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惯性作用下,投资增速不会太高。

实际上,高估宏观调整政策的效果已经不是第一次。2006年初,就在人们认为2004年至2005年多项调控政策将遏制经济过快增长时,货币、信贷、投资等一系列经济指标强力反弹,并引发了从2006年4月开始的新一轮调控。

消费――低估居民收入增长

在低估投资的同时,各家智囊机构也不约而同地大幅度低估了消费的增长水平。今年前4月全社会消费零售额增长高达15.1%,3月、4月连续两月增幅超过15%,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2006年中国消费增长13.7%,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消费也一直是中国经济中最难以提高的部分。中国的宏观政策一直致力于启动内需,拉高消费增长水平。但消费高增长到来的时候,却已是在智囊机构的预测之外。

央行研究局预期今年消费继续保持13.7%的增长,发改委宏观院、社科院均给出了13%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则预期将下降到12.5%。

消费是突然增长的么?这种增长没有可循的规律?社科院、央行研究局的报告均没有给出低预测的原因,国家信息中心只是称“受2006年高基数的影响”。

发改委宏观院报告则认为,受出口增长可能显著放慢的影响,就业增长将会放慢,再加上投资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的回落,都会减慢居民收入增幅,从而减缓消费增长。但出乎发改委宏观院预期的是,投资、出口、企业效益都没有出现回落,反而是加速增长。

从今年经济运行来看,消费的高增长离不开同时期高增长的居民收入,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19.5%,扣除物价之后的实际增速也达到了16.6%,这是近年来的较高水平。

而另一个因素则在所有智囊机构预测之外,中国高增长股市的“财富效应”。近期已经有多方的市场人士将股市与消费的增长联系起来,中国央行更是在新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资本市场的繁荣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因素有助于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

实际上,今年前4月消费高增长的均是大额消费领域,比如金银珠宝类增长30.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1.5%,汽车类增长38.6%,家具类增长53.3%。这些大额消费领域更大程度上与高收入人群联系在一起,而参与股市创富的也一般理解为高收入人群。

进出口――高估升值影响

如果说投资的增速预测虽然偏低,但还可以忍受;消费的预测虽然大幅偏低,但股市的财富效应与股市本身的高增长联系在一起,而股市涨幅本身难以预测;但是智囊机构在出口领域的预测,则是让市场大跌眼镜。

今年前4月,我国出口3495.2亿美元,同比增长27.5%,前4个月累计贸易顺差达到63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8%。

而对今年出口的预测,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预期增长仅为15%,发改委宏观院预期增长则只有10%。

发改委宏观院报告称,2006年以来出口增长已经存在内在的减速趋势,这一趋势将在2007年进一步强化,此外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明显回调将使出口需求明显减弱。国家信息中心则称,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突出,而国内的内部调整和人民币升值幅度加大等因素都会对进出口产生较大负面影响。社科院报告给出的原因,也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因素。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没有给出具体预测数据,只是指出,上半年出口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下半年增速会有所回落,全年出口的增速会低于2006年。报告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出口退税率和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美国经济有下滑的风险等因素也将影响制约出口增长。

对于美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是否将下滑,以至明显影响中国出口的问题,用目前4个月的数据来描述尚显得太早,但毫无疑问的是前4月强劲的出口已经超出了几家智囊机构的预期。

通货膨胀同样失准

可以说,四家智囊机构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方面,预测多失去了准星。同时失准的还有对通货膨胀的预测。

今年前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2.8%,3月和4月更是分别高达3.3%和3%,实际的负利率水平已经招致了央行在3月和5月的两次加息。几家智囊机构显

然没有预测到今年高增长的通货膨胀水平,这些机构普遍预期CPI将在2%以下,社科院更是给出了1.1%的超低预测。

发改委宏观院给出的预测是1%~2%,报告甚至强调,CPI增长在轻度的通货紧缩区间(-1%至1%)不会对经济稳定增长形成不良影响。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也给出了低增长预测,但均没有给出更多的解释。

央行研究局的报告称,2007年全年CPI增长为2%,称部分消费品的产能过剩会带来价格下降的压力。

是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增长?

