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例6篇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摘要:财政部了新会计准则,本文分别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出发,讨论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以期促进企业更好地应用新会计准则。

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和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对企业业绩、企业财务信息及企业纳税义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分别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讨论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没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没有将投资性房地产列示为单独的项目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的显著特征是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应同时符合和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和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这两个条件,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进行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按初始计量成本进行,采用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后续计量。假如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企业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摘要: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

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当期损益。由于是按公允价值对其期末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存在减值新问题。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对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处理,小于时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以成本模式为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以公允价值作为可选模式,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假如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有不同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投资性房地产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对于当期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和职工劳动关系给以的补偿和其他和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的支出。新会计准则除保险、住房公积金需要根据规定比例计提外,如职工福利费等据实列支。取消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业自行把握的情况下,会对当期经营成果产生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

新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假如采用递延方式付款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和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销售日支付货款,只需付8000元,计算出折现率为7.93%。那么在销售当年确认的主营业收入为8000元,当期冲减财务费用634元,该年的经营利润会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价值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定,故当期经营成果具有人为操作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企业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净账面价值和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按以下规定确认摘要: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并由此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合并,合并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即为每一次所发生的所支付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之和;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在企业合并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企业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购买方假如是估计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且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对合并成本金额影响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假如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购买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购买方各项负债,假如履行有关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新会计准则中明确了商誉的概念。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计入当期损益。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摘要:一是购买法和权益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合并后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购买法下,被收购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会使资产总额增加,以后每年度摊销额较大,形成的商誉会引起以后年度商誉减值费用增加。因此,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会使企业总资产增加,年度利润降低,净资产收益率降低。合并利润表中,权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和费用等是年度性的,购买法下从购买日算起,权益法的合并当年的利润高于购买法,这些影响将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权益法。二是商誉减值的利用空间。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会带来非经常性收益。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每个年度不能转回。这样规定给企业以很大的空间,注重当期收益指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做减值处理。注重现金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大幅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企业、公司形式的实体或政府机构。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金融期权、期货或运期合约、利率互换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正确还是未确认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将资产划分为摘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直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将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混合计价模式,对于交易性资产、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计价;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采用了两个层次,对活跃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标价计量,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估价的技术基础上确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规定,一些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假设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级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15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不能计入当期利润,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5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相反,当年底股票价格下降,按新准则会造成利润下降。

参考文献摘要:

[1]赵翔.新会计准则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及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思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04)摘要:41-43.

[2]任秀梅、赵晓华、任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探究[J.理论观察,2006,(05)摘要:85-86.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经营成果影响

财政部于2006年了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体系,本次新会计准则的是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重要跨越和重大突破。新会计准则体系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和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由于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新准则中的一些理念应用对企业业绩、企业财务信息及企业纳税义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将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第9号、第14号、第20号、第22号新会计准则内容,讨论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1《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投资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我国原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没有把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一个单独项目来加以处理,而是把现有的投资性房地产的相关内容分散在其他相关的会计准则之中。投资性房地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投资性房地产应同时符合两个条件:①与该投资性房地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核算。

投资性房地产按初始计量成本进行,采用成本和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后续计量。如果企业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企业可以对其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具体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①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②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对于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应采用成本模式对其进行计量。

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建筑物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土地使用权的后续计量,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对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平时不计提折旧,也不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当期损益。由于是按公允价值对其期末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因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存在减值的问题。

企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对于已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改为成本模式。并且在公允价值模式下将其他资产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时,转换公允价值大于其账面价值作为所有者权益处理,小于时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以成本模式为后续计量的基准模式,以“公允价值”作为可选模式,这是对“公允价值”的谨慎使用。这意味着房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当期净利润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另外,公允价值究竟应该是多少,不同的评估方式有不同结果,公允价值的变化将加大净利润的波动幅度。一直以来,“投资性房地产”以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故“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净值往往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后,对于当期利润将会大幅增加。当然,在地产价格下跌时,有关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大幅下降。

2《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职工薪酬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给与各种形式报酬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劳动关系给以的补偿和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服务相关支出。

新会计准则除保险、住房公积金需要根据规定比例计提外,如职工福利费等据实列支。取消了按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在由企业自行掌握的情况下,对当期经营成果就会产生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中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企业应当按照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合同或协议价款不公允的除外。如果采用递延方式付款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如甲公司售出大型设备一套,协议约定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销售当年末分5年分期收款,每年2000元,共10000元。假定在销售成立日支付货款,只需付8000元(计算出折现率为7.93%)。那么在销售当年确认的主营业收入为8000元,当期冲减财务费用634元。该年的经营利润会增加8634元。由于公允价值没有确定的标准来判定,故当期经营成果具有人为操作性。

