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监测论文范例6篇

质量监测论文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1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其监测结果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数据。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良好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规程,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取得准确的分析数据,但对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现场质量管理没体现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大多数单位都认为采样是环境监测中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但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因此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控制建议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流动性大、条件复杂、时间跨度长、任务要求紧、偶然因素多,对严格执行监测技术规范有难度,所以要获得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现场采样测试阶段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完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和样品保存运输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2.1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

环境监测采样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定期组织现场采样测试业务培训和交流,邀请现场采样测试经验丰富的同志授课或邀请现场测试仪器厂家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进行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通过组织持证上岗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组织技术比武等形式和途径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2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每次环境监测任务确定一名现场负责人,制定详细现场监测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现场监测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熟悉掌握监测任务书,明确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总体工作内容,列出项目所涉及的采样容器、测试仪器、设备、吸收液、滤膜、滤筒、固定剂和显色剂等清单。现场监测人员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妥善保管好样品,并附现场监测点位图或流程图,保证溯源性。

2.3加强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

现场采样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种类和台数较多,易产生混乱,每台监测用仪器与设备均应设立档案,粘贴唯一性标识。现场采样人员要制定现场采样仪器日常维护、保养、校准操作规程,科学使用、维护、保养仪器。现场采样仪器每次用完应及时整理、维护,特别是监测废气的仪器采样结束后在现场就须空抽,用空气清洗管道、气路、传感器,避免高浓度气体残留在管道、气路、传感器中,影响下次监测数据,也避免高浓度气体腐蚀仪器零部件。现场采样人员应熟悉仪器构造,具备小故障的排除能力,及时排除现场仪器故障,不能排除的应及时在仪器箱体上贴标签并注明故障情况,联系仪器厂家尽快维修、保养,并认真填写维修记录,确保所有仪器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4采样的质量控制

现场负责人经现场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按环境要素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技术细则,样品和交换与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人员应正确操作与校准仪器,查看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是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在采集样品的同进,采样人员应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

2.5样品运输和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采样时,不同项目样品选择不同的保存条件,样品久放会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影响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失真。采样前或采样后运输过程中采样管不可倾倒,采样管之间应用软体物隔离,以防吸收剂溢流;滤膜应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子里,使用时用不锈钢镊子取放,避免滤膜在进入采样器前被污染。液体样品采集后根据不同项目及时添加固定剂,对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应及时冷藏或贮存于暗处。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单。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回实验室,如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样品应贮存在温度低于4℃冰箱里。

3结语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2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意义;措施

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破坏使得环保形势越来越严峻,加强水环境的质量监测和控制已成为当前重点工作,相关措施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采取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对水环境监测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全面了解当前水环境监测情况,并发现水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不断提升水环境监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切实为相关部门决策的制订和实施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新形势下推动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才能切实提升环保效益,推动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制度不够完善,技术标准不健全。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目前国家没有从立法的角度进行统一的规范和管理,各地区也没有针对性地制订配套实施政策,在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方面还不健全,各地区没有统一、明确的水环境质量监测标准,在全过程空白样本、空白测试、平行样、加标回收等方面也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对质量控制结果数据检验标准的制订也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利于质量监测活动的有序开展。2.2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力度不够。需要将水环境质量监测控制全面纳入到水环境管理的全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的环节和具体指标、内容等,但是目前相关的监测人员往往比较注重试验分析过程的质量监控,在准备、样本采集及样本数据分析等方面的质量管控力度不够,质量控制方式也比较局限,没有积极探索更加多元、全面的质控监测方法。

3新时期加强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具体对策

3.1完善实施细则,确保规范统一。要通过立法的形式规范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确定具体的监测目标、要求、内容及相关的监测指标等,明确各级部门在此项工作开展中的权责,确保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此外,各地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细化质量监控举措,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协同等,借助现代技术等构建完善的质量监控网络,提升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效果。3.2加强水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素质和能力培训。要不断提升检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定期开展技能、业务培训等,同时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提高检测工作的规范性。积极探索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新技术、新方法,全面提升监测效率和质量。3.3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完善基础工作。要不断引进现代化质量控制新技术、新设备,优化实验室操作环境,规范监测仪器的检查、维护和保养程序,做好实验室质量控制,对全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监督,层层检查,确保监测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基础体系建设,进行试剂纯度、效能分析,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选择不同的监测模式,加强基础档案建设,切实做到有据可查,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提升质量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3

