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案例范例

旅游规划案例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1

关键词:应用转型;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旅游规划与开发

0前言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因此,国家层面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党的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走应用转型发展之路。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改革趋于合理化、科学化。[1]旅游管理专业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2]谢爱良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对“旅游学原理”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重构。[3]黄灵鑫以旅游电子商务课程为案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思路。[4]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应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有针对性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体系,[5]一部分教学实践者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对旅游规范与开发课程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6-8]目前,旅游规划课程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需加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9,10]总体来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以“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有益探索,以期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满足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和专业精神,专业思维能力指学生在专业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基础;专业精神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专业兴趣和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同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要求包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具有创新意识;面对现阶段就业竞争环境,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创业意识等。综合起来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要具有三大素质,即专业素养、教育素养与职业素养。

2“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2.1“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要求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目的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满足二十一世纪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能胜任旅游业相关企业的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的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基础理论;学会分析研究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了解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具体操作流程,形成对规划的总体认识;通过旅游规划与开发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掌握一定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本技能。

2.2适应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用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面临着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实现转型发展,满足社会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之一。在应用转型背景下,“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融合,从创新、创业角度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加强示范课程建设,在旅游管理专业中起示范作用,推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满足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基础型课程,与地方旅游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其理论和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区域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学好“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为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一方面,根据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地方政府将旅游业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产业,但诸如旅游规划、旅游项目策划和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人才较为缺乏。

3“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采取的对策措施

3.1构建“旅游产品设计室(或规划设计实验室)——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旅游产品设计室(或规划设计实验室)平台为载体,加强与旅游景区、地方政府部门合作建设课程实践基地,将校外实践基地实习、见习和校内实训学习等实践教学相结合,建设形成以“旅游产品设计室(或规划设计实验室)——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引导学生学好书本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旅游规划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注重学生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空间布局分析、旅游项目设计与规划制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经典案例分析与讨论、规划技能训练等,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旅游规划基础知识,熟悉旅游规划的基本技能和工作流程,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内容。

3.2推进“互联网+”辅助教学

遵循“课程为核心、实践训练为拓展、网络学习为补充”的原则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的交流功能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课程团队教师不仅要熟悉以及运用新技术,运用新型互联网工具,还要使思维与技术真正结合,真正能够接受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互联网概念,进一步推动教学深度发展,通过推送相关知识、解答疑问等方式,尝试用QQ群、微信等进行扩展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师生互动、答疑解难。

3.3实行“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竞赛”的学生专业素养培训

围绕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多渠道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竞赛”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借助各种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和学科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中以项目实践为核心拓展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团队教师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从项目团队组建、项目选题、申报书的撰写、任务分工、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利用旅游规划与开发实验平台和专业教师资源,可以设置举办旅游资源评价大赛、旅游产品设计技能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等校院级赛事,进而参加省级与部级技能大赛。

3.4开展参与式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作为独特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扮演组织者和激励者的角色,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组织学生对旅游规划与开发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发言等活动,加深对旅游规划与开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有针对性地自行编写、收集整理不同类型的旅游规划案例,注重案例与所涉及知识的前后衔接性,完善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理论讲授—学习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开展讨论交流—点拨小结”的教学步骤,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奠定科学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进行知识探索的习惯。

3.5加强小组(团队)建设,构建创新创业型小组(团队)

组建规划小组(团队),通过小组内相互学习、规划实践合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构建创新创业型小组(团队)。将全班同学分成多个小组(团队),每个小组成员为5-8人。注意合理分配人员,从组织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确定每个小组(团队)的组长(负责人),能在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学习、讨论交流、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中起到组织者的作用,真正地成为创新创业型小组(团队)。

4结语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2

(一)作为技术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s)

