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发展范例6篇

会计信息化发展

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产生;发展

一、会计信息化的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它是网络环境下企业领导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会计电算化存在的“孤岛”现象,提高会计管理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纵观20多年来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虽然信息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大、中型企业目前已程度不同地实现了会计信息化,应用了核算型会计软件,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会计信息化还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与动力

1.知识经济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部条件。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会计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会计,提高财务信息处理与输出的速度,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2.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企业信息化首推会计信息化,它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外在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因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并在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要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其二,企业信息化发展要求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性,能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发送与接收,达到内外数据共享,为其他相关的部门、行业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但现行的大多数会计信息系统根本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因此,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必须构建信息化会计。

3.会计信息失真等现实问题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使国家在规定各项经济政策时缺少真实、可靠的客观依据,使企业内部管理者对资金总量和财务成果表现出来的清偿能力和变现能力缺乏正确认识,使企业的经营行为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解决问题,许多专家把目光投向了会计信息化。

4.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型之间的矛盾是会计信息化产生的内在因素。信息社会里,社会经济环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这要求会计要对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将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传统会计模型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与工业社会的经济环境和手工的信息处理技术相适应的,其处理程序和规则与现代信息技术难以适应和协调,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会计核算、管理、决策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一)集成性

信息集成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会计领域实现信息集成,即实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问的信息集成,协调和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二是在企业组织内部实现财务和业务的一体化,即集成财务信息和业务息,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联结,使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能够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建立企业组织与外部利害关系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的集成。信息集成的结果是信息共享。企业组织内外与企业组织有关的所有原始数据只要一次输入,就能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利用。既减少了数据输入的工作量,又实现了数据的一致性,还保证了数据的共享性。建立在会计信息化基础上的21世纪会计信息系统是与企业组织内外信息系统有机整台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信息系统,它具有极强的适应力。

(二)动态性

动态性,又名实时性或同步性。会计信息化在时间上的动态性表现为:首先,会计数据的采集是动态的。无论是企业组织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还是企业组织内部的数据(例如入库单、产量记录)。也无论是局域数据.还是广域数据,一旦发生,都将存入相应的服务器,并及时送到会计信息系统中等待处理。其次,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实时的。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一经输入系统,就会立即触发相应的处理模块。对数据进行分类、计算、汇总、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证信息动态地反映企业组织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三,会计数据采集和处理的实时化、动态化。使得会计信息的、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就能够及时地做出管理决策。

(三)渐进性

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术去适应传统会计模式,即建立核算型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会计模式相互适应。表现为:传统会计模式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理论、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扩大所用技术的范围(从计算机到网络)及所用技术的运用范围(从核算到管理),实现会计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以形成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实现包括会计核算信息化、会计管理信息化和会计决策支持信息化在内的会计信息化。新晨

四、中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意义

首先,实现会计信息化以后,会计信息系统将真正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让企业经营者和信息使用者可随时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未来财务形势做出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网与外界网络实现了互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有关的会计信息。由于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及时性,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也大大提高,信息的流速也大大加快,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直接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减少了人为的舞弊现象,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信息的质量。

第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与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它与其他业务系统和外界连接,可以直接从其他系统读取数据,并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存储和传输。会计报告也可以采用电子联报方式进行实时报告,用户可以随时获取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琼: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关系[U]。国际财务与会计,2009,第1期

[2]傅元略。扩展会计信息化功能的策略[J].会计研究,1996.第4期

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2

一、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质上并未突破手工会计核算的思想框架。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然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但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质的飞跃,两者的内涵大相径庭。

(一)历史背景不同

会计电算化产生于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业务的处理量日渐增大,会计工作的处理方法日渐落后,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加强信息处理力度,采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

会计信息化则产生于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有一个公式:”企业的财富=经营+信息“,可见信息之重要性。信息社会要求社会信息化,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信息化必然要求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化。

(二)目标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系统发展而来,其业务流程与手工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主要是为了减轻手工操作系统的重复性劳动,提高了效率;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进行设计的,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三)技术手段不同

现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由于开始设立时的环境束缚,主要是对单功能的计算机设立的,后来的会计电算化软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和改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设计的,其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计算机网络及现代通讯等新的信息技术。

