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范例6篇

大学生心理教育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外因上来看,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虽然近年来不断倡导素质教育,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对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适应新的环境。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就会因环境适应问题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不少学生在中学非常优秀,但进入大学后,由于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成绩并不理想,会因此产生自卑心理,使心理承受较大的压力。另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由于生活水平与城市学生有差距,心理上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同学的相处中容易产生矛盾,有的甚至上升到对他人的怨恨和对人生无意义的失望。此外,现在很多大学中从事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老师又少之又少,即使开了一些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之类的课程,一般也仅限于理论层面,很少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咨询、心理调适,根本没有深入到大学生的心里中去,这就无法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当他们遇到问题而无法自我调适时,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据北京16所高校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几年在本科生中因心理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总人数的37.9%,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因病退学总人数的64.4%,均占首位。

2、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强烈、更复杂。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促使大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焦虑感。此外,近年来不断增加的就业压力对大学里众多高年级的学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家庭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个性萌芽期大多是在家庭中渡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育影响很大。事实证明,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在学校中很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并且能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相处的非常愉快;相反,在一个充满矛盾斗争中的家庭成长的大学生很容易自我封闭,性格孤僻,心理异常。然而,在我国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家长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多采用简单、粗暴的应试教育的方法,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下,极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质。同时,相当多的家长在子女考入大学后,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提供经济支持上,而对子女的心理成长问题关注不够,与子女的沟通、交流欠缺,形成比较明显的“代沟”。

从内因上来看,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年龄结构来看,大学生一般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在这一阶段,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独立性和依赖型的矛盾,大学生由于受到家长和老师长期管束,他们强烈渴望获得自由,但是他们无法完全摆脱对家庭的依赖,特别是经济上;二是闭锁性与强烈的交往欲望的矛盾,青年期的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感情丰富,但他们又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吐露,造成心理上的闭锁性,也使他们和家长、老师、同学产生了距离,陷入“孤独”,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又渴望拥有朋友,这构成了矛盾。

当前,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尽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我们提出如下几种解决方法:

1、设置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但是还不能适应目前心理教育深入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学校要宣传心理咨询的意义,改变心理咨询意味着存在心理疾病的不正确认识,创造条件为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提供个别咨询服务,通过设置心理信箱、开设心理热线电话,利用校园网络咨询等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让大学生了解本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造成心理障碍的成因,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习调适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加强心理教育师资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充分发挥教师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建立一支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活中的重要意义,使大学生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同时学校应创造条件加强心理教师的培养工作,有目的、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长短期培训,提高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第一战线”的作用。

3、普及心理学知识。普及心理学知识是心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高校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普及心理学知识:一是开设心理学课程,鼓励学生选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学习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知识,这样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懂得人际交往的技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塑造良好的人格;二是举办各种讲座。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如对毕业生举办“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等讲座;三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心理知识。传播媒介在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这些媒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互联网,它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用健康有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4、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包括发展咨询、适应咨询、障碍咨询,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教育有效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2

关键词: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就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未来世界经济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当今,随着国家提出的大众化教育政策的推广,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女大学生更是大学校园里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女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她们的发展,决定了她们能否成材,因此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女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

(一)对未来信心不足,成就意识不强。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在成才与发展的道路上将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障碍。女大学生凭着自身的实力走进高等学府,又以自己智慧和努力与男生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比起一般的女性,她们更为自尊、自立与自强,这种独立意识的日益完善,是创造优良品质的心理基础。但几千年来的思维定势造成的深层次社会偏见尤其是求职中用人单位的偏见所造成的一些消极心理定势,也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调查显示:自信自强的女大学生仅占22%,而56%的人认为自己缺乏一种稳定的自信心。有些女大学生自我评价低、缺乏信心、不敢面对现实和未来,这种自卑感直接影响了创造力的发挥,导致女性人才的自我埋没。信心不足带来的结果是成就意识偏弱,表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女大学生存在目标失落和目标模糊的问题。她们把上大学作为人生奋斗的顶峰,觉得读了大学就完成任务了,缺乏干事业的雄心壮志。由于在个人发展上缺乏目标,学习失去动力,进取意识也日趋淡薄,慢慢地与成功的道路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最终沦为弱者的角色。

