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活动总结范例6篇

绘画活动总结

绘画活动总结范文1

摘要:观察力是“思维的知觉”,观察力敏锐并善于快速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儿童通常都具有突出的绘画能力。通过扩大儿童的观察视野,深化他们观察的层次,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力,这是儿童开展创造性绘画的关键环节。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儿童的观察力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儿童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而且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显示,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这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儿童绘画;观察力;家庭动力绘画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2011306

一、问题提出

儿童绘画泛指12岁前儿童的画作,绘画不是单纯意义的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 更多的是儿童表达自我意识的一种途径,类似于内在认知的外显过程,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儿童的绘画能力和作画水平是由其自身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和规律所决定的,他们用画笔描绘出的各种符号代表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想象和认知,虽然部分符号与其代表的现实物体相距甚远,甚至在成人看来是]有意义的,但儿童从自己的角度分析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这就是绘画所具有的创造性意义。心理学研究认为,语言是传达思想(意见和观念)的最好的手段;而绘画(色彩和线条)是传达情感最好的方法,儿童绘画不只是美术作品的展现,而是蕴含着许多内在心理特征,从一笔一画和图案人物的布局都能分析出潜在的心理意识表达。

观察力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综合,它指个体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充分了解、详细分析并理解记忆的能力。绘画中的观察力是指绘画者通过对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布局等各种特征要素的把握,并有机地组成完整的形象来对事物进行理解和诠释。有研究认为,观察力敏锐并善于快速把握事物形象特征的儿童通常都具有突出的绘画能力,经过绘画训练的儿童往往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表现为能够迅速捕捉到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等外在特征。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一部分没有经过任何绘画训练的儿童也能在色彩、明暗、空间透视等方面有出色的表现,这说明观察力具有天赋性与后天培养双重结构。虽然研究者很早就开始对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水平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却开始于20世纪初。由于众多研究之间的方法不同,对于观察力的测量各个学科间没有一致的界定,一些研究没有对儿童绘画进行标准化的定量分析,因此研究结论出现了不一致,正是由于这一多元化趋势,吸引了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儿童绘画的相关研究。

心理学研究认为,观察力是构成人类的多元智力要素之一,是有目的、有计划、相对持久的知觉,因此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观察力对于绘画虽然主要是视觉活动,但广义的观察力是有机地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认知活动相结合的过程。观察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要正确指导儿童的观察活动:确定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实效性;教给认知方法,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发挥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刻性[1]。儿童绘画的过程是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过程,是用心灵建构美的世界,在绘画过程中体量感、空间感、比例感、节奏感等因素都与观察力息息相关,因此绘画技能的提高最终是审美的提高,是思想力的提高,反之没有审美力的提高,就没有观察力的提高,也就没有绘画能力的提高 [2]。因此美术教育并非教授儿童绘画的技巧,而是让儿童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美、捕捉美,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领悟力和审美力。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发现,虽然诸多研究从理论上都肯定了观察力对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影响,但是大都是美学和教育学关于儿童观察力培养的定性研究,从实证方面研究观察力与儿童绘画之间相关关系的几乎没有。通过研究儿童绘画与观察力的关系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儿童认知结构的发展。

二、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的影响

(一)被试

实验在云南省昆明市某小学选取学生120人。将被试者按年级分为三组,即二年级组、四年级组和六年级组 (每组被试40人,男女各2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8.1岁、10.3岁,12.6岁。所有被试的参与者均得到家长及学生本人的知情同意。

(二)实验过程

1.实验任务

(1)家庭动力绘画任务。本研究的实验任务是规定绘画主题,让儿童按照主题进行自由绘画,最后将绘画按照标准量化分析,分为图画细节性、具象性表现、探索程度和艺术水平四个纬度。家庭动力绘画(Kinetic Family Drawing,K-F-D)是1970年由Burns和Kaufman编制,在绘画过程中,要求小朋友画出每个家庭成员以及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为用绘画分析家庭内部互动情况以及人际情感联系提供了可能性。国内部分学者己将家庭动力绘画测验应用于儿童心理的研究,并取得了相关研究成果。

(2)观察力测量。观察力作为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决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观察力要求个体具备善于发现客观事物非典型特征的能力。观察力是儿童感知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基础,是儿童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诸如注意、记忆、情感、想象、兴趣等心理活动倾向都是通过观察活动产生的。观察力具有以下特征:目的性、精确性、锐敏性、客观性、全面性。观察者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事物,并能够预想观察的结果,从复杂的现象中发现有意义细节,迅速准确地发现事物本质特征和重要细节。但是,人的观察力存在着个别差异。

该测验在12分钟左右完成,因此可以保证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测验是在计算机上提供12个flash小游戏(2个练习游戏,10个正式测验),每个游戏包含两张十分相似的图片,这两张图在仅7个地方有不同之处,请被试用鼠标指出。每找出一处计1分(每个游戏限时1分钟),纪录被试的总分。

2.实验材料

(1)每个儿童两张A4标准大小的白纸。

(2)6-7名儿童为一组,每组一套18色的水彩笔。

3.计分标准

(1)细节性。细节性,用可以阐明绘画关键概念的14个校标(12个用二分法计分,2个采用非二分法计分),各项量化指标见表1。

(2)具象性。具象性,是指创造可辨认的符号来代表物体的能力(如人、植物、动物、房子),以及在空间上把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包括基本形式完整度、颜色使用量和空间组合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15分,最低分为5分。

(3)探索性。探索性,是指儿童的设计、具象性绘画和儿童使用艺术材料所反映出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变化性以及程度,包括颜色变化、图案变化和动态变化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9分,最低分为3分。

(4)艺术性。艺术性,指运用不同艺术元素如线条、形状、色彩来表现情感、制造效果以及装饰艺术作品的能力,包括表现力、饱满感和美感三个计分维度,最高分为9分,最低分为3分。

4.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是儿童绘画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和观察力量表的得分。将数据收集并计算完毕后统一录入SPSS数据库。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录入数据后,分别以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以被试在家庭动力绘画和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作为因变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0.0M行数据处理,依据研究目的选择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方法。

