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环境分析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1

【中图分类号】 R 395.6 G 478.4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0-1248-03

【关键词】 精神卫生;社会环境;对比研究;学生;农村人口

世界卫生组织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定义为:在校园文化及学校组织结构的影响下,能够对学生未来健康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校内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1]。因此,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应该能创造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关怀、信任和友好的环境,能够形成和谐健康的校园氛围,使每个学生的个人优势或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校是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生活环境,是接受教育、掌握生活及工作技能的主要场所,积极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影响学生的行为,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研究旨在了解农村中小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现况,为制定措施改善农村中小学心理社会环境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在陕西省榆林和佳县地区的4所农村小学和4所农村中学选取小学三~六年级及初一、初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小学人数较少,全年级学生均参与调查,初一、初二每年级选取2个班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1 081份,收回有效问卷1 035份,有效率95.7%,其中小学生353人,占34.1%,初中生682人,占65.9%。年龄为8~17岁,平均年龄为12.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不记名自我报告式问卷,问卷内容直接来自于城乡中小学生的定性访谈,即以亲密度、矛盾与冲突和消极感受3个指标对学校心理社会环境进行评价。其中亲密度反映同学及师生间互助、互信、团结以及集体凝聚力状况,满分80分;矛盾与冲突反映同学及师生间人际冲突状况,满分60分;消极感受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使自身主观感受欠佳的非健康情绪,满分80分。问卷的设计参照有关文献及专家的多次论证,并通过预实验不断修改编制而成。在“亲密度”与“消极感受”中,本研究将得分在54分及以上者定为高分组(即有50%以上的题目得分在4分以上),54分以下者为低分组;对于“矛盾与冲突”,得分在42分及以上者为高分组,42分以下者为低分组。

1.2.2 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题错答或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的师生、同学间亲密度比较 同学间的某些互助、友爱行为以及对教师的信任行为,女生高于男生(P<0.05),如“遇到困难时,同学都会尽力互相帮助”、“不开心时,会有同学主动和我谈心”、“我喜欢和教师交流”;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行为,如“我不会把心里话告诉喜欢的老师”,男生高于女生(P

2.2 不同性别、学段学生的师生、同学间矛盾及冲突状况比较 性别比较发现,同学、师生间某些矛盾及冲突现象,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恰当惩罚的认同率,男生均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

年级比较发现,同学间某些矛盾及冲突现象,初中生高于小学生(P

2.3 不同性别、学段学生在校消极感受状况比较 性别比较发现,男生“我觉得我的学校很差”、“我觉得上学很没意思”、“在学校里,我看谁都不顺眼”的认同率均显著高于女生,仅“我觉得我不聪明”的比例,女生高于男生(P

学段间比较发现,初中生有10种消极感受出现的比例均高于小学生,仅“在学校里,我看谁都不顺眼”出现的比例,小学生高于初中生(P

2.4 消极感受与学校心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消极感受”得分高的学生“亲密度”与“矛盾与冲突”得分也较高,也就是说,认为同学及师生间关系亲密、矛盾与冲突较少的学生,出现消极感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存在这种态度的学生;相反,认为同学及师生间关系疏远、矛盾与冲突频发的学生,出现消极感受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存在这种态度的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相关国际组织越来越多地关注学校心理社会环境。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健康促进学校”(health promoting school, HPS)的6项内容之一[2],并指出健康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应该轻松、友好、推动学习及合作,重视提供创造性机会,提倡开放式非暴力交流、民主平等,保护学生权力[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学校”(Child Friendly School)行动框架指出,对所有儿童入学具有全纳性的;提供健康、安全及保护的;尊重性别差异的学校心理社会环境才是健康的、爱生的[4]。此外,由世界卫生组织等7个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集中资源保证学校卫生的有效性”(Focus Resources on Effective School Health,FRESH)倡议指出[5],积极向上的心理社会环境,要能预防各种形式的校园伤害,如体罚、性骚扰和欺凌弱小。

农村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及对集体活动的积极性体现的较为明显。这一结果提示,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加学生合作与交流机会,不但能够促进彼此理解,减少矛盾及冲突和增进友谊,还能够增强集体凝聚力。

