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例6篇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1

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问题:

1. 通读全文,参看下表,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3分)

段落概括内容

②要懂得珍惜。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要有所求)。

⑤要超然物外,干干净净地做人(要无所求)。

2.第⑤段画线句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3分)

3.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4分)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4.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1.要提高有限的生命的质量或者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2.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这样可以更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3.示例: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他成立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鲁宾孙漂流记》鲁宾孙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2

关键词:诗歌解读 丰富性 考场命题 冲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优秀的阅读习惯和良好的阅读积累对提高写作能力确有裨益。“阅读”为学生提供了相对自在的思维空间,他们品读摘录、思考交流,常常在无所依傍的环境中“无所畏惧”地解读,所以往往能独辟蹊径。这些解读根植于文本,或立足语言章法,或针对情节立意,或酌情拓展延伸。即使仅只针对文本内容一项,学生的解读也能不拘一格,甚至独树一帜。

在自由的写作训练面前,这些“积极”的思考能无一例外地“迎合”考试要求,变成考场成就。但奇怪的是,这种“阅读加评点”的开放式做法竟很难帮助学生提高“诗歌鉴赏”的考场得分。以对《滕王阁诗》的课堂解读和考试为例:

考场命题:请赏析《滕王阁诗》的尾联(4分)。

参考答案设置:尾联以物是人非、江水滔滔依旧的对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从答案的设置上看,手法(对比)、内容(“物是人非、江水滔滔”)、情感(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都是得分点。

学生心中没有答案可以参考,他们的解读“五花八门”。

学生阅读赏析1:尾联以设问的方式追问滕王去处,与前文滕王阁的盛况呼应并对比,以“长江自流”作答,看起来答非所问,其实这种悲观与《赤壁赋》中“客人”问曹孟德“而今安在哉”的悲观如出一辙。都源于生命的短暂无常,命运的无法捉摸。

学生阅读赏析2:诗歌的尾联完全没有必要探讨“滕王”的去处,因为答案显而易见。滕王不可能和长江一样永恒地存在下去。那么,像长江一样永恒存在,就值得骄傲吗?如诗中所写,也不过是“空”自流而已。在王勃看来,生命短暂固然可叹,但假如只能和长江一样,在“空流”中自耗生命,恐怕后者更会叫他不能忍受。因此,作者在这里一方面感叹时光易逝,一方面希望自我勉励,希望自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建功立业。这也符合王勃年少自傲的经历和性格。

学生阅读赏析3:尾联承接上文关于时空的联想,进一步追问“大人物”的命运。作者追问的目的是什么,是悲观地感叹还是及时的自我勉励,需要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滕王阁诗》是《滕王阁序》的一部分,在《滕王阁序》中,有作者感怀身世的悲观,也有怀才不遇但绝不自我放逐的豪情。

以上三个学生的解读,也都是从手法、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诗歌的尾联进行的阐述。与参考答案相比较,手法上,有说对比的,但对“对比”这个手法的分析与参考答案并不完全一致,另外,对手法的分析还涉及到了参考答案不曾提及的“联想”“呼应”“设问”等,至于对情感内容的阐述,也与参考答案不完全一致(有的包含了参考答案,有的则与参考答案几乎没有关联)――有的同学甚至认为,所谓的“悲观”只是表象,而“自我勉励”、“及时奋发”才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

这些解读并没有明显的错误,学生们的思维也各有支点,能自圆其说,他们参考了王勃的身世,考虑了文章的构思,甚至剖析了“表里”的关系。但单从得分上看,显然并不理想。

类似的“莫须有”的“丰富解读”,在我开展的“古代诗歌自由读”的课堂上时有发生。在我们读苏轼的《江城子・记梦》时,同学们对“泪”这一感情基调没有争议,但在具体解读诗歌内容时却各有各的妙招。

以“不思量,自难忘”为例:对“不”和“自”的两种理解导致了两种解读,一是“不敢轻易想念,是因为(往事)太难忘记”,一是“不必刻意想念,自然难以忘却(往日共处的时光)”。同样是说“难忘”,却有一正一反两种解读。

