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例6篇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1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自觉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及系里组织的各项活动,遵纪守法,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了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在学习上,我热爱自己的专业。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精益求精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览各类书籍,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和背景知识。

在生活上,我诚实守信,待人友好,乐于助人,一直以来与同学相处融洽。

在工作上,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友爱,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完成各项工作。

这几年年的大学生活,使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境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征途的时候,我将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心、高度的责任感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决拥护*******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产,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并以务实求真的精神热心参予学校的公益宣传和爱国主义活动. 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奉行严于律己的信条,并切实的遵行它。

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

学习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凭着对个人目标和知识的强烈追求,刻苦钻研,勤奋好学,态度端正,目标明确,基本上牢固的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同时,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而不懈奋斗。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2

[关键词] 美术 素质教育 美术鉴赏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在高中阶段的深入推进,美术鉴赏课在高中学段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它能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认识,挖掘作品的内涵,帮助其完善自己的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和陶冶情操。

一、认识自然的美

美术鉴赏课是高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审美教育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内容,是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法自然”,发展感觉器官加强审美的美术教学,可适应社会和美术发展的需要,推进美术教学对创造性表现的探求。走出课堂,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教学的主体,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陶冶孩子们的情操,真正地达到从启蒙时就净化心灵的美育。

二、认识创造的美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个国家人民的创新意识显得尤其重要。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和人才观念的更新,怎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怎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已成为检验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在这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教学更应该发挥出它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都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三、认识人性的美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这正是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的必修课。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3

关 键 词:美术鉴赏 高校 素质教育 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

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 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主编《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4

关键词:文学鉴赏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文学鉴赏》 是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它虽不具有《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但同样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文学鉴赏》课因其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文学鉴赏》是通过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获得对这些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因此,开设《文学鉴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目前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仅希望高职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希望它们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必备的人文素养。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却在遭遇瓶颈。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没有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是认为类似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类的基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路。他们认为就业是王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多地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普遍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识能力,有些学生甚至是黑白不分,一切都以“钱”作为衡量的标准;其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浑浑噩噩,毫无斗志,缺乏人生理想;其三,个人意R比较严重,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协调、配合的意识比较差等等。这些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且非常迫切需要通过《文学鉴赏》这类课程的教学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关注,而《文学鉴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学鉴赏》课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学鉴赏》课本上选取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阅读和鉴赏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孝”道,《弟子规》中讲到:“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无法践行,又拿什么来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又如“诚信”,《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诚信之于立人、立德的重要性。又如“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描述的都是一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再如“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受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历经多年,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完成《红楼梦》的创作,他自己也曾戏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文学鉴赏》课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不起到促进和教育作用。

2、《文学鉴赏》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不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永远躲在老师和学校的庇护之下。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些人生的考验与磨炼,他们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而通过《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们就会学到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文学作品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史,又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里面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服饰礼仪、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启迪自己的思维。

3、《文学鉴赏》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高职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各种压力时,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孤独苦闷、悲观失望,重则自闭厌世,甚至轻生或杀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和健康的心理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而《文学鉴赏》里的优秀文学作品大都闪耀着古圣先贤们的精神光辉,它们为同学们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显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对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4、《文学鉴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责任缺失、道德沦丧也随之而来,许多人的价值观变成了金钱至上、为钱是图。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下,如何通过学校教育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学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局,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形象的塑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的识别真善美、假丑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5、《文学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衡量W生人文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学鉴赏》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汲取古圣先贤们的思想智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大象太重,无法称称,曹冲就改称其他同等质量的东西。人掉进水里,通常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想到了使水离开人。口渴了,我们是把水倒进嘴里喝,乌鸦则想到了填石子让水位变高的方法。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也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学内容:选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

自古至今,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篇数不胜数,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学鉴赏》课课时非常有限,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文学鉴赏》的功能,就需要授课教师和教材的编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选取经典中的经典来赏析。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色彩、声音、图画、动画等形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文学鉴赏》课中,老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意象、形象,但往往这些形象不够立体,缺乏一定的生动性,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些文学意象更加的立体、生动、形象、具体,学生赏析后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掌握这些文学作品的意境。

3、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学生对作品意象和意境的感知、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文学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鉴赏活动的主体。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陷入困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道,人格操守、责任担当逐渐缺失。阅读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读书与评论,2008(8)

2、张楠.试论文学鉴赏教学在司法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

3、代智敏.试论《大学语文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9)

4、任焕茹,任翠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5、王俐婷.论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5