4《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企业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对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按照购买法进行会计处理。企业合并形成母子公司关系的,母公司应当编制购买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因企业合并取得的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应当以公允价值列示。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方在企业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合并方取得的资产净账面价值与支付的合并对价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按以下规定确认:①通过一次交易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为购买方在购买日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权并由此放弃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由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合并,因此,合并成本按公允价值计量;②通过多次交易分步实现的企业合并,其合并成本每一单项交易成本之和,即为每一次所发生的所支付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以及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公允价值之和;③购买方为进行企业合并发生的各项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企业合并成本,而不是直接作为当期费用处理;④在企业合并或协议中对可能影响企业合并成本的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购买方如果是估计未来事项做出约定的,且估计未来事项很可能发生长对合并成本影响金额能够可靠计量,购买方应当将其计入合并成本。

在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在购买日取得被购买方的各项资产(不限于已被确认的资产),如果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按其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购买方在合并日取得被购买方各项负债,如果履行有关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应当按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

在新会计准则中还明确了商誉的概念,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末,对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进行测试,计算确定其减值金额。对商誉测试的减值部分,应计入当期损益。

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在取得的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后,计入当期损益。

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购买法与权益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合并后企业的资产结构及利润变化。购买法下,被收购资产以“公允价值”入账,会使资产总额增加,以后每年度摊销额较大,形成的商誉会引起以后年度商誉减值费用增加。因此,正常情况下,购买法会使企业总资产增加,以后年度利润降低,净资产收益率也会降低。此外,合并利润表中,权益法下所并入的收入、费用等是整个年度的,购买法下从购买日算起,因此合并当年,权益法的合并利润高于购买法。这些影响将使得一些公司偏好权益法;二是商誉减值的利用空间。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会带来非经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每年度不能转回。这样规定给企业以很大的空间,注重当期收益指标的情况下,有可能不做减值处理,注重现金流的情况下,有可能大幅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5《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未对金融工具的概念做出具体的规定,而新的会计准则明确地把金融工具定义为:形成一个企业的金融资产,并形成其他单位的金融负债或权益工具的合同。该合同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合伙企业、公司形式的实体或政府机构。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如应付账款,权益证券等)和衍生金融工具(如金融期权、期货或运期合约、利率互换以及货币互换等)。衍生金融工具无论是正确还是未确认的,均符合金融工具的定义。

新会计准则在分类上改变了以往按期限划分资产、负债类别的做法,而是按金融工具的属性将资产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将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混合计价模式。对于交易性资产、金融衍生工具,要求按市值计价;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历史成本计量,但需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对金融负债进行后续计量。新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实际上采用了两个层次,对在活跃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使用标价计量;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应在估价的技术基础上确定。

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以成本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按照这一规定,一些公司进行短期股票投资的,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量,而将纯粹采用市价法。假设某公司以每股10元在二级市场买入1000万股股票,到年底该股票上涨到15元,按照原先的会计方法,该公司的5000万元账面所得是不能计入当期利润的,在报表中,这部分股票仍然按照10元成本计入资产;但按照新会计准则,这部分股票将按照15元计价,并且将为公司增加5000万元投资收益。相反。当年底股票价格下降,按新准则会造成利润下降。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3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及某区别

变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过程中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完全成本法是将全部生产成本均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只将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所描述的产品成本可图示为:

两种成本构成的共同之处是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列为期间成本。不同的是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而变动成本法则把固定制造费用列为期间成本。

由于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因此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都相应包含了固定制造费用,而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无论是本期已销产品还是期末库存,都不包含固定制造费用。所以按两种成本法计算的销售毛利必然受到固定制造费用影响,也必然使两种成本法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受到影响。

鉴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以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并以此编制对外报表,为便于企业利用现有的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资料推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有必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使企业在完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快速、简便地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二、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实证

1、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数学模型的建立。

设:X1为上期或知存货量,X为上期生产量,X2为上期销售量,X3为上期期末存货量;X1‘为本期期初存货量(X3),X’为本期生产量,X2‘为本期销售量,X3’为本期期末存货量;k为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b1为直接材料单价,b2为直接人工单价,b3为单位变动制造费用,a1为固定制造费用总额;p为单位售价,v1为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v2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pX2‘为销售收入。

假设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单位变动生产成本水平及固定制造费用总额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按先进先出法计算已销产品成本和期末库存成本。

完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

税前净利润v1=px2‘-{([(b1+b2+b3)x3+(a1/x)x3]+[(b1+b2+b3)(x2’-x1‘)+(a1/x’)(x2‘-x1’)]}-k

变动成本法:

销售成本=(b1+b2+b3)x3+(b1+b2+b3)(x2‘-x1’)

税前净利v2=px2‘-[(b1+b2+b3)x3+(b1+b2+b3)(x2’-x1‘)]-(k+a1)

两种成本计算法计算的税前净利差额(u):

u=v1-v2-(a1/ax‘)(x2’-x1‘)-(a1/x)x3

则:v2=v1-[a1-(a1/x‘)(x2’-x1‘)-(a1/x)x3),即为从完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的数学模型(以下简称模型)。

