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例6篇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1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手段;实践教学

会计信息系统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为培养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大专实用型人才服务的。但电大开放现行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中仍存在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轻视理论教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等问题。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研究,改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系统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教学的发展职称论文。

1加以正确引导,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电大开放教育属于学历教育,学生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普遍心理急躁。多数成人教育对象由于自己基础知识薄弱,没有高文凭学历,在客观上存在一种强烈的追赶欲和提高知识水平的动机。随着近年来在许多方面过于看重学历,使一部分人在危机感沉重的情况下,不是从获取真才实学、服务于社会和工作出发,而是为考试而学习、为文凭而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教育时,明确告诉学生电大开放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专业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其次,教师应在该课程开课前将该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向学生讲述清楚,让学生抛弃应试学习的观念,要让学生明确考核合格并不代表他们在实际的会计工作中就能熟练操作会计软件,进行业务处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会计信息系统学习目标,即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以前沿理论为指导,加强基础理论教学

由于电大开放教育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形成性考核,它是中央电大强化素质教育,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反馈学习信息,改进课程测评方式方法的重要措施。其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和会计实务两部分。但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内容占考核比例较小,所以有些教师在教学时只是一带而过,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也掉以轻心,以至于学生不能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貌,很难进一步深入应用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甚至于学生今后很难全面开展会计信息系统工作。

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时除应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软件选型、会计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人才建设、软件实施和运行管理和维护,全面分析财务软件各个系统和模块间的联系与区别外,还应介绍一些前瞻性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和应用。如电子商务、网上会计信息与收集、网上银行、网络财务、网络审计技术、企业价值增值会计、多维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数据仓库,信息系统技术在作业成本法等方面的应用方法等,从而使学生掌握企业建设会计信息系统的全过程,使学生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领域有一些超前的概念,扩展其视野和思路,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在现在或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可以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实际中有可能出现的若干问题。

3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课件节约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这一点更适合涉及面相当广泛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宜采用电子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课件时要合理选用教学内容,制作要突出中心,以图文声像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能够使教学内容和形式生动活泼。学生从课件中可以获取海量信息,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以中央电大开放教育学员为例,目前多为在职人员,他们边工作边学习。以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及其他学生的交流的及时性较差。学校和教师应认真研究成人学习的特点和存在的困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进行在线学习。教师可将CAI课件、教学仿真软件、在线实验或离线实验等教学软件包及实践教学导学资料等挂在网站上,供学生们下载、学习,并利用该网站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答疑、布置和批改作业以及信息等。

3.2开展讨论式双向课堂教学传统教学方式一直以教师灌输为主,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教学模式。讨论式课堂教学是开展双向教学,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能力的一种较好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前一次课就把课堂讨论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准备将要讨论的问题,自已的学习体会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3.3因材施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个别性。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个性化学习进行充分了解,要对不同素质、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学生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指导。②针对性。要针对实践训练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指导;要根据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学生本人的学习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③启迪性。要激发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指导;鼓励学生勤思考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和思维训练过程。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会计软件的能力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具有多学科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常采用的是验证式的实验教学。即教师按教材中提供的案例演示一遍,学生按案例内容操作一遍。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对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不够清晰,多数学生概念模糊,更谈不上将会计信息系统的各模块有机联系起来。因此完善实验组织和实验教学方法对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1实验组织实验的组织应考虑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知识点全面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特定的角色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在进行岗位模拟时,应根据案例内容和流程,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扮演不同职位上的会计角色并进行角色互换,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案例和全过程的操作。

4.2验证式实验教学和探索式实验教学并用的方法电大开放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方法,应突破传统验证式或模拟式实验教学方法,在验证式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采用探索式实验教学法。如电大开放所使用的商品化会计软件是用友通,学生按实验教程从权限设置、建账套开始,完成账务处理、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采购与应付、销售与应收、存货管理等子系统的核算到编制会计报表的全过程操作,可以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这一阶段的教学,因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会计软件,所以很可能会出现“教过就会,没教过就不会”的情况。此时,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点拨学生把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机操作技术整合起来,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解释会计软件操作的一般步骤。探索式实验教学,即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会计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最后,学生可在上述会计核算基础上和相关的补充基础资料上,利用会计软件进行财务分析。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能力有着相当高的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对商品化会计软件的通用操作方法进行书面总结和讨论,则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保证其操作适应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是很有裨益的。当然由于开放教育的特点,使用探索式实验教学法时学生完全使用课上学时较难完成相应内容的操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

总之,会计信息系统既是一门理论课程也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讲授理论、结合案例、学生参与,综合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较高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适应企业信息化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懂得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务的大专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伟超.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4).

[2]杨春华.试论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重构[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41.

