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影片观后感范例6篇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1

关键词:模因论;红色文化模因;变异

红色文化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依然是鼓舞、激励人们继续奋斗的强大推动力。

电影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和文化载体,具有影响面广、信息传播快捷、受众多的特点。红色文化要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传播就要充分利用电影这一媒介。在建国初期,红色文化通过电影媒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比如20世纪的《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影片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人们难忘的红色经典,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改革开放以后,红色经典呈现出下滑的趋势,红色影片的影响力一度递减,红色文化通过电影媒介传播受到严重冲击。而最近《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等影片成功与市场相结合,成为既卖座又叫好的红色影片,掀起了红色浪潮,激起了新的“红色文化热”,引起了人们对红色文化传播新的思索。本文试图以模因论为指导,分析以《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为代表的新时期红色影片,探讨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及在影片中的成功复制传播。

一、模因论

模因论是在新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用于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一词最早出现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经典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中,根据Dawkins的观点,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Blackmore在《模因机器》一书中指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由此可以得出,模因要靠复制才能得以生存。Heyligbe认为,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要经过四个阶段: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同化是指被呈现的模因要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记忆是指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否则不能称为模因。表达是指将记忆模式的模因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传播是指模因需要依靠有形的载体或者媒体来进行传播。这几个阶段是循环往复的。每个阶段都进行选择,有的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模仿是模因的主要复制方式,但模因不是无意识的模仿,而是有选择、有意识的思维活动,有其客观的复制程序与传播途径。而模因究竟能否复制成功要受到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忠实性这三个要素的影响。当然,许多时候,模因的成功传递还与人的认知取向和偏好、注意焦点、情感状态、行为愿望及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可以说,模因具有保留性、变异性和选择性。每个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会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

二、红色文化模因在影片中的复制继承

影片中的红色文化模因讴歌了中国革命,讴歌了中国共产党,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蕴含的是对信念的坚守,对理想的执著,对光明的向往,以及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勇于奉献和敢于牺牲的崇高精神品质。这种精神不仅凝聚着珍贵的历史记忆,而且已经积淀为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红色影片一直继承并坚守着红色文化这一内在精神实质及内涵,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南征北战》《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中,那些充满人格魅力和崇高品质的人物形象充满了自信、向上、乐观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一幅真正的时代英雄画卷。上世纪50年代《上甘岭》《渡江侦察记》《》《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充满了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80年代的《巍巍昆仑》《百色起义》《开国大典》等影片弘扬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新时期的代表作《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一如既往地讴歌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弘扬了值得现代年轻人学习的勇于奋斗、敢于献身的革命意志。所以红色文化模因一直保留了它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这也是年青一代要坚守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三、红色文化模因在影片中的变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红色文化模因得到了很好的复制传播,红色影片中的许多优秀代表和民族英雄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人们难忘的“影像记忆”。红色文化模因所传达的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感和民族自豪感,帮助五六十年代人培育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和情结。但改革开放以后,影片中的红色文化模因随着思想及消费的多元化一度陷入相对沉寂期,进入到“休眠”状态,没有得到成功的复制和传播,成了弱势模因。而随着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建国大业》于2009年9月全国公映,最终获得了4.3亿的高票房,向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建党伟业》于2011年6月15日在全国上映,首映周5天就取得全国1.1亿元左右的高票房,红色文化模因成功地在影片中复制传播,成为强势模因。那么红色文化模因为什么能够“复活”成为强势模因呢?其原因是红色文化模因在自我复制中进行了变异,这种变异顺应了人们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时代因素,使其成功进行了复制与传播。

首先,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认知因素。在模因复制过程中,认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Black-more认为,导致模因分化为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原因之一是人类自身的特点,如感知系统的特性、注意和记忆的机制等。很大程度上那些广为流传的模因并不是它们有用,而是因为它们容易被人记住。在我国的电影发展史上,红色影片曾经一度像是一种记录式的宣传片,只是把教科书用“蒙太奇”的手法包装了起来,通过画面对历史的还原和记录,谨慎的叙事和严肃的说教让观众铭记历史,达到宣传红色主义的目的。这样的红色文化模因只符合了政治的需求,而欠周全考虑观众的认知因素,所以没有复制与传播的动力和潜力。而《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影片大大突破了传统技法,尽量避免“政治说教”的印迹,在“观赏性”和“故事性”上下了大工夫,设置多处剧情悬念,充满惊险危机和紧张情节,不仅生动立体地还原了历史上的关键性人物,还最大限度上尊重并再现了历史,增强了剧情的吸引力。这样使得红色文化模因更容易被观众和市场(宿主)注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提高了红色文化模因复制的成功率。

