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范例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

党的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灵魂和精神之所在。通过学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他对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关注,在多个时间和场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讲话,总结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论,可以更好地领悟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自共产党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在过去的九十多年里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和卓越非凡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不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且思想文化上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随着一些西方思想进入我国,各种思想相互交锋碰撞,很多人过分关注和崇拜西方文化,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潮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复杂局面。、极端个人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时常发出杂音、噪音,市民社会、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仍然存在,出现信仰危机、法治观念淡薄的现象,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而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统领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宣传主流价值观,积极弘扬正能量,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总书记讲到的理想信念,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靠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指导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日益多元化,出现了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等现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亟待实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3]青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的可塑性强,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往往缺乏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容易误入歧途,以致可能对整个人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就这个问题,谈到:“抓好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好比是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否扣好第一粒扣子对青年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这说明青年在成长过程的开始阶段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统一人民思想,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营造出一定的社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在当今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早已植入了每个中华儿女的骨髓,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谈到:“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5]不仅要着眼于现实文化,更要学会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会发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积极向上的内容,真正实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6]。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者。”[7]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忘本来,面向未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中华大地,深入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中,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它的灿烂光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党史国史教育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人们把握现在,勇于开创未来。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8]总书记把党史看作是必修课,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对党史国史教育的必要性,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党和国家的历史,总结党和国家建设发展的经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并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善于学习那段革命历史,加强党史国史教育,深刻认识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党史国史,用辩证的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党史国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党史国史的研究才能更加客观,实现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说过:“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9]熟读史书,对中国历史十分熟悉,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和研究,把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把中国的发展放到整个历史发展长河中来考量,为后来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定了基础。坚持历史发展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把对党史国史的研究放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不能割断历史,忽略历史本身的连续性。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五)法治教育

卢梭曾提到:“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10]法治教育的实现不仅要求了解和熟悉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谈到:“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1]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对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思维,规范公民的个人行为,从而进一步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在党的报告中,总书记把依法治国比作一场革命,足以看出全面依法治国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维护公民个人权益和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营造了一种人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深化了人民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和认识。正像所讲的:“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自觉遵守者。”[12]一个国家有了自己的法律并实行法治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才能够最大限度保护每个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该把宪法法律作为自己内心的权威和信仰,把它当做不可触犯的原则和底线,自觉接受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法治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并发挥其价值,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这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说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3]这句话鲜明指出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历史定位,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时代的重大作用,它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理论,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14]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全面深化改革要从国情出发,要以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参照,毕竟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重视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总书记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5]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一切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基本国情出发,开展现阶段的经济建设。要学习事物矛盾运动的原理,积极面对和解决前进过程中的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要学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实践决定认识,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正确理论的作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中多次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了历代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有十分宝贵的实践价值。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一)理论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特别是总书记提到的中国梦,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信念,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为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总书记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提出了价值目标,尤其对青年价值观的培育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力求使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加强党史国史教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体系,对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总书记高度评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党员干部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些内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展了、邓小平、、等历代领导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发展。

(二)实践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一、选题研究意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两者一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各有优劣。因此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力。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历史已久,但是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这个选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尚未形成专著,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学者遵循着先探析“各自优劣”,再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随即指出“两者结合的不足或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及对策”。与此同时,又会延伸或触及到其他论题,比如在研究家两者结合的必要性时,会形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研究以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发研究等。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界定。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科学界定决定及整个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其涵义没有明确的定义,缺乏理论渊源,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一,部分学者称其为“家庭德育”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有的称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等,甚至同一篇论文中几个不同的名称交叉出现。刘研熙,罗雄提到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定义1。其次,是2007年闫峰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写到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最后,还有张倩014年写道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以上基本是已有文献中对其涵义的界定,也为后面很多学者借鉴。2关于两者优缺点的研究成果较多,有如张玉倩,孙其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2016年第543期)、刘研熙,罗雄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2005年2月第19卷第2期),综合归纳他们的论述观点,可以得出家庭教育具有先入性、情感性、渗透性、针对性和个性化教育等优势,但是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家庭作风、行为习惯制约家庭教育等,所以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而学校教育等优点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但是统一的教育模式可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关于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成果同样已有很多。一方面是认为家庭教育中蕴含着很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李艳萍阐述的“在古代中国,由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和官学私学并重的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3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如宋婧从大学生家庭教育边缘化,探讨了家校结合的必要性4。关于两者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较为突出的理论成果如下:陶德庆,汪雪梅指出家校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诸如“教育责任推卸现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越位”等,家校各兴一套等;5蒋芳云在也提出了类似的不足与问题。学者在分析两者结合中存在的不足的同时,也在努力探讨解决措施,被提到比较多的措施有如建立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等,较为系统的论述如学者宋婧总结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保证”等。6关于不同阶段,两者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的家校结合研究,比如伊扬研究家庭德育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影响问题7;温晓荣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但是关注大学生或高校群体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还比较少,较为突出的有蒋昕芸、刘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长责任伦理调查与思考》(2013年)、宋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问题研究》等。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紧密度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的,也就是说目前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关注还有待加强。另外,还有从其视角探讨两者结合的研究成果,理论成果也还有待继续充实,比如关于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主要是随着家庭结构类型增多而出现的,这类研究的重点是结合特殊的家庭群体进行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然后尝试提出解决措施。关于某个人物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关于将中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国家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等。

