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实践范例6篇

幼儿教育实践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1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实践探索

幼儿语言教学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言方面的知识,可以使人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提升孩子的表达能力。然而,当前的幼儿语言教育还存在有较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做好语言教学也是众多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思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将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教师要正确的认识,幼儿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对于幼儿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幼儿的年龄比较小,他们不像初中、高中生在学习上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主能力,因此,他们在学习上比较依赖教师。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对于语言教学的认识不够,那么对于幼儿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幼儿,可能无法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 。

因此,要想做好幼儿语言教学,首先就必须要使教师正确的认识到语言教学的重要性,把握语言教育领域的核心价值,积极的学习新知识和新观念,在教学的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幼儿,使他们感受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积极的学习语言知识。

二、立足教研,探索幼儿语言教育的有效方法

幼儿语言教育与其他知识的学习有着较多的区别,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语言知识的时候,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而缺少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他们可能也无法真正的掌握语言知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立足教研,根据幼儿学习的心理特征开展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差异,有选择性的开展教学,针对小班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语言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简短、有趣、易懂易记的儿歌和故事等;而在中班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由于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在教学的时候,也更为容易,教师就可以选取一些形象生动、有一定表演性的内容,让他们进行实践;在为大班的幼儿,开展语言教学的时候,教师就要注重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语言能力,可以选取一些相对比较长,情节曲折,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开展语言教学,尽可能的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促进其发展[2]。

三、勤于实践,有效开展语言教育领域的活动

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语言知识的时候,也要认识到幼儿语言学习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生活,语言教学是离不开生活的实践,也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语言教学才能够落实[3]。

基于这样的原因,教师在教学语言方面的知识时,就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提升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语言,了解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都有哪些表达方式。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幼儿进行一些小的实践活动。如,对于一些比较内向胆小的孩子,他们在平时都不太敢大声说话,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不敢自己独立自主的做一件事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多进行尝试,如可以让这样的小朋友单独去商店购买东西,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胆量,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做好家庭教育,辅助教师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多数孩子在学会说话那天,喊出来的第一声可能不是“爸爸”就是“妈妈”,而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起着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作用,对他们的语言学习也有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r候,也要注意联合家庭的力量,共同开展语言教学,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对幼儿进行正确的语言引导,纠正他们语言上的一些错误和不规范的用语,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家长还要注重引导孩子学会文明用语,尽可能的不要在幼儿时期,养成一些不良的语言习惯,这对于孩子一个的成长和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幼儿园教师也要注意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语言问题,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重视家园协作,形成教育合力,是开展全语言教育的有效补充

家庭和幼儿园一样是幼儿语言接触的主要场所,影响着幼儿语言的获得。实践中,我们探索了家园协作,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系列活动,引发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帮助家长积累优秀的教育方法,提高了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创绘记录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创编故事,用画面表现故事,体现阅读的另一番精彩。阅读存折积累,鼓励家长从一本书开始,为幼儿的生命成长积累充足的精神养料。

总之,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的年龄比较小,在学习语言时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学会根据幼儿的心理开展教学,帮助他们学好语言知识,使其能够更好的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幼儿当前的发展,对于孩子以后的发展也有较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艳.多管齐下,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J]. 教师. 2014(22)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2

关键词:幼儿教育;集体教育活动;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是不同于其它教育的,他有着其特殊性,在工作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对幼儿进行培养的:

一、培养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技能基础较差。这样面对未来的职业家庭等方面都会出现困难和障碍。推广幼儿生活技能计划,包括针对幼儿的生活技能练,是幼教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一点在初入园得幼儿身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容易的多。

二、组织幼儿集体教育活动

众多研究表明,人如果受压抑易使大脑过度疲劳,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处在自由宽松的情境下,则心情舒畅。我国幼儿园教师及家长普遍普遍对幼儿保护多度,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使孩子没有自己的主见及创造力,幼儿期是人生中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幼儿一个自由的天地,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岁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这样整个过程显得呆板,幼儿没有自主性,孩子在演唱时也无精打采,拖着长音毫无美感可言,于是,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作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的指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做简单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区描述。这样,一项平时不易被幼儿接受的学习内容,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教学效果,孩子们再也不会觉得上音乐课枯燥乏味了。