(三)结果

1.儿童绘画水平和观察力的年级、性别差异

在本研究中,用绘画总分显示儿童的绘画水平,绘画总分又包括细节性、具象性、探索性和艺术性四个维度,分别计算三个年级和不同性别在绘画水平和观察力的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了探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被试在绘画水平和观察力上的差异,作进一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除了在细节性上四年级略低于二年级,在具象性、探索性、艺术性和总分上四年级都高于二年级,在这四个分维度和总分上六年级均高于四年级和二年级,显示出儿童的绘画水平随着年龄增长有增长趋势。

在绘画总分和四个分维度上,三个年级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经过进一步的LSD多重比较发现,在细节性、具象性和总分方面,六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和四年级,在探索性和艺术性方面,六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和二年级,四年级也显著高于二年级。在绘画总分和四个分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在绘画水平上均显著低于女生。

在观察力方面年级差异极其显著,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观察力呈阶梯状上升,四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观察力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观察力要优于男生,说明女生更擅长观察周围的细节。

2.观察力与绘画测验水平的相关分析

为了探索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其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与绘画总分及其分维度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如表3所示,观察力与儿童的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能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

3.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影响的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观察力对儿童绘画水平的影响。以儿童绘画的总分为因变量,以观察力测验的得分为自变量,在进入水准为α=0.05,剔除水准β=0.10上做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回归分析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三、讨论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和发展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儿童每天都在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由于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难以用文字或语言表达他们观察到的事物,但是他们能够运用绘画作为表达途径。观察力是儿童绘画水平外显标志,敏锐的观察力是画出丰富多彩、线条流畅的图画的基础。当教育者鼓励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表现在绘画中,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通过绘画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感,就有助于促进儿童多元智力的发展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张晶晶,2011)[3]。由于绘画要求儿童的大脑、双手和眼睛的协调配合,因此儿童可以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注意、记忆、提取、再现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力。

本研究通过收集三个年级儿童的绘画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每个年级的绘画都有独特的特点,并表现出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加写实,色彩更多变,能够用绘画表现情绪和艺术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能创造更复杂的绘画与丰富的表征经验密不可分(Cherney,London,2006)[4]。一般来说,当认知能力提高了,儿童更容易区别各种表征,从简单表征(如,棍形人)到复杂表征(如,个体穿衣服,有面部的细节)。儿童绘画的比例逐渐接近现实,所画的人物本身和他们之间的比例能保持一致。绘画是儿童认知的复杂活动,儿童逐步学习运用视空间编码,并将其与符号概念编码相结合,逐渐出现认知冲突,意识到头大身小的不协调性(Burkitt,Barrett,Davis,2003b)[5]。画中头躯比例趋于正常反映出他们编码策略、认知水平及监控调节能力的发展。总之,儿童能够画出他们观察到的事物细节,大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画得更写实,事物外观画得更准确,画面追求完美充实,能够表现思想和故事情节(Isabelle,Cherney,Claire,Seiwert,2006)[6]。另外,随着儿童的成熟,他们的运动技能逐步完善,小肌肉运动技能在儿童5-9岁的时候发展迅速,表现出对线条的控制更随意,绘画水平也随之提高 (Braine,Schauble, Kugelmass,Winter,1993)[7]。然而,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儿童绘画描绘的细节数量与年级并不呈正比。绘画中包含的细节数量是通过细节性来考察的,而对儿童的绘画能力要求较高的充实性和表现力是通过探索性和艺术性来考察的。因此,可能出现四年级儿童为了追求更高的绘画表现而减少一些细节的数量,从而出现细节性低于二年级、而在探索性和艺术性上的得分高于二年级这一现象。

研究发现,观察力与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相一致,小学阶段是儿童观察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的观察能力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强,有比较明显的年级差异。对儿童绘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幼龄儿童经常重复画曾经画过的东西,究其原因可能与他们缺乏细致观察力和把握周围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能力有关。在儿童年龄小、经验少、思维能力较差的二年级阶段,他们很难保证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往往扫视外在事物而无法形成记忆,甚至只对外表具有新奇性的事物感兴趣,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特征。因此,注意力稳定性差、表象视觉水平低导致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出现线条零乱、图形简单、画面缺乏条理性、物体形象不完整等特点,这都与他们的观察力有限有关。并且儿童观察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他们进行表象思维的深度和逻辑性,只有引导儿童进行自觉的、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才是提高他们绘画水平和绘画能力的保证[8]。儿童自发的观察活动往往随意,他们容易关注新奇有趣、色彩艳丽、外形奇特的事物,没有目的性的观察导致他们只会关注事物的个别特征,容易被无关刺激影响而转移注意力,对整体和全局却视而不见。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选择合适的观察内容,并且在绘画过程中引导他们选取合适的观察方式,通过提高儿童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用心进行观察,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9]。

对儿童的观察力与绘画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观察力与儿童绘画的各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儿童的观察力越好,则绘画将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包含更多的细节,所画的比例、色彩更接近真实物体的颜色。同时,回归分析的结果也显示观察力与儿童绘画能力相关最为显著。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儿童通过观察感知事物本质特征,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并对各种事物进行比较。并且观察的对象要求一定是真实的,因为任何电子模拟的事物的真实性都无法与实物相媲美,儿童只有观察什么是“真的”才能与“假的”相区分。因此,要为儿童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观察对象,从他们与观察对象近距离的接触中形成表象认知,提高观察力。另外,在绘画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对于那些绘画构图简单、造型单一、内容空洞、缺乏灵动性的儿童,需要培养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在绘画活动中,儿童通过视觉、听觉、感知、记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总之,提高观察力是儿童开展创造性绘画的关键环节。

四、结语

研究发现:(1)二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不同年龄段所具有的特点,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绘画变得更复杂和写实。儿童的观察力也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四年级儿童显著高于二年级儿童,六年级儿童显著高于另外两个中低年级儿童。而且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绘画水平和观察力均显著高于男生。(2)相关分析显示,儿童的观察力与其绘画能力的各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儿童的观察力越强,他们的绘画水平越高。(3)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观察力对儿童的绘画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分析。

总之,观察力对提高儿童绘画能力有重要作用,要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通过扩大儿童的观察视野,深化他们观察的层次,培养他们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

参考文献:

[1]朱灵华.幼儿观察力培养浅见[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3,24(5):70.