其次,学生及师生间亲密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及年级差异。与男生相比,女生间互助、友爱、信赖教师的行为出现比例较多。这可能与男生情感发育、心理成熟较晚,人际敏感度较低有关。与相关研究结论类似[6]。

学生及师生间亲密度的年级差异明显。初中生比小学生更亲近同学,但也较疏远老师。可能与初中生对教师的依恋减少,同龄人之间观点、兴趣及爱好相近有关。众多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而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7-8]、自我发展[9]、情绪[10]及行为[10-11]等密切相关。Hughes等[12]认为,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环境,与他人进行富有成效的人际互动, 形成积极情绪。提示学校应完善师生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技能及业务素质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巧妙地处理各种日常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改善师生关系,以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同学及师生间是否亲密,矛盾与冲突出现的多少,与其消极感受相关,与相关研究结论类似[13]。本研究发现,学生炫耀成绩及嘲笑行为发生的比例较高。炫耀成绩的行为可能会使炫耀者本身形成对他人的歧视态度,造成他人产生心理压力,也可能因此而影响同学关系。目前对学生炫耀成绩行为的研究尚不多见。众多研究均表明,嘲笑行为不但造成当前的心理伤害,还为其成年后心理健康埋下巨大隐患[14-15]。Eisenberg等[14]的队列研究表明,受嘲笑行为与其成年后身体评价、身体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Carlos等[15]认为,成年女性被嘲笑的经历与其身体外貌以及低自尊有关。

教师不恰当的教育方式仍占一定比例。其中学生受到教师语言暴力的比例最高,男生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男生外向型性格以及教师对男生管教更为严厉有关。同时,初中生高于小学生,恰与北京地区调查结果相反[16]。可能由于初中生学习任务较多,在校时间长,与教师发生矛盾的机会也增多,一些教师缺乏语言艺术,而且农村学生一般对教师语言具有较强包容性,因此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教师语言暴力在初中发生率较高。各种不恰当惩罚方式,均在30%左右,与高素红等[13]报道基本一致。

同学、师生间发生矛盾及冲突的比例,性别及年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小学生。男生由于其性格的外向性而导致其与同学及教师间的矛盾及冲突较女生多。初中生由于在校时间长,彼此交流机会较多,但也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导致要么与他人关系亲密,要么极易矛盾及冲突,易走极端。

在学生消极感受中,以学习压力出现比例最高。可能由于陕西农村地区相对贫困,学生为走出贫穷的家乡并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程度更高所致。其次,有41.8%的学生自我评价较低,即认为自己不聪明,高于其他农村地区结果(32.43%)[17]。

学生消极感受发生比例,初中生显著高于小学生。可能与初中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有关。提示,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训,促进师生、同学间沟通、交流;其次,将自信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加强对初中生学习方法及考前心态的辅导和教育。

(志谢:感谢国际计划驻中国办事处合作项目官员以及陕西榆林、佳县参与学校的全体老师、学生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合作,在此谨表谢忱!)

4 参考文献

[1] WHO. WHO informat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oral health promotion: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a health-promoting school. Geneva: WHO, 2003.

[2] 季成叶.儿童青少年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7-189.

[3]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WHO学校卫生系列信息.杭州: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3:6-8.

[4] UNICEF. Assessment child-friendly schools: A guide for programme managers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2006:1-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Focusing resources on effective school health[EB/OL][2010-03-20]. .

[6] 戴斌荣,阴国恩.农村重点高中学生学校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622-625.

[7] MORGANETT DL.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 key element in classroom motivation and management. Psychol Educ, 2001, 112(2):260- 262.

[8] CHRISTOPHER M, KIMBER M. Implementing a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rogram in a high-poverty urban school: Effects on social, emotion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and lessons learned. J Sch Psychol, 2005,4(3):137-152.

[9] 林崇德,王耘,姚计海.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4):17- 21.

[10]DONG QI, CHEN Chuan-sheng.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 with teachers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mong nation sample of Chinese urban adolescents. Appl Psychol, 2001,9(2):3- 10.

