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例6篇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文1

今年的1月10日我们在二(5)班进行期末考试。

考试前,我信心十足,心想:我一定会满载而归。

考试时,我认真地做题目。忽然,在语文试卷上,我发现有一道题不会做,我绞尽脑汁地去想。终于我想了出来,我兴高采烈。其实,这道题不难。

经过漫长的等待,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我心急如焚。语文:92分,数学:97.5分,英语:97分。我傻了眼——语文考得太低了!

我明白了:考试是平时学习的总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抓住平时是关键。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文2

此次考试总体来说可以用钩哥(我们的语文老师)评价我们作文的三个词来形容“闻者伤心,见者流泪,惨不忍睹!”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刹那间,我屏住了呼吸。面前两个鲜红显眼的数字令我目瞪口呆。上帝啊,我的语文成绩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离不及格只差那短短的一步之遥了。这个成绩是空前的,可不知道是不是绝后的。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这是自食其。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古人云:“风萧萧兮,易水寒。”今我叹:“考试结束兮,我玩完!”亡羊补牢,无济于事啊。想不到自认优秀的我如今也会落到这般田地。说到原因嘛,是多方面的。其一也是首要的当然是自己不知道努力,没有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有的只是那三分钟的热度。这种种恶习是酿成失败的主要原料。当然,古往今来,凡成大事,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融汇.幸运女神这次从我身旁俏然而逝,没有得到她的青睐,又怎能不落到失败的深渊呢?能爬多高,就能跌多深,我算体会到了。

拿起试卷一看,触目惊心!那一个个错叉好似一把把尖锐无比的刺刀,扎的我快要窒息了。该对的没对,该会的不会。今晚即将上演家庭不定项式乒乓比赛,男子单打,女子单打或男女混合双打。啊,吾命休矣!

小小的考试透露出我内心的那一份自满,那一份狂傲。让我知道自己在众人之中是多么渺小,多么不堪一击!这也算是对我一个小小的惩戒吧,为我敲响了警钟,也提前给我打上了预防针。一次失败算不了什么,失败也许是成功的前兆。一次成功也证明不了什么,它终究要成为历史。我们不可能未卜先知,只能凭着自己的那一份付出,去期待丰硕的收获!

努力吧,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文3

最让我扣得多分的是作文,我没看清楚作文要求写的是《美丽的秋天》,我却写了《快乐的秋游》,内容离题了!

数学考不到100分的原因是:我看错了题、我也画错了图形才被扣分的。我画的平行四边形根本不是平行四边形。

英语考到了100,我觉得很开心!100分的原因:一、我认真检查过了、二、我这次复了习,所以才会得到100分!

发了试卷后,回到家,我立刻给爸爸妈妈看,爸爸妈妈说:“你的语文考的太不理想了,都是出于粗心大意没好好检查和读清楚题,数学和英语还可以。”我说:“哦!以后考试前我一定把题目看清,考完试后一定要检查几次,原来考完之后的复查是非常重要的”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母语 感情 应试

当前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学不在状态,有三个事实毋庸置疑:学生依然不喜欢语文课;语文教学的效率依然低下;语文教学受到的指责(垢病)依然不绝于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何在?原因有三:

一、为考试而学

我固执地认为,给学生带来厌学情绪的罪魁祸首是应试。为什么这样说?首先是因为语文本来是最不具功利性的一门学科,它本身不是为考试而存在,而是为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交际沟通、运用母语写作的需要而存在。二是除作文外,其他方面也不适合用来考试,为何?因为语言具有模糊性,理解具有多样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千差万别的思想,岂不荒诞!因此,这种考试考生根本不可能得到高分。可是语文偏偏像其他学科一样被卷入了可怕的应试“漩涡”,学生也像对待其他学科一样来对待语文――为考试而学!能得高分我就喜欢,不能得高分我就冷淡。更可恨的是使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什么“收获”,就厌而弃之!这样就扭曲了学生学习语文纯正的内部动机――增强对母语的感受力,认识母语的美,自觉、熟练应用母语表达。学生学语文仅有外部动机――分数,这种刺激一旦消失或者刺激不正常,就严重败坏了学生的学习胃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当今,学生已经成为高考分数这个外部动机的“奴隶”,焉有深厚而持久的兴趣来“热爱”母语呢?语文课堂学生经常做三件事:补觉;看课外书;学其他学科。高考将语文教学引向疯狂的应试之路,这必将是一条死胡同,也是一种死亡的教育。正像很多学生哀叹的那样: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为考试而教