再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句,学生在解读“应不识”时,一种理解为“应该认不出”,另一种则认为是“应该不会结识”,这也就造成了两种解读:一是“即使现在见面,(妻子)看到我满面沧桑,两鬓斑白的模样,也应该认不出了”,一是“即使回到从前初见的一刻,我应该不会再选择结识你,那么也就不会有现在‘满面沧桑,两鬓斑白’的我独自想念你”,同样是表达自己的思念,解读的方案小有差异。

都对!这是我的结论。

我们在总结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常常将学生不能得分的原因归结为学生“没看懂”,即未能揣摩出关键词语的信息,未能把握住诗歌表达的情感。从上面的阅读案例来看,诗歌本身精炼的语言给了读者相当大的思维空间,学生从对语言的揣摩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很难说他们的哪一种理解是错的。学生们“看懂”与否,在考场上的标准只有“参考答案”而已。

大量的思考和解读在相对自由的写作命题面前,发出了微妙的“正能量”,在“老态龙钟”的诗歌鉴赏主观题面前不仅没有效力,“多心多情”的解读方式甚至可能产生“副作用”。

以江苏卷为例,诗歌鉴赏的高考命题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情感主旨类、表达技巧类、语言风格类加上默写,所选诗歌基本以唐诗(主要是律诗)宋词为主,设计分值是10分(2014年调整为11分)。

我越来越觉得诗歌的命题并不能反映出“鉴赏诗歌”的实际需求。

首先,优秀的诗歌不论题材、体裁,都能体现汉语的诗性魅力。而古诗词的“诗性”绝不等同于散文的诗性,所以仅仅提及所谓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是不足以体现诗歌的语言魅力的。翻看近年的诗歌鉴赏题,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音韵的宽窄平仄在试卷上没有体现,命题形式和散文小说几乎没有区分。学生在阅读时把诗歌读成散文,在品评时对音韵绝口不提,着实令人担忧。

其次,既然是鉴赏,那么就该鉴出个“美丑”,赏出个“优劣”,但考场上的“鉴赏”都是“歌功颂德”的伪鉴赏,学生只是人云亦云的歌颂者。真正的鉴赏者,是像汪曾祺笔下的“叶三”,虽不明理论,但捧着一颗真心,品出百般“真”情。不少看起来“开放”的命题,其实也只是“假开放”:给出一句前人的经典评价,问学生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谁都知道要想尽一切办法往前人的评价上靠。前人的评价不过就是为作品“作注”,现在我们又来“为注作注”,这样拾人牙慧,哪里是鉴赏之道?更培养不出伟大的读者。

第三,很多同仁责备学生笨,没有“看懂”诗歌内容。其实,对诗歌内容的解读角度有许多种,解读方式也不一而足。学生鉴赏诗歌不是警察探案,要让学生写出“不离谱”的答案,应该给出更多的背景内容、字词解释和作者信息。要让学生将时间花在“鉴赏”上,而不是“理解”上。不应该让诗歌鉴赏沦落为文言翻译。

伟大的诗歌必须要与伟大的读者相遇,当初创作的努力才能不被辜负。已经被界定为不可超越的诗歌盛世,实在不需要再多的锦上添花;已经在文学领域功成名就的诗人们,需要的恐怕也不是人云亦云的赞颂,而是理性地阅读和批评。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3

一、信息直测题

为了考查考生在阅读时对细节内容的“定位”能力,不少拟题者青睐于在阅读理解A篇中采用“信息直测法”命制试题。这种“信息直测题”也叫事实细节题,是一种难度较小的浅层理解题。拟题者针对文章中出现的人物(who)、事物(what)、时间(when)、地点(where)、原因(why)、方式(how)等内容设计问答型试题,考生通过阅读短文, 可以直接从阅读材料中找到这类问题的答案。以2011年北京市中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A篇为例:

Susan, the US

My best friend is Fanny.She is clever and interesting.We always look after each other.The first week we met, I got sick and she looked after me every day.

Betty, England

My best friend is Ana.She is honest and serious.We were born in the same city in England.Then I moved to America with my family.I thought I would never see Ana again.When I went to college in New York, Ana and I shared the same room!