2、实证。

某企业生产一种产品,销售产品及期末库存产品成本按先进先出法,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在相关范围保持稳定不变,1997—1999年有关业务量、售价及成本资料如表1:

表1

(1)根据上述资料,按传统方法编制“成本计算对照表”如表2:

1998年和1999年的“成本计算对照表”同样可按上表方法编制(表式从略),其本期销售生产成本各项目金额分别为:

1998年1999年

直接材料30,00024,000

直接人工15,00012,000

变动制造费用5,0004,000

固定制造费用16,87515,000

制造费用合计21,87519,000

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66,87555,000

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50,00040,000

差异16,87515,000

根据以上有关资料,即可编制“税前利润计算对照表”如表3:

(2)运用税前净利数学模型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

1997年:u=15,000-(15,000/6,000)(4,500-0)-(15000/X)×0=3,750

v2=26,250-3,750=22,500

1998年:u=15,000-(15,000/4,000)(5,000-1,500)-(15,000/6,000)×1,500=-1,875

v2=25,9475-(-1,875)=27,350

1999年:u=15,000-(15,000/4,000)(4,000-500)-(15,000/4,000)×500=0v2=17,650-0=17,650

通过上面对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利润的计算,可得出相同的结论,而运用后一种方式计算会大大减轻工作量。

三、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润学模型在我国的应用

我国企业按完全成本法计算成本时,直接材料、直接人工是可辨认的变动性生产成本,可以按产品的品种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费用(指维修用材料、维修人员工资、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按生产数量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需按成本习性分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那么企业在对制造费用归集分配时,可设立一个辅助帐,利用个别辨认法、历史资料法等方法,将各产品应承担的制造费用分解成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在损益表编制出来以后,直接利用辅助帐中的变动制造费用资料便可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利润。计算变动成本法下税前净利指标的作用:

1、能够促进企业改变经营观念、重视市场、以销定产。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年销售量,1998年最多,1997年次之,1999年最少。从表3中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下三年税前净利也是1998年最多,1997年次之,1999年最少。税前净利与销售量同步增长,这样更能促使管理部门重视销售环节,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市场动态,搞好销售预测,以销定产,防止盲目生产。

2、便于预测每种产品盈利能力,有利于企业正确进行生产经营决策。

经营管理上许多重要决策都要以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作为重要依据,而盈利能力是通过边际贡献来表现的。边际贡献是产品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余额或税前净利加上固定成本及固定性制造费用。运用变动成本法下的税前净利指标可以计算边际贡献。按上例资料可得:

1997年边际贡献=22,500+(1,000+2,100+4,050)=43,650

1998年边际贡献=27,350+(15,000+2,100+4,050)=48,500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4

1.修订了合并财务报表。即主要包括了实质性控制、改进控制、拥有决定权的投资者是人还是委托人的判断指引、被投资方侵害部分控制等。这项修订引入了实质性权利,对经营理财产品、专项资产管理、证券信托、资产融资工具、基金类企业影响较深。比如,新准则要求母公司将所有子公司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并对企业特殊交易调整作出了特别强调,等等。2.统一了财务报表列报项目。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表列报项目进行统一,保证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都可进行报表对比,具体内容包括了对收益及相关内容的补充;在财务报表的利润表中新增其他综合收益、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对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综合收益进行调整,增加相关披露的内容,等等。因此,企业需要对这些报表的变动提前准备。此外,在经此一项修订后的内容变化还有新增了资产负债表中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该项资产的当期损益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项目;同时还增加了“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及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资产”项目和“被划分为持有待售的处置组中的负债”项目;完善了相关规范性条款的内容,对持续经营的评价内容进行了充实,明确企业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国际准则相统一、在企业列报中得利与损失项目不相抵消,并同步明确了经营周期的具体释义,等等上述调整对其他综合收益、存在非流动资产的企业有着较大影响。3.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规范。原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相关会计处理规定较分散,仅对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具体涉及到公允价值计量核算方式的资产计量有所提及,缺乏专门性的单独规定。新会计准则的则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重点补订,详细介绍了公允价值定义,明确了该计量方法的级次,并列明了更具体的内容要求。公允价值计量的规范化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影响,特别是存在债务重组、股权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及非货币易等业务的企业。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管理优化策略