[11]ZIMMER-GEMBECK MJ, LOCKE EM. The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ent coping behaviours: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ies and teachers. J Adoles, 2007,30(1):1-16.

[12]HUGHES JN, CAVELL TA. Influence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childhood conduct problems: A prospective study. J Clin Child Dev, 1999,28(2):173- 184.

[13]高素红,余小鸣,卫薇,等.某省农村学校社会环境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9,36(6):1098-1101.

[14]EISENBERG EM, NEMUNARK-SZTAINER D. Weight-teasing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young adults: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project EAT. Adoles Health, 2005,36(2):100-101.

[15]CARLOS M, WILLFEY GDE, KELLY D, et al. Teasing, 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in a clinical sample of obese women. Addic Behav, 1994,19(4):443-450.

[16]张雪梅.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中国教师,2006(37):51-54.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2

摘要:土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土地合理科学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从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类型出发,分析土地规划对城乡区域环境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社会环境问题;影响;措施

我国是一个资源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地又是农业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土地规划不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也占有很大比重。土地是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对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但同时如果土地得不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也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 土地规划不科学合理造成的环境问题

由于我国的土地规划理论起步晚、基础薄弱,导致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土地主要分为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城乡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生态用地等,而不科学合理地规划土地,会给社会环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

1、 制约农业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蒸蒸日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多。农业的基础地位一直薄弱,加之越来越多的土地规划不合理导致农业环境问题也逐渐突显。近年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大幅增长,致使农业用地减少,农用地大量流失。农村大量人员进城务工,使大量土地荒废,土地遭到严重的浪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不仅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更长远的影响是致使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导致城乡差异更加扩大,“三农“问题更加严峻。

此外,在1986年之前,我国的土地规划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后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才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开始了我国的土地管理规划。但是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管理法并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它的作用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土地规划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在正确的土地规划思想的指导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强化土地资源的管理与监督。

2、 增加交通问题

经济社火的发展促使城市进程的加快,而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的交通问题。城市交通问题的出现,是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土地规划有着密切联系。对城市交通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规划土地,缺乏科学的预见性。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使得交通用地不足,交通拥挤越来越突出。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已成为人们出行的又一大交通工具,在拥挤的马路上排放着热气浓浓的尾气,给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3、 加重污染问题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有土壤污染。由于对各种工业用地不合理地布局,造成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土壤污染除了大量使用农药,还有就是对土地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在2003年之前,我国还未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只对大的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是无从评估各项项目对环境的作用与效应。从2003年9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实施,该法明确规定对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从而使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有法可依。

4、 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的地形以山区为主,山地面的占了总面积的2/3,生态环境本身脆弱不堪。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在某些地区得到改善,但总体上却呈现恶化趋势。农业的发展大国,人口的居住大国,粮食的需求大国,这些都需要在土地上得以实现。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重视对土地的合理规划,或者规划了但没有有效实施,人们为了一己之利,去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破坏湿地和滩涂,使环境变得更为不堪一击,一遇到洪水灾害,就出现泥石流、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土地板结、土地盐碱化等派生的自然灾害。而更多的土地荒漠化、沙化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人们对土地的破坏,严重影响到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遭到了自然的无情惩罚,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也是我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5、 加剧区域发展不平衡

土地总体规划使得土地的需求与供给达到平衡,从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整体出发,全面考虑土地资源在时空结构和产业结构上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开发、使用、整治与保护进行科学布局。但是由于我国的规划是以行政单位为标准展开的。不同的行政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采取有利于本单位的规划策略,这样使规划变得分散,难以协调,使各个单位间产生明显的差异,加剧了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 土地合理规划的若干有效措施

土地规划对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使环境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利,必须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下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1、 保护特色土地

特色土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地方或者区域的特色,是一个区域历史象征性的标志,具有重大的意义。现在很多地方为了获得商业效益,在进行新的土地规划时,把那些具有地方和区域特色的土地排除在外,例如摧毁一些历史遗址、文物古迹等。作为一个地方标志性的土地,具有历史文化的内涵,这些场所、地形、地貌、遗址等属于不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后无法恢复。