三、研究期望

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或“家庭思想德育”概念的界定方面依然还很模棱两可,缺乏科学有力的理论依据,有待继续探索。同时,在解决两者结合过程中缺乏对家长群体的培训,因此后期的研究应该可以尝试“家长培训学校”以及借鉴美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建设。最后,目前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还只是一些地方性立法,单独确立家庭教育法的几乎没有,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立法支撑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刘研熙,罗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N].成都教育学报,2005(02)第19卷第2期

2.张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研究[D],2014(05)

3.闫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D],2007(05)

4.宋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2017(05)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3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

通过陈秉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有助于约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活动。不同的研究者其研究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个人对其都有个人的看法,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能够时刻体现出人的意识,通过人大脑产生思维,而形成思维能力,人们的生活是围绕着人的思维来进行的,然后支配着自身的来进行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和意识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和发展和兴旺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任何活动也离不开政治,政治可以对我国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了社会利益而努力。不同的思想政治内涵对其理解也存在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手段,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它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人的思想来进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山尤其独特性特点,而且在实现的目标上面也能显现出独特性特征来。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这种错误的理解势必陷入误区。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就应该对这一学科进行科学的诠释和科学的划分。在应用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在实践中,对人的自身品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有助于人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学科都会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每一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对独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研究,就应该找出具体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人来进行的,从一定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正确的思想传授给人,然后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和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了吗?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肯定的。不仅仅这一学科对人进行研究,同样其他的学科对象也是对人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存在的科学的学科都是以研究人为目标的。但是这样理解并不是非常的笼统。因为人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人的存在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每一种学科对人的研究只局限在一部分。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但是不可以说对人的全部进行研究。它和其他的学科存在着一致性,只是对人的某一部分进行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减少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所以,能够从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其研究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其含义更加深刻和明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人们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从中锻炼人的思想意志,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感染人的思想,将人的思想带入科学的领域中,使人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生活方向,并为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导下,人们正确的思想逐渐形成,无论是从人的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规律性,和人们自身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早理论上还是在思想方面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挖掘人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提升,给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结束语: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避免其空洞化,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要抓住研究方法和规律,还要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给人以感染和启发,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然后对这一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体系构建的有力依据。

作者:马东华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4

关键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在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这是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和牢牢嘱托,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年同志成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而在诸多教育内容中针对青年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其中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同志极为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个人魅力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做好理论创新工作,众多学者开始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将在对现有文献和著作的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所表现出来的“两大素材来源,四个主要方面”的特点进行阐述和评析。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两大素材来源”

系列重要讲话和成长历程以及工作经历,是当前学者们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两大素材来源。

(一)重要系列讲话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主要素材

基于现存材料分析,当前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截止到2017年10月,通过知网搜索,以“”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章只有48篇,其硕士学位论文6篇,期刊42篇。根据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这些文献大部分都是基于执政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的,学者们热衷于以这些重要讲话为蓝本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探究。学者们认为,系列重要讲话寓意深邃、内涵丰富,其中蕴藏着大量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资源,是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极为重要的素材[2]。因此,他们将《谈治国理政》《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之江新语》等著作作为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素材库,抽丝剥茧,从中提取出有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从而梳理归纳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二)同志成长历程和工作经历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古语有云:“言传不及身教”。多年来,同志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用他的一言一行为广大国民特别是我国青年同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发挥着伟大的榜样力量。同志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他青年时期扎根基层,敢于吃苦,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初心,锻炼意志品质。他的七年知青岁月和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为当代青年成长提供了一部生动教材,为今后更好的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诸多启发。所以很多学者以同志成长历程和工作经历作为研究的重要材料,他们通过对《的七年知青岁月》以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著作的研究,深入挖掘同志成长和工作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优良品德及其这些品德形成背景、方式、过程等要素,归纳总结,最终升华成为理论,用以指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