1.加强财务报表附注阅读。简单地说,就是将企业业务在财务报表中进行详细分析与披露,包括经营业务及非经营性业务,发生金额、此部分金额占总利润的比例。通过对企业信息的披露,使企业投资者、信息使用者及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察觉出企业利润是否收非业务收入产生,以及这些非业务是不是维持企业营运期间的经营业务,从而辅助相关信息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不正常业务的频繁发生,继而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与判断。2.及时分析企业利润波动。针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利润的波动问题,首要判断企业利润出现异常变动的原因,并对企业间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产生这些变动的原因。是存在严重财务恶化状况,还是由于大额的营业外收入引起利润变动;又或是出现了债务重组情况,或债务豁免而取得利润等。现实中,大多企业利润突然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多数可能因为库存商品从后进先出核算改为先进先出核算而引起的。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能够使企业的利润出现不同的结果,因此,进行深入的财务比率分析,全面考虑财务比率所处的环境,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必要且可靠的财务信息。3.重视公允价值变动影响。在原有会计准则核算方式下,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未实现收益是不得进行确认的。而新会计准则下引入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它是对企业资产在后续计量中,期末资产及公允价值资产差额的表示,同时也是利润表的列报项目,主要反映了企业资产在持有期间的市场价值变动产生的损失与收益。实践证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够明显改善企业财务报表的信息质量,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协调财务报表并提供有效计量方法。由此,企业应积极学习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的先进优秀经验,为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核算方式能够快速与国际接轨夯实专业基础,逐步形成国际趋同态势。

三、总结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5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资金管理制度。

一般来说,工程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着工程项目分散、下属项目经理部财务网点较多、资金管理不规范、大都存在多头开户现象、没有形成集中的、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资金的制度等问题。加之许多工程施工企业总部机关和项目经理部,对于资金集中管理各有一套管理制度,而制度的差异,对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致使项目资金管理比较分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上级机关对资金的调控力度。同时,当前虽然一些施工企业建立了一套较严格的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但因各工程项目的施工要结合具体施工状况与建筑材料的价格波动情况来对资金进行管理,很难完全落实各项条例,而且部分建筑工程企业,在制定资金管理制度上,本身就缺乏严格的约束力,企业内部资金管理混乱,有规不依、有章不循现象普遍,故资金很难有效的集中使用、业主下拨的计价款不能及时进入企业的资金池进行集中管理、挪用占用资金、资金闲置、周转缓慢等现象都是普遍存在的。

(二)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模式。

部分企业的财务监管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监管的程度也多在表面的资金账目上,对其监督没有严格按照收支两条线进行,对于资金流向、工程进度都缺乏一个动态的跟踪,无法对工程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比如,在收款环节上,没有严格按照合同中约定的付款额度进行结算;在付款环节,时常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或是在应收账款中,大多数都为流动资金,不利于企业资金的周转。同时,部分施工企业在获得项目的下拨资金后,盲目购置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等,缺乏对资金的有效管控;而一些企业迫于生存发展的需要,为承揽“高、难、精”的工程项目,不顾企业实际购置精良的专用设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工程企业管理的指导与资金管理要求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正逐步走向国家化与市场化,而为了更为准确地为各债权人、投资者与公众提供精确、可靠的会计信息,以便于市场经济环节下资本市场的有序运行,财政部就颁布并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为此,高质量、高标准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在合理配置资本市场资源上作用重大。加之,新时期,会计信息的动态公布,可有力保障投资者与公众的知情权,而在新《企业会计准则》指导下构建一完善的企业财务报表,将能大大提升会计信息公布的透明度,明确了会计信息公布的时间、范围与内容,从而更加有利于公正、公平市场氛围的形成。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对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工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首先,在财务报表结构上,明确了资产负债表所具有的核心地位,突出了资产负债表在企业资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其次,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予以了“资金时间价值”作用高度的重视,如对分期付款所取得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与分期付款方式下相关收入的确定进行了明确要求等。

三、基于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对策

(一)树立新理念,强化人员素质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指出企业的负责人必须承担其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的职能,为此,负责人必须及努力贯彻并实施新准则,加强自身的法制观念与责任感,逐步形成效益与成本的观念,切实考虑到风险与企业收益的关系,实现对各项资源的合理配置,控制好各项目成本开支,实现资金的高效运用。同时,贯彻并落实新准则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全面把握准则的实质与内容,为此,新时期,企业内部复杂资金管理的人员必须学会利用新方法、新观念来逐步提升自我业务能力,以应对现实中各个管理问题,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

(二)实施资金全面预算管理

因建设工程企业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故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导下,其要想实现对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就需遵循以下几个要求:其一,由上而下、逐层逐级地进行资金预算规划的编制,并通过展开相应会议对该规划进行有效审批。如企业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在对其下属单位进行预算规划编制时,就需全面收集相关资料以明确企业下个月在财务上的预算,从而实现“用后算”向“算后用”的转变;其二,构建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从本质上说,资金管理,其实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环节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即对工程企业在工程招标、购置设备与具体施工、基础工程建设投资等各环节的现金流动情况进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与定额考核,实施动态监控与量化的开支标准,以明确各项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如在新《企业会计标准》中,就将“建造承包商临时设施(比如临时作业棚、材料库与休息室、临时简易的周转房等),与企业购置计算机硬件所附带的且未单独计价的软件费用核算划入到固定资产核算中,而且固定资产的原价中也需考虑到弃置费用内容”,并在“工程物资中取消了‘预付大型设备款’的明细科目,并未明确该预付款项的具体处理措施”。同时,在进行资金预算编制的时候,需遵循“轻重缓急”的原则,把企业的应运资金划分成“生产经营资金”与“非生产经营资金”,并要求前者需遵循企业内部各所属单位的年度计划与月度计划进行合理调配,以确保该部分资金的合理应用,而后者则需本着适度、适量的原则进行管理,力求最大限度减少资金开支。

