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方式论文范例6篇

理财方式论文

理财方式论文范文1

提纲:

一、家族式企业的的产生及其意义

二、家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状况不明晰,企业家族化

(二)资信度较低,融资难,抗风险能力较差

1. 从银行信贷方面

2. 从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

(三)投资能力较弱,缺乏科学性

(四)财务管理观念淡薄,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混乱

(五)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社会审计监督

三、改善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明晰股权,明确责任:决定家族企业兴衰的杠杆

1. 股权集中的方法

2. 分散化股权安排。

(二)积极开拓融资渠道,提高家族企业的资信度

(三)规范投资程序,建立项目评估体系,提高资产回报率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的财务控制

1. 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遵守相关法律。

2. 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降低企业风险。

3. 进行合理避税,树立企业形象

(五)建立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的财务监督

1.是要设置企业的会计、出纳、保管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形成有效的内部牵 制,做到“统而不死,分而不乱”

2.是要加强内部稽查工作

3.是要加强对民营企业财会工作的检查监督及审计工作。

4.严格区分家务事与公司事务,建立以契约关系为主要管理方式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加财务管理的透明度。

5.投资要面向市场,正确进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扩大投资范围,力争实现全球化。

6.家族式企业要苦练内功,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这就要求提高认识,强化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的效果;加强财产控制;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保持财务资料完整。

理财方式论文范文2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国财税法学理论创新

【正文】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内涵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标识等问题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态度。1发展观作为意识形态,其正确与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发展问题上所采取的基本策略与基本方针。我们党历来重视发展观问题,也在不断探索科学的发展观,但一直没有将之明确表述出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的、科学的发展观,这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充分估量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高度对发展的内涵进行的科学凝练,抓住了发展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了发展的核心和实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2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谋求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适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良性发展形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崭新发展理念,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3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概括说来,新的发展观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人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4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和核心理念,是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5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统筹、协调发展。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对重大社会关系进行“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核心是“统筹”,充分体现了完善之意。这“五个统筹”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第二个基本要求。要科学地把握、正确地认识、全面地理解“发展”的内涵,就要做到“五个统筹”。“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中,要特别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解决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基础性工作。6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指导

(一)中国财税法理论研究之现状

中国财税法研究在老一辈以及新兴一代财税法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已经建立起来,7其基本范畴体系也已经提出并对某些核心范畴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8在具体制度研究方面,也具有诸多建树。从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出版的学术著作、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来看,9可以说,中国财税法学已经初步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中国财税法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严峻挑战。从数量上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的确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印象,但从质量上来看,就不是那么令人乐观了。中国财税法学界仍有一大批文章是照搬照抄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其文章与其说是法学论文,不如说是财政税收学的论文,但作为财政税收学论文又明显感到理论层次不够,达不到经济学论文的水准。中国财税法学界的研究大多是应时之作,能够对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进行高瞻远瞩论述的论文仍是凤毛麟角。关注财税法具体制度建设的论文很多,但真正具有财税法理论味道并能够窥探中国财税法理论之精髓的论文数量仍然不多。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正面临一个巨大的转折点,找准方向并勇敢地迈出这一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如果选错方向,中国财税法学只能在表面的繁荣景象下原地徘徊。在我们已经迈入新世纪征途上的时候,中共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给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理论创新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社会发展的哲学,也是指导社会科学发展的哲学。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学科发展的指导方针,定会对学科的发展繁荣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财税法学发展到今天正需要一个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财税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一门尚不成熟的学科,其发展更离不开创新。科学发展观对于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以人为本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财税法学的发展也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现代国家从获取财政收入的角度来看都是税收国家,税收是联系现代国家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税收是国家得以存在并能够履行其提供公共物品职能的必要条件,税收也是现代国家的人民得以享有政治权利并获得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必要条件。现代财税法作为规范财税关系的法律,其本质既是国家获得财政收入之法,又是纳税人权利保护之法。而现代国家的纳税人与公民的范围是大体相当的。因此,财税法学贯彻以人(纳税人)为本的思想是顺理成章的。

中国财税法学的二十年发展历程实际上也体现了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视与追求,从“税收权力关系说”到“税收债务关系说”从某种意义就是财税法学发展从以国(国库)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但中国财税法学从整理上来讲,以人为本的思想尚未真正全面贯彻。中国财税法研究仍然是以国家的税收权利为核心,仍然以保证纳税人依法纳税为重点,对于如何依法制约国家课税权的滥用,如何更好的保障纳税人当家作主的权利,仍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中国财税法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以现代城市人为本,而没有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纳入财税法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中。由此,农民的众多财税法问题也就没有得到学界的重视,比如我国长期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所造成的农民收益向工业领域转移的问题,农民收入低于城市职工,却要负担高于城市职工的类似个人所得税的农业税等等。这些问题更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具有“本土性”的财税法问题,也是我国财税法学能够为世界财税法学贡献一份特殊知识的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可以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也能够使得我国财税法研究更好地把握中国的核心问题。