GIS技术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重要技术保障。旅游者通过空间移动行为,与旅游环境的产生交互过程,形成旅游者活动规律。可见,旅游者活动信息属于一种发生在旅游环境内、具有严格地理维的地理信息。GIS技术对旅游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管理、分析和表达与传输,以其高效处理海量空间数据、高效制图技术、动态过程分析等特点,为旅游资源调查、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信息服务等领域提供了崭新的手段。由此,GIS技术与3G技术、VR技术、Web技术等共同组成旅游信息化的重要部分,这也是旅游院校引进GIS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作为科学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

作为科学思想的GIS为旅游发展提供一种空间思维方式。旅游学科属于研究人的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导致旅游类专业培养侧重于管理能力但忽略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理解旅游现象空间关联性,如何高效利用旅游者活动信息进行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旅游行业监测等,成为旅游院校学生逻辑思维培养面临的一个难题。旅游类专业开设GIS课程能有效地改变这种局面。其原因是GIS学科以计算机科学技术为背景,强调逻辑性;通过对GIS理论理解和软件应用,学生能深刻理解数字旅游空间模型的概念和原理,突破对空间的主观感受。如此一来,GIS课程就会使旅游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且逻辑,而这恰好是当代旅游人才所必需的思维能力之一。

(三)作为服务的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ervice)

GIS技术为旅游产业提供位置服务(LBS)。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移动的人类行为,需要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其服务。作为位置信息技术,GIS技术天生就是一种精准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因而与生俱来兼具提供位置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属性。因此,建立旅游信息系统是GIS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国内对于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成果,根据旅游者对旅游信息服务体系的要求,利用GIS可以建立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旅游信息系统,给旅游者提供数据库查询,从而为旅游消费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旅游类专业GIS课程教学改革框架建构

(一)教学目标: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逻辑思维方式和空间分析能力

旅游类GIS课程目标建设可分为:(1)习得GIS软件应用技能,通过课堂讲授并结合课堂演示和上机实践,要求学生掌握一种GIS软件的核心功能,具备熟悉运用GIS软件的能力;(2)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GIS理论框架和运用GIS技术解决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专业领域内的实际问题,以及了解GIS发展前沿和趋势;(3)为旅游提供GIS服务,使学生能够胜任与GIS软件有关的旅游管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实习”融合形成“逆向阶梯式”教学内容体系

旅游类专业GIS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及其在旅游学科知识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教学内容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模块,包括:实验训练,基础理论和课程设计,这三个模块形成一个阶梯状的进阶式教学体系(见图1)。具体而言,实验训练模块重点以主流GIS软件(如ArcGIS)基本操作为核心,目的在于对工具软件的认知和熟悉。先“做练习,后讲原理,再练习,再回顾”,逆向循环学习方式,提高学时利用率。基础理论模块重点强调GIS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包括GIS经典概念和理论的介绍和地学背景知识补充介绍。课程设计模块包括:地图制图、遥感数字图像解译、GIS空间分析等,该模块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围绕“校园景区”,采用项目化的方式,实现对GIS软件核心功能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面向实践的案例化、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1)演示教学法:该方法主要针对实验训练模块,主要是解决学生对GIS课程的感性认识问题,即让学生熟悉GIS软件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操作方式和基本概念。具体操作是,教师首先借助GIS软件,演示实验内容,讲解实验中地学问题或模型的GIS软件处理过程;然后学生依据实验任务完成相应的模拟操作,了解实验软件的处理运作方式。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分析与评价GIS软件各个模块功能和实验结果。

(2)案例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与基础理论模块,目的在于解决旅游类专业学生对GIS基础理论难以理解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案例选取是该模块的首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取之于旅游产业实践的案例素材比较复杂,需将案例精简成为教学素材,以利于提高学生利用GIS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同时能促进对GIS软件的掌握及基础理论理解。例如在自驾游线路规划问题上,可精简成采用临近分析、网络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功能进行建模分析。