[2]曾小桦.论观察力在素描教学中的作用[J].美术论坛,2004,(5):53-54.

[3]张晶晶.浅谈幼儿美术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12):11.

[4]Cherney, I. D., & London, K. L. Gender-linked differences in the toys, television shows, computer games, and outdoor activities of 5-13-year-old children, submitted [J].Sex Roles, 2006,54:717-726.

[5]Burkitt, E., Barrett, M., & Davis, A. The effect of affective characterisations on the size of children’s drawings [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3,21:565-584.

[6]Isabelle D. Cherney, Claire S. Seiwert,etc. Children’s Drawings: A mirror to their minds [J]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26(1): 127-142.

[7]Braine, L. G., Schauble, L. Kugelmass, S. and Winter, A..Representation of depth by children: Spatial strategies and lateral biases [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3,29:466-479.

[8]S玉洁.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园――谈幼儿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课程教育研究,2011,(9):23.

[9]李仁.儿童绘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2):33.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李文姣:儿童绘画与观察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绘画活动总结范文2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世纪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世纪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

《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

《塔希提妇女》

绘画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绘画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美术是对幼儿园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它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等内容。其中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及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同时,绘画又能让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内心世界,并在创作中发挥潜能,建立自信,享受成功。由此可见,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合理组织教育活动,科学指导幼儿绘画就尤为重要。笔者结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针对班级幼儿绘画活动的情况,进行多种方式的指导策略,使班上幼儿的创造能力、绘画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运用语言指导,满足幼儿的需要

从创造教育的角度来说,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标志是能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和心理自由感,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和兴趣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当幼儿心理有了安全感和自信时,最有利于他们创造性的发展与表现。因此,在绘画教育活动中,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可以用积极、亲切的语言来引导,可以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如,摸摸他的头,给他以肯定的手势等来表达,可以用倾听的方式来接纳。总之,教师应做到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给幼儿自由、自主,使幼儿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

例如,能力弱的幼儿,特别是中班的插班生,以前从未参与过绘画与涂色活动,在刚开始绘画时,他们会出现胆怯心理,不愿意画,且一见到画就哭,一个活动下来,还是一张白纸的现象。对此,我们就要对其进行鼓励,在开始时手把手地带着她画,当她有一丁点的进步,就进行全班表扬,这样经过多次锻炼,幼儿就不再那么害怕,能自己单独画了。还有,在绘画活动中,我们要多用一些平等的语言来营造宽松的氛围。如:“小朋友都说了,现在我也想说一说,好吗?”“这是我的方法,你觉得好可以用。”运用肯定的语言来激发幼儿大胆创作。如:“你画得很棒,如果你能想办法把画变大一些,那就更好了。”运用鼓励的语言引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运用多种形式,增强幼儿的创作愿望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绘画活动就是将眼睛所见引起内心冲动而通过手的动作描绘出一个“无中生有”的世界的活动。美国专家认为,幼儿的涂涂画画实际上包含着许多积极的视觉形象思维。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美景、美物、美的心灵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关键是我们如何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感受生活,让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我们带领幼儿到公园进行春游活动,观察春天的变化与景色,幼儿都玩得十分开心,在回园后,我们可以请幼儿将在公园里看到的美景绘画出来,幼儿会很容易地完成创作。同时,我们还结合班级美术特色活动——染纸来进行指导。刚开始时,我会先示范,进行一些简单的折纸方法,然后再进行印染。随着幼儿染纸能力的提高,我又加入棉签的使用,在操作前,先请幼儿将纸折叠好,然后用棉签在纸上进行绘画简单的图案,打开后,一幅幅漂亮的美图就展现出来了。这时,幼儿在欣喜之余又体验到了成功感与快乐感,并萌发出再次创作的愿望。同时,绘画活动还可与讲故事合在一起来满足幼儿的需要,通过故事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生动优美的话语吸引着幼儿,这些故事对幼儿来说是他们绘画创造的源泉,这使幼儿沉浸在艺术殿堂里。

三、注重情感体验,让幼儿乐在其中

绘画是幼儿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美的体验强调做事情是为获得真正的乐趣。我们教幼儿绘画,不是为了培养小画家,而是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幼儿的认知、情感等获得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与态度倾向,才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时,幼儿绘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教师只有充分运用游戏的手段,安排幼儿感兴趣的内容,才能给幼儿的创作活动带来乐趣。其次,在组织活动时,不能注重结果,应注重过程体验,考虑幼儿的情感倾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也指出:“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技巧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早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应该支持富有个性和创造的表达,克服过分地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话要求的偏向。”再次,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比如,引导幼儿画一种小动物,我们除了引导幼儿观察其外部形态特征,用线条勾画之外,还应在绘画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幼儿被激起的积极喜爱的情感会成为绘画的一种动力,在顾及幼儿内心感受的同时,要求幼儿画好小动物,往往事半功倍。像我们自然角里,有周××带来的乌龟,幼儿天天给它换水、喂食,他们的感情非常好,于是在上绘画活动“可爱的乌龟”时,幼儿不但能详细地说出乌龟的特征:乌龟背上有一个硬硬的壳,有四条腿,有一个尾巴等,而且在绘画时很容易就把它给绘画出来了。还有,在主题活动“小鸟,你好”中,我以小鸟没有家的故事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的同情心,让幼儿来为小鸟们自主绘画鸟巢,幼儿被故事深深地打动,绘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鸟巢,有的是有一个洞的房子,有的是半圆形的鸟窝等。

