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例6篇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课堂模式 分解

【基金项目】2016年度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48-02

研究性学习原本是为中学阶段的学生所设,在经过很多年的实践之后,各教育者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更适合应用在大学的课程教育中,我院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施。实施后作者发现62个教学班级中,普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整体意识还不强,研究性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总的研究性学习效能低。根据对学生提交成果的分析与调查发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课堂时间与内容的设置存在一些问题。为此,笔者按照本课程一共30个学时的要求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套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内容的讲解――安排课堂8课时。

本套教材需要讲解的内容共七章两大篇,需要花8课时的时间,利用启发式教学和典型历史事件解说引导式教学及PPT课件对内容的难重点及总体脉络进行梳理。尽管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本门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毕竟中学阶段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上,而大学则更多的要求学生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时事发展对历史现象的思考,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且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高,对大一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须进行全方位的解说与引导才能很好的掌握,才有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初步确定研究方向,为研究性学习的下一步选题工作打基础。

二、选题的指导――安排课堂4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通过对本课程内容的整体讲解之后,学生对该课程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与把握。在选题指导中,利用新技术,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如幕布、聚光灯、放大镜、照像机、图形编辑、课件等,讲清楚选题范围、选题方法,同时对研究方法给予相应指导。集中指导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确定初步选题方向上报给老师,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再建立和利用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选题做出进一步的指导。在学生选题基本确定之后,教师对选题出现过大问题少量组给予个别辅导,对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三、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安排课堂4课时+实践4课时+无数个小时的网络交流与指导。

学生对选定的课题利用课后时间查阅大量资料、走访、调查等适合方式进行研究,并得出研究结论,形成研究报告。在学生围绕主题的课堂型与实践型自主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一个指导性的作用,包括教室课堂间学生分组讨论时的走动指导,实践课堂间学生动手操作的手把手指导,更包括课堂外通过在线网络交流研讨平台与学生的交流与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优良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自主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性学习报告的提交与成果展示――安排课堂8课时+网络指导无数个小时。

在学生提交研究成果报告之后,教师安排统一时间由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PPT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中的辅助教学工具给教师和同学讲解,教师要对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指出其优缺点,帮助学生通过反思与不断修改提升研究能力。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2

首先,由于目前高师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毫无认识,凭感觉认为其很神秘,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在活动开始以前,做好必要的知识铺垫,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了解“什么是”“为什么要”。

其次,教育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必要事先告诉学生,还要通过讲座或其他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如何确定适合本小组的研究课题、如何进行人员分工、如何确定开题报告和课题研究方案、如何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资料、怎么进行研究活动来得出结论、怎么表达和交流研究成果等等。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只能简单说明,不要用教师的思路固定住学生的自由研究,也不能盲目统一要求,以免失去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再次,在研究性学习开展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通过向学生讲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了解以往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成功案例、邀请教育专家结合目前大多数人关注的教育问题为学生们进行讲座,目的是开阔与拓深学生的思路,为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自主选择课题做准备。

2.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施阶段

第一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们结成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小组,所谓结构合理是指在小组内部每个成员都担当起适合自己的角色(如联络员、记录员、检查员等),都可以取长补短,加强小组的整体工作能力。

第二步,学生在选择自己研究的项目时,教师要加以关注,使其所选既科学又可行,并具备创造性。

第三步,定题后,学生结合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和相关知识与研究方法,再根据选题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这可以使课题研究更有目的性、计划性。

第四步,进行开题报告。各小组派一人陈述本组开题报告———课题的由来、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所选择的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评审组根据各组陈述进行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第五步,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在每一步的活动之前,先要进行组内讨论,讨论内容为此次活动的内容、预期达成的目标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使每个组员都能心中有数;在活动中,组长的任务是组织协调各方面工作,组员对自己所负责的事务要认真履行,注意相互交流与合作;活动后,组内展开讨论,各组员汇报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探讨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如需请求帮助,则有联络员与指导教师联系。同时,记录员要履行职责———及时填写活动记录,联络员负责将活动记录交给指导教师。本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密切关注各组活动情况,对研究小组的求助及时回应,积极支持与帮助,并做好师生联络记录。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3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