(四)功能范围和会计程序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对手工会计系统的改进,是在手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故其会计程序也模仿手工会计程序而进行,也是以记账凭证为开始,最后实现用计算机对经济业务进行记账、转账和提供报表等功能;而会计信息化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根据现代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实时性的特点而产生的,它是从管理的角度进行设计,具有业务核算、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等功能,其会计程序是根据会计目标,按照信息管理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五)信息输入、输出的对象不同

会计电算化系统主要是为财务部门设立的,设计时只考虑了财务部门的需要,由财务部门输入会计信息,输出时也只能由财务部门打印后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大量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输出也是依靠网络,由企业内外的各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在系统中获取。

(六)系统的层次不同

会计电算化以事务处理层为主。会计信息化包括事务处理层、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

(一)简化流程

由于电子计算机具有强大的运算功能,网络会计系统执行从会计凭证到财务报告全过程的信息处理,人工干预大大减少,客观上消除了手工方式下信息处理过程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承担起存货计价、成本计算和计提折旧等繁杂的核算工作。因此,相对于手工会计而言,网络会计的技术性及其复杂程度大幅度降低。

(二)集成信息

会计信息化集成所有数据于一个数据库,实现实时获取信息、实时处理信息、实时报告信息的新流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财务业务的协同成为可能,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个信息采集点都纳入企业信息网之中,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直接采集,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绝大部分的业务信息能够实时转化,直接生成会计信息,会计数据处理呈集成化之势。

(三)数据共享

数出一门,共同使用,各级管理者可以实时、动态地获取所需的信息,支持决策,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也由微观逐步转变为宏观数据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利用基于信息化的网络财务软件对所有分支机构实现集中记账、远程报账、远程审计和集中资金调配等处理。集团企业总部可以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实现决策科学化、业务智能化,并能充分利用集团内部信息资源,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四)动态反馈

在网络环境下,各种数据实现在线输入,电子货币自动划转,业务信息实时转化,自动生成会计信息,省却了手工方式下将业务资料输入到会计账簿的过程,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核算变为实时核算,静态核算变为动态核算,实现财务的在线管理,财务信息搜集处理的动态化也使得财务信息的和使用实现了动态化。信息生成后将通过财务软件实时反映到企业公共信息平台上。

三、影响现代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因素

(一)硬件方面

硬件技术是保证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离开了硬件技术的支持,会计信息化将无法开展。网络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将企业的物资采购、产品销售、货款结算等项业务处理与电子商务密切结合,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

(二)软件方面

随着会计准则的标准化,企业间会计系统的差异逐步缩小,会计软件也逐步从单纯核算型软件向管理型、知识型软件方向发展。管理型、知识型会计软件除了注重本身的技术特征外,更强调技术的先进性,侧重于在会计信息系统中融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会计信息的先进性带来企业管理水平的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拉动或开拓用户的需求。如今,软件设计更成熟、更先进,性能更稳定,版本更新速度更快,功能扩充能力以及售后服务质量更好。

(三)人员方面

将会计、财务、营销、管理等的先进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会计信息系统后,要实现会计信息化的正常运行,充分利用会计信息化的功能,就必然对会计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有更高的要求,需熟悉新的信息技术和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岗位。

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3

企业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资源计划,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相融合,改变了传统的单一信息生成和传递结构,进一步加强了财务职能与企业各环节的密切联系,使企业的信息资源达到最佳配置。

二、企业会计电算化向信息化发展的可行性条件

1.会计信息化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选择

企业无论是从事哪种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加以把关,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给一直延用电算化模式,这种模式已经无法达到需求者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主要的功能是为企业财务部门录入会计信息提供凭证,换句话说,会计电算化的服务对象是财务部门,主要是为财务部门内部使用,其他部门无法也无权进行应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企业所需要的数据可以从外部获得,其服务对象有很多,不仅有财务部门,还有管理部门以及决策部门,而且会计信息化之后,可以防止出现身份盗用的情况,这对降低财务风险具有积极的作用。企业为了能够尽早的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需要对财务部门进行改革,而会计电算化方式的改革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对企业整体实现信息化管理也有重要意义。