[3]徐淑静.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会计的整合[J].成功(教育).2008.(7)

[4]蔡军.会计专业信息系统实验课程体系构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2

【摘要】本文深入剖析了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造假的各种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化环境下税务稽查所要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造假税务稽查稽查策略数据源造假

一、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造假手段

(一)信息系统加工规则造假

加工规则是信息系统自动化、高效率处理数据的前提,它规定了信息系统运行的环境,是系统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加工规则对信息系统的无障碍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它奠定了自动化运行的基础和平台。当然也正是这些规则的设置,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下面笔者剖析一下这方面的典型造假手法。

1.多账套造假。账套是商品化财务软件开发商基于通用化考虑,为兼顾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用户的个性化需要,由购买者在软件功能平台的支持下,根据软件预留的参数接口,由购买者自己定义和建立的核算与管理体系。造假者可以按不同的会计核算规则分别设置多个账套并同时进行核算。而来源于相同会计事项的原始数据,按不同的目标或不同的信息使用对象依据不同的加工规则进行加工,自然会产生差异很大的数据结果。如果没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稽查措施,那么这种多账套造假在信息化环境下将横行无忌。

2.模板造假。在信息系统中,许多重复有规律的数据加工操作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数据加工规则,预先制作加工模板并保存起来,在需要进行类似的数据加工时,由系统调用模板自动生成所需数据。由于模板的加工规则是由人来设置的,并且可以随时修改维护,这就为造假者留下了巧妙的造假机会。不同的模板参数定义,会使加工后的数据结果大相径庭。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为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自动化优势,通常将那些业务发生频繁、业务性质相同、科目对应关系固定、金额计算有规律的转账业务,通过定义凭证模板的形式预存起来。当需要进行相关转账处理时,由凭证模板自动生成相关业务凭证,如期末费用计提、摊销,期间损益类科目余额结转等。这种模板自动生成的凭证,其正确性与模板定义要素(特别是金额取数公式)密切相关。造假者可以通过修改模板定义要素进行造假。例如,某企业某会计期间发生“制造费用———技改费”(科目编码410504)100万元,按实际工时数在三个生产车间按比例进行费用分配:一车间分摊20%,二车间分摊45%,三车间分摊35%。其中,二车间生产的是免税产品。那么正确的转账取数函数应当为:借:生产成本——一车间QM(410504,月)*0.2、———二车间QM(410504,月)*0.45、———三车间QM(410504,月)*0.35;贷:制造费用QM(410504,月)。但是,造假者为了调整应税产品和免税产品的盈利水平以实现逃税目的,可以改变转账取数函数的设定。如将一车间的转账取数函数定义为QM(410504,月)*0.45,而将二车间的转账取数函数定义为QM(410504,月)*0.2。这种参数的微调所导致的计税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如果稽查人员不核对模板定义内容而仅从账面结果审查,显然是很难察觉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微妙技巧的。

3.程序造假。这种造假俗称为在系统软件中“开天窗”。它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由设计者在系统软件中直接“嵌入”特殊操纵程序并预留超级数据接口和密码口,然后将程序与系统有机地设计为一体。例如:某企业在自己开发的软件中,“嵌入”这样的数据操纵程序,将记账凭证“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登账程序事先设置为:当销售收入超过20万元时,将超过的部分打包转移,不再记入“主营业务收入”科目,计算机只登记20万元;有的系统在设计账户试算平衡程序时,不再汇总贷方数据,而将借方汇总数直接移至贷方,以造成借贷永远平衡的假象;还有的系统在设计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程序时,使折旧计提后的净值保持不变或以操作者的意志进行变化,以致系统可以一直提取折旧或按操作者掌控的年限计提折旧等。这种经过精心设计而“固化”在系统软件中的特殊程序,可以使加工的数据、加工的过程以及加工后的结果完全背离会计原则,同时,经过系统“伪装”后又很难露出破绽。

(二)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机制造假

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和正确运行的保证。在手工会计环境下,人是系统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设计内部控制机制时,几乎都是以人为控制目标展开的。但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处理技术的变化,使得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来只以人为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转化为同时以人和信息系统为控制目标的内部控制机制。因此产生了以人为控制目标的一般控制和以信息系统为控制目标的应用控制相结合的全面内部控制机制。具体的措施是:根据信息系统的特点,首先建立完善的、体现信息系统特点的岗位责任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在系统的各个运行环节设置有效的密码权限验证机制和数据自动校验机制,以及时发现操作权限及加工数据等方面的真实、有效性问题。

在上述内部控制体系中,属于应用控制的机制一般被“固化”在系统软件

的相关程序中,通常用于检测那些违背会计规则或常规逻辑的问题。这些控制机制有一定的透明度和执行刚性。而对那些貌似“合乎”会计规则或常规逻辑的问题,这些控制措施通常会显得束手无策,而这往往又是会计造假和舞弊最容易被利用的环节。

