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传播范例6篇

红色文化传播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1

【关键词】大众传媒;红色文化;优化方法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外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交流不断加深,特别是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文化,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在长期受到文化保护下的红色文化,渐渐的失去了生命力。随着大众传播的改变,各种传播方式飞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大众传媒更加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视野,电视节目的增多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使得群众更加乐意看到自己喜欢的节目,然而面对种种冲击下的红色文化,其影响范围大多为1980年之前的人,而面对青少年以及中年群体则影响甚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红色文化的发展缺失。

2、研究目标

近年来红色文化在大众视野中逐渐成为鸡肋,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有且极具价值意义的主流文化之一不应该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在大众传媒中我们应当弘扬红色文化,使其在新世纪中孕发出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型红色文化,本文研究红色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的传播主要目的是为了弘扬红色文法,发扬红色精神,能够找出红色文化失调的原因,逐条分析出应对方法,使其重新走入正轨。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内涵。对民族文化展开研究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对现实更有帮助,红色文化是我国的独有文化,就其理论而言,红色文化的研究可以丰富和拓展对我国文化形态的认识,为红色文化更有效率的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就现实意义而言,研究红色文化可以对国家社会主义的建设注入新的能量。

3、现状研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各种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在各种文化食粮面前,群众自然而然会选择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例如民间小说,流行文化等。然而红色文化的特征之一便是政治性子浓厚,娱乐性匮乏,而大众所需求的则是能够使一家人欢笑快乐的,在红色文化的受众群体上,由中青年老年逐渐退化成老年人。在电视机面前中青年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从而影响下一代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从而造成新生代群体对红色文化仅限于课本读物。红色文化在我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孕育了新中国一个时代的产物,在新世纪这种孕育能力却显得无能为力,发挥作用不成,返成鸡肋,另人产生厌倦感,也从而对红色文化丧失了解。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分析

1、红色文化的起因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红色文化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题材。

2、现阶段红色文化在大众传媒传播下的机制失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逐渐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现阶段的红色文化面对种种文化的竞争,显得有些绵弱无力,在电影中,每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毁创造出大量的主旋律题材电影,其歌颂和赞扬了我国人民无私奉献爱党爱军的革命精神,然而这些电影在进入影片放映时,无论是上座率还是票房都是不如人意的,电影《的四个昼夜》作为八一制片厂主旋律电影的重头之作,在上映时却遇到无上座率的尴尬之事,而相比一些低俗的喜剧作品却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也是由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兴趣的丧失所影响的,现阶段红色文化机制失调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点是红色文化宣扬过度,使原本就不平衡的文化生态更加倾斜。第二点是有关部门并未适应新形势,未调整好红色文化在新世纪的发展策略。第三点是外来文化不断冲击文化生态系统。

三、对现行红色文化的优化思路

对于红色文化在现阶段的优化与调节,我们应当创新与挖掘相结合,丰富红色文化信息系统,在原有红色文化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更加具有魅力,将红色文化与现阶段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并重,重塑红色文化环境系统。在保护红色文化的基础上开发红色文化,不能开掘出新的红色文化而放弃对红色文化的保护,反之这不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总结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所独有的文化种类,是党和人民在战争年代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凝聚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弘扬和发展红色文化,使更多的人接触红色文化,去感染红色文化的魅力,让红色文化在新的时期迸发出新的光芒。在红色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上应坚持科学的方法。展望未来,让红色文化的优秀品质去感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使其摒弃掉自己的不良习惯,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红色文化注入新的魅力,为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而爆发出红色文化的功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绍荣.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研究[J].青年文化,2011,12:76.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2

关键词:红色文化 对外传播

近年来,随着以唱红歌、看红色影视剧、游红色之旅、发红色短信、读红色经典为主要形式的红色文化热的兴起,红色文化研究也日渐被纳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但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研究尚显不足,随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红色文化内涵的研究

对红色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是我们在其对外传播前应有的冷思考。

对于红色文化的科学定义,目前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意见纷呈。

曾喜云认为,红色文化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和人民群众在党与人民的创建到土地革命、红军长征、解放战争各个时期所留下的足迹以及所取得的伟大功绩,以及在取得功绩的过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的伟大人格、革命事迹和崇高精神。