2.企业会计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信息化

企业会计实现电算化之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大批量的处理,这对早期的会计工作就是一种革新,但是这并不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企业会计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信息化,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技术的发展,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技术支持。现如今,企业需要信息共享,但是会计电算化却不具备这种功能,而信息化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所以说,会计信息化应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信息化时代的带来,使得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计行业就是其中之一,目前我国会计行业主要是处于电算化时代,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逐渐的向信息化转变,为了能够尽快的实现转变,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培养员工会计信息化的意识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具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越来越引起了企业高层人员的重视,因为企业决策观念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使得会计信息化获得很多企业内部人员的支持。但是员工主要从事基层工作,对会计信息化并不了解,企业要想顺利的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渡,必须培养员工会计信息化的意识,这样在过渡期间就不会产生过多的阻力。当员工有这样的意识之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企业高层也会逐渐的转变管理经营理念,这一良性循环,会促进企业发展。

2.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

企业会计电算化现已经进入到了改革阶段,但是在改革期间通常会出现单一体制改革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会计部门进行了信息化改革,而其他部门则继续延用传统的模式,这使得会计部门与其他部门难以进行协调沟通,另外,改革期间,管理人员通常会完全的否定传统的模式,这使得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难以与传统的电算化模式进行融合,导致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正常运转,自然也就没有实现预期效果。为此,企业经营者应该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信息化技术可以首先在会计部门应用,但是其他部门也应该应用,便于企业整体协调发展,而且会计电算化模式也有很多的优势,经营者不能完全的否定,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逐渐进行过度,这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才会降低。

3.引进、培养高水平员工

员工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电算化是否能够成功的过渡到信息化,因此说,企业必须要引进以及培育高水平人才。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者的要求非常高,会计人员需要掌握各方面的综合技术,而不是某一方面,只有复合型人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企业经营者需要站在自身经营发展的角度来引进以及培养员工,注重对员工进行会计实践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培养。只有强有力的人才基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才不会成为泡影。有些企业因为对会计信息化不甚了解,在培训员工方面可能也会存在误差,这是引进专业性人才的重要原因,这些人才具有丰富的经验,也可以从事培训员工的工作,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安全过渡大有作用。

四、结语

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4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就是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会计业务的全面信息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模块,会计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实时控制功能,从而确保了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及时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财务依据。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1、会计工作方式的转变。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由桌面财务转为网络财务,从企业的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从多种多样的分析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发送到员工“桌面”上,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完成,同时全部会计数据处理过程可即时完成,呈现出集中化、实时化的特点,这样既节省了会计核算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将会计人员的工作精力转移到其它职能中去。WwW.133229.coM

2、会计职能发生转变。会计信息化将促使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和控制经济活动需要的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工作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将工作重点放在参与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在经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3、会计观念的转变。传统的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以往的业务活动进行记录和总结,对业绩和行为作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实事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当业务事项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网、外部网以及互联网直接采集有关的数据信息,实现会计和业务一体化处理,这样会计核算就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转化为事中的动态核算。

4、内部控制亟需完善。首先,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的构成由原来纯粹的会计专业人员转变为由会计专业人员、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会计业务从原来单纯的核算转变为在完成基本会计业务的同时,还要完成财务分析、预测、管理等更为复杂的业务;原来由会计人员处理的某些事项,现在由其他人员在终端机上直接完成。因此,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如果对计算机系统缺乏控制,未经授权的人员为达到某些非法目的就可以通过网络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而这些篡改是不留痕迹的,后果不堪设想。其次,传统会计工作大都按经济业务的性质分成几个不同的职能岗位,不同岗位的工作可以相互核查、相互制约,以防止发生误差,还可以根据账目、证件、报表间的钩稽关系检查错误;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所有的结果都是由最初录入的数据经过计算机直接计算出来的,如果初始数据录入错误,得到的账面数据也随之错误,为防止这种情况,就需要相应的制度把关,加强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1、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是关键。会计信息化主要是通过网络技术支持的,一切网络信息的传递与处理都要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来实现,这就要求会计人才既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又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的操作,熟悉国际会计及商务惯例,具有广博的社会文化和专业知识背景。拥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关键所在,否则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企业会计人员都应积极地将自己塑造成一名既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掌握现代化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2、树立全新的会计观念。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会计人员树立新的会计观念。一是树立新的时点观念。会计信息化使会计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处理,具有时点观念才能与此相适应。二是树立新的时空观念。网络环境要求会计采用一种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即从面向过去的回顾型转为面向未来的预期型。三是树立信息质量观念。企业通过局域网、互联网分别在企业内外部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大量信息不断出现、不断变化,只有经过信息过滤、信息提炼,捕捉到有实用价值的信息,才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预期的目标。