2、保护开放空地

在农村和城市都有开放空地,很多城市里已经不存在开放空地了,因为开放空地已经被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所占用。高楼林立、工厂增多,不仅带来了环境污染,也带来了人们精神上的压力。而农村中,则是缺乏对开放空地的保护,农民盲目开垦或者任意荒废土地,都造成了土地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开放空地利用的指导与保护,促进开放空地的有效配置永久保护。

3、控制城市增长边界

城市的发展并不是对土地的扩张而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确定城市的增长边界,把边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城市的发展来自于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防止盲目以地域面积为标准的城市发展观念。

4、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和规划方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土地规划需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善相关的土地规划制度,并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检验制度的可行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政府是土地资源的最高所有者,应该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完善土地规划的法律法规,强化土地规划的监督机制。针对农村与城市的具体用地情况,办法具体适应的规定政策。

同时,正确的土地规划方法也至关重要。土地规划是对土地使用情况的提前预测估算,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为指导,采取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法是实现土地合理规划的前提。土地规划除了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还可以创新定量与定性综合分析的方法。在动态观测中分析而不仅仅采用静态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能同时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结束语

我国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土地资源必须得到合理科学的规划,才能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对土地规划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制定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土地规划制度,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华.关于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所构成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2(35).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3

城市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关系密切,其协调关系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聊城市近5年(2008~2012)水环境中的控制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地表水资源量、环保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城市污水处理率、万元GDP用水量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最后根据水环境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各相关量之间的关联度大小提出进一步改善聊城市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聊城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聊城市境内河流属于海河流域,主要有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金堤河、赵牛河和京杭运河6条河流,共设置27个断面。监测指标为23项,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是必测指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主要来源于工业和生活污染两方面。近十年,聊城市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2003年河流水质达标率为0%,2012年河流达标率为33.3%,主要污染物为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其余污染物污染较轻。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基本原理

对于2个系统之间的因素,其随时间或不同对象而变化的关联性大小的量度,称为关联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2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两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因此,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是根据因素之间发展趋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亦即“灰色关联度”,作为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一种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旨在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适合动态历程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并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

三、计算灰色关联度

本次选取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为评价指标,分别计算其与地表水资源量、环保投资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城市污水处理率、万元GDP用水量等各相关指标的灰色关联度,找出其关联关系,计算结果见表1。

从表2计算结果可知:在选取的评价指标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关联度都在0.7以上,与城市污水处理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与万元GDP用水量的关联系数最小;氨氮排放总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的关联度都在0.6以上,与城市污水处理率的关联系数最大,与万元GDP用水量的关联系数最小。

由此可以看出,聊城市水环境质量与地表水资源量、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城市污水处理率及万元GDP用水量的关系都比较紧密,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率。

四、改善对策建议

1 加快污水直排口治理工程,严格控制污水直排。聊城各河流沿程仍有一些入河直排口,造成部分断面水质波动,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直排口治理工程力度,确保污水全部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入河流。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环境

一、社会控制理论视角下的家庭环境

社会控制理论,又称社会联系理论、社会键理论。控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驱使社会成员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是每个成员人性的一部分,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潜在的犯罪人,如果社会成员恣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就必然会走向犯罪。

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各种诱惑,这些诱惑对个体来说是一种刺激,为了得到更多快乐或报酬,个体选择用越轨的方式去实现。如果没有社会规范的约束和对越轨行为的有效惩罚,越来越多的人可能选择通过越轨方式来谋求个人利益。青少年群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例如受到父母的尊重,得到社会的认可,满足自己的喜好,渴望独立自主等。如果父母、老师、其他人无法做到这些,他们就会以越轨的方式寻求满足。父母是青少年与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如果这个纽带的作用削弱或缺失,青少年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者家长忙着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正确引导。信念即对共同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赞同、承认和相信。如果缺乏或者使其削弱,个人就有可能进行越轨及犯罪行为。很多青少年在没有适当约束的情况下,缺少正义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了寻求物质、生理或心理的满足而做出伤害别人或者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例如:有些青少年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由于另一方家长的爱缺失,而对家庭完整的同辈群体羡慕甚至嫉妒,因嫉妒心而去伤害其他的同辈群体。或者因家庭成员的缺失,家长心理失衡,很难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往往表现出叛逆、自卑、自闭、偏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程度严重的就会选择用犯罪这一极端的方式宣泄,有些青少年虽然家庭结构完整,但是父母一直疏于照顾和引导,或者缺乏物质上的满足,或者缺乏心理上的疏导和语言上的沟通,这部分青少年容易受欲望的驱使而做出越轨行为。还有一种情况,由于突发家庭变故,青少年的心灵受到创伤,导致他们自暴自弃,最终引发犯罪行为。

