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例6篇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文1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发展纵向深入的应然需求,数学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价值虚化、目标弱化、内容窄化、实施僵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悖于“以学生为核心”课程理念的践行,而且桎梏数学本质凸显,严重弱化了数学的育人功能,影响了生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提升。基于问题解决,不少人士都积极投身于基于本土化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究。江苏省洋思、东庐中学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探索的自主教学模式,既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力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尽管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论文、案例数以万计,但因山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水平相对薄弱,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何引导县域初中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尚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旬阳县地处陕南山区,辖22镇,现有初中、九年制学校29所,初中数学教师200余名。一直以来,我们以校本研修为抓手,立足县情,大胆实践,开拓创新,总结出“行政推进、统筹资源、校际合作、活动引领”的校本研修经验和“三模四载”研修方式。十一五期间,在充分调研分析新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申报立项安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探寻出“创新课标教材学习方式、启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资源整合工程和探索建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等三项策略,引领全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人文化生态课堂,推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讲堂”向“学堂”转变,努力探寻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资源的最佳切合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尝试将学科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经过反复探索求证、筛选提炼,构建了具有开放探究特点、能充分体现“生本理念”和人文和谐的“三部五环”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消除了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盲区和死角,极大地增强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建构了覆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库。然而,由于参研教师教育理念、施教水平、教学环境等良莠不齐,致使成果生成参差不齐、普适性受限、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效度受阻,难以适应课标教材变化和县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创新学科研修方式、提升研修品位、实化研修价值、强化研修目标、深化研修内容、活化研修策略,解决课堂上“过于追求热闹,忽视教学绩效,过于倚重现成资源,忽视个性化创新,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数学素养有所降低”等问题,已成为数学学科校本研修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诉求。

本课题研究是对《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自然延伸,重点围绕前期研究所探索建构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课例研究模式的进一步优化,引导县域初中数学教师理性移植并有效嫁接先进教改、学改经验,由此催生具有本土特色、能直接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具有县域特色的轻负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助推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体优化,促进师生数学素养质性提升。

本课题主要研究义务教育第三学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有一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制定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策略”,即:有效果的计策、谋略。在此特指有效教学策略,即: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所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有效课堂教学”(effective teaching in class)最初起源于20世纪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并在杜威实用主义教学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核心指向为“有效”,即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下运用一定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预期效益的最优化,使师生双方都能获得最大进步与发展。

1. 合理移植嫁接洋思、杜郎口经验,建构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和各类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引领学科教师突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预设与实施低效化瓶颈,促使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步入规范、高效的快车道。

2.探索符合课改理念要求,能强力推动学科校本研修深化的课例研究基本模式,引领学科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有理、有效助推自身的专业发展。

3.探索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初中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数学学习方式,助推学生在“善学——乐学”的轨道上良性运行,使“人人都要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理念得以优效落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4.不断完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管理机制,推动高效课堂建设持续发展。

1.研究优化初中数学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六课型课堂教学设计有效性模式。建立覆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

2.研究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学习策略,探索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学习方案设计与实施策略。

3.研究初中数学课例研究基本模式,探索提高课例研修质量有效

策略。4.研究构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与管理长效机制。

1.研究假设:针对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操作体系,加强教师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培训,改革课堂教与学行为,建构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模式,促进师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1)构建“三部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所涉及的六类课型教学设计进行统摄性研究,从而规范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设计针对性、有效性。

所谓“三部五环”教学模式,即按照“教学设计问题化,教学过程活动化”要求,以问题为载体,活动为依托,以整体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实现“学、思、习、行等智力条件和情、意等非智力条件”达到高度统一。终极指向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按照“问题诱导、自主探究、交互评价”三个部分横向展开,具体实施则按照“导、探、变、结、展”五个环节纵向延伸,从而架起“教学内容、教师、学生”之间的交互桥梁,扬 “生命灵动”之帆、行“知识探秘” 之船,体现在文本上,则按 “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及媒体运用”三栏并行、横向贯通,且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问题诱导,探究新知(探)——变式训练,巩固新知(变)——全课小结,细化新知(结)——推荐作业,延展新知(展)”活动序列展开。从而支撑起课堂教学的基本架构,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优化的部件和要素。