2.全面统筹、协调发展对中国财税法研究的启示

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经济发展要全面统筹、协调发展,这种发展观对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中国财税法学近些年来的研究虽然有重大突破,也初步显示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也呈现出零散化、个体化和孤立化的倾向。中国财税法的研究往往体现在一个一个问题的突破,一个一个制度的研究,非常零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度与制度之间的逻辑结构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就问题研究问题,就个案研究个案,没有从整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审视财税法所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将财税法学的概念、范畴、理论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面统筹、协调发展的发展观正好为中国财税法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全面统筹要求财税法学研究必须把基础理论研究与具体制度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的长远问题研究与当前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必须把国外财税法学研究成果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理论引进与理论创新结合起来,必须把财税法学研究与相关部门法的研究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的研究结合起来。以上这些财税法学研究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一个宏观的、长远的全面统筹和协调规划的发展观的指导。唯其如此,中国财税法学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才能走上通向光明的发展道路。

(三)在科学发展观下创新中国财税法理论的思路

科学发展观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它对各门学科的发展都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中国财税法学来讲,必须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体化为财税法学理论创新的思路,否则,谈论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就有空谈之嫌。

1.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

方法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途径、手段和规则的总和。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学科,没有方法论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学科发展的突破。

财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整个财税法学的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许多基础理论问题尚处于空白,许多具体制度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财税法学的学科建构需要财税法学界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而在这一学科建构的过程中,方法论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科学史上的大量史实证明,任何规律的揭示、理论的创造都得益于恰当方法的运用,没有方法的科学运用和创造,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加快财税法学研究的步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财税法学的方法论问题,财税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税法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就很难有财税法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没有财税法学方法论的发展与成熟,就很难有财税法学学科体系的发展与成熟。10

近些年来,中国财税法学引进了很多先进的财税法学理论和著作,德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著名财税法学著作的大量引进大大拓展了我国财税法学研究的视野,这些财税法学著作给我们的最大启示莫过于方法论上的启示。11从宪法、行政法和民法角度研究财税法,结合判例研究财税法,从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研究财税法,从法认识论和法实践论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财税法等等,这些研究方法逐渐在我国财税法学的研究中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财税法学研究中,特别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分析法、政策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社会分析法、个案分析法、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等。在财税法学研究中,既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分别运用某种方法,更需要多种方法的交叉和综合运用,以期更全面地把握被研究对象。

2.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

财税法范畴是指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它是人们在认识财税法现象的过程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一些定型化的概念和术语。范畴是理论思维的工具和基本形式,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标志,是构造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和理论的标志,是学科和理论发展的动力。范畴的研究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根据财税法范畴概括和反映财税法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可以把财税法范畴分为一般范畴、基本范畴和核心范畴。财税法的核心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构成了财税法的范畴体系。12

有了完整的财税法范畴体系,进行财税法研究才能高瞻远瞩、统筹规划、全面协调。至于我国财税法学的核心范畴是什么?有哪些基本范畴?有哪些一般范畴?这些问题需要中国财税法学在发展、创新中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财税法学范畴体系。

3.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最早提出来的,是库恩历史主义科学哲学的核心。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共有信念。13研究范式是在某一学科领域内进行科学研究的包括规律、理论、标准和方法等在内的一整套理念和信念。它是某一领域的科学共同体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模式与框架,对这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的指导作用。

在财政法学领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国家分配论范式和公共财政论范式。在税法学领域中也存在两种研究范式:权力本位范式和权利本位范式。目前中国财税法学界正在进行着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化。两种研究范式在财税法学中分别体现为两种学说:税收权力关系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税收债务关系说的提出及其发展与完善直接导致了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一致以来处于低水平研究和封闭研究的状态之中,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一个团队精神和财税法学术共同体。研究人员大多缺乏财税法学的学科意识和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分支学科而存在,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可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和研究框架,没有对传统财税法学研究予以批判性的审视并进行大胆的创新与改造。归根到底,就是缺乏财税法学研究的范式意识,没有意识到财税法学研究中进行范式转换的革命性意义。

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在理论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财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带来了财税法学的革命与财税法学的重生。现代民主法治国家中的财税法学是建立在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的基础之上的,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根基,是现代财税法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公共财政学说和税收债务关系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财税法学,甚至根本就不会产生一个独立的财税法学。14

中国财税法学已经有不少学者在推动着这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但仍然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将来中国财税法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沿着学界的这种研究范式转换的道路走下去。

4.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在完成了创新中国财税法学研究方法,构建中国财税法学的范畴体系,转换中国财税法学的研究范式等基础性和前提性的工作之后,所要进行的就是拓展中国财税法学的理论空间。

中国财税法学的空白之地仍然很多,财税立宪、财税民主、财税法的基本原则、财税法的主体理论、行为理论、责任理论、救济理论等等仍然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在研究方法、范畴体系和研究范式的基础之上去拓展这些领域必然能够统揽大局、推陈出新,迅速攻克财税法学上的一个个难题。

5.加快中国财税法学的制度建设

中国财税法学面临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中国财税法治建设正在中华大地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理论发展的源泉在于实践的推动,恩格斯的那句名言至今仍在我们耳边回响——“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当然,中国财税法学要想获得巨大的发展也必须关注实践,必须能够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能够给实践以理论指导。

中国财税法学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对财税法治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合并、个人所得税法由分类所得税制向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的转换、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化、农业税的改革、城乡二元税制的统一、遗产税的开征、税收基本法的制定、税务法庭的设立等等,都是需要中国财税法学界予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无疑是一股春风,它给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希望的同时,也给包括中国财税法学在内的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带来了希望。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中国财税法学界全体同仁的不懈努力下,必将在不远的明天迎来中国财税法学发展繁荣的春天。