二、社会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环境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社会和认知因素,以及观察学习、榜样作用和自我调节在决定人的个性及行为上的重要作用。按照社会学习理论,行动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获得奖励与惩罚的过程来学习某种行为。观察者对他们所见到的事物形成内在的符号呈现,并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匹配,由此他们可再生产自己观察到的行为。

青少年自从入学开始接受教育,除了与监护人直接有密切的联系之外,与学校的老师、同学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老师的教导是青少年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过程,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行为表现在青少年的生活过程中发挥着表率作用,在学校生活中他们会有意或者无意地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同学是青少年在学校学习时接触频率极高的群体,所以这一同辈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也非常明显。很多学生为了标新立异或者为了寻求刺激去尝试“冒险”,或者组团打群架,目的是要表现自己的个性,一旦这种行为被同辈群体接受并被视作偶像的行为,其他本来只是心里叛逆、孤僻或者偏执的学生很可能开始模仿,以此来得到心理的满足感。再者,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大多数只注重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社会化的重要性,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思想水平低下,而滑向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互动理论视角下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环境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活动。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一旦作用在青少年身上,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5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2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这些负面影响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影响的过程同样是传递的过程,文化传递是偏好、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代际人之间的社会互动传递的过程。

吉登斯认为,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是由某种类型的社会互动构成的。社会互动是指人们相互谋面的正式与非正式情境。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换言之,“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社会环境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青少年身处其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其影响。由于青少年生理心理尚不成熟,他们或许无法在交友和学习对象上做出独立的正确的选择。如果他们与有过犯罪行为或者正在从事犯罪行为的社会成员交往过密互动过多,那么他们今后的心理和行为会或多或少地受这些人的影响,有的甚至在认知和行为上去模仿这些人。特别是无人教育的或者亲子关系生疏的青少年流落社会后更有可能与这些人为伍。这一社会现象是不可避免的,至少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是必然存在的。

四、结语

不良的社会环境是滋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教育不当是青少年的根源。培养孩子不仅仅是家庭义务,更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和谐家庭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家长要积极致力于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讲究教育方法的行动。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社会各部门应抓紧行动,切实杜绝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Travis Hirschi.Causes of Delinquency[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2] 吴宗宪.西方犯罪学史[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3]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影响因素;精神分裂症;健康教育;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11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11-0006-02

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易复发。当症状逐渐缓解,自知力恢复后,由于受自身疾病、社会偏见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病人难于融于社会当中,其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笔者旨在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作用,并分析影响健康教育结果的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5~2007年lO月收住我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均符合CCMD-3诊断标准,有严重其他脏器疾病者除外。其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0~55岁,平均(24.5±5.2)岁。病程8月~12年,平均(6.6±4.2)年。均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职业:工人40例,农民25例,干部8例,其它7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及文化程度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精神药物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健康教育。

1.2.1 健康教育方法 于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健康教育。采用集体授课和单独面谈的方式,并依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年龄、病程等适当调整教育内容。集体授课对象包括患者及其配偶、家庭其他成员等。健康教育8周,每周2次,每次50min。首先向患者讲解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帮助患者分析各自症状发生的原因。让患者了解住院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障碍;讲解工作、婚恋、生存及必要的健康知识。对孤僻、生活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等缺乏者进行教育强化和文体活动,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社会交往能力、行为技能、学习技能等进行培训。鼓励患者之间相互认识和交往。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感前途渺茫的患者,给予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每次集体授课时,鼓励患者发言,培养自我意识。