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

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

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

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

(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

(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

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

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样做” 。

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各阶段要完成的研究目标、任务;各阶段的主要研究步骤;本学期研究工作的日程安排等。

f、预测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形式: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g、有效的组织保障: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在方案中,要写出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平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踏实实去干。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是要分得明确合理,争取让每个人了解自己工作和责任,不能吃大锅饭。但是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h、其他保障:如课题组活动时间;学习什么有关理论和知识,如何学习,要进行或参加哪些培训;如何保证研究工作的正常进行;课题经费的来源和筹集;如何争取有关领导的支持和专家的指导;如何与校外同行交流等。

6、简短的结语。开题报告的结语要简洁,可以对课题管理部门提希望,给研究人员提要求,可以表示课题组的态度和决心。

7、可以写上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撰写开题报告时引用了他人的材料、数据、论点、文章要按要求注明出处。反映出课题组严肃的科学态度,体现出开题报告的科学依据,同时也是尊重他人劳动的体现。可以是页末注(脚注,在本页文章的下端)、文末注(段落后或篇后注)、文内注(行内夹注)和书后注四种。

开题报告也可以有“致谢”。对于曾经指导、参加过选题、论证,或对此工作提供建议或便利条件,而又没有在课题组的同志,可用简短的文字表示感谢。

开题会上,有关专家必须详细审查开题报告,向研究者提问质疑。但开题会不同于成果鉴定会,更主要的应该是完善方案。在确定研究有明显价值的前提下,论证双方应全力讨论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修改补充方案。

专家审查的内容包括:

1、选题是否当,是否符合立项条件;

2、课题论证是否充分;

3、负责人的素质或水平是否能承担此课题;

4、课题组力量如何或分工是否得当;

5、资料准备如何;

6、最终成果预测如何;

7、是否具备完成本课题所需的其他条件;

8、经过比较,本课题是否有更合适的承担人;

9、其他原因(加以说明)。

小学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二】

我校申报的实验课题“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经荆州市教育局批准,被确立为荆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立项编号:ZD2011016),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研究目的,我谨代表课题组,将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高效课堂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各地对高效课堂研究由来以久,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模式。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河北衡水中学的“三转五让”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高度关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具体表现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解放学生的学习力,激发学生释放潜能,在掌握学情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及时检测反馈,减轻学生负担。这些成功经验为我们进行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也发现,目前各地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一是目前的研究大都直接指向课堂操作,更多的是获得经验层面的成果,缺乏对高效课堂本质的系统描述,因而难免在研究中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且难以将研究推向深入,二是目前的研究大都在高中、初中展开,研究成果多指向高中、初中课堂,小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因此开展小学高效课堂建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我校几年前就在借鉴全国各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高效课堂建构的基本策略,各教研组以课例为载体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探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性智慧,如李萍老师执教的《用连乘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成有层次的学习活动,王萍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对计算公式的再探讨,陈鹏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问题交流中获得分数本质的理解,等等。这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高效课堂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㈠生本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虽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还很不完善,但他们身上包含着人类千万年进化所积淀的优秀基因,具备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潜能。学生学习天性的自由展现,必然带来学生真正的学习热情和惊人的学习效率,必然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求知欲望的膨胀,学习能力的提升。“充分相信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就是顺应学生的学习天性。

㈡自主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习主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人”,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自主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选择、自我探索、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教师所能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三、课题研究内容:

㈠研究的具体内容:

本实验立足“高效”,抓住“构建”,开发五种策略、建立三种机制,作为本实验的具体研究内容。

1、五种策略

⑴先学后教策略:先学是一种策略,其本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自己的经验和感悟,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先学的方式可以是研究例题、阅读资料、动手操作、提出疑问、当堂训练、合作探究、小课题研究等。像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让学生联系生活识字,作文教学中的“先说后写、先写后评”,数学发现规律教学中的“观察—猜想—验证”,解决问题教学中的学生尝试等都是“先学”。在“先学”的基础上,教师采用交流、点拨、拓展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这就是“后教”。 “后教”不是由老师包办,更不等于老师独自讲解,而是以一种符合学生学情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