(三)创新风险防控措施

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应用到工程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大对各项资金使用风险的有效控制,提高对其的认识,切实将资金管理强化工作看成是推动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手段,并将其贯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管理工作中。比如对于专项的建设资金,只能用于一些基本项目施工建设中,倘若进行二次使用,必将致使工程施工受到资金的制约,加大了企业资金风险,故针对该问题,工程企业需专门设立一个资金审批程序,而对于大额建设资金,则采取监管部门同财务部门联合审查的形式来对其流动使用进行有效监控,以逐步完善企业建设款项的拨付审批制度。同时,工程企业还必须逐步构建并完善对财产物资的管理,并对其全面实施内部控制,强化对设备购置与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以最大限度减少材料购置开支,并加强施工中对相关设备的合理调度,必要的时候可采取施工设备租赁的形式来满足现场施工的生产需求,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来确保施工中各项资金的合理应用,适当减少总量资金占用量,相对缓解施工企业普遍出现的资金不足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四、结束语

企业会计准则论文范文6

关键词:会计准则;准则执行;自利性;嵌入性;有限理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4-0102-08

一、引言

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不懈努力下,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目标正逐步实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实施。准则趋同之后,人们普遍关心和担忧的问题是准则的执行,即在各国不同的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下,准则能否得到一致和严格的执行。特别是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会计准则所遭受的信任危机,除了对准则的制定与修订产生深远影响外,也对实务操作中的准则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缺乏正确的执行,即使最好的会计准则也会变得不合理,精心制定和修订的准则将因得不到落实而沦为纸上谈兵,会计准则执行研究的重要性由此凸显。

然而,目前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研究尚不完善,对于会计准则执行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结果缺乏系统的理论阐释。以往对会计行为解释所运用的理论往往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很少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致使读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鉴于此,本文对于会计准则执行试图作出更为全面的理论解释,整合运用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并最终形成了一个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框架。之所以选择上述学科的理论,是因为会计准则执行从狭义的角度看是一种会计行为,主要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从广义的层面看,准则执行也具有经济和社会属性。一方面,会计准则的执行主体是企业这样的经济组织,其各种行为都可能基于经济因素考虑而被解读为是一种经济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及其成员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其各种行为不能不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此外,人的行为表现受其内在心理的支配,从心理学的角度挖掘行为的思想根源,是目前行为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因此,我们运用上述学科的相关理论来解释会计准则执行是可行的。事实上,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的交叉学科――经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拓展了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解视角。

二、会计准则执行的相关理论解释

(一)会计准则执行的契约理论解释

契约理论是会计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项经济学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1)人的有限理性和交易成本的广泛存在,使得契约往往是不完全的;(2)如果将契约签订双方看作委托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容易产生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一定的激励监督机制是必要的;(3)执行契约是有成本的,契约的执行方式有基于声誉的自我实施,也有迫于压力的强制实施;(4)契约具有刚性,面对契约的变更或新契约形式的出现,有限理性意味着契约当事人不能完全预测到契约变更的结果,倾向于规避风险的态度决定了契约的变更会受到一定的抵制,对新契约的接受会有一个缓慢的调整和适应过程。

会计准则的执行机制有自愿执行和强制执行两种,强制执行是企业受制于道德、法律等外部监管压力,这正好对应了契约的执行方式,即迫于压力的强制实施。事实上,国家权力机构以法规形式强制要求企业执行会计准则一直是会计准则的主要执行方式,因为“会计准则是国家社会规范乃至强制性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和从事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会计准则如果是政府强制推行的,企业就有很大压力遵循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然而,企业在会计准则执行的两个主要环节――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信息披露上都很少做到完全忠实于准则的要求,契约理论中的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是常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工具。

(二)会计准则执行的演化理论解释

有别于契约观的企业理论,演化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基于能力的。二者的差别在于契约理论关注雇主、雇员和其他缔约者之间显性和隐性的合同,而演化理论关注企业的发展资源和技能;契约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交易成本,而演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演化。演化理论对于会计准则执行提供了两种有用的解释,可以分别简称为学习论和惯性论。