(2)作为有效课堂学习引擎式 “学习指南”,既规避了因预习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又符合以学定教理念,层递性问题序列利于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在发展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与教学设计有效对接,不仅有利于减负增效,而且有利于学科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3)案(课)例研究模式为学科教师深度关注课堂教学细节优化提供了操作要领和技术支撑。

本课题研究以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助推初中数学教师施教水平提升和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探索适合初中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和学的模式。

1、调查法。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

2、行动研究法。以实践研究为主,动态研究优化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3、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采用 “统一要求,严格标准;分校承担,责任到人;加强引领,通力协作;分步实施,循环递进”的研究策略。

1.形成上下沟通的研修共同体。本课题以县师训教研中心组织由片校学科教研(联)组长、学科骨干教师和有代表性初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的研修共同体,共同研究课堂教学有效策略设计、跟进实践、优化提升。

2.聘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学科专家,成立由县域初中数学教学骨干教师参与的指导小组,负责课题研究策划指导、流程监控。

3.在课题组指导下,县、片、校数学教研组围绕总课题,开展子课题研究。

4.边研究边改进,因需开展课例研究、课堂观察、难题会诊等系列活动,推进课题深入研究。

(一)课题研究时限及阶段划分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2012.9---2015.9)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9——2013.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和文献法。重点工作如下:

(1)拟定调查问卷,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和有代表性的学校学生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

(2)制定研究方案,初步确定研究框架,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3)召开课题开题会,进行子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完成实验校的布点。

2.实施研究阶段(2013.9——2014.6):本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和比较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课题负责人编写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设计基本框架要求,主要参研人员按照统一要求分课型编写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和导学案样例。

(2)各子课题负责人在总课题的引领下,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分年级、按章节开展优化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编写实践研究,聚焦课堂,开展学案导学实验探索,并在比较实践中修改完善。

(3)修订《旬阳县初中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制定《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

(4)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完善阶段(2014.7——2015.7):本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重点工作如下: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分册形成课堂教学设计和学习指南汇编,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2)整理校本教学设计案例、制作课堂教学实录光盘、总结实验经验、撰写实验报告等,按照分工安排完成相应任务。

4.应用推广阶段(2015.9——):本阶段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于文献法、调查法。主要工作如下:

(1)按照《旬阳县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暨学科资源整合管理办法》和《旬阳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实践探索、修改完善、优化提升,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普及共享。

(2)按照“个人申报,片校筛选,县级展评”的程式,组织优秀成果评推,特优成果推介参加上级成果评选。

1. 成果预期

(1)建立完善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题教学有效性策略,主要包括:有效设计策略,有效实施策略,有效管理与评价策略。

(2)建构描述性概念课、推导型概念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活动课等六种课型课堂教学模式。

(3)建构导学案设计基本框架和学案导学实施策略。

(4)修订完善初中数学课例研修基本模式,引导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有效开展课例研修。

(5)形成覆盖初中数学学段的课堂教学资源库(包括:章节教学设计、课件、导学案)。

2.成果呈现方式

(1)阶段性成果

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现状调查报告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实施方案

③《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④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窥(论文)

⑤《初中数学学案导学课堂教学实录》(光盘)

⑥《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

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教与学系列成册)⑦《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研究报告

⑧《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论文、叙事、反思集》(装订成册)

(2)最终成果

①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窥(论文)

②《整体优化县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探索研究》结题报告(报告)

③《太极探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指南》(见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是在县师训教研中心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本中心及时成立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课题负责人及各初中教研联片组长校校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课题研究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协助课题负责人做好参研教师的选定和研究进程的督察。成立由课题负责人担任组长,主要参研教师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实施组。课题负责人具体负责课题选题、申报立项,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和参研人员的选定,负责子课题选定及任务分解,承担对片校参研教师的业务指导,负责对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的跟进调控。各片区数学教研联组协助实施组负责辖区所承担研究任务完成情况的过程督查、成果收缴、展评遴选、汇总上报等。各中学、九年制学校的学科教研组长或带头人除完成各自研究任务外,负责组内任务分解、收缴、审核、修改与上报,所有初中数学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上的可通过“青蓝共进”方式结对协作)参与既定成果的优化完善。各中学、九年制学校不仅要进一步确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地位,充分认识课题研究在优化数学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校本研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弱化管理的“行政色彩”,增强管理的“观念点拨”、“心灵震撼”、“情感慰藉”等心理效能,想方设法为参研教师提供必需的研究保障,促进学科教师真心实意地、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积极担当参研教师的支持者、服务者,体会教师的甘苦,用自己的研究情感、专业造诣、人格魅力感召教师、吸引教师、带动教师积极前行。