【注释】

1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2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3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4参见刘福垣:《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载《党建》2003年第12期。

5参见朱正昌:《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东岳论丛》2004年第1期。

6参见冯之浚:《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载《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1期。

7具有代表性的财税法学理论体系可以参见张守文:《税法原理》(第3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刘剑文主编:《财税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国财税法学界的近期动态可以参考中国财税法网(/)的相关报道。

10参见翟继光:《经济法学方法论论纲》,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翟继光:《税法学方法论》,载中国财税法网(/)2004年3月16日。

11参见翟继光:《独具特质的“北野税法学”》,载刘剑文主编:《财税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2参见翟继光:《论我国税法的核心范畴与基本范畴》,载韦苏文、陆桂生主编:《世纪论坛》,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版。

理财方式论文范文3

一、行政性公共财产的含义

行政性公共财产也称行政http://性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部门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立为国家所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部门的资产、行政部门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馈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也就是说,它指行政机关占用的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法律上强调国家拥有完全产权,而单位和个人不得占为己有、私自处置和收益的公共财产。所谓的行政机关,是行使国家职能、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种机关的统称。根据实际管理惯例,本文采用广义行政机关的概念,按照其在国家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分为权力机构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家行政机构即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机构;司法机构即法院、检察院、警察、监狱等。另外,我国按照一定原则并经过法律手续组织的、列入国家行政编制、在预算管理上视同行政单位管理的党派及社会团体也包括在行政单位之内。

二、公共财产管理模式的争论

公共财产管理思想的差异主要是集中控制、私有化产权和自治管理三个派别,他们分别对公共财产管理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以政府集中控制为唯一方案

当稀缺资源是公共所有时,没有人会节约使用一种公共资源,也没有人会将资源的所有制安排给其他人,即人们所熟知的“公地悲剧”。对于公共财产的“公地悲剧”,有学者赞同国家实行集中控制和管理的方案。加利特·哈丁认为:“在一个杂乱的世界上,如果想要避免毁灭,人民就必须对外在于他们个人心灵的强制力,用霍布斯的术语来说就是对‘利维坦’表示臣服”。对公共财产实行集中控制和管理的政策方案已经得到广泛的赞同,在第三世界国家尤为如此。

(二)市场化方法为解决方案

市场化方案提倡者认为,凡是资源属于公共所有的地方,就会导致很大的外部性。德姆塞茨(demsetz h.)认为,公共财产排除了使用财产就要付费的体制,因此强制实行私有财产制度,才能将由公共财产导致的外部成本内在化。他认为私有化是最优的解决办法。

(三)自治管理的治理方案

美国政治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在大量实证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自主治理公共财产的制度理论,从而在私有化理论和国家控制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解决公地悲剧的理论。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用博弈论的方法探索了在理论上可能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自主治理的可能性,中心思想是一群相互依赖的委托人如何才能把自己组织起来,进行自主治理,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逃避责任或其它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保持自己努力所形成的剩余。

三、公共财产管理模式与网格/团体文化理论

关于如何进行公共管理的话题,人们总在不断地探索,长期以来关于如何选择管理国家经济的模式问题上一直围绕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争论不休。网格/团体文化理论(grid-group culture theory)作为一种分析方式,起源于世界著名的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1982)的作品,如今已经被广泛用于社会科学界的制度分析。网格表示我们生活被习俗和规则所限制的程度,其功能是缩小以个人协商为基础的生活范围;团体则表示个人选择受团体选择限制的程度,其结果是将个人整合到集体中。网格和团体在公共管理中是根本性的。过去关于政府本质的争论均集中于在多大程度上依据规则机械的做法与运用智者判断和就事论事的权衡。关于如何进行公共管理,可以把“网格”和“团体”的向度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简单的矩阵,界定出一些基于文化伦理的基本的组织框架(见表1)。

文化伦理组织类型的框架促使我们思考公共管理的多样性,而不是非此即彼的两分法那么简单。这里只考虑积极的公共管理模式,即将文化理论的三种积极模式对应于公共财产管理的三种模式和三种管理手段。每一种文化伦理决定的组织类型决定了公共财产管理模式的方向和手段。表2描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公共财产的管理问题上,等级主义趋向于政府集中控制管理,对公共财产的管理采取集中所有权、集中控制、集中审批的方式,一般能够达到较高的行政效率,促进令行禁止,雷厉风行;个人主义趋向于取消政府的集中控制管理,采取用经济手段和市场化的方式,将公共财产私有化或者交给私人进行管理;平等主义的文化伦理要求公共财产管理应考虑到直接相对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公共财产管理不仅满足政府部门命令上达下传、严格执行的行政效率,也不仅是学习企业部门追求利润、重视成本的经济效率,还要基于罗尔斯所提出的“无知的面纱”下通过个人意愿、民主过程、投票抉择等机制,形成普遍公正、公平、公开的公共财产管理模式。