将这种教学方法推广到其他类型的课程中,同样会取到预想不到得效果,而这一方法本身也为今后的幼教课程改革任务中怎样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要知道,孩子才是活动的主体,要玩什么怎么玩,做什么怎么做,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况且,我们成年人的思维模式已基本定型,而几岁的孩子好像是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敢想成人没想到的东西,他们敢做成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从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个性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兴趣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通常,幼儿园都进行一些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有的孩子不跟着做或逃离了教师视线,教师就会反复提醒,甚至训斥,惟恐孩子们离开视线会出什么差错,教师认为只有这样才是责任心强,才是常规好。其实不然,这是一种刻板的模式,幼儿围在教师周围,必须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任何出格行为都会被及时制止,这种过度的关注与呵护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是有害的。教师出于保护意识而不让幼儿做这做那,不让幼儿说这儿说那儿,这样就不可能学会自我保护,也得不到自我锻炼和体验的机会。再有孩子稍遇到一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就义不容辞的出手相助。孩子们遇到一点点不明白的问题,老师们立刻慷慨解囊,告诉孩子一些简单直白的答案等等。结果孩子不用动脑,无须思考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众所周知,小树在大树的隐蔽下长不成参天大树,同理孩子在成人无微不至的照顾下,也不会有所作为。试想孩子的难题都被老师率先解决了,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机会,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只能坐享其成,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受者,那么,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何处培养呢?是成人轻易的帮助,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扼制了他们探索的欲望。

当然,幼儿园生活也一定要有纪律,无纪律的集体生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纪律约束的同时,给孩子创设一种轻松的生活和学习氛围,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天地,不仅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为幼儿今后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更为幼儿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家长和老师都要关注孩子的自我问题,及时改正不良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及聪明才智。这对他们今后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与幼儿的情感沟通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3

【关键词】生活教育 幼儿教育 教育改革 实践 教育模式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标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的教育体系也逐渐的在完善,如果将我国的教育体系比作成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幼儿教育就是这座高楼大厦的地基,只有幼儿阶段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大厦的地基才能打的牢,孩子们以后的发展才能更加的顺利。从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要想在教育中渗透生活内容,就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从而让幼儿更好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师要能打破传统,回归生活,做到“教、学、做三合一”,在“教”的过程中“做”,在“做”的过程中“学”,不但能够让幼儿更加轻松,还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除此之外,设定科学的生活主题、完善活动场所、做到因材施教等,也是生活教育当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教师要把幼儿园变成除了家以外对幼儿最重要的场所,让幼儿感受到园内的温暖和关怀,通过自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来学习知识,进而逐步走向大自然,或者开展主题教育,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

一、优化教学内容,坚持生活主题

传统的幼儿教育教学内容也隐藏着应试教育的影子,教师经常教授幼儿一些小学的基础知识,使幼儿们能够迅速适应小学教育并能取得好成绩,并将幼儿的成绩作为招生的噱头,引得许多家长都慕名而来,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任何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都有其独特的意义,这种在幼儿教学阶段教授小学基础知识的行为会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目前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定禁止将幼儿园教学小学化,幼儿教育应该教育孩子们一些生活中的常识,使孩子们能够很快地适应生活,适应家以外的环境,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坚持生活的主题。例如教师在为幼儿讲解小动物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不具危险性,没有传染病源的小动物来给幼儿们看,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只让幼儿们看书上的图片,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地将所学知识和孩子们可能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生活主题,使幼儿们能够用所学知识去知道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检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地使孩子们做到学以致用,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扩展教学场所,逐渐面向生活

传统的幼儿课堂教学的教学场所往往选在教室和操场上,这严重阻碍了幼儿生活教学的发展,幼儿教学应该在保障孩子们安全的基础上,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这样才能使孩子们更好地接触生活中的事物,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孩子们能够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并且在大自然中进行幼儿教学,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探索欲和求知欲,为孩子们之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和孩子们做互动“春来了”这一主题的时候,就可以选择一个距离较近,人比较少的公园组织孩子们去踏青,使孩子们能够近距离的对大自然进行观察,孩子们经过观察得来的知识比在书本上看到的生硬地知识记得更加牢固,但是教师在组织孩子们进行踏青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是一些幼儿园不敢将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实践所顾虑的最大地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保障孩子们的安全,面向生活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被实施,并且发生效果,相信通过这种接触自然的教学方法,可以使生活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幼儿教育中去,促进孩子们更加健康地成长。