(3)项目教学法:该方法应用于课程设计模块,主要是解决教学内容与旅游专业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将校园类比成景区,开展面向旅游景区的项目化教学,基本实施环节如下:建立项目团队,依据班级情况,每5-7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团队,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和实施单位,完成一个应用项目设计。应用项目招标,开设校园旅游线路规划、校园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校园旅游适宜度评价、虚拟校园、校园电子导游等项目,学生以申报“部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方式招标立项。项目实施辅导,课程建立2名主讲教师、2名研究生助理共同辅导项目团队完成项目任务;学生必须做到及时与指导教师共同讨论、交流项目思路及分享应用设计成果。项目成果提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应用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答辩,对其取得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进行评估,鼓励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整理发表。

三、结语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3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乡村旅游可以让在城市生活的人回归自然。近年来,乡村旅游人数迎来了新一轮增长,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可较好地解决我国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1]。19世纪3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开始出现在欧美等一些国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在我国传开[2]。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十分丰富,卢云亭指出,观光农业是以休闲、游玩、观光为主要经济收入点的农业生产行为[3],部分学者将研究热点转向乡村生态旅游,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侧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大多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考虑旅游消费者和乡村居民利益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托乡村旅游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不断促进乡村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4]。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只是以往意义上的形式,还应充分发挥经济、文化及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内部要素,以旅游带动农村传统落后的产业不断升级,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财富。

2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深,数字化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乡村实现了自身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逐渐步入乡村,去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截至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次已经达到33亿,建设了一批超过10亿产值的特色小镇和产值超1亿的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成为新一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我国文化旅游部及商业部整理的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休闲娱乐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已突破8000亿大关。我国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总旅游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虽2018和2019年稍微下滑,但乡村旅游的营业总收入相比之前是上升的,具体情况详见图1。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

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应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纵观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状况,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最典型的是陕西省袁家村、成都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及广东顺德长鹿旅游休博园。

3.1陕西省袁家村

陕西省的袁家村是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凭借自身的天然优势,将一个普通的村子打造成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其根据当地特色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进行改进,建立了农家乐等新型乡村旅游景点,不断完善自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丰富发展,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财富道路。表1为袁家村的旅游效益。由表1可以看出,袁家村的旅游效益始终是处于上升的,且是直线式上升,到2019年,接待人次超过了580万,旅游收入爆发式增长,直线上升至5亿元,小小村庄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是2010年人均收入的近6倍。

3.2浙江鲁家村

浙江安吉的鲁家村在2011年还存在脏、乱、差等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变成了一个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这是因为政府及当地居民的合理规划,深度挖掘自身的民族特色,培养居民的市场化思维、前瞻性的眼光,创造出了发展成果。自从建立了乡村旅游景点,鲁家村的收入效益呈直线式上升,具体详见图2。由图2可知,鲁家村的村集体收入和人均收入上涨趋势都是直线式上涨。村集体收入20112019年增长了近314倍,人均收入增长了3倍多,由此可见,旅游为乡村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了村民致富的保障。

3.3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1995年开始创建,在2005年获得了“鲁班奖”,此后这一乡村旅游景点逐渐发展起来,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自身品牌的茶文化,以“关爱自然”“以人为本”及自身的创新发展理念,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在这里人们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图3可以看出该旅游景点包含的内容各具特色,十分丰富。近十年广东省梅县区的旅游收入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具体详见图4。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梅县区的旅游收入一直是处于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3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550亿元,短短十年时间增长了16倍。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景点的建立是该地区高速发展的指引灯。

4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发展,需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发展成功案例,提出以下对策:

4.1加强政府规划创新,打造风俗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乡村旅游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依靠城市力量,而政府在地区发展规划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之初,应遵循我国制定的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设文件,正确合理地规划管辖范围。应深层次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借鉴其他乡村的旅游特色,着重对旅游景点进行建设规划,加强对旅游景点的宣传规划,不仅要打造成国内先进、生态宜居的良好家园,还应坚持“走出去”,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政府应对建成的乡村旅游景点进行长远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了解人们的爱好需求,坚持创新,保持竞争优势[5-8]。

4.2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连接城市与乡村意味着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时俱进,应与城市接轨。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城市人口才能更好地进入乡村旅游,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安逸。