1.学习论

诺思认为“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是制度演化的主要动力”,企业的学习能力也决定了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就属于环境变化一部分的规则变迁而言,企业对新规则往往要经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一项新的会计准则的解释和应用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过程,要保证新旧会计准则能平稳转换,新准则得以顺利执行,花费一定时间进行深入学习是必需的。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投入学习资源的充分性会影响到对新准则理解和执行的效果。

2.惯性论

规则的学习和执行,首要的前提是正确的理解。但是由于知识的形成与转换具有滞后性,“当过去积累的经验和信念没有为未来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时”,就会出错。也就是说,企业表现出一种“惯性”,对变化没有做出及时反应。这样新规则的学习会受到已有规则的影响,已有规则成为新规则学习的现实背景和约束路径,即已有规则早就内化为企业的“惯例”,对它们的路径依赖使得新规则的学习和新知识的习得是渐进而非突变的,边干边学是基本的方式。因此,组织和个人在原有经济、文化制度背景下潜移默化形成的行为理解和思考方式,可能损害其发展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创造力,新准则执行初期的实务会保留旧准则的影响。

(三)会计准则执行的寻租理论解释

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对寻租做出各自的理解和定义,却没有达成共识。一般而言,“租”指“经济租金”,是要素价格中超过机会成本的余额。寻租简言之是经济主体谋求经济租金的行为,具体而言,寻租行为从手段看,通常利用制度缺陷,通过非生产性活动取得;从结果看,寻租主体过分追求私利满足会造成社会浪费,产生负的社会效用。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和政府干预容易造成“租”的存在,诱发寻租行为。会计寻租主要通过改变会计信息来进行财富的非公平性转移和资源的不恰当配置,从而对其他社会主体利益造成损害。会计寻租活动中与会计准则执行有关的是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的存在,是由于契约的不完全性、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

(四)会计准则执行的博弈理论解释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其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动、信息、战略、支付函数、结果和均衡。㈣博弈按照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按照参与人对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的知识,可划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按照是否可以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

弈;按照博弈结果双方的得失比较可分为正和博弈、零和博弈和负和博弈。

当会计准则由政府强制推行实施时,重视自身利益的企业与包括政府机构在内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会诱发企业针对会计准则执行监管的博弈行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是有经济后果的,企业要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做出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这种博弈首先是非合作博弈;其次,外部的会计准则执行监管者并不能事先了解企业的策略选择,它也是不完全信息博弈;最后,会计准则的执行是一个长期过程,企业与监管者之问的利益摩擦导致双方展开的是监管与反监管、要求遵循与规避遵循的多期动态博弈。

(五)会计准则执行的嵌入性理论解释

嵌入性理论是经济社会学的主流观点,强调了经济主体的行为并不完全是由经济利益驱动的,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关系网络也会影响行为主体的动机,其代表人物格兰诺维特认为大多数经济行为都紧密地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嵌入形式包括结构嵌入、认知嵌入、文化嵌入和政治嵌入等。㈣社会嵌入性对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是诚信、道德规范等社会价值观念会约束企业的行为,促使企业“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认真履行社会责任”;㈣二是企业可能相机利用关系资源进行盈余管理,缓解对会计准则遵从的压力。

(六)会计准则执行的认知理论解释

经济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行为经济学,所借用的心理学理论主要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如框定效应、锚定效应、过度自信等都是描述人的认知偏差)。认知心理学是解释人们如何获得、储存、转换、运用以及沟通信息的学科。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1)知觉是认知研究的基础,人们的知觉会随练习而变化,称作知觉学习。(2)人对外界信息的注意受限于认知资源和心理容量,所以人们通常进行的是选择性注意。注意会受到练习、执行任务的种类以及个人意图等因素影响,从而使注意的效果变化。(3)思维是对信息的操作,心理定势、功能固化,缺乏关于问题的知识或专长等障碍影响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效率。(4)决策制定的标准模型依据期望效用理论即期望效用最大化,复杂的决策模型可以依据多重归因效用理论来对不同维度和目标进行整合。(5)认知存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们也有不同的认知方法。

尽管目前的会计准则执行研究很少直接从认知的角度加以理论解释,但是许多研究结果都是认知理论观点的反映。我们认为认知理论在以下方面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准则执行:(1)人的认知能力有限,符合了经济学中对人“有限理性”的假定。在新准则执行过程中,认知上的“有限理性”是产生理解和应用错误的原因之一。(2)练习能改变人的认知能力,拥有专长的人认知能力更强。因此新准则执行初期,学习过程是必要的,企业也可以依赖专家意见(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来减少准则执行的阻碍。(3)人们的行动决策依据期望效用最大化,企业执行会计准则同样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权衡会计准则的执行成本及预期收益。(4)人的认知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并且认知也受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更广义地将个体理解成企业或者国家,那么企业间和国家间准则执行的不一致性是必然的。