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人的控制(称为一般控制),无论是在设计时还是在执行时,通常都具有很大的柔性。它是系统最不容易被了解和检测的部分,属于系统基础性的控制,也是应用控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在操作层面上,一般控制通常被设计成四个层次:系统管理员(或称超级用户)、账套主管、各岗位业务主管和普通操作员。在内容级别上,一般控制通常又可分成功能级控制和数据级控制两个层面。功能级控制属于某岗位的“硬”权限,而数据级控制是对功能级权限的细化、分割和限制。应当说,一般控制的上述控制层次和内容级别,以会计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为原则,将各要素进行排列组合,共同构成了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有机的内部控制体系。这种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最终集中体现在象征各岗位权限的密码权限上。需要说明的是,会计信息化环境中的自然人与系统“操作员”之间,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概念。操作员是系统各岗位权限密码的“人”化,谁拥有了这一密码,谁就是这一岗位的合法操作员。因此,如果把自然人与“操作员”混为一谈或忽视密码的作用,将会为系统舞弊与造假留下巨大的隐患。

(三)信息系统簿记机制造假

会计簿记具有记载和反映两项职能,这两项职能分别由账户和账簿来完成,账户负责记载,账簿负责反映。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存储实现了电子数据库化,会计簿记的两项职能分别由两个过程来完成:首先,它要把相关分类信息以电子数据库的形式(有些可能被同时分散在多个数据库中)记载在磁性介质上。信息在电子数据库中的存储格式不同于传统会计账簿格式,人不可以直接识别。这只是完成了会计簿记的记载职能。其次,为满足人们以账簿形式进行信息显示查询的需要,系统设计了人们所熟悉的账簿格式显示程序。当需要时,由系统在瞬间从相关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查询和信息组织,然后以账簿格式形式显示出来,从而完成会计簿记的反映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看到手工环境下的账簿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实物,它的会计簿记记载与反映职能被有机统一在一起且不可分割。而在信息化环境下,本质上只有账户(且以电子数据库的形式存在)没有“账簿”,会计簿记的记载职能是由电子数据库来实现的,而会计簿记的反映职能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不一定仍采用传统的账簿格式)来完成。从创新视角看,只要是能提供信息需求者所关心的“信息元”内容的,那么它无论采用何种格式和何种组织形式,本质上讲它都实现了“账簿”意义上的反映职能。基于此,就不难理解在会计信息系统中所出现的账簿格式可变、信息内容可变甚至可以反映出未记账凭证信息等诸多怪现象,也不难理解发生在信息化环境下,账簿的“无痕迹修改”和“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等功能了。上述这种簿记特征的变化,为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造假提供了方便。

1.无痕迹修改造假。会计信息化系统中的“凭证无痕迹修改”功能,通常与“反复核、反记账、反结账”功能相伴而生,它们均是会计数据电子数据库化的特定产物。“反复核”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下,可以将已经审核过的会计凭证取消审核标记,以便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增删;“反记账”又称“倒记账”,是指把一批已经登账的记账凭证当月的发生额从其各自账簿中予以扣除,使账簿恢复到该批凭证登账前的状态;“反结账”又称“倒结账”或“环境恢复”,就是将已审核记账并已结转至下月的会计账簿恢复到以前月份各会计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有些会计软件不仅可以进行当年各月的“反结账”,甚至还可以进行跨年度“反结账”,即直接将会计账簿恢复至指定年份、月份各账簿未审核、未登账前的发生额和余额的状态。

2.会计核算目标倒推造假。这种造假往往是先按造假目的设定一个造假目标,比如目标利润,然后以此作为结果,向前逻辑推定相关的一系列收入、费用数据,然后经反复测试,最终确定所要输入的业务凭证数据。这种倒推造假,如果在手工环境下操作十分复杂,而在信息化环境下则易如反掌。

(四)信息系统数据接口造假

1.账务与业务系统接口造假。对外报送的会计信息,最终都将在账务系统被集中汇总处理后,传递至报表系统生成会计报表。这些信息一部分由账务系统内部产生,而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其他业务子系统,如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等系统。这些来源于其他业务子系统的业务数据,一般通过数据接口程序被实时或分批地制作成业务转账凭证(属于外部机制凭证)输入账务系统,而这种制作过程通常是人工可控的。一般来说,由业务系统自动产生的原始转账数据应当是相关业务的真实反映。但是,正是由于人工“干预”机制的存在,使这一转账接口成了极易造假的环节。

造假者在业务转账凭证生成与传递前,可对原始业务数据汇总表进行有目的的修改,使生成以及被传递的会计凭证与业务系统的业务背景不一致。如修改工资系统的人工费用分配表,修改固定资产系统的折旧费用分配表,修改应收或应付系统的往来业务汇总表等。

>整理提供尽管许多财务软件在账务系统中仍然保留了账账、账证、账表等核对功能,但由于这些功能通常只负责账务系统内部勾稽关系的检查,并不涵盖系统之间的勾稽关系的检查,所以,这种利用账务与业务系统之间接口造假有一定的隐蔽性。

2.打印接口造假。会计信息系统的打印输出,通常依序要经过三个环节,即业务数据源组织、屏幕格式显示和打印机打印。由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处理量极大,各种检查人员通常很少会对输出的信息进行逐笔全面核查,基于此,造假者可以利用“障眼法”进行打印接口造假。