【关键词】诗词鉴赏 中职学生 德育 作用 策略

引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汉语言及现代语言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具有一定的德育作用。古诗词一直来都是我国优秀语文文化的精髓,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其审美价值突出,对于提升高职高专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都尤为重要。通过诗词鉴赏,中职学生能够丰富自身情感,提升品格,领悟优秀传统经典价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诗词鉴赏能够启迪学生心灵,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究,以其通过诗词鉴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对优秀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一、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影响

1.爱国情怀养成

很多优秀的诗词内容大都蕴含着较为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操,是作者内心爱国情怀的抒发与表达。比如屈原的《离骚》、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等都是作者心系国家,为国担忧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思想情操和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振兴的热忱期盼。中职学生通过学习和鉴赏这类诗词,能够感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涵,更能够激发他们努力奋斗,为建设强国而奋发图强的意志,逐步养成高尚的民族大团结和爱国情操。

2.远大志向构建

诗词歌赋往往篇幅很短,在阅读时能够朗朗上口,很适合抒发感慨,尤其是其中一些名言警句更是被很多学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被世人不断流传和推广。比如我国伟大领袖的《沁园春》诗词中,很多展现伟人以远大抱负和广阔胸襟的写照:“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种辉煌磅礴的气势有助于学生开阔胸襟,对其进行诗词朗诵时也会不由得发出壮志豪情,有利于中职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3.正确价值观形成

优秀的诗词歌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通过鉴赏形象的描述教师尽职尽责、奉献精神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能够使学生对教师更加尊重,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奉献。《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母亲期盼与在外漂泊的游子早日团聚的心声,更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在学习这类诗词时,学生能够被诗词所描述的场景和作者的内心所感染,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

二、诗词鉴赏对中职学生德育提升的策略

1.将诗词鉴赏与时展结合在一起

新时期的中职学生大多对未来迷茫,没有坚定的思想意志,社会责任感不强,心理承压力较差,容易受到各类新鲜事物的诱惑,偏离正确的成长轨道。因此,让学生进行诗词鉴赏时,应当注重时展脉搏,按照时代要求来提高学生德育培养的时代性。首先,教师要对优秀诗词资源进行整合,并以身作则,密切联系当今时代现象,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对照自身情况,走出思想误区,主动学习诗词中优秀思想文化,提升道德水平。另外,要加强学生忧患意识,摒弃享乐主义,不断通过自身努力提升自我价值,以适应激烈竞争的时展环境。

2.将诗词鉴赏与发展目标结合在一起

第一,要注重对诗词鉴赏内容的提炼和深化,让枯燥的诗词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诗词鉴赏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鉴赏了解更为深层的精神内涵,实现个性化的诗词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创新与实践性的发挥。第二,教师还应当对诗词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提高诗词鉴赏课的丰富性,洗涤学生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社会热点,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学习参与度。第三,注重实践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相应的诗词后,感悟国家,了解生活实际,并能够自觉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3.将诗词鉴赏与全面拓展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在诗词鉴赏教学同时要注重对活动媒介的改进。诗词鉴赏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古诗词讲座、诗词鉴赏大赛等活动载体,还可以构建诗词团体等组织,让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的认知、理解、学习、感悟、鉴赏诗词意义。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人文气息,让校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成为诗词展现和德育的代言人。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校内宣传栏、校园广播、海报、LED屏等彰显诗词文化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此外,诗词鉴赏还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感受诗词魅力,让诗词成为学生生活的“良伴”,成为促进学生品德建设的重要依托。

结语:

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其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走向。教师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注重结合我国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对语文教材进行充分应用,对传统文明进行深入探究,提炼重要的德育教学内容,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优秀道德品德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让学生从中能够辨别“好坏”,逐渐培养优良品德,实现提升中职学生品德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07:19+24.

[2]罗玉红.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激发策略研究[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95-97.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6

论文摘要: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一面旗帜。在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市场主体建设、理论研究开展和政府行为实施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一、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

亚当·斯密(1723 --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斯密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一方面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束缚着英国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谦恭顺从、禁欲、忍耐等传统信条也束缚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处于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在英国资产阶级力求实现商业自由竞争的呼声中,斯密从理论上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思想。1759年,斯密在伦理学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反映了斯密早期的经济思想;1776年他的巨著《国富论》出版,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被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奉为至宝。在实践中,斯密的经济学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论上,它成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经济自由主义,竞争和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斯密的思想是这一学派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的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