其次,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人们的情感因素。 情感是创造红色文化强势模因的驱动力,成功的模因往往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如《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两部电影站在客观的角度,避免了将英雄人物进行“高、大、全”的脸谱化处理,对于乱世枭雄、亦正亦邪的风云人物也不再像过去那样扣几顶帽子就草草了事。在领袖的塑造上更加人性化、生活化,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把领袖人物还原成一个个普通人。比如《建国大业》里听到冯玉祥将军遇害的消息后,踢翻洗脚水,大发雷霆;西柏坡会议时,各人大常委面对摄像机时的千姿百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往的红色影片中很难看到的,这样也使其红色文化模因更符合人们的情感,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这两部电影在情节设计上也更为细腻,更生活化,比如《建党伟业》中在表现和的爱情故事时,极尽浪漫之色。和在片中以“润之哥哥”和“开慧妹子”称呼,当两人第一次相遇时,比画了身高后爆出了一句“哥哥你好高啊”,顿时给影片增加了一股清新之气。影片中和相互依偎看烟花的场景,除夕夜奔跑在走廊的慢镜头等情节的设计更贴近“80后、90后”的情感,让“80后、90后”看到和的甜蜜爱情后很感动,像是在看一部爱情片,既有时代感,又很有历史真实感。这些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赋予了镜头中的人物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人文内涵,在尊重客观历史的前提下,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这样使其红色文化模因符合了观众(宿主)的情感喜好及行为愿望,加速了红色文化模因的成功复制。

最后,红色文化模因的变异顺应了时代因素。当前中国电影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受到了国外商业大片和市场化的冲击。而长期以来红色影片与商业化的矛盾,使得红色影片在某种程度上生存更为艰难,发展止步不前。所以红色影片必须顺应时代趋势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大胆尝试创新,影片中红色文化模因在自我复制中为了顺应时代背景,结合了商业元素发生了变异。而正是商业元素与红色文化完美地结合促成了红色文化模因在这两部影片中得以成功地复制传播。首先这两部红色影片采用了全明星创作模式,这是以前红色影片少有的。两部电影都是超常规模的明星阵容,汇集了内地、香港及台湾的明星,组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空前盛大的主创阵容,观众几乎平均每隔几分钟就能看见一张熟悉的明星脸。这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明星就是商业市场的潮流中,影片迎合了观众的审美取向。大量明星的出现提高了红色影片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使红色文化模因更容易复制成功,广大的观众群体也加速了红色文化模因的传播,使其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历史功能得以更好发挥。其次这两部影片在发行层面上遵循并把握了市场规律。两部影片在制作发行的各个环节都以市场为主导,以“向祖国献礼”的姿态,主动地面向市场。前期全方位地宣传,选择最能产生效益的商业档期上映,发行中大量拷贝,并举行盛况空前的首映礼等,彻底改变过去红色影片靠组织、靠包场的行政方式和与市场脱节的做法。这样使其红色文化模因顺应了时代背景,顺应了观众、市场和社会(宿主)的价值取向及注意焦点等,促进了红色文化模因的复制传播。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2

[关键词] 张艺谋影片;色彩语言;黄色;红色;感染力

喜欢用色彩讲故事的张艺谋导演,用炫丽的色彩为我们呈现了一部部视觉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满眼的金碧辉煌、高台繁华之后的凋零将观众压得接近窒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灰黑的宅院、凄凉的惨白色,让人感觉强烈的悲剧;《夜宴》中的冷冷清清的色彩让人有一种久远的历史之感;《十面埋伏》中营造的视觉奇观、色彩斑斓的竹林与花海,《英雄》中的红色枫林、青山绿水、蓝色书房、白色沙漠,用大手笔对色调进行渲染,无不显示出穿越时空的古典美…… 张导应用色彩的魅力和充满美学韵味的大场景为观众打造了一部部经典的视觉大餐。

黄色――挡不住的诱惑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由周润发、巩俐、周杰伦、刘烨领衔主演的,影片的亮点除了强大的明星阵容是票房的保证,更是张艺谋和巩俐11年后的首次合作,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4项大奖。影片结尾脍炙人口的台缓缓切入,那旋律配上委婉的葫芦丝,让人愁绪万千。影片中明度极高的金黄色,颇具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金碧辉煌的皇宫里黄色成为欲望和疯狂的象征。生活中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是太阳光的颜色,中国人偏爱黄色。日常生活中会让人联想到闪闪发光的黄金、硕果累累的金秋,给人产生光明、辉煌、灿烂、成熟和充满希望的感觉。中华民族以黄河与黄土高原为文明发源地,传统上一直以来都将黄色看成最重要的正统用色。在色相环中由于黄色的明度最高,它的鲜亮纯度也是最高的,因而又具有明快、飘飘在上的色彩特征。在我国佛教中将黄色视为地位最高的色彩。 在我国古代,黄色作为最尊严、最高贵的颜色,其中金黄、赭黄成为封建帝王的专有色彩,专门用于龙袍上,而一般平民百姓是禁止使用的。于是在我国传统历史中黄色成为最神圣、华贵、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本片中金灿灿的、神圣的宫殿,成为贯穿全片的重要线索,给人以华丽隆重的视觉感受。精美的画面、耀眼的色彩、夸张的视觉效果,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奢华的景象达到了中国大片的极致,这部影片是国产片票房纪录保持者。