4.3维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美丽的可持续发展乡村

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至关重要,人们进入乡村旅游,目的是寻找一片安静、良好的生态环境去放松身心。应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景点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应积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禁止树枝、树叶等易燃物品的焚烧,厕所应加快改进,不断促进乡村环境的良性发展,为当地人民及游客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不断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4注重居民参与,打造“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4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乡村旅游可以让在城市生活的人回归自然。近年来,乡村旅游人数迎来了新一轮增长,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可较好地解决我国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1]。19世纪3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开始出现在欧美等一些国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在我国传开[2]。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十分丰富,卢云亭指出,观光农业是以休闲、游玩、观光为主要经济收入点的农业生产行为[3],部分学者将研究热点转向乡村生态旅游,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侧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大多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考虑旅游消费者和乡村居民利益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托乡村旅游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不断促进乡村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4]。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只是以往意义上的形式,还应充分发挥经济、文化及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内部要素,以旅游带动农村传统落后的产业不断升级,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财富。

2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深,数字化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乡村实现了自身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逐渐步入乡村,去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截至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次已经达到33亿,建设了一批超过10亿产值的特色小镇和产值超1亿的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成为新一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我国文化旅游部及商业部整理的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休闲娱乐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已突破8000亿大关。我国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总旅游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虽2018和2019年稍微下滑,但乡村旅游的营业总收入相比之前是上升的,具体情况详见图1。

3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

我国乡村旅游在发展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应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纵观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状况,成功的案例数不胜数,最典型的是陕西省袁家村、成都五朵金花休闲观光农业区及广东顺德长鹿旅游休博园。

3.1陕西省袁家村

陕西省的袁家村是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凭借自身的天然优势,将一个普通的村子打造成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的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其根据当地特色不断创新发展,不断进行改进,建立了农家乐等新型乡村旅游景点,不断完善自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丰富发展,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财富道路。表1为袁家村的旅游效益。由表1可以看出,袁家村的旅游效益始终是处于上升的,且是直线式上升,到2019年,接待人次超过了580万,旅游收入爆发式增长,直线上升至5亿元,小小村庄里的人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是2010年人均收入的近6倍。

3.2浙江鲁家村

浙江安吉的鲁家村在2011年还存在脏、乱、差等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变成了一个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这是因为政府及当地居民的合理规划,深度挖掘自身的民族特色,培养居民的市场化思维、前瞻性的眼光,创造出了发展成果。自从建立了乡村旅游景点,鲁家村的收入效益呈直线式上升,具体详见图2。由图2可知,鲁家村的村集体收入和人均收入上涨趋势都是直线式上涨。村集体收入20112019年增长了近314倍,人均收入增长了3倍多,由此可见,旅游为乡村带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了村民致富的保障。

3.3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1995年开始创建,在2005年获得了“鲁班奖”,此后这一乡村旅游景点逐渐发展起来,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自身品牌的茶文化,以“关爱自然”“以人为本”及自身的创新发展理念,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风景,在这里人们放松身心、融入自然。图3可以看出该旅游景点包含的内容各具特色,十分丰富。近十年广东省梅县区的旅游收入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具体详见图4。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梅县区的旅游收入一直是处于上升趋势,由2010年的34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550亿元,短短十年时间增长了16倍。由此可见,乡村旅游景点的建立是该地区高速发展的指引灯。

4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促进我国乡村发展,需要长远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发展成功案例,提出以下对策:

4.1加强政府规划创新,打造风俗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乡村旅游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就要依靠城市力量,而政府在地区发展规划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乡村旅游景点建设之初,应遵循我国制定的关于乡村振兴的建设文件,正确合理地规划管辖范围。应深层次挖掘本地特色,积极借鉴其他乡村的旅游特色,着重对旅游景点进行建设规划,加强对旅游景点的宣传规划,不仅要打造成国内先进、生态宜居的良好家园,还应坚持“走出去”,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政府应对建成的乡村旅游景点进行长远规划,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了解人们的爱好需求,坚持创新,保持竞争优势[5-8]。4.2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乡村旅游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连接城市与乡村意味着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时俱进,应与城市接轨。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城市人口才能更好地进入乡村旅游,享受乡村生活的宁静和安逸。