(二)存在嫉妒心理和虚荣心理。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嫉妒之心是由自卑而起的。因为在比较中发现别的女生某个方面优于自己,而自己又认为无能力赶上别人,便会导致嫉妒心理的出现。嫉妒心理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它会导致消极的想法和心理落差,攀比也随之而来。有的女大学生由于嫉妒心理,而去破坏他人的东西,或者暗自贬低对方,甚至不惜降低自己的人格,搬弄是非,或散布流言蜚语。这种嫉妒心理,其结果必然造成女性人才的内耗,危害极大。

虚荣心理也是因自卑而起。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某大学对多名大学生花钱情况的调查结果是:扣除学费支出,一个学生9个多月在学校的花费超过该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1%以上。其中用于伙食费的占47.6%,用于学习的仅占4%,个别学生在学校讲吃、讲穿、贪玩,就是不讲学习。高消费在学生中引发了一系列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女大学生中间,部分人因为虚荣心理,盲目追求、攀比不切实际的东西,比吃比穿,迷失了方向,不能专心学习,慢慢地就会在竞争中被社会淘汰。

(三)恋爱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如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尤其是对女大学生而言。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进入大学校门的女学生,随着不断成熟以及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她们渴望爱情降临,但是由于生活阅历的缺乏和恋爱中的盲从心理的影响,导致相当多的女大学生都有恋爱受挫的经历,其中少部分还因为不能正视恋爱的挫折和无法排遣失恋的痛苦,出现消沉、悲观甚至轻生厌世等情绪反应。只有极少数女大学生能够对爱情与学业两者做出合理的平衡处理,显示出成功的融合。

(四)学习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方法不当、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不佳等原因引起的心理困惑。上大学是许多女大学生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课堂之后,新的目标尚未形成,出现迷茫彷徨等心理状况。有的学生中学时代一直是学校的尖子,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羡慕、家长的夸奖,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以后,原有的优越感不明显或消失,学习上再遇到困难问题,自信心马上下降,甚至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心理压力加大;还有的学生,没有读到自己理想的专业,心里不舒畅,也没有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目前的专业,导致学习吃力。过度焦虑导致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僵化,严重影响女大学生的健康。

(五)求职择业带来的心理压力。种种迹象表明,女大学生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分析起来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跟男女生理差异和承担社会角色不同有很大关系,男生身体素质比女生更强,能单独出差或独当一面,更能吃苦,更愿意到基层工作;女大学生结婚生子以后要比男性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多少会影响她们事业的发展,导致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男生多于女生;其次,体现为自然原因,即行业、工种的限制,如建筑企业、军队更多愿意考虑男生;第三,部分女大学毕业生不了解就业信息,专业基础差,求职技巧差,存在依赖心理、追求稳定工作心理、性别自卑心理、甚至有的还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将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家长、老师和学校身上,加上师姐们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现象、专业受限等,这些都是不良的心理状态。

二、如何加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进行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辅导。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不善了解自己,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女大学生常常把他人评价作为标准,过多关注自己是否符合别人的评价标准,而健康和成熟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独立于他人评价,能够基于个人经验完成对现实自我的客观评价和认识。青年时期的女大学生,心中承载着无数的梦想,她们为自己设定了一个美丽的“理想自我”,但当她们踏入大学以后,就发现现实与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理想自我的渴望与对现实自我的不满构成了这一时期女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开展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必须引导女大学生对个人有正确的估价,既不能自轻自贱、自惭自卑,也不能自骄自傲,自我中心。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帮助女大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树立正确的理想,有理想才有行动的动力;其次,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正面引导为主流,运用各种方式,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包括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等,尤其是以 “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为核心的教育,使女大学生以这样的信念为基础,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多参加社会实践,广结友谊,放开心胸,远离狭隘,最终使每个女大学生都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帮助女大学生疏泄不良情绪。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对促进大学生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和教育资源,建立一支稳定的心理咨询队伍,加强心理咨询人员与女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把心理咨询工作广泛地开展起来;另一方面应督促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加强学习心理咨询知识,承担起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危机,提高心理素质的责任。两者互相结合,有利于及时发现女大学生存在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以及因学习困惑、恋爱挫折、人际冲突等引起的心理问题,抓住时机给予及时的疏导和治疗,使他们分清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是生理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是思想道德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综合解决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加强人际交往技巧辅导,引导女大学生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阶段,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如何顺畅地沟通。人际适应不良是目前困扰女大学生的重要刺激源。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她们缺乏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有直接的关系。其自身情绪和情感的内隐性特点,也加大了人们了解她们内心世界的困难。因此,高校应通过集体咨询等方式,让女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社会适应知识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人际交往的技巧,引导她们正确把握人际关系交往的方向和重点,有所选择、有所控制、真情实意、取长补短,从而有效发挥人际交往在交流信息、沟通情感、联结友谊、促进发展中的作用。