四、倾听幼儿的画,走进幼儿的心灵

幼儿绘画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且它又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它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是幼儿的一种特殊语言。其实幼儿绘画过程的实质是其独自创造的过程,不同的幼儿有其不同的思想、情感、认识及表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并不应该只关心幼儿画得像不像,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幼儿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绘画活动“漂亮的房子”时,查××和小朋友画的房子不错,但是颜色全都涂黑了,当时我看到了非常生气,就对他说:“你为什么把好好的房子涂成这个样子?”他就对我说:“老师,我画的是晚上的房子,晚上黑黑的,房子也是黑黑的,所以我就涂成黑色了。”听了他的话,我知道我错怪了他,让他受委屈了。在以后的绘画指导中,我知道不能单单注重幼儿的绘画技能、绘画效果,同时也要蹲下来,倾听幼儿的绘画或创作的想法,理解他们的思想。幼儿的画就是幼儿的话,他只不过使用的是另一种语言。幼儿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实感受,而这种感受来源于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思维及其独特的想象,并且受其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只要我们肯去倾听,幼儿的每幅作品都是会画中有话,甚至,那其中的斑斓是你无法从画面上看到的。

总之,我们要从幼儿的心理及年龄特点出发,科学、合理地指导幼儿绘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鼓励他们大胆地表现,让他们在有趣的绘画活动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绘画活动总结范文4

【关键词】快乐绘画;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主体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2-0006-08

一、研究的背景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是上海戏剧学院胡雨心教授首创的儿童绘画方式,1999年开始在我园实践。近10年的尝试,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实验绘画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画面色彩的突显性、构图的奇特性、表现的大气性。它不但给幼儿强烈的视觉刺激和美的享受,而且鼓动了幼儿的创造性。

20世纪80年代初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道俊、郭文安提出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界中影响深远,他们提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主张改变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现状,真正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改进和调整师生关系。同时,国外的人本主义教育、暗示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理论陆续传入我国,国内也提出了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等教育思想,在强调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取得了成功的办学经验。

学前教育也不例外,特别是利用幼儿美术教育这一载体来影响幼儿发展的研究国内外甚多,如奥地利美术教育家齐泽克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应该向儿童提供宽松、自在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按照自己的表达方式作画;江阴市澄江中心幼儿园以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为载体开展了创造性潜能开发研究与实践等。这些研究为我园的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然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利用美术教育载体开展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以达到快乐绘画的宗旨,在国内外尚无先例。因此提出该课题研究不但有价值,而且意义深远。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对研究内涵进行科学定位,选用合适的内容与方法,不仅使我园实验绘画更显本土化、科学化,更能有效开发幼儿的智慧潜能,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1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以下简称实验绘画):是以创造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儿童绘画创作发展规律为依据,通过儿童的自主性绘画创作提升创造潜能开发的全新的绘画教学模式。

2 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体现主体性教学:是指通过建构幼儿绘画主体性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主体性,使其成为绘画主人的一种实验绘画。这种实验绘画是教师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让幼儿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中积极、主动进行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快乐绘画:是指幼儿在全身心放松的、自由的、随意的氛围和环境中,体验特殊的绘画方式(实验绘画)来满足幼儿主体的、积极情感需求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研究内容

1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理论探索。

2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3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4 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研究目标

1 通过对现代儿童实验绘画目标、内容、策略、途径、评价等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学因素的研究,构建具有本土化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模式。

2 促进幼儿快乐健康和谐发展。

3 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及教学研究水平。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

三、研究过程

(一)快乐绘画的理论探索

快乐绘画是以现代快乐教育、主体教育理论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为指针,在汲取胡雨心一实验绘画的创造原理和思想精髓的基础上,以梳理、总结已有实验绘画经验及成果为基点,以优化实验绘画教学为突破口,以追求身心愉悦的绘画过程为宗旨,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重在绘画体验、探索与创造,从而达到快乐绘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在操作上我们把握两点:一是实验绘画的探索、发现和创造具有主体性特征的体现,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其特质进行最大化地开掘。二是要将实验绘画的理念、方法转化为幼儿的内在需求,必须要有“教学”这个桥梁环节,这就对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即如何利用实验绘画这一载体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幼儿的主体人格充分体现,这也就是本课题研究的主旨。

(二)快乐绘画教学体系的实践

1 制定教育目标

在泰勒课程目标理论的指导下,从社会发展、儿童需要、学科发展三个方面要求考虑,本着主动学习、快乐绘画、发展个性的教育宗旨,制定了一套以绘画元素为纬,主体性特征要求为经,纵横交融体现不同年龄要求的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目标体系(见表1),它包括总目标、分年龄段目标、教学活动目标三个层次的梯度结构,充分凸显实验绘画中体现幼儿主体性教育目标的多方位、多角度、多思维、多元化特点,保障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科学性。

2 确立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幼儿绘画思维与表现的宽度与深度。根据主体性绘画教育目标,精心编排各年龄段“日常生活、主题生发、专家给予、大师对话、地方文化”等5个版块的教育内容(见表2)。确立的依据:一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内容的渐进性;二是贴近幼儿的生活,引发幼儿的经验回忆;三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具有形象或情节想象空间的;四是荒诞离奇、打破常规受幼儿喜欢的。

3 形成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明确了“评什么”,体现了实验绘画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以《纲要》精神为指针,以体现不同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为准则,主要从知识技能(绘画元素点、线、面、色的运用)、情感态度(兴趣、体验、主动、自信、独立、想象、创造等主体表现程度)、能力方法(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等)三方面内容着手,采用好、较好、一般三个等第层次,构建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育评价(见表3)。

(三)快乐绘画操作范式的建构

1 实施途径

(1)正规集体教学

一是“探路子”,明确研究的有效路径,在全面审视实验绘画教学心路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精髓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幼儿主体性特质要求。

二是“给路子”,让教师明白有效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求教师心中装有“5个性”,即活动目标可行性、教学内容适宜性、环境刺激启发性、教学手段恰当性、活动结果有效性。

三是“引路子”,充分发挥园内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开展实验绘画技能培训与绘画教学专题讲座,并结合主体性教学研究,多次开展了美术教学骨干教师引领活动。如同课异构的“吹泡泡”“颜色变变变”活动;主题背景下的“我想飞”“心愿树”示范教学等。

四是“学路子”,旨在让全体教师以观念促行为大转变,力求形成自我风格的主体性绘画教学模式。在自主报名的前提下,全园老中青20位教师进行了绘画教学精彩展示。通过体验、交流、碰撞,教师对实验绘画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五是“出路子”,在不断的实践与研究中,我们初步形成了快乐绘画主体性教学的基本程序:体验感知-头脑风暴-创造表现-作品赏析。

