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例6篇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1

通过对长沙市市区主要道路景观进行调查,从道路绿化、道路铺装、道路附属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1)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长沙市道路绿化树种整体选用香樟、海桐、红花继木、杜鹃等长沙常见植物进行美化。长沙道路绿化景观大体采用乔木、灌木、绿篱等形式结合。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是道路景观的重点,既要考虑艺术效果,又要考虑功能效果。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无臭味、无飞絮、寿命长为主要依据。在植物配置上,应以乔木为主体,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实现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适当点缀花草,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季相等特点,按照反差、对比、渐变等美学原理构成绿化带,形成多层次的道路绿地景观。

(2)道路铺装设计。

长沙市道路铺装色彩繁多、形式比较丰富。长沙道路铺装主要采用方形、条形、弧形等各种形式。城市道路铺装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影响着城市的风景。因此,道路铺装设计在考虑了材料的环保性、排水透气性之后,应注意与周边环境调和,运用有地域特色的铺装材质,丰富地面铺装,有效实现视线的引导,起到地面标识的作用。色彩、形式与质感是道路的表现手段,而这三者也一般是衬托风景的背景,因此在铺装设计时,色彩的选择应是沉稳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形式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因场所不同而各有变化,起到点缀装饰的效果;质感以粗糙、坚固、浑厚者为佳。不同的色彩、形式、质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因此,在铺装设计中,有意识地利用这三者的变化,可以丰富和加强空间的气氛。

(3)道路附属设施设计。

长沙市道路附属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市民活动的需要,但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就是将各个不同的道路附属设施,通过整体统一的风格定位,创造出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呼应的新景观。城市道路中的附属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人们和美化着城市,同时也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表现城市的气质与风格。在对附属设施进行设计时,应注重与人的对话,即应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体现人性化、人文化,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同时还应结合设计美学,活跃思维,将形式设计充满情趣化、生活化,要充分体现时代感,蕴含现代的文化氛围。在材质选取上,应采用现代技术合成类材料,体现科技含量,彰显时代风格。

2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与道路性质和功能相协调,做到人工与自然紧密结合,使“人——城市——自然”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1)安全性原则

交通安全是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尽量用绿带隔离或利用高差来转换,车行道两侧视线范围应考虑司机的可视度。在车辆转弯处,不宜种植大乔木,以防影响视线,造成交通事故。同时,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消防安全的需要。

(2)功能性原则

城市道路主要给人们提供生活、工作、休闲、车行的需要。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在功能达到的基础上追求装饰性。车行道要求考虑其承重能力。人行道应充分考虑其便捷性。

(3)原真性原则

城市都拥有它独特的历史个性,记载着丰富的历史特征。道路景观设计中要融入每个时代的元素,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保留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符号,可以将每个时期影响力颇大的人物雕塑布置在道路绿地中,体现不同的个性。例如,长沙望城雷锋大道上某交通岛布置了一处关于雷锋同志的雕塑,将历史性与个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整体性原则

道路不是单独存在的景观要素,道路景观设计要结合周围的建筑、植物、小品、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道路的色彩与建筑相协调,道路的尺度满足人流车流的需求,道路的铺装材质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道路不仅是车行人行的工具,更是与大环境融合的一种景观。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从多方面考虑。道路的视觉景观要丰富,给疲惫的司机和游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道路的布局应随地形而变,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融为一体。分布在道路上的植物景观也要因地制宜,考虑视线需要,多选择乡土树种,结合道路形式选择适合的种植方式,尽量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道路灯光照明设计要兼顾白天与完善的视觉,同时考虑功能与装饰的融合。公共设施和小品要注重细节设计,统一呼应主题,提升形象,塑造个性。

3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2

我国是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3,约650万km2,约有1/3的人口居住在山地。近年来山地城市极端降水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于山地地形较陡,地表径流短时急流而下,加之城市硬化面积大量增加,排水系统建设滞后及多部门管理不协调等原因,城市道路易汇集大量雨水快速下泄,造成城市内涝灾害,直接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传统“以排为主”处理雨水的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山地城市的发展。