(一)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发展的研究

在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展形成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进行探索。其一,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学者主要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新形势出发,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形势,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进行阐释[3]。例如毕研田认为,“高度重视新时期青年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青年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形成,致力于解决青年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符合中国实际和青年实际,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4]其二,形成的理论基础。学者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教育思想、中共领袖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青年德育思想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5]例如王越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在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同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历代领导人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中构建起来。”[6]

(二)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研究

目前,针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研究学者们倾向于将其归纳为四方面。第一,理想信念教育。有些学者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它不仅坚持把以往领导人一贯倡导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顺应时代要求适时将“中国梦”教育加入其中并赋予其核心地位,做到了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7]例如骆郁廷就认为,“青年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主力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在个人的理想信念中融入国家理想,在个人梦中浸入国家梦。”[8]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者们认为,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引导当代青年在多元价值观环境中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对青年同志形成社会所倡导的自觉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教育意义[9]。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学者们认为倡导的传统文化观是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中国的时代特点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关键所在,蕴含着大量的德育思想[10]。同时,学者们还认为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合起来,这样就可以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宝贵的养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道路,提升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11]。第四,生态文明教育。学者们认为在青年人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12]。自执政以来,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山论”“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等著名论断,对培养当代青年生态文明意识以及落实环保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基本原则的研究

关于基本原则的研究,学者们主要从政治性原则、人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以及差异性原则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注重政治性原则。他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始终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13]。其次是注重人民性原则。我们所说的人民性原则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为本,即以青年人为本,从广大青年的根本利益为出发,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不逃避、不回避,对于青年的利益诉求及时回应、及时解决。[14]再次是注重渗透性原则。强调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细致入微,将其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切实关注受教育者的需求,同时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15]最后是注重差异性原则。非常关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类指导问题,强调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其差异性,根据其特殊性实施教育。

(四)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方法运用的研究

当前,虽然学术界还未出现针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方法运用方面的系统化的理论成果,但是已经有了一些涉及这个问题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所倡导的教育方法主要可以归纳为典型示范、制度保障、实践育人、教育指引、舆论传播、文化熏陶等方面。[16]例如陈桂花认为,“多次论述到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问题,提出‘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南。”[13]

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简要评述与展望

通过对该领域已发表文献和著作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前学术界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研究状态以及发展趋势,以上“两个素材料来源,四个主要方面”都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了探索、分析、归纳、整理,这对我们学习和贯彻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具有一定帮助与启发。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一领域研究还存在着欠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着重关注那些鲜有研究的领域,补齐短板,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简要评述

1.研究视野比较单一。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者们多是以系列重要讲话及其成长历程和工作经历为视野,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理论探索,学者们很少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研究,与以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进行纵向比较研究,与其他国家和政党的德育理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这就缺乏应有的历史联系和比较研究,容易造成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边界把握的偏差,缺失个性,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发生混淆。理论研究从不同中发掘特殊性、差异性的东西可能更深刻更容易被人接受,同时,拓展研究视野以及开展相应的比较研究也更能体现其继承与创新[17]。

2.研究内容较为分散。“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工作对象、目标、任务、内容、原则、手段、队伍等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18]然而,目前学术界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大多还处在孤立的、分散的状态,并没有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理论成果,未完成对其思想体系的完整构建。通过对现存文献和著作的整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学者们所研究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子系统、子系统间的联系及子系统内部的研究都存在缺失与断层。就子系统研究而言,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话语体系、教育载体、教育效果评估方法等研究明显不足;就子系统的联系而言,大多是就某个二级系统孤立式分散性研究,必要的关联式整体性研究较为少见;就子系统内部而言,对每个二级系统包含的丰富内涵多数只是进行了浅显的粗略的研究,研究缺乏深度;就子系统内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研究,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研究。