Ken, Japan

I love to spend time with Daisuke because he is funny and smart.We enjoy talking about the funny things we did when we were children, and tell the same stupid jokes over and over again.

Lily, Australia

Linda is a very confident girl and she is really kind.Some people may wonder why Linda and I are best friends because we are totally different, but I think this is why we are such good friends.

48.Who is Susans best friend?

A.Ana. B.Fanny.

C.Linda.D.Daisuke.

49.Where is Ken from?

A.Australia.B.The US.

C.England.D.Japan.

50.What is Linda like?

A.Confident and kind.

B.Funny and smart.

C.Honest and serious.

D.Clever and interesting.

对照试题和四个方框中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第48题的定位词是Susan,从表一的首句“My best friend is Fanny.”便可确定该题答案为B。第49题的定位词是Ken,从表三的标题信息可知Ken来自日本(Japan),因此便可确定该题答案为D。对于第50题,根据问句中的Linda可定位于表四,第一句“Linda is a very confident girl and she is really kind.”中的confident和kind是Linda的“品质”,因此便可确定A项为正确答案。

拟题者用这种“信息直测法”命制阅读理解首篇的试题,由于试题难度不大,给考生树立了解答后面试题的信心。

【应试策略】由于“信息直测题”通常是针对文章中的某一点进行测试,且答案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找到,因此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可以先看试题,忽略与题目关系不大的“剩余信息”,根据试题内容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词句,通过“定位词句”来确定正确答案,这样既能节省时间,也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二、词义推测题

为检测考生“猜词悟意”的能力,不少拟题者常在阅读理解中命制“词义推测题”。这类题通常是“猜测生词词义、理解短语或句子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判断某个单词在文章中的指代对象”等。以2011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阅读理解A篇为例: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4

关键词:任务型阅读 命题特点 解题策略

近几年来,全国有十几个自主命题的省份都在进行高考试题命题改革。例如,江苏省自2004年自主命题以后,2004年和2005年沿用全国高考英语试卷的短文改错题型,2006年和2007年改为对话填空,2008年到现在都采用任务型阅读题型。高考改革显示高考试题稳中求新,高考命题力求体现《普通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高考试题要“以考查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主,但更体现能力立意,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检测学生用英语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标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任务型阅读题型正是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培养的目标。

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题型的设置确实给江苏省众多高中英语教师和英语试卷命题工作者以及广大考生提出了挑战。教师对考试说明要求缺乏了解导致教学中不知如何训练和指导学生;命题者对《考试说明》要求和任务型阅读命题特点理解不到位导致命题质量较低;学生对任务型阅读题型特点缺乏了解导致不知如何解题。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命题者的命题水平以及学生的解题水平显得十分迫切,本文结合笔者参与苏北四市联考命题的实际感受和多年从事高三英语教学的实践,谈谈对任务型阅读的见解。

一、高考英语考试说明对任务型阅读的要求

1.任务型阅读题型设置的理论依据

阅读是由感知、思维、推理、评价、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积极的心理活动构成的。阅读是中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方式,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

在阅读过程中,信息的获取完全是一种交互活动,信息的获取要靠读者的“图式”知识。“图式”包括学习图式、生活图式和工作图式。“图式”知识是学习的基础,同时又是学习的成果之一。“图式驱动阅读”模式,是一种利用大脑图式描述知识帮助理解文本的阅读方式。理解涉及文本和图式两方面因素,信息的获取不仅取决于文本本身的难易度,还取决于学生的背景知识、语体知识和语言解码能力,是读者在进行文本解码的同时运用已有知识帮助理解的过程,包括世界知识、文化知识、话题知识、语篇知识、策略知识等。

任务型阅读主要依赖于“形式图式”的能力,而“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起辅助作用。江苏高考任务型阅读题型,相对传统阅读理解题型,更注重考生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加强语言输出能力的考查,要求对摄取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整理、理解并根据需要进行综合运用。任务型阅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种能力。

2.高考英语考试说明对任务型阅读的要求

《江苏省2008年高考英语科说明》中的阅读第七小点对学生阅读能力要求能够“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