附: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1)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

__

(2)课题研究工作实施组

__

充分利用联片研修工作机制和网络平台,进行广泛宣传,促使数学教研组长明确职责、认识到位,充分发挥其引领拉动作用,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运行。通过专题培训、提供资讯、难题会诊等引导学科教师认识到生源日渐锐减、人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日渐强烈、教师准入政策日渐拓宽等现状,迫使教师不得不发展,不能不发展,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教师应充分感受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促进自身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引领教师认识到本课题研究是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有效载体,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积累专业知识、磨练专业能力、明确研修方向、丰富专业智慧、塑造专业人格的有效方式,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聚焦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上,从而增强参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研修时效性。

课题负责人定期通过网络平台和实践跟进等为教师提供资讯服务,做到“六个及时”:及时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咨询或资讯服务;及时发现、遴选推介优秀研究成果,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征集、汇总、求证、解决问题;及时组织过程性监控和展评引领;及时向上级专业网站、新闻媒体、报刊杂志推介优秀作品;及时引导学科教师在规范中优化,在优化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升华,在升华中发展。带领学科教师在辛勤中收获智慧,在矫正中收获成长,在成长中收获成功。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文2

一学期来,我们根据既定的研训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了系列主题研训活动,现将本学期的研训活动做一小结回顾:

1、精心确立研修主题

为制定比较科学有意义的研修主题,学期初,我们教研中心组成员多次协商讨论,群策群力出几个认为比较可行的研训主题,在教研大组内与老师们交流,在此基础上最终确立了本学期的研训主题。但考虑到“学生课堂学习常规”所涉面很广,点很细,我们对照语文课程标准又在各小组内积极讨论,最后通过中心组成员的整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重点地选择常规加以落实。为此,我们确定:一、二年级侧重关注学生“听、读”的学习常规;三、四年级侧重关注学生“说、写”的学习常规;五、六年级侧重关注学生“思、写”的学习常规。

2、有序开展研修活动

本学期的主题研修活动分三个阶段(学习思辨——实践研讨(一)——实践研讨(二)),每次活动,我们努力做到主题明确、注重过程、人人参与,强化研讨、反思、总结,使研修活动力求达到高效。

学习思辨阶段:

在确定了研训主题之后,我们马上组织全体语文老师人手一份集中学习宁波市的《语文学科教学常规》,并由杨雨老师组织,对这份材料做了比较详尽地讲解与说明。接着小组分散重温《语文课程标准》,组内交流“课堂学习常规细则”,学习搜集的相关材料,撰写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交流课堂学习常规细则,由年级备课组长汇总,整理出本年段的“课堂学习常规细则”初稿,教研大组长综合完成《市实验小学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常规细则》(讨论稿),并设计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观察表。通过这一阶段的讨论、交流、学习活动,教师们明白了“听、说、读、写、思”这些常规所包涵的细则,了解了培养这些良好学习常规的一些策略、途径,在理论层面上有了较充分的认识,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实践研讨(一):

本学期主题研训的实践研讨(一)这一环节,我们整合了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和在我校举行的“奉化市领雁工程带徒活动”,充分运用课堂观察表,通过跟帖、集中评课等方式扎实地开展实践研讨(一)活动。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根据自己所在年段有选择地聆听了以上这些老师的常规课堂,关注了这些教师对学生学习常规的指导情况,并就本年段的研训主题以网上跟贴的形式进行了评课,3月30日,我们全体语文大组的老师又与骨干班的学员一起,就这些家常课堂的有效性以及课堂学习常规这一主题进行了热烈地探讨与交流,代表年段做了主题式评课。