2国外道路雨洪管理模式

为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雨洪问题,西方国家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了不同雨洪管理模式,并取得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措施包括最佳管理措施(BMP)、低影响开发(LID)、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水敏感性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基础设施(SI)、绿色基础设施(GI)、水环境精明设计(watersmartdesign)和更优场地设计(BSD)等。

(1)最佳管理措施(BMP)。

最佳管理措施(bestmanagementpractices,BMP)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提出解决水质水量等问题的综合措施,主要强调通过收集、短时储存或引导雨水按照设计流速渗透进土壤和下游的雨水设施,就近处理雨水,从而减少雨水径流量、控制径流速度以及污染物。其主要是在法规政策支持下采用工程性(如滞留池、渗透设施、人工湿地、生物过滤和停留系统等)并辅之以非工程性(如土地使用规划、垃圾管理、街道清扫等)的措施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宾夕法尼亚州的最佳暴雨管理手册中,专门提出将BMP措施结合道路设计、建设及维护,实现径流量削减及水质提升。

(2)低影响开发(LID)。

美国马里兰州20世纪90年代提出(lowimpactdevelopment,LID)低影响开发策略),强调通过一系列源头控制措施达到对雨水的管理与利用,总体目标是实现开发前场地的水文状态,更为强调与景观结合的生态设计。主要措施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雨水罐、透水铺装、植被浅沟与过滤带、洼地、种植器、树盒、蓄水池、渗透沟、干井等,此类措施同时兼具雨水控制以及景观或使用功能,尤其适合城市新区开发以及旧城改造,广泛适用于居住区、道路、公园、商业区等场地。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雨水技术之一,著名案例美国西南十二号大街(SW12thAvenue)和东北锡斯基尤街(NESiskiyou)绿色街道项目,均为“以自然方法管理街道暴雨水”的示范性工程。

(3)绿色道路(greestreets)。

绿色道路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GSI)与低影响开发措施(LID)结合,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控制雨水,减少径流量及污染,缓解城市内涝同时提升道路景观和生态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如俄勒冈州波特兰的绿色街道项目及芝加哥绿色小巷项目,已成为道路雨洪控制利用典范。前者的成功之处在于将雨水花园、植物浅沟等生态雨水措施精妙地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从而形成一个雨水收集、滞留、净化等多种综合雨洪控制功能的道路绿化系统。后者是全美迄今为止最大公共道路翻新工程,通过绿色方法对芝加哥城市内超过4000m2小巷改造,将原有硬质铺地改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等透水铺装,良好的渗透功能使得雨水直接下渗至地下石床,避免积水。改变了原有巷路不堪重负的地下排污系统问题。美国道路建设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全美公路里程约650万km,同时也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约为9万km。可以看出其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对城市道路及高速公路路面径流非常重视,并在道路设计手册中明确体现雨洪控制技术。

3雨洪管理模式对山地道路景观设计的启示

3.1转变建设理念,完善相关法律规范

(1)改变“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处理思想。

面对日趋严峻的城市内涝问题,不应将希望完全寄托于增加城市硬质排水系统,广大相关设计师亟须更新设计理念,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并本土化应用,将传统的单一排水设计与单一景观设计理念彻底扭转。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之前,充分考虑利用景观手段缓解雨水问题,营造城市排水的“软性系统”,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维护健康自然水循环。

(2)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

雨水资源是宝贵的城市水资源之一,由于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没有针对性地设置收集利用设施,致使雨水资源随着管道系统快速流走,大量城市缺水与内涝问题交织。如能有足够的节约水资源意识,有目的地设计合理的雨水滞留池、生物收集池、人工湿地等道路雨水收集设施,将为城市节约大量的水资源。这部分水资源还可以反过来浇灌道路绿化以及冲洗道路等,实现良性循环。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发达国家由于实践开始很早,相关配套法律较为成熟。近年来我国已经认识到雨洪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逐步出台相关规范,如2006年建设部颁布的国家标准《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2013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及暴雨内涝防治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及住建部《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大纲》,以及北京、深圳等城市的雨水利用地方规范,均对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法规,更缺乏城市雨洪管理技术与道路设计结合的政策支持及相关设计规范。目前急需补充雨洪技术在道路设计手册规范中的空白,促进相关领域设计工作展开有据可依。