摘要: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是环境监管部门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阐述建立高素质管理队伍的重要性,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完善培训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素质,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能够体现出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关系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针对我国当前环境监测的需求,需要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建设理论不强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比较晚,理论与技术方面都相对落后,迄今为止,我国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的资料比较少,在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上只是进行了简单的规范,在执行过程中质量管理过于松懈,缺乏全面管理及系统研究,在程序和规范上没有对监测目标进行准确的设定,严重影响了监测信息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在实践中遇到管理上的问题,没有可靠的理论依据去解决问题,经常出现模糊不清、随意性强、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无法对环境管理工作展开系统性、综合性的研究,工作方法的改进与工作经验的积累失去了有效的理论依据,使环境监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1]。

1.2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设施已经相对比较完善,这就要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同时具备专业的监测技术,由于管理人员不具备综合管理素质,缺乏专业基础知识,使管理人员的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完全胜任。另外,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人员不多,在聘用管理人员时选择性比较少,很难选出管理技能与环境质量监测专业技能同时具备的复合型人才。有的监测站质量管理岗位人员经常频繁调动,常出现新手来做管理工作,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水平,可以看出,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1.3缺少专业培训机制

我国现在对环境质量监测的管理人员在专业培训机制上还不够完善,对环境监测质量没有专业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分析与研究,很难形成或完善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理论,比如现有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从现场环境监测人员或实验室分析员中选出,不具备管理经验,管理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职责要求,在进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时经常会遇到经验不足,工作效率不高。各级监测站没有系统的对管理人员开展有效的专业培训,或即使有培训,由于培训的次数较少且培训内容不够系统、全面,使培训成为一种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使质量管理工作不能全面的进行与有效的落实[2]。

1.4管理形式不到位

随着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监测质量管理中存在人员严重不足的情况,故而无法顺利开展监督管理工作。随着监测管理任务的增多,为了快速完成一些监测任务,把原来复杂的监测工作简单处理,使质量管理变得形式化,所监测的数据不够真实,无法保障监测质量,监督过程不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作用,也失去了监督管理的意义,环境监测质量的结果失去真实性与有效性,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2.1建立质量管理理论体系

我国已有质量保证的方法和控制技术,可以作为质量管理理论体系的主要依据进行环境监测,在这个基础上,还可借鉴国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国际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制定符合我国实情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理论和管理标准,加以完善与改进,使理论体系更加全面、系统,这样才能使管理人员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在以后的环境监测工作中才能更好的指导和规范管理人员的行为[3]。

2.2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

监测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反映出监测站的监测水平,环境监测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管理,加大培养管理人才力度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内容。监测站要根据监测内容的特点与性质,按照人员的特长分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在人才储备上,高校要设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专业科目,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我国环境监测管理人员队伍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资源。在技术人才上,我国在技术人才方面还比较匮乏,要积极主动地吸纳具备国外先进监测管理技术的人才,改善缺少技术人才的局面。另外,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使管理人员都有持证上岗资质,定期培训管理人员,使他们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监测业务知识与能力,只有对监测标准、技术与方法进行有效的规范,才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不能忽视管理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培训机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与有效性。

2.3明确职责,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与复杂,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与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能够有效的控制监测工作的实施,并且能够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主要考虑以下人员:

1)质量负责人

质量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把工作实践中所涉及到的监测内容文件化,形成一套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的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这就要求质量负责人不但要熟悉计量认证与实验室认可准则,还要精通环境监测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质量负责人由监测部门的领导担任,掌握环境监测方面的政策信息,与最高管理层和技术负责人随时沟通,及时解决质量管理体系出现的各种问题。

2)质量管理员

质量负责人直接领导质量管理员,质量管理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检查、监督、协调环境监测方面的文件、投诉、内审和监测结果质量等。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熟悉监测工作的流程,了解管理体系的相关文件要求,组织人员培训考核,还需要有组织能力与沟通能力,以保证与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相互配合完成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3)部门负责人

部门负责人是质量管理工作的执行者,起着上指下派、调节管理的作用,对上面传达的工作指示能够充分理解,对下面能够监督执行质量管理体系与各项方针的要求,保障部门人员能够各尽其职,不断提高质量管理能力与技术,同时还要与管理部门协调沟通,进一步落实质量管理要求。

4)质量监督员

质量监督员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及时解决或处理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涉及到环境监测技术环节的内容比较多,要求精通各项监测程序与方法,并且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估,所以需要由技术骨干或者某方面的专家来担任。另外,质量监督员要对监测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测,有日常工作中某个环节发生变化或改动时,要及时到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以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避免不必要的监测质量管理风险[4]。

2.4建立有效培训机制环境监测机构

应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对高层管理人员通过综合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结合现代管理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使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得到员工的认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在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开展与运行,质量负责人与部门负责人需要参加这一层次的管理系统培训;对质量管理员培训,应该着重资质考核,达到持证上岗的要求,使质量管理员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与掌握管理专业知识与技巧,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监督指导的工作职能。

3结语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还比较严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很多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只有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创新,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完善质量管理人员队伍,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对环境监测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邰菁菁,范荣.论上海市郊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以嘉定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7):114—117.