⑵问题导学策略:人总是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成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纳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学即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采用多种途径去解决问题,并把这种思路具体化为一定的教学环节,使之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⑶综合性学习策略:学习需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为基础,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全方位地参与活动,比如阅读、表达、演示、操作等,既动脑,又动手,既当学生,又当老师。充分发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强化对新知识的认识与巩固,并在运用中进行拓展。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⑷生生互动策略:课堂中生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更强有力。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相互倾听、相互表述、相互质疑、相互评价等。

⑸当堂训练策略:美国缅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表明:学习后马上应用的效率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效率最高的,达到90%。当堂训练不是方法,而是方法论,它是对学生遗忘规律和学习规律的运用,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状况的检测和评估,是新的问题的生长点,是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所以设计训练、指导训练以及训练点评是实验进程中教师要重点探索的领域。

2、三种机制

⑴学案导学机制: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那么,教师精心设计导学案,用学案导学就成了十分关键的环节。本实验将学案导学作为一个重要机制,引导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正确解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合理进行检测评估,并开展备课组集体设计导学案、师生共同设计导学案等活动,让导学案真正起到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作用。

⑵课内调节机制:学习活动不是盲目的,是有预设的活动。但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现实的学习活动必然对课前预设提出挑战,甚至“颠覆”。因此,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问题对教学预案进行调整或再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课内调节机制重在研究调节活动的产生、时机、方式、效果等问题,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和有效性。

⑶课后反思机制:高效课堂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很多课例的积累,需要老师不断的反思和感悟,因此,本实验将着力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帮助教师养成反思习惯,让教师在反思中成长。

㈡课题研究的目标:

经过五年研究,达到如下实验目标:

1、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良好、学习品质得到提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基本形成。

2、课堂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结构彻底打破,形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的课堂教学新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自主学习、有合作交流、有质疑探索、有当堂训练、有实践拓展,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教师的备课方式发生转变,教学设计从方便教师教转向利于学生学。围绕以目标为激励、以问题为导向、以差异为资源、以互动为途径、以训练为拓展的基本思路,形成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备课方式。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因此发生改变。

4、探索并建构各年级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模式,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模式,英语单词学习教学模式等。

5、归纳整理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和理解。

㈢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学生课堂学习面貌发生质的变化,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学习,乐于表现。

2、探讨实现小学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建立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模式。

3、积累各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的课例和学案。

4、形成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实验报告、案例集、论文集。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㈠研究思路:

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边实践探索、边修改完善、边积累整理。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子课题,进行分散研究,积累研究课例。各年级骨干教师集中整理课例,形成高效课堂的理论成果和操作模式。

㈡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实验研究需要学习与之相关的生本教育、尝试教学、自主学习等教育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需要学习借鉴各地各学段高效课堂建构研究的成果和经验。

2、行动研究法:高效课堂建构的研究主要是一种实践性研究,甚至是将已有的模式、经验、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的验证性研究。因此。需要每位教师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课型,围绕高效课堂的核心价值进行尝试实践,积累大量的课例,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

3、案例分析法:根据某一课型高效课堂建构的思路进行“磨课”,打造典型课例,建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某一课例教学为载体,通过同课异构、高效课堂观摩等进行个案对比,分析研究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提炼具有共性的特征,形成对高效课堂新的认识。

4、叙事研究法:组织开展高效课堂研究叙事交流,讲述高效课堂研究的故事,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中感悟高效课堂的本质内涵。

㈢实施步骤:

本实验研究周期为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9月——2012年1月实验启动阶段

1、学习:①组织学习高效课堂建构实验方案;

②组织学习高效课堂、生本教育、尝试学习等相关理论;

2、组建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研究的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3、交流:①交流学习内容、组织形式、学习体会、学习效果等。

②交流子课题研究方案。

4、组织实验前测。

第二阶段:2012年3月——20XX年6月实验实施阶段

1、高效课堂基本模型建构阶段

①研究各学科导学案的基本模型

②研究各学科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型

2、高效课堂模型深入研究阶段

①学生与文本、学生、教师有效对话的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设计研究

③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高效课堂变式研究

3、高效课堂评价研究阶段:

①导学案的评价研究

②当堂训练题的评价研究

③课堂教学的评价研究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17年6月 实验结题阶段

1、整理实验成果,初步形成实验研究报告。

2、进行实验验证。

3、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结题报告。

4、成果交流、观摩等。

5、发现问题,初步确定下一轮研究的思路。

五、已有条件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均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课题组成员为课题开展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调查问卷、咨询等工作,为本课题研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邀请荆州市教科院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对阶段性研究情况组织考评,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计划性、科学性、有效性。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4

[关键词]生态学实习 研究性教学 问题性 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56-03

一、生态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之一。[1] [2]生态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生物、环境、农林等相关学科的核心课程。2011年生态学被增列为一级学科,由此可见其重要性。野外工作是生态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野外实习则是生态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3]很多高校对生态学实习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从实习基地建设[4]、组织与管理[5]、教学过程改革[6]等多方面均进行了有益探索。徐驰等(2012)提出了实习内容多样化、综合观测、实验与建模途径、因地因时制宜、联系前沿理论与具体研究工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等若干生态学野外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性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性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秦钟等(2009)建议生态学实习应适当安排综合性、创新性实践项目;杜照奎(2013)、龚红梅等(2013)尝试了研究性生态学野外实习。由于不同院校学科背景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差异,研究性野外实习体系仍有待于整体规划和更新,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在教学模式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不强,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特色性,缺乏成形的、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等。因此,有必要加强高效的生态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北京延庆在气候、生境、物种以及植被类型的优势,建立了生态系统多样的生态学实习基地:北京延庆松山和野鸭湖湿地,结合本校学科背景,实习内容确定为森林群落特征调查和湿地植被多样性调查,以森林生态调查为重点。我们在总结多年野外实习工作的基础上,对生态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野外实习的教学质量。

生态学野外实习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实习前期准备阶段重点营造研究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习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学习方式;实习后期注重实习成果总结,开展实习报告的精心修改和学生的公开报告,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践探索的研究性野外实习模式见图1。

图1 研究性生态学实习模式

(一)营造研究性氛围

1.野外研究方法认知

实习前期重点进行生态学野外工作方法及原理介绍,包括植物群落调查方法、数据处理方法和实习仪器使用方法等。植物分类及野外识别是生态学野外调查的基础,不可或缺。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设置缺少植物学、生物学等相关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植物学相关知识及术语进行了补充介绍。

2.邀请专家讲座

在实习准备阶段邀请相关专家讲座,使学生了解生态学项目的设计思路、野外工作的开展过程,拓展学生的研究思维。如邀请中科院植物所专家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方法简介》、《鉴赏植物,亲近自然》等系列讲座,并由专家带领,对校园植物进行识别实训,这些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术文献分析

教师先通过典型文献分析方式进行实习题目设计、实习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查文献、阅读文献的方法,再要求学生根据拟设计的实习项目进行文献总结讲解,以检验学生对文献的查阅程度,探讨自拟项目实施的可行性,为完成实习项目及实习研究报告的写作打好基础。几年的实践证明,文献分析是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很有效的方法。

(二)认知性与研究性内容并重

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将生态学实习过程划分为认知实习阶段和研究探索阶段。先认知了解生态学基本的野外实习方法,再进行实习项目的自由探索。认知阶段主要进行森林植物群落特征野外调查方法实践,同时开展植物识别训练,使学生掌握植物生态学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此过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要学习电子采集、鉴定植物的方法;野外植物群落的观察、植物与环境特征的调查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学会观察植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探索阶段则进行不同实习项目的调查研究。生态学实习内容见表1。

表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内容安排

(三)自拟项目驱动实践

研究探索阶段的实习内容设计思路是“以科学问题为主导”,要求各实习小组通过对实习前文献查阅和实习地的了解,自拟实习小专题的题目,独立设计实习方案,经过教师和学生讨论后,确定实习项目。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专题调查、分析数据、撰写实习报告。这样,完成一个实习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接受一次科学训练的过程,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达到锻炼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的目的。近年来的实习项目见表2。