片中用色彩作为一种特殊视觉符号营造出了宫廷争斗的隆重氛围。影片的大场景气势磅礴、色彩华丽,黄色维系着文化意味和剧情的穿针引线,表现中国传统特色的寓意。暖色调的黄色、红色、橙色,而的黄色是最为鲜艳灿烂的,对观者的视觉形成强烈刺激。与《十面埋伏》相比,《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色彩更加富丽堂皇、色调更加丰富多彩,用明朗的黄色为重阳大战埋下伏笔。后宫无形的战争在片中借用黄色和红色为主调,和一碗反复出现的中药汤,随着皇后复杂、微妙的表情变化借喻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好剧本+好演员+张艺谋的大场面,塑造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气势辉煌与血腥兵变,运用色彩强化影片的内容,衬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周杰伦率领的军队全部穿着黄金甲,护卫军队全部穿着银甲,形成金灿灿和银晃晃强烈的对比,满眼的黄色和琉璃宫殿的对比,让影片充满强烈的视觉艺术效果,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增加影片厚重的内涵,使观众获得强烈的色彩视觉享受。在该片中色彩构成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视觉效果得以很好发挥,用无处不在的金黄色,将充满斗争的皇宫隐藏在外表光鲜、貌似浪漫主义的世界里。辉煌的宫殿和华丽的服装象征着皇权与金黄色海洋掩盖下的血腥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由想到光明后边的黑暗。这样的色彩对比效应不由令笔者想起张导多年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用充满喜庆、吉祥的红色上演了一场封建家族黑色笼罩下的悲剧。

红色――颠覆喜庆的传统用色,演绎危险的信号

1991年张导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极其讲究片中光影效果、构图形式、色彩表现,文化气息浓厚。同年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美国第六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等9项大奖。

红色作为一种激情四射的暖色调,在日常生活中它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在色彩学中是饱和度、纯度最高的颜色,带有火辣辣、热情的韵味;在色彩心理学中红色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红色给人以热烈而富有朝气蓬勃的视觉享受,象征着活力、积极、热情、喜悦、吉祥等,红色寓意深奥的象征意义和个性鲜明的情感特征,使其内涵更加丰富,红色在绘画中、设计中乃至影视中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辉。就像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一样,红色也具有双重性,生活中想到红色大家自然会想到鲜血、牺牲、战争等,于是红色也常用来作为防火、危险、禁止通行等警示用色。但在中国传统民俗中,往往忽略了红色消极的一面,扩大了红色喜庆、吉祥的积极因素,红色也就成为我国最具有感染力的色彩。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春节中,家家户户都要贴红色的春联、红色的福字、挂上大红的辣椒、大红灯笼等。著名导演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让红色集聚众人的目光,有效地运用了色彩的象征手法,将红色作为视觉线索贯穿于整部影片中,构成了最为引人注目的视觉中心,突出影片主题;运用红色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段和视觉符号,在片中随着剧情的发展红色一会儿让人感到喜悦,一会让人趋于平静,一会让人深思,到了片尾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沮丧和凄凉……红色的双重性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片中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

《大红灯笼高高挂》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影片中红色预示着封建黑暗势力下中国妇女不幸的开始。可以驱散黑暗带来光明的灯笼,但在本片成了死亡的诱惑;吉祥喜庆的大红在本片中成为黑暗势力的陷阱。影片从头到尾宅院主人一直都没有露面,但他无形中强大的影响力却充满整个大宅院,昏黑色的大宅院就像他无处不在的身影,虚拟的描绘手法与挂在大院的大红灯笼形成鲜明的对比:笼罩大院的黑暗封建势力,即使冬天白雪皑皑的院落,也掩盖不住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相互仇恨、相互争斗,白雪下不仅葬送了女人们的青春、幸福,更是掩埋了一段段恩恩怨怨、或死或疯的凄惨结局。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开始就从退学的19岁女大学生颂莲嫁给50多岁的陈佐千做四太太开始,从一片片红色喜庆中拉开序幕。影片围绕颂莲这位知识女性如何从最初受宠到最后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展示了她与大太太毓如、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还有丫环雁儿之间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穿插在整部戏中,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封灯上,这里的“灯笼”就不再是仅供观者欣赏的视觉造型艺术,在灰黑的大院中它已化身成了大院男主人权利的符号象征:它和受宠者享有捶脚、捏肩、点菜等一系列权利紧密相关,在哪房太太院子里点灯,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优待和得到满足。年长男主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已经依附在大红灯笼上,点燃女人为男人而争斗的无硝烟的战争,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附属物,其青春和命运寄托在毫无生命力的红灯笼上。影片中 “挂灯笼”和“落灯笼”是荣辱宠幸的象征,是各妻妾地位高贱的标牌,尤其二、三、四房生活的悲喜集中表现在点灯、灭灯与封灯上。尤其夜晚来临在黑暗的大院中,5个女人为了争夺挂灯笼的权利,相互压制打击对手取悦主子,为稳固自己的地位甘做传宗接代的工具,成为女人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温顺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敢爱的梅珊,倔强的雁儿,敢抗争的颂莲……无一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深刻地揭露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