在学校开展的常规课堂检查活动中,杨老师与俞老师率先代表高低段进行了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老师们把关注的焦点聚集到了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常规是否良好,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对此进行了有效地指导、点拨。接下来,又有邬敏敏等6位老师进行了常规课堂教学展示,老师们也积极地在网上进行了跟贴评课,探讨良好的“听、说、读、写、思”习惯应包涵哪些常规细则,以及如何培养以上常规的策略与途径等等,从操作策略层面上对本次研训主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实践研讨(二):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文3

一、基本工作达成度概述

(一)领导重视,强化校本研修管理

领导非常重视校本研修工作,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加强对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把校本研修作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校本研修,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修过程的管理,做到了研修时间、内容、人员、考评“四落实”,做到了辅导教师上课有讲稿,听课教师有笔记,学校有记录和信息反馈记载。

(二)建立激励机制,推动校本教研进程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校本研修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购置了大量的有关新课改的光盘与书籍,以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此外,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岗位考核奖励办法》《课堂教学达标考核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教师评优等挂钩,促进教师不断进取,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从而推动以校为本研修活动。

(三)采取多种研修模式,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1、拜师结对模式。对新老教师的培养学校采取了拜师结对的形式,扩展了师徒带教的内容,赋予这传统的形式以新的校本研修内容,且拜师是相互的,能者为师。如英语组为了让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组内进行“师徒结对”,帮助他们尽早走向成熟。他们是这样做的 (1)搀扶新教师“学走路”。新教师在上岗不久,能对教材进行一定的解读,设计了一定的教学方案,但在课堂上呈现出满堂灌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骨干教师进行手把手指导,对每一课时都为他们解读教材,分析教材,同时向他们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同时进入课堂为她们上示范课,然后在另一平行班听她们上课,总结在课堂中展示出来的优点,分析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2)试着让新教师“自己走路”。通过一阶段骨干教师引领,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有了一定的理解,让新教师自己解读教材,分析教材,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让新教师自己先有一定的思考,然后骨干教师对教案设计进行一定的修改,再进入课堂听新教师的课,进行反思与重建。(3)让新教师感知不同课型。英语学科的每个单元是由不同的板块组成的,每个版块的功能不同,对教学的要求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呈现出的课型也就不同。在新教师有了一定的自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之后,对新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不同课型,在一个阶段中集中力量针对一个课型进行突破。通过一年不到的师徒结对,两名新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张丽丽老师在片级小班化教学评比脱颖而出,出片参加县级小班化教学评比;徐振飞老师由于教学扎实而代表新教师向全县的英语老师展示了一堂充满活力的英语课。

2、案例研修模式。即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启迪、寻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式。运用这种模式进行研修时,研修者一定要精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案例,然后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讨论。这种模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效果较好。通过教师参与式的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课题研究模式。以我校的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多元联动”校本研修提高中老年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研究》为抓手,开展系列式主题教研活动。

学校充分利用骨干教师资源,以“学科主题式系列教研活动为抓手,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组建了各学科的联动小组,由各学科组长具体引领承担本学科的日常研究,将研究重心下移到了教研组,使教研和科研得到有机的整合。通过本校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多元联动”的校本研修来提升每一位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

各学科组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确立研究主题,我们确立的研究主题基于这样几个思考:一、问题直接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是具有代表性的,亟待解决的;二、围绕课题研究目标能提升教师教育改革适应能力的;三、在前期实践中骨干教师已对这方面有一定实践研究的基础与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做法的主题,因为引领的力量与能力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开展“三段四步”主题系列联动教研活动。它分两个层面:第一、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就是对于确立的研究主题,如果之前骨干教师也没有很多经验积累的,就先在骨干教师的课堂中进行联动的实践研究,先从寻找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解读,再到进入各自课堂进行实践,然后通过骨干教师之间的一次次互动研讨交流,集聚群体智慧,解决遭遇的问题,逐步对这个研究主题形成共识,形成可积累的经验与做法。第二:将骨干教师先行实践较为成熟的研究主题作为与其他教师联动研究的主题。具体的流程与做法是:

第一阶段:骨干教师示范性研讨。它经历了(1)认知准备(骨干教师进行相关主题研究的资料解读及结合主题进行的课程资源的开发);(2)骨干展示(先由骨干教师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弹性化教案的设计说明等,在走进课堂上示范课)(3)问题研讨(先由骨干做自我评价,其他骨干就示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最后中老年教师参与评价)(4)后续拓展(骨干教师把前期自身整个示范过程中积累的材料整理成文本,然后让中老年教师学习,并结合研究主题布置一到两项作业)。

第二阶段:以其他教师实践为主的螺旋式研讨阶段。它经历了(1)合作开发与设计(围绕主题,集体备课,在骨干教师的引领下集聚群体智慧共同设计教学方案)(2)初步尝试(先由一位教师尝试课堂实践,再由执教师自评,骨干教师点评,其余教师参评)(3)再度重构设计实践(骨干教师组织再次修改教学方案,其余逐一上重建课,再反思再重建)(4)反思、总结、提升(执教老师谈过程中的体会,骨干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作总结提升,并对主题研究作动态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研讨。它由网络作业评价;阶段课堂教学展示;主题活动经验总结;完善多元评价等几步构成。

(四)校本研修内容丰富多彩

1、加强师德建设,夯实立教之基

教书育人,师德为本,缺乏良好师德的教师队伍,无从谈好的教学质量。本学年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规章为依据,以县教育局师德建设活动为契机,把师德教育和学校的各项活动结合起来,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教育引导,注重内化,扎实有效的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大力学习和宣传师德教育理论,展开师德大讨论、宣传师德典型等多种形式,结合荣辱观学习,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建设的认识,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拓展新的载体。不断完善师德建设的相关制度,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并以此为辐射点,常抓不懈,使每位教师能够做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尊自律,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成为教书育人的楷模,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好教师。

2、新课程理念研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效。为此,本年度继续把学习、实践、验证新课程理念,作为师资研修的重点任务来抓。重点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走进新课程》一书,加强通识研修,主要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研修目的:掌握新理念、实践新理念、优化教育过程,为全面课改打实基础。二是确保研修时间:用足、用好业务学习时间。三是形成研修系列:重点围绕说课、上课、评课开展教研组活动,通过校内各科优质课、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研修,在一个个案例中实践、体验新的课程理念。四是加强合作交流:派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返校后及时向教研组其他成员传达先进思想、理念,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教研组集体备课研修。教研组定期活动与分散活动相结合,以分组教研的内容为主,鼓励教研创新。教研组每月一次教研公开课,进行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做到课前反思新旧教材有哪些不同、新课改的理念如何渗透、三维目标如何落实、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等等;课中根据教学实际,反思如何调整教学策略;课后反思自己的这节课达到了什么目标,用了什么教学策略,有哪些成功之处等,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使教学反思过程成为教学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自身的缺失,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上传到“县研训博客群”。

4、教育科研培训。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引领广大教师走科研之路,开展多层次教育科学研究,人人有课题,人人学理论,人人掌握科研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第一,健全机构,加强教科研指导。教科室主任负责课题的管理和规划;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指导安排课题组的研究活动和课题成果的总结。第二,指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第三,抓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我们把“小班化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在科研——实践——应用的良性循环中提高了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

5、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我校校本培训积极推进以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培训和网页制作的培训,指导教师充分应用网上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使教师逐步适应这一形势,并向高素质,高水平发展。

二、特色与成效

强化教研组的建设和管理,特别强调要发挥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打破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每一堂展示课都是教研组集体的结晶,教师在互动、互补、合作中不断提高了自己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已形成的教育观念顺利地转化了能动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师不断走向成熟。

推行主题式研修,提高研修实效。各教研组推行主题式研修,以提高研修质量。如语文教研组开展了以“读写结合的有效实践”为主题的研修活动。数学组以课例为载体,开展了以“解决问题”为专题的研讨活动。这些专题性的主题研讨真正提高了校本研修的实效性。综合实践活动组开展了以“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有效指导”为专题的研讨。

实行多元联动式研修,促进了中老年教师迅速适应新课改理念。对青年教师实行“结对制”培养方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同伴互助中的积极作用,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使他们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要求,实现跳跃式发展。除了师徒结对工程,学校还引导教师自行组成“学习伙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营造了“人人有学习之所,处处是学习之地”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学习型教师队伍不断走向成熟。