在2010年和2011年的阅读要求中则把2008年和2009年《考试说明》中“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用恰当的词语完成与短文相关的图表”改为“根据所读,用恰当的词语补全文章提纲、概括关键内容或作关键词词语转换”。

但是,任务型阅读题型主要考查的仍然是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种能力。信息查找题是指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单词在原文中能够查找到,它们基本上是现成的单词(有的单词只需要作大小写变化或词性不同但词形相同);信息转换题是指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单词在原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单词,但是需要对原文中某个词作词形变化或变成反义词才能符合表格中的语境;信息概括题是指表格中所要填写的单词在原文中找不到,需要对原文中的信息进行概括才能写出适当的单词。信息查找题难度适中,信息转换题难度较大,而信息概括题难度最大。

二、高考英语试卷任务型阅读的命题特点

1.形式特点

2008年《考试说明》在样题中提供了三个示例,分别如下:示例l: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最恰当的单词。示例2: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空格1个单词,不得用文章中的单词。示例3:请认真阅读下面短文,并根据所读内容在文章后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空格不超过6个单词。并且提供四种表格类型:树状图表、竖向表格、横向表格、环状图表。

2009年至2011年《考试说明》表格类型基本没有太大变化,但是与2008年相比有较大变化,《考试说明》只示例了任务型阅读两种表格类型:表格式和树状图表,但用了同一个要求:根据所读内容在表格中的空格里填入一个最恰当的单词;注意:每个空格只填1个单词。

在2008年至2011年高考英语试卷中只考示例2,但是没有规定不得用文章中的单词,而且2008年至2010年的表格类型都是横向表格,只是2011年采用横置变形树状图表。

2.内容特点

2008年《考试说明》在样题中提供了三个示例。示例1:文章题目是Traveling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信息查找题6题;信息转换题没有;信息概括题4题。示例2:文章题目是Change in today’sChildren,信息查找题没有;信息转换题2题;信息概括题8题。示例3要求每空不超过6个单词,在高考试卷命题中基本被否定了。2011年《考试说明》在样题中提供了两个示例。示例1是2010年高考试题。示例2:文章题目是Upgrade YourDream,信息查找题9题;信息转换题1题;信息概括题没有。

从以上对《考试说明》的样题分析中,我们发现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种题型的分配比例有点不太合理。有的缺少信息查找题,有的缺少信息转换题,有的缺少信息概括题。有的信息查找题偏多,有的信息概括题偏多。

但是,在2008年至2011年高考英语试卷中,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种题型分布如下:2008年文章题目是Working Together,信息查找题6题;信息转换题3题;信息概括题1题。2009年文章题目是Communication Principles,信息查找题5题;信息转换题3题;信息概括题2题。2010年文章题目是The Magnetic Sense-The Living Compass,信息

查找题6题;信息转换题2题;信息概括题2题。2011年文章题目是When Should a Leader Apologizeand When Not?信息查找题6题;信息转换题3题;信息概括题1题。详情请参见2008年至201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以及参考答案(一题有多个答案的以第一个答案为准)。

从以上对2008年至2011年高考英语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三类题型的分配比例就比较合理。具体表现为: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种题型的分配比例大约是6:2:2,上下浮动1个属于正常,上下浮动2个以上属于不太正常。由于信息查找题难度适中,信息转换题难度较大,而信息概括题难度最大,所以这样的比例分配既有一定的区分度,又能反映现在高校招生现状(今年大学录取率在70%以上),同时又能激励中学英语教学并帮助考生树立信心。

三、任务型阅读命题存在的问题

任务型阅读侧重语篇分析,剖析文章的“脉络”,即文章的框架结构。命题时往往要对原文“脉络”进行梳理,设计比较合理的表格,对反映原文重点信息的关键句子进行对应改写,对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种题型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但是,有些任务型阅读试题存在完全照搬原文句子、对原文内容过度概括、三类题型分配比例不合理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命题时注意。