3、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建立科学严格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从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控制、硬件的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系统操作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管理控制、系统环境的管理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源头上保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4、改革会计报告披露的时限和方式。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及时交流与沟通。这种经济活动的广域性与信息需求的及时性对传统的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首先,会计报告应尽快改变报送方式,实行无纸化、网络化的报送,方便、快捷;报告使用者可随时调用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并对自己所使用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其次,报告披露内容应尽可能满足企业前景预测、风险分析的需要,尽可能广泛披露非财务信息,如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信息、关联方信息、企业背景资料信息、前瞻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

5、会计信息化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加强专业学习,掌握丰富的经济知识和扎实的会计基本功。会计信息化促使企业会计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不仅要求会计人员及时地提供数据,还要求其准确地分析数据并作出科学的分析结论,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这些数据分析工作不同于以往的单一的核算,必须具备扎实的会计知识和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才能根据数据分析出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面临的经济形势。所以,企业会计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摘要: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日渐复杂多样化、竞争范围的扩大、信息处理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等一系列变化,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更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财务信息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以及单纯的核算型电算化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会计信息化成为了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影响

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就是要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来实现会计业务的全面信息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模块,会计信息系统具备强大的实时控制功能,从而确保了信息公开和数据共享,使财务人员能够更及时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的财务依据。

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的影响

1、会计工作方式的转变。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由桌面财务转为网络财务,从企业的各个角落收集实时高度集中的信息,从多种多样的分析中把它们提炼出来,发送到员工“桌面”上,将员工从数据堆里解脱出来。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通过网络从企业各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连接,使会计信息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的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完成,同时全部会计数据处理过程可即时完成,呈现出集中化、实时化的特点,这样既节省了会计核算时间,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将会计人员的工作精力转移到其它职能中去。

2、会计职能发生转变。会计信息化将促使会计职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会计人员运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手段对经济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存储和检索,最后输出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和控制经济活动需要的信息。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由于受操作手段和工具的限制,经济业务数据的日常处理占用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而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两大职能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工作将向更高层次发展,将工作重点放在参与预测、决策、经营分析等方面,在经济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5

一、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的管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密切联系,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简要地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是一个覆盖整个企业的庞大系统工程,从材料的采购到生产、销售,从研究开发到高层决策,无一不是企业信息化所涉及的领域,即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大型系统工程。

2.企业信息化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①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③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企业信息化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以至调整业务模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的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企业信息化的目标非常明确: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企业信息化不是为了装点门面,也不是新技术的实验场。它是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与企业所有的目标结合为一体。

二、企业信息化的结构分析

1.在企业信息化的三个构成内容中,信息技术是企业信息化的前提条件。自计算机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主要包括:网络设施、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自动控制技术、自动存储技术、自动运输设备、自动输入设备以及各种辅助设备和大量软件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给我们实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丰富的手段。合理地采用信息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平台,让企业的各种信息得到及时的反映和正确的处理,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先决条件和有力保证。

2.信息是基础。曾认为,采用信息技术越先进的企业,其企业信息化也越好,现在看来这个观点过于片面。对企业的各项战略目标和未来发展直接产生影响的其实是信息,因此,能否为各个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正确、及时、适用的信息,是企业能够正确处理生产经营中的各项问题,以及能否正确估计形势和判断未来的基础。而信息能否满足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以下简称“四性”)也成为企业建设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

3.企业信息化能否取得成功,还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根据一些实施案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因为某项技术的先进,而实施企业信息化,其成功的几率将非常小;因为管理出现了问题或瓶颈,需要采用信息化来解决问题,其成功的几率将比较大。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代表了企业实施企业信息化的决心有多大。以管理作为出发点,企业进行改革的力度将比较大,遇到困难时,也不会轻易退缩。同时,也表示企业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采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必须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所以,管理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动力,又是其归宿。

三、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世界经济的接轨,许多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展本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使我国的企业信息化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1999年对我国100家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调查显示,这100家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累计投入了300亿元,这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企业比较也许还很少,但与我国1999年以前的情况比较,还是有了较大的改善。进入21世纪,我国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从大型企业走向中型企业,甚至是一些小型企业。通过各个省市的企业信息化调研报告可以看出,目前实施企业信息化的企业数量以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伴随着竞争的加剧,提高企业竞争力,建设企业信息化,显得越来越迫切和必要。

四、企业信息化赋予会计电算化新的使命

会计电算化是对应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通俗名称,是“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的代名词。另外,也将会计电算化称为“电算会计”、“电子数据处理会计”等。