考啥教啥,怎么考就怎么教,功利心太强。

为考试而教就必然成为“庖丁”,必然成为“解牛”高手:像高考试卷那样,把活生生的语言、把好端端的美文肢解成若干个考点,然后无比透彻地玩弄应试技巧。脱离语境,割裂联系,只见一叶,不见森林,孤立地、静止地学习语言是母语教学的大忌。这就好比教学驾驶汽车,我们应该给学生一部完整的汽车,可我们给他的却是一堆毫无关联的散乱的零件,纵使我们把汽车的各个部位的原理和驾驶方法讲得天花乱坠,一到驾驶整车,他依然显得力不从心。也好比在岸上教学生游泳,游泳技巧讲得精妙至极,可就是不见游泳池,一旦下水,他也会“晕水”甚至“溺水”的!这种做法破坏了语言的美感,冲淡了母语的“原汁”。殊不知,学习语言的规律是语感,学习语言的方法是积累。

为考试而教,就必然成为“逻辑”高手,使得分析式教学大行其道。君不见,刚开学时学生最爱看的教材是语文书。学生初读课文时多么新奇、多么投入,可一到老师讲解时尤其是挖空心思地设计N个“为什么”时,学生们立马就感到无聊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们日常阅读时,如果事先给你一堆“为什么”,你还有阅读胃口吗?一部电影本来你非常想去观看,可当有人告知你看完电影后要写这感受那心得并挖掘影片的深意时,你还有兴趣去看吗?这些“为什么”很多都是“不是问题的问题”。对此,南开大学教授徐江先生一针见血而又毫不客气地指出:“目前语文老师的讲授只能说是一种说明性的语文,或者是说明型的语文。这种课对孩子基本没用,特别是白话文,孩子们对文章,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全懂,但百分之八九十都懂,因为都是中国人,老师再重复一遍不就是重复劳动吗?无效教学就在这儿。”对此,韩寒更是不遗余力地“炮轰”:“语文真是有很大的问题。首先,这是一个初中后基本上不需要存在的课程。但是又不得不存在,这是最大的问题。语文在教会人识字以及遣词造句以后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虽然我对他的“豪言”并不完全“苟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寒道出了这样的事实:语文课在教会人识字及遣词造句以后(初中阶段)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三、为考试而读

学习语文别无它法,靠的就是阅读,且是无功利的阅读!著名作家铁凝在《阅读不应“失重”》中动情地说:“今天想来,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无用’的阅读,正如文化给人的力量一样,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只有处于这种自然、自发、自觉而又自由的氛围之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读书的妙处,进而爱上阅读。学校可以没有语文老师,但学校不能没有书!可是看看目前我们的阅读处境,真的令人寒心!现在很多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学楼越来越漂亮,可供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又有几本?条件好的学校图书室早已落满了灰尘,仅有的一些图书,也是装装样子而已。高中三年,学生案头上的“亲密伴侣”无非是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考场作文技巧、名句名段、作文素材之类的“应景”文字。应试的绳索把学生牢牢捆绑在板凳上,升学压力把学生压缩在斗室之内,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对社会生活的敏感能力日渐萎缩;学生整日在题海泛游,无暇阅读经典,无法积累鲜活的语言,词汇贫乏,表达呆板;写作时无“米”下锅,只能拼凑或罗列一些古今名人名言与事例,勉强成文。堵塞了创作的源头,还想使作文“清如许”,还盼望着所谓“绿色作文”,岂不怪也哉!可以说,当今的学生已经被生活边缘化了,他们对社会上发生的事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甚至感到生活也像应试一样枯燥无味!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文5