赖宏、刘浩林认为红色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红色文化是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狭义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实践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观念意识形式。

互联网上百度百科的解释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本文认为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凝结的崇高精神,革命传统,人格魅力。它与社会上有些人狭义的把红色文化局限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创造的革命文化不同,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是一种永不过时,充满朝气和人性光辉的文化。

二、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红色文化传播是指红色文化传播者有意识地通过言语或姿势、表情、图像、文字等符号系统,传播红色文化精神,以帮助受播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为目的的文化传播形式。

基于红色文化所弘扬的人文精神,它与社会意识形态没有必然的联系,不局限于国内,不局限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全人类所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展现我国革命斗争历史,宣扬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也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七部分第五小点“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指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推广与交流。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增强我国文化吸引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语言,文化,历史,投资,宣传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原因,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总体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

三、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红色文化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当红色文化传播的受播者为外国友人或西方民众时,其传播有其特殊的地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来中国参加红色之旅的外国游客来访的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他们大多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有所了解,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事迹也是耳熟能详。游客多集中于亚非拉国家。最近几年,红色旅游在美国人和欧洲人中也变得越来越流行。来访游客多是以政府之间文化交流的形式展开,游客也多以政府公务人员,记者为主,散客,或者通过报旅行团方式来访的较少。

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碍。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否了解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外国受播者了解并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同时语言障碍也是阻碍红色文化传播的一大难题,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欠缺也是阻碍其发展的基本因素。

四、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

扩大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主要对策如下:

增强红色文化的对外吸引力。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一个人民拥戴爱护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红色文化吸引世界目光的最根本的因素。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没有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应变能力,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对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追根溯源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共产党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和社会形式,继续引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手段与方式。在深入挖掘传统传播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针对多样化的世界民族文化,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手段与方式。利用传统媒体,如境外的各类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有针对性地宣传。打造一批外国观众能理解,欣赏的红色文化艺术精品,如文学作品,歌曲,舞蹈,影视等,使一些经典人物造型,事迹家喻户晓。通过举办有关红色文化的国际性论坛,研讨会,或旅游文化交流节等形式,主动与国外媒体沟通,邀请来访,加强合作,共同搞好红色文化的开发,提升红色文化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利 用互联网,移动网络的特点,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国际化,电子化。电子网络技术为红色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积极跟上科技发展潮流,丰富红色文化传播表现形式,建设好红色网站的英文以及其它语言版本。开发具有红色文化教育意义的游戏,软件等,寓教于乐,增强红色文化对外传播的广度与效率。开展红色文化旅游,通过参观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唱红歌等形式,以更直接的形式了解红色文化,接受理想教育。

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红色文化基地在红色文化对外传播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加强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是提红色文化对外传播效果和吸引力最直接的途径。这就要求红色文化基地加强基地场馆建设,创新陈列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走进红色基地,了解红色文化;同时,红色文化基地需要培养壮大一批精通外语,眼界开阔,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过硬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曾喜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2008.

[2]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N].南昌航空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彭宗健,陈远跃.对提升当前红色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8).

[4]祝乃荣.红色在中西方文化中内涵的比较[J].科技资讯,2011(10).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3