1.照搬原文句子

照搬原文原句,是指表中句子与原文句子相同,只是挖去一个单词,要求学生把挖去的单词填写到空格中。例如,今年某市高三第四次英语模拟试卷任务型阅读中有与原文几乎相同的句子,原文句子是All their hidden anger;disappointments and envies seemt0 be exposed bythe act of driving,表格中题目的句子是It seems that all the hidden anger,disap-pointment and envies are(74)________bythe act of driving答案是exposed。这种题目命题者命题方便,学生答题容易,问题在于题目过于简单,缺少思维含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对原文内容过度概括

有些命题者走向另一极端,不是完全照搬原文原句,也不是对原文某一个或某一些句子进行改写,而是对原文内容过度概括,造成在原文中很难找到对应内容。例如,今年某市高三第四次英语模拟试卷任务型阅读中,表格中题目的句子是Road acci-dents seem to happen(71)________,参考答案是frequently。本题目似乎是根据原文中But though thepossibility of living a long and happy life is greater thanever before,every day we witness the unbelievableslaughter(屠杀)of men,women and children 0n theroads,这个句子改写的,但是原文中很难找到证据证明答案是frequendy。唯一与答案有点关系的是every day,但是为什么答案不是daily,而是frequent-1y,而daily也可以作副词用。我们的学生在该题上几乎没有得到分,也就失去了命题的意义。

3.三类题型分配比例不合理

在实际命题中,由于对高考试卷任务型阅读缺乏足够研究,命题就过于随意,从而造成三类题型的分配比例不太合理,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例如,今年某市高三第三次英语模拟试卷任务型阅读中,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类题型的分配比例是1:3:6。另一个市高三第四次英语模拟试卷任务型阅读中,三类题型的分配比例是3:1:6。

四、任务型阅读的命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1.命题方法

命题首先就是选择题材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体裁为学生所熟知,脉络比较清晰的500字左右的文章。命题时力求语言概括性强,框架结构条理清晰,尽量不用文中原句,空格设置关键词,所填单词尽量以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为主。信息查找、信息转换和信息概括三类题型的分配比例大约维持在6:2:2左右。此外,还要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词语搭配法

词语搭配法是任务型阅读命题常用的方法。搭配不同,填词就不同。例如,The author’s____on changes(opinions),The author’s______towardschanges(attitudes);Different_____to promote sales(ways),Different______to promoting sales(approaches);______for the peak scsson(Rea-sons),________of the peak season(Causes)这种方法多用于信息概括题,也可用于细节题。

(2)语态转化法

语态转化法是任务型阅读命题时改写句子常用的方法。例如,镇江市2009届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中,表中句子Wayswere discussedl0(79)clean wa-ter to the poor people in the world(provide)是把原文句子Scientists,policy expels and others discussed ways to provide clean water to the world’s poor改写成被动语态而形成的。当然,也可以把原文中某个被动语态的句子改写成主动语态的句子。把原文中的句子改写成意义相同的句子,而关键词(答案)就是原文中的词,这种命题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因为信息查找题在任务型阅读命题时所占比例最大。

(3)词形转化法

词性转化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任务型阅读中,原文句子是Leaders will publicly apologize if and when they thinkthe costs ofdoing so are lower than the costs of not do-ing so,表格中句子是There needs to be a sufficientreaaon for a leader to apologize in________,(pub-k),答案是把原文中的副词publicly转化成名词public。这种方法虽然运用广泛,但是要注意避免过分应用,毕竟信息转换题在题目中只占2个左右。

(4)综合转化法

综合转化法是指对某一段文字或整篇文章而不是对某一句的内容进行概括性改写。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任务型阅读中,It’s no______

job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pologizing 0r not,(cas-y)就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概括,从表格中句子所提供的单词来看,在原文中几乎找不到对应的句子。但从文章第一个小标题Why Difficult?可知,所填写的单词应是Difficult的反义词easy,这就需要对文章第一段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这种方法多用于信息概括题,而且解题难度较大。

2.解题策略

任务型阅读的解题策略要求学生运用略读、扫读、精读和复查等阅读方法,来解决了解文章大意和表格整体信息以及确定答案和保证准确等一系列问题。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实用的解题方法。