(2)日常辅助教学

我们的日常辅助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教学也有个别化教学、有师生间的教学也有生生之间的同伴学习。教学的对象主要有四类:一是实验绘画作品未完成者,二是有强烈表现绘画欲望者,三是碰到绘画技能困难者,四是绘画潜能特别突出者。主要分布在晨间活动、餐后自由活动、区角活动三个时间段,其中区角活动具有巨大的教育渗透性,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四个化”:

一是创设的环境丰富化。通过色彩区、蜡笔区、版画区、写生区、拼贴区、泥工区等多样化的绘画区角创设,让幼儿有自主选择与体验的平台,激发绘画兴趣,体验多样化绘画的乐趣。

二是提供的材料趣味化。即提供的材料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尝试与探究体验的欲望(见图1),如:水粉、弹珠、棉签、勺子、瓶子、盖子、藕、报纸、布料、鹅卵石、鸡蛋壳、萝卜、土豆、包花纸等等,看到这些材料幼儿会情不白禁地摸一摸、玩一玩、变一变,感受绘画的无穷魅力与乐趣。

三是作品的呈现多元化。为了增强幼儿绘画的信心,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创设了多样化的作品展示区。如:园区画廊、同伴分享区、拍摄留存区、作品展示区等。

四是绘画的表现开放化。坚持一个原则:“只要孩子需要的都是可以的。”

(3)家园合作教学

多年的绘画实践证明:要促进幼儿主体发展,家长的认同、支持、参与至关重要。如何让家长成为孩子绘画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求家长做到“三个给”:

一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声音。只要孩子主动绘画,乐此不疲,自圆其说,家长就要和孩子分享并给予肯定与支持或者创设一个专栏给孩子展示作品。

二给孩子提供绘画创作的“源泉”。家长要有目的地给予孩子信息刺激,如外出参观、鼓励社会交往、查阅网络资料、捕捉生活趣事等等,为幼儿蓄积丰富多彩的绘画内容。

三给孩子开辟绘画的空间。家长要创设一个属于孩子自己支配的房间、桌子及墙面,以供幼儿随心所欲作画,保护幼儿的创作天性,激发绘画的兴趣。

2 教学策略

快乐绘画实施包容策略,以追求幼儿快乐绘画为宗旨,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目的。尊重、欣赏幼儿,理解、支持幼儿。

(1)支持“异想天开”

“异想天开”,就是能够满足幼儿活跃而丰富的想象,使幼儿好奇而快乐的情感得到宣泄。实践中,我们采取四种方法鼓励孩子超凡脱俗,超越时空,超越古今。

一是共同特性联想法:让幼儿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发散想象,并创造出与之类似特征的不同事物。如:中班《鞋子的联想》,我们让幼儿在把握鞋子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抓住“奇特”与“神奇”进行发散与想象。一时间,鞋子变成了漂亮的爱心飞船、飞驰的汽车、灵巧的潜水艇、庞大的鞋子房……生活中普通的事物在幼儿笔下变得夺目异常。(见图2、图3、图4)

二是图形拼装组合法: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打散或完整的图形、线条、生物体与无生物体等进行随意的重新拼装,从而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复杂图形。这种方法既类似玩拼装游戏,又有打散重建之处,精灵古怪(见图5、图6),如外星人的眼睛上长出了手,非洲人的头上长出了许多头,有长了许多手的千手观音,有侧面眼睛长到前面脸上的毕加索笔下的女人………新、奇、异、怪,他们创造出的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图画连大师们都望尘莫及。

三是异质同构重建法:将不同物体的某一特征进行替换或构成创造。如把人的脸与鱼的身体连接在一起成为美人鱼,还可以对人脸的五官进行替换,将眉毛替换成树叶、月亮;眼睛替换成香蕉、电视机;嘴巴换成飞机、毛毛虫等……(见图7、图8)这种创造方法极大地扩大了幼儿的思维,有效地开发了幼儿的智慧潜能。

四是线形分割丰富法:为了突出绘画主体我们常常用各种线条与形体对主体或背景进行不规则地分割加密,以求作品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创造性。(见图9)线形分割丰富法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需要,而且效果明显,因此幼儿喜欢。

(2)鼓励“随心所画”

“随心所画”是快乐绘画所追求的美好意境,只有在幼儿学习的深度动机上打动情感,才能使幼儿发白内心地想画、愿画。实践中我们有意激活幼儿的快乐情感,以增强绘画的内驱力,满足幼儿期待放飞的个性。

一是主题生发。主题课程是幼儿在园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它的完整性、连续性、层层深入的特点使得幼儿能够获得全方位完整的体验,因此幼儿乐思、乐想、乐画。这将为幼儿绘画表现提供充足的创作源泉。如:大班主题《我想飞》它是一个从“飞行”切入的主题,通过两周三个版块(“会飞的鸟”“会飞的昆虫”“各种各样的飞行器”)的认知,幼儿不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图像,而且诱发了强烈的飞行愿望,由此生发主题想象画《我想飞》,充分给予幼儿表达自己“飞”的奇思妙想……(见图10、图11、图12、图13)

二是生活触发。捕捉生活趣点,催发孩子思维之翼自由翱翔。如2008奥运会是奥运期间幼儿谈论最多的热点话题,看那一个个争相竞说、滔滔不绝地表现欲望,我们抓住契机生发了《奥运会上的运动员》绘画活动。由于奥运内容耳濡目染,幼儿都非常乐意地以其独特的方式将中华健儿奋勇拼搏、勇夺金牌的感人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见图14、图15、图16、图17)

三是情景激发。通过创设具体而生动的场景,激发幼儿强烈的绘画冲动,体验置身其中的快乐情感。实践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游戏体验法、艺术同构法、问题悬念法。其中利用音乐、文学中的审美要素,按同构原理和绘画加以沟通融合,将会大大地开启幼儿的情感闸门,唤起幼儿无限的遐想,推动幼儿审美联想和创造。文学中像《白雪公主》《美人鱼》《小红帽》等童话故事意境优美,都是很好的题材,是幼儿绘画取之不尽的源泉。音乐同样能烘托气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幼儿在《化蝶》经典音乐的熏陶和优美故事的感染下,宛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时而驻足,时而扑闪,孩子们自然地摆动着各种姿势,想象着蝴蝶嬉戏的美丽情景。这种感染心灵的意境体验,不但激发了幼儿绘画的审美情趣,而且给予幼儿更广阔的思维创作空间,美妙的乐声与美好的心愿自然融进了绘画作品中。(见图18)

