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范例6篇

社会工作专业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1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职业,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在国际上,社会工作(Social Work)指的是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职业性的活动,也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专业化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的组织,还是现代社会为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平正义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社会工作是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会工作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推动者。

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协调社会资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安全提供物质、心理支持,维护合法权益,减少社会不平等;二是提供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日常需求,促进人的能力发展,改善并增进人们的福祉;三是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帮助有困难人士解决问题,防止因问题激化而可能对社会秩序的冲击,降低社会问题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四是参与社区生活过程,组织并强化社区生活,恢复和加强社区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功能,稳定社会基础;缓解人际关系紧张,防止各种人际冲突或社会冲突的发生,促进社会和谐;五是通过政策倡导和服务传递,充当国家与个人、政府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数十年社会稳定局面的维系,无不证明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管理实践方面的有效性。2005年巴黎所爆发的大骚乱,政府曾动用警察部队却无法解决问题,后借助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才平息了骚乱。这一案例可谓社会工作之社会管理功能有效体现的经典案例。

发展社会工作对于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社会工作是实现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观念转变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以其专业服务的精神和追求民主、平等与正义的社会理想,影响着现代社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社会工作平等、尊重、自助的助人理念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价值依据。基于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社会管理中社会大众就被视为行为主体和利益相关者,这样,社会管理就会由单一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的命令变为大众共同参与的民主过程;解决社会问题就不仅仅倾向于行政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系统和权力解决问题,而更多的是通过服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从而维持社会秩序。

发展社会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重要保证,是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传统的政府社会管理手段单一,方式简单,习惯于采取行政手段和强制方式解决社会矛盾,往往容易激化矛盾。社会工作发展出一整套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能从不同层面对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进行防御性与治疗性处理,也能影响并改变制度设置和政策导向,防止或减少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因此,许多国家都重视发展社会工作。当前我国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必须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术化解社会矛盾。

二、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我国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央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政策,地方也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从中央层面看,2010年4月中央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社会工作人才提升为国家六支主体人才队伍之一,确立了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人才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0月,中央18部门和群团组织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3月,中央19部委和群团组织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意见》和《规划》,是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奠定了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制度基础。同时,2006年以来,民政部等部门围绕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登记管理、继续教育、岗位开发设置和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等环节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在地方,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出台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国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相衔接、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相配套的专业社会工作政策框架初步形成。

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迅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专业社会工作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是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国25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每年毕业学生近2万人。同时,通过职业水平考试,产生了5万多名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目前,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20余万人,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是服务平台不断拓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已开发了6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其中,在民政类事业单位开发设置了1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在城乡社区开发设置了4万多个社会工作岗位。此外,指导和鼓励各地加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培育力度,发展了7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平台。

三是实践探索不断深入。2007年以来,民政部在全国165个地区和260家单位开展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形成了以上海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组合发展模式、以深圳为代表的社会组织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以及以江西万载为代表的政府运作为主的发展模式。这些经验模式,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重要示范与参考。

四是服务成效不断显现。近年来,各地积极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重点围绕城市融合、灾后恢复重建、新农村建设、劳资关系与医患关系调解等问题,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汶川地震发生后,全国2000多名专业社工迅速赶赴灾区,协助当地政府开展灾民救助、心理疏导、生计发展以及社会支持体系建构等工作;广东东莞专业社工积极介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协助广大“新莞人”尽快融入当地社区,实现户籍人口与外地人口的和谐共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在优化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建设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但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作为一种专业和职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了解和充分认识;二是现有社会工作存在着行政化倾向明显而专业化不足的特征;三是政府购买服务不够,从事社会工作的民间组织发育不健全;四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缺乏。

三、加快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步伐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决策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和平台建设为重点,以专业服务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大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力度,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健全体制机制,逐步形成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具有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和高度分散的特点。要按照《意见》要求,遵照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加快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和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格局。

加强教育培训,加快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体系,改进教育培养模式,扩大教育培养规模,提高教育培养质量,不断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增量。抓紧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机构、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通过大规模的专业培训、在职学习、实践训练等方式,对现有社会服务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开展专业服务、进行专业管理、搞好专业督导的能力和水平,逐步使他们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加强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宽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空间。积极推动城乡社区设置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社区工作人员提升专业社会工作水平,使社区成为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加大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岗位开发力度,对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确定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以社会工作服务为辅的事业单位,根据服务对象实际需求,合理设定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加快建立一批覆盖各主要服务领域、专业服务能力强、管理科学规范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不断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载体和平台。