(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展望

1.开阔研究视野。虽然系列重要讲话和他的成长经历两大研究视野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提供了主要理论素材,但是要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工作做好,单单以这两个视角为切入点作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开阔研究视野。一方面,加强对比研究。“所谓对比研究,就是用历史辩证法或纵向比较来研究,对不同时期领导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比较分析。”[17]通过对比研究,把已经产生的无产阶级青年思想教育理论作为切入点,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青年学说、中共领袖人物的青年教育思想等理论资源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的深刻影响,为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思想的理论渊源奠定基础。此外,必要的对比研究还可以明确其理论界限,为个性研究提供有力条件。另一方面,深化个性研究。同志是一位卓越的极具人格魅力的领导人,他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背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科学总结。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必然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我们要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化个性研究,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时代特征和现实特点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增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加强对话语体系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可以为今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提供重要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5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传播政治理论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政治方向,帮助广大群众树立政治价值观,塑造完善的政治人格,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破天荒地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个理论,随即展开深入研究。美国学者阿尔蒙德和小鲍威尔提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改变和创造的过程”。[1](P.91)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也较为深刻,王惠岩提出:“政治社会化指的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2](P.241)燕继荣认为:“政治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过程为政治社会化过程。”[3](P.302)综上所述,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通过某些途径得以普及、传承并延续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或组织将统治阶级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规范等主导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思想意识,外化为合理合法的政治行为,形成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政治态度,树立政治信仰,政治人格不断完善过程。在此过程中,本地区或本国家的政治文化特色得以维持、发展。这个过程始终伴随人生各个阶段,由“社会人”向“政治人”转化。

二、社会政治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一致性

统治阶级不仅指挥物质生产,而且还要生产精神产品。统治阶级出产的精神产品区别于其他社会各阶层的精神产品。其精神产品包含浓烈的意识形态性,服务统治阶级的政治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4](P.4)在此过程中,教育活动促使教育对象自觉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我意识,外化为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要求的政治行为、道德行为等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两者所包含的“政治观点”都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两者在根本属性、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一)意识形态属性是两者的根本属性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得以传播的保证。政治社会化传递政治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教育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完成政治文化的代际传承,促使社会成员形成政治思想、政治情感、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在此进程中,时刻坚持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结合,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适应,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色,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因而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意识形态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就有较强的阶级性。两者都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观念,因此,两者的根本属性相一致。

(二)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一致性

公民的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代表阶级利益的施教人员,如初级、高级教育教育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师,高校思政课教师,企事业单位党委负责人等。教育者以统治阶级意识为主导,组织教育活动,制定教育内容。两者的教育对象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从事各种职业,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如学生、医生、军人、干部、共产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三)两者教育内容的一致性

在我国,政治社会化传递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输送共产党的政治思想,坚定共产主义政治信仰。政治观教育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向教育对象灌输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分析基本国情、最新形势与政策,进行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两者倡导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培育“四有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两者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思想政治教育旨在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提升教育对象思想道德境界,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塑造具有道德观念、民主法治观念、共产主义信仰的理想人格。此外,在提高教育对象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其产生积极行为,促进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政治社会化旨在培养社会成员政治情感,帮助社会成员塑造理想政治人格,坚定政治信仰,激励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内化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外化政治行为,使其政治文化得以传承、发展。两者共同目的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文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政治文化代际传递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教化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决定了政治社会化进程是否顺利,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政治社会化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共产主义方向,就是坚持并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政治社会化坚持政治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基本路线为行动指南。

(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传递政治信息,传授最权威政治知识,为教育对象扫清认知障碍。政治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围绕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为塑造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人格而展开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政治信息,提倡的政治观点增强了教育对象政治敏感度,激发了教育对象的政治兴趣。在教育过程中,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手法,不断强化了统治阶级的意识,逐步加深教育对象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促使教育对象对政治观点的认识达到从感性到理性地飞跃。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教育者只有具备共产党提倡的政治思想,才会产生为人民服务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教育对象输送政治知识,传递政治信号,引导教育对象树立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观念。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使教育对象形成个体政治价值观念

树立个体政治价值观念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的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初期,在传授政治理论知识阶段,教育对象对其产生了基本的认识。此后,经过教育者直接理论宣讲,或潜移默化地渗透,教育对象理解、消化、掌握了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以政治行为准则来参与政治活动。从内化统治阶级的政治价值观念,到以社会公认的政治行为尺度进行政治活动,就标志着个体政治价值观念以完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政治价值观念,是产生政治认同的前提。凡拥护党的政治路线、纲领,拥护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行为都应受到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就是为了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激发教育对象奉献社会的热心,产生有利社会的行为,对敌对势力采取相应的惩罚,摒弃恶劣行为,这就逐渐达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共识,增强内心的归属感,就产生了政治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改造传统政治价值观,确立现代政治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剔除封建等级制度,否定君主绝对权威,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权价值、民主意识等现代政治价值观融入教育活动中。

(四)思想政治教育维持政治系统运行

人是政治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民群众塑造现代政治人格,引领群众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法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提高其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使完善其政治人格。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教育者培养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教育对象内化过程中,新思想、新观点逐渐淘汰以往陈旧的观点,新的思想体系建立起来,这就意味着形成全新的政治态度。在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中,多种思想政治观点相互激荡,相互冲击。思想政治教育是让教育对象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价值观念,随着主流政治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众将政治观念、政治知识内化为自身思想意识,外化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行为。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了各阶层、各民族间的和谐统一。只有保证人民群众在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才有助于推动政治系统运行,为我国各项事业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了维护统治阶级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的政治人格。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延续性是政治文化得以延续的保障,也意味着政治社会化进程永不止步。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上海译林出版社,1987.