人类传播的历史由口语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传播学中所谓的符号是指抽象信息等的传播得以实现的可被感知的对象。要将抽象的信息通过传播的手段向公众传播,就必须使具有确切意义但又显得抽象的信息内容进行符号化。“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②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红船精神就是南湖革命纪念馆传播的符号信息,它的基本展陈信息可以符号化地概括为红船精神。因此,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基础工作就是科学地确定红船精神这一符号信息的确切意义。红船精神是在2005年全党开展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的诞生地之一浙江嘉兴广大党员群众开展大讨论时首先提出,经领导和专家概括并正式提出来的。它的深刻内涵可符号化地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③。由于对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辉煌革命业绩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宣传,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已家喻户晓。红船精神则由于提出较晚,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系统和深入的发掘研究与宣传还较为缺乏,因此世人所知不多。南湖革命纪念馆守护着红船,掌握着相关的史料和文物,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搜集有关红船史料和展开历史研究的使命。我们从发掘有关红船精神的史学内涵着手,梳理体现红船精神的史实并加以科学阐发,并从红船精神的命名特点,从历史外延角度窥探其修辞效果和历史方位,将之与其他中国革命精神进行比较研究,阐发其内涵的科学性,把握好这一信息符号的确切内涵。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内在的联系可以理解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是红船精神的灵魂。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是红船精神的根本”①。三者合起来共同构成了红船精神的完整科学的历史内涵,成为中国革命精神伟大的发端。“20世纪,特别是其上叶,中国最主要的任务是救国救民,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舞台上,多少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并为之不懈努力,只有中国共产党最终走向了成功。因此可以说,中国革命精神是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全国各族人民广泛参与的20世纪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船精神’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早期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实践,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宣传,对俄国十月革命的学习和实践,对列宁建党学说的学习和运用,以工人运动为主要形式,包括学生运动,农民运动的革命斗争等许多的历史史实,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全面完整的投身革命的实事求是的历史肯定。”②此外,要从红船精神的提出过程研究其时代价值,特别是要从嘉兴、浙江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弘扬红船精神的大量生动实践中概括展示其独特的时代意义,用于诠释红船精神对于推动当今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义,对于推进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从而把握好符号信息的时代价值。另外,要充分搜集各级党委及其部门、有关高校、学术团体自觉开展红船精神研究活动的成果,注意集大成,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从而形成有关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系列成果,尽可能准确地把握好符号信息传达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系统性意义。

二、根据时代要求,自觉接应现实党建

在传播实践中,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红色文化传播当然也必须关注时代的要求,根据现实党的建设需要而开展工作。近年来,中共浙江省委、中共嘉兴市委提出要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把嘉兴作为建党圣地而建设成为“党建高地”①。南湖革命纪念馆十分关注当地党委对于党建工作的这一要求,从纪念馆馆藏的实际、展陈的特色和优势出发自觉接应于把嘉兴建设成为党建高地的现实感召,自觉接应于浙江省委、嘉兴市委对于党建文化品牌建设的时代要求。第一,突出“一船红中国,万众跟党走”红色宣传主题。参与好“党的生日,党员的节日”相关活动,利用馆内红船纪念船、七一广场、新馆展厅、宣誓广场、红色影厅等设施自觉配合搞好“七一”红船节等特色党建文化活动,努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从而激发传播的对象———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奋发创先争优的热情。近年来先后开展了优秀党员看嘉兴、向困难党员献爱心、新党员游嘉兴等。第二,积极配合各基层党组织,新经济、新社会党组织开展“红色堡垒”建设和“发展强,党建强”的“双强争先”活动。切实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三服务”专项行动,促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扩面、提质与增效。充分利用纪念馆服务设施较为完备的优势,配合各级党组织来馆开展观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举行一次重温入党宣誓、开展一次党员服务系列活动,深化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一员双岗”活动,提升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组团帮扶水平,让纪念馆真正成为升华广大党员思想境界的圣地,努力使传播的符号信息———红船精神通过活动互动达到内化,积极提升传播的实际效果,不断进行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树立党员时代先锋新形象。第三,充分发挥纪念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作用。主动承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的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党的廉洁历史教育,举办廉政专项展览,特别是用革命先烈的廉洁历史故事教育党员干部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如2012年5月,中共嘉兴市纪委与中共南湖区委、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传承红色廉政文化”征文教育活动。活动参与者包括全国各地革命纪念馆的专家学者,主题为“红色文化中的廉洁思想研讨、不同时期红色廉政文化历史特点和价值内涵、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精神与红色廉政文化建设、新时期廉政文化传承与发扬等”。获奖者可参加在嘉兴举办的“南湖?红色”论坛并获表彰奖励。②活动主题鲜明,对红色文化挖掘有深度。南湖革命纪念馆利用2012年全国文博系统天津培训班的机会及时配合发起,并提供本馆和兄弟纪念馆相关研究成果,自觉服务于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 、借助共建互动,致力双向提升效果