加强专业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应针对我国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薄弱环节与紧迫需求,重点强化五个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即强化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强化老年群体服务、强化农村留守人员服务、强化特殊人群服务、强化受灾群众服务。同时,做好其他社会成员的专业服务,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覆盖到所有有需要的个体、家庭和群体,不断增强社会服务与管理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求是,2011.5

[3]张海东.社会质量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2

一、总体思路

围绕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在社会人才的选拔上下功夫,在加强教育培训上下功夫,在建立激励机制上下功夫,用3年时间(2020-2022)建设一支数量100人以上,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助力“三个示范县”创建。

二、目标计划

通过社会工作人员持证“双培”计划(即:培养一批持有从业合格证书的社工员和培养一批持有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的专业人才),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队伍。

(一)培养一批持有州级合格证的社工员。由县民政局牵头,组织各乡镇和部门开展社会工作培训,各乡镇和部门要对照《县培训考核认可社工员任务分配表》(附件2)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及州级社工考试,力争在2021年底实现持有社工员从业人员合格证书人数在100人以上。

(二)培养一批持有全国职业资格证的社工人才。通过宣传引导、主动培训、考试奖励等措施,广泛动员社工员及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全国社工考试。对社工员再培训,积极鼓励支持社工员考取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资格证书,力争在2022年底完成100人持证社工人才培养,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三、培养措施

(一)培养对象。一是社会工作普及及培训对象:各乡镇和部门工作人员。二是专业社会工作培训对象:辖区内社会工作专业学历人员、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及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服务、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扶贫开发、法律援助、老龄服务、安全科普、灾害救助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三是社会工作专业延伸培训对象:高中以上学历待业人员、在校大学生。

(二)培养方式。采取“内引外联、左右互联、上下通联”的方式,发动组织乡镇、部门优秀青年干部、网格员参加培训,依托县内组织的规模集中培训和第三方专业机构有序开展人才培训,协调邀请省内专家和社区工作者赴县开展现场实训。一是社工员考试考核培训,通过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的方式,由县民政局牵头,协调县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培养对象进行120个学时的集中培训,并组织参与人员在县参加考试考核,考试考核试卷由州级部门印发,考试合格后,颁发社工员合格证书,持证人员可在州内从事相关社会工作。二是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考前培训。每年定期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考试的人员开展培训工作,重点组织动员社工员参加培训并报名考试(其中具体报名条件、报名时间、考试时间、考试成绩、合格标准以中国人事考试网官方公布为准)。

四、激励机制

一是考取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人员实行一次性奖励。县级奖励:初级证5000元、中级证10000元、高级证20000元;州级奖励:1000元。

二是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在职人员,考试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费,按出差标准在原单位报销。

三是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的籍非在职人员,考试期间产生的交通、食宿费,按每人每天300元标准进行补贴(凭身份证、准考证)。

四是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一般工作人员,纳入重点人才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职称评定。

五是取得全国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在职党员领导干部,纳入后备干部培养,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晋升。

六是取得州级合格证书的籍非在职人员,在县内自主招考中,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创建社工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社工人才培养培训及考务工作,发挥社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主动性。〔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组织部、政法委、宣传部、教体局、财政局、人事局〕

(二)加强跟踪问效。各乡镇和部门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全力支持配合社工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加培训和考试。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要加强督查考核和跟踪问效,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按照目标任务,各单位每持证1人在单位目标分值加0.1分,未派人单位参加培训的按照每人0.1分扣除,派人参加未考取人员按照每人0.1分扣除。〔牵头单位:目督办责任单位:组织部、政法委、人事局、民政局、各乡镇〕

(三)加强经费保障。财政部门要全力支持社工人才培养培训,将社工人才培养纳入财政专项预算。〔牵头单位:民政局责任单位:财政局〕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3

社会工作专业主要课程

社会工作基础课程

有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统计学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实务、人类行为与环境、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异常心理学。

社会工作特色课程

社会保障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心理咨询、犯罪心理学、组织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残障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社会问题概论、社会政策、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等。