[2]黄鹏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人力资源建设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1):77.

[3]邵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75—276.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4

关键词 大气环境 监测 措施 探析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人类为了提高自身的生存质量,不断的对自然环境进行破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几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猛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而随着人类经济状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自身的健康变得越来越重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关注,为了拥有更好的保护环境,提高人类的目前生存环境。本文通过对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影响监测质量的因素以及提高大气监测质量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不仅为大气环境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控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借鉴。

1大气环境监测及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1.1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威胁也越来越大。目前,大气污染已经引起了我国环境监测部门的高度重视,开始将大气环境的质量监测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执行,相关人员对各个地区的大气环境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数据的收集,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实验和分析,制定出我国的大气环境监测实时报告,公布出来告诫人们大气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还可以通过对大气环境的监测,对环境的现状及时了解,在一些污染事件出现时告知人们做好预防工作或尽可能不出行。由此可见,对大气环境的有效监测可以有效的避免和解决大气环境污染对人们的损害,并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的质量。

1.2影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分析

影响大气环境检测结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现场采样。现场采样可以分为设置监测点、采集样品和保持样品三道程序,这三道程序都会对大气环境监测的结果造成影响,其中监测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监测点通常要考虑到天气情况、四周环境以及排污口的位置,一旦监测点设置不当,采集的样本就会有较大的误差,此外样本的采集时间和频率、气象条件,样品的运输及保持都会对采样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样品分析。在样品采集完成后,需要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和测试,此时需要严格注意实验仪器的精度、化学试剂的纯度以及实验环境,同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相对较低,以上因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实验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

(3)人为因素。在任何工作中,人的因素都是第一位的,大气环境监测工作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要求非常严格,分析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定和标准进行操作,否则结果的准确性就可想而知。目前,我国由于大气环境问题导致大气监测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专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再加上国家在大气环境监测工作的投入资金较少,对监控体系内的人员也缺少系统的培训体制,使相关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无法提高,导致整体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此外,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准及工作态度对监测结果也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大气环境检测没有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资金缺乏,设备老旧,没有及时更新,日常维护力度差,而且工作人员素质偏低,采样的质量得不到保证,分析过程中存在大量误差,最终导致数据偏差较大。

1.3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在大气环境的监测质量控制中,要最终得到准确的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首先要保证监测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而监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由不同的人来完成的,而且有室外工作和室内工作,所以要完善大气环境质量的监测,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大气环境监测质量体系和标准,这样既可以保证监测工作过程中的采样精确性和代表性,又可以使整个监测工作过程有完整的标准可以遵守和执行。

其次,要保证现场采样工作的质量。现场采样的样品质量主要分为采样代表性和采样精确性,其中采样代表性是指综合考虑样品的地理位置、采样时间和周期,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从而最大程度的保证采样的代表性;而采样精确性是指样本在收集过程中的质量精确,要将样品分类整理好,做好样本的管理和保存,并选择专人进行监督,保证样品的精确性,不可二次采集。此外,对于采集好的样品进行加标、分类,并放到样品存放器中进行严格管理和控制。

此外,提高监测人员的自身素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提高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是减少数据误差、保证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手段,相关单位应该定期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并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的考试,从而达到提高监测人员技术水平、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目的。

2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水平飞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严重的大气环境破坏,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日常健康带来了极大地威胁。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调研,对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对目前大气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从全局出发,对目前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网络化和实时化进行了展望,为我国大气环境监测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借鉴。

参考文献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氨氮在线检测仪;干扰因素;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X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094-01