4.3维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美丽的可持续发展乡村

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旅游发展至关重要,人们进入乡村旅游,目的是寻找一片安静、良好的生态环境去放松身心。应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乡村旅游景点的良性循环发展。乡村应积极实行垃圾分类处理,禁止树枝、树叶等易燃物品的焚烧,厕所应加快改进,不断促进乡村环境的良性发展,为当地人民及游客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不断促进乡村生态环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4注重居民参与,打造“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的乡村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5

 

旅游地理学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集趣味性、实践性、应用性、综合性为一体的新兴课程,是旅游从业者所必备的基础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从事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饭店管理、旅游地建设与区域旅游开发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常识和理论知识。但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深度要求与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特点,明确培养目标、认真钻研不同类型的教材,综合设计难度相宜的课程内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设计和方法进行探讨。   1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   从教材方面来看,难易程度有差别。目前,针对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地理教材大概有两种类型,①《中国旅游地理》,对中国的旅游资源类型及地理分布、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及各行政区的特色旅游资源、经典旅游路线等进行了较多描述和分析,同时也兼有旅游客源地理、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内容。②《旅游地理学》,基于国内外著名旅游地理学家推荐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期刊,对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因此理论性较强。从内容方面来看,基础知识较丰富。不论采用哪种类型的教材,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分类、旅游客源需求、旅游交通、旅游区划等多方面,且具备较强的系统性。   2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旅行社经营、导游服务、饭店服务与管理等工作,因此,掌握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的基本常识和基础知识,对于做好旅游业服务性工作非常必要。另一方面,旅游地理学中的旅游者行为与需求预测、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等,则是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管理》等课程的必要理论基础;同时另外一部分学生有志于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则有助于他们形成基础理论的思维方法。因此,也需考虑在课程内容中融合旅游地理的理论知识。基于以上考虑,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地理课程设计,首先应定位合理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和分布,了解人类旅游活动的生产和发展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为旅游服务工作和后续的学习研究提供必要的常识和理论。其次,明确难度适宜的教学大纲内容,即以教学目标为指导,综合《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地理学》两种类型教材的优势内容,合理分配介绍性和理论性知识的学时。   3采取实用的教学方法为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对介绍性知识形成记忆,对理论性知识达到理解,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3.1声像“导游”法,生动直观助记忆声像“导游”法是指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旅游地理教学中记忆性知识点很多。整合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一方面课件展现信息容量大,另一方面因形象生动、真实直观,学生理解吸收掌握快的优势,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可利用欣赏在线景点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   3.2合作学习法,调动参与意识合作学习是基于群体力学的一种现代教学体系,强调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旅游地理课堂合作学习法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如:课程围绕中国旅游区划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由小组成员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旅游大区的地理环境、旅游资源类别、旅游空间格局和游览区基本情况等,并对该大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该方法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3模拟导游法,强化实践训练模拟导游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教师将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设计成具体的旅游线路,指导学生自习,要求按旅游线路制定行程,编写导游词。通过交通图引领“学生旅游团”向景点出发,利用多媒体影像依次展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景观图像,让学生做路途和景点的导游解说。模拟导游法的成效体现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学生收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3.4案例教学法,解释说明理论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应该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强调生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地理学课程中兼有介绍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介绍性知识丰富生动,理论性知识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趣程度有较大差别。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说明解释某个理论,还可选取典型案例运用该理论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3.5任务教学法,强调理论应用任务教学法,是指“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在应用型本科旅游地理课程中,可将旅游者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景区环境容量测算、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分析等设定为多个独立教学任务,指导学生以小组和案例的形式开展学习,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分析。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6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为目标。现阶段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需改进之处,对此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出现了新的格局和发展态势,即旅游者开始追求和参与到以体育为首要目的或与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中来。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获得了传统旅游的观光赏景,而且登山、滑雪、穿越、潜水、观赛等体育活动也使旅游者获得了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而且强壮了身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为了适应和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体育旅游者服务,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它知识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有裨益。