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教学实习等,一般安排14-16周。

社会工作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就业方向主要是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及工会、青年妇女等社会组织及其他社会福利、服务和公益团体等机构,主要从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行政管理、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等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非盈利机构、房地产、外包服务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非盈利机构

2 房地产

3 外包服务

4 教育/培训/院校

5 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 政府/公共事业

7 金融/投资/证券

8 互联网/电子商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社工、项目主管、社会工作者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社工

2 一线社工

3 项目主管

4 社会工作者

5 实习生

6 项目助理

7 项目社工

8 医药销售代表

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目标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4

【关键词】社会救助 社会工作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社会问题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特征。受其影响,社会救助也遇到了巨大挑战,在价值取向、政策规范、救助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面临重重困境,给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带来一定的压力。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救助实践而言,社会贫弱群体的救助需求、社会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政策释放的制度空间,不断促使着社会救助实践的转型,推动着专业社会工作对社会救助领域的嵌入与延伸。基于社会工作“机构为本”的专业特征,文章主要通过考察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介入社会救助的具体实践,探究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相关概念界定

社会救助。由于社会救助具有救助项目的多样性、救助责任的多重性以及救助方式的多元性等特点,国际上并不存在严格统一的社会救助概念。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将社会救助界定为“以家计调查为基础,以现金或实物为支付形式,通过资格条件审查将给付定位于那些处于低收入阶层或低于类似收入门槛线的个人或家庭的援助”。①我国学者在界定社会救助概念时,均从救助对象、救助方式及救助责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将社会救助界定为国家和社会对无法定义务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因天灾人祸造成生活困难、不能完全保障基本生活的城镇无业居民和农村村民给予的接济和帮助。②时正新等人也认为,社会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 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 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③据以上概念,笔者认为,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予以的现金、实物或服务的支持与帮助,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与实践。

社会工作。关于社会工作的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给予了不同的界定,分别强调社会工作的服务性、助人性、科学性、艺术性、职业性以及制度性。本文采用王思斌教授的界定,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④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强烈需求推动了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进程,也使一度淹没、匿迹于高度行政化框架之中的社会工作机构逐渐脱离了行政化的樊篱,在国家与市场让渡的空间中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成为第三部门中一支强劲力量。因此,纳入笔者研究视野的社会工作机构均为民办社会工作机构。

《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民发〔2014〕80号)中指出,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体,坚持“助人自助”宗旨,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规范,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开展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链接等服务的民办非企业单位。⑤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主要呈现以下特征:民间性、非营利性、服务性以及专业性。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实践策略

服务对象取向。社会工作的最初起源为扶贫济困,秉持“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社工”的实践理想,并不严格限定具体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而是根据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特点来提供帮助与支持的。

以服务对象为取向的社会救助实践基本上契合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自下而上的运作逻辑,与社会工作本质特性及专业理念相一致,使社会工作机构能够关注到那些最需要帮助的贫弱人群,在提供服务之时能够保持良好的专业性及专业价值理念,能够更好发挥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特色与优势。

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服务对象取向的社会救助实践在现实的运作中却面临种种困境。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服务之时如果遵从自下而上这一逻辑,将面临的困境一是救助对象有可能不是政府重视群体,那么就会因缺乏资金、政策、人力及政府部门支持与配合而难以开展下去。二是在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社会认知度不高的情况下,自下而上的救助机制也会面临服务对象及相关人员的信任问题。

综上,服务对象取向的社会救助策略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优势,另一方又面临社会环境系统中的种种限制。为此,需要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政府部门及社会环境系统中的其他部门增加互信与合作,进而能真正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化、整合性的社会服务。

购买服务取向。对于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而言,资金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服务的方向和路径。在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中,购买服务主要分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购买服务两类。

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在经济上多依赖于政府或企业购买服务,实践中其面临被政府、企业目标“绑架”而丧失自主性、公益性及专业性的风险。在实践中,如何减少购买服务对服务对象、服务过程、服务方法的干预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和项目购买方均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对社会工作机构而言,需要不断提升平衡专业价值理念、服务方法与项目购买方需求的能力,在保持专业性和公益性的同时协调项目购买方的需求。而对政府、企业等项目购买方来说,则需要减少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控制,尤其避免行政性、营利性的转嫁。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分析