“人类传播是一个综合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播活动组成的……包括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①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已和50多家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中小学建立了广泛的共建关系,这是一项做好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工作。这些单位与学校大多是位于省域内或近域,来往方便,联系便捷,我们将这些共建单位结成有机的红色文化传播共同体,把它们看成是一个综合系统,在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中,在各种纪念日、学校寒暑假时,自觉联系这些单位,主动走进这些单位,根据它们的各自需求,根据它们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与它们一起共同探讨、共同策划共建活动,活动年年搞,年年出新意,致力于活动的“适销对路”,积极提升活动效果。根据传播学的原理,我们通过纪念馆讲解员的党史知识、红船精神的人内传播,努力提高讲解员的党史知识水平和传播水平,并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制度;通过参观者学习体会信息的人际交流传播举行各种座谈会或沙龙;通过各种主题教育活动的群体传播,党团队活动的组织传播,讲究方法,严格纪律,提升活动效果;通过广播、报刊、网站等各种媒体的大众传播精心策划、广泛发动、入耳入脑、心灵震撼等,在共建群体中构成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播体系,在长年开展共建活动中不断互动、不断改进、不断优化。此过程中我们还适时融进青少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社会群众“红船之友”等纪念馆各种组织建设,在与他们一起计划与活动中不断提升纪念馆红色文化传播工作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把共建活动常态化、经常化、制度化,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共建活动中将革命英烈的精神发扬光大,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不断结出新硕果。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4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歌会 青年大学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十召开之后,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政策方针,大力倡导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支持鼓励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红色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发扬推广红色文化对弘扬社会主旋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同时,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从红歌会、红色旅游、红色经典为表现形式的红色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此,为提升红色文化的竞争力,对红色文化等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研究也势在必行。

一、中国《红歌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红歌会》作为江西卫视一档黄金收视率的品牌节目,它引领着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在众多选秀节目平分天下的歌唱类市场中,“中国红歌会”作为一档拥有着主流话语权的选秀类节目,引领着流行和经典结合的魅力,独占一方市场。

为了解“红歌会”在大学生中影响力如何,本研究随机发了500份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对《红歌会》关注度进行了问卷调查。

1 、您是否听说过红歌会,或是接触过红歌会?(见图1)

2、您会收看红歌会吗?(见图2)

3、您会唱红歌吗?(见图3)

4、您喜欢唱红歌吗?(见图4)

调查显示,“红歌会”在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的知名度,但大学生对其参与度,关注度较低,观看节目的次数也较少,唱红歌在大学生中喜好程度较低,会唱的也为之少数。以上的数据表明,红歌对大学生来说存在着影响力小、不够深入,缺乏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度,感染力不强等问题,这说明“红歌会”在大学生中的接受度还有待开发。

二、“红歌会”对大学生影响力不足的原因

近几年选秀节目之所以受大学生欢迎,是因为其实质是一种平民化的娱乐传播,虽然红歌会是以选秀为娱乐形态的歌唱类节目,但因其节目形态缺乏创新性、内容保守没有新颖性,所以在大学生受众中接受程度低。

1、与校园文化结合度不足

“红歌会”代表着红色文化,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很显然,红色文化跟校园文化结合得不够。很多校园举办了集体合唱红歌的活动,但这类活动经常只是单纯的“唱红歌”,却很少进行红色教育和普及。红色文化缺乏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渲染。

2、整体宣传力度不够

在当今电视娱乐市场,娱乐节目的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的特征,任何一家媒体想要吸引到更多的受众,加大宣传力度无疑是不二的选择。然而,与同类电视选秀娱乐节目相比,“中国红歌会”无论在宣传力度上还是宣传手段上都较为逊色。在“中国红歌会”的官方网站上,关于红歌会的宣传报道更新远不及浙江卫视网站“新蓝网”对“中国好声音”推广的更新速度。“新蓝网”把每一期的歌手的视频分别作剪辑,划分栏目放上去,从栏目划分看,分为新闻、团队、学员、视频、图片、音乐、互动、专题与音乐下载。方便喜爱这些歌手的观众保持对选手和节目的热情。在百度上搜索“中国好声音”,相关网页的搜索结果是16,400,000个,而搜索“中国红歌会”则是1,590,000个。“中国好声音”在2012年首次举办,而“中国红歌会”却已举办了6年之久。(检索日期2012年12月8日)“中国好声音”合计搜索到的网页大约是“中国红歌会”的103倍。对比“中国好声音”,“红歌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了其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程度,成为其发展制肘之一。