四、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模式选择——基于交易成本的分析

表2列出公共财产管理的文化伦理、公共财产管理模式与手段关系矩阵,在公共财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模式,至今人们也未取得一致意见。新西兰著名经济学家穆雷·霍恩认为,在实现社会目标的过程中,有效的公共管理应当确保交易费用最小化,这是制度经济学派的分析方式。在此也利用交易成本的方法来分析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模式和方法的选择。

(一)选择制度性工具

上文中关于公共财产管理模式已有了三种争论,即等级主义的集中控制式、个人主义的自由市场式、平等主义的自主治理式。究竟用哪种方式来管理行政性公共财产,这三种模式对应了三种制度工具。

1.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主体集中控制公共财产的程度。这种控制力量会随着政府主体对部门财产控制能力的大小而变化,令这种控制程度为d,变化范围从“分散管理”到“完全集中控制”,用[0,1]表示。

2.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环节可市场化程度的大小。市场化程度的大小随着公共财产的管理环节对于公共财产公共性大小以及政府职能转变而变化,令市场化程度为m,变化范围从“不可采用市场化机制”到“完全可以实现市场化机制”,用[0,1]表示。

3.外部监督主体参与权力的大小反映了行政部门以外的力量对于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的参与权力以及监督权力的大小。公共管理过程中有些规定了公众参与执行领域的决策权利,例如必须告知公众即将作出的决策,给予公众作出评议的机会,令这种外部参与程度为p,变化范围从“没有参与权力”到“完全有参与的权力”,用[0,1]表示。

(二)交易成本分析及我国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模式的选择

交易成本是指产权从一个经济主体向另一个主体转移过程中所有需要花费的资源的成本,包括一次性交易(发现交易机会、洽谈交易、监督)的成本和保护制度结构的(如维持司法体系和警察力量)成本。在公共财产管理领域中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存在四种交易成本,即决策成本(ec)、委托成本(pc)、成本(ac)以及行政管理成本(mc)。下面就用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来探索公共财产的管理制度。

令d[0,1],m[0,1],p[0,1],使得tc=ec+pc+ac+mc的值最小

转贴于 http://

其中:ec=ad+bm+cp;pc=dd+em+fp;

ac=od+pm+qp;mc=rd+sm+tp。

四个交易成本等式中的参数意义分析如下:

1.决策成本(ec)。公共财产有可能集中控制在政府手中,有可能分散在各个部门进行管理如事业单位公共财产或公共设施类公共财产,也有http://可能将管理权力下放到社区中。随着政府对公共财产的控制力度的增强,政府关于公共财产有关管理方面的决策成本降低,因此a是负值。公共财产可市场化程度越高,公共讨论进行决策的成本就越低,因此b是负值。外部力量参与权力越大的话,对于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的牵制就越大,因此c是正值。

2.委托成本(pc)。不断加强的政府控制力量,使得政府更容易对行政性公共财产的具体管理进行干涉,增加了委托问题,所以d是正的;但公共财产的可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直接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e是负的;如果外部力量很难参与公共财产的管理决策或对公共财产管理行为有所影响时,委托问题就相对增加了,所以f是负的。

3.成本(ac)。政府集中管理公共财产的权力和力量越大,代表政府控制力量越大,那么各管理公共财产的公共部门利用公共财产谋取私利的可能性就越小,成本就越低,因此o是负值。公共财产管理的相关业务公共性越强,可市场化的可能性就越小,那么占有使用公共财产的部门侵犯公共财产和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低,成本也就越低,因此p是正的。同理,外部力量参与决策或监督的权力越大,公共部门发生道德风险、侵犯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q是负的。

4.行政管理成本(mc)。政府集中管理公共财产的权力和力量越大,代表政府控制力量越大,避免了公共财产管理权力分散在占有使用部门,从而可以降低公共部门之间协调管理的行政管理成本,因此r是负值。公共财产管理可市场化的可能性越大,越可以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或者将公共财产部分业务承包给私营部门管理,如此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化方法,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因此s是负的。同理,外部力量参与决策或监督的权力越大,公共部门发生道德风险、侵犯公共利益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q是负的。

总成本tc=(a+d+o+r)d+(b+e+p+s)m+(c+f+q+t)p

我国公共财产管理体制和模式的选择,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理论来作出抉择。从上文关于文化伦理理念、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手段的分析矩阵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克服每种管理伦理和手段“阿喀琉斯脚跟”的最好办法是:融合三种管理伦理和管理手段的长处,避免其缺点,尽可能地降低交易费用。

如何融合三种管理伦理和管理手段,提高公共部门管理公共财产的绩效,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课题。在这里,笔者就公共管理的文化伦理、管理模式、管理手段,并根据行政部门的实际现状,对应于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的不同层次,尝试提出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的模式设想“三论”。

一是政府决策和行政主管层面——等级主义的“整体政府论”。

公共财产的重要性和保护的要求在宪法、行政法规上都有体现,但政府各部门或地方违反规定行事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公共财产管理的行政效率目标并没有实现,公共财产管理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职能部门直接掌握经济资源,在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处于平等抗衡的地位,部门或个人占有使用财政资金拨款形成的公共财产,却把公共财产当成部门财产或者个人财产。而实际上,政府与其各个部门之间是行政上的委托—、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政府部门占有使用的公共财产是政府委托其职能部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物质条件,而非借之以改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私有财产。在政策和行政主管层面实行政府集中控制公共财产的边际成本a+d+o+r<0,强调等级主义的管理文化伦理理念,采用整体政府、集中控制的管理手段可以使得交易成本最小。因此,改革公共财产管理体制,必须从政府决策和行政层面贯彻等级主义的理念和“整体政府论”的管理思想,将行政性公共财产的公共产权全部收归行政性公共财产主管机构所有,以此杜绝部门和个人利用公共财产和侵犯公共利益以积累部门财产利益和个人财产利益。