(七)会计准则执行的社会规范遵从理论解释

对社会规范遵从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有一种从众心理,绝大多数人会遵守某一社会规范,即使不是真心接受,也很少公然违抗。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认为人们的顺从态度除了“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这一不言而喻的心理外,还取决于六个原则:互惠、承诺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短缺。㈣杨宜音和光也归纳了社会成员执行社会规范的五种影响因素:强制执行、自我认可、群体认同、条件激发和变通的思维方式。

将会计准则视作一种社会规范,那么,对社会规范的遵从理论就适用于解释对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权威性、强制性,以及惩罚奖励的条件机制可以强化人们的遵从行为。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权威性、准则执行的强制方式以及执行监管的力度都会造成一种准则执行的压力,不过这种外在压力可能与企业的真实意愿相左。譬如欧洲上市公司普遍认为向IFRS转换的过程复杂、成本巨大和负担沉重。如果不是欧盟监管要求,大部分公司并不想采用IFRS。其次,如果是出于喜好和自我认可,人们更容易顺从他人或遵从规则,否则如果仅仅因为是强制,而非源自本意的接受,人们的遵从行为就可能是不稳定和变通的。当会计准则是强制执行,且执行准则又会有损企业利益时,企业对准则的执行就可能流于表面化,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变通行为。Daske等人发现的确存在“标签型”的会计准则执行企业,只有当公司有意愿执行时才会是“认真型”的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整合

本文选取的七项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的会计准则执行做出了解释。从前文的介绍可以发现,看似庞杂的理论实则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理论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譬如寻租理论中寻租动因的解释就用到了契约理论中的契约不完全性和委托关系的信息不对称观点,寻租过程也通常被视作是一种负和博弈,导致资源的浪费。我们认为上述理论有三个“结点”可以串联其主要观点,它们是解释会计准则执行的核心理论观点,分别为:

(一)有限理性

人的认知资源和心理容量是有限的,因此信息处理、思考问题和判断决策的能力是有限的,认知心理学的这一观点在经济学上称之为有限理性。基于有限理性,对会计准则执行的解释有两条路径:

1.有限理性-契约(会计准则)不完全性-博弈、寻租-变通执行

有限理性意味着人为制定的契约包括会计准则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性体现为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需要留给执行者一定的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空间,从而为执行者的博弈和寻租提供了可能的机会,诱发他们出于自利目的不是完全严格执行准则,从而产生变通行为(部分遵循、表面遵循、盈余管理等)。

2.有限理性-契约(旧准则)刚性、影响惯性-契约(新准则)不完全性-执行出错

企业成员对会计准则的变迁需要通过学习进行正确的理解和执行。而知识的形成与转换具有滞后性,在新准则实施初期,旧准则仍对会计实务有影响,成为新准则学习的依赖路径。这在演化理论中称之为惯性,契约理论中称之为刚性。旧准则的潜在影响,新准则的不完全性(有错误或者遗漏),以及企业投入资源和学习能力的有限性,都会影响企业对新准则的理解和适应程度。知识的习得是渐进而非突变的,执行新准则在初期也一般要经历“试错”的过程而走向应用成熟。

(二)经济自利性

经济主体的自利特性决定其行动的主要动机是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和维护。既然如此,当会计准则是强制执行时,当存在委托关系、信息不对称时,当执行会计准则并不符合企业的利益诉求时,企业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就可能表现得阳奉阴违,不会积极、认真地遵循会计准则,而是试图通过寻租、博弈等手段谋求私利。可以说,委托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是企业经济自利性显现的诱因,会计

准则的强制执行是催化剂,在此情形下对会计准则执行予以监督激励就变得非常必要,它是对企业经济自利性的一种约束。

(三)社会嵌入性

企业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不能全部归为经济主体的自利特性,企业的行动决策模型应该是基于多重目标的总体效用最大化,不限于基于经济目标的经济效用,譬如还包括企业对自身形象和社会评价的一种期望定位。那么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时努力“自利”,但也不会忽略“利他”。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制度环境、关系结构)会影响它对会计准则的执行,企业也可能利用社会资本来“促进”对会计准则的执行,如企业会利用社会关系资源寻租、博弈,以缓解遵循会计准则的压力,也会努力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监管机构相信其对会计准则的认真执行,以树立政治正确、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遵循制度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形象,以获得社会认同,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可用于解释会计准则执行的各项理论,基本衍生于三个核心理论观点:有限理性、经济自利性和社会嵌入性。其中,有限理性是制约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的客观条件,经济自利性反映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主观动机,而社会嵌入性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的双向互动,企业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会影响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动机,企业也希望通过会计准则的执行满足一定的社会期望。经济自利性与社会嵌入性共同反映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的根本决策原则是期望效用最大化。

四、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框架

基于前文对相关理论的整合,本文构建了一个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解释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侧重于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一些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解释。