本文以氨气敏电极A1000氨氮在线监测仪用“氨氮含量低、电导率及碱度高的水源水”监测为例,分析氨氮在线监测仪在使用中存在的干扰因素、稳定性加以介绍和分析。

一、仪表监测原理及主要干扰因素分析

在我国,目前主要有分光光度法、氨气敏电极法两种比较常见的氨氮在线监测仪监测原理。其中,前者与GB7479-1987的监测原理基本相同,均系通过水样中的氨与碘化钾和碘化汞的碱性混合溶液,来进行化学反应,其生成物呈淡红色棕色胶态化,以410~424nm的波长范围之内进行测定。该监测过程中主要的干扰因素为:产生“色度和浊度”的化学物质。在实际应用中,多数氨氮监测仪都是采用氨气敏电极法。

从上述原理图及结合氨气敏电极监测仪实际工作情况,在样品监测液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以提高其pH,铵盐转化为氨后,将会自样品液中逸出。其会穿过憎水性气体透过膜,再溶解于浓度为0.1mol/L的NH4Cl电极填充液中。当改变OH-的浓度,观察电极填充液变化,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可显示出氨氮含量。分析监测原理可知,氨氮监测数据影响因素主要有:“氨的转化、溢出、扩散、改变填充液、pH电极的监测及数据转化”。

一是氨转化过程。监测液中,氨氮存在形式主要有溶解性NH3和NH4+芍郑其二者相对量基本取决于样品液pH值。酸性液中,H+浓度较高,NH3将转化为NH4+。在溶液中,加NaOH和EDTA二钠盐后,加热监测液,可使转化绝大部分铵盐。所以,确定监测液中的pH值,可算出NH3和NH4+之比例。二是氨的溢出过程。该过程会直接随温度及溶解性物质量的改变而变化。三是氨通过膜扩散过程。监测液中,含有表面活性剂类物质时,憎水性气体微孔透过膜的扩散物质包括NH3和部分水分子,这会降低填充液浓度,容易出现监测误差。第四是氨改变填充液过程。第五是pH电极的监测和它的数据转化过程。为获得很好地电极电位斜率并消除参考电位带来的,常以两种已知浓度的标准液体取代样品液,再通过校准电极和记录电位,绘制出ln[NH3]S与E关系直线。

由分析检测仪监测原理可知:影响氨转化、溢出和透过膜的主要干扰因素是被监测液中“离子和溶解性物质含量、表面活性剂类物质及样品液的pH值”等。此外,确保缓冲液中NaOH与EDTA二钠盐的浓度足够高对检测仪器可靠性高稳定强也很重要是稳定监测的前提,因缓冲液既可调节监测液的pH值,还能够掩蔽样品液中的大量离子。需要注意的是,在选用氨气敏电极方法监测含有表面活性剂类物质监测液时,最好进行预处理水样,以此来保障监测效果。

二、仪器仪表选型问题分析

对于氨氮的测量中,正确做好仪器仪表至关重要。在监测仪器选型上,一般要结合氨氮监测的要求、所监测水体可能的氨氮含量和干扰物质三方面来选择。如,监测二级污水工业单位再生水,通常再生水其浊度会较低且很稳定,其特点是:残余表面活性剂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这种特点适合选用原理为分光光度法氨氮监测仪器。该监测仪既能够满足实际监测要求,也对于水样的预处理比较简单。其优点是:维护工作量相对较少,费用低。比较来说,净水工艺中,水质氨氮及表面活性剂类物质二者相对含量很低,对这种情况,可选用无水样预处理功能氨气敏电极的监测仪,其优点是既能节约采购费用和后续维护费用。

三、主要结论探讨

综上所述,对氨氮在线监测仪干扰因素及稳定性有如下结论。

(一)结合该监测仪监测原理与监测过程可知,对检测介质干扰主要因素有:pH值、溶解性物质总量、离子总量和表面活性剂类物质。且稳定监测的前提是缓冲液中足够高的NaOH浓度和EDTA二钠盐。

(二)设备仪器的选型应主要依据监测液中氨氮可能含量和干扰物质种类等因素。对色度和浊度较低且稳定,残余表面活性剂类的物质含量较高的被检物质,宜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仪;而在检测“氨氮含量较低,没有表面活性剂类物质或含量较少”的,以氨气敏电极法检测仪为最佳。

(三)为能屏蔽监测液中离子和溶解性物质,避免碱度影响,提高监测的pH值,调整NaOH浓度缓冲液EDTA二钠盐,以监测仪器在正常工作时排出液符合pH≥12和EC≤10μS/cm要求。为保证监测精度,用氨氮监测仪时要选用短取样管,避免阳光暴晒,同时要做好取样管灭菌处理,还应一些简单过滤器。

参考文献

[1] 王经顺,李军.氨氮在线自动检测仪的现状与问题[J].干旱环境监测.2010(01).