政府智囊机构经济预测报告的意义,本来就在于为政府宏观调控决策服务,同时引导市场经济预期。但从我们对以上4家政府智囊机构2006年底的经济预测报告来看,投资、消费、出口、通货膨胀四大经济领域的预测普遍失准,如果说央行研究局的报告因为没有给出更多具体的预测数据而显得方向上大致正确的话,另外3份智囊报告对于经济将明显降温的预测,与2007年至今明显趋热的经济形势已经完全背离,如果以这种预测指导宏观调控,那么其负面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多年保持在10%以上的高位增长。虽然前述智囊机构预测2007年增速将在10以下,但一季度11.1%的增长显示,今年再一次超越10%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启发我们去追问,是什么在引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这也是我们在文初就提出的问题。

我们并不具备更高超的智力水平,但智囊机构普遍预测失准启发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劳动生产率。

顾名思义,劳动生产率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商品数量,如果设备改进、技术水平提高,一定时间内一定劳动力的产出水平会得到提高,而这能带动经济增长。

数据显示的正是如此。国际商业组织“大企业联合会”(Coherence Board)的报告也显示,2006年美国劳动生产率仅增长了1.4%,印度增长6.9%,而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非常强劲,达到了9.5%,增速世界第一。国际劳工组织公布数据称,2000年到2005年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了63.4%,这一水平超过了印度的26.9%和东盟的15.5%。

实际上在国内鲜有关于劳动生产率方面的研究,而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一国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因为劳动生产率与技术进步联系非常紧密。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LFA 目标层次 验证指标 验证方法 重要假设

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简称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开发并运用的一种项目设计、计划和评价工具,目前有2/3的国际组织把它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和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中使用LFA,把项目投资目标划分为宏观目标(Goal),具体目标(Objectives),产出效果(Outputs)和具体的投入活动(Input and activities)四个层次,辅之系统、规范的评价指标与验证方法体系,将项目的分析评价结果形成一个逻辑框架矩阵表(如表1),能够确保决策的科学有效。

LFA目标层次

逻辑框架汇总了项目实施活动的全部要素,并把项目划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目标层次,包括宏观目标、项目具体目标、项目产出效果目标和项目投入活动目标四个目标层次。

(一)宏观目标

宏观目标是宏观规划、政策和方针所指向的目标。它超越项目的范畴,是关于国家、地区、部门或投资组织的整体目标。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可以把我国所有项目的宏观目标定性为“构建和谐社会”。但是,由于项目的背景、建设条件、影响范围等因素各不相同,宏观层次目标又可以有多种具体的表达方式,如促进城市化进程,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贫困状况,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改善生产力布局等。宏观目标通常由国家或行业部门、地区选择确定。如果项目实施的影响面涉及全国,则由国家统一确定,如西部开发战略性项目的宏观目标,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项目的宏观目标等,如果项目实施的影响面主要涉及行业部门或地区,则由行业部门或地区确定,如构建厦门市海湾型城市发展战略项目的宏观目标由厦门市具体确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项目的宏观目标由福建省等研究确定,促进行业技术升级换代的项目,其宏观目标由各行业论证确定。

宏观目标构成项目逻辑框架的最上层次,是项目具体目标选择的约束条件。

(二)具体目标

项目具体目标也称项目的直接目标,是项目所要达到的直接效果,即项目为目标受益群体带来的效果,如一个以摆脱贫困为宏观目标的项目,其直接目标可以体现为通过项目建设使多少人口摆脱贫困状况,一个以推进地区城市化进程为宏观目标的项目其具体目标可以表述为通过项目建设使多少农民转为市民,一个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宏观目标的项目,其直接目标可以是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等,它是达到宏观目标的子目标之一,也是该项目投资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是用以评价某一项目最后取得成功的判断依据。这个层次的目标由项目的实施机构和独立的评价机构选择确定,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外部环境和项目自身的因素。项目规划的使命就是要努力保证项目直接目标的实现,它为宏观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产出效果目标

项目产出效果目标是实现项目直接目标必须达到的结果,即项目的建设内容或具体的产出物,如港口、铁路、供电设施、学校、医院、钢材、木材、水泥等等。项目产出效果目标是确保项目直接目标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例如一个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某地区城市化进程为宏观目标,以使5万农民转为城市居民为直接目标的建设项目的产出效果目标,应该具备使宏观和具体目标顺利实现的合适、必要和足够的产出效果,这可能包括一个一揽子的建设内容,具体的产出物可能包括:按城市建设规划要求建设一个或多个住宅小区,安置失地农民并避免出现“城中村”;配合产业结构调整建设一个或多个劳动密集型工厂或发展就业弹性大的服务业,解决转为市民的农民就业问题;相关配套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对转为市民的农民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等等。