二是行政性财产管理机构日常管理层面——个人主义的“市场交易论”。

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中存在的预算额度最大化、成本偏高、效率低下、管理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可以通过在日常管理层面引入市场机制,或内部模拟市场来解决。此时,对于公共性不强的行政性公共财产进行市场化管理的边际成本,采用个人主义的管理文化伦理理念、选择市场化控制是理性的。第一,对于单位占有使用的房产、车辆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产管理模式,引入内部市场,要求占有使用部门对公共财产的使用支付租金,租金由财政预算安排,管理机构租金收入须入财政专户。第二,至于房产、车辆、设备等大额资产的维修、保养、清洁等服务性强,但不具备公共品性质的服务项目可以招标承包给私人机构管理,以降低行政机构专门机构专门人员负责管理的成本。第三,设立激励机制,鼓励节约,提高管理单位努力管好行政性公共财产的积极性。众所周知,企业通常采取提成、加薪等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行政性公共财产使用管理方面也可加以效仿。

三是行政性公共财产管理监督层面——平等主义的“高度参与论”。

理财方式论文范文4

关键词:财政学课程;案例教学法;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何晴(1978-),女,山东日照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讲师。(北京 100041)

基金项目: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教改立项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25-02

财政学是研究政府收支活动的经济学分支,财政学从研究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出发,阐述了政府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干预经济的必要性以及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济类课程相比,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其中,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本文在以往文献基础上,以案例教学法在非财政专业本科生财政学教学中的引入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非财政专业本科生财政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和初步的教学效果展开经验研究,以期得到有益的研究结论。

一、文献综述

由于财政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及其与相关学科的渗透性的多重特征,决定了本科阶段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方面要传授财政学中关于财政的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现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财政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能仅体现理论内容,还应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李新等(2005)、焦耘(2008)、莫亚琳(2012)、兰相洁(2012)等研究都强调了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递与培养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能力相结合的重要性。[1-4]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财政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课程,不仅是财税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也同时开设该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对象,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显然应该有所区分,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对不同专业学生按照同一标准传授同一内容,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内容上的“缺位”和“越位”。[3]由于财政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抽象性,其知识框架所包含的内容覆盖面广且多层次,因此对于非财政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如果对课程内容没有学习兴趣和主动需求,则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研究认为,如果在课堂原理讲授的基础上,运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将原理进一步具体化,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帮助。[5]而且,教师在选择财政学教学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和差别,针对各专业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来确定讲授的内容,也会提升非财政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3]

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财政学教学中,李新等(2005)和兰相洁(2012)提出的具体应用方法仅针对教师的课堂授课,提出应包括案例设计、导入案例、分析和讨论案例和总结案例四个阶段。[1,4]但至于案例教学法如何具体运用到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中,以往文献并未展开太多讨论。从以往文献来看,绝大多数的研究还停留在定性研究的阶段,没有提供更加详细的经验证据,但是,无论是考查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还是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均需要对案例教学法的需求、运用和效果展开经验研究,获取经验证据以得到有益结论,本文的研究目的正在于此。

二、研究目标和设计

概括来说,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方法搜集数据,以期在以下三个方面获得经验证据:

1.对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的调查

对于非财政学专业本科生而言,财政学知识与其专业知识之间一般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不并意味着财政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的意义不大。恰恰相反,财政学知识主要讨论政府的收支活动,而经管类的不同专业在解决本专业领域的问题时,不可能完全回避政府与私人经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非财政学专业学生而言,财政学教学更应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非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对于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的情况,这也是财政学课程对案例教学法引入的需求的根源。

2.对案例教学法引入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具体手段的调查

在笔者进行的针对非财政专业本科生财政学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案例教学法的引入主要采取三种具体形式:第一步,将案例分析引入课堂教学,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现实社会经济中的热点财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将案例分析穿插在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财政学基本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第二步,要求学生自主进行案例搜集和分析工作,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发、独立探索为主,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中,搜集近年来国内外与财政相关的某具体案例,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财政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分析现实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到结论。第三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由笔者提供具有一定复杂性的、源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财政学案例,引导学生们灵活运用知识进行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形成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更好结合,实现掌握知识点和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

3.对案例教学法引入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的教学效果的调查

如前所述,案例教学法以不同形式引入财政学教学中,实际上是通过教师为主、学生独立和小组合作这三种不同的案例分析方式,这不仅能够加大教学中的信息含量,更是将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转化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挖掘知识的过程。本研究将对不同层次的案例教学法实践的效果进行调查,看是否能够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得描述性结论,调查对象是会计专业和法学专业本科生,问卷发放和收回采取电子邮件方式。据统计,共发放问卷309份,收回270份,回收率87%。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220份,对回收较早的20份问卷与回收较晚的20份问卷中认知型变量进行无回复偏差检验,结果表明回收时间不同的问卷没有显著差异。问卷中设计的问题均以Likert五分量表来度量(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