一种经济思想总是有它的哲学基础的,斯密在《天文学史》中集中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而哲学体系在很多方面就像机器,发明它是为了在想象之中把现实中已经产生的不同活动和后果连接起来。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自然法则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斯密受到赫奇森的哲学思想影响,赫奇森特别强调分工的重要性,主张人人都有为自身经济利益而活动的自由。斯密还受到大卫·休漠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其“同情学说”。休漠认为一切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人性有关,在其著作《人性论》中认为人的德行是利他的,人的同情心使“利己”和“利他”相一致。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扎根于斯密的哲学思想之中,这种哲学思想也构成了《国富论》的一个基本部分。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对自由的渴望、正义感、劳动习惯、交换倾向等,同情心即“对别人的遭遇的关,}L"”则是道德世界的出发点,而人们又总是在自爱的心理指导下追求私利的。这些心理相互制约,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形成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考察市场秩序时,从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其行为出发,强调了在经济领域中追求私利的重要性。斯密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的概念,但是,在考察经济生活时他区分开作为多种品质的人和作为经济活动的人,而驱使经济人努力的动机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利己主义本性。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自爱心理引导下追求私利时,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无形中促进了全人类福利的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从经济理论上发挥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把它理解为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斯密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思想。他认为分工一旦确立,每个人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自己极少部分的需要,其他大部分生活需要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产品。即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交换不是恩惠和赠予,而是有偿的物品流转。商品交换的规则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人们要享受更多的物品,就必须能够生产更多的东西来获取交换的媒介—货币;要使自己的产品顺利的转化为货币,取得盈利,必须投资和生产社会上最需要的东西;每个人越是追求其个人的利益,就越会为社会生产更多的产品,社会财富的增长就越快。因此,斯密主张,在人们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应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让他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用他的劳动和资本与其他人竞争。就是说,国家应该废除一切特惠和限制,采取自由的政策,让每个人在平等自由和正义公平的制度下,按各自的路线自由经营,谋求各自的利益,从而使劳动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并使社会财富增长。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破除封建专制束缚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

斯密认为除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外,经济学说以及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也直接关系国民经济财富的消长。如重商主义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并且片面强调财富是金银,财富仅产生于流通领域,否认社会财富包括各种物品和消费品,看不到工农业是财富生产源泉,因而不利于生产的发展。重商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种种限制政策,对商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富论》里,斯密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种种干预政策,并且从原则上否认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实质上就是反对以垄断和国家干预为特征的经济政策和主张,提倡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认为国家废除一切特惠和限制制度,就是经济的自由。但是,斯密也不是主张完全不要干预的极端经济自由主义者,他认为国家主要有三项应尽的义务和职能:第一是保护国家安全,第二是维护社会安定,第三是建设并维持某些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某些公共设施的经济方面的职能。斯密也不否认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采取某些保护政策的经济职能。直到现在,斯密提出的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问题,保护主义和自由放任问题,依然是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斯密思想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在我国现阶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借鉴意义。

(一)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方面的借鉴意义

斯密不仅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构建了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转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这对处于转轨时期我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改造和更新,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互利原则是斯密推崇的基本原则。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态之中,同时也面临着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便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连接在一起,社会便像是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如果社会成员之间缺乏相互的爱和感情,社会必定要减少许多幸福和愉快,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完全着眼于势利的互恶行为而被维持下去;倘若这种互利的准则也被抛弃,不义行为的盛行将毁灭社会。因此,斯密推崇互利原则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道德准则。《国富论》认为互利原则既是自利的界限,也是他利的实现条件,互利因此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和应有的道德准则。

斯密认为在商品交换之中,以自利为出发点,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实现互利的途径。因而,关于众多人争论的“斯密问题”,斯密实际上在他的两部著作之中已经阐明。《道德情操论》论述利他.为,《国富论》论述了利己的重要性,利己是解决并达到利他的最优路径。因此,斯密的互利思想,也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借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参考价值。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人们长期重农业生产,轻商业流通,重义轻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对市场经济误解很深,将“自利”看成“自私”,将“利他”与“利己”完全对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必然引发人们思想的深刻革命,尽管任何一个全新的事物在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初期,都会引起争论和误解,但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缩短人们的思想转型过程,其中,从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便是引导人们走出对市场经济认识误区的有效办法。通过对斯密思想的了解,可以认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可以学会遵守市场经济的伦理秩序,这不仅会在交易活动中给双方带来长期利益,还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人”假设的借鉴意义

“经济人”首先是自由人,有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由权利,是一个财产独立的人,拥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与市场原则相一致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相应的市场方法,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价格信号为导向,调节经济活动。经济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微观基础,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引导下,会自发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我国要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创建实现这些目标的微观主体,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形成与两种转变相适应、进而推动两种转变得以实现的经济增长主体。这个经济增长主体的特征是,一方面要符合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本性与要求,另一方面同其他主体相比,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必须具有绝对的市场实力或技术实力,从而使其他主体隶属于自己。以上两点,正是斯密“经济人”假设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