四是奇想诱发。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幼儿期是想象力最为丰富最活跃的时段,抓住瞬间火苗,满足情感需要激发绘画创造是实现快乐绘画的动力源泉。如在科学活动《认识蜗牛》中,孩子们看到蜗牛慢慢爬动的可爱模样,突发奇想,要为蜗牛蘸上颜料,对于孩子这个离奇、大胆的想法,我们没有制止,而是因势利导,鼓励玩耍。孩子们看着蜗牛边爬边兴奋地说:“瞧!它们爬出了五彩路……”

(3)允许“自圆其说”

绘画是幼儿最为开心、最为开放的时刻。他们拥有最多的机会,可以尽情地想、尽情地说、尽情地画,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太阳可以是方的、五角的、菱形的;它的颜色可以是蓝色的、黄色的、绿色的;无论幼儿怎么想、怎么画,哪怕天地不分,比例失调,只要幼儿乐在其中、知其所然,我们都会赏识与支持。

一是津津乐道。大班绘画――暑假“趣事”,君君小朋友画的一幅自画像“看小鸟”(见图19),表现了她从北京旅游回来的深切感受。她在衣服上画上地图,在倒仰的脸上画上万里长城。绿色太阳当鼻子,弯弯的月亮当嘴巴,并用绿色系列分割成无数叶子当背景,当老师指着绿色“太阳”问她时,她神气地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爬长城,天好热好热,所以我要画个绿太阳,让人们凉快一点,让许多许多的小鸟都飞来,让这里的树长得更绿更大。”尽管她的画面随意、稚拙,甚至违背常理,但是那份天真、可爱与自信却透露着孩子的一种趣味情感,一种思想精神,一种生命张力。

二是情感宣泄。小班绘画《小兔吃青草》我们让幼儿学画短线――小草,红红小朋友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小兔子,我给你吃青草,多吃点呀!”。当我们走过去一看,她的青草全部画在小兔的身上,到处是青草,简直都看不见小兔了。我对她说:“你画的小草呢?”她说:“我给小兔吃到肚子里去了。”虽然孩子画的什么都不是,但是她却找到了宣泄情感的乐趣。正因为如此,孩子才不会厌倦,才能乐此不疲。这就是我们快乐绘画特别强调的在体验中感受美,激趣,激活思维,从而实现自我表现和自我创造。

三是泛灵表现。幼儿的天真性决定了看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因此他们的画总是富有生命力,充满了奇思妙想。如小班绘画《神奇的吹画》,小朋友们会边吹边讲,“吹呀吹,颜料变成了大马路”“走呀走,颜料变成了蚂蚁迷宫……”自言自语、互为感染让吹画活动变得富有生命情趣,使得玩画游戏因赋予了生命内涵而显出异样的生气活力了,这无疑是给幼儿的绘画平添了一份情趣、乐趣与理趣。

(4)收获“沾沾自喜”

这是幼儿绘画的心理体验过程,它蕴含着孩子们成功的喜悦,这种快乐也融在了自我欣赏、同伴认同和师幼互勉中,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充分体现。快乐绘画不仅关注幼儿绘画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而且绘画作品本身也是收获幼儿喜悦的重要内容。

一是在“说画”中感受快乐。“说画”即作品解读,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最为快乐与自豪的时刻。因为每一幅作品都蕴涵着幼儿独特的心灵故事,而这正是引领大家走进幼儿心灵的契机。实践中,我们千方百计为幼儿创设“说画”的平台,让幼儿收获成果的喜悦,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绘画欲望。如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满身满脸颜色的幼儿,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画里;他们喜形于色地对着自己的同伴或家人说着画里那有趣的故事……

二是在“展画”中体验成功。快乐源于成功的体验,实践中我们创造条件为幼儿搭建“展画”平台,如,在区角中设置展示台,在教室墙饰上布置“我们都是小画家”专栏,在走廊上创设各年龄段绘画展示区,在节日中开展展画活动。总之,利用幼儿园角角落落及教育契机让每一个层面幼儿都有展示机会,体验成功乐趣,增强绘画信心。

三是在“评画”中增强信心。看到同伴与成人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肯定,幼儿会有一种赏心悦目的快乐与自信。如大班绘画《用我的名字画画》,我们要求幼儿在白带的马甲袋上用自己的名字画画,然后请幼儿穿上自己设计的、独特的“马甲”向同伴展示并进行相互评价,孩子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互相指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体验中的交流评价让幼儿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快乐。实践中我们非常注意“评画”的艺术,做到童眼看作品,最大化地放大优点,欣赏、鼓励为主,激发兴趣,增强自信,让“评画”成为激励幼儿绘画的助推器。

三、研究与思考

在“既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我们对促进幼儿主体性绘画教学的探索有一定成效,但是如何真正深化这一思想,让绘画教学更显内涵,实现快乐绘画,幸福成长。我们还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关系。

1 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主体发挥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教师主导又必须立足于幼儿的主体需求。因此主体与主导关系是相互制约又互为促进。

2 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绘画教学中幼儿只有想画、愿画、主动画,其绘画结果才会更加生动、独特。但是生动独特的画面不一定伴随快乐绘画的过程,因此,过程决定结果,过程重于结果。

3 需要与发展的关系

幼儿只有在需要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焕发出内驱力去不断地追求与进取,这种努力是积极的,必然会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需要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绘画活动总结范文5

幼儿绘画活动一般会遵循如下规律:

8个月-2岁

绘画活动规律:这是孩子绘画的萌芽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婴幼儿,爱用手在地板上、沙地上、洗澡盆里,墙壁上乱擦乱涂。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活动是他们心理的自由表现,是他们感情的表达及情绪的宣泄方式。