(1)信息查找题的解题方法

信息查找题的解题方法要求,首先,要略读短文和速览表格,确定文章与表格之间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借助所给图表结构抓住文章中心大意以及文章的脉络,并确定表格中某一行或某一列与文章中某一段落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要确定文章中相应的句子,也就是在文章中标出与表格中空格前后给出的关键词句相符合或一致的句子。

(2)信息转换题的解题方法

信息转换题的解题方法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常用的语法知识和构词法有关知识,因为这种题型经常涉及到原文某个词语的语法变形。如主动与被动,谓语动词与非谓语动词,动词原形与动词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动词与名词,名词与形容词,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名词单复数等等。

(3)信息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概括信息的解题方法要求,要看懂表格,因为归纳概括词语往往位于表格上面的第一行或表格左边的第一列。方法通常是:看下面的单元格向上概括;看右边的单元格向左归纳。大多是归纳某一段落的大意,有时是概括全文的主旨。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5

董老师对高考语文命题的不科学与不严谨现象多有列举与分析。我只就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科学与不严谨的原因谈谈看法。我认为,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科学与不严谨的主要原因是设题文字游戏化。

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通常围绕文章中所介绍的相关理论、所界定的概念内涵、所揭示的前因后果等设置题目,着重考查考生“理解词句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等能力。设题往往将原文的表达变换说法,在变换词语上设置陷阱,这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对思维的深刻性与精确性要求较高,实则设题文字游戏化,不符合常态阅读实际,不能准确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影响考试的效度与信度。

2011年高考全国大纲卷中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阅读材料是叶朗的《说意境》)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媒体第一时间的供考生在线估分的答案与命题中心给的“参考答案”完全不同。答案不同的根本原因是试题不严密、答案不唯一,对此,笔者已另外撰文分析,此处不再详谈。这里只引用命题中心余闻的“答案详解”(《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解析》,《语文月刊》2011年第8期)来分析其设题文字游戏化的问题。

第5题,将原文“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变为B选项的“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向,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变换了某些语序,变换了某些词语,添加了某些词语,用这样的办法来设置陷阱,迷惑考生。将原文的“而”变为“因而”,强加了因果,变换了关系,意思有变化,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再如第6题,将原文的“非常逼真、非常完美”变为A选项的“极其逼真、十分漂亮”,将“完美”变为“漂亮”,暗设“漂亮”不等于“完美”的陷阱,看似考查考生对原文信息的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须知“漂亮”不等于“完美”,那是文学欣赏中的一条十分抽象而高深的理论啊!在日常交际和日常阅读中,我们不是将“漂亮”等于“美”甚至“完美”吗?何况,在高考考场的特定情境中,欠缺相关知识的考生有几个能注意到“漂亮”与“完美”的区别呢?再如第7题,C选项说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王维的诗“妙”,王维的诗比杜甫的诗档次高;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相反”一词暗设了陷阱,不是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是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考查考生对“相反”的准确把握,看似要求精准理解,实则是玩文字游戏,要求考生不仅要注意到西方艺术家可能会作出“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的判断,还要注意到西方艺术家不能作出“王维诗‘工’”。的判断,这颇要一些“脑筋急转弯”的功夫。