(四)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和职业观辅导。女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在所难免。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女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付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加强正确恋爱心理的咨询与辅导是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重要任务。在对女大学生爱情观的引导上,核心是教育她们把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爱而放松了学习,更不能因为追求爱情迷失自我,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女大学生职业观的指导上,高校可以通过有效的职业咨询和具体的就业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认识自己,尽快走出就业困难的境地。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各种讲座,包括就业成功的师兄师姐的讲座以及成功人士和创业指导的讲座等,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到初次就业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既不能自负骄傲,瞧不起工作,也不能自暴自弃,惧怕和夸大挫折,应该保持冷静,树立自信,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最后付诸实施,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起来,最终走向成功;其次,高校应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开展实践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更好的定位自我,锻炼能力,了解社会现实和自我需求的差异,学会在社会要求和个人能力之间灵活和折中,更好地适应社会,最终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五)强化女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它是大学生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的内在动力。大学生的学习需要是直接的学习动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学习动机从心理态度上反映了其学习需要。它驱使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学校应该启发学生对社会需要、社会期望的正确认识,并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自我定向、自我定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同时,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校应引导女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促使其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作者单位:池州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史仲芳.心理与健康[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3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积极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他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格,因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再者,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第二,社会性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三)优化整合社会力量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4

从中学到大学,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中学时期,主要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所学知识的范围相对明确,而且学习过程中有老师和家长的督导。而进入大学后,无论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与中学有较大的区别。在教学目标上,大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传授各种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上,大学所传授的知识与中学相比不仅有广度上的区别,更有深度上的不同。从广度而言,大学课程多达几十门课,而中学最多十几门;从深度而言,大学传授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本学科的动向与成果,侧重于概念、原理的联系,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来分析问题。在教学方法上,中学教学是依赖性的教学活动,而大学时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大学学习的最大特点是宽松、自由、自主。大学生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必须课下自己去钻研、拓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学的能力。

二、调整自我,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大学新生由进校最初的惊奇与激情到面对陌生的群体,在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等方面将有一段适应期。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他们非常希望在朋友那里获得感情上的共鸣,但由于青春期的封闭心理,阻碍了相互的沟通和交流。虽然,大家同在一班,同住一室,但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他们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信仰、语言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故不易沟通,遇到实际问题,容易发生冲突。因此,对大学新生来讲、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不仅是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的要求,更是大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个体逐渐走向成熟和向成人转化的必要条件。

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面前,首先,要认识关系的变化。其一,人际交往的范围扩大了,不再局限在学校的内部,还有与社会的交往。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人数上也明显增加,同时也现出了老乡的交往关系;其二,人际关系的内容更复杂了,不再局限于生活、学习等方面,更多的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对社会问题的探讨,其三,跨越人际交往障碍,主动寻求交往机会。

三、树立自信,客观分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由于生活环境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大学生对自己能否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将极大影响新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和角色转换。

第一种情况 作为能走入大学校门的学生相当一部分都曾是中学时代的佼佼者,但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往日的优势和赞誉,不少学生只能充当“平凡”甚至“平庸”的角色,无形中心理上就产生了消极态度。第二种情况:在大学新生中,有一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等而自卑,而对城市的高消费与自身经济窘迫的反差,这些学生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非常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处处不如人,出现性格的偏差(例如:在马加爵事件中,他的心理障碍很大一部分因素就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导致马加爵在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出现性格偏差。)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心理调适,改变自我认识,就会经常陷入自我封闭的怪圈,进而会影响到自己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对其学业和步入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要客观地评价自我,认识自我。要树立自信。重新自我定位。对每一位大学新生来说,都是一个新起点,要在大学的新坐标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树立自信,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四、客观规划,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特殊社会群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为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参考依据。