3.2设计手法因地制宜

山地城市道路具有以下特点:地形变化大,平面布置形式较为自由,空间丰富;坡度大弯道多,各类水、旱桥涵及护坡、挡土墙、护栏等工程构筑物多;道路与山体结合较为紧密,融为独特景观。其独特性决定了仅靠修复地下管网无法满足城市雨洪安全。据此,应充分利用特殊的自然条件,包括雨水排蓄系统、雨水渗蓄调控系统以及雨水污染控制系统来构建山地内涝防治及雨水利用系统;同时,针对山地城市普遍布局紧凑、用地紧张的特点,应该采用小型、分散的方式来构建自然雨水渗透系统。结合以上特点及适宜的国外雨洪管理措施,可因地制宜,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中合理设计雨水景观。

(1)滞留带———绿地接纳雨水。

滞留带一般呈长条形,外表类似一般的绿化隔离带,主要用于处理路面径流。可替代停车场、道路及高速公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达到径流输送、净化及增加下渗,缓解排水管压力的作用,同时营造较好的景观效果。滞留带沿道路纵向分段设置,每段设置溢流口,雨水口设置于绿化带内,路面高于绿地,雨水口高于绿地而低于路面高程,形成接纳雨水的下凹式绿地。道路径流可进入绿地进行下渗,而多余的雨水可从雨水口排出。滞留带尺寸较灵活适于用地局限区域使用,也可与植被过滤带组合使用。

(2)渗透浅沟———雨水“跌水”景观。

渗透浅沟是兼具雨水收集与截污功能的措施,雨洪径流通过植被时,流速得到降低,污染颗粒沉淀,有效促进雨水入渗,有一定贮存调节功能,适合污染负荷不高、用地紧张地区使用。可以城市用地布局和道路系统规划为依据,在城市地块边界、道路两侧或硬质地面的周边地区设置,使其与整个区域的排水系统构成一个整体。同时,由于植物渗透沟渠可以顺着山地道路两侧天然的沟渠布置,可以依托地形高差,形成山地天然的“跌水”景观。

(3)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池是指在低洼区种有灌木、花草乃至树木的工程设施,主要通过填料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吸收作用净化雨水,同时通过将雨水暂时储存而后慢慢渗入周围土壤来削减地表雨水洪峰流量。可广泛用于城市道路、停车场、庭院、各类小区等场所,用于城市道路的生物滞留池通常位于道路两边,可取代传统的城市道路绿化带。道路雨水通过道牙缺口进入生物滞留池,与前述滞留带原理类似,可根据地形、汇水面积及景观等因素灵活布局。其生态功能较综合,投入维护成本较低,并且形成的雨水花园景观效果非常好。此外,在山地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还有许多措施可以综合使用,如步行道和停车场多采用透水铺装,车流量小的道路可适当采用透水沥青,滞留树池、滞留花坛等小型设施等,都比较适合用地紧缺的山地城市。

4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字】城市道路 规划设计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市道路规划的要点

1、城市道路规划要满通运输的需求

城市道路的功能,首先是作为一地至另一地联系的通道或土地分隔利用而出现的,因此保证人和车辆的安全、舒适地通行就很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处理好人、车交通的关系。近年来,城市发展速度过快,这是一个好的情况,但同样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私家车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再加上出租车、公交车、货运车等等庞大数量的车辆无时无刻不在行驶,给道路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车辆拥堵现象随时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愉快的出现,因此道路规划的首要目标是增强整个道路交通系统的运行能力。

2、城市道路规划要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道路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交通作用层面上了,人们对道路的美感逐渐有了需求,这是新时期城市道路规划中相当重要的问题。现代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让人们在道路上行走或者开车的时候体验到快乐,而不是灰尘、噪音、乏味与拥堵的无奈。现今凡事都讲究“人性化”,城市道路规划也要实行人性化设计理念,尽量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