(一)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要素构成

本文对会计准则执行过程的分析,是基于对四种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实体、行动、属性和影响。其中,实体和属性为静态要素,行动和影响为动态要素。

1.实体指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参与者和涉及对象,包括需要执行的新会计准则,准则的推行者――政府机构(强制执行是目前主要的准则执行机制),准则的执行者――企业及其成员,准则执行的监管者――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利益相关者),以及仍可能对会计实务保留影响的旧会计准则。

2.行动指实体间主观施加的动作,例如政府机构推行会计准则,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人员和社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的执行予以各种形式的监管,企业针对监管进行的博弈和寻租活动,以及政府机构可能根据形势发展对会计准则进行的修订或废止。

3.属性指实体和行动所具有和表现出的性质和特征,图1框架中所列示的实体和行动的属性主要源自前文的理论分析。影响指实体和行动及其属性对会计准则执行的作用。行动和影响的区别是:行动一定是主观故意的,影响可能出自主观故意,也可能出自客观无意;行动是实体的动作过程,影响可以没有外显的动作。

(二)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要素关系

在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实体、行动、属性和影响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为:实体和行动的属性影响了会计准则执行结果的属性。分解如下:

1.推行会计准则的政府机构权威性越高、强制推行力度越大,对会计准则执行进行审计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专业性和职业道德)越强,政府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和企业所处社会网络中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准则执行的监管越为严格,企业所承受的准则执行压力也越大,对准则的遵循情况可能就越好。

2.政府机构强制推行的会计准则如果与企业的利益有冲突,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的企业会有动机针对各方的监管,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进行博弈和寻租。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政府机构的权威性、会计师事务所及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企业博弈和寻租的空间大小。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博弈和寻租的频率和强度来达到自身目的,最后的均衡结果可能是企业在执行会计准则过程中会有一些变通行为,政府机构对会计准则予以修订或废止,也可能是企业被迫遵循会计准则。

3.会计准则的推行越激进(内容变化大和准备时间紧)、新会计准则越不完全、企业所处社会环境越不确定、企业投入学习新准则的资源和能力越有限、旧准则作为惯例对企业会计实务的影响越具有刚性,企业执行新准则就越容易发生理解和应用出错,而且会由于这些限制条件产生表面化遵循的变通行为。

4.每个企业基于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会计准则执行的态度有差异,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有差异,企业所面临的监管有差异,企业所处的社会制度环境也有差异,这些差异都会影响到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企业的行为差异和最终的结果差异。因此,会计准则的执行可能会呈现总体遵循、个体差异的局面。

上述要素间关系的解释,在前文回顾的七项理论中都可找到对应的依据,而且在一些调查研究和实证研究中都已得到证实,这里不再赘述。

五、结语

本文归纳了七项理论来解释会计准则执行问题,并通过整合,提炼出具有高度概括性和丰富衍生性的三个核心观点,从而便于在理论的丛林中找到解读会计准则执行问题的关键因素。本文构建的会计准则执行理论解释框架,有助于全面理解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要素及其关系,对于会计准则执行效果也具有较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我们的探讨有益于完善当前会计准则执行理论的研究,对后续的深入研究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我国新准则实施的大背景下,本研究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修订、执行和监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未来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会计准则执行的理论研究,也可以此为指引创新实证研究设计,寻求更多的证据支持。

参考文献:

[1]高利芳,会计准则执行研究述评:基于一致性[J],当代财经,2009,(8):123―128.

[2]Hope,O.K.Disclosure Practices,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and Analysts’Forecast Accuracy:An Inter-national Stud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3,41(2):235―272.

[3]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等,契约经济学[M],拉斯・沃因,汉斯・韦坎德编,李风圣主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杰弗里・M・霍奇逊,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M],任荣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6]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邢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刘启君,寻租理论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8]颜敏,李现宗,张永国,会计寻租研究[J],会计研究,2004,(2):23-28.

[9]林钟高,赵宏,寻租理论与会计准则[J],财经研究,2001,(2):28-34.

[10]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1]盖地,梁淑红,非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20.

[12]丹克・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M],罗家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3]Zukin,S.and P.DiMaggio.Structures of Capital: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Eeonomy[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0.

[14]刘玉廷,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认真履行社会责任[J],会计研究,2010,(1):7-13.

[15]刘慧凤,关系资源影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执行吗?――对社会资本会计功效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67-77.

[16]凯瑟琳・M・加洛蒂,认知心理学(第三版)[M],吴国宏,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7]杨宜音,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18]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陈叙,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9]Jermakowicz,E.K,and S.C.Tomaszewski.Implementing IF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U Publicly Traded Compa-n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Taxation,2006,(15):170-196.

[20]Daske,H.L.Hail,C.Leuz,and R.Verdi.Mandatory IFRS Reporting Around the World:Early Evidence on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EB/OL].http://papers.省略/sol3/papers.cfm?abstract-id=1024240,2008-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