三、学习教学方法,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学方法坚持以教带学的教育模式,将幼儿当作知识的接受者,忽视幼儿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教师本位主义,这是极其错误的,根据新课标改革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活动要面向幼儿,积极倾听来自幼儿们的声音,尊重幼儿们的特性和选择,坚持阳光教学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身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共用,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进行。例如教师可以在对幼儿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设备,对于在生活中不易见到的课本上的东西,比如说极光,教师可以在电脑上找到极光的视频让幼儿们进行观看,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幼儿们的差异性,鼓励幼儿们培养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并积极的创造条件去培养幼儿们的兴趣和爱好,坚持人文主义教学方式与生活教育相结合,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推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的顺利进行。总而言之,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教师要抛弃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坚持优化教学内容、扩展教学场所、学习教学方法等方法,在幼儿教育中实践生活教育。并且教师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自身学习,使自己能够适应生活教育的需求,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李怡.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J].文山学院学报,2010,03:112-114.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4

一、让知识、技能指向实践

幼儿教师教育在很长一个时期是将知识、技能作为培养内容的培养体系。“知识化”教育就是以知识、思维为培养核心,将二者“知化”的教育。在实践中,知识化教育表现为对实践的某个片段、场景的模拟,其具体实施过程是将幼儿园的某个片段在场景中以语言的形式再现,将教育的一个点从实践的场域中抽离出来,使其对象化、学术化。知识化教育在方法上表现为对专业知识的解读、对实践场景的预设、对实践行为的评判、对实践价值的重估。因此,在此基础上建构的实践只能是一个课题、一项研究的技能与训练,其成果至多表现为对实践问题的一种认识或感悟,而非实践智慧。然而,正如波兰尼所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1〕幼儿教师职业是一个真实的、完整的实践过程,实践包含在幼儿教师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幼儿教师培养不单是依靠一个片段、一个预设的场景,也不仅仅是对幼儿教师进行一种知性的逻辑思维训练。“技能化”教育作为一种对单纯“知识性”手段的颠覆和超越,对幼儿教师培养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理论与实践平行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中,在技能型人才标准和技术性至上的职业教育潮流中,很多人认为实践对现代幼儿教师的构造仅依靠一项技术或一组技能就能够完成,一切非技术性的情感、价值、智慧都是无关紧要的,对幼儿教师的培养过程就是一种程序化、技术化或被知识改造的过程。然而,“教师对于教育的认知并不能只存于操作的层面,更多的需要来自生活与价值层面的审视。”〔2〕

“技能观”在批判“知识观”的同时,将“技能”泛化为幼儿教师教育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技能割裂,将技能与实践分离,使知识和技能概念化、理想化、绝对化,成为一种“非应用性”的实践主张。这种技术性的危机根源于被割裂、被程序化、知性化和抽离式的操作性教师教育体系。它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模式:将实践本身对象化,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完成对人的教化。这种对象性思维模式割裂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将人视为手段,将技术、技能的掌握视为目的。把幼儿教师视为单纯的技术性人才的定位,从本质上割裂了教育与人培养的一体性,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性,将实践的内容与形式、知识与践行、认知与情感分离。因此,被知识化、理论化、操作化的实践理论日渐远离幼儿教师的实践行为。从表面上看,技能化教育在实践中往往表现出鲜活生动或技艺精湛,而实际上却无法生成一种真实的实践,无法真正作用于儿童。面对真实的儿童与教育实践,技能型教师常常不知所措。只有面向实践的幼儿教师教育才是理性的实践观,因为它汲取了“技能人才观”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识人才观”的合理成分,让二者在实践的平台上作用于幼儿教师本身。这种实践观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把实践智慧的生成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将应用型、专门型、创造型作为人才的基本定位,促使实践成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指标,把实践的理念贯穿始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实践观”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

幼儿教师教育是一种对于实践的建构,它不仅关注幼儿教师的感官世界,也关注幼儿教师的行为世界。大量的事实表明,幼儿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取决于他的教育程度,也不取决于他对知识的见解,而关键在于实践本身,取决于他的实践智慧。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与实践能力都是指向具体实践的。“在这种‘实践’中,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是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发现问题,形成假设,采取对策。”〔3〕然而,实践模式不是单项运行的,必须依靠多维的培养形式,建构完整的培养体系才能将知识与技能指向实践。