接口造假1———数据源造假。即通过调整系统的基础数据设置,使显示出的证、账、表数据直接背离原来的业务背景。如修改科目或其他重要对象元素的中文名称,使屏幕显示结果背离业务的内涵或背景。在信息化环境下,所有与系统有关的对象都要进行编码。为方便人们辨别,系统保留对象编码与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编码与对象之间是“固化”关系,但名称与对象之间却是“游离”可修改关系。那么,上述关系就为在信息输出时使用“障眼法”提供了巧妙的造假机会。造假者可以在信息输出前,通过修改或调整对象的名称达到造假目的。

接口造假2———打印结果造假。即先输入正确数据以生成真实的记账凭证,而后只打印而不保存正确的记账凭证,然后退出。再输入不真实的数据后保存,经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后生成一套假的账、表。在查账时,虽然原始凭证与事先打印出的记账凭证核对无误,但提供的账、表却是假的。如果不将凭证汇总结果与账、表仔细进行核对或直接打开系统检查,很难发现这种“障眼法”的破绽。

(五)信息系统共享数据源造假

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加工过程,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之上的。原始数据只需录入一次,就可以实现高度共享,即所谓的“数出一门”。而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数据的加工过程,基本上都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人为干预很少,因此只要原始数据录入正确,一般不会发生数据库之间的信息不符情况。但如果在录入的数据源头或在录入后的数据加工源头进行造假,那么自动化加工的结果就不难想象了。在信息化环境下所谓“垃圾进、垃圾出”正是这个意思。

二、信息化环境下的税务稽查策略

1.“软件系统质量综合评价”策略。在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税务稽查时,首先应对软件系统质量有一个基本的综合评价,这是稽查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对软件系统的评价,除查看软件的鉴定证书外,还要了解各个主要的子系统及模块的功能、初始化内容及其业务处理流程。税务稽查人员可运用软件分析技术,将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运行业务数据流程图提炼出来,然后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评价,从中寻找不合理的或特殊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和环节。另外,稽查人员还可以将一组数据输入被审查企业的软件系统,然后比较输出的结果与事先计算好的结果是否有差异,也可从不同角度列举各种有代表性的数据输入系统,考察软件的数据处理流程是否合法、有效,是否留有非法的可供篡改数据的路径,数据的计算是否合乎逻辑等。经过比对,软件系统的技术性和数据的可靠性便一目了然,然后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稽查。

2.“宏观及历史指标比对分析”策略。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稽查策略。在对会计信息系统及其数据结果进行稽查时,可“先见森林,再见树木”。即将企业当期重要经营指标数据与企业所在行业以及企业历年的同类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以从宏观角度洞察异常情况,进而进行重点稽查。这一策略的使用,往往能使稽查者对被稽查企业的系统和数据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判断,配合使用微观的稽查技术和方法,能大大提高稽查的效率。

3.“系统规则稽查”策略。会计信息系统的自动化高效数据处理,总是以预设加工规则为前提的,同样的原始数据因加工规则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而规则是由人来制定的,并且许多参数和初始数据都是可以由操作者日后修改维护的。因此,在税务稽查实务中,稽查者应关注信息系统的加工规则,看其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前后一致,是否有两次维护修改的痕迹等。这些加工规则通常包括账套参数、权限参数、基础档案、各模块初始选项参数、自动转账模板参数及自动报表模板参数等。这种策略往往能使稽查者抓住稽查问题的源头。

4.“人工干预口稽查”策略。为方便对软件系统运行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和控制,系统设计者通常会为操作人员留下许多人工可“干预”的环节或接口,这些环节或接口通常会被造假者“巧妙而有目的”地利用而成为造假的“事故多发地带”。可以说,凡是能被人为操纵的环节与接口,都应该是稽查者重点关注的地方。

5.“不轻信系统自动化加工结果和打印结果”策略。它指的是税务稽查者不可轻易相信由系统自动化加工后产生的结果和打印出的结果。对于敏感性的稽查项目和数据,要亲自打开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核对分析,有必要时还要亲自查看其加工背景、加工规则和加工作业流程等,甚至要用演示数据对运行结果进行测试比对。

6.“超级管理权”策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若干具体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3]47号)明确指出,税务机关在保证纳税人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并保守纳税人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有权对被稽查单位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查验,对纳税人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储存的会计记录以及其他有关的纳税资料,税务机关有权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检查,并可复制与纳税有关的电子数据作为证据。那么,税务稽查者就可依此要求企业的系统超级管理员提供系统的超级访问密码,然后利用超级管理员的权限对系统进行超级“访问”稽查:一方面,直接利用操作员身份登录系统,进行系统最高级的访问审查;另一方面,利用超级管理员对所有操作员密码的超级维护权(删除操作员的未知密码,重新赋予其新的初始密码,并以此新密码登录该业务员的操作界面),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业务级的特殊“访问”检查。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3

一、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及缺陷

传统的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会计循环和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的。其核心思想是分类系统,即将会计反映的对象具体化要素,最终体现在用于分类的会计科目上,人们使用会计科目和复式记账法把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财务度量结果分类汇总,用财务报表将汇总的数据提交给用户。主要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传统的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是在信息处理水平较低时期产生的,借助分割汇总细节的方式,来弥补和适应人脑记忆力和细节处理能力有限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应用成本的不断降低,计算机化的传统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也只是利用信息技术使得会计循环实现自动化,这种体系结构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缺陷暴露得愈加明显:

(一)价值法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没有实现企业内的数据集成

目前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中的各个职能部门,从不同的管理视角各建立一套专用信息系统来满足不同的信息需求。各个子系统有各自的分类方法,各自从同一业务事件中选择、记录、加工与传递该业务数据的一个子集,出于各自管理目的的不同,导致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各个子系统的数据不一致、信息隔阂和大量数据重复存储,产生冗余。

(二)该体系结构仅采集了企业会计事件的会计数据子集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并没有采集企业组织的所有业务事件的全部数据,只是将影响企业组织资产、负债及权益的业务事件,即会计事件予以关注,并仅将会计事件的发生日期和以货币计量的财务影响采集并记录到会计系统,而对不影响企业财务报表的事件及业务事项,如生产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非货币计量的信息未予反映。该系统的这种信息采集方式,使系统辅助管理决策功能非常有限,大大限制了信息使用者管理和决策企业组织业务活动的能力。

(三)数据并没有在业务活动发生时被实时记录和处理

采集会计信息是在业务事件发生后,即使是在电算化条件下,会计数据也是按天、周甚至月来进行收集和处理的;在手工方式下,财务报表还必须经过审核、记账、对账、账项调整等一系列会计循环,通常要到月底结账后,才能出具会计报表。显然,会计信息的不及时,必然降低其相关性。在市场需求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时滞性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用作实时决策的价值。

(四)该体系结构以高度汇总的方式重复采集和存储数据

在价值法会计信息系统中,原始凭证包含了业务活动中会计事项的较详细数据。这些业务活动的一部分数据以记账凭证的形式被记入会计信息系统中,然后汇总记入日记账、各总分类账及总账,最后生成报表。这种处理方法重复存储数据——同样的数据被重复存储多次,区别仅在于汇总程度不同。数据被汇总记入日记账或分类账后,就很难以将其分解以反映业务事件的本来面目。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输出会计报表,将业务数据按照会计报表视图的要求提取、记录、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汇总数据,只能满足部分信息使用者群体的需求,而排斥了信息使用者的其他信息需求,未提供这些需求所需的相应信息汇总标准。

(五)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没有包括业务活动的所有信息

视图是指企业处理的业务对象中所包含的信息,即执行具体功能的活动的输入、输出数据以及这些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预先假定信息使用者是确定的、且都是相同的,即对会计报表的需求是相同的。而未能存储满足形成业务活动不同视图的所有数据,限制了使用者从不同角度探究、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由此可见,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已经不再满足为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而产生的多角度的管理需求。如果不能用更加科学和高效的方式生产出信息用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会计信息的价值会越来越有限。仅仅将会计流程予以电算化,实现会计流程的自动化,并不能改变手工环境下的本质。因此,必须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改造。“传统会计犹如一艘已航行500年的大船,过去500年的风浪和急剧变化的海洋和地球生态环境已使它千疮百孔。为什么我们非要花力气补丁加补丁地维护这个老古董而不选用最新技术材料来另造一艘新船。”

二、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

(一)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要了解几个基本概念: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事件。

1、业务过程(BusinessProcess)

业务过程是指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一系列相关逻辑活动的有序集合。业务过程是根据决策者经营理念、管理目标和特定的环境设计的,将组织中的采购、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领域联系起来的基础。一个极为严密的组织架构和科学的业务过程发生危机的概率肯定要比不合理的组织体系和混乱的业务过程少得多。

组织通过开发和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而商品和服务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来实现的。不论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如何,每个组织都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业务过程。

(1)获取/支付过程。获取/支付过程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和为获取资源支付款项的活动。主要包括:获取、接收企业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支付实收商品和服务的款项,以及适当维护获取的商品和服务,并在需要时提供商品和服务。

(2)转换业务过程。转换业务过程是将获取的资源转换为提供给顾客的商品或劳动服务活动。通过转换过程,将最初获取的商品和服务转换为满足不同的个性化的顾客需求。(3)销售/收款过程。该事件包括一系列与交付商品和服务给顾客并收取款项的过程。

2、信息过程(InformationProcess)

信息过程是指信息的挖掘、传递、反馈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把企业的信息过程分为三类:实时记录业务活动数据;存储和维护企业相关数据并实时更新;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企业决策者利用这些实时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相关的决策。当组织的业务和管理过程变化时,信息过程也随之变化。当业务过程、信息过程和管理过程融为一体时,组织完成其目标的可能性和效率大大加强。

3、事件(Events)

业务过程可以分成一系列独立的业务事件。过程中的事件分为三类:业务事件、信息事件和决策/管理事件。业务事件是在业务过程中执行的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业务活动。

信息事件与信息过程相关。也可以分为三类:记录业务事件的有关数据、存储和维护数据、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信息事件与业务事件的关系是:业务事件触发信息事件。例如:“向供应商采购商品”是一个业务事件,而“记录本次采购数据”和“传递发票”等则是信息事件。