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使学生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体系、营销观念、营销基本技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体育旅游产品企划型人才。企划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体育旅游线路的规划、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及场地的选取、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报价;分销渠道规划、产品经销商的选取;宣传促销决策等,如高级营销师就属于企划型人才。第二,体育旅游产品推销型人才。推销型人才是在销售第一线或销售现场按照企划型人才设计的营销计划、方案,通过运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方法把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体育旅游者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销售实践活动,如旅游推销员、旅行社前台接待员等。第三,体育旅游产品销售型人才。销售型人才是介于企划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销售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指导工作的人才,如销售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销售督导等。

二、高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些专业性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体育专业,但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和休闲专业却较少,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开设有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因此,体育旅游的营销课程开设得也较少,但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培养设计、营销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线路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际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而忽视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忽视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实用性。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外实践教育缺失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要求,或者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不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企业营销实战经验,在教学实际中,或对实践重视不够,或受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试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成绩,而试卷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对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实践部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片面,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课内和课外都“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能力知识模块,课程以实现模块能力标准为目标,以锻炼学生的日后工作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内实践、课外实训、考核方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的教学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实际案例来教学。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凸显体育的特色,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施体育旅游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它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谈判能力,如产品销售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五个步骤。

(三)借助实验室和营销软件,增强学生的旅游企业营销实战体验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情境模拟营销是运用电脑网络、电子游戏、计算机数据库等模拟企业的营销环境,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在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最先进的营销工作实际,沈阳体育学院建有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和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企业营销实务的直观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利用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的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操作。

1.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休闲度假区等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旅游企业设计体育旅游新产品,将所设计新产品的特点、价格、活动项目、线路安排,相关景点、度假区的介绍等制作成游戏软件,让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待到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对于顾客来讲,它不再是新面孔,有助于顺利打开市场。

2.产品改进游戏在接下来的产品改进游戏中,软件主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其能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图对其他小组同学设计的新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借助记录自动存贮系统,使研发者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改进和设计。再根据游戏软件中的记录,获得“重新设计”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利于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的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撰写、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广告设计、促销活动、模拟销售等流程,体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课外实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还应当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等进行实地的实训考察。由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事前布置实训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员工给与指导和答疑解惑,结束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地结合旅游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构成,加大课堂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室虚拟经营的表现等打分;实训成绩根据撰写考察日记、综合实训报告、见习考察过程的表现与创新情况打分;期末的理论考试中,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加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作者:刘华芝 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朴勇慧.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管理,2006,(12):212.

[2]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09.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7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的相关概念解析

案例教学,顾名思义采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方式。具体来说,案例教学主要指的是在教学开始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与策划,通过重现现实生活或者模拟生活场景,让学生融入案例的场景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反复的交流与互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最早用于医学教学当中,现在已经渗透到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如医学、法学、管理学等。案例教学运用到教学当中可以促使学生通过他人与自己的思考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案例教学的目的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或教师对学生的“教”上,而应该着眼于教师与学生的身上,特别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的“学”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去编写,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的启发,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旅游管理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应用型学科,在其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地将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添加到教学课堂,那么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活动更加的活跃,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于那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学生选择什么专业,最终都是为了能够真正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将实际案例应用到旅游管理教学课堂上,就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些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在旅游管理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活动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一)能够改革教学中的弊端。当下,很多进行旅游管理专业授课的教师在教学课堂上依然执着地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让很多学生在整个课堂上没有听课的兴趣和激情。所以,为了实现教学的初衷,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作出必要的改变,借助于实际的教学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更快地与实际情况融会贯通,保障教学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将实践案例教学的方法落实到实处,创造一个学生上课积极、教师讲课有热情的课堂氛围。