(一)“实践”人才观的建立

实践人才观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践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能够自如地应对实践并将教育机智应用于实践,唯有专业化教师才能够胜任。然而,专业化幼儿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标准如何建构,这是具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实践中的质性问题。实践的人才观需满足三个条件、五项指标。〔4〕(见图1)幼儿教师专业性体现在专业意识的培养和专业标准的建立两个方面:专业意识是幼儿教师在实践中对于专业标准的反应和信念,专业标准则是对其职业的准则和要求。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包含三个要素:一是系统的理论和专门的技能。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系统的专业理论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门的技能则是指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是否具有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即观察儿童、理解儿童、评价儿童的能力。二是能够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培养专业化的教师,其办学目标、宗旨、课程设置等都要服从服务对象的利益,即儿童的利益;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都要依据“儿童需要”来设定。三是具有专业自主性。幼儿教师专业自主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在实践中能够坚持专业标准,不受专业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实践中,能以儿童发展规律作为实践准则,以“儿童需要”为根本需求;在人才培养中,既能面向市场又能引领市场,而非一味地迎合市场。另外,幼儿教师专业化在人才结构上还需突出五项指标:即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实践智慧、合作与反思能力、人文素养、批判理性。〔5〕这五项指标是人才的标准,体现了人才结构中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多维组合。在理论中建构知识,在实践中形成智慧,在合作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批判,最终使知识面向实践,在反思中生成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正是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实践取向”培养目标的设定

幼儿教师教育的过程在于对幼儿教师知、情、意、行的建构,在于使他们认同、形成一种责任,在实践中依据主观的行为法则拥有价值判断及知识建构的能力。因此,改变传统培养观念首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从重视知识、重视外显的技术行为变为面向实践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道德动机与行为动力。其次,要以人为目的,呼吁人文关怀,树立责任意识,倡导实践体验及践行。最后,要完成行为他律向行为自律的根本转化,在实践中实现人的主体性的回归。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建构“应用型、专门型、创新型三位一体”的人才标准。应用型是人才的基础定位,要求学生必须是实践的真实参与者、实施者,必须懂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具备教育教学基本能力,能够把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实践中获取实用价值。专门型是在应用型的基础上,既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又能突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即“一专”),它是对应用型人才的补充与拓展,需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个性与需要,拓展学科知识、能力范围,以满足社会对特殊人才的需求。针对专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专业中突出方向性,在课程中突出选择性,在实践中突出针对性,依据兴趣,因材培养。创新型人才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其培养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通过改革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评价体系来完成对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三种类型体现的是“基础定位、个性引领和全面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才目标,三者依据个性需求相互延伸,以应用型为基础,以专门型为导向,以创新型为宗旨,最终将三位一体的人才定位于人才主体,实现目标的预设性、弹性与个性。

(三)指向“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课程,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课程的价值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经验的再现”,即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作用于人的过程;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建构,即“人程之道”(或“人成之道”),意味着人的形成。然而,无论“经验”抑或“关系”,都需要通过“实践”这个载体作用于人,实践即经验,实践即“人成之道”。因此,课程只有在实践中生成,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才具有本体价值。依据课程在实践中的基本价值取向,实践性课程需要设置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纵向———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知识、能力结构;横向———由教育类课程、文化类课程、实践类课程、艺体类课程和拓展类课程五个不同层次构成,以体现课程在实践中的素质结构。课程的横向结构是在纵向三大版块之中,根据幼儿教师知识、兴趣、能力差异,整合内容结构,以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课程的横向结构可划分为五大类:教育类、文化类、实践类、艺体类、拓展类。以教育类为核心,以文化类为积淀,以实践类为平台,以艺体类为衔接,以拓展类为方向,最终实现课程内容结构的整合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

幼儿教师培养的关键在于使实践的法则与个体主观的行为法则相一致:一方面,知识行为以实践法则为基础,使幼儿教师能够自觉地将实践法则作为其行为的准则,坚信他们“应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品格养成的基础上,不以“约束”为方式,不以“教化”为手段,依靠主观、普遍的实践法则,通过生活的实践而达到实践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兴趣、需要以及自由的意志是人才培养关注的重点。(见图2)“实践特色”的培养过程以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立足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点面结合、分层实施。具体培养步骤为:面—块—点。先铺“面”,统一人才规格,制定培养计划;再分“块”,关注人才差异,实行分层培养;后找“点”,采取专项策略,依据兴趣,深层挖掘个体潜能,使人才培养点面结合,获取最大价值。分步培养的过程由五项基本要求构成:即保基本、重差异、细分层、突兴趣、搞专项。在“面”中保基本;在“块”内重差异、细分层;在“点”上突兴趣、搞专项,最终顺利实现由“面”到“块”、由“块”到“点”的特色培养过程。