由于我校校本研修机制的完善落实,校本研修活动的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形式的丰富灵活,使我校逐步形成人人爱研修、大家共研修的学习局面,教师综合素质有了显着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同时带动了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学校整体工作也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认可,让我们再次理解了“教育质量就是教师质量,选择学校就是选择教师,素质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素质”。

三、问题与思考

在教师研修过程中,只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强迫来维持“填鸭式”的研修活动,不仅使研修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在研修过程中,我们有时采取的“研修者主讲,被研修者听”的单一的“灌输式”的研修方式,必然导致交流的封闭性,也必然使被研修者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在日常的研修活动中常常忽略教师已有的经验,认为只要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传授给教师,教师就会认同,就会接受,就会付诸实践。其实教师作为一名学习者,他需要一个体验、接受的过程,才能将正确的观念内化,然后才能带来教育行为的变化。如何使校本研修逐步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还需要探索。

结合我校的课题方面,由于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中老年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成员科研水平及参与实践研究的热情程度不同,导致目前各学科组的发展态势不均衡,还需加强各学科青年骨干教师之间的联动研究,加强互动交流和培训,倡导研究和创新。在具体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感觉到对每个具体研究主题中所需要的理论支撑比较薄弱,有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需要得到教研室专家及兄弟学校同行的指导与帮助。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实践教学 模式 校内调研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践环节调研的基本情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最贴近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课程,因而其实践环节要考虑这样的特殊性。为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针对实践教学中学生偏好等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对于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给出的校外基地考察、社会热点问题研究等11个选项均有选择,比例超过10%的集中于以下四项:观看影片(29%)、课堂讲解(22%)、社会热点问题研究(14%)和校内调研(11%),这四个选项中,校内调研既有助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较快融入校园生活,又能够结合教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本研究中,将校内调研作为主要采用的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组织学生在校园之中开展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主题调研,使其认识大学生活特点,逐渐适应大学生活,并提高相应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之校内调研内容

设置的调研主题要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与教材中讲述的内容密切联系,主题选定之后,要根据主题细化可选的子题目和具体内容。(表1)

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环节之“校内调研”模式应用

3.1 总体设计

校内调研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模式,是与课堂教学相伴,在课堂之内设置的实践环节。总体设置是学期初布置调研任务、中期检查、学期末总结,依照每学期16周授课安排,环节如表2。

作为在课堂教学内设置的实践环节,布置任务、中期检查和活动总结是在课堂内进行,调查研究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实践环节的具体进度为:(1)第一周:课堂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并推选组长;(2)第三周:提交本组调研策划,教师反馈意见;(3)第四至六周:设计调查问卷,教师反馈意见;(4)第七周:印刷调查问卷;(5)第八周:发放调查问卷;(6)第九至第十周:撰写调研报告;(7)第十二周:提交调研报告,教师反馈意见;(8)第十三至十四周:组内修改,准备总结汇报;(9)第十五周:调研总结。

3.2 实施方式与考核标准

该课程的实施是基于自然教学班为基础,班级人数在100~110人之间。以教师的课上指导、课下辅导与学生实践调研相结合。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布置调研任务,学生在自然教学班中根据系别和各自的小班自愿分成小组,按照选题提交调研策划、实施调查研究,调研过程中可以用电子邮件、BB教学平台、飞信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指导学生的调研过程。

实践环节的考核形式是调研报告和分组展示,成绩以每组最终提交的调研报告和活动总结中的分组展示为准,采用100分制,由学生代表和教师共同评分,最后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

3.3 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对策

(1)关于调研时间与授课时间的合理分配。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相对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设置的校内调研的实践环节增加了授课的任务,也需要占有课堂授课的部分时间和课余时间。如何协调时间的分配,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与课下时间,是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的层面考虑,教师会在每次课堂授课中留下10~15分钟的时间,用于各小组对于调研中问题的集中讨论,以便因为各方面原因无法有效集中的小组组员都能够融入调研的整体过程。其余的调研环节需要学生课下完成,但调研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监督和指导,在固定的时间节点运用检查或者其他方式,督促各个小组按时完成调研任务。