(四)投入活动目标

该层次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内容,主要包括资源和时间等的投入。它是为实现产出效果目标应开展的相应的投入活动。通常需将项目的产出效果目标与对应的投入活动逐一编号,列明时间顺序或优先顺序。例如上例所列举的四个产出效果目标,就需要有确保四个目标全面实现相应的土地、资金、物资、人员、技术等资源和保证目标如期实现的时间安排与配套措施。

以上四个层次的目标自下而上构成三个相互联系的垂直逻辑关系。即:

如果,保证一定资源的如期投入并进行科学的管理,那么,项目的投入活动可以顺利进行,预期的产出目标能够如期实现。如果项目的产出目标如期实现并确保外部条件能够落实,那么,项目的产出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直接目标可以如期取得。如果项目的直接目标能够如期取得而且具备实施地区、行业或国家的发展规划的前提条件,那么项目的宏观目标能够实现。

逻辑框架中的“垂直逻辑”清晰的反映出项目目标层次的因果关系,但是仅仅对项目进行“垂直逻辑”分析,还不能满足对项目进行评价与决策的要求,也无法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和谐社会”目标的要求。因此,还需要对项目进行“水平逻辑”分析,目的是通过设计与“垂直逻辑”中的每个层次目标相对应的主要的验证指标、验证方法和重要假设条件,来衡量一个项目的资源和成果,并对四个层次的结果做具体的评价。“垂直逻辑”与“水平逻辑”共同构成项目的基本逻辑框架,见表1所示。依据逻辑框架表便可以对项目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与决策。

LFA客观验证指标选择

(一)LFA验证指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在运用逻辑框架法时,四个目标层次都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客观验证指标,包括数量、质量、时间和人员等,以检验各层次目标的结果及实现程度。验证指标的确定应该是客观且可以验证的,不能凭主观臆断。作为逻辑框架的验证指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必须是清晰的量化指标,能够对目标实现程度进行测定和描述;必须针对项目的主要目的,体现项目的个性化要求,即主要验证指标因项目而异;验证指标与对应目标的关系明确合理,且是唯一的、单独的;验证指标必须是完整的、充分的、定位准确的;验证指标是客观的,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当然,项目的不同目标层次对验证指标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二)LFA各目标层次验证指标特点

宏观目标客观验证指标具有概念性、非具体化及周期性的特点,它更侧重于价值判断,较多地使用一些间接的验证指标,并要求能够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尽量使用对项目具有针对性的量化指标。不同项目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方式和贡献程度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宏观目标约束下,“环境指标”是所有项目共同的验证指标,每个项目都要对项目所引起的环境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将项目环境指标与国家确定公布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控制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进行比较,由此检验人是否与自然和谐。

具体目标、产出效果目标和投入活动目标相对于项目宏观目标可以统称为微观目标,其客观验证指标则要求使用具体的、定量化的指标,应具有可作业性和可验证性,而且,根据项目各层次目标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对微观目标验证指标的检验,应该能够清晰的判断宏观目标的实现结果和实现程度。宏观目标处于项目逻辑框架的最上层,能够确保项目宏观目标实现的决策就是科学有效的决策。

LFA客观验证方法确定

逻辑框架方法要求设计一套验证指标以检验项目每个层次目标能否实现,并要求验证指标必须是客观且可以验证的。由于项目的验证指标与各目标层次一一对应,并体现出项目的个性。因此,验证方法也必然与验证指标一一对应,并且因项目而异,只有这样的检验方法才是科学可行的。根据逻辑框架的要求,作为指标检验标准的验证方法,可以是文件、书籍、资料,也可以是评价或分析报告。例如,要检验某项目“使本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5%”的宏观目标是否实现,可以通过收集分析“某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和“项目实施效果分析报告”等方法要完成,要检验某项目“环境治理方案是否合理有效”可以采用审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方法,逻辑框架方法运用的验证方法不仅种类多,而且来源渠道十分广泛。但是,要作为验证方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具有权威性。指被用以检验指标客观性的文件、数据资料、报告、报表的来源必须是可靠的。它们可以是来自政府的官方文件(如经环保部门审批的“环境保护报告书”),可以是公正机构提供的调查研究报告(如由具有资质的工程咨询部门提供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或者是项目分析决策人员调查得到的数据和资料,如果是调查人员自行调查收集得到的资料,那么,调查人员在采用调查方法时应对取样规模、内容、统计标准等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安排。