提醒家长:给予适当的环境,供给适当的材料,让孩子自由快乐地去尝试,去表达。

2-3岁

绘画活动规律:这是幼儿绘画的“涂鸦和律动”的阶段。这时期的幼儿在喜爱涂鸦的同时特别喜爱重复如画重复的线条,圆圈,用重复的颜色等等。尤其是3岁的幼儿,几乎习惯用圆圈表达一切事物。

提醒家长:鼓励他们选出自己喜爱的颜色,自由地绘画重复的线条。可以为他们特别设计装饰及添加色彩的游戏,例如替某物画花边,或在某个形象中添上重复的彩色线条等。这些有趣的活动,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还是他们学习写字前的一个良好的准备活动。

3-5岁

绘画活动规律:这是幼儿绘画由“象征期”向“形式开始期”的过渡阶段。随着他们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可以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更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画出不同的特征鲜明的事物。虽然画得不够像但总是在更积极,更有目的性地表达心中所想。

提醒家长:让他自由地画就好,别刻意管他画得像不像。

5-6岁

绘画活动规律: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表现为幻想丰富,创作力强,开始能在图画中注意细节的表达,从以前象征的形式逐渐过渡为具体的形式。幼儿许多有趣的创作大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提醒家长:给他机会,让他大胆地尝试,使其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

6岁以后

绘画活动规律:幼儿绘画进展至可体现出自己风格的成熟阶段。他们更富创作和幻想,也能绘画真实的经验,能够明白颜色的作用,领会真实的形状,分辨不同的位置。

提醒家长:可以开始适当教孩子一些绘画的技巧。

总的来说,幼儿阶段的绘画特点表现为兴致浓厚、想像丰富,但通常没有立体的感觉,没有正确的比例,没有透视没有大小,没有远近,没有代表空间的能力。根据这些特点

家长可以遵循如下原则来指导幼儿绘画

预备快乐的心情,保持绘画时轻松的气氛。

通过不同的场景,引发孩子绘画的动机,如带孩子去动物园,要求孩子主义观察某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引导孩子将其观察的结果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营造适宜的环境,如在孩子绘画的地方铺上塑胶布。为孩子准备塑胶围裙,预备好画纸,画笔等。

让孩子自由自信地绘画。从经验中成长。避免抄袭而失去创作欲望。

避免改正。要相信:幼儿的画是没有错误的。

绘画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字:情境;儿歌;情感体验;评价;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32-03

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应注意不要把绘画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绘画活动需要幼儿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创造。小班幼儿才三岁,由于手的小肌肉发育还够完善,有时不受大脑的指令,正处在涂鸦时期。有的孩子还不会握笔;有时画的一塌糊涂;有的根本不敢画,生怕自己画不好,受到老师的批评。作为幼儿教师,如何让幼儿在绘画中大胆绘画,最大限度挖掘幼儿的绘画潜能,让小班幼儿喜欢上画画呢?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给幼儿以压力,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我在教学中尽量使用有童趣、符合幼儿的欣赏水平的语言,特别是在示范、讲解时更应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儿童化。兴趣是幼儿学习、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只有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积极参与,才能获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我们教幼儿绘画,并不是要把每一个幼儿都培养成为小画家,而是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通过画画使他们的认知、情感等得到健康发展,能自主大胆地表现自己所思所想。小班幼儿的绘画活动主要是以涂鸦为主,“兴趣”是这个阶段绘画活动的重心,在幼儿感受情景中带来乐趣的同时,教师逐步引导幼儿感受各种色彩、线条、图形等的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要学会以境激情,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例如:在小班美术活动《手指宝宝会走路》一课中,要求幼儿能随歌曲节奏进行玩色游戏,感受色彩、线条、节奏美。我充分利用主题环境春天,前期在教室里布置了很多关于春天的季节性的装饰,春天的树、春天的花、春天的变化等等。让幼儿在春天的情景里更能体验到春天的季节特征。教师在体验情景环节里,结合小鸭、小兔、小鱼、小动物走路的特征,设计了森林的情景:有树林、草地、小河。请幼儿带上头饰,模仿小动物走路来到树林里、草地上跳呀跳、小河里游呀游。幼儿在这样的情景中玩得不亦乐乎,更深刻地体验了小动物走路的特点,我进行契机引导小动物走路与各种线条的相互关系,幼儿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情景中能随歌曲节奏进行玩色游戏、并能大胆绘画,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各种线条的魅力并创造出各种小动物走路的线条。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是为画而画,而是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是一种很有趣味的活动。因此,每一次绘画活动,我们都应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使孩子自始至终沐浴着温暖快乐的气氛,重视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体验与态度倾向,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且达到活动的目的。