表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生态学实习自拟项目

(四)研究性教学方法主导

1.采用问题式教学

问题性教学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野外实习教学是典型的直观教学,在野外实习中,注重观察植物和环境的外部形态特征,尽量采用启发式、提问互动式开展教学。如到达沿途的样地时,提问:所处的群落类型是什么?空间结构是什么?如何描述环境因子?野外观察植物时,进行一些启发性的提示,如花序类型、叶排列方式、有无汁液、气味等,指导学生亲自体验未知植物的认识过程,通过看、摸、揉、闻等步骤,通过观察和比较,引导学生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感觉与学过的理论知识相互衔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生态学的理论去解释现实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开展情景教学

情境教学为研究性野外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途径。教师通过创造性地呈现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去观察、感受、体悟、总结和发现,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如情境(1):在实习爬山过程中,常有户外登山人员手里拿着山上采来的手杖,问题引导:手杖是什么植物?为何受到大家欢迎?目前的生长状况如何?情景(2):看到海坨山山顶草甸上露营人数激增,提问:旅游露营对草甸的影响有哪些?学生探索、讨论结果后教师点评。这种灵活设置的实习问题,能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理去开展生态学实习活动,既增加了生态学野外实习的趣味性,又能提高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及其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小组讨论

生态学实习整个过程均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习项目选题、实习方案确定、野外工作开展、数据处理及实习报告编写过程,均要求小组研讨。由于不同学生在理论基础、动手能力及兴趣等方面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指导教师、学生围绕共同的教学目标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将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迪、优势互补,提高学习参与程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网络课程互动补充

如何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改进实习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是提高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鉴于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缺少生态学前置课程基础的特点,通过制作生态学实习网络课程系统,可以对一些生态学、植物分类学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进行展示,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答疑互动,也可开展网上作业、在线答疑、在线测评、论坛等基于网上的研究性教学新模式,这些均可引导和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增强互动性学习与交流,为野外实习提供很好的信息平台。

(六)成果交流综合提升

1.一对一实习报告修改

野外现场调查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写出的实习报告初稿进行一对一修改反馈,再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讨论。通过与教师一对一的讨论,能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点,增强其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学术论文撰写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2.多媒体报告交流

生态学实习中所有项目均进行10分钟的PPT报告和5分钟的答辩讨论。学生准备认真,汇报风格各异,在总结成果与问题讨论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公开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检索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述能力。

三、小结

在10多年的生态学野外实习中,我们教学观念逐渐由单一的验证实习转变为将验证实习和探索实习相结合的研究性实习,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实习教学模式。通过提出研究性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申报创新性学习项目的学生明显多于其他专业,学生撰写实习报告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受到了较为全面的科学思维能力训练。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性教学的连续性、研究性实习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实习项目的科学性、理论知识的应用及实习效果的评价方法等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注 释 ]

[1] 张宇,刘伟忠.研究性教学的深层次实施路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37-39.

[2] 沈显生,尹路明,李树美等.研究型野外实习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教育与现代化,2002(3):22-25.

[3] 徐驰,刘茂松,杨雪姣等.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5):158-161.

[4] 刘建宏,杨丽英,熊忠平等.生态学野外实习基地的数字化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7):213-215.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5

关键词:学术报告 研究生教育 北京工商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42-02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提高质量、内涵发展是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我国研究生教育近些年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与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肩负的使命,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为使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必须牢牢抓住质量核心不动摇,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术报告(学术讲座)作为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各高校也相继认识到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可观的投入。因此调查研究学术报告的认可度及所实际达到的效果,无疑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价值。

从实践来看,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很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研究生在学术报告方面的基本要求。例如,北京工商大学作为一所市属综合型院校,对研究生教育质量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北京工商大学已经制定实施了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关于学术报告要求的具体内容,其中包括学术报告的数量及研究生通过学术报告所要达到的水平。例如,培养方案中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二十场学术报告,并上交每次参加学术报告后的心得体会,最终取得一学分才能顺利获得学位。但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学术报告的实施措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以致研究生对学术报告的意义认识不足、参与学术报告的积极性不高,由此降低了学术报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有的效果和作用。