[2]王惠岩.政治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燕继荣.现代政治分析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6

作为诞生于经济层面的政策理念和学术话语,新常态一词已在国家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上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发展中的新常态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其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诚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国家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相关机构作出相应的发展和改变,并由此推进国家政治新常态的到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新常态与政治新常态必然是结伴而行的。概而言之,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主要在以下五大层面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常态:(1)在政治理念层面上,遵从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调民生建设,使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2)在法治建设层面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3)在党风廉政建设层面上,突出了党的制度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4)在民主政治建设层面上,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健全,民主形式愈加丰富,公众参与面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5)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走向现代化,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治领域这一系列新常态的到来,不仅契合了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给同属于上层建筑并服务于国家政治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从宏观视角看,政治新常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绝佳的外部环境。环境作为人生活的外部要件,是构成人生存与发展境况的重要外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之总和,同样也是构成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变量。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除了对教育过程的科学掌控外,良好外部环境的塑造也极为重要。政治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廉洁高效、民主法治和普遍参与的国家治理形态,以在强化党的科学领导的基础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得到实现。政治新常态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建设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显然是“利好”信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实现和拓展了民众的合法权益和政治参与度,这为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奠定了根基,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则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党的执政合法性根基,尤其是提振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正是基于政治新常态的推进,才有效提升了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公信力,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其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保障。从微观视角看,政治新常态也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理论自信,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觉认同与坚守,而价值自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可见,无论是理论自信还是价值自信,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社会学理论认为,参与者对社会政治系统信任度的提升,是构成个体自信来源的重要前提。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信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伯纳德•巴伯也将信任视为增进社会内部成员福利的创造者,认为信任有助于减少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为参与主体的自信建构带来积极作用。可见,政治新常态的推进及其在国家政治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瞩目的发展成绩,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度和信任度,进而对于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也会带来积极意义,这就在主体层面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心理保障。

二、政治新常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政治新常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活领域的新气象、新趋势,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治理转型、民主建设和廉政实践之后达到的稳定状态,政治新常态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根基。因此,新常态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政治新常态的维系必然对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要求,呼唤其内在地形成与政治新常态相配套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与模式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政治新常态的基本要求,首要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要着力作出转变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治新常态,其在理念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进一步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人民的追求视为奋斗目标,注重开发和增进民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观,确保国家法律“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些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要积极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关注受教育工作者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兼顾不同知识背景、文化族群、生活习惯等因素,从而在满足受教育者现实需求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文关怀,就是要唤醒社会参与者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培育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奉献的精神和拼搏的品质,以帮助社会成员在政治新常态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的主要信息,其选择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及其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中央对从严治党和铁腕反腐的持续推进,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与此同时,国家法治进程亦开始加速,法治中国建设策略日渐清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到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可以说,廉政与法治构成了当下我国政治新常态的重要内核,二者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领域的“发力”,无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出适时更新。一是要继续强化法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力度。社会成员法治意识的强弱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影响,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为此应积极整合现有的法治教育资源,努力开拓多元化的法治教育渠道,提升社会成员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达到培养人们树立法治信仰的目标。二是要将廉政教育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廉政教育即以“廉”和“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廉政建设的持续推进,亟需把加强廉政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对社会各界开展以廉政知识、廉政品德、党纪政纪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人们增强廉政意识,树立正确的名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这也是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策略集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模式转变提供了宏观引导。体现在教育发展的视角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实质上就是通过政府的教育职能转变,实现政府、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各司其职的发展体系,并由此达到激发社会活力,实现教育领域科学发展的目标。可见,由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和催生而来的政治新常态,极大地丰富和创新了旨在传播国家治理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论。一方面,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要积极实现从侧重理论灌输向注重实践育人转变。单纯的理论灌输教育法不足以让教育对象理解国家治理的真实意蕴,唯有在教育过程中嵌入更多的实践因素,引导教育对象不断进入实践中去观察、分析和思考,才能在感受国家治理创新的宏观背景下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并推动其自觉为国家治理机制创新贡献能量。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内蕴着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主体资格,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过唤起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在教育目的上的一致性和教育过程中的交往性,达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目标。