对于健康的概念,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定义时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又有了新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处于完满状态,才可说有真正的健康。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文化程度高,自我期望值高,倍受社会瞩目和期待,但尚处于成长阶段,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可能偏离正常发展的轨道,比一般的社会人群更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状态。有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常模,(3)心理障碍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休学、退学的第一位原因。(4)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努力采取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心理障碍就是由不良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异常现象,主要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现象,属于轻度的理异常。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

(一)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生已不满足于狭小圈子内的人际交往,他们把交往的触角伸展到不同系科、不同院校、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别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友好往来,由于交往对象流动性大、稳定性差,给不少大学生带来烦恼,感到知心朋友少了,交往动机由重情轻利向注重实利的方面转化;同时,现今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很多学生缺乏生活锻炼和生活自理能力,常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交往能力的屠弱,对复杂局面难以应付或缺乏心理准备,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因而感受到强烈的“人际危机”,故封闭自己的心理,导致性格孤僻和心理焦虑。

(二)应对挫折能力差

挫折是在个体需要和动机受到阻碍或干扰时所出现的情绪反应状态。挫折对人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客观因素,即挫折时间的长短、程度的轻重以及受挫目标的重要性;二是主观因素,即个人主观上对挫折的感受、态度与反应。大学生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某些心理挫折,会引起或大或小的心理冲突,失落、自卑心理油然而生,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质量越来越高,对大学生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加之就业选择中的种种压力,使得相对缺乏实际生活磨难的当今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不足,容易导致种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严重者甚至发生一些不应有的恶性事件。

(三)情感焦虑,情绪体验强烈

一方面,从生理发育来讲,大学生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由于高中阶段高考的压力,会忽略同异性的交往。进人大学,由于身处思想活跃的骄子之间,生理的成熟,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异性的渴求尤为强烈,但由于缺乏经验和处理恋爱问题的能力,常会为感情纠葛而产生焦虑情绪,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要么一方可能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甚至产生毁容、他杀或自杀等心理危机;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情感活跃的时期,他们对外部世界及内心世界许多方面的自我体验都比较敏感,尤其当涉及到的是与他们相互联系的事物时,很快就会引起情绪、情感反应。他们尤为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时,他人无意中的一句话,会在他们心头掀起轩然大波,有时,他们还会由此及彼,引发一连串的联想,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由于人际交往的障碍,闭锁心理的形成,往往会产生情绪焦虑的病态心理。

(四)不完全社会化

大学生经过各种心理体验之后,随着生理的成熟,在理上基本已处于安定状态,达到了心理的成熟。但是,心理上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社会性的成熟。社会性的成熟,是在青年步人社会,经过诸种社会体验和社会实践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也就是说,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在事业、家庭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成熟。在社会生活达到成熟以后,青年才能够作为社会一员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由此,也必须承担社会所赋予的各种责任和义务,标志着社会化进程的完成。大学时期,由于处于“边缘人”的地位,即虽然已脱离孩子的群体,但尚不能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常被排斥于成人行列之外。由于这种不完全社会化,使得大学生典型的心理表现是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和易采取极端立场。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以其少儿时期的思想、观念为基础的。从家庭生活方式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来说,和睦、温暖、重感情、守信用、讲民主、讲礼貌的家庭氛围,往往使个体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自信、向上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反之,专制、溺爱充满矛盾和纠纷的家庭,易使个体形成粗暴、蛮横、自私、孤僻、清高、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另外,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一方面父母的溺爱,过于保护,造就了任性、依赖、适应能力差、交往能力弱、骄横等不良心理;另一方面,父母对考试、升学、成才过高的期望值,又使得他们背负沉重的压力,产生焦虑、恐慌、内疚等心理,产生心理障碍。