决策事件是管理者或其他用户在计划、控制和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会触发业务事件或信息事件。如:更新设备决策时触发购买设备业务事件。当决策者评估业务过程时,触发报告有关信息事件。

(二)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设计

基于业务活动(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彻底打破了仿真手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符合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事件驱动的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这种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将大量业务事件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时,实时地采集并存储在业务事件数据库,而不作任何加工处理。信息使用者通过人机交互平台请求事件触发,并驱动系统相应的报告工具,按选定的信息处理规则处理源数据库中的业务事件数据,再通过人机交互平台向信息使用者报告所需要的视图输出。这种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运用了被称“三库理论”的开发技术和事件驱动的实现方法。“三库”就是指源数据库、(用户)目的库和报告工具库,三库彼此独立。

数据库是实时动态的,是企业业务活动中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用户)目的库主要通过人机交互方式,了解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确定用户需要的信息报告模板。报告工具库相对稳定,可细分为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等。模型库主要包括各种核算及管理决策模型;方法库包含各种或选的计量、估价及表达方法;知识库存放各种法令规则、技术方法的解释及示例,并且还可能包含一些与决策有关的判断、选择、分析和推理等知识。报告工具库提供了可供信息使用者选择的各种信息处理规则,几乎能支持所有视图的信息需求。“三库”之间的逻辑结构如图2。

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采用了事件驱动机制实时地采集并记录业务事件数据,实现企业组织对日常业务活动的响应和处理。这个系统是企业组织业务事件的一个即时处理中心,系统运行在一个操作型数据库系统(业务数据库RDBMS)环境下,主要是面向顾客应用,支持大量的基本日常事务处理和操作型数据的查询处理。该系统的特点是,数据处理频率高、速度快,及时给予用户响应;系统已被训练成根据企业组织建立的一系列规则来处理并报告所发生的业务事件,是一个联机事务处理系统OLTP(On-LineTransactionProcessing)。

这种操作系统是典型的结构化系统,它虽然能自动地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日常业务事件,但是仅能提供少数方法来输入或访问所管理的数据,不能很好地支持分析决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组织为保持和提高竞争性和可盈利性,正力图将操作系统中大量业务数据扩展到联机分析OLAP(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其处理模式即是联机分析处理OLAP,企业组织借助联机分析OLAP可从中得到各种面向主题的统计信息和经过计算的结论,即商业智能应用到系统来支持分析决策,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信息系统有更好的访问信息,无疑有助于企业组织取得竞争优势。而数据仓库技术是实现这种联机分析处理的关键,取得竞争优势的要求驱动着一些企业组织掀起了建立基于企业数据仓库系统的研究热潮。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4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核算系统有着很大不同。会计核算系统按照实际操作中对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要求安排设计,操作固定、内容全面。只需要按照经济业务内容和会计相关法律要求操作即可。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为复杂。他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处理程序,相反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技术分析方法,对比多项数据信息才能得到所需的结果。系统庞大、操作复杂,一但结果失误有可能对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因而该系统的建立对数据处理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它所提供的数据量、数据结构和数据处理方式正好贴合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它将企业决策中需要的财务因素与非财务因素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

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长久以来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的道路上一味的重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忽视了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使得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没有在企业发挥出来。随着企业规模发展壮大,经济环境纷繁复杂,管理会计越来越受到高层管理人员的重视。在企业中使用管理会计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系统可以为企业价值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数据信息当前经济形势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打击。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企业决策至关重要,而建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对企业提供有效帮助。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是以海量数据为基础,运用分析技术优势,结合管理需要,经营业务和会计要求,灵活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为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供服务。通过该系统的建立,搜集经营过程中的结构性数据和非结构性数据,利用专业分析技术,深度挖掘数据内含的信息,向决策者提供使用。2.对生产各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该系统的建立,可以通过存货系统、成本计算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价值链分析系统连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的各环节。其核心流程涉及成本收入要素处理、成本中心分析与处理、作业类型计划与处理、内部订单处理、销售与利润计划、成本核算与结算、成本与作业分配、一般管理费用核算、获利性分析、全面预算与绩效考核等方面。主要的业务对象包括成本要素、作业类型、收入要素、内部定单、控制文档、成本对象、成本核算估计、获利性分析维度、业务计划与预算表以及绩效考核等。通过对各环节的严格把控,降低库存、减少成本,提高利润。3.促进企业完成战略实施目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绩效评价的部分针对企业员工的完成水平进行评价,是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平衡积分卡绩效评价体系是最近几年流行在国内外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它分四个方面进行:企业财务业绩、客户关系、内部业务流程以及学习和成长,对企业进行评价。在系统中将企业的战略实施目标按照这四个部分细化成不同的财务或者非财务指标,对照不同的部门逐级细化,进行考核。该绩效评价系统将企业战略与员工考核挂钩,既可以推动战略目标的完成又可以激励员工成长。

三、在企业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途径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5