3、因地制宜

城市道路用地空间范围有限,在此空间内除安排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交通用地外,还应安排一些市政公用设施。同时,道路规划设计也要安排在这个空间里,而道路的一些绿化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满足植物所需的地上、地下环境条件,否则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影响道路绿化所起的作用和景观效果。因此,道路规划设计应在合理布置市政设施的同时进行统一规划,充分考虑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市政设施、建筑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植物配植方式和植物种类,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还要注重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不过要根据道路的性质、等级及所处地域分别使用。

二、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存在的问题

1、道路分类不合理

城市道路的分类对于道路的通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现在的城市道路仍普遍存在着这个问题。城市道路承担的任务比其它的道路都要重,每一天通过城市道路的行人和车辆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所以,不同的路,就要分配给不同的车辆。

2、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缺乏文化的保护意识

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其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再次,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有些城市完全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早出功绩,仅仅是追求城市的道路建设速度,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3、城市的道路规划随意性

城市的道路是展现城市建设进程的一个窗口,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的就是道路的规划,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广场、街道、旅游景观等的建设规划都应列入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当中,由此可见,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对一个城市的建设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城市建设当中,对于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却缺乏完整性,很随意,没有对整个城市发展的一个整体城市规划设计,想建哪条路就对哪条路进行规划,随着城市的变化,可能这条路没建多久又需要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这样不仅浪费了资金,还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4、城市的道路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展现一个城市多个方面的窗口,是城市建设当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道路规划是从整个城市的发展来进行考虑的,不能遵从个人的意愿来进行,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但在现在的城市道路规划当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领导一换道路规划就跟着变,道路规划以当届的领导的意志为转移,失去了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不仅对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同时也制约了整个城市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5、交叉路口设计不合理

我国一直以来,在道路设计方面都缺乏理论的指导,所以造成一些道路方面的问题持续出现,特别是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设计上。城市道路的人流和车流都很大,在路口的设计方面就要考虑到路口的实际情况,防止拥堵的发生。城市的路口常常是交通通畅的难点,而我国现今的路口设置上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我国较大的城市在人流和车流高峰时段,一般都会发生拥堵的情况。在路口的设计方面,要引起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

6、道路横断面设计不合理

城市道路在设计方面还要考虑到土地的占用问题。众所周知,城市中是寸土寸金,土地的价值十分高。所以,如何以最小的土地占用率完成道路的规划任务,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土地的占用,合理的设计城市道路的横断面,也会影响工程的成本,因此要好好的把握这一问题。而道路横断面不光会影响土地占用率,还关系到道路通行后行车是否通畅,所以,道路横断面设计也要引起重视。

三、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改进措施

1、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城市的道路规划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要保证城市的道路规划的顺利实施、顺利进行,各级城市行政主管部门需要将规划实施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首先要做好土地的审批,使用,建设工作,严格监督正在进行的规划工程,按照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完成。要经常进行监督检查,若发现有些违法的行为,要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纠正或处理。只有相应的制度才能维护监督的权益,使得管理规划工程更顺利的进行下去。

2、提高道路规划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城市道路规划管理的工作需要进一步落到实处,需要具体的操作,而规划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道路规划管理的效果,关系到能否正确的实施。有效的提高城市道路规划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是保障规划道路切实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步。

3、加强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做好对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的现状调查和保护方案,在规划设计中确定应保护树木的位置、保护方案和巧妙利用设计景观。城市作为高密度的人类聚居地,城市生态绿地是各类土地在使用活动中唯一保持了土地资源自然属性的用地类型,是城市生存与发展赖以“呼吸的空间”。所以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应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使身居闹市的居民,有一个调节身心、与自然融合、自由、清新和欢愉的空间环境。