颂莲作为大学生在封闭大家庭中,从最初如莲花般的清纯到逐渐在大院这个黑色染缸中迷失了自我,逐渐适应了环境。颂莲在得宠时,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自我的丧失和麻木。三太太是一个反金钱、反传统,为了爱敢于背叛家庭,冒着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的女性。当三太太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来时,脚上穿着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裤,被一群黑衣人送往死屋。导演巧妙地借用她的一身白衣,演绎了在黑暗历史中妇女对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之美,对封建势力下婚姻的抗争。黑白的鲜明对比,写尽了黑暗社会对妇女渴望美好婚姻的残酷打击。

张艺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 那么观看张导的电影,真的是一种视觉感官的享受,极富色彩感染力的视觉语言,已经成为他的电影艺术造型重要的视觉元素。通过色彩强化思想主题的表现,用色彩展现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其将色彩的情感要素发挥到了极致。比较影片《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大红灯笼高高挂》,笔者个人更喜欢《大红灯笼高高挂》,虽然《满城尽带黄金甲》有大场面、大题材、唯美精致的色彩视觉包装,但其色彩在影片中的视觉冲击力、表现形式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容之上,缺少了《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用色彩讲述的凄婉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打造了华丽的宫殿,台的迷离,金色银色盛大的对抗,可就是少了一段可以推敲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借用了《雷雨》故事的表壳,虽然色彩技术玩转得相当娴熟,但是用庞大的规模、辉煌的色彩讲述的是一个缺少内涵的故事。很多观众看后感觉除了强烈的色彩冲击力外,认为主题不明确,不知所云,片中过分渲染色彩视觉表现而冲淡了本身就模糊的剧情。《大红灯笼高高挂》却是一部很耐看的好片子,每一个场景都制作得相当精美,光影的丰富变化、色彩明度和纯度对比、极富中国韵味的庭院,构成一幅幅唯美的画面。尤其影片结尾颂莲疯后,老爷又迎娶五太太,在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稚嫩的脸庞无不让我们联想到影片开始颂莲出嫁的场景,这又是下一场悲剧的轮回。张导打破传统红色的喜庆象征,大胆运用红色另一极端的象征――危险、死亡的信号,让鲜艳夺目的大红灯笼在灰色大宅院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心理震撼。应该说片中红色的成功运用,使之成为张氏影片最具感染力、最经典的视觉语言符号。

[参考文献]

[1] 王兰兰.红灯笼下的女性悲剧――评《大红灯笼高高挂》[J].电影文学,2008(24).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3

关键词:电影, 色彩, 运用

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彩色电影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3.色彩的情感作用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之一。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它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许多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著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粱》中红红的高粱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但是也有像王家卫这样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东邪西毒》里那种茫茫的苍凉大漠始终呈现出苍黄色调,行走其中的侠客孤独无依的落寞情 绪便被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科幻片大师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的开始,英国南开普敦码头一角,万人挥手告别,巨轮泰坦尼克号正在起锚离开海岸,使用黄色的胶片效果表现出历史的沧桑。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蓝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泰坦尼克号》中蓝色的大海,波光粼粼,渐显沉没多年、锈垢斑斑、污泥遍布的沉船船头,带着惊险和神秘的气氛。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由于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在影片《英雄》中,黑色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著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在影片《白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又放弃了连续的色彩运用,只是用不连贯的、甚至是零散的白色点缀其间,这实际是导演有意的让观众从人物外部动作逐渐体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不用色彩直接的表征人物心里活动。白色虽散,但神还凝聚,事实上,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直接带有象征意义的白色还是随处可见的。就像很多镜头的转场,画面暂时黑幕后逐渐变亮的白色,从画面白色面积和亮度的变化中,人们尽可从中发掘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电影中将色彩全部去掉,就算角色动作表演再出色,场景环境再精细,剧情结构再完美,摄影技术再高超,恐怕也没有办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无法将故事主人的情感变化准确的传达出来,更无法将故事主题表现到位。因此,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而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4.结语

色彩在当代影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既因文化不同产生不同的表现方式,又深受电影大众审美需求的制约, 当代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必须在色彩审美的艺术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对色彩审美本题有所突破。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色彩在电影中的把握手段也越加细腻和准确,色彩的运用也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色彩已不单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它已经是电影中的一种潜意识元素,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许多导演用颜色来暗示某种状态,表达一些隐藏的精神与情绪,色彩的表现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思想。