一、我国事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回顾

把握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为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必要对近年来我国事项会计理论的研究加以回顾总结,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一)对价值法与事项法进行比较分析。我国学者最初对事项会计理论的研究是将事项法与传统会计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事项会计的优点与不足。娄权从六个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1)会计目标不同。(2)数据汇总程度不同。(3)计量属性不同。(4)事项特征揭示不同。(5)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程度不同。(6)对会计报表的认识不同。以上几个方面可体现事项法的优点所在。同时,还指出了事项法的三大缺陷:其一,大量事项的列示会造成会计信息超载,面对大量信息,使用者可能无所适从,同时还会增加信息处理成本;其二,事项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其三,事项法受使用者知识能力的限制。李艳玲认为事项会计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泄漏企业商业机密,以及如何检验事项价值信息的预测价值问题。

宋献中等除了比较会计目标和汇总程度外,还比较了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息收集对象的范围不同。传统会计只收集会计事项,而事项会计则收集范围更广且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会计主体的各种经济活动;其次,适应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提供信息的时间不同。事项法可以从根本上消除会计信息与业务活动的时间差,实现会计与业务的一体化处理,从而可以提供实时的会计报告。李桂荣认为事项法的优点还在于提供个性化的有用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有利于克服现行财务报表项目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误解和混乱等。

(二)网络会计及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方向。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从网络会计的角度对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李文美等认为事项法下企业将提供多元化报告、适时而充分的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事项法从理论走向实践势在必行。吴祖光等认为要用事项法理念改造传统会计,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量。(2)减少抽象性。(3)形成符合个性色彩的财务报告。(4)提高信息的及时性。(5)提高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事项会计理论代表了会计发展的方向。

朱叶堂分别从事项会计的会计目标、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信息收集范围和列示方法、财务报告以及技术支持等六个方面来阐明事项会计将成为网络时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李君在事项会计的基础上进行了网络财务体系的构建,认为网络财务应以事项会计作为基石,价值法会计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继承和发展。网络财务按事项会计理念收集原始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标准会计项目依然采用价值法模式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服务于受托责任目标。

(三)会计准则国际协调。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已成为潮流所向、大势所趋。陈岳从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角度阐述了事项法会计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他认为,因为价值法下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对相同业务有不同的规范,所以要达到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困难的。而由于事项法提供的是原始的经济事项信息,无论各国的会计准则如何不同,重构一笔经济业务的原始信息是相同的,会使会计政策的选择相对简单化而提高信息的可比性,更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

(四)会计信息系统。我国亦有不少学者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来探讨事项会计。林雄伟初步提出了基于事件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并指出这种信息系统具有如下优点:(1)提供的模式是双向模式,赋予了使用者选择信息和自主处理信息的权利,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2)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3)消除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孤岛状态,增强了开放性。李玉琪也认为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必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张永雄提出用事项会计理论改造现行会计信息系统(AIS)的构想。他指出,用事项会计理论改造AIS不能局限在AIS内实行,其改造必须结合整个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事项会计理论的应用应该由AIS拓展到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不仅AIS以事项会计为设计基础,而且整个管理信息系统也以它为设计基础。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高度集成与分工协作,会计与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是建立在事项会计的基础上的。同时张永雄还分别从AIS与业务系统的整合基础、AIS的体系结构和信息处理模式三个方面对基于事项法的AIS基本架构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事项法AIS的具体应用,提出“事项凭证”的构思,分析了REA模型在“事项凭证”设计中的应用。

(五)财务会计目标。胡玉明认为事项会计体现了“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他指出当今信息技术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冲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在价值法下,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对一切信息使用者“一视同仁”地提供同样的会计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被动地接受同样的会计信息,这本身就有悖于“决策有用观”。构筑于价值法基础上的财务会计强调货币计量和报表揭示,导致许多与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难以纳入财务报表体系。因此,现行财务会计系统只能履行受托责任。

与价值法不同,事项法认为财务会计目标在于提供与各种可能的决策模型相关的经济事项信息,而且与决策相关的事件信息应尽量以其原始的形式保存。事项会计由会计信息使用者“各取所需”,迎合了会计“决策有用观”。事项会计尽管以事项为核心,但是有些事项依然可以采用货币计量来描述。这部分可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属性特征来构成价值法为基础的财务会计,它服务于企业的“受托责任观”目标。因此,事项会计包含了构筑于价值法基础上的财务会计。如此,会计“受托责任观”目标与“决策有用观”目标将统一于事项会计。

(六)会计信息失真。关宏伟从会计信息失真的角度对事项会计进行了分析。指出事项法要求尽可能详细地提供原始信息,按照事项法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缓解逆向选择的负面影响,有助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他认为,企业应建立以事项法理论为基础的、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包括财务和非财务信息在内的所有日常经济活动的会计事项信息库,并以此作为价值法下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的基础,同时按事项法的要求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

二、我国事项会计理论研究建议

以上回顾表明,虽然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事项会计理论展开了探讨,但这种研究还仅仅是开始,大多数只是对国外学者的一些观点的简单介绍与比较,未能在国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1)从内容上看,关于基本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关于实用性较强的业务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少。(2)从研究方法上,规范研究的文章较多,实证研究的文章较少。(3)对国际前沿理论的介绍不系统,也缺乏对前沿问题的深入探讨。