(二)有助于提高授课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了能够更好地将涉及到旅游管理学科的实际案例成功地运用到旅游管理教学课堂上来,那些授课教师就必须首先具备相应的知识,这就不可避免地对这些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将实际案例应用到旅游管理学科课堂教学当中时,一方面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能够充分地挖掘出实际案例中的理论知识,并且加深他们对于这些在实际案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求这些授课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对于学生心态的把握也要足够的准确,能够以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此外,他们还应该能够对那些准备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自己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相应的案例,拉进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步提高自己在旅游管理教学方面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于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所讲内容感兴趣了,他们才能学的更好、更扎实。单纯地依靠教师所讲的那些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学到足够有用的知识。而将实际案例应用到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当中,就能够实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完美融合的目标。只有让学生们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够真正地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他们才会感兴趣,才会有更强的学习劲头。如果仅仅依靠授课教师口头上反复强调他们所讲的知识多么重要,其实很多学生不以为然,因为学生更多的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因此,只有借助于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点凸显出来,学生才能真正地从思想上对这部分理论知识引起重视。总之,将实际案例应用到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创造出一个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环境,还能够迫使相关的授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与此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当中双赢局面的形成。

三、旅游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

将实际案例合理地运用到旅游管理教学当中,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旅游行业市场对相关人才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这方面人才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就旅游管理这门学科的特点而言,学生只有多看、多听、多想,才能在以后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保持临危不乱的心态,才能保持一种以平常心看待问题的心态。

(一)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数据库。为了能够让整个旅游管理授课课堂具有独特性,就应该根据自己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采集对应的教学案例资料,而且经过仔细的筛选、整理、分类、整合等,最后建立相应的教学实际案例数据库,让那些授课教师能够随时在这些实际案例中挑选自己进行课堂展示的案例,为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实际教学案例展示提供便利条件。当然,所建立的数据库要能够根据时展的需要对内容进行更新,保证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定期向数据库中输入“新鲜的血液”,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学习到最新的实践案例,让他们能够借助于这些实际案例了解到旅游管理行业的实时动态和相关人才市场的人才需要。

(二)制定案例教学法的总体教学计划。在完成制定案例教学法的总体教学计划工作以后,应该根据实际的课堂需要选取相关用于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大家知道,要想将一套完整的理论知识成功地应用到实践中,最好、最直接、最便捷的方法就是能够提供相应的真实案例,为此,授课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对每个涉及到所讲理论知识点的案例进行排版,并且对案例的实际应用过程作科学的规划,确保每一个实际案例都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和功效,保证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很好地吸收每一个理论知识点,保证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较高的学习效率。

四、结语

一言以蔽之,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开放式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它促使学生通过他人与自己的思考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将实际案例应用到旅游管理学科教学当中,不仅能够减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弊端,创造出一个学习热情高涨的课堂环境,还能够迫使相关的授课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让授课教师各方面的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青.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的考核方法———以《前厅服务与管理》实训教学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韩改芬.论旅游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以《旅游学概论》为例[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7

旅游规划案例范文8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在2011年正式提出“智慧旅游”的构想,国家旅游局在2015年1月,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智慧旅游人才培养、储备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明确解答,以促进智慧旅游健康、有序发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智慧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被称为中国旅游业的二次创业,旅游教育的发展遇到良好机遇,亟待进入到调整、深化、改革和提高的发展阶段,为了培养更多既懂技术,又懂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的复合人才,满足行业对旅游建设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顺应时代,构建创新型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升级与改造,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专业深层建设。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旅游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

1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设置问题

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多存在专业设置不全面、课程设置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等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层次定位模糊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层次、定位模糊,与企业用人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等问题,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符合旅游企业需求,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普遍偏低。

1.2课程设置

“缺乏特色”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表现在授课思路和本科生对其认识偏差较大。在课程内容中缺乏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上的不统一,特色课开设的贫乏,目的模糊;由于没有相关的基准文件,没有将培养目标应用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课思路不清晰,可说是目的模糊的延伸,理论知识更新速度慢,信息技术类的基础课程少等;不细分专业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浪费,专业方向模糊也使得本专业优势难以体现;尤其是教师的研究成果,几乎不为本科生所知,师生间的交流、参与较少,这些均是旅游系本科生专业建设的“软肋”。此诟病几乎为院校老师所认同。