1 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笔者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食品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四个学院的2011级硕士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468份调查问卷,经过筛选得到3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次调查的基本思路是,以北京工商大学四个学院的2011级硕士毕业生为调查范围,对这些毕业生通过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的的方式展开调查。具体流程为,先联系在校期间时的班级负责人,使其在班级的QQ群、微信群、公共邮箱等大家交流的平台进行宣传介绍,使大家填写并返回调查问卷,然后对返回的调查问卷中与学术报告有关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相关问题有研究生就读学院、研究生就读专业、您所在专业的学术报告对您的帮助(很有帮助、较有帮助、一般、没帮助)以及开放性问题:您对专业讲座的层次,频率和内容有什么建议?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一系列统计分析,旨在从侧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学术报告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实际性作用。

本调查问卷之所以选取经济学院、商学院、食品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样本的主要原因是,这四所学院的培养规模较大、研究生人数所占的比重较大,从而可以更加全面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果。另外,选择毕业满一年的硕士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主要考虑了以下两点,(1)毕业时间较短,刚刚参加工作,对于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有较强的感知力,在社会上通过与其他院校同事的交流,综合不同学校的学术报告开展情况,给本校学术报告的实施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2)硕士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不

久,对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还有深深的感情与记忆,能够更好的配合本次调查工作,真实有效地填写调查问卷,使问卷价值最大化。

2 调查结果描述分析和问题分析

基于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得出商学院、经济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食品学院对于所在专业学术报告对自身影响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如下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看出:经济学院的研究生对于学术报告的满意度状况最高,评价“很有帮助”和“较有帮助”两个水平之和占到总体比例的57.0%,其次为商学院52.1%,然后依次为食品学院43.6%,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40.0%。这也就是说,有一部分研究生认为学术报告对自己学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评价“一般”和“没帮助”的两个水平所占总体大约为50%。这一数字也是较高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整体评价偏低呢?

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归纳总结,我们发现问题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存在着为完成任务量而举办学术报告的倾向,过于强调学术报告数量等问题,而忽视了对报告质量和内容的要求,缺乏对整个学术报告过程效果的综合评价。因此调查反映相当数量的学术报告质量水平不如预期。(2)学术报告的安排与研究生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反差。理论类和应用类学术报告数量安排不合理,报告多样性不突出,职业规划与价值选择方面较少。(3)报告地点有时选择不合理,有些讲座适合大部分同学,而教室却太小,而有的讲座适合少部分专业的同学,讲座的教室却很大。这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的整体效果。(4)报告时间安排不合理,报告主要集中于学期中的某一时间段,不利于长期持续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5)报告的强制性要求降低了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一些报告以强制签到的方式不合理,因为每个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不同,没必要强制去听。

3 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术报告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供相关者参考。

从学术报告的整体安排来看,需要报告举办部门精心组织,合理规划报告的数量和类型,保证质量。具体来看,对于学术型报告,多关注本专业最前沿的发现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情况。不同的老师、政界和企业界人事对问题的见解和解决思路不同,因此,建议请不同的专家对某一专题进行讲解,从多个角度打开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思路。另外,当今的硕士研究生,对与就业相关的讲座关注度较高,有着较大的需求。因此,除了高水平的学术型报告之外,学校可以安排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岗位选择有帮助的报告。例如,可以安排一些关于,初入职场、社会,如何处理好工作、学习、生活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以邀请更多的成功企业家讲解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工作的驾驭能力,缩小用人单位需求与学生素质之间的差距。这样学生就能了解以后的工作中会需要哪些方面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有了目标和侧重点。

从讲座安排的细节来看,报告时间安排尽可能均匀分散,时间尽量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报告厅的选择根据所预计到场的学生数量选择,不宜过大或过小。建议形成常态化,使报告具有系统性和计划性,从而可以让学生根据需求选择所要参加的报告。

最后,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近年来研究生招生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专业硕士学位开始大规模招生,研究生培养的重心已经从学术型向应用型倾斜,加上近年来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正确引导,让研究生从自身意识到各类讲座或报告对于专业拓宽的重要性,充分发挥报告所带来的积极作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即将举行的学术报告,提前了解所要讲的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带着问题去参加报告,提高学习效果。对于某些学术报告,可以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小型研讨班,对于报告的内容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交流自己的心得,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共同的成果,或者通过设置专业论坛,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便利性、及时性,提高学生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Z].2014.11.5.