三、适应政治新常态,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新常态的不断推进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决定了今后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高度重视和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围绕政治新常态适时转变、补充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家政治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并由此带来自身教育实效性的切实提升。对此,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意识创新,提升对政治新常态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重要性的认知。

推进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形成以下三种意识:(1)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也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适应政治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党政领导、具体的业务主管部门,还是奋斗在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要勇于担当,深刻认识十八大以来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理论和新观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积极作用。(2)阵地意识。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充分认知,并积极树立思想领域的阵地意识,在实践中积极回应西方不良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为政治新常态下的国家意识形态传播作出积极贡献。(3)问题意识。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向,无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建构、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推进,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发展等,这些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及时解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树立鲜明的问题意识,不断去分析、研究和思考,由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切实提升。

2.完善相关制度,建构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也分别强调了制度和法治建设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价值,可以说,强化制度的建构与完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活力,适应这一新趋势并提升教育实效性,必须积极建立契合政治新常态的制度保障体系。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专业领导机制。当前亟需通过选拔和考核,培育一支既有政治敏锐性又善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领导队伍,使其成为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者,确保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得到及时贯彻实施。二是要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党委、团委、具体的教研部门等多个系统,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可通过建构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等制度性协调平台,研究部署和协调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任务和责任,确保各部门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此外,还须建立必要的激励保障机制,如在职务聘任、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必要倾斜,以调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紧跟时展步伐。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参与系统。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即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且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各类积极要素的总和。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根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前提。政治新常态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树立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以期建立一个“大思政”资源系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为此,必须着力做好如下两个层面的工作:其一,要不断挖掘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常态资源要素,如政治新常态下产生的以国家政策法规等为内核的思想政治理论资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环境下的现代法治理念资源、反腐倡廉建设进程中的国家廉政文化资源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政治新常态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推进教育过程的科学化和时代化。其二,要强化资源系统整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系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要根据政治新常态下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及时对各类资源进行补充和修正,着力避免各类资源在系统内部因过时或分布不均而产生的“马太效应”,并建立面向教育对象的反馈路径,确保各类资源合理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各个环节中去。

4.优化人才结构,培育政治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优秀工作者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7

长征精神是包括革命理想主义,甘洒热血、不怕牺牲,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伟大精神,是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阶段努力奋斗的精神支柱。长征精神体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其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多样的教育形式,重大的教育作用,艰难的教育环境,决定了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章。

关键词

红军;长征;思想政治教育

一、长征中红军内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教育

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就是教育广大的红军将士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不懈斗争。事实上在红军长征出发前,党就非常重视对红军将士革命理想信念的教育,长征过程中更是时刻不忘教育红军把理想信念和国家民族的利益结合起来,和战争形势结合起来。长征中面对频繁的战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不少战士产生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想了多样的办法,教导红军将士,帮助他们坚定伟大的革命理想。特别是许多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与红军将士们一起吃草根啃树皮,其中有许多人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永远长眠在了长征路上。在牺牲前他们惦记的仍然是革命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的胜利。长征是无数中华儿女追求理想信念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一次成功有效的验证。

(二)党内民主生活教育

红军长征中,非常注意党内民主生活教育,在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红军内部多次开展了党内民主生活教育,包括政治民主、军事民主和经济民主等内容,通过党内民主生活,改变了一批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方式,在长征中涌现出了很多官兵平等的感人例子,比如著名将领陈骞把坐骑让给红小鬼骑,把粮食分给红小鬼吃的例子,、王稼祥等党的领导人以身作则,关心普通士兵,向普通士兵宣传革命,使得长征途中党内官兵待遇更加平等,上下级关系更加和谐,党内民主生活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激励艰难困苦环境下的红军将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群众工作教育

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非常清楚群众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党的每代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群众工作。在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除了应对艰难的战事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之外,特别重视争取和发展群众,特别是那些对党和红军了解不够,又被国民党片面宣传蒙蔽了的少数民族群众,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宣传党的主张。红军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赢得了长征所经过程中的少数民族的支持和赞赏,特别是很多在少数民族中很有威望的上层人士通过红军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党的根本不同,看到了共产党的主张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积极支持中国共产党。由此革命火种也在广大群众中得以广泛传播。广大的红军将士也深刻认识到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党的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在长征中得到了发展,不仅密切了党和群众的联系,武装了群众,由此也扩大了红军的群众基础。