4、解决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首先,尽管我国的城市的道路红线是普遍较窄,主干道的机动车道是比较少的,但是不可以任意的将一些旧的街道建造成超宽的机动车道,使得土地更加的紧张。其次,城市道路交叉口众多,在竖向设计中,根据不同纵坡需调整路口以外道路的横坡度,以保证交叉口不积水。转弯半径的缘石埋设需要仔细计划或用图解法给出,不能按平均值推算,否则,交叉口地面将是扭曲的,无法满足排水与行车要求。总之,可以完全发挥想象,大做文章、以小见大。

最后,解决行人与非机动车的交通量的问题。规划完整、细密的支路网系统不仅可以对干道起到交通分流作用,提高干道的通行能力,而且便于形成完整的自行车道路系统,有助于减少公交盲区,方便片区居民出行。

【参考文献】

[1] 蔡奕元 浅析城市道路设计的相关因素[期刊论文]-广东科技2007(8)

[2] 赵晋红 有关城市道路规划的思考与探索[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13)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城市市政道路;交通性道路;生活性街道;景观道路

中图分类号:TU99 文献标识码:A

1 城市道路的特色设计

1.1 城市道路的设计要反映城市的特点

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上更加多元化,人们对所居住的城市有了更高的需求,即个性化的需求,这就产生了城市特色危机,这是城市文化问题,所以在对城市道路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人们对城市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城市的历史和自然,突出城市的特点,从而利用对道路的设计,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和自然条件等便利条件,使城市的整体形象更具有和谐性和地方性,同时还能节约工程成本,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2 城市道路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功能性特点

道路是联系整座城市经济和人们出行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市政道路设计上要注重道路的功能性,要从城市规划的中长期考虑,具有发展的眼光,不仅要满足现在城市的所需,同时还要考虑到城市发展的速度,未来道路的承载能力,满足城市生活、交通等功能,同时道路作为城市的窗口,充分的体现着城市的形象,所以还要考虑到城市道路在设计上的美观,使其充分展现出城市独特的地方。

2 城市道路的功能和分类

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的道路通常情况下按其功能性的不同,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四种。交通性道路主要承担着城市区域之间长距离的交通运输需要,在这类路面上需要设置较大的宽度,因为交通性道路车流量会很大,交通性道路承载着城市主要的交通转移需求,在设计上以车为主体来进行考虑,在这类路上通常会布置两幅路,在这类路上自行车和人行道设置的规格都较低,同时当设有非机动车道时,则会与人行路的高度保持一致。生活性道路主要针对有目的性和相关性的出行为主,在这类道路上行人比较多,所以多数时候在设计时会更多的从人的需求入手,在生活性道路上交通则以上下班的交通为主,所以要对公交优先进行考虑,因此在这类路上需要设置一些公交专用车道。在这类路上,有行人和机动车辆,所以在设计时尽量做到人车分离,同时还要保证行人所使用的人行道路上较为宽敞和整洁。在生活性道路的主干道上,可以设置成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离进行行驶,在分支道路上则可以混行,在需要过街的地方,应该设置行人的过街天桥。这类路在布置上可以是一幅也可是二幅。商业性道路都集中于商业较为发达的地区,道路两侧多为大型的娱乐、餐饮及购物场所,所以要求道路具有非常好的通畅性,这类道路需要以行业的步行空间为主,同时还要设置较少的机动车道,设置一定量的公交车站,并使公交车站与人行道进行恰当的融合,从而便利行人的交通和购物需要,在商业性道路上人行道路和机动车道之间需要进行隔离,而且隔离带还要具有一定的宽度。

景观性道路两侧都为城市的绿化景观,作为体现城市风貌的重要路段,这类路多以行人休闲和绿化布置为主,人行道较为宽敞,可以与绿地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绿地处于开放式呈现,道路两侧的景观可以进行对称或是不对称的布置,还要设置自行车道,同时人与车之间的需要设置较宽的隔离带。景观性道路一般都采用两幅路的布置形式。

3 如何科学设计城市道路

3.1 如何设计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必须以服务车行交通为主,对路灯、护栏、人行天桥和候车廊等的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充分突出它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交通标志和标线的时候,选位方面有留有一定的提前量,方便驾驶人员在驾驶过程中对相应的路况和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3.2 如何设计生活性街道