(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使我们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经济体制转型引发的政治、经济形式的变化和文化的多元性,使得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大学生,主体的、核心的价值信仰产生了危机,缺乏了主体的社会信仰标准,自我观念不确立,自我同一性难以形成。加之,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大学生面对社会人才的激烈竞争而感到仿徨,对未来的命运,人生价值的体现产生不安和焦虑,充满了矛盾和迷茫。另外,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突,大学生们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同时,缺乏对新旧观念整合的能力和经验,传统的道德思想观念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当今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而产生道德困惑、认知失调。

(三)学校环境因素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中学时期面对高考的压力,大多数是处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埋头苦读,在生活上依赖于父母,在学习上依赖于老师,自理能力差,适应能力弱。进人大学,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觉性和自学能力,老师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生如果不能迅速地改变学习方法,形成新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就不能适应学习的要求。另外,还有些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满意,精神上空虚,无以寄托,由此会感到挫折,产生焦虑。 (四)个人因素

1.情感闭锁性与交往心理的矛盾

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当走进高等学府的时候,不仅需要适应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面临着重新融人新的群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问题。随着生活空间的扩展,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交往愿望越来越强烈;广泛的兴趣、丰富的情感、充沛的精力、活跃的思想,使他们交往的内容变得丰富;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为人处事不墨守陈规,无论在交往方式、交往内容与交往对象的选择上,虽不能避免受到传统习惯的影响,却十分重视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喜欢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观念和尺度去评价社会事物,交往观念具有明显的自主性,同时,更渴望理解、尊重。但在现实中,又会采取一种封闭自我的做法,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情感,担心被同学瞧不起,有的甚至觉得自己的真诚得不到同学的理解,换来的是别人的虚伪或误解。闭锁的心理和人际交往的需要形成极大的反差,因而易产生心理的郁闷和情感的焦虑。

2.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自尊感和自卑感是自我体验中一种两极的反应形式,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情感。

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的自尊感特别强烈。首先,他们把自尊感放在其他情感之上,当自尊感与其他情感发生抵触、冲突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维护自尊放在首位。其次,自尊的情感体验、反应特别强烈,尤其当自尊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尊感受到伤害时,常表现出极大的愤怒、恼羞,容易引发激情。第三,大学生对自尊感特别敏感。由于自尊感强,而对什么是真正的自尊、什么事才涉及到自尊又难以把握,以致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也会被他们联系到维护自尊的“重大问题”上去。

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具有自卑感。有的还十分严重,甚至自暴自弃,以致达到自毁的地步。其产生原因,除与他们的身体生理、知识能力、家庭经济、以往的挫折经历等客观因素有关,更主要的是由于自己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不能接受自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

(一)教育大学生努力完善自我

自我完善是个体在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的基础上,自觉规划行为目标,主动调节自身行为,积极改造自己的个性,使个性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自我完善是个体自我教育最重要的方式,它实际上是一个合理确立理想自我、努力提高现实自我的过程。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最为重要的是要熟悉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社会坐标;积极探索人生,理解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人生坐标。提高现实自我是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努力发展自己,又绝不固守自我,而是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担历史重任;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不仅仅追求个人价值,而是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教会学生移情,主动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健全的人格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会较好地与人沟通和相处,搞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人与人在情感上的联系。这种情感联系越密切,双方所共有的心理世界的范围也就越宽,人际关系也就越亲密。而移情恰恰是沟通人们的内心世界的情感纽带。“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这种积极地参与他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可以把自己和他人拉的很近,并能化解很多矛盾和冲突。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成功的交往,仅仅是因为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总是采取消极的、被动的退缩方式,总是期待友谊从天而降。然而我们知道,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性原则,别人是没有理由无缘无故对我们感兴趣的。因此,如果想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在与人相处时,学会倾听,学会忍耐,学会接纳,学会拒绝,学会表达,学会豁达,学会共享,学会幽默。

(三)建立专兼职心理咨询队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大学生心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

1亟需突破:传统意义生命教育的弊端

当今大学生“无时不网、无处不网、无人不网”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教育形态发生了改变,为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1缺失了的生命意义