(四)瓦解敌军的教育

长征途中红军将士要面对数十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队,如何使得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看清其反动革命本性,看清其对普通士兵的不平等对待,看清国民党的对日妥协,对于争取国民党士兵的哗变投诚意义重大。红军将士除了要打仗,宣传群众以外,还积极的瓦解敌人。从政治上揭露国民党施行苛捐杂税、压迫民众的罪恶,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瓦解敌军的目的,如调查其经济背景、在其必经之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这样做不但消除了老百姓对红军的误解,还争取了许多敌军哗变,参加到红军队伍中来。瓦解敌军由此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一个重要的优良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挥过巨大的作用。

二、长征中红军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一)红色歌曲

红军长征时,百姓出身的人民和红军没有权利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红军长征所经的少数民族地区,很多老百姓是不识字的,但是很多人都会哼一些小调,唱几曲民歌、山歌,填几个信天游,思想政治教育敏锐的发现了这个情况,从而运用歌曲来做长征途中的宣传工作,比如常选取一些民间比较流行的小调、山歌填上新词来做宣传,或者是在原来的一些传统的歌调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尽管由于不识字等原因,很多歌曲可能存在跑掉、失真的现象,但不能否认的是在长征中形成了很多富有激情和艺术感染力的有长征时期特色的鼓舞红军将士、宣传群众的红色歌曲。红色歌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因势利导的结果,更体现了长征中将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至今仍然影响深远。

(二)办报纸

创办报纸是我党早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形式,红军长征时原来的很多报纸停办,当时以邓小平为主导创办的《红星报》就成了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唯一报纸。这份报纸在长征途中,对指导红军长征、鼓舞士气起了巨大作用。在红军行军的各个过程中,在面临不同形势、任务、困难的过程中,这份报纸结合实际对红军将士进行了有效管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长征开始时帮助红军战士消除心中疑虑,比如遇到诸如雪山草地等类似的困难或难以攻打的战役时,鼓舞军队的士气,革命必胜的信念贯穿于长征的始终,为红军战士树立革命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对红军战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红星报》尽一切可能扩大红军长征途中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支持,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这份报纸是党当时一份最主要的报纸,除了它之外,红二、四方面也有自己的报纸,除了宣传党的主张,起到鼓舞士兵,团结群众的作用外,还针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书写标语

长征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比较单一,另外当时红军的处境是艰险的、简陋的,为了更好的宣传红军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宣传北上抗日,只能因陋就简,运用红军所具有条件来做宣传。标语是一种方便、简洁、可就地取材的方式,并且标语是上至红军高级将领下至普通士兵都可以运用的形式,无论是沿途的墙壁、树干、石碑、门板上都可以写标语。这些标语言简意赅,一目了然,变化多样,在少数民族地区就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书写,在被国民党蒙蔽严重的地区就重点揭露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书写字体多种多样,包括楷体、隶书、行书,还有的标语是用柳体、颜体等来书写。

(四)外国人的宣传

长征中有很多的外国人参加,比如朝鲜人毕士悌、武亭,越南人洪水,瑞士的薄复礼,这些人一路跟着走完长征,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征做了很好的宣传,特别是毕士悌、武亭、洪水等直接成为了红军的一员,在红军长征中起到了身先士卒的带头示范作用,毕士悌还奉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一切都说明红军长征是正义之举,得到了包括外国人在内的正义之士的认同。特别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抱着对红军长征的虔诚崇拜,来到延安,他根据红军将士提供的资料,写就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成为世人了解中国红军长征的重要文献,该书出版后一个月内在英国就发行了五版,后来又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红星照耀中国》将红军长征推向了全世界。

三、长征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长征胜利的重要因素

从党内红军内来说,广大党员和红军将士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长征中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甚至挑战人类生理心理极限的情况下,取得长征的胜利。从敌方来说,通过瓦解敌军的宣传工作,使得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知道党的走向,有意无意的放红军一马,下层普通士兵来说通过两党两军的对比,认识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剥削阶级本性,不少人尽管知道红军面对的条件极端不好但还是投诚到红军里了,壮大了红军的实力,即使没有投诚过来打仗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二)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锤炼了红军将士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之初就非常明确自己的无产阶级性质,明确自己的革命任务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站起来独立自主并进而繁荣富强。这无疑是很有影响力的,但是在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伟大的理想信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是在漫长的革命过程中在革命低潮时,放弃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离党弃党甚至于沦落为叛徒的人也不在少数。长征被外国记者描述为人类战争史上真正的史诗,之所以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重重一笔,与长征中广大党员和红军将士面临的困难有重要的关系,一要面对武器装备人员都远大于自己的国民党的频繁的战事的困扰,而要面对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的挑战,在频繁战事和极端恶劣自然条件叠加下很多人面临极端的胜利考验,比如饥饿、寒冷、疾病,这些考验有时比死亡更难熬,但是最后长征还是胜利了,最主要的就是大家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且在极端的条件下坚持这个信念,所以长征的考验真正的锤炼了红军将士的理想信念也因此更加坚定了红军将士的理想信念。