3、节目流行元素不足

青年大学生普遍处于一种对流行文化感兴趣有热情的心理阶段。这种氛围是一种轻松,诙谐,没有负担的愉快的心理。对“根正苗红”的红歌会,在其弘扬主旋律的大背景下,难免缺乏一种亲昵感。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红歌会的比赛过程显得略为中规中矩,因此“红歌会”也自然在青年中缺乏号召力和感染力。

4、缺乏市场后期开发

从2006年开始,“中国红歌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但是前几届的优秀选手如今的发展状况却鲜为人知,缺乏后续报道。在后期造势上,同形态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在全国各地开展“好声音”巡回演唱会,邀请四大金牌评委和选手共同参演,打造了“好声音”特有的品牌和知名度。相比之下,“红歌会”在后期推广方面做得很欠缺。

三、“红歌会”的发展及“红色文化”在青年中的传播对策

1、突出定位,结合校园文化

相比于泛娱乐化的同质化选秀市场,红歌会首先应该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才能在众多流行音乐充斥的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笔者将娱乐形态相似的“中国好声音”与“红歌会”做个比较,以更加明确“红歌会”的定位。(见下表)

从两个节目可以直观看出,红歌会的定位在于“红”字,它是以唱红歌为主,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红歌”,即红色革命歌曲,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歌曲,“红歌会”的精准定位为“唱红歌、做红人”。要提高红歌会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多开展一些校园活动。例如,举办红歌会歌手大赛,通过层层选拔,选出一些唱红歌的校园使者,让大学生关注并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中国红歌会校园使者选拨比赛不仅要唱红歌,还要增加对红色历史知识问答的考察环节和如何宣传红歌会环节。与学校网站、校报、广播站等合作,全方位对红歌会校园使者选拨活动赛情进行报道。加深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印象,才能调动大学生对红歌会的参与热度。

2、加大宣传,吸引大众眼球

在信息爆炸时代,节目想要博取受众的眼球,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中国红歌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在大学生中宣扬红色精神、传播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是提升节目整体竞争力、增强节目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成立专业的宣传团队,注重对网络媒体的运用,与国内强势网络媒体合作,加大网络文稿投放力度,注重对“中国红歌会”的全程报道。可以模仿“中国好声音”,在前期宣传中,做预告片;在中期,建网站,对选手个人进行采访等等,以此来吸引大多数受众的眼球。策划活动可分前期、中期、后期来运营,充分利用各大电视台、广播、公交传媒、报纸、网络等媒体,采取及时报道、密切关注、为选手做访问等宣传造势活动。在网络上设立自己专门的网站,建立选手的个人档案、跟踪报道和网友的互动环节。

3、添加流行元素,使节目脱离呆板

“红歌会”给受众的印象一向是比较大气和稳重的,要打开青年大学生的市场,应当把节目的创新性列入议程。比如,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可以更加特色化并且诙谐化,评委的点评可以更加幽默化,节目环节的设置可以增加一些新颖性,增添节目的趣味性,让受众觉得节目有意思,有耐心有兴致去观看。新媒体是一个优秀的平台资源,“红歌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公共空间,充分做好微博营销,如在微博设置评委与选手的个人微博,让观众参与到评委与选手的日常生活中,对评委和选手进行进一步了解;在BBS上与观众增加互动环节,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4、加强开发,做好市场后期