理念融合。传统的社会救助一般是自上而下对救助对象的救急、救难,侧重救助对象基本生活和经济的援助,被建构成一种施予―接受的不平等、被动性关系,救助对象缺乏应对问题的主动性。而现代社会工作在救助对象上除了传统的贫弱群体,还包括任何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危机、感受到困难的个人、家庭、群体及组织,在对象范围上涵盖更广,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除救助带给救助对象的“问题”化标签。在救助方式上,现代社会工作通过危机干预、社会支持系统重构、社会资本培育以及社区发展推动,不仅帮助救助对象面对当前的问题境遇,而且协助救助对象发展能力、拓展资源、参与社区,形成自助、互助的社会环境。因此,在路径上,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首先强调“救”,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展,更加注重“助”。也即,该路径下的社会救助既能使救助对象摆脱急难困境,又帮助救助对象获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资源。

个性化的救助对象甄别与需求评估。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首先是通过一对一的沟通,了解潜在救助对象处境与问题,确认潜在救助对象接受救助的意愿及期待。在此基础上与救助对象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然后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资源状况进行交互的评估。评估不仅要考虑救助对象本人或家庭的状况,也要了解整个环境系统中影响救助对象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助力与阻力的资料。

因此,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第二条路径是在救助中增强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主动寻找潜在的救助对象并对其问题及处境进行甄别,确认救助对象的危机状况及接受帮助的意愿。针对影响救助对象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估,在评估中考虑救助对象的价值观、需要、关心的问题以及希望实现的目标,把救助对象的相关问题和环境结合起来。

平等尊重的救助过程。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第三条路径是通过尊重而构建平等的助人关系和助人过程。在对救助对象充分接纳与尊重的基础上了解救助对象的状况,提供紧急的帮助,通过多视角、多层面的评估确定救助对象的需要和资源,推动社会救助对象的积极参与,发挥救助对象的主体性作用,鼓励救助对象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救助对象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计划和策略,帮助救助对象了解自己的能力、权利,强化救助对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提升救助对象的自我价值及应对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救助对象处于中心位置,能真诚地和社会工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可以对社会工作者提出质疑和挑战,对涉及自身问题的工作计划和方案有最终决定权,从而使自我价值感不断提升。

能力为本的救助目标及多元化的救助策略。如前所述,现代化的社会救助不应仅着眼于扶贫济困,更注重救助对象能力的提升和社会资本的建设,恢复、增强救助对象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路径中强调能力为本的救助目标和多元化的救助策略。

以能力为本的救助目标要求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救助中注重对救助对象的赋权,使救助对象充分了解自己问题的脉络及自己所受影响的多层次环境系统,了解各个系统的互动作用及环境中的资本存量和资源,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资源整合与资源运用的能力。

在社会救助实践中,专业社会工作者扮演着多重角色,从不同方面给救助对象提供帮助与支持,形成一个立体多元的救助策略。社会工作者在初次接触救助对象之时实践的是情绪疏导、治疗者的角色,帮助救助对象有效面对问题、形成对问题的良好认知。在评估救助对象需求制定救助方案的过程中实践的是评估者、协调者、策划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有效评估问题、需求和资源,协助救助对象获取资源,和救助对象共同策划问题解决方案。当救助对象的问题涉及社区层面甚至更广的社会制度层面时,社会工作者实践的是倡导者角色,推动制度和政策的改善以从根本上解决救助对象的问题。

加快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建议

增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社会认同。虽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专业化、职业化已经有较长时间,但限于种种因素而未能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认同,这一状况使社会工作在介入社会救助之时遭遇救助对象、其他相关机构和部门的误解、排斥、抗拒,难以真正将社会工作的优势发挥出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进程,首先要形成一个对社会工作有良好接纳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工作本身来说,要将专业特色、理念与本土文化、经验进行融合,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以嵌入到传统的社会救助结构之中,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传统社会救助的强项,形成新型的现代化、本土化的社会工作救助模式。

从社会环境来说,要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国家要给予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积极的支持与足够的社会空间,帮助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更好地融入本土化实践中。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宣传实施为契机,肯定并强调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重要地位与角色,设置以社会工作机构为运作主体的专项服务项目,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提供政策支持。