具有项目的个性。每个项目的目标不同,各具特点。因此,在验证方法的选择上必须充分考虑项目的特殊性和具体的目标要求,验证方法要与验证指标相对应,做到验证方法与验证指标一一对应。必须明确,方法与指标一一对应,是指每个验证指标都要有相应的方法对其进行检验,而不是一种方法只能检验一个指标。事实上,一个指标可能有多种的检验方法,如检验某项目是否达到“年产3万台轧钢机”,既可以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检验,也可以根据项目的验收报告进行检验,还可以用项目后评价报告或项目实施效果分析报告或行业的统计资料等进行检验;一种检验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检验多个指标,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既可用于检验项目的宏观目标是否实现,也可以用于检验项目的具体目标或产出目标是否可以实现,还可以用于检验项目的投入目标能否落实。

LFA重要假设和外部条件分析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范文6

要作出正确地判断,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近期的政策信息。

2003年出台的121号文《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严格控制房地产企业、建筑企业及商品房按揭贷款,禁止贷款给房地产企业用于支付土地款以及建筑企业用于垫资。该文实际上是宏观调控的明确政策信息。

2004年一季度以来,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连续出台,密集程度之高前所少见。

3月25日,人民银行于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4月25日第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共收缩可贷资金约1100亿元。

4月25日,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亚洲论坛年会上对商业银行发出了央行可能采取更为严厉的紧缩措施的警告。

4月26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工作中存在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高度重视,妥善解决。

4月27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资本金比例提到35%。同日,传言银监会通知各商业银行停止全部贷款业务,市场作出剧烈反应,28日,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停止发放贷款,部分甚至停止了票据业务,股市、债券市场大跌。虽然29日银监会发表澄清公告,但各种猜测仍然不时从业内传出。目前虽然银行各项业务逐步恢复,但在政策明了前,各银行对贷款业务均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

4月28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作出严肃处理,敲山震虎的意图十分明确。

4月29日,国务院总理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强调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信心。同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两项紧急通知,一项通知决定集中半年左右时间,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内容涉及严格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等六项内容。另一项通知要求对所有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清理,涉及土地管理、信贷政策等多方面,重点清理钢铁、电解铝、水泥、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以及2004年以来新开工的所有项目。对所有项目逐个提出停止建设、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取消立项、符合要求等四类处理意见。

4月30日,中国银监会发出通知,要求商业银行适时、适度对钢铁、电解铝、水泥以及房地产、汽车等过热行业贷款进行合理控制,对于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以及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得发放新的贷款,已给予授信和已发生贷款的要采取适当、稳妥的方式予以纠正。

5月11日,央行《二OO四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央行报告),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作出了详细分析,并对未来预测及具体调控措施提出了明确意见。此报告为经济发展定调的作用明显,可以理解为近期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综合性总结。

5月14日,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协调配合,控制信贷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同时下发《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主要涉及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石化、轻工、纺织、医药、印刷等行业。

除以上明确的政策和信息外,目前市场普遍传言贷款利率将上调,贷款审批权将进一步上收,按揭贷款的门槛,尤其是居民购买第二套、第三套商品房抵押贷款的门槛将会提高。

以上各项措施如此密集的出台,明确显现出国家加大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力度的决心。

二、对国家宏观经济走向的分析

根据有限的政策信息,结合宏观经济管理的一般原理,笔者对国家近期宏观经济的走向做出如下两点基本判断:

首先,国家已作出了经济过热的基本判断,为避免因长期经济过热产生破坏性的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将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决心和意图已十分确定。

以上政策和信息均可以证明上述判断,央行报告对此也有更系统的阐述。报告指出,今年一季度经济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具体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投资已接近1992-1993年的经济过热时期;全国新开工50万元以上的项目近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长 31%;2003年在建规模已高达16万亿,相当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4万亿元的3倍,今年一季度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高达7.2万亿元;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地方项目投资增长60.2%;投资的增速比消费快近33个百分点,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导致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巨大需求,加剧了煤电油运供求矛盾,影响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势必导致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风险加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等问题,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稳定,必须采取总量政策坚决遏制。

其次,只要国家的调控手段运用适当,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大趋势不会被根本性的扭转,国家直接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使经济发展“急刹车”、“硬着陆”的可能性很小,我们对宏观经济发展的走向不必过于悲观。

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以下几点分析:

1、目前我国面临着贫富差距加大、地区差距加大、失业人数增加、社会保障水平低、“三农”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经济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战。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而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经济发展,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将付出巨大的社会代价。