1.2.2 评定方法 依据精神护理观察量表 NORSt,制定社会功能康复治疗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LE),分别进行评定。健康教育开始后,每2周进行1次评定,结束后进行总评定。社会功能分为适应能力、交往能力、活动能力、劳动能力等四项内容。记分标准以正常、较差、差、很差,分别给予0、1、2、3分。分值越少,社会功能越好;反之,社会功能受损越重。得分0~1者记为健康教育结果好,得分2―3者记为健康教育结果不好。

1.2.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别用非配对t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变量职业(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上、初中以下)、家庭关系(和睦、不和睦)对健康教育结果的影响。P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其社会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的社会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两组治疗前后SDSS及两组治疗后NOSLE评分见表2、表3。32人健康教育结果好,8人健康教育效果为不好;患者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家庭关系不同,健康教育的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3 讨论

社会环境分析范文6

【摘要】目的:探讨职业技能训练对于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选取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52例给予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观察组52例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职业技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评价并对比。结果: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SAD评分显著降低,SES及PSS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职业技能训练;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一直是精神疾病防控中的一个重点问题。对于长期住院治疗的患者而言,缺乏与社会的接触,仅靠基础治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造成医源性衰退加重患者的残疾状况。笔者近年来采取职业技能训练的方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取为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之间我院收治的10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包括男性71例,女性33例,年龄38.1±10.2岁,文化程度初中40例,初中以上64例,病程73.1±32.0月。入组条件:1.诊断标准符合CCMD-3,现在用ICD-10诊断标准[1]且在近2年内未达到痊愈标准者;2.年龄18~60岁;3.患者或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1.具有严重肢体残障患者;2.社交技能明显缺陷者。将以上104例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在一般资料对比上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基本生活技能训练,训练内容包括生活料理、家务劳动、日常行为规范和社会交流。观察组除此外还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根据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院前职业以及病情进展程度进行具体工作的安排,鼓励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帮助,根据患者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给予适当的劳务补助,观察在训练过程中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对于康复迅速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训练力度。

1.3 评定方法 采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自尊量表(SES)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进行评估。SAD量表包括28个条目,以是非题形式调查,分值在0~20之间,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苦恼水平高且存在社交回避现象;SES量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4级,分值在10~40分之间,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自尊水平越高;PSSS量表包括12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7级,分值越高则说明患者对于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用excel整理,录入SPSS 16.0进行处理,组间用t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52例患者从事工作中17例为保洁工作,8例为园林维护,8例为洗车工,8例为售货员,11例为刺绣工作。各量表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而言SAD评分显著降低,SES及PSSS评分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本身和药物治疗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缺陷,加上患者长期住院缺乏社会交流,很容易造成精神残疾。有学者认为[2],只有将生物、心理、社会学干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帮助精神病患者重返社会。生活训练、社交训练都是这方面的基础内容,而除此之外的职业技能训练是有着明确目的性以某项职业训练为基础来提高患者主观能动性、工作信心和回归社会的医院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职业技能训练,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社交能力,对于患者自信心和自尊心都有所增强,最关键的是工作中的充实感和来自周围其他人的认可让患者坚定了重返社会,恢复工作的信心[3]。从本文数据来看,两组患者均给予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训练和社交训练,对照组患者从SAD、SES、PSSS量表评分结果看,虽然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改善并不显著,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仅仅只是被动的接受训练,很难主动的去适应和积极融入社会,缺乏信心和主动性;而观察组患者较治疗前和同期的对照组而言SAD、SES、PSSS量表评分均有显著改善,这说明观察组患者在经过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有效的缓解了病情,提高了患者与周围社会交流的欲望,树立了患者重回社会的信心。

综上所述,长期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不仅仅缺乏社交训练,同时还需要职业技能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回归社会和工作的信心,在住院期间应当注意职业技能训练的延续性,充分利用资源来给患者建立一个良好的康复场所,促进其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范肖冬;汪向东;于欣等译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