2智慧旅游课程思路

智慧旅游课程思路以“实用、高效、前瞻”为原则,采用理论+实践体验式互动教学模式,从实践项目案例入手讲解知识点,穿插大量典型应用案例,一对一答题解疑,将先进的技术与具体的实际应用相结合。(1)围绕创新创业内涵要求进行。针对院校学生实际情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设定层次化的培养目标,使学生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相关专业中的具体应用,提升学生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学习和实践能力。(2)根据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使学生熟悉互联网+模式下的核心课程,提升复合能力。(3)针对实际问题。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实践活动脱节和教育模式以及评价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模式与方法,积极应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与资源,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移动学习、协作学习等,实施一体化的课程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建设,探索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及课程体系架构。(4)立足于校内创新中心、科技园等机构,积极开展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5)针对目前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政策制度不完善,以师资队伍岗位工程培训为切入点,面向创新创业,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师资队伍培训、发展、提高等制度,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和制度。

3智慧旅游课程提升与内容建设

3.1整合专业核心课程组,逐步更新专业课程内容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增加互联网+相关内容,充实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使其适应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旅行社管理课程中添加旅游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旅行社电子商务、在线旅游的生态系统、旅游电子商务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流程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管理、旅游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应用等内容。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添加旅游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旅游景区电子商务、旅游电子旅游产品中间商概述、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模式、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网站结构等内容。在饭店管理总论课程中添加饭店电子商务、饭店电子旅游产品中间商概述、旅游餐饮电子商务、餐饮电子旅游产品概述等内容。在旅游策划与规划课程中,添加智慧旅游创新与策划综述、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介绍、智慧旅游建设规划与设计案例等内容。在会展管理课程中添加旅游商品电子商务、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运营、旅游电子产品中间商概述、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模式、旅游产品网上中间商电子商务网站结构等内容。在旅游营销学课程中添加旅游网络营销模式及工具与方法、网络营销之电商网站综合运营实战(网络营销之网站数据分析案例分享、营销型网站的建设、网络营销管理)网络营销之常用工具和营销案例分析、公共营销体系中的旅游目的地社交网络传播、基于社交网络的旅游目的地公共营销等内容。

3.2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加入管理信息课程

在公共必修课程中加入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信息化讲座等课程,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等课程。在旅游信息管理课程中添加智慧旅游与旅游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及典型应用、旅游大数据介绍及典型应用、移动互联网+旅游APP、地理信息系统及典型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及典型应用、云计算技术及典型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内容。在电子商务运营实务课程中添加旅游电子商务运营实务、旅游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旅游电子商务的运营平台、旅游电子商务体系建设(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构成、旅游电子商务体系的功能与特点、旅游电子商务网络支付与网络银行)、旅游移动电子商务运营(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优势、旅游移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旅游移动电子商务的组成、旅游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与交易过程。

3.3与企业开拓协同创新型课程

建立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立足于学校创新中心、科技园,汇聚校内外优秀师资开展互联网+教学与创新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企业合作协同育人;在不改变原有课程体系情况下,逐渐改变旧课体系直至更新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改造与升级;针对素质和能力差异比较大的学生,面向创新创业,提出分层次培养的方式方法,突出实用、高效、前瞻”为原则,将先进的技术与具体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开发实践性组合课程。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建设、教学案例建设,信息技术核心实践课程建设等,同时与企业业务部门配合,完善课程开发、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4结语

总之,科学制定并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突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本专业紧跟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相关课程,形成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深化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要求的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孙丽坤,盖玉妍等.旅游管理专业“做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模式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3(6):1-3.

[2]魏九峰.智慧旅游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2016(1):148-149.

[3]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北京:国家旅游局,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