[2] 张斌贤,李曙光.文献综述与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6

关键词:学术报告;高校;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

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71-02

一、学术报告在高校的应用现状

高校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由多个不同的民族、区内区外不同生源构成,高校不少班级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学习方法及学习技巧等方面差异较大[2],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弥补学生间在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为此,应该结合高校学生、教员教学方法方式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学术报告形式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就显得十分必要。

地学类专业(如地理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与资源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资源勘探等)是一个以培养具备严谨的地学思维、拥有充实的地学知识、掌握娴熟的地学技能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因此,将学术报告环节引入地学课堂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丰富学生的地学知识,更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外,通过学生的学术报告,教员也可以及时得到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有利于发现教学不足和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术报告环节,打破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与教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了,增强了师生互动,培养了师生感情,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作了良好铺垫。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环境规划与评价》《气象学与气候学》三门课程中把“学术报告”作为教学环节引入课堂教学。

具体步骤是:(1)教员选取部分授课内容以专题学术报告的形式进行,介绍与专题有关的最新科研报告与研究成果,目的是既能通过教员的报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开拓学术视野,又能给学生以示范,使之在制作学术报告时有所参考和借鉴。(2)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课题,查找资料或自己研究,在课程进行中按顺序进行学术汇报,教员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量化打分,并作为平时成绩之“作业与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3)将学生按4―5人一组分配,在课程进行中查找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准备学术报告,并于期末按小组开展学术汇报,教员根据学生报告进行量化打分,并作为期末试卷中“创新题类”计入期末总成绩。(4)针对“学术报告”环节在课堂中的效果及学生对该环节的接受程度,在上述三门课程结束时对被授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

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100%。问卷整理与数据分析时,剔除回答不完全或雷同问卷5份,问卷合格率为94.6%。

(二)数据分析

1.学术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调查中,所有学生都认为学术报告可以锻炼自身演讲、组织和沟通能力,其中有65%的同学认为学术报告对自己演讲、组织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作用很大。在学术报告对锻炼学生思辨与分析能力方面,有95%的学生认为有作用,50%的学生认为作用很大。

2.学术报告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对于学术报告环节是否增强了学科的兴趣,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32%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科兴趣有很大作用。100%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环节能够扩展课堂知识范围,说明学术报告对提高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上作用明显。90%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环节有利于提高课余时间利用率,其中40%的学生认为“是,用处很大”。

3.学术报告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认识。“通过学术报告环节你是否对科学研究有更具体和深入的认识?”针对这一问题,有25%的学生认为通过学术报告对科学研究能够有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的认识,7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作用。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从学术报告环节获得关于本专业科学研究方面的认识和感悟。

4.学术报告有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与传统的课堂对比,有87%的学生认为学术报告这一环节应该成为大学地学课堂的一部分,可以看出,大多低学在实践过程中认可了学术报告形式,认为其比传统教学更具有亲和性、互动性和针对性,这充分说明了将学术报告这一形式应用于地学课堂,能够显著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此外,本文还对学术报告的具体应用形式进行了调查,如,是否应该将个人学术报告和小组学术报告分别作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中“创新题类”予以计分以及学术报告的具体操作环节等。调查显示,有87%的学生认为将学术报告环节与学业成绩结合在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帮助,也有13%的同学认为这种结合不利于自身学习和发展。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报告环节还应从报告人和听众两方面加强,还有83%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员点评应该深入具体。这说明在具体实践中,报告人、听众、教员都应该增强自身对学术报告环节的认知,更加努力地使之成为高效、科学的教学形式。

三、结论

通过对学术报告环节融入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系三个年级的三门专业课程的实践及其效果的调查与分析,本文认为,学术报告在高校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提升学习效率及对科学的认识,同时,和传统教学相比,学术报告环节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活跃度及师生互动,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有很大帮助。

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具体实践中,应当在充分认识高校课堂及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培养创新型及“用得上”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学术报告形式在教学上的应用方式,提高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婧.高职院校开展学生学术报告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33(6):148-149.

[2]赵剑波,王强,田远兵.高校班级管理探讨――以大学2012及地理科学班为例[J].教育,2014,(1):35-38.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cademic Report in the Classroom of Tibet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Department of The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 (Tibe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Jian-bo,WANG Xing-xing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Tibet University,Lhasa,Tibet 850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