三、研究结论

1.关于非财政专业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需求调查

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对于学习财政学课程的不同目的进行评价,问卷结果显示,对于非财政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掌握政府收支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与“提高判断和分析现实财政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学习目的,且重要程度相当,其次是“对在本专业领域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研究工作中有所帮助”。由此可见,从学生角度对学习目标的评价与教学目的是相吻合的:既要求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而调查对象所认为的最重要的两个学习目标正是这两项目标。

表1 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

财政学课程的学习目标 得分

掌握政府收支活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4.32

提高判断和分析现实财政问题的能力 4.32

了解政府收支活动的现状 3.93

对在本专业领域未来的实际工作或研究工作中有所帮助 4.04

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9

2.对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调查

问卷调查对象对四种不同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评价排序显示,学生对传授财政学专业知识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结合模式的认同度较高,尤其对案例教学的认同度更高,但对用案例教学取代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认同度很低。这与前文对财政学课程特点的分析是相吻合的,财政学课程知识点层次多且覆盖面广,彻底抛弃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是不现实的做法。

3.对非财政学专业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效果调查

从表3的调查结果来看,调查对象在财政学课程中的诸项收获都给予了肯定的态度。其中,在“自主搜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上的收获所获评价最高,说明学生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让学生感受到明显的能力提升。其次,“运用财政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财政学的理论知识”方面的收获所得到的评价也较高,这与教学改革设计时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相一致。

表3 财政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收获感评价

学习财政学课程中的收获 得分

财政学的理论知识 4.12

运用财政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19

批判性思维能力 3.95

自学能力 3.87

自主搜集资料和数据的能力 4.2

从表4来看,调查对象认为,各种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在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锻炼分析问题、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上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有利于拓展知识面”,“互动性强”和“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所获得的评价偏低。

表4 财政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的效果评价

采用课堂案例讨论、案例作业、小组讨论案例等方式的效果 得分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4.34

有利于拓展知识面 4.15

互动性强,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93

锻炼分析问题、交流沟通和合作能力 4.27

教学方式形象生动,记忆深刻 3.83

综上所述,本研究是在非财政专业财政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关于案例教学法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对案例教学法各种形式的需求、案例教学法的各种形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和预期教学效果等问题的实际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非财政专业本科生在学习财政学课程时,对于以各种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具有现实需求的,而且对于案例教学法的各种形式都表达了肯定的态度,也确实从案例教学法中有显著的收获。这些有益结论对于指导案例教学法引入非财政专业财政学教学的计划和安排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并且也初步检验了引入案例教学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具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新,梁萍,余萍.浅论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5,(1).

[2]焦耘.认知过程的特征及财政学教学改革浅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3]莫亚琳.关于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师,

2012,(2).

理财方式论文范文5

摘要:本文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具体、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考核形式化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之中,构建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并详细论述了基于任务驱动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具体包括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设定、任务分配与学生角色定位、任务的实施与执行情况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教师的点评与学生角色的考核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角色定位 评价

一、当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多年,其在理论知识体系上较为完善和成熟。然而,财务管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实务工作之中。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并尽可能地将企业实务案例贯穿于财务管理的课程教学之中。但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往往将大部分教学时间耗费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具体而言,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高校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了解财务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尽管这一目标中指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种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明确,目前的教学目标往往将财务管理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相混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目标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强调,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缺乏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教学导向,这违背了财务管理实践性特征,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培养能力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具体。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核心章节,在各章内容的设计中又主要以理论分析和单个例题讲解为主,往往截取企业财务活动的片段或某一环节作为决策分析的场景,这让学生只能从财务理论上对各种活动的决策方法、分析步骤进行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只是局部或某一环节的分析,往往无法从全局的角度、长远的发展去做出分析和判断,也很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学生很多时候无法了解和体会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真实的决策场景和实际的分析过程。

(三)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化。现行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尽管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但很多教师将其等同于实验教学,通常以上机操作代替实践活动环节,而上机操作实际上是将原有纸上做的分析判断过程用计算机软件(更多的时候就是EXCEL中的财务函数和公式)来运行,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质上变为EXCEL的使用培训,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四)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化。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而现在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要求撰写毕业论文,但是很少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通常是以实习单位的主观评价为依据,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五)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普遍缺乏从事公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实践的效果。

综上,如何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的理论结合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践型财务管理人才,如何加快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开展实验课程,以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希望在充分体现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与现实企业管理层的交流和财务理论知识点相结合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身临其境,了解企业现实决策场景和过程,使有关技术和课程结合为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

二、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

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任务的复杂程度提出设想和解决方案,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执行任务过程中碰到的各种财务问题,最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特征与优势:

(一)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实践型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粉笔+讲授”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通过任务的设计与分配,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任务的执行过程,充分体验分析和解决任务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双主模式”,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积极学习的转变。

(二)情境由零碎虚构变为系统真实。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任务情境来源于教师与企业管理层的交流和访谈,特别是与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的访谈,将他们在现实工作中遇到过的重要财务问题经过教师的加工提炼,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尽量将企业现实财务问题的前因后果、解决步骤与财务管理理论各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得零碎虚构的任务情境变得系统真实,使得各个学生任务小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现实的决策过程和方法。