这种文字游戏化的设题不符合常态阅读实际,不能有效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考纲要求,阅读应关注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阅读这篇叶朗的《说意境》,应主要关注“意境”“意象”的相关理论,关注我国古代近代对“意境”“意象”的不同理解,关注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文字游戏化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是考查考生对主要信息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对细枝末节的关注。比如第5题B选项涉及的相关理论,考生本应关注的是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境”“意象”的相关理论,可能对“而”与“因而”等无关材料主要信息的东西比较忽略,然而试题却在这里设置陷阱,将原文的“而”变为“因而”,让考生一不小心就掉进陷阱。试想:关注“而”与“因而”的不同,有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吗?再如第6题B选项涉及的相关理论,考生本应关注的是东西方不同的审美追求,可能对无关材料主要信息的“漂亮”与“完美”的区别没有关注(更主要的是欠缺相关知识),然而试题在这里设置陷阱。试想:关注“漂亮”与“完美”的区别,有助于把握材料的主要信息吗?何况,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普遍欠缺文学欣赏理论修养的考生谁又能注意到“漂亮”与“完美”的区别呢?甚至可以说,用这样的文字游戏题考专攻文学欣赏理论的硕士博士,他们也未必能在高考考场的特定情景中正确作答!再如第7题C选项,常态阅读本该关注的是:王夫之认为杜甫的诗“工”王维的诗“妙”,“妙”的档次高于“工”,王维诗高于杜甫诗;而西方艺术家认为“工”比“妙”好,如果让他们来评价杜甫与王维的诗,可能会作出“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的评价,“相反”即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然而,C选项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暗设了陷阱,“相反”不仅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且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这样设置陷阱,有几个不掉进去的?试想:用“脑筋急转弯”的思维注意到“相反”不仅指“杜甫诗高于王维诗”,而且指“王维诗‘工’杜甫诗‘妙’”,有助于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吗?阅读有必要思考得这么“深入”吗?这种忽视主要信息,关注细枝末节的阅读,简直是钻牛角尖!

由于设题文字游戏化,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不经过专门训练就不能正确解答,甚至可以说,即便是命题专家也难以正确解答。命题中心可以做做这方面的阅读测验,看看不同省市的命题专家做不是自己命制的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情况是否会比高中生好。

那么,高中复习应考又是怎样“训练”的呢?那就是:训练学生比较选项说法与原文说法异同的能力,训练学生关注下列词语的能力——①概念词,准确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②范围词,准确了解陈述或判断的数量范围是全部(“全”“凡”“任何”等)、部分(“有的”“有些”“基本上”“大部分”等)或个别(“只”“唯有”等);③动态词,准确了解事件事物进行发展的情况(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许”等);④称代词(“这”“那”“之”“其”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指代的人物、事件、时间及范围;⑤总领词,准确了解它们所领起的内容和所管辖的内容范围;⑥总括词(“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准确了解它们所总结的结论;⑦因果词(“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准确了解何因导致何果,何果由于何因。一句话,就是训练考生关注细枝末节的能力,就是训练学生关注“局部”的能力!

正因为只关注细枝末节,只关注局部而不关注全部,经过训练而熟悉了“答题规律”的考生,虽然一般也能做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且答题思维看似深刻精准,但做题后并不清楚所读文章的内容——自然科学类文章所介绍的科技理论、社会科学类文章所阐述的人文道理;指导复习应考的老师也大都如此。这与以获取信息或学习知识为主的常态阅读大相径庭,岂不荒谬滑稽!因为解答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阅读完全不同于常态阅读,所以考生即便会做现代文阅读客观题,也并不表示他们具有相应的阅读能力。如此考查阅读能力,岂不南辕北辙,有悖初衷?

生命生命阅读答案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的能力,除了要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外,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方法,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阅读理解题的解题应分以下几个步骤:

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是行之有效的。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1)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是速读,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体裁。答题时切忌还没完整的阅读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阅读原文时有两种方式,一种叫"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一种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倒 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2)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3)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要找到阅读理解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直接提取从文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如果试题要求用文中原话回答的,就可以直接用原话作答,如果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原话作答的,我们就可以“从文章中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就是挖掘出文中隐含的信息和深层含义然后作答。

二、审真审题,定向扫描

阅读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语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目,把握题目要求,即是把握题目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目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目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目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目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牢记:

1.弄清题目中所具有的态度或倾向

遇到的题目如果是否定形式,就采用先反后正的答题方式,避免遗漏要点;遇到的题目如果是肯定形式,就采用正面的答题方式。

2.弄清题目语言的构成形式,确定答题语言形式

题目的结构,是表意的外在形式,暗示着语句含义由哪些方面构成,分析结构可以提示考生答题时如何组织好语言

3.弄清题目中作者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作者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或者提供限制条件的作用。

4.变含蓄为直接,变分说为概括

现代文阅读材料多为散文,语言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很讲究艺术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动细腻,有的形象具体。具有这些特点的语句在高考中历来成为考查的重点。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5.多从原文中筛选、提炼、整合语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