市场后期开发在整个市场推广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一个成功节目的延续,也是节目扩大影响和知名度,延长节目生长周期的利器。“红歌会”作为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节目,更应该在市场后期开发上下功夫。对于江西卫视来说,历届每位红歌手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财富。浙江卫视“好声音”对参赛选手后期的培养、市场开发、巡演等产业链开发,不仅仅能为选手带来经济利益,更能实现选手的音乐梦想。因此,笔者认为“红歌会”也可将优秀的选手签约到卫视旗下,包装和推广红歌手,以并借助自己培育成功的红歌手来进一步扩大节目的知名度与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市场后期开发与运作,把红色文化与红色经济、红色产业联系起来是“中国红歌会”发展的必然方向与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①周志强,《红色文化空壳化忧思》[J].《人民论坛》,2011(5)

②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③葛玮华,《新时期“红歌”流行的传播学解读――以江西卫视〈中国红歌会〉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1(8)

④张爽婷、纪祥,《“红色经典”音乐再度流行的原因探析》[J].《人民音乐》,2009(6):84

⑤程新新,《浅析红色文化建设与发展》[J].《理论导报》,2011(4)

⑥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⑦陈敏,《如何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J] .《学术园地》,2012(1)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5

【关键词】赣南红色文化;微博;高校;文化传承

一、赣南红色文化

赣南是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一处处革命遗址旧址、一首首红色歌谣、一幕幕红色戏曲、一份份红色报刊和一部部红色影视不只是赣南苏区革命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更为重要的是它凝固了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他所承载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的苏区精神,已成为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引起越来越多学人的思考。

二、微博时代赣南红色文化在校园中传承的原则

(一)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当今信息年代,需要对校园文化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建设需求时时更新,利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建立起赣南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连接桥梁,深入挖掘、探索、提炼、传承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共通理念,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使微博成为红色文化的宣传地之一,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师生间文化交流。

(二)时刻掌握青年学生需求,将红色文化引进学生学习当中。当今的大学生,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社会价值、人生理想、心理特征、求知欲望、感知程度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各种信息传媒手段也在根据他们的成长逐渐推陈出新,大学生也多用这些平台展现自我、发表评论、参与公众话题。所以,在赣南红色文化的传播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根据学生需求,找准着力点和工作重心,将红色文化的传承引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中,与大学生发展融为一体。

(三)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遵循微博文化传播的特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新传播媒体,具有开放性、大众性、传播速度快,知识获取途径便捷等特点。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受到了参与者的喜爱,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与对话。正是基于以上种种优点,微博在学生中也受到广泛关注。学校应该遵循微博文化传播规律,正确倡导红色文化的传播,以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赣南红色文化传承的微博路径

(一)加强微博日常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在微博的发展中,由于存在自发性和不确定性,红色文化在校园的传承过程中,不仅带来了契机,也存在着威胁和挑战。校方如果不加强监督和管理,可能会给整个校园文化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学校中,应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建立官方微博,在不同层级的学生中都应该设立微博管理员,倡导红色文化的宣传,并适时定期的引导和维护,公开相应的管理制定,以保证学生自觉执行。要组建分级管理队伍,并让学生会干部、团干部依据院系单位政工干部充当微博舆论的“净化器”,监督、规范学生在微博中的行为言行,使红色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有效传播,确保微博平台的安全。与此同时,应该完善微博舆论的预见性,避免有害信息进入,对于不健康的信息,微博管理员应及时删除和修正信息;另外,对于微博中有异议的信息,应该及时进行沟通,确保其准确性;对微博中的热点话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讨论,管理员应加强互动引导。通过对微博的日常监督和有效管理,能够促使赣南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

(二)宣扬红色文化,凝聚校园文化。瑞金被称为中国的“红都”,而赣南也称为中国人民敬仰和魂牵梦绕的红色发源地,赣南文化本身就依托着浓厚的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红色文化传播也是赣南高校文化宣传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文化传播进入微博时代的今天,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微博当然可以在赣南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中承担重要的作用。