实际上,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运算工具,融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会计理论和方法于一体,实现会计数据的记录、计算、分析、预测,为核算、考核、控制和规划再生产过程提供经济信息。随着我国企业信息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电算化提出了以下新的要求:

1.会计电算化必须实现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而仅仅对会计实施电算化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覆盖整个企业的财务流,成为企业的财务信息处理的中心。

2.会计电算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与企业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企业信息化涉及诸多的信息系统,为了取得全面的财务信息和财务相关信息,要求会计电算化系统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保持一致,实现财务信息与企业的其他信息无缝连接,融为一体,构成企业的信息基础。

3.会计电算化必须加强信息的处理,使财务信息全面满足“四性”。作为企业信息化成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四性”也是对财务信息的要求。所以,强化会计电算化对财务信息的处理、加工能力,使财务信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个方面的需求,也就成为了会计电算化所追求的目标。

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究其原因在于会计电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会计工作是一个企业日常经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会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二是国家对会计软件市场进行了规范,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会计软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三是会计电算化需要的投入较低,其硬件方面主要需要的是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一些辅助设备。投资基本保持在几十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都能承受。

在这些有利的条件下,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六、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如:服务于生产的制造系统、服务于仓储的自动存储系统、服务于管理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服务于决策的决策支持系统等。有的企业虽然也在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工作,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没有用企业信息化的观点来统一指挥信息化工作,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理论落后于技术。由于在一段时期内,我国信息化工作偏重于技术,造成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落后,会计电算化领域也不例外。很多企业是满怀期望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最后却失望地收场。有一些是取得的结果远远低于预期的效果,没有起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有一些是采用会计电算化后并没有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还有一些干脆就是全面失败,整个系统全部放弃,仍然采用手工工作。这其中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理论的缺乏却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会计电算化建设至今,理论界很少提出过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指导性方法,也很少就企业实施过程中会计部门的改革、流程的规划、人员职责的变迁、岗位的设置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后制度的建设也停留在一些大框架内,对企业而言缺少实际意义。

七、会计电算化的未来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性阶段。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会计电算化必须进行改革,融入整个企业信息化中,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中流砥柱。笔者认为,会计电算化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

1.会计电算化应扩展为财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要求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现代化,而仅仅在会计部门采用电算化是无法达到这个要求的,会计电算化的定义与功能必须改变和扩大,才能真正实现这个目标。有的文章提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笔者认为,这还不够,必须打破“会计”的范围,会计电算化才能达到新的高度。会计电算化应转变为财务信息化,即在企业整个财务信息中,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与信息化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对财务信息进行充分的利用和开发,真正实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适用性,服务于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

2.加强理论研究。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一直落后于技术的发展,究其原因,与会计电算化自身不无关系。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即在手工的模式下,用计算机改变处理的手段。所以对技术的需求必然大于对管理的要求,而理论方面也是依附于手工会计理论的发展。而财务信息化不仅需要技术,更注重技术、信息、管理的结合,理论方面的研究显得更为迫切。如各种类型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基本模式探讨、财务信息化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关系、企业财务流程对财务信息化的影响、财务信息化下管理体制的变革、财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的关系等。这些都是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化乃至决定企业信息化能否成功的关键。由此可见,理论研究必须加强、加快,为财务信息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将是未来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3.大力发展财务管理软件。从各个财务软件公司最新的软件版本可以看出,这一点其实已经开始进行。以金蝶软件为例,2000年的金蝶软件v6.3版本中,还是以账务模块为核心,以凭证的输入、账簿的处理等以核算为主的功能。到2002年的k/3系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采购、销售、库存、固定资产、工资、应收应付等覆盖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模块,而且还加入了大量的管理功能,为企业提供了与经营决策相关的财务信息。财务软件的发展和成熟,为财务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提醒我们必须加快对信息和管理方面的研究。

会计信息化发展范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变革 发展 会计信息化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电算化保持了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具体地说,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82年以前):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58年,从那时起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是用于科学技术工作。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进行一些探索和试验。 2.推广应用阶段(1983年到1988年):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使计算机技术得以普及。据财政部对全国3万多家单位的调查表明,至1988年3月,已有14%的单位开展了会计电算化工作。 3.普及提高阶段(1988年到现在):一些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组织开发通用会计软件,减少了开发费用,同时也加快了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些商品化会计软件公司也纷纷建立,逐步形成了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