参考文献: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4

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 彩色电影概述

1927年,电影艺术从无声进入到有声的时代,让电影艺术更具有现实感和感染力。随着照片取得的着色技术后,在电影业中也开始被渗进本文由收集整理了。第一批由手工着色方式的试验影片出现在1895年埃居松的短片《列奥·弗列尔的舞蹈》中;再到1897年,电影先驱者梅里爱曾经用人工着色的方式,让每个画师负责一分钟胶片的着色,从而在他的影片中获得了多种色彩;然而美国第一部超级卖座片、1915年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最早版本是印在染色的胶片上,藉以表示不同的情绪:亚历山大大火一场戏是红色,夜景是蓝色,外景的爱情戏是淡黄色。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 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5

[关键词] 电影艺术;传统色彩;美学;审美;意境

电影是一门综合了文学、绘画、戏曲和音乐等艺术元素,并诉诸视听觉和感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随着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观众品味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升华,人们对一部电影的欣赏不再仅限于单纯的故事情节,而是逐渐扩展到电影中的音乐、画面、色彩、造型与光影等艺术表现的细节层面上来。在国际上,不论是传统电影的拍摄还是高科技数字电影的制作,色彩元素在电影制作中始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色彩造型方面更是传承了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精粹,将民族传统色彩文化的魅力融入电影艺术中,赋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在弘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力。

一、 传统色彩的文化意义

色彩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国家象征着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感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色彩在中国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阴阳五行哲学思想追求的五色学说(青、赤、黄、白、黑)对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艺术追求的是一种体现物象生命本体的“意”的境界。“意象”境界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水墨画传达了虚实的意境,也为中国电影注入了传统民族特色。在色彩的表现上中国电影往往通过色彩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追求超越画面有限空间以延伸到画外无限空间的哲理意味,在以“象”写“意”,以“象”达“意”中,获得“意象合一”的艺术境界。色彩是美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它虽不能完全阐释美术在电影中的作用,但却直接影响了一部影视作品的美学表达与艺术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在色彩的表现上不断地探索创新,尤其是在对传统色彩的关注与运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且赋予其特殊的文化象征意义。陈凯歌是较早尝试对电影色彩语言表现的,影片《黄土地》(1984年)中,画面中贯穿整部电影的是黄色基调:黄河、黄土高坡和黄色面孔,画面简练凝重,影片以大面积的黄色块强烈地表现了黄土高原的拙朴浑厚、色觉强烈的画面效果、西北黄土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性叙事,色彩在影片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象征,让中国电影开始呈现一番别具风格的新貌。

二、 中国电影艺术中的美学意境

纵观百年中国电影,人们对于电影的接受,无论是其作者或作品,还是其内容或形式,中国电影主要还是以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意蕴与风情神韵获得不同时期中国观众的认可,这也正是中国电影得以发展至今的原动力。

中国电影在美学追求方面,从纪实到影像都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并结合着种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意识,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魅力。在电影语言方面,从强调本体特质到展开多种叙事形式,渗入了民族传统美学的形神兼备、情理交融、虚实相生等特殊气质,形成了影片不同的艺术张力。在电影艺术拍摄过程中,艺术家们常常要根据剧情的需要,精心选择场景,布置色彩与光线,营造意境与氛围,拍摄出风格迥然不同的特色影片,使影片赏心悦目甚至回味无穷,而在电影中色彩的美学作用恰恰就在于此。华人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是一部具有传统东方色彩的古装武侠片,为了传达给观众一种具有中国水墨画般的优美意境,导演刻意营造出山水画般的灰白画面,画面呈现的 “灰白”色光线基调象征了中国古代文人,表现出人文修身的精神净化。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中女主角张曼玉那复古怀旧的旗袍风格,苔藓、老墙、香烟,斑驳的夜光等,画面弥漫着怀旧与奢华,浪漫与现实,使整部电影呈现出风格化意识和唯美主义的东方传统古典色彩。由此可见,电影画面中呈现出的构图、造型和色彩等各种美术元素赋予观众的心理形态本身属于电影美学的一部分,它以动态画面的视觉形象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三、中国电影中传统色彩的审美意味

在电影艺术中,色彩作为电影艺术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也决定着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正是由于这种缘故,电影艺术家总是把色彩看作是深化影片思想的重要表现手段,感染观众情绪的造型因素。影视色彩语言在渲染气氛的同时,也反映了艺术创造者在色彩审美上的艺术修养和品味,他们在影片里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对色彩、设计、形式,构成等美术元素的审美感受融入其中,使画面具有一种强烈的平面视觉效果,以表现自己在色彩审美上的一种唯美追求。