一、关注考生的自我感悟能力与联想、想象能力

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都注重对考生作文感悟能力的考查。分析2012年高考作文试题的写作要求可以发现,“自选角度”“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体验感悟”“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等词语成了作文试题写作要求的关键词。透过这些词语,我们看到了命题对考生写作的“自我感悟”能力或显性或隐性地提出了要求。从对17套试卷的综合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感悟所涉及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从内容上来说,包含了文化、科技、人生、生活等方面的。如湖北卷(科技的利与弊)的感悟点在科技与文化上,浙江卷(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广东卷(你想生活的时代)、全国课标卷(船工与漆匠)、全国大纲卷(放弃顾虑)、上海卷(心灵闪过的微光)等题的感悟落点则在对人生的认识与选择上;北京卷题(铁路巡逻员的故事)的感悟点在平凡的生活上,山东卷(孙中山名言)、江苏卷(忧与爱)的感悟点则在时代责任感上。

感悟能力是一个人独立思考的基本能力,也是考生写出富有独特思想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感悟能力的基点建立在考生独特的生活感受与联想、想象的思维能力上。高考作文对此提出明确的要求,或命题思路朝此方向设计,我想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作文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观点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考作文不仅要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考查考生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思考及思想。也就是说,高考作文应立足于语文能力考查的基础,重视对考生思想层面的审视,通过作文来考查考生感悟思辨的深刻性和联想与想象的层次性,这有利于高考作文从重形式、重语言向重思想、重语言、重形式三维结合的转变,是对以前高考作文(也是对中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重形式轻思辨、重感性轻理性的一种冷静的思考与拨正。可以预见,对这种能力的考查是将来~段时间内作文命题的主流思想或主流方向。

近年,大部分省在命题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考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更侧重于义理和情理。这应该是命题者对作文命题的一种冷静思考的结果:凸显作文理性和情理的联想、感悟和思辨力量。这给高考作文训练与复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向,我们应很好地研究,并以此来指导作文训练与备考。

二、关注现实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出发点。一个让考生一看就傻眼的作文题目,从考试命题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失败的;从人本主义角度来看,更是不人道的。高考作文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写身边的事、熟悉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考生去关注现实,关注自己,关注人生,才能避免考生无病,避免套构作文和虚假作文的出现。

“关注现实,让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所坚持的一条原则。今年全国大多数作文命题体现了这一原则,做到了命题“三贴近”,即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这种命题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也是一个好的导向。

如大纲卷是用农村生活的材料来命题。命题的选材立意应该是针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顾虑过多、压力繁重的现实,主张消除顾虑,轻装上阵,甩掉包袱和压力,脚踏实地,稳稳当当地用心生活,做好眼前的事,担当起当前的责任,命题的现实性很强。上海卷虽然用的是言论性材料,但材料本身是比喻型的,考生只要稍作联想就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材料中的“微光”可以理解为美好的事物,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不经意间把身上美好的东西丢掉了,应该说这也是一个联系现实、启发人们思考生活的一道好题。

从内容来看,今年考查考生观察社会、体味人生,彰显考生个性的题目明显增多。课程标准在“表达与交流”部分写道:“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生活。”因此,关注社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并引导考生进一步地去思考社会、思考生活,正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切入点。这一切入点全国似乎是不约而同的。除了上面说的大纲卷、上海卷、浙江卷外,全国课标卷、重庆卷、江苏卷等试题都有浓厚的生活情趣,都将考生置于现实主义的社会语境之下,突出了对考生把握、认识与思考社会和生活能力的考查。这一命题思路说明了培养考生关注、认识与表现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今后作文命题的一个方向。

从2012年全国的高考作文中,我们不但读出了社会对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接纳,也读出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渴望的冷静和安宁。从以上分析来看,我们在作文复习中不能不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走入生活,从而去接近、思考社会上的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辨析、认识主流文化,从多元文化、多元生活中汲取写作的营养,从主流文化中学习文化、提升思想。据此,笔者认为,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出发,为作文立意,为作文构思,应该作为今后高考作文复习的一个重点。