(三)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任务分工。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会考虑学生在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每一部分的具体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去选择扮演合适的角色、接受恰当的任务,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完成任务的机会,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由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考虑了各个具体任务之间的相互配合、前后因果关系,扮演不同角色的任务接受者在执行自己任务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他任务对自己的干扰或支持,考虑任务实施的具体条件和后果,如在分配资金时采购经理的扮演者就必须顾及生产经理、财务经理以及成本控制角色的任务执行情况。这样,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理念,从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

三、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设定。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设定,作为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难度最大而最为关键的一步。这里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即要区分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前者应该更多地注重财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后者则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分析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任务环节。譬如,在讲解筹资管理的知识点时,将其对应的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企业实际的筹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分析各种筹资方式在成本和风险上的差异,最终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这就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访谈,从管理层那里把握企业在现实环境中是如何筹集资金和选择筹资方式的,可以将这一企业筹资前后的过程转为一个详细的任务,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比较与分析帮助这家企业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案。这样的任务设定既因直接来源于现实企业活动显得形象逼真,又因考虑全局而能够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和分析问题。

(二)任务分配与学生角色定位。在总体任务设定好之后,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总体任务化解为可供多个学生接受的具体任务。这里的标准既要考虑到任务本身的复杂程度,又要考虑到学生各自的能力特征。单从任务的复杂性来看,如果任务的细节过于繁琐,任务的执行过程难度过大,受限条件过多,或者对其他相关任务依赖程度过大,则需要将复杂任务简单化、具体化,使得分解后的具体任务能够让执行者明确任务意图、容易具体操作;单从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因每个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兴趣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等情况不同,这就需要“任务”的设计体现出层次性,做到深浅不一、难易有别。在具体分配任务时,需要将任务本身的差异性与学生自身的特征结合起来,即让能力相当的学生去接受难度相当的任务,这样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他们也会因学习能力得到完美体现而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任务的实施与执行情况的汇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后,就需要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和场景下执行自己所分担的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充分扮演好自己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角色,这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如事先将任务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熟悉任务的基本情况,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网页、报纸、博客、微信等途径扩展任务资料中涉及的相关细节信息,并启发他们从各自扮演的角色角度去思考财务管理中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自己分配的任务实施过程结合起来,如何应用于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当然,正如前面所述,由于每项任务被人为地分解为多个具体任务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实际上是前后联系、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执行自己具体任务的同时,要关注与自己同属一个总体任务场景中的其他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使得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协作能力以及全局观念。此外,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求各个任务小组及时汇报任务实施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各种角色对于发现的新问题要共同讨论商定解决措施,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完成按照财务管理教学目标设定的任务后,首先要求各个任务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对任务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管理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温习,通过反思自己在理解任务、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和重点,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让学生熟练掌握其所涉及的财务活动程序,同时使其体会到现实情境与理论知识的差距,使其意识到团队合作、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理论上理解的误区和知识上的缺陷,使其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帮助其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

(五)教师的点评与学生角色的考核。这个环节需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四、结论与展望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水平较深、实践操作要求较强的专业,基于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特点,财务管理的教学实验在于通过模拟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观察实际财务管理活动来重复财务管理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体会财务管理知识的作用,同时,任务的设计与分配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财务管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财务管理活动的规律,促使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完成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评价等系列活动。本文希望通过基于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掌握财务管理学科的方法论;使学生把本学科知识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改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接近实际、学会交流和交际,学会合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训练学生的顽强毅力和抗挫折能力;也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保证。S

参考文献:

1.李翠白,李芒.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学习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1,(12):9-11.

2.唐进晔.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N].现代教育报,2008-6-5.

3.钱士茹,吴笛.亲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6,(2):60-62.

4.容庆,湛红晖.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教学,2005,(4):28-30.

5.于天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J].商业会计,2015,(15):126-127.

6.熊磊,李涛.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刍议[J].财会通讯,2015,(22):62-64.

7.海占芳.思辨式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250.

作者简介:

杜勇,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理财方式论文范文6

[关键词]Seminar教学法;财政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1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2.056

一、引言

财政学是一门研究政府理财或公共理财的学问。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改革与财税改革不断推进,财政制度与政策的不断创新,财政学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财政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应用性和实践性比较强,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财政和税务方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目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在《财政学》的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形式比较陈旧、老套,仍然是为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结合最新的财经新闻来进行案例讨论,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教学互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Seminar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讲授式教学,将讨论法与研究法相结合,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共同探讨和研究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比如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研讨式教学法将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主要研究Seminar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并进行了课堂设计和实践,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化掌握财政学专业知识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二、《财政学》应用研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财政学》课程的性质、目标与特点

财政学也叫公共经济学,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政府的角度研究经济学,如何借助于政府经济制度和政府功能,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从而达到效率与公平两大经济目标。财政学不是简单地介绍财政本身的收支问题,而是讲授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财政如何通过自身的特殊机制来实现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其运行规律,其主要内容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等内容。《财政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主要有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财政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财政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政府预算和财政政策等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到财政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地位,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和作用,能够理论结合实践,运用所学财政理论深入分析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评析当前的经济形式和经济政策。《财政学》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财政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财政理论、税制结构理论、政府预算和政府采购、国债理论、转移支付等等,理论体系比较健全,同时财政学也是紧密结合了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方方面面如财政收入、税收、财政支出、宏观调控等;二是财政学与经济学、税法、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相互融合;三是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主要包括了财政概念和理论、财政收入、税收制度、公债理论、财政支出、政府预算、政府采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关系等。