色彩可以产生象征和隐喻。它具有主客观的联想性,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联想,电影艺术家正是利用色彩的这种属性来表达象征和隐喻的意义,用色彩的象征意义叙述故事情节,表现具有民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特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象征主义因素充斥全片,这在题材、人物、画面、色彩等各方面有充分的展现,而正是这些象征主义因素的存在,造就了张艺谋影片独特的艺术风格。”①中国人善于利用色彩是有目共睹的,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对浓酽到能滴出油来的红色怀有如此刻骨铭心的感情。而在张艺谋电影的色彩运用中,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引起心灵震撼的,当属那一抹具有生命张力的“中国红”。对“红”的情有独钟也反映了张艺谋特有的传统色彩情结,张艺谋的高明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大胆地运用了特殊的色彩审美价值,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红色的世界。他的早期作品《红高粱》的成功,首当其冲的当属他在造型、摄影和色彩方面的大胆运用。在艺术上,整部电影完全被辉煌灿烂的红色调所浸透:红太阳、红高粱、红轿子、红盖头、红灯笼、红染坊、红棉袄、红辣椒、红肚兜、红衣女、红色鲜血……红色象征了个人情爱仇恨和民族血性,也反映了红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自然的图腾崇拜色彩,具有浓重的陕北地域风情;《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灯笼、红嫁衣等,红色被解构为愿望、权势、性和野蛮等不同含义;《我的父亲母亲》中“我的母亲”穿着“父亲”最喜欢的大红棉袄、围着红围巾、戴着红发卡,表达了对父亲执著和忠诚的爱;《英雄》中残剑、飞雪、如月和无名等人穿的红衣、红头盔、红枫林和红字,红色代表了爱和背叛、王权和杀戮、野蛮和血腥、死亡和绝望等;在他的新作《山楂树之恋》中开红花的山楂树、老三送给静秋的红衣服、红脸盆和红色日记本等,都具有含蓄的隐喻并为剧情的需要埋下伏笔。解读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他大多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以红色构筑野性,柔中蓄刚和意象合一的美感。“尤其是用红色赞美女性,用红色讴歌生命,用红色表现人性。一句话,用红色构筑电影。”②张艺谋用独特的华丽色彩讴歌生命、表现人性,红色与人物命运、人性善恶紧紧相扣,共同参与情节,构成了作者银幕视听艺术的整体逻辑结构。

色彩可以深化主题,确定影片风格。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往往影响着人的情绪,在电影艺术中色彩可以用来确定影片整体情绪和主题基调,展现影片的风格特色。影片《英雄》开篇以黑色的秦宫拉开帷幕,黑色是秦国崇尚的国色,影片在色彩处理上遵循了客观历史事实,以黑色为主调,不同的场景空间分别搭配红、黑、黄、绿、白五大色调。这种色彩结构在本源上是属于东方主义的色彩观念。但张艺谋的用色匠心并非仅此而已,黑色不仅具有神秘和悲哀、庄严和肃穆的特征,而且也暗示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决心和秦国强大的势力,同时也象征影片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因而《英雄》在色彩处理手段上被后来很多影片汲取延续。

《满城尽带黄金甲》继承了《英雄》的用色观念。回忆起这部影片,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是满眼的金碧辉煌,在影片的美术制作上张艺谋可以说是“处心积虑”,他在色彩基调上别有用心地选择黄色,画面的黄色基调也正切合了“黄金甲”的“黄”字,黄色是传统阴阳五色学系中最为尊贵的色彩,自阶级社会运用彩色装饰以来,黄色一直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唐规定除皇帝可以穿黄色衣服外,“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在《黄金甲》影片中真正的主角应是张艺谋使用的金黄色,一向擅长色彩的张艺谋将皇室内钩心斗角的权欲和在金黄色调上取得了高度的一致;金黄中屡屡渗出的猩红似乎在暗示奢华背后的肮脏,和平背后的血腥,光彩背后的黑暗。它生动地展示了权力对于人性和家庭的腐蚀作用。此后的影片《十面埋伏》《夜宴》和《无极》等在色彩运用上虽各具千秋,但用色观念却是一致。

此外,陆川的《南京!南京!》在表现上一改往日影片的奢华色彩,故事的讲述采用无彩色画面,使观者有触目惊心的视觉震撼。根据剧情主题的需要他特意借助黑白影像来对历史的真相进行挖掘和复原,重现那场罪恶的大杀戮。这种借助黑白无色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具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与穿透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悲怆的寓意象征,整部影片的视觉效果升华到一定深度的文化层面,使东方主义色彩与现代电影主观色彩达到完美契合。色彩也从附属的影片角色逐步转变为具有独立性的艺术品格,从而我们可以读懂创作者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

通过对以上电影作品色彩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到电影创作的审美取向和创作理念已从单一的客观色彩运用向多元化的主观色彩运用转变,创作者赋予电影色彩深刻的美学意义,给观众留下深沉的文化思考,从而使作品向着更高层次的文化意蕴掘进”。影视作品中的色彩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细节的刻画和情绪气氛的渲染来象征与隐喻内容、深化主题思想、确定影片风格的重要手段。而绝非是为了影片中某一个画面与镜头是否好看,它主要目的还是融入影片内部结构体现出其存在的文化意义。

四、结 语

由此可见,色彩造型在整个电影艺术创作中拥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艺术魅力,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部好的电影能够使观众感受到某种超出故事情节之外的内容,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寓意合理地运用色彩元素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能够增强电影艺术浑厚的文化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在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造型在表现形式、创作手法、制作手段以及欣赏方式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虽然相对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电影艺术中色彩隐藏的中国传统特色的文化寓意表现,却是西方电影所不具备的。

注释:

① 田一然:《浅谈张艺谋影片中的象征主义因素运用与生命意义》,《戏剧文学》,2010年第5期。

② 田杰:《张艺谋电影中的“中国红”元素》,《新闻界》,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崔茵.论张艺谋电影的画面色彩与内涵[J].剧作家,2008(02).