这类城市道路的交通情况比较复杂,人车混行,所以相关人员在进行规划设计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细致,谨慎。充分利用当前的路面设置一些交通标志线,由于交通街道有很高的停车需求,所以一定要合理设置各类车型的停车位置。引导及限制性的设施是道路设计的重要手段,通过在相应的路边、路中设置相应的设施有效控制车流、车速,从而加大市民的活动空间。可以将市政道路中的平面线形设计成锯齿或者蛇形形状,在道路的中间或者边缘处交错种植一些树木,道路的交叉处可以将道路设计成凹凸形状,使路面进行部分的降低或者抬高。铺设道路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材质和颜色的材料,从而形成一种驼峰、印象槽化岛的视觉效果,居住区的入口或者道路的交叉口一定要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对车辆进行限速转弯等。

3.3 如何设计城市道路中的景观道路。景观道路体现的是城市的整体面貌和文化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绿化程度。在对景观道路进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城市的整体规划进行设计。例如如果某一道路沿线有公园绿地和一些其他的开放空间,如广场等。广场进口和相应的绿化用地的景致尽量做到相互呼应,道路的交叉口要有宽阔的空间,使得驾驶人员一进路口就会觉得十分舒适,那么交叉口就既可以同广场的景色相融合,又可以有明确的交通分工。进行景观道路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运用各种树种进行搭配,采用各种造型,选用各种材料,从而使景观道路的风景丰富多彩,提升城市的环境。

结语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城市所面临的交通压力与日俱增,所以需要对市政道路进行优化设计,保证交通的顺畅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中,就需要对道路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缓解交通压力。良好的道路设计,不仅能够缓解交通压力,还能美化城市的环境,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任福田,刘小明.道路交通系统安全分析:论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老城区;道路景观;生态设计

1、老城区道路景观类型分析

1.1 自然生态景观

生态自然景观包括各种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如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地形起伏变化和地貌特点,具有城市个性的乔木、灌木、花草等绿地景观与植被构成,除此之外城市水循环与气候循环系统都属于城市生态自然景观的范畴。城市的整体构成离不开生态自然资源,不同的地形环境与地表特质造就了不同的城市结构及构成体系,意大利威尼斯街道景观具有水上城市的特质,中国的重庆是名符其实的山城,这都与该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分不开。老城区道路景观的改造不但不能脱离原有地表与地形及水文特征,还要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强化城市道路景观的个性特质,才能使城市旧街道焕发生机与活力。

1.2 历史人文景观

老城区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城区道路景观是人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同时以实体构筑物为载体构成了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

2 、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原则

2.1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张从长远考虑,不因短期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期整体的环境代价,使得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口]。可持续发展是体现在城市道路的景观设计,是如何结合自然环境,在合理使用规划和设计手段,达到最小破坏环境,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和强化作用,使得整个社会和生态和谐共生。

2.2 注重生态性

从城市规划阶段开始,运用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理论,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城市生态效益,建立{效、节能的城市道路绿地生态系统。在植物配置,遵循生态原则,考虑植物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特点的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植物,以避免植物种间竞争的发生,增加绿色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提高整体质量,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针对在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道路规划先斤,道路景观设计次之和道路景观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应提倡"生态绿地"的高标准、高起点的规划。而且在道路规划时应该考虑道路景观的整体性,使得新元素与旧元素融为一体。

2.3 以人为本

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则是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设计满足人的生理及也理的道路景观,充分发挥道路绿地的降湿遮荫、防风防火、防尘减噪、防震减灾等生态功能,体现出对人文关怀,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空间。道路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之分,不同车道形成不同的空间;而不同的行人又对道路景观的要求是不同的,上班、上学、办事的人无论是步行还是行车速度都较快,在路停留时间较短,对道路景观的观赏时间较短,他们对道路的交通状况和安全较为关注;而散步、观光游览的人在道路上停留时间较长,速度较慢,对道路景观有更{要求,他们希望能够路边有景可观。