二、会计电算化面临的问题

会计电算化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以下许多问题: 1.覆盖范围太小。通过对会计电算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在会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即会计数据的计算机化。其处理的对象是会计数据,其处理的范围基本上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而财务信息遍布整个企业,涉及企业中许多相关部门,如采购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销售部门、生产部门、运输部门等。WwW.133229.cOM正是这些部门,构成了企业财务信息的产生、传递和变化的过程。会计部门只是财务信息的最后处理者,会计电算化也只是对已经形成的财务信息进行计算机处理,满足企业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会计电算化容易成为信息孤岛。财务软件只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其他部门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还需要财务软件打印出来。另外,很多业务如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等都与会计信息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会计信息的产生。但过去的财务软件没有与业务系统很好连接。所有的商务交易还是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入电脑。许多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企业信息化工作就处于停顿状态,没有及时开展其他系统的建设,造成各个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之间数据格式不统一和不一致,使会计电算化必须采用手工辅助的办法与外界交流,其信息化的作用也大大降低。 3、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人工会计的模拟系统。以前尽管财务软件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但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基本上是把手工的一套移到电脑上去,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还要求电脑屏幕上显示的凭证和手工的一模一样,其实这种要求是不合理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是以更大简化为目的,不断增大科技含量,内在越复杂,外在越简单,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方向。 4、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internet- intranet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我们无法想象的阶段,如果我们还在用孤立的pc处理个案,那么企业的管理决策、预算、投资、生产决策就会因信息量不足而出现失误。“会计信息化”的提法是把会计的服务管理职能放在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大环境中考虑的,是观念上的转变,我们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谋求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的未来——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在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之际,由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旋律。会计信息化已成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的区别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都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会计业务,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但两者的内涵决不相同,其主要区别如下:

1、目标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实现核算会计业务的计算机处理,会计信息化是实现会计业务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与企业管理和人类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

2、技术手段的区别。过去的电算化以计算机为主。现在的信息化以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技术为主。在78、79年提电算化时,还没有互联网,只有局部网络,局部网络不是真正的互联网,它还是一个局限性的范围,还是把自己的系统与外界进行分离。

3、功能范围的区别。会计电算化以实现业务核算为主,会计信息化不光是进行业务核算,还有会计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并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

4、系统地位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财务部门的事务处理,按计算机的概念来说,是一个部门级的概念。那么会计信息化的地位是企业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5、信息输入输出的区别。会计电算化强调财务部自己输入,而会计信息化,大量的数据从企业内外其他系统直接获取,会计电算化信息输送模式,过去是财务部打印输出,并且报送其他机构。而会计信息化是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根据授权直接从系统当中,从intermt上直接获取。

6、系统层次的区别。过去是以事务处理为主,现在还包括信息管理层、决策支持和决策层。

7、理论基础的区别。会计电算化是以传统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但是会计信息化的理论基础还包含信息技术系统论和信息化论等现代思想。

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虽有上述区别和差异,但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企业在实现会计核算的计算机处理之后,必然要求对会计业务进行系统化的计算机管理。由此可见,电算化是信息化的基础阶段,信息化是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发展会计信息化要解决的问题

(一)深入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冲击。

知识经济借助于信息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掌握信息经济时代的经济特征,为会计理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对会计计量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人力资源、环境保护、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解决对这些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的问题,全方位提供经济组织的经济信息。信息技术给会计实务提供了机遇,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局域网联接财务和各职能管理系统,做到数据共享、信息互用,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并将作为经济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纳入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会计实务提供的巨大机遇,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实现会计从核算向管理的过渡,提高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

(二)加快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一是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生产活动实现价值增值的有机链条。二是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它们是企业信息化运行的物质基础。三是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骨干企业,重点推进企业信息化,进而带动中小企业的信息化。 3、加快社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类信息服务和产品,包括互联网、电脑、数字家电产品等,已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改善社会信息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信息产业部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和优质的网络服务,发挥了主导和骨干作用。目前,国家公用数据与多媒体网、互联网已通达全国,分组交换网、数字数据网和宽带业务网的网络容量及互联网国际出入口总带宽明显提升,网络平台资源进一步扩大,带宽对网络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信息产业部门积极为各个部门、行业及企业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通道,开展专线上网、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系统集成、网络建设等多样化的服务,促进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应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