[2] [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5.

[3] 周登富.论电影色彩的表现功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02).

红色影片观后感范文6

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教 育 网

摘 要:色彩已成为电影的基本建构元素之一,它在电影里担当着再现客观事物,交待环境的作用。运用色彩的可以表达情感、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视觉语言来表达电影的内涵和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色彩在电影画面中最终表现出来的是色彩运用的主观性,是元素的运用,也是手段的运用,更是风格的运用,所以在选择色彩时应注意色彩给人带来的各种感觉,在电影中可以影响观众的直接感受。

关键词:电影, 色彩, 运用

当第一束光照耀这个大地时,色彩便开始谱写它的历史。然而色彩最初运用在艺术上,主要是在绘画中,从史前壁画开始至今已经几千年,而彩色电影的出现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但是不可否认,色彩的表现是电影艺术造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影片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影片获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形成独特的风格,更可为电影增加厚重的内涵,使观众得到强烈的审美洗礼。然而也正是由于融入了导演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

1.彩色电影概述 到了1935年彩色技术首次被马摩里安在《浮华世界》中运用,让电影由黑白电影到了彩色电影,不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同时也为电影艺术增添了新的魅力,这部彩色片的成功,也将成为电影史上继有声电影后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不单给电影带来了新的创作手段,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电影中,色彩除了可以让真实再现自然之外,还可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是导演的观念、思想和情趣的外在表现。中国的电影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晚的,从80年代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电影导演在色彩运用上不断地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第二次的世界大战以后,色彩的运用在电影创作中日趋成熟,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像的色彩空间也被无限制的扩大,并且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我们观赏电影经验的一部分。色彩现已真正为电影影像插上了艺术的翅膀。

2.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价值体现

当电影从黑白片进入到彩色片的时代,意味着电影的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彩色影像也就成为银幕空间的主体,色彩从此成为电影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使银幕色彩具有还原自然现实的再现功能。电影中的色彩可以衬托人物,渲染环境和背景气氛,也可以使画面更显真实和美感。同时也可以丰富镜头语言的因素,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也扩展了电影的发展空间。

作为艺术语言来讲述故事的电影无非有两种形式——听觉语言和视觉语言,色彩在电影中无疑是作为视觉语言元素被编码的。一方面,它同其它语言元素一样,具有象征、比喻、重复和省略等语言修辞功能;另一方面,这些修辞功能是通过视觉语言的特殊表意系统来完成的。因此现代电影导演更注重影片视觉造型语言传递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色彩作为电影视觉语言元素,其语言修辞功能最常用的方式是象征和换喻。在银幕上,以具体直观的色彩形象涉指抽象普遍的精神,它超越了表象的内容,唤起了观众对从来未见过的世界的想象。像爱森斯坦在他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里表现起义成功,他把在战舰上飘扬的旗帜用底片染色的方法,一格一格的染成红色。 “红色的旗子”在整个影片里从一种现实形象到变成一种观念,红色是典型的象征,它象征着起义的成功和革命的胜利。

换喻是以一种事物的形象特征来比喻另外一种事物的抽象含义,使原来事物形象的含义得以深化。电影《幸福的黄手帕》最后挂满整个银幕黄色手帕的出现,即是对出狱男人期待妻子认可的换喻,也是对家中妻子期待丈夫归来的换喻。这时黄色呈现出的不仅仅是视觉效果上的明亮和醒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视觉语言的表意,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确切地说是妻子与丈夫之间,甚至可以说观众与剧中人物之间心理期待的极大满足。

3.色彩的情感作用

着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经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张艺谋也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认为在电影的视觉元素中,色彩是最能唤起人的情感波动的因素。……我自已认为,从生理上说,色彩是第一性的,能马上唤起人的情绪波动。”的确,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色彩作为电影艺术造型的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除了能还原景物的原有色彩,还能传递感情,表达情绪。色彩不但可以表现思想主题,刻画人物形象,体现时空转换、创造情绪意境,烘托影片气氛,更是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艺术手段之一。当然,由于人们对不同色彩有不同的生理、心理反映,这也就形成了色彩的情感作用。

红色是太阳和火焰的色调,象征着温暖、热量,是爱情、热情、冲动、激烈等的感情象征,红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热烈而活跃,具有蓬勃向上的感觉,它是最强有力的色彩,在许多电影中偏爱红色。把红色的表现推向极致的当数我国着名导演张艺谋,他的影片《红高粱》中红红的高粱酒,《菊豆》中的染坊,《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大红灯笼,甚至《秋菊打官司》中那一串串挂在墙头上的红辣椒,都构成了一种视觉张力,象征着一种热情的生命活力。红色还象征着躁动、革命,在电影《活着》中,红色被作为影片突出的饰物和象征性的幕景,红色的皮影戏、挂着大红灯笼的、红色的标语、红色的毛主席画像、红袖章、红宝书等在影片中十分醒目。