质量监测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3-0107-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不断的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中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而对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就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对建筑工程质量的一种有效审核,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工程质量监督标准来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达标。就此本文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测监督方法进行了研究。

1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现状

当前,在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监督方面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不足,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职能方面存在一定的交叉,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有关管理规定存在缺陷,因此我国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测管理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1相关制度并不完善

当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管理制度中存在的缺陷主要为相关监督站的滥作为及不作为,致使监督管理的效能不高,并且在进行监督时是各个流程分开监督,没有根据法定程序来执行,没有按照技术标准及科学规律来进行施工,进而致使建筑工程盲目施工、抢工期、赶进度经常发生,这就导致建筑完工的工程,其工程质量存在问题,不符合国家标准。另外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封闭,并且管理缺乏严谨性,致使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隐患。

1.2对工程质量监督的重点把握不清晰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质量监督过程中,通常会对工程项目中无论巨细都要进行检测,这样就会致使工程监督重点不够突出,监督人员在管理上单一,技术手段缺乏。一些监督站甚至将抽查项目重点提前告知施工单位,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另外监督单位在进行实地检测时,采用的技术手段低级,并不能满足当前建筑主体监督的相关标准,以上这些原因均会致使建筑工程主体施工质量不达标,不能完全发挥质量监督站的作用,还导致自身威慑力降低。

1.3不重视监督管理中的纠错能力

因为大多数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很长,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两年,另外还有一些众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建筑工程主体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作为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不能仅仅对这些已经发现问题的责任人罚款,还应该加强对已经出现问题的纠正及解决,尽可能的给予工程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

2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检测方法

2.1主要内容

对工程建筑质量中主体结构质量检测的主要内容有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中钢筋保护层的钢筋数量及位置进行抽查,对工程中的砼回弹、砂浆、砌体、钻芯检测及测砼强度等。

2.2质量检测的主要手段

在对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进行检测时,主要有以下几点:1)实体检测是其中的重点之一,而这一工作又具有较强的随机性,特别是对样本空间的确定上需要遵守相关标准的需求,同时还应该具备对实体的针对性;2)委托的检测机构或者监督人员进行监督时,除了需要对结构的外观、尺寸进行检测之外,还要对实体进行检测,并且一定要制定具体的检测方案流程,并告知施工方、监督站;3)如果需要采取可能致使工程质量受到局部影响的检测方案,必须要征求设计方的意见,才可执行;4)如果是由监督站进行具体的检测,必须要由监督机构相关部门制定监督方案,而如果是外聘检测单位,则应该由检测单位制定检测方案,并且提供给监督站进行审核;5)对工程实体的检测与质量验收不同,其中实体检测是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工作,因此对目的的把握一定要清晰,利用操作简单、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检测,大多数情况下可使用监督小组现场独立操作的方法;6)进行常规检测时,如果发现有质量疑义的构件不能通过现场进行检测的构件,应该对该构件进行针对性的部位检测,以准确的反映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扩大范围。

2.3进行抽样检测的原则

建筑工程的主体结构质量检测必须要符合科学合理的质量判断,其重点就是抽样的合理选取,按照检测的目的大致可分类确定的抽样空间如下;1)按照材料类型及结构类型进行抽查规划,对一般质量行为进行抽查:按照级别划分,第一级按照结构类型可分为: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第二级按照构件的类型可划分为:梁、柱、墙;第三级可根据材料类型划分;2)按照检测的类型及所使用检测批的容量来选取样本容量,对有异议的构件进行检测:不仅监督机构需要对构件进行抽查,而且施工责任单位也需要委托检测单位进行有关的检测,来保证施工满足设计要求及规范标准。其中监督机构做出的抽检应该大于总抽检次数的10%。

3有关注意事项

1)检测人员进行检测时必须要注意人身安全;2)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委托方及相关责任人均应该在现场;3)对于拟定的方案不能做出随便改变,如果确实需要改变,必须要要由各方同意并签字才可进行更改;4)因为检测报告是检测机构做出的结论,因此在未签发时,是可以进行更改的。

4结论

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质量检测监督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及丰富的实际经验,另外还需要具备责任心、树立使命感,才可进行这项具备挑战性的任务。在具体检测过程中,建筑工程检测人员必须要熟悉指定检测流程,强化监督意识,注意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另外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挥监督管理的灵活性、有效性、合理性,进而确保工程质量的安全。

参考文献

[1]江萍.建筑工程主体结构施工管理实例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

[2]杨曼华.建筑工程主体结构的检测分析[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