三、关注价值引领,彰显精神涵养

考试后的感想作文范文6

新大纲颁布已近一年,但新教材替换试用版教材的工作要到2005年春季才能完成。因此,今后几年,既有适应新教材的问题,又有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教学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比前一个问题更难。本文就这一话题谈谈看法。一、树立几个基本的理念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传统观念的干扰问题。新教材的使用也有这个问题,但试用版教材的使用问题更严重。因为教材是根据十年前的理念编写的。在使用试用教材时,教材对传统观念会起一种强化作用。因此,用新大纲指导试用教材的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几个基本理念就晃得尤为重要。1.立足促进人的发展的理念。长期以来,人们片面理解叶圣陶先生的工具论,过分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忽视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导致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新大纲扩大了工具论的内涵,同时强调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并重。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当作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语文时,要激发学生内部灵性的生成。2.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自提出以来,教师奉之为名言。但“主导”与“主体”的并列,却有导向不明的问题,老师在实践中有诸多困惑。新大纲在师生观上态度就鲜明得多,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明确规定教师的教是起“引导”、“指点”、“鼓励”等作用,如“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指点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谈,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等。用新大纲指导教学,就要摆正师与生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少点主导,多点引导,切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3.淡化分析,弱化训练,强化感悟、积累和运用的理念。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繁琐的分析,长期困扰着阅读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提出的初衷,是要对上述弊端起纠偏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却或轻或重存在“琐碎机械的练习”的问题。对思想内容的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师已轻车熟路。教师要用新的教法如引导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培养语感来武装自己,就要在思想上坚决摒弃旧教法,学习新教法,在教学中才能自觉地减少分析,弱化训练,而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引导感知感悟、积累和运用。二、探索几个具体的操作办法1.探索多读的办法。在试用版教材第一册中,把朗读背诵列在“思考·练习”的最后一题,在新教材的第一册中,则把它列在第一题。这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读书是第一位的,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第一重要的。强调多读是新大纲的基本精神,势必贯彻各个年级的修订本中。我们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就要把朗读、背诵列为第一要求,在学生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才引导学生感悟。多读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读,而是要变着法儿让学生读。如“以读导读”,以教师的范读,读得好的同学的读引导学生读;“以境诱读”,以语言描述、画面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和音乐渲染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读:“以问促读”,以画龙点睛式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想象,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以评促读”,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读、学生对老师的评读,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读促进读的深入。2.改造课后思考题,在繁琐的分析上狠砍一刀。试用版教材“思考·练习”第一题是思考题,一般由3、4个问题组成,编者意图是为教师理解课文的思路提供依据。但教学实践却说明,思考题导致过多的理性的分析。教师依据思考题提问,问完了,课文也就教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但不甚了了,连课文也读得半生不熟。试用版教材教参的重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上,使老师的繁琐的分析有了“资本”。这些都是编者所意想不到的。在新教材第一册中,思考题已狠砍一刀,多数课文不设、少数课文只设一道。按照这一修订思路,以后各册的思考题都会狠砍一刀。思考题的作用是什么?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因此,要在试用版教材教学中减少繁琐的分析,就要改造课后的思考题,加强综合,突出重点,把符合新大纲精神的思考题留下来,其余的则坚持删掉,如第五册《参观人民大会堂》思考题大小问题有5道,可留下“课文哪些地方写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一题,并要求学生先自己勾画,再与同学交流。3.着重整体感知,读中感悟,不搞从段到篇的程式化教学。长期以来的阅读教学,大都是从分段、归纳段落大意到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套路。试用大纲对段的教学的加强,更是强化了这种段篇教学程式。实践说明,这种教学程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新大纲删去了“段”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强调“加强综合、突出重点”,强调“整体感知、读中感悟”。因此,用新大纲指导试用版教材的教学,对体现“段”或“篇”的训练重点的课文组,留一点段或“段篇”的训练是可以的,但对多数课文来说,完全没有必要搞这种程式化的教学。而要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再就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顺序和方法,然后引导学生想开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如第十册《难忘的一课》,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读基础上交流,读懂什么,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再对学生读不懂的内容找出重点引导讨论,如“‘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三次出现,每次出现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引导学生想开去:“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台湾人民的爱国情,整个中华民族的爱国情,中华文化的强大的凝聚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