2.3 发扬地域特色

城市道路景观存在千城一面、千街一面,没有特色的问题,每个城市的道路景观都大同小异,缺乏可识别性,忽略了不同城市D有的文化和居民生活习惯。而一个城市道路景观的规划设计可看出这个城市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色,所以,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尊重、继承和保护该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结合现在,注重地域文化的表现,以体现城市的景观特点。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的时候,尊重场地的特点,保留其历史文化遗迹,结合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进行设计;建筑和其它的景观应体现地方特色,利用历史元素,选择承载地方文化和地方风格的景观要素,展示其地方特色;植物配置上多选用乡土植物来体现地域特色。

3、杨凌老城区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3.1人文景观的保护与继承

保护与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保留传统风格特征和空间面貌,增强其艺术感染力。对原有建筑立面或古树保护,包括一砖一瓦、一木一叶等,同时对这些景观要素加以提炼,赋予新的时代使命,这样能让人感觉到深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继承与保护必能促进城市运转,合理考虑效益回馈,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3.2空间活力塑造

在老城区原有道路景观的基础上追加新的构成要素,与原有要素之间持续发酵,是新的景观形式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盘活老城区的景观系统,恢复其活力,激发人们的兴奋点,满足人们各种需求,这一方法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会带来不一样的景观体验。内容决定形式,所以必须始终把握功能这一前提,充分利用原有道路景观构成要素,才能使盘活的街道景观长时间保持生命力。

3.3 生态系统的恢复

道路景观生态设计主要通过景观小品设施、绿化种植来处理,在有限的范围内创造最好的景观。小品设施的设计,因道路绿地的范围有限,故在设计当中多以景石做点缀。通过对景石的一些造型处理,突出文化与人文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化性与观赏性。在植物种植方面以物种多样化为原则,在确保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以及舒适性的前提下,构建生态化植物景观。大量运用本地的乡土树种,如香樟、桂花、红木等等。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提高,景观设计方法也在不断提高和创新,为了能够创造更优越的城市道路景观体系,景观工作者们至今仍然在不断的探索着。根据杨凌老城区的特点,采用科学的生态设计理论以及生态设计手法,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构建和谐美好的道路景观系统。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城市环境景观才能更好地体现人性化,才能营造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城市道路设计论文范文6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处在城市中或城市边缘的公路在新建或改建时,亟需具备城市道路功能,如平纵线形、断面布置、综合管线、沿线设施等,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一些重要公路建设时已经兼顾了城市道路功能,将上述设施均已考虑在内,然而在验收时,经常会出现公路验收标准中没有相关内容而导致部分分项内容无法验收,或与市政基础设施标准不一致导致交工验收时接收部门有疑义,甚至出现在验收会议上两相关部门对同一验收内容意见不一致而出现争论现象。下面列出一些矛盾,供参考,以便经过调研,给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意见。

中图分类号:U448 文献标识码: A

2 主要问题

2.1道路规划主管部门不同,技术指标相差较大。

目前县区级公路规划一般由城市规划部门出具详细规划设计文件,而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道路线形、断面、控制标高均按城市道路为依据,道路等级也均执行城市道路标准,导致在线形、断面、控制标高、交叉口间距、征地等方面均与公路规范、标准有较大差距,列举如下:

2.1.1线形方面:因公路的线形标准与城市道路不同,经常出现城市道路标准不需设超高及缓和曲线的路段而公路需要设置,若按公路标准需重新修正线形,可能会导致用地超出道路红线,有时道路两侧地块用地已批给建筑部门,线形调整的余地不大,使得公路的交通性能受到影响。

公路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

注:当圆曲线半径小于上述数值时,应设置回旋线。

2.1.2控制标高方面:城市道路规划控制标高主要考虑桥梁或两侧地块开发地坪标高,防洪标准一般只有1/20,设计标高普遍较低,进行塘渣层换填时基本上将愿土基中的硬壳层挖除,不利于路基整体受力,经过几年的沉降,标高更低,在洪水来临时,大多数地块被淹,下穿通道中断,在海葵、非特台风的影响最明显。公路是根据道路等级,分别满足路基设计洪水频率的要求,同时考虑地下水、毛细水和冰冻的作用,不使其影响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两种做法有时标高差别较大,最终导致道路的使用质量差别也较大。