黄色给人以明朗和欢乐的感觉,常常被用来象征幸福和温馨,黄色因明度高,容易从背景中显现出来,具有引人注目、吸引观者视线的力量。但是也有像王家卫这样的导演,在他的影片《东邪西毒》里那种茫茫的苍凉大漠始终呈现出苍黄色调,行走其中的侠客孤独无依的落寞情便被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科幻片大师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的开始,英国南开普敦码头一角,万人挥手告别,巨轮泰坦尼克号正在起锚离开海岸,使用黄色的胶片效果表现出历史的沧桑。

蓝色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冷的感觉,所以象征着寒冷,蓝色还包含着抑郁和忧伤的成分。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曾经谈到,蓝色是一种能量,它处于负轴,最纯粹的蓝色是一种夺人的虚无,是蛊惑与宁静这对矛盾的综合体。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电影之一《蓝色》,影片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之中,蓝色的游泳池,蓝色水晶样迷离的玻璃串灯饰,既为女主人公营造了一个独特的心理背景,又给观众带来了视觉的愉悦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泰坦尼克号》中蓝色的大海,波光粼粼,渐显沉没多年、锈垢斑斑、污泥遍布的沉船船头,带着惊险和神秘的气氛。张艺谋的影片《千里走单骑》中有大量展现原生态天空的镜头,那种纯粹青透的湛蓝有一种震人心的美丽,延续了一种回归质朴与本真的风格,以水面无波、平铺直叙的方式,反映了亲情的厚重深沉之美。

绿色是自然生命中最生意盎然的色彩,也是红色的对比色,有一种平静、稳定、希望的感觉,是一种最适宜人眼睛的色彩,绿色象征着和平,代表着春天。在武侠大片《十面埋伏》中,天与地、人与物,整个画面凝合成一片壮观的绿色海洋,那片绿让人心动,让人神往。

黑白色是无彩色,和其它有彩色一样,也起到表达感情的作用。黑色往往使人联想到死亡、忧愁,易产生失望、黑暗、阴险、罪恶的感觉;白色使人联想到光明、清晰、神圣,易产生纯洁、淡雅、稳定的感觉。因黑色和白色是所有色彩中明度最低和最高的色彩,所以黑色的情绪又具有低沉、凝重、庄严等感觉,白色具有虚无、冷淡、和平等感觉。由于国家和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也会形成差异的情感作用,白色在西方是纯洁爱情的象征,婚纱是白色的,而在中国常常以白色为孝服,西方参加葬礼穿的是黑色服装。在我国传统戏剧中,红色是忠良的标志,黑色表示正值威严,白色则表示是奸诈刁滑,传统戏剧脸谱都按此规律描绘。在影片《英雄》中,黑色表现了秦王朝的威严与冷酷。前苏联的着名导演安德列·塔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所有的空间都以黑色为基调的,就像一座凋零的废墟,就连潜行者身上的着装,也是一身黑,最大限度的传达了影片的窒息与压抑。在影片《白色》中基耶斯洛夫斯基又放弃了连续的色彩运用,只是用不连贯的、甚至是零散的白色点缀其间,这实际是导演有意的让观众从人物外部动作逐渐体悟人物的内心感受,而不用色彩直接的表征人物心里活动。白色虽散,但神还凝聚,事实上,如果我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直接带有象征意义的白色还是随处可见的。就像很多镜头的转场,画面暂时黑幕后逐渐变亮的白色,从画面白色面积和亮度的变化中,人们尽可从中发掘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综上所述,虽然单个颜色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也能传达一定的感情,但色彩真正的美感是在有意识地、合理地运用色彩基调时体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在电影中将色彩全部去掉,就算角色动作表演再出色,场景环境再精细,剧情结构再完美,摄影技术再高超,恐怕也没有办法调动观众的情绪,无法将故事主人的情感变化准确的传达出来,更无法将故事主题表现到位。因此,色彩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彩色而美妙的画面,而是直接参与了剧情情绪的渲染和深化,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4.结语

色彩在当代影视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既因文化不同产生不同的表现方式,又深受电影大众审美需求的制约, 当代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必须在色彩审美的艺术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满足大众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在艺术性上有所突破,对色彩审美本题有所突破。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日新月异,色彩在电影中的把握手段也越加细腻和准确,色彩的运用也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色彩已不单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它已经是电影中的一种潜意识元素,具有很强烈的情绪性。许多导演用颜色来暗示某种状态,表达一些隐藏的精神与情绪,色彩的表现已经成为一部电影的思想.

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视觉文化研究 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浅谈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 更 多精 品源 自 3 e d u 教 育 网