面对这样一个理论框架还远未完善、后续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的新兴研究领域,研究者们不能困惑,更不能迷茫,而应该牢牢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加大这方面的研究投入。一方面要积极和西方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进行交流,更多更快的引进西方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积极与国际趋同;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敢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将事项会计理论发展成为一套完备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在这一领域取得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1、研究事项会计的会计规范及其标准问题。不少学者指出事项会计的标准不完善或是难以确定,但是很少有人在这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国外学者也仅仅在其报告模式方面有些简单的设想。这或许与事项会计是非主流会计思想有关。但是,一种会计理论与方法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的会计规范及标准,那么将很难得到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因此,加强事项会计的会计规范及标准的研究迫在眉睫。这包括如何对经济事项进行分类、确认、报告;对经济事项和交易的记录规范以及使用者所使用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的标准等等。

2、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及有效运行。今天会计学面临的挑战是: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会计学界定的范围,也远远超出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和功能。有鉴于此,事项法以其特有的优势成为改进当前会计信息系统的首选。建立在事项会计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将提供及时、实时、不同计量属性的事项信息,能极大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同时,全面反映业务活动的事项信息可为其他业务系统所调用,从而有效地消除“信息孤岛”现象。事项法把会计信息系统的对外报告从财务报告扩展到企业报告,对外提供更为全面的企业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因此,在“会计信息化”要求构建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今天,基于事项会计的会计信息系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论文范文6

随着21世纪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络会计慢慢兴起,并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会计网络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网络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会计核算顺应信息化发展对传统会计进行变革的必然结果,而且是企业生存发展的迫切要求。会计网络化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重新考虑自己的信息化战略,还能提高企业各层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和会计知识管理的水平,并且为企业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参考,提高对竞争环境的快速反应的能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会计网络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会计网络化对它所处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会计的特点及优势,阐述了网络会计的意义,重点分析了网络会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对网络会计前景的展望做了一些探讨。

二、毕业设计(论文)结构的初步设计和进度计划:

论文的初步设计:

一、网络会计的概述

二、我国网络会计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一)核算的充分性和信息的无纸性 (二)信息处理、披露和使用的及时性

(三)会计信息的获取更具针对性

三、网络会计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在传递中存在问题 1。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2。财务机密的保密性 3。会计信息是否被篡改

(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存在隐患

1。计算机硬件的安全性 2。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三)对会计软件的新要求

1。对会计软件开发的要求 2。会计软件运行环境的要求

四、应对网络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工作 (二)健全内部控制 第一,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第二,做好日常操作管理 第三,做好会计档案管理。

(三)从技术上,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第一,系统容错处理。

第二,安全管理体制。 第三,安全保密技术。 第四,为防止非法用户对网络环境下会计系统的入侵,可以采取端口技术和防火墙技术。 (四)加强网络会计信息安全控制措施 (五)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大批复合型的会计人才

五、结论

六、致谢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选题困难:平时较少关注会计信息,对会计热点问题了解较少,对于论文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范围自己不好控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各方面的信息,综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大致上拟定几个题目,再请教老师,从中挑选一个适合的论文题目。

2、搜集资料:我国网络会计相对是一个比较新的会计领域,在这方面,会计界学者的研究还是比较有限的,资料搜集比较有难度,需要从多种渠道收集,上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上中国知网搜索有关我国网络会计的相关资料,咨询专业老师获取相关建议。

3、毕业论文格式不熟悉:毕业论文对格式有着很高的要求,第一次写毕业论文,对格式很不熟悉,请教上一届的学长姐的同时上学校网上查找相关毕业论文格式的资料,另一方面在网上下载范文作为参考。

四、进度计划:(包括时间划分和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总体安排:

首先与导师商定论文选题,之后就此选题到图书馆和网上进行资料收集,拟出论文提纲,再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修改,最后定稿。

具体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9—8—15至2019—11—8)

第二阶段:构建本论文的目标体系,设计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途径(2019—11—9至2019—11—30)

第三阶段:完成初稿(2019—12—1——2019—12—31)

第四阶段:请指导教师审核初稿并征求意见(2019—1—1至2019—1—20)

第五阶段:修改论文初稿,完成二稿,请指导教师审核校阅(2019—1—20至2019—4—30)

第六阶段:毕业论文定稿并誊正(2019—5—1——2019—6—1)

第七阶段:毕业论文答辩(2019—6—8左右)

五、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许永斌。电子商务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2]胡华。网络安全与会计控制。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3]岳和平。网络化对未来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太原科技,2019(3)。

[4]张英明。IT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中国会计电算化,2019(1)。

[5]姚友胜。基于网络的企业内部控制及要素特征[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9(6)。

[6]崔晓清。21世纪网络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9(4)。

[7]姚止海。网络时代挑战传统会计[J]。财务与会计,2019(4)。

[8]张前。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J]。广西会计,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