微博有着更加及时和便捷的交流方式,有着更加广泛和灵活的交流平台,因此微博完全可以成为赣南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全新载体,在红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弥补文化传播的不足及缺陷。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平台对红色文化知识进行积极的学习、对热点的红色文化随时进行讨论,以微博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有利于凝聚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校园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职能管理部门应该时刻关注微博动态,掌握学生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意见和想法,注重红色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对红色组织和官方微博的关注,紧跟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理念和路线,切实汇聚微博文化的正能量。同时学校或者学生组织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开展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利用微博的快速传播和广泛的学生基础,通过多种各色活动的展开,使高校红色文化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微博可以作为一个媒体为校园的红色文化活动提供一个有广泛参与基础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做到了以微博为载体秉承和宣传红色文化,更加凝聚了校园文化。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引领红色文化平台建设。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拥有者巨大的包容性和扩展性和其他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媒体有着新鲜的功能和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打造一个完整的红色文化平台微博媒体已经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随着微博技术的更新和功能加强与其他传统媒体的无缝对接和优势互补会更加出色。

微博在校园的红色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不应该是一枝独秀的替代传统媒体,而是在建设高校红色文化平台时应该注重多元化协调发展,微博红色文化传播的目的是与其他促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媒体方式共同搭建一个立体的完整平台,利用各自的载体优势,在不同的切入点和使用人群中配合使用着,提升校园红色文化的传播速度。微博从受欢迎程度和使用规模上完全可以成为各个媒体的主导,需要微博媒体发挥其新媒体优势,与其他媒体平台互相融合与互相宣传,相互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在校园内打造一个毫无缝隙的完整红色文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陈哲.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应用[J].党政干部论坛,2011(5).

红色文化传播范文6

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机制研究主要是把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看做一种建构过程,从文化发生根源和发生传播过程等方面,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如何在革命区域与当时社会文化融合衍生出新型的文化形态,并对这种文化形态生成的动态过程进行考察,最终得出关于中国红色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中国红色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特定区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融合衍生而成的。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是中国红色文化主体生成衍化期,而中国红色文化的延续及其新价值衍生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文化的生成传播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中国红色文化融汇整合了中国社会存在的儒道释文化思想及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其生成传播的社会实践基础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因为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而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主体根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历史整体,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重要血脉渊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最根本的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思想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最直接的理论指导”。②中国红色文化以其核心元素建构起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用独特的方式铸成群体统一意志和集体目标,并以此统领整合引导社会其他阶级与阶层的政治文化,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生成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中国红色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以及近现代以来其他党派阶层的文化创造,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中华民族文化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学”沉沦,“新学”屡经蜕变而未完成整合民族文化的重任。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具备了思想前提和组织基础。中国红色文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考察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进程,必须要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动力机制。近代以来的文化危机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实践主体。随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程度的日渐提高,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使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不断发展,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变革发展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日渐从边缘性文化和区域性文化发展演变而为主流文化,代表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红色文化从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边缘性文化到主导性文化以及从区域性文化到全国性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时期的社会变迁相耦合,再现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中国主流文化变迁。”③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总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并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阈

“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世界各民族国家与地区文化的异同之处,考察探究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并由此发现人类文化的特殊性与普同性,从而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④“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文化人类学者的视野直接指涉全世界的人类及其文化。人类学重视个体及其琐事,但更强调在“整体观”指导下拼合出文化全貌。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空间上看,“文化整体论”的研究视野都要比其他人文学科更为广阔。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所说:我们在村庄中研究,但不研究村庄。格尔茨主张对文化作深度全面的诠释。中国学者周大鸣则主张从主位的角度去观察,客位的角度和全球的视角去研究,最终将主位与客位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处于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变迁之中。中国红色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是中国革命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创造的当代呈现。近年来,中国红色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得以传播发展,形成了当下中国蔚然壮观的文化图景。