(二)《财政学》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从上课情况来看,《财政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目标方面,存在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财政学》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和难懂。目前,《财政学》在教学目标方面主要侧重于财政概念、理论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难以理解,影响学生的学习。二是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形式比较陈旧、老套,仍然是为老师为中心,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没有结合最新的财经新闻来进行案例讨论,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教学互动,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在考核方式方面,考核方式单一,主要以闭卷考核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学生主要采用期末“冲刺”应付考试,不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四是在考核内容方面,目前《财政学》的考核内容主要以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预算以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内容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为主,忽略了运用财政学相关理论来探讨实际热点问题的考核;而考试的题型主要以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记忆性的内容为主,学生往往考完就忘记了所学内容,没有真正理解《财政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财政学》应用Seminar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方面,Seminar教学方法采用教与学双向交流方式,学生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自由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老师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在讨论中加以指导。这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避免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断裂,帮助学生主动地吸收和理解各个知识点,同时通过头脑风暴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财政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比较强,与现实的经济生活结合紧密,非常适合采用Seminar教学法。将财政学根据课时安排划分教学模块,每一个教学模块就是一个讨论的主题,老师首先对主题的内容与要求进行说明,然后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写出报告并在上课期间进行展示,接着进行发言和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评价。因此,改变和创新《财政学》的教学模式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应当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进Seminar教学法,采用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财政学》运用Seminar教学法的课堂设计与实践

(一)Seminar课堂设计的原则

针对目前《财政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按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引进Seminar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使得学生理解和掌握财政知识和理论。《财政学》运用Seminar教学法进行课堂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教与学互动原则。Seminar教学法注重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互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给予学生更多的自,针对财政学相关研讨主题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自由发言和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中心,老师主要是进行引导、鼓励和评价。二是循序渐进原则。财政学在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上应当坚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原则。首先从生活中的一些财政现象入手,然后过渡到相应的财政理论,再到财政理论的新研究等难点内容,这也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是启发性与民主性原则。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适度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一些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热点问题启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另外,老师应当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宽松的、积极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民主、平和的态度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

(二)Seminar课堂设计的思路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Seminar教学法有固定的教学程序和步骤,《财政学》运用Seminar教学法进行课堂设计应当包括以下步骤:一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应当根据Seminar教学法的特点制定财政学的教学计划,具体包括课时的安排、教学模块的进度,研讨的主题、内容和任务,研讨的方式和提纲,报告的撰写及注意事项、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以及教学实施要求等内容。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很重要,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确定研讨主题。老师应当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确定研讨的主题。研讨的主题应当紧扣教学内容,反映财政学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选取经济生活中的财政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研讨的主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学生撰写研究报告。老师可以根据上课班级的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3-6人一组,要求学生针对研讨的主题通过书籍、报纸、网络、数据库等多种途径自主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根据老师的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四是课堂发言与讨论。学生将研究报告制作成PPT,并在课堂上登台发言展示。老师鼓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针对研讨的主题进行相互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同时老师应该对讨论的主题进行引导,鼓励胆小的学生发言,适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提出一些创新的观点。另外老师还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五是老师总结与提高。在课堂发言和讨论结束后,老师应该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学生的发言汇报情况,总结学生的各种观点,对表现好的同学、新颖的观点进行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总结,是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进行梳理,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学生对财政学相关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财政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六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在Seminar课堂结束后,老师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教学评价单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报告的内容与方式、语言表达、教学效果等内容,为改进学生的报告技能和课堂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

(三)Seminar课堂的实践

本文以广东培正学院2013级经济学专业的两个班为例,一个班为45人,一个班为48人。选用的教材是储敏健、杨君昌主编的《财政学》(第三版),教学内容为1-4篇,即绪论部分、财政支出、财政收入、政府预算及政府政策。这两个班都采用Seminar课堂教学。首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根据财政学的主要内容划分几个教学模块,确定研讨的主题和具体的学时分配,并将教学计划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进度准备相应的主题报告和PPT。其次是Seminar课堂的教学安排,以一次课三个学时(即45×3=135分钟)为例进行课堂的教学安排。最后是学生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在每堂课的presentation展示和发言情况进行评分,给出最终成绩。通过《财政学》课程采取Seminar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了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创新考核模式,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财政学等主要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和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Seminar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把握学生发言和讨论的范围,不要偏题,同时研讨主题的选取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另外老师自身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才能有效地发挥Seminar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结论

《财政学》课程采用Seminar课堂教学,进一步完善其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考核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目标。《财政学》作为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作为选修课。学生通过《财政学》Seminar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掌握国家财政收支、财政税收、政府预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锻炼自身文献检索、语言表达、思辨能力等,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本来.研讨式教学的应用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版),2012(3):64-65.

[2]程金亮.体验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国际投资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02-107.

[3]骆永明.改进高校财政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7-108.

[4]曲岩.财政学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4):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