尊重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过程中的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在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过程中,作为服务购买方的政府和企业必须尊重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专业特色与专业优势,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开展社会救助实践。政府和企业在出资之后必须放权,充分信任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给予民办社会工作机构足够的自主性和空间,使社会工作的独特优势能够得以发挥。

一方面,要减少对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社会救助实践过程的控制,放弃用短期效益标准考核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成效,使社会工作机构能够注重社会救助的长期效用和救助对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救助中,应以救助对象为本,充分重视救助对象的需求及能力提升,保持应有的专业性与独立性,避免受政府和企业的限制而丧失在现代社会救助中的不可替代性。

构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的联络合作平台。党的十明确提出,在城乡社区治理、社会建设中,要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协同作用。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人在情境”,即强调个体与所处环境处于多重的互动之中。而对于社会工作本身而言,这一原则同样适用,当前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与影响,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障碍,尤其是社会工作机构之间、社会工作机构与其他营利性、行政性部门之间沟通合作的机制尚未形成。具体来说,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的环境系统包括机构的内部关系与特质、其他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政府和企业部门、救助对象及其所处社区环境等诸多方面。环境系统的每一个部分都会对社会工作及社会救助实践产生影响,而只有将这些系统有机整合起来才能使社会工作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产生最优化的救助效果。

可以设想,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为核心构建社会救助联络合作平台,社会工作者在救助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地运用平台所提供的资源,并通过这一平台与解决救助对象问题相关的其他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形成一个立体化、和长期性的社会救助网络,在给救助对象提供多元、个性化帮助服务的同时及时协助救助对象融入环境、适应社会、不断发展。

同时,可在社会救助需求评估的联席会议中纳入社会工作机构,将社会工作机构作为中立的第三方来评估救助对象的需求以及救助策略。如在社会救助评估核查中,设置由社会工作者担任的救助委员,在社会救助实践中必须连带社会工作服务与治疗,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评估甄别救助对象的需求、困境成因及救助策略,避免救助过程中的救助瞄偏与救助对象的依赖,促进问题解决及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学术创新项目及民政部2014年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理论研究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zy010,MSJ14-028)

【注释】

①OECD, The Battle against Exclusi on, Paris: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998. Barker, R. L. The Social Work Dictionary (4th ed.), Washington, D.C: NASW Press, 1999.

②陈良瑾等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

③时正新,廖鸿:《中国社会救助体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④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5

1.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这项战略任务,必须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初具规模,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加大,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困难、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但总体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滞后,还存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不完善,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2.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按照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3.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政府推动,各级政府切实履行依法规范、政策引导、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职责;坚持社会参与,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坚持突出重点,优先培养为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家庭和个人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各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坚持立足基层,加强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坚持中国特色,对国(境)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的优秀成果进行有益的借鉴,着力建设符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4.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开展专业培训,大幅度提升现有从事社会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逐步扩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规模;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流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着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理论研究和宣传普及,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加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力度,形成各地各部门共同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态势。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数量、结构和素质能力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

三、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

5.统筹规划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培训。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合理配置教育培训资源,明确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教育培训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快建立不同层次教育协调配套、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6.切实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守则和专业行为规范,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道德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职业道德教育,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作风建设,促使他们践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培养扎根基层、注重实践、务实进取、甘于奉献、诚信友爱的良好作风。

7.大力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制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对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实施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挥他们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与督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重点加大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职工帮扶等社会服务机构管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社会工作服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工作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技能培训,提高其开展社会服务、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做好群众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对下派基层锻炼的党政部门、人民团体、相关事业单位、部分执法单位的干部和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大学毕业生要普及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干部学院、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分领域研究、开发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加大社会工作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理论与实务水平较高的培训师资队伍。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评估和监督。

8.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制定科学的专业设置标准,完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规范。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基础建设,积极推广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促进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相衔接。推动社会工作学科重点研究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改善职业教育结构,逐步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健全实习督导制度,加大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适应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建立教师参与社会工作实践制度,鼓励一线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高校授课。系统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经验和做法,借鉴国外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方法,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课程和教材体系。通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支持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研究。促进社会工作学术团体和平台建设。加强对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社会工作通识教育。