(一)“文化民族主义”:中国红色文化的身份认同建构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全球化”和“文化民族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表征,文化固守与全球变革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有张力。英国学者道金斯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杜撰了“文化基因(Meme)”一词,用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中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人类的进化是“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并存共进的过程,“文化基因”的传承总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传播延续,以实现文化特色的继承发展。“文化基因”的复制传播,使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传承。“文化基因”具有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和规范社会行为以及制约社会发展方向等功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层积传承的结果。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中华民族救亡求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其原因就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使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感情与道义上更加亲近和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着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能够促进社会整合与民族文化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民族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观念共同体”,社会成员是在共同文化缔造的结构化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认同”是文化固有的特定功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使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产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指社会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把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于自己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自觉遵循这一文化系统并用以评价事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未来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来构建世界新秩序,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在的根基,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动力。“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从而促进“国家认同”。文化通过民族这一载体存在和发展,民族又因为依托了文化这一根基而日益牢固紧密。而“文化民族主义”是指表现在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民族主义倾向,也就是寻求维护和弘扬共同体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象征。从中华文明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封建文化没落、资产阶级文化先天弱势的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输入而成长起来的文化新形态。中国红色文化融汇包含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是中国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创造,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涵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中国红色文化内在于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文化的变迁之中,顺应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⑥中国红色文化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思想,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国红色文化能够发挥其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以及政治导引作用。

(二)“生态整体论”: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n)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是一个生态区,还是一个具有一定自然或人为边界的功能系统单位。“整体论”是人类学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学整体探讨与综合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人及其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整体的特有性质。要把握整体的性质就要用系统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与若干不同系统的关系中来进行考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动态的有机体,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之间交互影响和分流整合,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群落。形态各异的文化群落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都在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⑦“文化生态系统”就是这个动态的文化整体。“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交往互动而出现融汇整合的过程。文化遗传是人们接受社会习惯和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观念始终处于不断被传递和强化之中。而人类文化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遗传的一种方式。遗传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遗传与变异的张力普遍存在于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因此,在推动“文化生态系统”变革和探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所需新的文化思想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特性。也就是说,超越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又不背离文化背景。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规模巨大并且结构较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可以具有多重视角和多种方法。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开放常新的文化体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中国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最终达到对中国红色文化进行生态整体性的建构。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具有遗传变异性和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味。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由物化生态、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构成,红色精神则是贯穿于整个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主要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馆等,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场所。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最为直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见证。物化生态是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显性载体。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生态则以红色文献为载体,红色文献主要指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各级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书籍和报刊等。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生态是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在革命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创新。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就是要注重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层、理论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文化创新和时展中,要始终坚持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的内核。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变异维新的方式与内容也各不相同,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体现。中国红色文化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思潮,形塑着革命先进分子及其普通大众的理想信念。在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下,中国红色文化所呈现出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功能具有整合当下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担当。

三、“全球场域”: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意味着人类从彼此分隔的状态走向全球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被看做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全球场域下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所发生的诸多变化,赋予全球社会一种崭新的全球意识。“全球化”使全球范围的文化资源扩散流动加快,文化发展处于高度融合与分化的张力之中。容量巨大的文化信息相互碰撞交汇,重构着各种文化复杂的内在结构。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引发了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中也蕴含着“全球本土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传播是社会间文化特质的散布,传播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传播以符号化和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文化则规定着传播的方向效果和内容方式。⑧人类学学者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文化是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实质,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传媒世界化”和“世界传媒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在“全球本土化”浪潮之下,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以及速度将不断改变着全球文化的地理版图,“文化杂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质文化间进行的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力量使“跨文化传播”在不断融合与冲突中呈螺旋式上升,引发全球文化冲突以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作为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运动,‘跨文化传播’包含着全球化与本土化以及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全球化’创造了不同文化发展与并存的‘增量空间’,不同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得到了空前扩张,跨文化交往也激发了各种文化内部的独创性表达”。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曾说过:文化本身并没有脚,文化是靠传播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中国红色文化也具有如此特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人以及人的主动性。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担当者,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具有极大的感召引导力量,在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目的和规定红色文化传播性质方向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⑩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应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主流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跨文化传播。如果从跨文化角度考察埃德加•斯诺当年之举,则无疑会对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有着启示意义。当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欧洲出版后,斯诺作为驻华记者的职业生涯开始走向巅峰。斯诺的文化跨越取得了多重收获,客观上为“红色文化”由中国西北一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是中国红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中国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综上,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文化要具有同化力,才能有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所创造出的新型文化样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国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中国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扩大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红色文化战略能力。最终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