(2)关于调研中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作为实践教学的方式,校内调研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除了布置任务和活动总结等完整的课堂交流外,其余时间怎样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教师的及时指导、教师能够了解小组调研进度等,是此种实践模式需要面临的问题。实践中比较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比较常用的QQ、飞信、电子邮件和学校开发的BB网络教学平台,将任务要求、调研中遇到问题的解决办法等及时告知学生,同样学生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针对问题与教师及时沟通。这是比较快捷和方便的沟通途径,也是同学比较认可的途径。但要注意,这种交流方式不能替代面对面交流,所以与小组成员或者组长的当面交流也是必要的。

(3)关于调研中小组成员的作用发挥。因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都是超过100人的大班授课,在自然班级基础上的分组既要保证小组的有效运转,又要兼顾大班的组别容量,组员人数少,有利于小组操作,但导致的问题是整个课堂组别过多无法有效管理。组员人数多,在组内无法有效沟通。实践中一般是8~10人一组比较有效。在具体的调研实践中,怎样能够让每个组员都能真正地参与调研活动,而不是调研成为组长个人的任务或者小组中几个人的任务。有效的做法是要求小组提供调研环节中任务分工并在每个环节由相关同学向教师汇报调研情况,教师可以根据调研的进度对于小组成员进行抽查,了解分工的执行情况。

(4)关于调研的考核及结果运用。虽然调研题目的设置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但作为教学中环节,学生也很关注成绩。在学期初布置任务时即明确了校内调研所占的分数及具体考核方式。在调研总结展示中,请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和教师一起打分,为保证公平,最后每组的成绩要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作为组别的成绩。展示的成绩与调研报告的成绩相结合,给出每组成绩。鉴于各小组组长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在最终分数上会为组长设置一定比例的“奖赏分”,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文5

[内容] 

 

    无锡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这个研究专题确定于

1993年9月。在初步研究的基础 上, 经过本课题组的申请以及无锡市教育委

员会的推荐,于1995年被江苏省教研室定为省级研究课题。因此该 课题是在原

课题经验型层面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生长点,使课题的研究科学化、规范化,

使研究成果体现 先进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一、课题的确定

    无锡市小学英语课程从1975年在全市开设以来,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

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发展比较 平稳,教育质量比较稳定,在省内外有较好的

影响。为了总结经验,认真推广,发现缺漏,及时弥补,我们对 92年所听的100

节课进行了分析(见表二)。

    调查情况分析显示,我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总体情况尚好,课堂教学方法好、

较好占58%;课堂教学效果 好、较好占52%;教师素质基本功好、较好占67

%。有值得推广的经验,但也不容乐观。因为事实上还有40% 的课教学效果一

般,另有8%教学效果为差。 这说明在当时我市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表象后面,

还有相当比例 的教学成绩的获得是依赖于课后师生的加班加点。另外,调查分

析中发现教师的基本功一项尚有31%属于一般 ,甚至有2%属于较差。显然教

师素质的差异, 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鉴于国家教委和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实

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的指示,我们确定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目标

    1.理论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理论的角度解决如下认识问题:(1 )教学质量

与教学效率,(2 )提高课堂 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3)影响课

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4)优化课堂教学与实施英 语素质教育的关系。

    2.实践研究

    总结筛选出我市小学英语教学中已有的成功经验。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从

教学实践的需要出发,制定出 可供操作的教学工作常规以及主要教学方法的模

式,例如:(1)小学英语教学常规(修订稿),(2)小学生 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

序列,(3 )探索出适应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种教学法及其教学模式,(4 )总

结推广 一些学法指导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过程

    1.成立专题研究组。研究小组由市教研室吴建琛书记、李振权主任以及市、

区教研员、直属学校英语学科 组长组成。各区根据研究总课题,结合各自的子

课题,确定实验学校,挑选实验教师组成相应的专题研究小组 。

    2.确立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系统。课

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 素的制约和影响,为此本课题的研究分设以下8

个子课题:(1)优化教学目标,(2)优化教学内容,(3)优 化教学过程(环节),

(4)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5 )优化学法指导,(6)优化教学评估与反馈,(7)