三、“实践导向”的课程转向

在实践层面上,课程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客观的行为法则须经过实践转变为主观的能力———实践的行为法则;二是课程要将人自身看作是唯一的目的而非操作的手段,课程的目的是“成人”;三是只有经过实践行为的检验,课程才真正具有本体价值。因此,以实践为导向转变课程观念、重构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是当今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转向。

(一)教学方法:从重“教”转向重“引”

幼儿教师教育在传统的课程中体现为“以教定学”,它强调教师的主导身份,而忽视了活动中儿童的主体性,这是注入式思维模式在课程中的集中体现。在此模式下,各科教学法成为主宰实践的教育教学手段,学生失去了自主性,课程失去了生命活力。在当今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教”的理念需转化为对教育活动的观察、设计、指导的能力,以“儿童发现学习”为主线,及时了解儿童需要,构建合作、发现、探究式学习路径。“引”在具体的实践中表现为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设计、指导的能力,它是幼儿教师实践能力的核心。变“教”为“引”具体有五个步骤:第一,学会观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真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记录活动过程。第二,文本提炼。让学生将真实的活动以文本的形式凝练为活动计划。第三,评价和反思。组织学生对该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而后反思。第四,独立设计,模拟实践。依照样例,让学生独立设计活动计划,根据计划模拟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评析。第五,实践检验,生成智慧。将模拟的计划在真实的实践情境中再现,检验其可行性;依据效果调整活动思路,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最终生成实践智慧。(见图3)图3

(二)教学技能:从重“艺技”转向重“教技”

艺术教育是幼儿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但由于在培养中普遍将艺术技能等同于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因此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艺术特长的训练上,而忽视了教育技能的培养。幼儿教师完整的知识结构包含三项指标:一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本体性知识”),包括语言、科学、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和技能。二是教育类知识(“条件性知识”),指教育教学类知识及教法。三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即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个体经验知识,它是个体经验在实践中的综合体现。从幼儿教师知识结构可以看出,艺术知识和技能仅属于本体性知识的一个方面,属于隐性的知识素养,在实践中,艺术技能的水平不会直接作用于儿童。相比较而言,艺术教育技能的高低比艺术技能的高低更能决定儿童能否在该领域得到发展。幼儿教师教育与其他教师教育的不同不在于艺术水平,而在于其培养的人面对的职业对象更小,他们的年龄、认知方式与其他年龄阶段有重大差别,因此需要特别的教育。这些差别是由儿童年龄特征所决定,并不需要培养的人具备更多的艺术才能。因此,艺术课程的目标要区别于艺术院校,要依据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幼儿艺术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在关注学生艺术特长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对其艺术鉴赏、艺术创作和组织儿童艺术活动等能力的培养上。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5

自我保护能力,简称自护能力,即个体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能力,包括生理上的伤害(如饥饿、寒冷、流血等)和心理上的伤害(如难过、怯懦等)。幼儿期儿童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以及生活范围的扩大,他们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也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但是由于此时幼儿自身生理发展的限制以及知识经验的匮乏,在面临危险时常常使他们不知所措。

一是环境因素存在的隐患。农村的一些特殊环境易造成幼儿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农村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通常具有一定的不安全隐患。我们地处江南水乡,而这些环境对于孩子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我们所处农村习惯性的对幼儿进行“散养”,一个幼儿可以独自一人在邻居家、庄台上玩耍半天,这些都给幼儿发生意外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二是幼儿自身存在的隐患。农村幼儿胆大、活泼,什么都愿意去尝试,如今大力提倡让孩子大胆探索的同时,更提倡幼儿保护自己的安全,而农村孩子在这方面的意识上还有些薄弱。尤其是很多留守幼儿,他们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易产生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家长薄弱的安全意识。传统的教养习惯使得我们农村的家长平时淡薄安全教育。经调查,我镇农村幼儿离园后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自行玩耍,没有家人的看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也是具有随意性,大部分家长以工作繁忙为借口,再加上文化知识水平的一定局限,教育更是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性。

四是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城市而言相对滞后,儿童缺乏校外娱乐活动的场所,容易发生意外事故。诸如前面所说,农村孩子往往是自己结伴到户外玩耍,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娱乐场所,所有的也就是自己村子前后广阔的天然环境,但这期间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虽有着无限的乐趣,但同时又是隐藏着无限的危机,随时会侵害我们幼小的身心。