2.1.3断面方面:《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中规定对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域承担集散功能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可根据非汽车交通要求,参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论证设置侧分隔带、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新的标准部分解决了公路与城市道路断面不匹配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如:

(1)由于位于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受两侧规划、建筑物及部分现有设施控制,线性标准较低,达不到一级公路要求,考虑使用功能要求车道数较多,但二级及以下公路车道数一般为双向两车道,因此低等级公路车道数要求是否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放宽要求。

(2)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均需要设置硬路肩,而且这要求是强制性条文,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后就无硬路肩要求,因此相应的硬路肩是否设置内容还需明确。

2.1.4用地指标及征地范围: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不同的公路等级及路基宽度对应不同的用地指标,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功能以后相应的路基宽度增加,公路用地指标是否按实际宽度同步调整。同时按照公路相关规范征地要求是公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不小于1m范围的土地,城市道路只到道路红线边缘为止,两者差别较大,特别是挖方路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调整。

2.1.5交叉口间距方面: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道路交叉口间距近又密,最小间距按150m控制,与公路规范要求的交叉口间距如一级公路500m相差较大,特别是村镇密集段,若间距按500m控制与居民及车辆出行实际不符,有待于完善。

2.2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标准有待统一

2.2.1护栏设置:《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规定,当整体式断面中间带宽度小于或等于12m时,必须设置中央分隔带护栏,然而城市道路交通规范只有快速路有这一条要求,其他路并无此条要求,为了节约土地,公路中央分隔带宽度一般多数为2~3m,若设中间护栏后绿化就比较难布置,在城市中景观效果也较差。兼顾了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具体如何执行无明确定论,在设计及后期验收阶段争议比较大。

2.2.2 标志版面:标志牌版面公路与城市道路不同,公路指路牌是指大方向,且交叉点处无路名,而城市道路是指附近路名,交叉点处有路名,字高也有区别,经常出现在图纸会审、交工验收时两部门要求不一致而出现争论的现象,使得设计与施工单位无所适从。

2.2.3 设计速度:城市道路设计速度普遍偏低。按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道路,设计速度普遍偏低,会审时经常遭到交警部门的质疑。

2.2.4 隔离设施:一条标准双向四车道的一级公路,设计速度60km/h,路基宽度23m,通行机动车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要在路基宽度不变的情况下需要通行非机动车时,非机动车需在硬路肩上行驶,为了保证安全需要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间设置硬隔离隔开,一般采用钢护栏,钢护栏的设置又侵占了公路界限,违反了强制性条文,如何做才好,一直在争论不休,有待于根据实际功能,进一步规范交通安全设施设置。

2.3综合管线布设及验收

2.3.1管线布设:公路规范中规定部分管线是不允许埋在公路界限范围内,如燃气管道。而城市道路规范是允许天燃气管道埋在路下,压力不大于0.4MPa的天燃气管道可以随城市桥跨越河流,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管线众多,为了充分发挥道路载体的功能,在保证安全可行的前提下建议完善相关规定。

2.3.2 管线验收:公路兼顾城市道路功能后就要充分考虑综合管线预埋等事项,然而验收规范中又无此方面的相关内容,质量控制比较难,建议验收规范结合实际情况完善。

2.4匝道

在城市出入口和城乡结合区修建公路立体交叉,其匝道出入口处的渐变宽度与长度、加减速车道的长度、匝道宽度等均与城市相关规定存在差异,在设计中会出现因取值不同而工程量相差较大的情况,在评审中各部门意见也存在差异。

2.5定额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因公路定额中无综合管线的相应定额,使兼顾城市道路功能的公路总造价编制在相关内容上缺乏依据。建议进一步补充、完善公路定额。

3 结束语

由于公路与城市道路所属的职能管理部门不同,同样道路所采用的规范存在一定差异,造成在项目实施的诸多环节不能有效统一,对设计及后期验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以后一定时间段内也将继续存在,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统一。

4 参考文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