(三)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了党的革命主张

红军长征时,虽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干革命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党领导的革命有过高潮但也失败过,尤其是王明等人的错误领导几乎断送了党断送了中国革命,也因此而削弱了党的影响力,再加上当时还没有推翻国民党在中国的执政地位,舆论工具很大程度上还掌握在国民党的手里,所以党的团结抗日的主张的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随着红军长征的胜利,全国人民乃至于世界上都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壮举,知道了中国共产党穿过茫茫草地,雪山,沼泽,穿过国民党的重重火线的封锁,是为了北上抗日,为了不亡国,为了中国人不做亡国奴,不敢做亡国奴的各阶层人民深受鼓舞,对中国共产党可谓刮目相看并寄予厚望。

(四)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团结教育了广大的少数民族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大团结大融合的过程,但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中国分合不断,汉族少数民族的关系时好时坏,特别是汉族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对少数民族虽然竭尽能力团结,但对少数民族却不可否认的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所以直到红军长征时,民族不平等的现象一直没有消除。红军长征先后经过彝、藏、瑶、苗、回等少数民族地区。由于长期的历史原因,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对红军有隔阂,再加上国民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多种途径手段歪曲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使得这些民族对红军的普遍不理解。红军经过这些地区时,严格执行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泛宣传共产党的北上抗日的正确主张,并通过实际行动维护他们的利益,化解了他们先前对红军的错误认识,红军也由此赢得了他们真诚的支持,为以后党的民族平等团结奠定了基础。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非凡,影响深远,无论从其承载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说,还是从其克服困难、就地取材所使用的多样形式来说都可以说长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史上的最灿烂的一页。当时的红军克服了极端恶劣的外部环境,找准了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用对了艰难处境下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为长征精神的形成,长征的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因此也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作者:刘巧梅 单位:山西省委党校党史与党的建设教研部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教育范文8

随着现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在自己日常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满足之后,有关人们思想道德政治方面内容的教育探索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也逐渐成为现今社会相关思想政治学界的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热切关注和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重点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自觉视阈;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文化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迅猛发展。在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提高的带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有关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就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是以全新的视角出发而开展的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具体相关内容论述如下。

一、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必要性

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从教育自觉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而提出和形成的一种大胆创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思想政治相关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接受思想政治内容教育的学生则被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学习的位置。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本就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程更加古板单一。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学习知识的学习兴趣[1]。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为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时展的潮流而产生的一种大胆创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展的潮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也越来越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所需人才在思想道德素养上的要求。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提出和探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社会提供更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现代化人才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

二、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提出的有关思想政治相关知识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现今阶段的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界的专家学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把在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的具体教育教学方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胆变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课程之中,老师是整个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则处于教学课堂上被动学习的位置。用古板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这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相关学习内容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将相关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准确的运用到生活实践之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严重阻碍的作用[2]。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求相关思想政治学科的授课教师在对学生们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讲解时可以灵活的选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相关学科内容的学习潜力,在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从两个或者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有关的思想政治问题。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相关知识学习的引导者的身份,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相关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内容,做到更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灵活恰当的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教学实践之中,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和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成果。

(二)注重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生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人们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之后,人们对于有关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素养的提升等一系列相关内容越来越重视。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关学科内容上的学习和运用能力,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学科相关授课教师教学质量的完善和提升,从而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达到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者心中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成为了多位负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工作重心和研究重点。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理论的提出和实施就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创新式的教学理论。想要让这一大胆创新的教学理论合理有效的应用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之中除了要求相关思想政治的授课教师能够大胆变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相关课程内容的授课方法之外,还要求授课教师能够在教育自觉的视阈下出发,积极主动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将所学习到的思想政治教学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学生能够将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内容更好的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实践过程当中,才是达到了思想政治学科授课教师的最终教学目标[3]。

三、总结

从教育自觉的视阈角度出发来探索和研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等一系列相关方面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现今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学效果,提高社会人才的平均思想道德水平是适应时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教育自觉视阈理论观点的提出为在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形式,相信会在不久的将来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邹京臻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萍萍,林春逸.基于文化自觉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08:19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