1、我镇农村幼儿教育受限于幼儿园规模小、办园设施简陋等问题的约束,与城市幼儿园的办学条件相比,农村幼儿园就显得有点寒酸。城市幼儿园条件好的,每间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有的还有专用舞蹈教室、绘画室等,教具齐全。而农村幼儿园,教具和玩具条件都不富足,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也使农村幼儿在智力开发和教育方面比城市孩子差。在现实中调查中发现,幼儿园最缺乏是活动场地、图书馆、多功能教室、体育设施、玩教具等基础设施设备。

2、农村幼儿教育受限于幼儿园师资力量和观念等问题的约束。镇农村幼儿园师资来源远赶不上城镇幼儿园教师的高学历、视野较窄、教师培训机会少、激励措施偏少等问题。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期望与城市里的家长来比,相差很大。认识也显得很淡薄。在农村,由于很多家长本身的教育素质不高而且忙于工作,或是外出打工,有的家庭孩子和爷爷奶奶长期生活在一起,父母常年在外,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细节。还有的家长对学前教育没有认识或认识错误,把幼儿园看成是看管孩子的地方,对园内设施以及孩子的健康教育很不重视,只要孩子在幼儿园里平平安安、不打不闹就心满意足了。家长的这种种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农村幼儿教师的积极性与上进心不高。

3、农村幼儿教育的教学水平较低,农村幼儿园教师在教学用语上欠规范、教学内容欠科学。对于刚启蒙的幼儿来讲,语言的发展很重要。而大多数幼儿教师在上课时往往是地方方言与普通话交叉使用,很不利于幼儿认识的发展。同时,农村幼儿园的教师,既是老师又是阿姨,兼顾所有的管理与教学工作,没有专门的保育人员。课余时间大多数以孩子自已玩为主,对于儿童益智游戏的开展也较少,不利于开发幼儿智力,使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与城市幼儿园中的幼儿相比,相差太远。

一是把握农村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重点

1、更新教育观念是引导幼儿安全教育的前提。二十一世纪中国需要的是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传统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需要我们向当今发达国家中注重儿童独立性培养、吸取幼儿意志坚强、顽强奋斗品质的培养的教育理念靠拢。我们要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和观念,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过分消极的保护会对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2、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是引导幼儿自我保护教育的基础。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同家庭之间的桥梁工作,幼儿园的活动与家长的支持、配合密不可分。我们应该改变家长的观念,既要从包办代替中走出来,更要从放任自流中解除出来,要积极做好各项安全意识的宣传工作。并让家长了解、参与幼儿园活动,使他们明白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增情家长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3、让幼儿充分活动也是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关键。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孩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加深体验和认知。如果整天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虽然在保护下孩子没有危险性,但是一旦当他踏出“温室”,危险性就会倍增。而只有在一系列的反复练习、实践、强化活动下,幼儿才有可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更多的防范措施。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懂得怎样保护自己、珍惜自己。

二、我镇农村幼儿园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具体实施

(一)加强认识,规范安全管理。幼儿是自我保护能力最差的群体,我们在思想上一定要高度重视。为此,我们时刻敲响教师心中的安全警钟,要求树立“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意识。在每学期要求教办和园长对幼儿园进行多方面安全检查,作出合理整改,加强安全监督。

(二)确立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培养的目标

目标是一种期望,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根据幼儿生活需要和社会化人的素质需求,不同地从幼儿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确立安全教育培养总目标,再细化为分目标,并结合实际渗透到教师教学的日常生活中,坚持围绕目标进行培养。

(三)创设多种渠道和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对

幼儿进行引导教育。 1、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鱼把鱼刺挑干净能免受咽刺之痛,吃饭不嘻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让教师平时注意幼儿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孩子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2、通意识和交通规则的培养。结合游戏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增强幼儿游戏的趣味性和真实性。努力让教师自制大量的玩具用于幼儿游戏中,如用纸箱制作小汽车,用纸壳画出绿灯及一些交通标志等。这些活动都是一些有益于幼儿、家庭和社会的活动。