四、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

9.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与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进程相适应,深入研究城乡社区、相关单位和社会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政策措施。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的原则,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

10.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城乡基层特别是城市社区要注重配备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专业水平,促进社会服务业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大为农村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众提供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在乡镇和有条件的农村社区探索吸纳和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创造条件引导和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农村社区开展服务。在少数民族聚居和信教群众较多的社区,可根据需要配备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民族和宗教事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1.明确相关事业单位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对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服务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可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12.引导相关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按照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原则,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政策,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采取财政资助、提供服务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加强对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指导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3.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力度。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逐步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高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注重培养选拔熟悉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的优秀人才进入地方及有关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机关、人民团体中直接面向人民群众提供社会服务的相关岗位,鼓励充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现有人员要善于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14.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行业、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放宽视野,拓宽渠道,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选拔、流动机制。各级党政机关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等计划,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建功立业。

15.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志愿者队伍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开展服务的重要补充力量。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志愿服务动员系统,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普及志愿理念,强化志愿意识,弘扬志愿精神,倡导志愿行为,完善激励机制,培育一支参与广、功能强、作用好的宏大志愿者队伍。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机制,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引领,规范志愿者招募注册与管理,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丰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资源,拓展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范围,增强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效果。

五、切实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和激励工作

16.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制度。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支持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鼓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持有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17.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工作。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切实提高基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水平。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工资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在城乡社区、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所在单位合理确定薪酬水平。重视解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保障问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社会保险事宜。

18.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表彰奖励制度。以党委、政府表彰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表彰奖励活动。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按照国家政策表彰奖励业绩突出、能力卓著、群众认可的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针政策和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形成关心支持、理解尊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广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潜能。

六、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

19.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公安、司法、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人口计生、、扶贫等部门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组织部门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民政部门要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职能;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残联等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加强本系统、本领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其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教育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形成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和有关部门领导班子考核。加强社会工作行业性组织建设。

20.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相配套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政策法规体系。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信息披露、专业督导、服务评估、行业自律、继续教育、违纪处置、职业道德规范等配套制度。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不同服务领域、服务对象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制定行业服务和管理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加快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内容纳入社会建设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制定和修订范围。

社会工作专业范文6

关键词 社会工作 实践 系统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43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 specialty with strong practicality, the effect of practice directly affects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tudents.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of social work, including unreasonable design, lack of control in the process and low quality. We need to manage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view of system which includes system design, system control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system evaluation, etc.

Keywords social work; system; view of system

社会工作专业源于西方,是一门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功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主要宗旨的具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学科,它以专业的科学知识为指导,运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开展助人服务活动,在西方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需求日趋强烈,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提升,迫切需要更加专业的高素质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那么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高校社会工作学生的专业教育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水平就成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重要意义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的高水平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起源于社会实践的专业。从社会工作专业在西方社会的起源来看,它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以及工业革命之后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圈地运动产生了大量失去土地的无业游民,进入城市的人们面临着贫困、犯罪等问题,城市化的加速又带来了如养老、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原有的教会和个人慈善行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开始尝试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努力推动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产生,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就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应,具有浓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色彩。

(2)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实践对其的重要性。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助人的服务活动,其职业性表现非常突出,它需要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在具体情境中改变案主及其环境状态的能力,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就是要培养能在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卫生、教育、司法、文化等政府部门,工会、妇联、残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以及非营利组织等社会福利机构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和管理工作方面的职业型人才,这就要求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一毕业就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这又决定了其学习过程中实践教育的重要性。

(3)社会工作实践是社会工作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所有的专业一样,高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也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门,其中实践过程是学生内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深刻领悟理论知识并加以运用的最主要途径,通过实践,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具体案例相结合,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既是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拓展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过程,因此必不可少。

可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必须做好专业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教育中,其实践环节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阻碍了该专业的健康发展。

2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设置不合理

国内的社会工作专业起步晚,很多大学甚至是最近几年才设立这个专业,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当前很多学校在安排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方面,形式仍然比较传统,多集中于大四进行,而在前三年的实践安排很少(大学前三年的实践仅以短时间的认识实践为主),这种安排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且学生在大四的时间,考研和找工作的压力都较大,很多学生对专业实践只是应付了事,极大地影响了实践学习的效果。

2.2 过程:社会工作实践的控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