网络世界的开放性无组织性使得网民可以同时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类群的道德伦理文化,因而主流的道德文化很难控制到受教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普遍找不到生存的意义,走进学生宿舍,首先入眼的杂乱无章的物品摆放,而在宿舍的学生,不是躺在床上玩手机,就是在桌前打电子游戏,弥漫着一种思想颓废、不思进取的气息。大学中流传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在大学中恋爱,就在大学中变态”、“DOTA穷一生,魔兽毁三代”的俏皮话折射了大学生缺失生命意义,虚度青春年华的现实。

1.2淡薄了的生命意识

打开媒体,大学生校园暴力、自杀和伤害他人等极端恶性事件触目惊心。表现在:①为了个人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生命为代价,如药家鑫伤人事件中仅仅是因为他主观上认为农村妇女会比较难缠;②对非己其他生命的漠视,如在校园中每到毕业季,校园被遗弃的小猫小狗随处可见,同时采折花枝、践踏草地等行为也比比皆是;③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导致大学生人格异化,严重者甚至分不清楚虚拟与现实的界限,直接把虚拟世界中杀人的游戏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去造成悲剧。

1.3边缘化的生存技能

现在的大学生连最起码的生活常识都很缺乏,笔者经常接到学生让人哭笑不得的咨询电话,比如电话卡丢了应该怎么办,或者家里寄东西来了应该到哪去收等等。有的学生宿舍被整改,问及原因时,有些学生反映根本不知道如何打扫卫生,折叠床被。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尚且如此,更别提一些防电防火、保障个人财产、疾病防护、应激状态下的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在大学校园里,违规用电引起火灾、游泳溺亡等危及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以上大学生生命教育中的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寻求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扭转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从而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防患于未然,并且能够持续性的发挥效能的新的方法,而积极心理学理论无疑是担当此任的理想工具。

2异曲同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能性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其理论关注点在于个体本身具有的优势与美德、积极能量和积极潜力等人性积极方面,致力于使个体生命更富于意义和获得幸福,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理,从心理意识层面进行。

2.1两者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引导学生尊重所有生命形态,继而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积极心理学同样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强调个体内在积极力量与优秀品质的激发,两者殊路同归,终极目标一致。

2.2两者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大学生生命教育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其价值取向必须与当今倡导的和谐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保持高度一致。而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要求发掘人性积极本能,两者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生命力量的激发。

2.3两者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

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分为:认知层面、情意层面、实践层面;积极心理学则将人的心理机构分成三个系统: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层面意在了解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即正确的对生命的认知;情意层面意在引导个体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即对生命的情意层面;实践层面在于掌握生存技巧,提高生命质量,这个与积极心理学中的行为相对应……从上分析可见,积极心理学与生命教育无论是从目标方向、价值取向还是研究内容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在积极心理视域下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是完全可行的。

3另辟蹊径: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命教育培养探索

3.1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优化高校生命教育生态

高校首先要创设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校园文化,以陶冶大学生情操,构建大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升大学生生命意识。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等物质载体,将一些尊师重教、珍爱生命等名言警句或者典型事例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于无形中接受感恩他人、珍惜生命等观念的熏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开展各种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提升对生命的理解与认知。如通过组织参观医院里的产科、手术室、太平间等,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体验生命可能遭遇的喜悦、恐惧和生命的无常,从而懂得敬畏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体验在一些应激状态下如何判定生命的价值,从而学会热爱生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和承担责任,从而知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监狱、看守所、戒毒所或防爱滋病展览等,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从而自觉维护生命的尊严……

3.2培养积极的生命观,掌握心理危机自救技能

大学生要培养生命存在观、独特观、质量观与超越观,要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敬畏生命;要理解到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懂得努力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价值的,要积极发展和完善自我,提升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历程中,难免会遭遇困难与挫折,会给大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要教会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危机自救技能。大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识到无论面临怎样的危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首先学会积极的正视现实、正视危机,坚定正确的生存信念。还要学会从逆境中获取积极的意义,认识到正是在不断的克服困难,超越挑战中丰富了生命的意义,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学会用积极的认识来调整心态,培养自己积极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潘明芸,喻芒清.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0).

[2]黄培清.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1).

[3]周巧红.90后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学工广角,2011(10).

[4]范梦.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13(6).

[5]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3(11).

[6]张晓伟.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