3、教育幼儿平时不做危险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的模仿力很强,他们经常在模仿周围人的举止言行,思想感情,甚至是许多成人没有觉察到的每个细节。针对幼儿好模仿的这一特点,我们要求教师经常给幼儿讲些粗浅的电学方面的知识。告诉幼儿不玩弄灯头、插销、电线,更不要让幼儿接近明火(如火柴、打火机及危险的电器设备等),因为幼儿还不能理解燃烧的意义,以免烧伤、烫伤。另外还要教育幼儿在雷雨时不要在大树下、电线杆旁和高层墙檐下避雨,以免雷击触电。

教育幼儿不乱采食花草、种子,不要乱服用药品。有病时一定要在医生或成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服药。同时还要教育幼儿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以免引起中毒现象的发生。

教育幼儿不爬墙、不上树、不戏弄牲畜。不要从高楼窗台上向下张望,更不要从较高的物体上向下跳。不要用带尖带刺的东西做玩具使用。幼儿在做手工时,教师要教会幼儿正确掌握使用剪刀的方法,以免划伤自己或误伤同伴。

教育幼儿不要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纽扣、黄豆等放入口、鼻、耳中,防止咽入肚中或呛入气管内。

4、通过生活和游戏活动,学习和巩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

《生活》课程是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观看情景表演,让幼儿明白如身体的某个部位不舒服一定要及时告诉成人,以免耽误病情。

(四)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加强幼儿安全防范意识

在培养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过程中,积极要求家长配合进行一致性的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中,教师不便于指导。因此,我镇幼儿园经常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及计划和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同时,向家长发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资料,宣传一些如何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以此来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逐渐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自护意识。

充分发挥政府和妇联的桥梁作用,做好幼儿安全保护教育的服务工作

幼儿教育实践范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

幼儿教育学是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主要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方式及相关的教育以及工作中的规律进行研究的课程。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唱、跳、表演、弹奏的能力,学生还应该对幼儿的心理活动规律进行全面的掌握,通过对幼儿的活动与心理情绪的变化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掌握,进而为幼儿的教学设置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1]。因此,这门课程是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掌握的。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更好的联系,进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可以对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堂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

一、中职学校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

幼儿教育学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将育儿的知识通过课堂集中传授给学生。但是随着近年来对生源不断进行扩招,使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的水平也各不相同,参差不齐,这给幼儿教育学课堂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在对学生进行集中教学的过程中难度越来越大[2]。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好的规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抱着侥幸的心理,过着得过且过的学习生活,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二)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实践

许多学生在进入这一专业的学习之前,对这一专业没有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大多数学生没有实践的意识与经验,对这一专业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在学习中,也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掌握,不能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在大脑的潜意识中没有清晰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理解也不深刻,这对学生进行以后的工作是极其不利的。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运用,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实际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进而养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有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在课堂中与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而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凸显。

(二)教学的重点是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讲解,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则不告诉学生。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较为重视,对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的能力和对实际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能力较为重视,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3]。在教学中,学生在进行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占用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时间,这可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还可以使案例教学的重点得到展示。

三、在中职幼儿教育学课堂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运用

(一)选择符合幼儿教育的相关案例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选择具有时效性、典型、真实的案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选用自己教学生涯中的案例,既体现案例的真实性,又可以反映幼儿的真实情况,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很有可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可以对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地区发生的情况,这样具有普遍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对其产生重视,进而对其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是发生在近期的,尤其是那些可以引起民众积极讨论的话题与案例,时效性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幼儿园每天早上的开园中,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教师可以以这种最为常见的情况作为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都可以见到的情况,再加上这是在大多数的幼儿园经常发生的情况,尤其对刚步入幼儿园的小班的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极为明显。教师将这个案例作为教学的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兴趣与疑问,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与思考,进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开展小组探究学习,合理安排案例探讨

教学课堂的引入对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始之前可以通过讲故事等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教学案例紧密相关的情景,进而通过场景的过渡,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故事结束之后,教师抛出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进入案例教学中,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开展教学活动,再对学生进行小组分配,进而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进行提升。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思维模式也有所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与分析也不同。学生直接进行探究与讨论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激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进行培养,使学生思维发展更加全面,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与提升。例如,对于幼儿为什么往往不愿意讲“早上好”的案例,教师可以通过对周边幼儿园的这种情况进行分析,进而营造恰当的教学氛围,通过多媒体的借助,向学生播放与案例有关的视频或短片,逐渐将课堂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与搭配,使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个小组中都有安排,对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都进行明确的划分与落实,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激发。在小组探究、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对探究与讨论的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进而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