二、儿歌辅助,大胆绘画

儿歌中优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真挚的情感可以给儿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儿童听唱儿歌既可以联络与周围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们的情感得到抒发,从而调节他们的情绪,使其得到愉悦。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幼儿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小班幼儿作画时爱念念有词、爱想象一种情景的特点,采用儿歌、绘画相结合的方法教学,可以实现语言与美术的情意互通,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进而创造性地表现美。如:《线条开火车》中为了能够引导幼儿画线条,我和幼儿一起创编了儿歌《调皮的线条》:“直线宝宝是线条宝宝开火车时得走直线”,幼儿在画直线宝宝时从纸的这一边画到另一边哦,因为开火车有起点也有终点;画曲折线时引导小朋友观察曲折线像谁的牙齿,幼儿会说像大灰狼、像鲨鱼的牙齿,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于是我和幼儿进行了共同总结:曲折线像大鲨鱼的牙齿,画的时候要一上一下;在画弹簧线时请幼儿观察像什么线,幼儿很快就说出了是电话线,我便顺手示范画弹簧线,弹簧线啊很调皮,它呀跳一下还要抱抱就绕在了一起,引起幼儿哈哈大笑;在画螺旋线时,幼儿不约而同地说螺旋线是蜗牛的家,我边对螺旋线进行了总结边示范画螺旋线,螺旋线绕啊绕啊从中间找个点开始画一圈比一圈大。最后我还请幼儿一起组织了我自编的儿歌《调皮的线条》:直线宝宝开火车,能从纸的一边跑到另一边;曲折线宝宝真调皮,一上一下在跳舞;弹簧宝宝爱跳舞,跳起舞来抱一抱;螺旋线宝宝爱绕圈,一圈比一圈大。幼儿在自己组织的儿歌中很快掌握了线条的绘画技巧。又如沙皮纸画《小老鼠》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老鼠的基本特征,幼儿根据儿歌大胆画出老鼠,并能用简单的线条装饰小老鼠。在导入部分以幼儿熟悉的儿歌《小老鼠上灯台》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小老鼠的身体特征后,我边讲儿歌边示范画小老鼠,附儿歌:长长一条线(在纸上画一条长长的直线),高高一座山(小老鼠的身体:在直线的一段开始画弧线与另一端连接),山上两棵树(小老鼠的耳朵:在弧线的左上角画两个小小的半圆形),山脚有个洞(小老鼠的眼睛:画一个小圆形点一个点),山后有条河(小老鼠的尾巴:在小老鼠的身体后面画一条弧线)。很快,逗人的小老鼠跃然纸上,幼儿鼓掌欢笑,绘画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纷纷提笔作画。幼儿边说边画就把一只只生动可爱的小老鼠画了出来。由此可见,幼儿的美术语言情境创设是幼儿绘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培养了幼儿的注意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情感体验,树立自信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将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与水的关系。他指出,“犹如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一样,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使人思维活跃、敏捷、深刻、想象丰富,幼儿如果在愉悦的状态下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将会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师的“教”事半功倍。因此,在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环节中,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美术的教与学。幼儿美德的形成,是由于教师爱的关注与鼓励而形成的。由此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如:在绘画过程中幼儿遇到困难,我们还可以手把手地教他,并在教的过程中用眼神轻抚等激励的方式告诉幼儿“画得不错”,让幼儿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增进对老师的情感,同时让幼儿由爱老师延伸到喜欢绘画活动。这样,幼儿会有一种爱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树立了自信心。我曾经带过这样一位幼儿,由于父母亲忙着开店,没有时间关心和指导她的学习,一到上绘画课,他就坐着不动。一次在上绘画课时,其他的幼儿都在忙着画热带鱼,只有她不愿意动笔画。于是,我走过去,蹲在她身旁,经过一番朋友似的谈话后,我耐心地手把手教她,并鼓励她自己动手绘画,很快她愿意绘画了,尽管画得乱糟糟的,但毕竟她能勇敢地自己动手画画了,于是我就在晨间活动时表扬了她,肯定了她的进步。慢慢地她越来越喜欢上绘画课了,在我的指导下更是越画越好。由此可见,绘画活动中幼儿的情感体验是不容忽视的。

情感有时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将人的一切潜能调动起来。例如:自信心。自信心是指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情感倾向是人们生长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心理品质。幼儿也不例外,尽管小班幼儿年龄小,性格单纯天真,但他们也有个性。要想让小班幼儿充分享受绘画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那么首先就要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这样的体验和感受:不管自己会不会画,也不管自己画得好坏与否,我们都会在活动中倾注一腔爱心,给予自己亲切耐心的指导。在活动中,我经常发现,尤其是小班的孩子,不管你给多大的纸,有些幼儿总是把主题画得很小,或者画在纸的一角。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看比较欠缺,但是这样的作品也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画面上的每一根线条、形状和色彩都传达了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如:在第一次绘画课上,我进行示范并请了个别幼儿进行绘画,在接下来的幼儿绘画环节中,待幼儿听清老师的要求后就开始自由的绘画。胆大的幼儿拿起画笔如大师般的绘画,而有的幼儿看到了后不敢画,这时候,我听到小朋友说的最多的是“老师我不敢画!”“老师我不会画!”听到了这些话后我并没有很气愤,反而觉得很正常,对于刚入园的内向的小班幼儿来说不敢拿笔是常见的。如何让幼儿更大胆、自信的拿起画笔开始绘画呢?于是,在刚开始时我会鼓励他们,拿起幼儿的手和幼儿一起绘画,慢慢的让幼儿自己独立、大胆地去画。也许他们画的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也不用批评他们,而是给予肯定和鼓励,告诉他们“你的画很棒,如果稍微细心点涂色会更棒”等鼓励的话,幼儿的自信心会油然而生,因为他们已经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敢画了。”幼儿有了自信心,从不敢画到敢画,体验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慢慢的在绘画活动中每个幼儿都很主动的去画,画自己想画的画。在绘画活动中,作为引导者、参与者的我们时刻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幼儿细微的进步,并用鼓励的言语对他的进步表示肯定,让幼儿在小小的成功中逐步树立自信心。

四、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一幅儿童画,就是一个小心灵的探索。现实生活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形成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他们获得了大人们所体验不到的生活情趣,他们的画也因此透露出一股天真烂漫的稚气。多角度欣赏,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幼儿绘画的评价活动是幼儿园绘画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它的目的是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首先,肯定幼儿作品进行评价,很多的评价是以老师一个人的意愿为主,自己决定作品的好坏优劣。无法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要用肯定的方式评价幼儿的绘画活动,多鼓励,多表扬,尽量减少否定和批评。

其次,注重幼儿的纵向评价,幼儿作品中会有构图、涂色、技能技巧等。小班幼儿的作品中避免不了幼儿随意乱画涂色,我们不应只看见眼前的作品结果,忽视幼儿绘画能力前后的差异,忽视幼儿绘画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不能只采取横向比较的方式,缺乏爱心,细心,不注意观察幼儿的微小进步,应对幼儿绘画能力发展的纵向评价。我班幼儿庄宇卓口语表达能力很强,但他的绘画作业都是画面上画得满满的,且看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我总是耐心地听他讲解,在他语言的补充下,他的画就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我没有因为他画面的乱而去批评他,相反我在集体中表扬他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样言语的引导下,我班幼儿在绘画时都能大胆作画,画出与众不同的画来。而在面对幼儿绘画中的不足之处,我们作为教师不应直接去批评否定,打消其积极性,而是尊重幼儿自身的能力和想法,给予积极评价。若有不足之处,则从侧面、婉转或换一种幼儿易于的接受的方式来纠正和激发,从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