2、经济的全球化要求我国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时,应采取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中国经济已经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以4月27日的停贷传言为例,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全球各大股市全面下跌。另一方面,受制于美元的低利息政策,以及西方国家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我国采取升息等宏观调控措施必须相当谨慎。此外,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

3、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及WTO的规则约束,要求国家尽可能采取市场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中国加入WTO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确立,加入WTO后,各项经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作和金融临管手段的市场化。4月 27日的停贷传言,在国际上和学术界引发了许多负面的讨论。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尽量采取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

4、1993年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造成长期的经济低靡,教训深刻。11年来,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市场观念已深入人心,以市场手段来调控经济的经验也逐渐丰富,相比11年前,主客观条件均有了很大变化,国民经济管理的手段也更加成熟。

5、实际上自去年以来,管理层和学术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一直存在着激烈争论,两派观念交替影响着决策。但无论是哪一派,很少有人鼓励采取市场以外的行政手段来调控经济。

6、央行报告对此也有明确的论述,报告首先作出了“当前国民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判断,明确指出下一阶段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强调对投资过热的治理必须采取总量政策,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深刻变革,宏观调控方式已逐步从直接调控走向间接调控,经济杠杆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强,对我国当前经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解决。

当然,我们也应充分意识到风险的存在。一方面,经济危机往往是在量变到一定的程度时,突然发生的;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市场调控失灵转而采取行政手段的可能性。

三、对近期房地产市场走向的分析

房地产业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最为直接。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分析,相对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要更加谨慎一些。总体上看,房地产市场已经越过了前一阶段的“高峰”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整个房地产业面临调整压力。这是因为,房地产业是此次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中受限制的行业,国家近期为宏观经济调控打出的一系列组合拳,几乎拳拳都直接或间接地打到了房地产业身上。

1、121号文、提高房地产项目资本金比例的决定、对房地产贷款的清查、银行贷款审批权限上收、内控制度趋严,均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贷款更难,筹措资金成本更高,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大。

2、对土地市场的整顿,使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更难,成本进一步提高,受到的限制更多。

3、对在建、拟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全面清理,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及信贷政策,房地产业又是此次清理的重点。

4、如果贷款升息、提高按揭贷款的门槛、限制多套住房按揭贷款等传言兑现,必然将削弱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而市场需求的下降,相对于资金成本的上升而言,影响面更大,影响程度更深。

5、由于房地产业是本次宏观调控重点限制的行业,各项政策在影响开发商的同时,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也不可忽视。一旦消费者意识到市场可能降温,持币待购的将会增加。

6、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一季度全国土地交易价格同比上涨7.5%,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7%)和“炒房团”的负面影响,使整个行业的形象受损,受到多方的指责和质疑。

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回落,是相对于前一时期的高位运行而言的,而整个房地产市场就此落入谷底的可能性较小,房地产市场从前一段时期的高位回落到较高位或正常水平,平稳运行一段时间的可能性较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走向也不应过于悲观。这是因为:

1、经济的发展是互联互通的。尽管房地产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的限制,但只要国家经济整体保持发展,房地产业仍然能够从其它行业的发展中间接受益。

2、房地产市场的消费需求中,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投机性的投资需求仍未占市场主体,老百姓为改善居住环境的消费性需求仍是市场主体。考虑到国家大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发展政策并未有大的调整,房地产市场仍然有现实的消费需求支撑。

3、当前的房地产热同1992年的房地产热存在很大的不同。一是投资来源不同,1992年,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中70%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以国有资产为主,其中有相当部分的违规资金;本次周期中,房地产开发资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有所下降,有大量民营、外来资本参与,银行也不能直接投资房地产项目。二是消费主体不同,1992年,集团消费是市场主体,对价格不敏感,有非理性的特点,一旦受到政策调控就丧失了消费能力;本次周期中,房地产市场已完成由集团消费向个人消费的时代转变(个人消费占90%以上),个人消费(尤其是个人现有的消费能力)不易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三是产品结构不同, 1992年,产品以商场、写字楼等高档物业重复建设为主。本次周期中,住宅产品成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办公楼和商业物业的投资比例相对不大。

4、从目前信息看,国家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主要侧重于总量调控,并不是绝对禁止资金流向房地产。实际上,由于居民存款增加和银行贷款受限,同样面临市场竞争的银行更需要寻找安全、有效益的投资渠道。而房地产贷款有土地、房屋抵押(按揭贷款还有保险),加上住宅市场需求仍然较大,仍是各银行相对安全和效益较好的优良业务。信誉好、实力强、有项目支撑的开发企业仍会是银行青睐的重要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