优 化作业布置,(8 )修订教学常规。

    3.分阶段分层次探索实践各子课题。各区根据各自的子课题组织实验学校教

师按照总课题研究的要求,先 从学习《课堂教学理论选编》、《英语教育学》以

及《英语教学新概念》等教学理论书籍开始,提高对本课题 研究的认识,增强

积极参与实验的自觉性;从调查分析课堂教学现状着手,总结出教学中比较成功

的经验,在 实验学校实践,并从教学理论的高度去再认识,从实践中探索出可

供操作的教学模式样式,并在向面上学校推 广的过程中,求得完善。

    4.修订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我们认真贯彻实施

《小学英语教学常规》(试行 稿),以此确保课堂教学正常有序地进行。在这过

程中,我们又根据新大纲新教材的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情 况,修订完善《小

学英语教学常规》,使修订后的《小学英语教学常规》更好地体现新的教育观,

适应新教材 对语言知识和技能等诸方面的教学要求。

    5.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养的序列》。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学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学生 有效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此我们通过调查分 析学生的学习成绩

与学习习惯的关系,从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有重要影响的上课习惯、作业习惯、

预习与复习 习惯以及其他方面的习惯等四个方面制定《小学生英语学习习惯培

养的序列》,在试点学校取得经验的基础上 ,向面上推广。

    6.定期小结。五年来我们组织了10次市级专题研讨会,开了42节市级研究

课,各区还结合子课题共开了约 180节示范课、研究课。 教师从听课、说课、

评课、议课中去思考自己怎样改进课堂教学,及时总结,从而使 这一省级课题

的研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四、研究的成效

    1.确立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观。

    教学质量高不等于课堂教学效率高。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评价要把握好以下

三方面的因素:(1)单位时间 内输出信息量的多少。 一般说来,一节课内输出

高效课堂研修总结范文6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星期三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学习本年级的教材特点,了解教研课改信息,一个学期下来“研教合一”,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在学期初教研活动计划中提到,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开展“听、评、说课紧紧跟踪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且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通过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得以提升.。

本学期以“关注学生、追求本真”为研修主题,以“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行为,巩固课堂实效”为抓手,以教研组建设的动态评估为契机。立足教研,聚集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先关得记录和反思。年轻教师的提升工程也完满成功:其中林学峰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获学校一等奖、许海燕、胡婷婷、袁勇等老师上的公开课都得到全校教师得好评,吴雪琴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课获市一等奖。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本学期,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

2、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数学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作业的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一部分老师并能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使本学期的教学质量能有突破性地提高。

四、抓好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突出课改实验。组织教师学习教学理论,深入课堂实验,及时地总结教学经验,撰写课改论文。

一个学期匆匆过去,四年级教研组全组教师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以下就针对本学期本教研组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坚持理论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深深认识到,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立足校本,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校本培训,措施得力,目标明确,形式多样。

1、要求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组织教师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教研组利用每个星期三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学习本年级的教材特点,了解教研课改信息,一个学期下来“研教合一”,已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同时,我们还组织教师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认真撰写论文。

二.积极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在学期初教研活动计划中提到,为了改革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益,开展“听、评、说课紧紧跟踪一节课”的教学工作。且把这项工作做为一个重要的教研活动。本学期,我们组每位老师都能在期初向教研组长报送开课课题和时间,认真按照“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分头做课、共同评议——反思总结、内化吸收”的步骤进行,听课后认真评课,及时反馈,通过一学期下来,我们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师从理论学习到实践研讨,从集体备课到听课、评课,使教师教学理论得以提升.。

本学期以“关注学生、追求本真”为研修主题,以“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行为,巩固课堂实效”为抓手,以教研组建设的动态评估为契机。立足教研,聚集课堂,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体教师积极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并做好先关得记录和反思。年轻教师的提升工程也完满成功:其中林学峰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获学校一等奖、许海燕、胡婷婷、袁勇等老师上的公开课都得到全校教师得好评,吴雪琴老师执教的综合实践课获市一等奖。

三、健全教研制度,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1、本学期,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开齐、开足、教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教研工作做细、做实。

2、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管理,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布置与批改,数学组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作业的批改及时、认真、细致、规范,一部分老师并能及时分析反思,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使本学期的教学质量能有突破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